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社会心理学与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c91e87e176c66137ef0619de.png)
社会心理与自我浅论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摘要: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关键词:自我概念社会化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正文:一、自我概念与社会化1、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
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
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在前苏联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我概念区分为四种类别:(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 (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以往,关于自我概念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自我尊重上,即集中在自我尊重的因果和自我尊重同人格与行为等方面的关系上.现在,自我概念的其他一些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我表现的动力学,以及在自然主义的和实验的情境中的印象控制;特定的同一性的发展及其结果,包括性、种族群体、行为异常和年龄特征等;历史和社会结构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包括战争、经济萧条、文化变迁和组织的复杂性等;自我概念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98dbcf4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0.png)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和评价,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态度和自我价值等方面。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认知、自我态度、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深入理解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社会化、认知发展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起源于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意识,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自我概念逐渐丰富和完善。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特质和身份。
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自我概念。
个人经验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通过经历和体验,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认知包括对自身特质、能力、价值观和身份等方面的认知,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框架和自我概念。
自我认知是个体理解自己的重要手段,它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从而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自我认知还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个体通过自我认知,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我态度自我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包括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的评价等方面。
自我态度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自我态度可以促使个体更加自信和乐观,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消极的自我态度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个体的情感健康和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90e7ce1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0.png)
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的总体描述。
它涵盖了个体对自己的身份、特征、能力和态度的认知。
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会随着个体的经历、社会化和自我评价的改变而发展和改变。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身份和特征的认知。
自我认知可以包括个体对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和长处的认知。
通过自我认知,个体能够形成对自己的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概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评估。
自我评价可以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外貌、才能、成就和自尊的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个体能够形成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心。
社会化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社交圈、文化和社会环境都可以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过程中的亲密关系、社会角色、社会标签和群体身份等因素都可以塑造个体的自我概念。
社会化的影响可以使个体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或存在认同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冲突。
自我概念的发展和改变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它会随着个体的经历和社会化的改变而发展和改变。
个体的经历可以包括教育、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经历。
社会化的改变可以包括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化等方面的变化。
个体的自我概念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来不断发展和改变。
总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的总体描述。
它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社会化的影响,并且会随着个体的经历和社会化的改变而发展和改变。
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a281071cf18583d0496459c1.png)
第一单元
一、社会化的定义 1、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 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 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叫社会化。 2、社会化涉及社会与个体两方面。 3、阶段:早期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 4、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 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基本内容 1.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 识与技能。 2.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 理想。 4. 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三、自尊 1、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 果。 自尊=成功/抱负 2、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3、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岁—13、份 1、定义: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 定的自我认同。 2、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1. 家庭 2. 学校 3. 大众传播媒介 4. 参照群体 五、社会化的分类 1. 语言社会化 2. 性别角色社会化 3. 道德社会化 4. 政治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 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概念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 理状态。 二、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型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三、角色扮演 1. 角色期待 2. 角色领悟 3. 角色实践
四、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 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9af354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0.png)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由个体对自己的经验、感受、想法、价值观等内容的组合而成,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维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行为、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概念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因此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感受,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体验。
自我概念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思考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解自我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概述自我概念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自我意象和自我价值评价。
自我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外表、行为、内在特点等方面的知觉;而自我价值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世界的看法。
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会影响个体感觉到自己是否高傲或自卑,是个体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自我概念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三个要素。
自我形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认识、评价和反映,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长相、气质、性格、能力和能够展示的社会地位等,都会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感的知觉,即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体,是具有主观经验和目的意识的存在,它和自我概念一同构成了人的实体感受。
自我概念的塑造自我概念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开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是主要来自于他人观察和反馈,如家人、朋友和老师等,这些人通常对个体的言行会进行指导、评价和肯定,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是塑造自我概念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习惯和传统的过程,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子女孝顺、尊敬长辈,这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3)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3)](https://img.taocdn.com/s3/m/51f59206580216fc700afdb4.png)
三、自尊
(一)自尊的定义: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 评价的结果。
答案:B
)。(单选)
真题分享
6.詹姆士关于自我的概念包括( )。(多选 ) A.主我 B.本我 C.客我 D.超我
答案:AC
真题分享
7.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 B.自尊=成功/抱负 C.自尊=自信/抱负 D.自尊=抱负/成功
)。(单选)
真题分享
7.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功/自信 B.自尊=成功/抱负 C.自尊=自信/抱负 D.自尊=抱负/成功
答案:D
真题分享
2.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 重要的作用,这是( )的观点。(单选) A.C·罗杰斯 B.M·米德 C.W·詹姆士 D.K·勒温
真题分享
2.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 重要的作用,这是( )的观点。(单选) A.C·罗杰斯 B.M·米德 C.W·詹姆士 D.K·勒温
真题分享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单选) A.詹姆斯的自我是指自我概念 B.主我是认识的主体 C.客我是被认识的对象 D.镜我就是反思自我
真题分享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单选) A.詹姆斯的自我是指自我概念 B.主我是认识的主体 C.客我是被认识的对象 D.镜我就是反思自我
•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 评价的总和。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6ea0f59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0.png)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特点和能力的理解和意识。
而社会化则涉及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动、适应社会规则和期望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个体在社会中形成自己自我概念的影响。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又互相影响的概念,它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从中获取反馈。
这些反馈涉及到他人对个体言行表现的评价,塑造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例如,一个得到鼓励和赞扬的孩子往往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而一个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则可能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因此,社会化的环境和他人的反馈都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次,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其社会化过程。
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会直接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自信或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那么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互动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知,那么他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和展示自己。
因此,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他在社会中的互动方式、关系建立和社会角色扮演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相互关系还体现在社会标签和身份认同的塑造上。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被社会赋予各种标签和身份,这些标签和身份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人被认定为拥有某种职业身份,他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这个身份的影响,比如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或者是一个专业的人。
同时,个体对这些标签和身份的认同程度也会塑造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
这种认同过程既是社会化的一部分,也是个体自我概念的表达和建构。
总之,社会化和自我概念是相互依存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馈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概念;而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会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心理学—2社会化与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d33a0dde43323968001c92b9.png)
– 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现有教育 制度下的学生 )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2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 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9
二、身份
• 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 我认同。 – 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 – 处境身份是异变的
• 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 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是家长、教师和公 众对他的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 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1) 职能性 (2) 扮演性 (3) 多重性
角色扮演:个体根据自己对各种
(4) 固定性
社会角色的理解,按照这些角色要
求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社会角色比角色扮演者 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5
社会角色(social role)
方法:哑剧表演、独白法、角色互换、镜像法、心理剧、 空椅子法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21
四、角色失调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来自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 遇失效。
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
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 利进行。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
13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 应的心理状态。 – 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自我与社会化人际关系与社会过程
![自我与社会化人际关系与社会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663294080eb6294dc886c01.png)
《社会学教程》第四讲自我与社会化人际关系与社会互动一、自我与社会化1、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内容包括:生活技能谋生手段社会规范明确目标培养角色2、生物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存在冲突环境:隔离的影响遗传:根植基因的观念。
社会生物学专门针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进行系统研究,他们认为人类显示的许多文化特性(如对女性的普遍期望就是希望她们教养孩子而丈夫则是养家糊口)虽非经由学习的过程,却根植在基因里了。
3、自我自我是一个与其他人明确区分的定义。
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提出自我是个人心里宇宙的中心。
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信息。
库利:镜中我。
强调自我是我们与其他人社会互动的产物。
发展自我认同与自我概念氛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们设想在其他人面前如何表现自己。
第二阶段我们想象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第三阶段别人的印象会使我们产生某种感觉。
米德:自我的阶段。
预备阶段、戏剧阶段、游戏阶段。
预备阶段:儿童模仿身边人,随着儿童不断长大,越来越适应用符号来与人沟通。
象征是形成人类沟通的最基本动作、事物与语言。
戏剧阶段:儿童开始扮演别人,成为不同的角色。
角色扮演是通过大脑想象成为他人的过程,使之能够从想象观点中有所反应。
游戏阶段:在8~9岁时候不再扮演角色,开始考虑真实的挑战及存在的关系。
在此发展中,儿童抓住的不只是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关注别人在他周围扮演何种角色。
经历这个阶段之后,儿童从此可以对社会环境中的不同角色扮演有所反应。
概化的他人:代表儿童的行为会考虑社会整体的态度、观点以及社会整体的期望。
重要他人。
戈夫曼:自我的呈现。
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都试图传递给他人我们是谁的这个印象。
印象管理:为了表现良好,满足某些人的期望,个人会倾向于注重自我的表现,这个自我表现的改变即印象管理。
对自我的心理学研究(1)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与自我](https://img.taocdn.com/s3/m/617b78936529647d2728528c.png)
2.3 内部(心理)世界
• 内省 • 自我知觉和因果归因
①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 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我们 会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与价值观来评价和 比较自己的行为。
• 当自我觉知会提醒人们自己的缺点时,自 我觉知令人特别反感,在这样的情景下, 人们会避免进行自我觉知。不过,在其他 时候,如当你内心欲望之魔怂恿你尝试诱 惑时,自我觉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 它可以让你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和 理想。
自我、身份与自尊
• 对于人来讲,再也没有比人更有趣的话题了。 而且,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大有趣的人正 是他自己。
——罗伊· 鲍迈斯特,《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
•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 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 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 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已与他人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 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4.25a
4.03a 3.99a 3.85a 3.22a 3.58a 3.46a 3.26a 3.71a 1.43a 1.44a 1.46a 1.25a 1.10a 1.64a 1.52a
2.59b
2.63b 2.90b 2.90b 2.61b 3.03b 3.08b 2.91b 2.83b 3.02b 2.91b 2.91b 2.30b 2.11b 2.43b 2.42b
•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 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 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 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 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 其阴暗的一面。
自我概念的三个影响因素
![自我概念的三个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9cf776c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0.png)
自我概念的三个影响因素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看法、认识以及评价。
它是个体对自身的价值、能力、角色和身份的认知,对个体的行为、情感和思维产生重要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影响因素的作用。
以下是自我概念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社会互动与反应。
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社会互动和反应的影响。
在社会交往中,个体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共享和合作,获得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他人的反馈和评价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个体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和认可,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更积极的看法,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相反,如果个体遭受到负面评价或否定,会对自身产生怀疑和不自信的认知,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因此,社会互动和他人的反应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第二,文化和社会化因素。
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文化和社会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个体会有不同的自我概念。
文化对于个体自我概念的塑造有深远影响。
例如,在个体主义文化中,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个体更倾向于以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中心,形成独立的自我概念;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强调团体的依存性和互助合作,个体更倾向于以他人的期望和社会角色为中心,形成依存的自我概念。
此外,社会化也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社会化教育,这些教育会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第三,个体的自我认知。
个体的自我认知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个体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比较等方式对自己进行认知和评价。
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和关键。
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特点、能力和行为,并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形成一种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个体的自我认知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概念。
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较高,他们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相反,如果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较低,他们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因此,个体的自我认知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化与个人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
![社会化与个人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96e28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c7.png)
社会化与个人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近年来,社会化与个人身份认同的关系备受学术界和社会关注。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接受并内化一定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过程,而个人身份认同则是个体对自我的定义和认同。
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社会化为个体提供了认同的参照框架。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不断接触和相互交流,逐渐了解并接受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被接受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了个体认同的参照框架,塑造了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
例如,当一个人成长在一个重视家庭价值观的文化环境中,他很可能会将家庭作为自己身份认同的核心,并通过家庭责任和关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其次,个人身份认同对社会化起到了反作用。
个人在接受社会化的同时,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在接受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中进行选择和调整,从而形成个体的独特身份认同。
这种身份认同既包括个体对社会群体(如家庭、职业团体、宗教组织等)的认同,也包括对自身特点和兴趣的认同。
个体通过自我界定和价值选择,塑造出符合自己特点和需求的身份,从而对社会化起到了一定的反哺作用。
例如,一个年轻人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环保事业有着深厚的兴趣和追求,他可能会选择参与环保组织,并将环保行为作为自己身份的重要标志。
此外,社会化和个人身份认同还存在着相互调整和互动的过程。
社会化不仅为个体提供了认同的参照框架,同时也引导和塑造了个体的身份认同。
个体通过接受社会化的观念和行为准则,进一步巩固和扩展自己的身份认同。
而个体的身份认同又会对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个体对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选择和调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和个人身份认同在相互作用中产生了差异和创新,为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综上所述,社会化与个人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化为个体提供了认同的参照框架,而个人身份认同又对社会化起到了反哺作用。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630bfd2bb4cf7ec4afed01f.png)
社会化定义 socialization常用定义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儿童社会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用弗洛伊德的话说,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子里”,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从人格发展和社会互动角度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从人格发展角度来说,社会化有自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
通过内化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并按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完善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自我”观念重要,对人有着推动、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注】关于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可参考下面有关章节。
社会互动角度来说,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成员一起行动共同支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才会生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行为来达此目的(角色承担)。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也最好地满足了社会的利益和要求的时候,(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社会化的强制性和人的能动性、自由:尽管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尽管我们的人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人自由。
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而成人可自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方面(也就是可以选择),或者力图改变社会(也就是可以创造)。
类似的定义还有: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产生个人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至个人心里,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此一过程谓之「社会化」.从文化的角度定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https://img.taocdn.com/s3/m/3840ffc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e.png)
⾃我意识概述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的认识。
⼴义指⼈对⾃⼰的属性、状态、⾏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的情感意志活动和⾏为进⾏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哲学界,⼀些哲学家赋予这⼀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功能;在⿊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我意识是⼀个⼈对⾃⼰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理倾向、个性⼼理特征和⼼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具有⾃我意识,才能使⼈对⾃⼰的思想和⾏为进⾏⾃我控制和调节,使⾃⼰形成完整的个性。
⾃我意识是⼈对⾃⼰⾝⼼状态及对⾃⼰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思维、情感、意志等⼼理活动的认识。
⾃我意识不仅是⼈脑对主体⾃⾝的意识与反映,⽽且⼈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与⼈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意识也反映⼈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的⼼理区别于动物⼼理的⼀⼤特征。
⾃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分重要的作⽤。
⾸先,⾃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个⼈如果还不知道⾃⼰,也⽆法把⾃⼰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我意识是⼈的⾃觉性、⾃控⼒的前提,对⾃我教育有推动作⽤。
⼈只有意识到⾃⼰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觉⾃律地去⾏动。
⼀个⼈意识到⾃⼰的长处和不⾜,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我意识是改造⾃⾝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能不断地⾃我监督、⾃我修养、⾃我完善。
可见,⾃我意识影响着⼈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理成分: (1)⾃我认识。
⾃我认识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识与评价,⾃我认识是⾃⼰对⾃⼰⾝⼼特征的认识,⾃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作出的某种判断。
自我概念的社会文化建构视角
![自我概念的社会文化建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38e845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d.png)
自我概念的社会文化建构视角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个人特质、态度、价值观以及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文化建构的视角,探讨了自我概念的形成、塑造以及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第一部分: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逐渐认识自己的特质和能力。
社会文化背景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家庭和亲密关系对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在亲密的关系中,个体接受家庭成员的认同和评价,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尊感。
家庭的价值观念、期望和对个体的认同会对自我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社会化机构如教育系统、媒体和社交网络也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系统通过教育目标、评价标准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和评价。
媒体和社交网络通过呈现社会角色和美丽标准,塑造了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形象的认知。
第二部分:自我概念的社会文化建构自我概念不仅是个体内在的认知,也是社会文化的建构。
社会和文化背景对自我概念的塑造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社会文化中不同群体的认可和接纳,与自我概念紧密相关。
在文化层面上,不同文化对个体的价值观念、角色要求和自我表达方式有着差异。
例如,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权利和独立性,自我概念更注重个体的个性和成就;而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社会关系和集体责任,自我概念更注重群体认同和集体荣誉。
在社会层面上,社会角色和社会评价对自我概念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
个体的职业、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和地位的认识和评价。
社会评价和他人的认同是自我概念维持的重要源泉。
第三部分:自我概念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自我概念与社会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社会文化背景给予了个体一定的自我认知框架,而个体通过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调整和发展自己的自我认知。
首先,社会文化提供了个体认知和评价自己的标准和参照。
社会化与自我成长
![社会化与自我成长](https://img.taocdn.com/s3/m/824fc4cdaa00b52acfc7ca8e.png)
社会化与自我成长时间在流逝,人也在不断的成长,成长离不开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家庭环境。
这样就离不开一种关系“社会化与自我成长”。
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社会化包括两个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内化是指个体认识社会现实的内在关系,加工改造社会影响,使外部现实转化为内部意识的过程。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个体内化则是内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一、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弗洛伊德曾说过,“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子里”。
”有关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有: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但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贯彻社会教化的执行者是不同的,所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概括起来,进行社会教化的执行者主要有下列几个因素:1家庭:家庭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这是因为:①、童年期是人一生的关键期,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以后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②、儿童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对家庭依赖最强烈,父母对儿童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和支配作用;③、家庭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得到反映,并折射给儿童,影响儿童的发展。
因此,儿童最初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生活态度,基本上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
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