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学原理冲刺背诵笔记,黄甫全
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考研(初试+复试备考经验)
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初试和复试经验贴亲爱的21考研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我是19级sugar学姐,在19年4月10号中午查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录取情况,已经被小教专业拟录取。
在这里和学弟学妹们分享我备考初试以及复试过程的经验与心得体会,希望能对你们有一定的帮助。
你们要加油鸭!写在前面的一些话:很多时候人总要经历一些事情才会真正成长,在你决定要考研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是为了什么。
考研是场长时间的战役,它需要你热情、真心的投入,你只有目标明确,你才能排除万难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个人简介:本人是个双非二本师范院校应届生,本科小学教育,考的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总分389,初试排名12,复试排名12,最后总成绩第10名已经拟录取(19年华南录取了35个,只刷了2个,学弟学妹们加油)。
初试备考总共考四门科目:政治:100分、英语:100分、333:150分、914:150分。
专业课复习参考书(333+914)914--《小学教育学》第三版,曾文婕.黄甫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本人高中是个理科生,对政治是一无所知,完全的零基础(哭了),所以我还是很怕跪在政治上的,报了个网课班(为了避免广告嫌疑,这里就不详细说,主要是理科生,有点慌,才报课)。
7-9月(暑假期间):跟着网课班把基础知识搞懂,也是看一节课做一章的题目(和看肖大大自己复习很像,要记得做题的时候不要看书噢),其次我会整理错题,认真研究错题,搞清楚自己哪个点没搞懂,再反复啃。
9-10月:这个时候呢,我把涛涛的强化班也看了,再一次梳理基础知识,再刷一遍1000题,会比较这遍和上一遍的失误点有什么不同,学弟学妹们在做题的时候不要在乎正确率,应当关注自己是不是懂了知识点,不要自己骗自己。
11月:我认真看了涛涛的刷题班(我没买书,在听课的时候直接做的)这个时候涛涛的八套卷和肖大大的八套卷差不多出来了(记得不是很清楚,反正记得提前定好),也是光练选择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一、教学原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科学,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有效的教学原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研究。
二、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讲授法适用于知识传授和讲解,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 讨论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讨论。
- 实验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指导。
- 研究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旨在改进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考试、测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2.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考试和测验是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观察和访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惯,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
- 教学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要素。
- 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教师资格考试朋友们来看看自己对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吧,以下资讯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章”,预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1、教育途径: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渠道。
2、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的文明成果的一种认识活动3、课外活动: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基本内容:社会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技能学习活动、社会公益活动4、社会实践: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内容:以德育为目的的活动;以智育为目的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勤工俭学活动、自我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生产劳动等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个人成长的教育效益,及对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教育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是影响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6、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受教育这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活动。
教学是学生的个体认识;是一种间接的认识。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这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个体认识,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一种以间接认识为主的认识过程7、教学的任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受教育者体力,增强体质,使其健康成长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教学的教育性表现在: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8、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l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l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的,是学校于工、农、商等其他部门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他所占时间最多,工作比重最大,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比其他途径更强,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历史上正反2方面的经验表明,要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l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9、课外活动的特点: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广泛性活动上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基本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包括: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群众性课外活动的特点:参与人数多,活动规模大,教育效率高以个人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外活动具有的特点:活动场所广活动内容宽泛开放性强10、课外活动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11、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坚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重视综合效益加强领导与保障安全12、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向13、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14、中小学的科学技术课外活动的主要有:科技探索活动和技术普及活动15、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16、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反映了古代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17、学生收集废电池、防止环境污染是一种社会公益活动宣传时事政策是社会政治活动宣传交通法规是社会公益活动18、课外活动的主人是:学生19、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都是正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各具特点,无法互相替代20、中小学社会实践应重视综合效益,但处于第一位的只能是教育效益21、夏令营是一种群众性活动22、原始社会的教育途径:生产实践、政事活动、宗教活动、艺术活动23、以智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教学实验,专业实习,科学考察与普及活动,信息咨询服务24、社会公益劳动是:以德育为目标的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活动注重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25、家庭教育: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影响(广义)指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狭义)26、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类型:以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中心,由社区领导机构负责组建社区教育组织统一社区内的各种力量,为社区的统筹发展服务地位:是学校教育的大环节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学校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7、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28、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最新)一、教育的本质与功能1. 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本质社会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传递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的性: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育人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促进个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政治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功能: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功能:传承和创新文化。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 教育方针概念: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内容:通常包括教育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等。
3.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意志,都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区别:教育方针更侧重于宏观的方向和途径,而教育目的更侧重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三、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的定义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校外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等。
2.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类型:包括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双轨制:以英国为代表,分为贵族教育和大众教育两条轨道。
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初等教育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轨道。
教育学第四-六章背诵要点整理(带口诀)
教育学第四-六章背诵要点整理(带⼝诀)教育学四-六章背诵要点整理客观:1、教育⽬的的价值取向个⼈本位论:LOOKS孟福马泰社会本位论:纳社会孔赫图涂2、旧中国的学制演变:壬(壬寅学制)颁布,癸(癸卯学制)实施,丑(壬⼦癸丑学制)男⼥,美国戌(壬戌学制)3、课程类型:属性动动学学(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组织分分合合(分科课程、综合课程),要求必修选修,呈现显隐结合,主体国校地⽅,任务基拓研研主观:1.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精神(内涵)1.坚持社会主义⽅向性2.坚持全⾯发展3.培养独⽴个性4.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5.注重提⾼全民族素质(两坚持,培养,结合,提⾼)2.全⾯发展教育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全⾯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1.“五育”在全⾯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性:“五育”中的每⼀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的作⽤,各育不能相互代替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性: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她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个统⼀的整体。
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
3.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向全学⽣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全⾯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的教育(提速个性创两全)4.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发展的过程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与学⽣主体作⽤相统⼀(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相统⼀(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教育性规律)舰(间)长(掌)传(传授)教(教师)6.教学过程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3.巩固知识4.运⽤知识5.检查知识⼀动机,四知识7.教师应该如何备课做好三⽅⾯的⼯作:专研教材、了解学⽣、设计教法,即备教材、备学⽣、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三备,三计划8⼀节好课的标准1.使学⽣的注意⼒集中2.使学⽣的思维活跃3.使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得到照顾9.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10.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堂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的能⼒需求3.分量适宜、难度适度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7.作业要有典型意义和举⼀反三的作⽤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的思维,含有⿎励学⽣独⽴探索并进⾏创造性思维的因素9尽量同现代⽣产和社会⽣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求理论联系实际11.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性原则猎⼈执起⼸,寻找⼀英⾥外的狐狸当粮⾷12.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原则的要求授予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进⾏思想教育,要将教书与育⼈相结合,贯彻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思想品德教育3.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进⾏思想品德教育4.不断提⾼⾃⼰的业务能⼒和思想⽔平1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使学⽣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学⽣解决实际问题,贯彻要求: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和培养学⽣运⽤知识的能⼒3.加强教学的实践能⼒,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综合运⽤知识的能⼒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教材14.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要求尽量利⽤学⽣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获得⽣动的表象,从⽽⽐较全⾯、深刻掌握知识。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完整版)黄甫全小学教育学原理浓缩背诵笔记
小学教育源流教育起源生物起源说:英国的雷徒诺和法国沛西能-扎根本能,生物的冲动是动力心理模仿说:美国孟禄-无意识模仿是最初动因,模仿过程变为有意识地过程就产生教育劳动决定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类和社会生活-也是教育产生的原始动因生活需要说:我国杨贤江-根源实际生活的需学校教育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相当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生产力进步是经济基础文字的发展-文化基础文字为人类知识经验以物化的形式保存和相互传递提供载体,扩大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阶级的分化-政治基础-加速作用阶级分化后,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把本阶级的自己集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人员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和条规。
小学教育的萌芽(2)生活学校的小学教育教育时空生活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生活化(2)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内容系统:精心编排与组织的典籍为主,我国四书五经,西方七艺方法刻板性:典籍的识记背诵,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为主教育权利等级性:统治阶级掌握教育权,形成严格等级制度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近代)(一)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
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
(二)运行法制化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
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
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三)对象普及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
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公立化和法制化(国家法律)实现的。
华南师范大学914小学教育学原理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九、小学教育评价 (一)小学教育评价概述 1.小学教育评价的概念 2.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要素 1.评价对象 2.评价主体 3.评价方法 (三)小、小学教师 (一)小学教师概述 1.小学教师的概念 2.小学教师的历史沿革 3.小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小学教师的主要专业素养
1.专业愿景 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1.不断学习 2.开展研究 3.坚持写作
五、小学教育目标 (一)小学教育目标概述 1.小学教育目标的含义 2.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 3.小学教育目标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 1.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三)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 2.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 3.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
914 小学教育学原理 一、小学教育源流 (一)小学教育的产生 1.教育的起源 2.学校教育的出现 3.小学教育的萌芽 (二)小学教育的发展 1.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2.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走向 1.走向学习共同体 2.创建理想的小学
二、小学教育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1.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 2.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1.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 2.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 (三)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 1.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
六、小学教育内容 (一)小学教育内容概述 1.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2.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二)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2.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分野 3.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 4.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分歧 5.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三)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 1.教材内容处理策略 2.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 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
《教育学》笔记华南师范大学 版1
《教育学》笔记华南师范大学版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关系:(1)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应当以教育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作为其理论依据。
(2)教育学并不以党的教育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
3、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教育的实践经验是发展教育学的源泉。
(2)区别:教育的实践经验往往只反映教育过程表面的、局部的、带有一定偶然性的现象;教育学反映教育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3)只有不断地把实践经验提到理论的高度,才能使教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是在社会对于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教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1)教育学萌芽的阶段。
奴隶社会,古代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
成就:最早的教育专著:我国《学记》《大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对于在教育实践中所提出的一些重大课题都做出了概括性的论述,对教育经验所作的总结有的已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作出的经验总结有不少是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
不足: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具有阶级局限性。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始产生。
文艺复兴后。
成就:a.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洛克《教育漫话》;[法]卢梭《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和葛笃德》;[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英]斯宾塞《教学论》;[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2010-2018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学原理真题及答案(83页).doc
华南师范大学914 小学教育历年真题及答案2011 年华南师范大学914 小学教育考研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定义:从根本上来说,习惯本来就有学习之意,当我们讲学习与习惯联系在一起,组成学习习惯这个概念的时候,实际上可有两种最基本的理解方式,第一,从学习理论上将学习的过程理解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即学习习惯说,其代表人物是华生,其主要观点是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人的各种行为不外是肢体的习惯、言语的习惯与脏腑的习惯,理论依据是刺激- 反应说。
第二,将学习习惯理解为学习的习惯,即学生所形成的关于学习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也就是学生在一定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学习习惯的特点: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和情感依赖。
学习习惯的作用: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3、有利于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2、定势定义:定势( 即心向) 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定势使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
定势虽然有时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从总体上来说是消极的,它使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变得呆板。
当定势阻碍问题解决时,应暂时停下来,休息一下,或进行一些别的工作,过一会儿,定势会自然消除。
表现形式: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如运动定势、注意定势、知觉定势、问题解决定势等。
3、教师空间精神空间:该有以下几条: 1 要继续学习,2 要赢得学生的尊敬, 3 要富有情趣,4 要能群,5 要有宽容精神, 6 要学会敬畏,7 要学会享受生活,8 要做卫道士,9 要有静气,10 要理解学生的苦衷,11 应靠知识吸引学生,12 要与学生共同学习,13做自己的主人学术空间:1、不断提升自身教育专业能力2、不断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并进行自主研究3、不断提升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思维与能力。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三章,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三章,教师资格考试加油复习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多做题,多看看教材,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就有希望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以下资讯由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十三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儿童权利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性原则2、教师中心论:近代教师史上传统教育学派的主张,德国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近代教育史上进步教育派美国杜威3、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的教育对象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4、教育过程中贯彻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因素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5、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及其教育要求总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小学生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正在发展中,其心肺功能与成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经过了五六岁的第一个发展加速期,大脑重量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而且大脑额叶的发展特别显著,表明小学生具备了参加以学习为主的活动的生理基础6、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与教育要求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又在学习活动中发展感知能力: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注意能力:小学生已经能够集中注意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但其注意容易分散,无意占较大比重,常受情绪影响记忆能力: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发展表现在由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为主发展,由机械记忆为主向增强理解记忆发展,由对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为主向对抽象内容记忆能力发展。
思维和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
言语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等想象能力:小学生已经能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景物风光等进行有目的的想象,到高年级可以把自己想象的内容初步写进自己的作文。
华南师范大学914小学教育学原理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华南师范大学914小学教育学原理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
纲
914小学教育学原理一、小学教育源流
(一)小学教育的产生
1.教育的起源
2.学校教育的出现
3.小学教育的萌芽
(二)小学教育的发展
1.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
2.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走向
1.走向学习共同体
2.创建理想的小学
二、小学教育特性
(一)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
1.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
2.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
1.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
2.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
(三)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
1.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五章
1、教育的正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和⼈的⾝⼼发展所产⽣的积极促进作⽤。
2、教育的负功能:与教育⽬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的阻碍作⽤或消极影响。
3、⼈的社会化:个⼈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活,成为社会成员,满⾜社会需要的过程4、物质⽂化:以物资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财富(⼈的智⼒的物化或对象化)精神⽂化:以语⾔⽂字形态记载下来的社会财富。
5、间接经验:⼈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认识成果6、⼈⼝⾝体素质:⼈的⾝体状况和⼤脑的功能状况,(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营养、保健、锻炼)7、⼈⼝的⾃然结构:⼈⼝的年龄、性别等⽅⾯的⽐例⼈⼝的社会结构:⼈⼝的阶级、⽂化、职业、地域、民族等⽅⾯的⽐例8、⼈⼝结构的合理化:⼈⼝结构有利于社会⽣产和⼈⼝的⾃然平衡9、劳动⼒:⼈的⾝体即活的⼈体中存在的,每当⼈⽣产某种使⽤价值时就运⽤的智⼒和体⼒的总和。
劳动⼒的⼤⼩,不仅要以体⼒的⼤⼩来衡量,更重要的要⽤智⼒的⾼低来衡量。
10、⽂化传承:⽂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
11、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直接具有的功能,可看成教育的职能包括:加速年轻⼀代⾝⼼发展与社会化进程、传递和继承⼈类精神⽂明、社会经验和⼈才的选拔。
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对社会产⽣的⼀种功效。
教育是通过⾃⾝传递知识、培养⼈才等基本职能的发挥⽽产⽣促进社会政治变⾰、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质量提⾼等社会作⽤的,因为教育必先履⾏其本体功能,进⽽才能实现其社会功能。
12、教育的政治功能:通过培养⼀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组织学⽣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作为现实的政治⼒量使⽤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举例说明你对校本教育研究能力的理解,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自身的校本教育研究能力。
(一)校本教育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研究中改变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研究观点,其研究轨迹是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深化认识,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自身的校本教育研究能力
(1)树立研究的意识。
(2)掌握研究的一般方法
1)帮助教师学会研究课题的选择:①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局选题;②立足于本校实际选题;③立足于个人特点选题;④教师可以就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炼出科研课题,把选题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2)帮助教师认识研究的价值取向:①校本教育研究要着眼于解决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②校本教育研究要着眼于解决学校的发展;③校本教育研究要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发展。
3)帮助教师确立校本教育研究的实施方式:①合作型研究和独立型研究相结合,以独立型研究为主;②引进型研究和独创型研究相结合,以独创型研究为主;③系统持久性研究与灵活机动型研究相结合,以灵活机动型研究为主。
4)帮助教师掌握校本教育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5)帮助教师领会校本教育研究过程:①研究过程要与教学过程相一致,便工作边研究,研究为工作服务;②重视对成果转化过程的把握。
6)帮助教师学会校本教育研究的成果形成和鉴定标准。
(3)帮助教师遵循校本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研究要以学校为本:①研究要从学校实际出发;②研究要保证学校的长远发展;研究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2)研究要以教师为本:①研究要考虑教师实际;②研究要考虑教师的成长特点
3)研究要以学生为本:①校本教育研究要以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前提;②研究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如何创新以心理逻辑为主导的活动准则,请举例说明。
小学教育活动中开展心理逻辑优势: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各方面能力尚未成熟、未来发展尚未确定的小学生,教育活动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学习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进而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
1)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
2)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一方面是关注小学生的注意、记忆以及思维等认知领域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关注小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比如兴趣、意志、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②顺应小学生的心理。
教师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利于学生能动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识的意义。
③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活动在顺应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还应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的有效发展。
2)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开展教育活动需需要灵感点燃,需要想象驰骋,需要创新追求,同时,灵感,信心也来自于不断的模仿和持续的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1)定义: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内容一般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 ①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 ②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③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进而开发更合理的课程系统。
(2)具体含义:首先,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属于教师个人所拥有、并且是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其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与完成一定的任务一校本课程开发相联系,并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最后,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是有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动力量,它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的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和实施的成效与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
(1)概念解读视角: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 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 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 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2)课程开发策略视角,: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实条件下, 以实施国家/地方课程改革方案为背景, 以学校教育人员为主体, 以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为轴线, 以国定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转化和校定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学校整体课程开发策略
(3)课程视角: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落实”的课程, 它强调课程知识是从缜密的实践中得到的,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 知识的再概念化、草根式民主、文化回归、学校重构、给教师赋权增能、面向教师现场和学生需求差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