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扩散效应显露 泛长三角隐现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与溢出效应研究
本文参照张浩然(2012),黄妍妮、高波和魏守华(2016)的方法,利用城市群规模最大的前两位、前三位和前四位城 市计算所得q值的平均值测算城市群的mono指数,以此反映核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若mono指数增大,说明核心城市的 人口增长快于中小城市,城市群呈单中心集聚态势;若mono指数减小,说明中小城市的人口增长快于核心城市,城市群向多 中心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与溢出效应研究
摘要:城市群是支撑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稳定的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 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本文测算了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以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联系的 变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单中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作用较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未来应促进要素向城市群内多中心分散 化集聚,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强化区域联系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管理和规划,创造更多便于城市群空间溢出 的通道。
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20年第12期总第263期征信CREDIT REFERENCENo.122020Serial No.263收稿日期:2020-08-24作者简介:耿德林(1987—),男,安徽天长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信贷管理与金融稳定。
摘要:梳理金融创新、金融集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借助空间面板模型对传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较强,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长三角地区金融创新指数具有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推动区域金融创新指数,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金融集聚程度具有正向的涓流效应,能够通过规模递增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金融创新;金融集聚;经济发展;空间溢出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47X (2020)12-0083-06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耿德林(中国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江苏南通)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面积35.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3%,区域内人口总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6.15%,而地区经济总量(GDP )约占我国经济总量的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
而金融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血脉,是实体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协调发展。
因此,研究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1.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王爱俭等人(2008)借助系统理论研究了金融创新对经济的扩散效应,并利用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对扩散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认为金融创新能够强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1]。
长三角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
其次,应该在长三角区域品牌的大旗下 努力争创企业品牌。
最后,针对“柠檬市场”的现象,各地 方政府更多的是要从完善法律系,培育 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入手,为集群的整 体提升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 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
长三角产业集群: 持续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
一、引言
产业空间集聚是盛行于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 方式。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 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主要产业活动总是趋 于共同的特定区位,世界主要工业制成品也 大多在数量有的集中趋势并没有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有所减缓,相反呈现愈 演愈烈的趋势。
二、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现 状与特征探析
(一)上海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上海按照城市功能和建设的需要,加快了制 造业由内环线中心域区向内、外环线方向和 外环线外转移的步伐,建构了东、西、南、 北四大“产业基地”(东部微电子基地、西 部汽车基地、南部化工基地、北部钢铁基地) 和九大市级工业园区(如表所示)。
产业的空间集聚已成了经济活动的普遍现象 和基本规律。
产业集群含义
M·Porter,1990.1998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
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 及专业化的制度和协会。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 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 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 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一)打破行政分割,优化资源配置, 并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二)树立区域合作与区域品牌意识,并建 立区域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首先,长三角的各地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摒除那种“宁做 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思想,促进集群内企 业的配套协作,缩短营销半径,降低经营成 本,形成集体群内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梯次分 布,避免出于资源的平行使用和同质化竞争 带来的浪费和内耗。
皖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对策
2019年,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规划面积扩大到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全部区域,安徽全域入长,为皖北带来重大机遇。
皖北具有人口众多、传统产业占比高、外出务工人口外流严重等欠发达地区的共同特征,本文选取皖北具备一定代表性,对于苏北、浙西南等长三角的“洼地”如何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长三角一体化及一体化的动因、路径等进行大量研究。
千慧雄指出,我国长三角一体化经历制度变迁推进型一体化、制度与市场角力型一体化和市场推进型一体化三个阶段[1]。
安虎森等探究了一体化动因,认为区域一体化是消除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实现经济合作与统一的过程[2]。
孙大斌认为, 区域一体化强调规划和政策统一性、资源整合的重要性[3]。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一直积极致力于融入长三角,赵祺指出,安徽提出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体制东接、产业东联、市场东扩,做苏浙沪产业转移基地[4]。
孟天琦梳理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历史进程[5]。
在融入路径方面,汪世钟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战略路径,即加强机制创新、加大面向长三角招商引资、培育和壮大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加紧建设对接长三角交通圈[6];赵祺提出,要从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强化产业链对接、坚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促进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4];王平指出,安徽融入途径可以从加强交通基础建设、放宽市场准入和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等[7];汪树群等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思路,即以工业化为核心,缩小经济差距;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优化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坚持生态先行,加强生态资源共建共保;强化支撑体系,筑构区域交通网络;完善区域合作战略,建立区域合作交流平台[8]。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实现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孟天琦分析了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存在要素配置程度低、体制机制腾而过,将全域划分为皖南、皖中和皖北,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南高北低差距日益扩大,加快皖北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扩散机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安庆市总体规划
主要汇报内容
城市发展条件 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规划及规划区城乡统筹
区域格局与地位1
安庆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由相对孤立走向开放;
– 长三角扩散趋势已经突显,安徽省是长三角扩散的直接腹地; – 随着宁安高速铁路、江北高速公路、阜景铁路等若干条铁路和高速 公路的建设,安庆的交通发生重大的变化,融入了大的交通体系, 安庆与长三角的联系将得到更多的加强。 – 中部更多省份与城市将通经安庆与长三角发生联系。
本次规划初步确定城市性质为: 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先进制 赣三省交界的区域中心城市, 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 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 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预测:
– 考虑主要影响因素:
• (1)中部崛起、皖江经济带等区域统筹的推进以及“泛长三角 ”产业转移的兴起,安庆市将进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 口跨越式增长阶段的来临。 • (2)安庆市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3)中心城区极化作用大幅提升,市域人口高强度向中心城区 集中。 • (4)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的预测还考虑到周边几个乡镇规划期内 纳入未来城市建设区。
– 人口规模预测:
• 市域:2008年现状人口规模627万人,预测2020年人口规模 675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710万人。 • 中心城区:2008年现状人口76.2万人,预测2020年140万人, 2030年180万人。
城市规模
城镇化水平:
– 2008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38.7%;预测2020年城镇化水 ; 平为53%—58%,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65%—70%。 – 依据市域人口预测,2020年总人口规模按675万人左右 考虑,城镇人口为370万人左右;2030年总人口710万 人左右考虑,城镇人口为480万人左右。
泛长三角区域科技进步比较与产业分工互补分析
技 术指数 、 区域人 口文化 素质指数 、 区域城 市化指数 、 区 域居 民生活质量指数 等 8个因素对泛长三角区域科技进 步进行分析 。泛长三角区域技 术进 步的差异反 映 了区域 之 间的经济差距 , 进一步推进 区域分_ 与合作 , 更好地 T - 将 促进 区域间科技进 步与共 同发展。
表 1 科 技 进 步 指 数
数据来源 :9 8 2 0 年《 19 - 0 8 中国 同家统计年 签》 中国同家统计局 、 、 各省 市统计年鉴 。
2 1 年 第 1 期 00 1
决参 《 策 考罴
活 质 量 指 数 以 城 市居 民 消 费 水 平 指 数 表 示 。 根 据
价方法 . 选择 区域经 济总规模 指数 、 区域 经济增长指数 、
区域 工业 化 程度 指 数 、 区域 人 均 国 内生 产 总值 指 数 、 区域
区域 经 济 总 规 模 指 数 以 区域 年 国 内生 产 总 值 占全
国各 省( 区年 平均国 内生产 总值之 比表 示; 市) 区域 经济
流动 . 减少 了产业转移的边际成本 。 合肥等地逐渐 向现代 化城 市发展 , 融、 金 物流、 商业等快速发展 , 市整体素质 城 不断提 高 , 融资环境 不断优化 。江浙沪地 区的第二 、 投 三
带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建设 , 科技进 步和 经济发展 加速 , 与长三 角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距 正在 缩短 ,区域之 间 产业转 移障碍逐 渐消除 , 利于加 强地 区间企业 、 素 、 有 要
指数 ( 表 1 。 见 )
长三 角地 区产业 面I 】 盘着结构升级 、 转型的 需要 。
2 . 皖赣地 区外部性 内部化 近年 , 安徽和江西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 高. 区域 自主 创新能 力不 断增强 , 经济发展势 头好 、 劲足 。皖赣地 区 后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第一篇: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区域规划作业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发展之比较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都市经济区。
三大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高,集聚趋势表现尤其明显,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也不平衡,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京津冀经济圈的表现尚不尽如人意。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区域整体抗风险能力、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现实选择。
下面对其中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发展分别从总体水平、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前景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长三角、京津冀、经济水平、区域一体化、中心辐射能力一、总体水平(一)、经济水平目前两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
相比之下,京津冀经济圈虽有变化但变化不大,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地位出现弱化趋势。
尤其是相对经济水平,与长三角存在不小的差距。
正在长三角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长三角人均和地均GDP分别是京津冀的1.43倍和2.19倍。
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居后。
(二)、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京津冀经济圈相对经济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市场化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比之长三角经济圈还有一段距离。
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
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上均已超过珠三角。
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Vol.38No.06Mar.2021第38卷第6期2021年3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徐丹,于渤(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 要: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 — 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
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 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聚;空间溢出;城市创新;长三角城市群DOI : 10. 6049/kjjbydc. 202009019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F127. 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21)06-0029-09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Agglomeration in City Cluster of the Yangtze DeltaXu Dan, Yu Bo(School of Management ,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China)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take 26 citie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as research objects. The paneldata of these cities from 2010 to 2018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cities. Moreo ver ,the direct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city innov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Delta are explored 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In addi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 ment level and FDI could also be investigated.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are shown in this paper :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 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each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urban high-tech industrial ag glomeration promote innovation output of city conspicuously, however,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high-tech industrialagglomeration on neighboring cities is evidently negative ; both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lay remarkable roles in the direct and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high-tec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urbaninnov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Key Words : High-Tech Industries Agglomeration ; Spatial Spillover ;City Innovation ; Yangtze River Urban Agglomerations0引言在科技创新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全球背景下,我 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更加依靠创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长三角地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5 5 4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7 5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城市 垄断竞争 地区经济一体化 国内外经济圈 固定效应模型 发展 协调机制 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协作 区域旅游 区域性社会一体化 动态效率 制约因素 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户收入 农作物 农业生产 倒"u"曲线 优性文化 优化 份额-偏离分析法 京津冀 产品质量偏好 产业西移 东北经济区 三点一线 williamson假说 tobit分析 fdi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空间极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科研热词 非农就业 长三角地区 空间非均衡 空间自相关 空间格局 相对多样化 珠三角 演进 民族居住格局 极化效应 极化 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发展 广东 居住空间分异 居住空间 基尼系数 城市化 地理加权回归(gwr) 区域再平衡 乌鲁木齐市 中国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资本 社会发展 极化与扩散效应 极化与扩散作用机理 推动型企业 增长极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空间自相关 淮海经济区 驱动机制 补偿机制 结构性协调 空间结构 空间关联类型 省际边缘区域 泛长三角经济区 极化陷阱 时空分异 新亚欧大陆桥 数据挖掘 山东省 增长轴 县域经济差异 区域经济差异 功能性协调 农民收入 esda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基础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面临的新挑战(一)国家区域政策导向转变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区域政策的“空间干预”倾向日益淡化,代之以“空间中性”为主、“空间干预”为辅的政策导向。
“空间干预”是指针对特定地方的干预政策,在国外通常以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为主要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普遍应用于培育空间增长极和激励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方面。
“空间中性”的观点则强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一体化互动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体化的基石应该是不考虑空间因素的制度。
“空间中性”政策也被视为基于人员的政策,该政策代表了一种最有效地增强效率、保证享有平等发展机会以及改善个人生活水平的最优方法。
尽管关于两类政策的优劣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是充分和客观考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全面审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区域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是政策取舍的关键所在。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演进中,“空间中性”的政策转向有迹可循,在局部的、外缘空间的“点”和开放的、全局空间中都有所体现。
在“点”的层面,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安徽在2010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被纳入泛长三角的广域范围,符合长三角区域整体商务成本上升的产业外迁需求,同时安徽省的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也能够就近得到充分利用。
相较于“空间干预”政策,“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更加尊重市场选择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泛长三角区域经历了由空间发展不平衡到趋平衡的态势。
如何顺应这种趋平衡态势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实施“空间中性”区域政策的初衷。
当然,即便是在“空间中性”的政策导向下,也不排除更小的地理尺度仍然可能追求效率优先,采取“空间干预”的发展策略,在特定的地区集聚有限的资源、承担特定的任务。
例如,在被纳入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第二年(即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
某种程度上讲,“空间干预”的区域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恰恰为逐步落实“空间中性”的区域政策,提供了相对优选的策略和方案。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外溢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外溢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理论背景。
接着,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该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实证分析空间外溢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空间外溢现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空间外溢,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互动,对邻近地区产生非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尤为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空间外溢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解,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这有助于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现象,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区域技术创新扩散与经济增长收敛——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
而言 , 技术创新扩散 可 以简单 地定 义为一 项技 术从首 次 商业 化应 用后 , 过大力 推广 、 经 普遍采 用 阶段 , 至最后 直
因落后而 被淘汰的过程 ( 家骥 ,9 8 。 傅 19 )
内存在 的技术创新水平 的 “ 位势 差”, 由于区域 作为 一个 至少是地理上 的整体 , 本身 具有 某些 方面 的共缘 性 与类
中 图 分 类 号 :14 3 F 2 、 引 言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64 (0 8 0 0 1 17 0 9 20 )2— 07—0 5
一
、
于加 快技术创新在 区域 内的扩 散 , 实现 区域整 体水 平 的 共 同提 高。因此 , 本文 拟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探讨技 术创
新在 区域 内的扩散效 应 和收敛效 应 , 并进 一步 讨论技 术 创新 扩散所带来 的 区域 内经 济增 长 的收敛效 应 。同时 , 考虑 到上 海作为长三 角地 区的 中心城 市 , 拥有 相对 领先 的技术创 新水平 , 以本 文主 要考 察上海 的技 术创 新扩 所
技术创新只有通过扩 散 , 才能真正 对经济 、 社会 发展
产生巨大的影响作 用 , 因此 , 这种 意 义上而 言 , 从 技术 创 新扩散 比技术创新 本身 更为 重要 , 其是对 于包 括 中 国 尤 在 内的发展 中国家。 目前 关 于技术 创新 扩散 的研 究 , 主 要集中于企业微观层 面 的分析 ( 如扩 散速度 模 型的 进一 步完善和实证研究 ) 国家层 面的研 究 ( 有关 F I跨 和 如 D、 国公司技术溢 出等 的大量研究 )而 基于区域层面 的探讨 ,
另一方面 , B u &( 96) 自 a m 18 以来 , 关 区域 经济 增 有 长收敛 的研究层 出不穷 , 概括而言 , 主要集 中于 区域 经济
弱势区域的发展战略构想——以福建省为例
[ 要]本文从福建省 实际出发,对福建省 弱势区域地位做 了分析。作 者提 出了发 摘 展 弱势区域的战略构想 ,首先要利用极化效应 ,发展 区域 内的中心城市 ;其次 ,用扩散 效应吸 收周遍地 区的辐 射 , 用其特殊的地理位 置发展对 台经贸 ,实现连接 长三 角和珠 利
三角的纽带作用等等。
要的前沿阵地 。 福建旅居台湾和世界的侨胞
都可以成为福建发展的重要资源 。 福建作为 旅居海外侨胞最 多的省 , 无论在吸引侨资方 面还是本地企业走出去 . 侨胞都可能成为效应
扩散效应
这都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独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的顺利进行 , 东部地 通过规模经济 的崛起 . 中心城市隆起为强 要的支撑力量 , 使 区 相继 出现 了相 对 快 速 发展 的 区域 , 如 浙 劲的增长极 , 带动周围二级 , 三级地带的发 特优势。 江、上海、江苏的长三角地 区、广东的珠三 展 。目前可能具备 中心城市潜力的三城市 : 其他方面 , 福建虽然面临着被长三角和
其优 势 。
也是一个肩负促进祖国 广州那样 的中心城市为依托 ,可以辐射整个 的政治.经济 ,文化的集中地 .而且对周边 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区域, 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其次, 在国家政策 地区进行辐射,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目 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
总之 . 福建省要改变其弱势地位 . 提升 上都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主要归因于其 前 , 福州、厦门和泉州完全有能力成为中心 区域竞 争 力 和发 展 区域 经济 , 不但 要 利用 极 海峡西岸的地理位置和工业基础薄弱 再次. 城市 ,引领整个 区域的发展。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
本文 是 作 者 在 20 0 9年 1 1月安 徽 合 肥 召开 的“ 第二 届 泛 长 三 角合 作 与 发展 论 坛 ” 的演 讲 稿
1 0
泛 长 三 角 产 业 转 移 与 区 域 合 作
比 , 部地 区 2 0 东 0 8年下 半 年 和 2 0 0 9年 上半 年 经
西部 和东北 四大 板块 来 看 , 国 区域 经 济增 长 高 我
趋 势 。东部 地 区京 津 冀 及 山东 半 岛 城 市 群 经 济
增 长速 度超过 珠 三角 和 长 三角 区域 ; 中部地 区整
体 提升 之势居 四大板 块 之 首 , 区域 经 济增 长 差 距
减缓 。20 0 8年 中 国各 地 区生产 总 值 比上 年增 长
尤其是运输技 术 、 通讯 技术 、 电子技术 、 材料 、 能源 等方 面不 断发生 的新发现 和创造 , 促使发达 国家 的
产业 布局 向全球层 次发 展。新 的 国际 分工 已成为
、
我 国区域经济 发展新态 势
在新 的国际生产 劳 动分 工 条件 之下 , 我 国 从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东部 地 区是最 先 承接 国际产 我 业 转移 的地 带 , 三 角 、 三 角 和 环 渤海 地 区成 长 珠 为我 国吸引外商 直接 投 资最 多 的 区域 , 是 我 国 也 经 济增长 最 快 与 国 民财 富最 为 集 中 的地 区。在
移 经 验 , 进 沿 海 产业 结 构 提 升 , 促 同时 在 承 接地 注意 建 设 “ 城 ( 中城 市 ) 沿 线 ( 通 干 线 ) 集 聚 ( 靠 大 、 交 、 形 成 产业 集 群 ) 的 工业 园 区 。 ” 关键 词 : 长 三 角 ; 业 转 移 ; 泛 产 区域 中 图分 类 号 :0 15 1 6. 7 文 献 标 志码 : A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 文献综述 (5)2.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概述 (6)2.1 长三角区域概况 (7)2.2 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定义 (8)2.3 研究区域选择与数据来源 (9)3.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分析 (10)3.1 时空特征概念与研究框架 (11)3.2 空间联系网络构成要素 (12)3.3 历史数据与趋势分析 (13)3.4 空间联系网络演变特征 (14)4.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15)5.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7)5.1 研究方法选择 (18)5.1.1 数据分析方法 (19)5.1.2 网络分析与模拟 (20)5.2 数据处理技术 (21)5.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23)5.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6.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时空特征实证分析 (25)6.1 数据与案例选择 (26)6.2 研究范例分析 (27)6.3 分析结果与讨论 (28)7. 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30)7.1 研究区域案例选择 (31)7.2 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32)7.3 分析过程与结果讨论 (33)8. 结论与建议 (35)8.1 研究总结 (36)8.2 对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发展的建议 (38)1. 内容概览通过对交通基础设施数据、经济数据及人口移动数据等多维度的分析,该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空间联系网络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动态特性,如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某些城市在特定时期内作为交通、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显现出来。
交通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影响网络演变的核心因素,而政策导向、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则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关键宏观因素。
本研究的成果不仅为理解长三角城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区域规划、城市网络优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长三角地区半导体产业集群效应探讨
长三角地区半导体产业集群效应探讨半导体产业作为高尖端技术及高附加值产业,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关键性技术产业之一。
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增长,是推动GDP快速增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半导体产业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在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欧洲等都出现了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了当地的影响力。
中国大陆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在承接国际半导体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半导体产业集群效应。
这种产业集群效应的出现,是钻石体系内各关键要素双向强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所带来的扩散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又反过来进一步吸引了更多高级生产要素加入产业竞争,强化了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半导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半导体产业发展日渐成熟,整个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趋缓,正在朝着GDP增长速度靠近。
另一方面,半导体产业的市场结构也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半导体市场中心由以往的企事业转向了普通消费者,由企事业PC、工业用电子产品带动市场增长逐步转向了以日用消费性电子为主导的市场。
半导体产品的应用也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以往是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引领市场的进步和扩大,今后恐怕是市场发展驱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了。
我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在国际半导体产业转移过程中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半导体产业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大大地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镇,在国际半导体产业版图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
但是应该认识到,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产业集群还只是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地方政府提供的土地与财税优惠政策等基本生产要素驱动所形成的。
这种低层次生产要素无法构成我国半导体产业的长久竞争优势,很快就会被以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后起之秀所取代。
自身优势个人简历
自身优势个人简历自我鉴定本人优点篇一大二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回首过去,感到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
大一曾做出过辉煌成绩,大二在已打下的基础上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而不懈努力。
本年的校园生活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校园学习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
一、学习方面。
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学生更是如此,我对知识、对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名列前茅,每学年都能获得奖学金。
同时还结合我的专业性质注重对各种应用软件和硬件的研究,课余时间在外面做起了兼职,经常帮助同学和朋友解决电脑方面的问题。
通过这些,使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实质性的扩展,增大了知识面。
二、有广泛爱好。
我特别擅长于排版、网页设计和多媒体的制作,同时对数据库和应用也有一定兴趣,并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我在就任体育委员的同时也参加了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计算机协会,并任活动部长和外联部长职;在日常活动中,我工作热情负责、任劳任怨,勇于开拓进取,和协会内成员团结一致。
三、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在20下半年至20上半年间参加学院组织的网面设计大赛,并获得不错的成绩,与同学合作做出属于我们班级的自己的主页。
在本学年由我们学院组织的校篮球和排球的比赛中,我也以身作则,积极挑选队员备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并改写我们班在大一的体育各项比赛中无一名次的历史。
整合自身优势孕育嘉善之篇二整合自身优势孕育嘉善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长三角”的崛起和上海大都市的振兴,嘉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列“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
2003年全县经济发展又迈上了新台阶,实现“双突破”,即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02.3亿元,人均GDP 达到3223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0.3亿元。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嘉善人并没有止住前进的脚步。
成绩属于过去,辉煌有待明天。
嘉善人深知他们正处在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千方百计使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是当前唯一正确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 市 的 3.% 、4 % 、2 .%。 81 4 27
城市范畴 ,而是提 出 “ +2 3 ”的概念 ,
或地方决策层 的迹象,但学者 、商人和地
徽南、江 场 :取得了腹地的低成本 的能源和资源 ; 势。 “ 首先是交通优势。安徽、江西到江 注意 ,那就是地缘文化优势。 “ 苏、浙江、上海,高速公路 、铁路、高速 西等地和浙江、苏南一样 。长期都是江南 找到了产业转移的空问;找到了总部和生
铁路、国道等交通主干线 ,不下 2 0条,
1/08中国经济信息 f 020 29
维普资讯
Sp lilRe 。n 另ca p e报 J
特
道
黄山市官员李江说 , “ 根据我个人意 是浙商 ,江西 的三分之一外来 资本是浙
让诸多学者和商人疑惑不解的是 ,为
见 ,我 认 为泛 长三 角 能正 式 启动 ,对 各地 商 ,苏北的外来资本浙商也占据着绝对优 什么泛长三角的概念始终未被地方决策者
文章作 者是摩根 士丹 利亚太 区首席 经 济学家谢 国忠。他 在文 中写道 : “ 靠
近沿海 ,交通便利 ,工资低廉 ,在 国际
和沿海产业转 移的情况 下 ,安徽 和江西
是首先接 受产 业转移 的中部地 区。按照
梯度发展 的理论 ,下 一步加 速崛起 的就 是安徽和江西。”
不谋而合的是 ,大批浙商、沪商 、苏
但劣势也可 以转化为优势,安徽省 的 也就 是把 苏浙沪三 省市和 属于长江 中下 方官员对泛长三角充满了期待 ,许多人认 泛 土地 、劳动力、能源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 游地 区的安徽 、江西全部纳 入 “ 长三 为 ,如果泛长三角的倡议付诸实践 ,其优 体现。2 0年初 ,当时的安徽省省委书记 角” 通盘 考 虑 。 05 势很可能超过珠三角。
商直接投 资超过2 8 { 美元 ,世界5 o¥ 2 0g o  ̄ 跨 国公 司中已有4 0 0 多家在此落户 ,当年
吸引外商直接投 资占全国的4 .%。这个 45 地 区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 、
竞争 力最 强 的区域 。
求长三 角附近有一个成本更低的空间,这
“ 3+2 模 式 ”
维普资讯
sp c a Re p r e l 。 t
彳 衬 另u 良追 守另u 良追 于
长 三角扩散效 应显 露 泛长 三角 隐现
几年前 , 一篇题为 《 明天的太 阳从安
徽 江西升起 》的文章 ,在皖赣两省曾经引
发一 场 热 烈的讨 论 。
地区 ,地域文化比较接近 ,徽北和苏北则 产加工基地的链条。 王东 京教授则认 为 ,泛长三 角区域
几年 内就 将形 成 区域 交通 网络 ,另外 ,长 处 于淮 河流 域 中心 地 区 ,地域 文 化也 很接
商,离开吴越故土 ,前往安徽 、江西以及
两湖 发展 。
皖赣 机 会
地 理概念 中的长 三 角 ,是指 长江入
我们 明确响亮地提出东向发 海的地方 ,由于河水所 含的泥沙 不断淤 郭金龙说 , “
积 而 形 成 的 低 平 的 大 致 成 三 角 形 的 陆 展 ,融 入 长三 角 ,承 接 长 三 角产 业转 移 ,
弘教授则用区域经济学的 “ 扩散效应”和
江西省接轨长三角的步伐也不慢。江 总部经济理论 ,解释 了长三角泛化的必然 现在 的长三角,部分优势产业需要 西省尽管是泛珠三 角成员,每年的外来资 性。 “ 升级,原有的传统产业需要转移 ,这就要
0 截至2 0 年 ,长三角地 区累计吸收外 金 中却有3 %以上来 自浙江。 04
在皖北有一些投资的浙商王义对泛长 势的资本流在区域经济 中游动 ,无疑将加 性。事实上,泛长三角的成立 。并不只是 三角概念十分感兴趣 ,他认为泛长三角的 速区域经济一体化。” 建设。相比泛珠三角,至少有两方面的优
长三角资本外流,对龙头城市也有四大好
赵弘认为泛长三角还有一条优势值得 处 ,这 包括 为 自己的产品找到 了新 的市
近浙江 、江 苏的2 个县市 区,县均G P 3 D 、
件好等等 ,安徽和江西无疑首先符合这些
2 0 年9 l 日,在 浙江嘉兴召开的 条件。” 04 月 7
济发展却落 差很大。以安徽 为例 ,安徽邻 首届长 三角城 乡一体化论 坛上 ,江 苏省 社 会科学 院副 院长张颢瀚 就提 出 ,长三 优 势或超 泛珠三 角
资源优势互补、整个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 势 ,湖南、湖北 、重庆和四川等长江流域 接纳 呢?
发展 ,安徽 等欠发达地 区的发展 十分有 省市 ,浙商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另
利。但关键是能否落实。”
赵弘认 为 ,泛长三 角合作组织要成
外 ,沪商、苏商的实力也不弱 ,有比较强 立 ,首先需要 龙头城市上海有这个积极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
地 ,大致包括苏中南 、上海和浙东北 。
为长三角提供腹地 资源支撑 ,在这一过程
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l城市成 中实现安徽 的价值和发展。” 6 员,除了新加入 的台州之外 ,区域位置也 多和地理意义上 的长三 角相符。
事实上 ,让 “ 长三 角 ”跳 出地理 范
就 是 区域
经济学 中的扩散效应在发生作用。而
畴,建设泛长三角经济带 ,已成为一部分 这个更 大的经济腹 地 ,需要 土地资源丰 学者专家热议 的话题。其 中 “ +2 3 ”的模 富 、劳动 力 资源 低 廉 、市 场广 阔 、交 通 条
但是 ,毗邻该地 区的其他省 份 的县 式最 为现 实 。 市,尽管地域上相邻 ,文化上接近 ,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