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与文化
汉字的语义演化与文化内涵
汉字的语义演化与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语义演化与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古代人们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形态,但其语义却一直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汉字的语义演化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化。
例如,最早的象形字是通过描绘物体的形状来表示其意义,比如“人”字就是通过描绘人的形态来表示人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他们开始通过组合和变形的方式来表示更加抽象的概念。
比如,“心”字最初是描绘心脏的形状,后来逐渐演变成表示内心、情感的概念。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受到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的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反映在汉字的语义演化中。
比如,“礼”字最初是用来表示祭祀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貌的概念。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和崇尚。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与汉字的构造和组合有关。
汉字的构造是通过基本的笔画和部首进行组合而成的。
部首是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一类字的意义。
通过不同部首的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
比如,“木”是表示树木的部首,“林”是表示树木丛生的字,而“森”则表示树木茂密、密集的意思。
这种构造和组合的方式使汉字的语义演化更加灵活和丰富。
汉字的语义演化还与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展有关。
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道”字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代表着宇宙的规律和人生的道路。
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汉字的语义演化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表达。
汉字的语义演化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通过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
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这里我们粗略探讨一下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我们只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方面进行考察。
至于其他,如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性等等与语言交际无关的差异,则不赘述。
即使在语言交际范围内,我们也只能探讨一些最常见的差别。
比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语构的特点是不注重形式标志、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意合”,这就意味着汉语语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
如:“苹果多少钱一斤?”“苹果一斤多少钱?”“一斤苹果多少钱?”“多少钱一斤苹果?”这几个句子语序不同,基本意思则一样。
又如“衣服淋湿了”和“淋湿衣服了”等句只要从意义上总体把握,施动者与受动者的换位并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
在古典诗词中“意合”更发挥到了极致,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完全由名词排列而无任何表示语法关系的形式标志。
语义完全靠意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凝练含蓄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但是汉语的重意合、多灵活性,也不意味着汉语结构无规律可言。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如不加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
胡明扬先生又把它分成受特定自然环境制约的语汇(如“梅雨”、“梯田”、“戈壁滩”等);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如“馒头”、“旗袍”、“四合院”等);受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如“科举”、“下放”、“农转非”等);以及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如“虚岁”、“黄道吉日”、“红娘”等)。
此外还有成语、歇后语等。
还有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在语言交际中最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
如“农民”一词在不同制度的国家所指不同,词的内涵意义有差别。
3.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
称呼,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包括老师)、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
为表示亲近和尊重,有时对不熟悉的人用亲疏称谓,甚至出现“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的称呼。
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与文化研究
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与文化研究网络流行语是近年来网络文化的一大特色。
从最初的“见光死”、“神回复”等词汇演化到现在的“996”、“蓝瘦香菇”等词汇,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人们用来交流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一个流行语的兴起过程却不是简单的搞笑、卖萌或者反讽,它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也决定了这些网络语言的命运。
因此,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语义分析和文化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首先,从语义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一般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词汇组成的单独的片段。
这些单独的片段常常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组合方式,使得它们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态。
例如,“666”这个网络流行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语法上,它是由三个相同的数字构成的,没有任何语法连接词或符号来联系它们。
而在词汇上,它的意思指的是表示赞叹和认可的词语,这种意思和传统汉语的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理解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和意义是非常关键的。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发展也和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的网络社区、平台以及在线游戏,都会促进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而其中很多网络语言的来源和内涵都具有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流行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浙江的一位中年汉子,他在拍视频时不慎被石板砸中。
这个短视频出现后,很快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并以很快地速度形成了“蓝瘦香菇”的语言形式。
这个流行语的传播,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喜欢“恶搞”的文化情节,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中年男性在现代社会中非常受到关注这一社会心理现象。
再次,要理解好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就必须关注它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在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人们对于时间、空间、物品、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而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和传播则是这一时代变革的一个缩影。
它们的形象既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不断交织和边界模糊,又展现了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和个性化表达的渴望,更呈现出一种富有人性、亲切、幽默、反常的叙事姿态,构成了网民对于网络世界的独特表达方式。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我的专业,所以想到写这篇关于语言与文化的文章。
记得在大学之前,英语学习只是简单的单词记忆,文章背诵以及做题,一切只是为了考试,所以才在我们大部分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的听力和口语方面存在巨大的问题,同时我们学到的只是简单的语法规则,对于与英语相关的文化内涵一窍不通,我们也都知道这样的简单的语法的学习是不可能学好一门语言的,接下来我就来谈一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从语言的定义,可以知道语言是在一定的群体之间形成的用于传达信息及保存认识成果的符号系统,既然是在一定的群体之间通用,那么这些符号在这个群体中定会有着一种与他们意识相联系的地方,也就是说符号的文化内涵想通,这样才能用于普遍的交流。
因此,从语言的定义来讲,一种特定的语言是源于某个特定的群体的文化的,他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也就是为何会出现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
如果语言和文化没有关系,那么英语传到美国之后就应当仍然保持原样。
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相比,不论是在单词的拼写,发音以及用词和表达的正式程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熔炉文化息息相关的,在美式英语中,很多表达相对于英式英语来说更加随意,没那么正式,正是因为整个美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包容与随意性;然而英式英语国家,如英国,便有着明显的严谨性,所以他们的语言要与他们的贵族气息相适应,就要相对正式得多。
另外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几乎每一种语言都可以在该群体的文化中找到源头,换言之,每种语言都是文化的一种衍生产物。
这里就用英语和汉语说明:还记得上大学的第一节英语泛读课,老师就给我们强调过要学习英语,必须读《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文化根源,而英语正是起源于这两本文化著作;汉语的文化根源就跟家不言而喻了,那就是儒家著作,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我们的语言也深受其影响,只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之乎者也”这样的表达也就渐渐被略去了。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语义重合与文化重合的比较研究
语 重 与 化 合 比 研 义 合 文 重 的 较 究
● 舒 春 玲
( 蒙古 大 学 艺术 学 院 ,内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 0 1 ) 内 10 0
摘
要: 宏观上 , 整个人类文化有一 定共性 。从 文化 角度 分析 , 人类 自身有共 同之 处, 具有不 同文化 的人 们对相 同的事物
关 键 词 : 义重 合 ; 化 角度 ; 性 意 义 ; 语 文 理 非理 性 意 义 ; 化 重 合 文
D :0 36 /.sr 10 -4 5. 0 0 0 . 9 OI1 . 9 9ji L 0 9 4 8 2 1 . 60 0 s
中图分类号 : 1 H3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4 5 (O O O 一O l 一O 10 - 4 8 2 1 ) 6 2 5 2 如上, 在表达同一语义时 , 不同语言存在着用词相 同或相近之
还有一些英汉习语 , 它们无论从字面上还是从 内涵上都表达
相 同或相 近语 义 , 如 : 例
汉语习语 泼冷水 绞尽脑汁
随 波逐 流 混 水摸 鱼
英语习语
t ho c l '  ̄ n Ot rw odw t d rO rc r s ris a ko ’ an b t ow t te s em og i h t a h r t s i mu l 0 6 h nt be dwaes tr t a l k i 0w i ot1 ba k c m ht e
感和态度”字面义是词 语最基本 的意 义, , 它被看 成是词语 的核 心意义。习语 的语义 主要涉及字 面义 , 以及与文 化背景 密切相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
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
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
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
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人类创造的物质。
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
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
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
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
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
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
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
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
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人类创造的物质。
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
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
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
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
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语义的文化意义
语义的文化意义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也是文化构成的基础。
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语言中的基本单位——词语是语义最基本的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不同文化的特性在语言层面上的投射造成了语言中语义的非对应。
对语言的研究应该关注语言的文化背景,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结合文化来揭示语言的本质。
关键词:语义文化差异语义的非对应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从认知角度看,它是人类形成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是“构成思想的器官”;从社会学角度看,它又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现象。
在本文中原则上使用的是最狭义的概念,即把它视为一种人类社会用以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复杂的符号系统。
文化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曾作出过一个经典的表述——“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
”本文采用的是对文化广义的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
语言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作为一套符号系统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孤立存在。
首先,它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语言是文化得以保存的力量。
其次,语言就像一面镜子,直接反映一种文化的现实。
它同时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最后,语言的变化往往可以追溯到文化上的原因。
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对该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
我们在下意识中受其限制而趋向于习惯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形成了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审美、时间观、价值观上的一致倾向。
这种经过长期沉淀所形成的一致倾向通过世代相传的获得性遗传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意识。
不同民族之间文化意识的差异则表现在语言系统的语义层面上。
汉语语法与语义的文化因素与解读
汉语语法与语义的文化因素与解读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不仅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文字系统,还贯穿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语法和语义作为语言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也受到了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探讨汉语语法与语义中的文化因素,并解读其对于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影响。
一、汉字的象形性及文化内涵的体现汉字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不仅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丰富的象形意义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构造和形态往往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所描述事物的形状、特征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例如,“山”字的形状就像是三座高山,意味着高大、崇高和不可动摇。
而“水”字采用了三个波浪形的横线,形象地表达出了水的流动和无穷变化。
这种象形性的特点使得汉字在语义层面能够直观地传递出丰富的文化信息。
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运用,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底蕴。
例如,“福”字的其中一个部首是“示”,表示人们向神佛示好,而另一个部首是“田”,意味着在农耕社会中福气的来源与丰收紧密相关。
这种文化内涵的传达,使得汉字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敬语与社会地位的体现汉语中的敬语使用非常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尊老敬贤的传统文化影响。
在语法和语义中,敬语体现了人们对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称呼和尊重。
例如,在面对长辈、师长或上级领导时,人们使用比较尊敬的称谓,如“先生”、“阁下”、“尊敬的”等。
这种敬语的使用不仅反映了汉语社会的等级观念,也体现了中国人讲究礼貌和尊重的传统文化。
通过正确地使用敬语,人们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社会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成语与典故的文化背景与解读成语和典故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语义中体现文化因素的重要表现形式。
成语是一种由多个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义义和一定的故事背景。
典故则是指那些在文学、历史、传说等方面被多次引用和传播的故事或典范。
通过学习和了解成语与典故的文化背景,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表达方式。
汉语隐喻的文化背景与语义分析
汉语隐喻的文化背景与语义分析隐喻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特别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中非常常见。
汉语隐喻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分析,构建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真实意义的展现方式。
一、汉语隐喻的文化背景汉语隐喻的文化背景十分丰富复杂。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层面是文化圈、观念以及社会经济组成和语言这些方面不可分割的个重要部分。
汉语隐喻和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和民族个性的体现。
其中,汉语隐喻的基础在于“以形寓意”的修辞法。
而这种修辞法的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思维、德、义、礼等崇尚意向、神化化、尊师崇学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人特有的直觉、感性偏向等个性特点。
除基础之外,汉语隐喻中的许多典故、成语等也都发源于古代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崇尚玄妙、神秘,对于自然现象进行丰富的象征解释和寓意诠释,出现了如“日月飞行” “金龙拂电”等多种象征意义的话语,这些话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寄托了人类对于神秘事物的追求和对于意义的探究。
二、汉语隐喻的语义分析1. 词语隐喻汉语隐喻中有很多词语经常被用于形容和比喻。
例如“风骚”就有饱含比喻花语的鲜明意义,同时也代表着细致入微的思考和艺术创造等内在含义。
另外,“风雨”也是汉语中另一种常用于比喻的词汇,既可以指物理现象,也可以指严酷的环境、艰难的挑战等。
这些词语代表着汉语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和对语言的塑造贡献。
2. 成语隐喻成语在表达隐喻意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成语或俗语都含有丰富的隐喻意义。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翻译成白话也就是“大量阅读,写作思路清晰”。
在这里,“破万卷”仅仅是一个隐喻,用来描述读书的数量多,并没有字面上那么的残酷。
同时,这句话也显示出读书的精神和意志力等非常重要的价值。
3. 刻画隐喻汉语隐喻在刻画形象上也有不俗的成就。
比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句诗不只是用来形容一座高山,而全部在于通过诗歌去描述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灵气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义”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义”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一种价值理念,并且与公正、道德、良心等密切相关。
义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社会秩序、人伦道德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所具备的深厚思想底蕴。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义进行语义分析,并探讨其在文化中的阐释。
义的语义分析:义最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义务劳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道德、法律和人伦伦理观念,通常被解释为“做正确的事情”,与正义和公正紧密相关。
然而,义和正义也有所差别。
故女婚前不慎生下私生子,如果为避免公开丑闻,将私生子托付给人家抚养(因不能只接受私生儿子抚养,还要考虑资产、利益等方面),此时所做的就不是正义,但妇女为保守个人名誉有所考虑,做出了所谓的“义”之行为。
此外,义还包含了责任、忠诚、孝顺等意义,这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义在文化中的阐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义的概念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可以从许多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以下是五个例子,以证明义在文化中的阐释:1.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十分重要的,它涉及到了子女们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慈爱。
孝道表现为孝敬父母、敬慕长者,认为“天下之大本在于亲,亲睦则民化,亲亲睦睦则国家平治”。
通过孝道,人们不仅可以表现出对家庭的责任,而且还有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2.道德准则义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了对于正确行为的追求,是个人、家庭和社会中道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古代的士人通常追求的就是“君子之道”,即做到忠诚、正直和谦虚等等美德品质。
通过这些道德准则,人们可以更好地明辨是非,从而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中都能够做到正确的行为。
3. 社会秩序习惯上,人们认为义是社会秩序的根本。
由于义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因此,它扮演了创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例如,在古代中国,各个家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土地、财产等问题而发生争斗。
语义与文化读书笔记读书摘录读书感想
语义与文化一、词义与文化1.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
2.更多的学者把词汇的意义简单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两种。
指示意义往往也是概念意义,即词典上写明的意义。
内涵意义包括了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成分。
一般来说,词汇的指示意义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的命名和描述,含义比较客观也比较稳定,通常不会影响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的传递和理解。
但是内涵意义是附加意义,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往往是特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他认为重合词汇、平行词汇、全空缺词汇都不会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而半空缺词汇和冲突词汇中那些指示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不完全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最容易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全空缺词汇包括反映各国文化特征的所谓“文化词汇”二、颜色词、动物词、数字词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有文化的差异。
三、禁忌与委婉语四、敬语与谦辞1.在很多国家的语言中,敬语都是非常重要的礼貌手段,人们会根据对方的地位、年龄、辈分以及与对方的亲疏关系来选择适当的敬语。
2.汉语中对别人的尊称有:君、足下、阁下、贵校、府上、令堂、仁兄、贤弟、令爱、贵姓、指教、拜访、光临、高见、大作……汉语中的谦辞有:敝人、在下、家父、贱内、犬子、小女、拙著、拙见、寒舍……3.权利距离是影响中国人选择是否用敬语的重要因素,对于职位、年龄、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一般要用“您”。
韩国人在使用敬语方面有更严格的等级观念,他们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一律使用敬语,即使同辈也不例外。
4.亲疏距离是影响欧洲人使用敬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5.汉语敬语和谦辞的使用是汉语学习者的一个难点,因此,汉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需要了解自己国家和所任教国家敬语和谦辞使用的场合和对象,做到以礼待人,显示良好的文化修养,而且需要给汉语学习者讲明汉语中敬语和谦语的用法和语境,使学生避免在使用时出现错误,提高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
语义的文化诠释
语义的文化诠释语义文化诠释是人类社会最困难的理解是研究领域。
它建立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它不仅仅是把某个动词的定义,还涉及到文化的深度理解和语义的多层次表达。
正如著名的文化学者马尔科姆曼(Malcolm Mann)所说:“语义是深入文化本身,透过解读文化深处所展现的对象,把它转化为文化的概念。
”在语义文化诠释中,文字是用来描述文化的主要工具。
文字只是文化意义体系中一部分,它们可以提供关于行为活动和其他文化元素的信息。
文字也可用于提供语义模型,用来指导人们如何理解言论和文化涵义。
在此过程中,语义文化诠释也被用来把文字和文化元素联系在一起,以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
这一过程也有助于构建人们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更容易沟通和交流,并能够更好地识别文化的不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讨论语义文化诠释,有必要探讨其发展历史。
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符号被用来表达抽象的观点和想法。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语言系统更进一步加强了语义文化诠释,以便理解文字和文化概念。
公元14世纪,哥特式文化更进一步强调了文学和文化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语义文化诠释发展的持续动力。
十六世纪时,拉丁文学的崛起也对语义文化诠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字的正确使用和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拉丁文学中表达的文化概念。
此外,十七世纪时,学习文化语义受到了很多鼓励,这也促进了语义文化诠释的发展。
在现代,语义文化诠释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
当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时,就需要抓住文化的不同特点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也更容易地接触到不同文化中的言语,从而使得理解文化变得更加容易。
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推动语义文化诠释的发展,也使得理解文化更容易实现。
总之,语义文化诠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行为,它能够丰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并能够以此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
文化语义学导论
文化意义
定义
文化意义是指特定文化中人们对 某一事物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和价
值观念。
特点
文化意义通常是基于该文化的历 史、传统、信仰等方面的因素而 形成的,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 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作用
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 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促进跨文
化的交流和理解。
详细描述
在跨文化广告中,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文化敏感或冒犯的元素,如某些图案、色彩或符号。同时,要 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和消费心理,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此外,还需要对广告语进行多语 种翻译,确保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准确无误。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语义问题
总结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语义问题同样不可 忽视。谈判各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和 沟通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要求谈判者具备 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意识。
文化语义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01
文化语义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而
逐渐形成。
发展历程
02
文化语义学经历了从传统语义学到认知语义学再到文化语义学
的演变,不断深化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未来展望
0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语义学将进一步拓展其在跨文化
交流、语言教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谢谢
THANKS
在集体和社会框架内实现自由,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日本与中国文化中“面子”的语义差异
总结词
日本和中国文化中“面子”的语义存在细微差别,日 本文化中的“面子”更注重社会地位和荣誉,而中国 文化中的“面子”则更强调尊严和荣誉。
详细描述
在日本文化中,“面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 与社会地位和荣誉紧密相关。日本人通常非常重视自 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因此会尽力维护自己的面 子。而在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概念更加宽泛,它 不仅包括社会地位和荣誉,还包括个人的尊严和荣誉 。中国人认为尊严和荣誉是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会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
沟通与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文字文化的语义学解释及其应用
沟通与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文字文化的语义学解释及其应用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压缩着深厚的文化与思想精髓。
语言交流不仅蕴含着语法和语义方面的信息,还包括了文化、情感、态度、意图等复杂的信息。
因此,语言在实际应用和研究中备受重视。
一、语义学解释语言文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三者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记录语言和文化的手段,文化则是语言和文字的背景和环境。
语言文字文化的语义学解释,是通过分析和解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索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及其内在规律。
语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中具有着不同的运用方式和表现形式。
文化背景对语言的表达和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同一句话会因为认知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导致严重的交流误解。
在全球著名的跨文化学者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模型中,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模式,他将不同文化对于个人、权利与责任、不同性别、时间和目标、竞争和合作、思维和心智等六个方面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和解释。
比如,对于时间的认知,西方文化更注重准时和分秒必争,而亚洲和中东文化则更注重涵养和内在精神的修养。
这导致了在商务谈判等跨文化交流中,时间的管理和理解上会产生严重的困难。
二、应用语言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实际问题,并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
应用语言学以语言为载体,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流过程,研究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化的交叉、语言教育、语言与媒介、语言与翻译等。
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点领域是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跨语言交际需要学习者掌握多种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如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等。
纯粹的语言教学是非常片面的,不能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而应用语言学强调多角度、多元素的教学方法,努力向学生展示多种文化语境,从而培养其面对复杂跨文化交流所需的审美、批判、应变和创新的能力。
文化语义学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我国最早研究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语言学家——罗常培《语言与文化》1.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领域1)跨文化交际学a)不同民族不同语言间的交际b)不同民族同一语言间的交际主要研究不同民族在跨文化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方面的问题,研究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对交际的影响及可能造成的障碍;研究交际原则、交际策略和交际方式等。
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了成熟和发展时期,王福祥教授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于1972年成立,并在日本东京召开了首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研讨会二,跨文化交际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代表性教科书有《现代文化人类学读本》《跨文化交际学选读》三,先后出版了该学科方面的理论著作,四,跨文化交际学推动了外语教学改革2)语言国情学,主要研究词语,民族文化语义,其核心是词汇背景理论语言国情学研究的目的更侧重于外语教学语言国情或语言文化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应用研究主要是把它作为教学论的一个方面,侧重研究不同教学阶段的语言国情,教学原则和教材编写原则以及篇章中的民族文化背景注释等等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语言个层面上的民族文化特点,例如语音层语法层词汇语义成言语行为审美观,价值观等等2.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角度美国学者美国学者费舍,扎雷曾倡导采用语义图对词汇的文化内涵作对比分析的方法英国传播学家威廉斯:追溯词源,研究词义的演变,说明某一词目具有哪些含义,但未做跨文化对比分析前苏联学者科斯托马洛夫和韦列夏金提出词汇背景理论,把词义分为概念义素和非概念义素两大部分语言的文化性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文化功能是语言文化性最为集中的体现,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他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的文化属性,具体表述为主体同一性,归属同一性,习得同一性语言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映文化,传播文化,制约文化三个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符号,必然具备其特有的认知功能和实践功能( 获取,诉说,构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手段和创造工具,语言是文化中的文化,是文化中的特殊文化,人类交际思维及信息的载体和工具,记录与传承其他文化,语言又可称作符号文化文化的概念广义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的是精神文化,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化的结构分类多样广义的文化大致分为三类,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这种比喻通俗 易懂,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高权 力距离(high power distance)的文化,即受 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等级关系,对 于年长的、地位高的和有权势的人应该表示 尊重。上文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就是这种价值 观的真实写照。而这段文字把计划经济下政 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比作这种婆媳关系来论 述,确实恰到好处,但对于家庭结构、成员关系 完全不同英美读者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
常敬宇先生(1995:2)在《汉语词汇与文化》 一书中将词汇分为:文化词汇和一般词汇。 文化词汇是指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特别 是包含在习语、谚语、俚语和歇后语里的那 些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 间接的反映,其蕴含着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 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是各民 族之间传达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具有浓重 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 而一般词汇不具有文化词汇的特点,而只有表 层的概念含义。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如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 已成为软弱多情 男子的代名词, “林黛玉”已成为多愁善感、 弱不禁风一类女子的同义语,鲁迅笔下的 “阿Q”已演变具有“自欺欺人”、“自我嘲 解”等特指意义的“阿Q”精神, Hamlet(哈姆 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 公。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问题上,忧虑重重,既 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圈套, 因此终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 现在人们把Hamlet用来喻指“优柔寡断,犹豫 不决的人或行为”。
美国语言学家Lado(1957)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中总结出词汇文化差异 的3中情况:形式相同,意义不同(same form, different meaning);意义相同,形式不 同(same meaning, different form);同形同义, 分布不同( same form, same meaning, different distribution )。
贾玉新教授(1997:234-235)在《跨文化 交际学》一书中从词义入手,将词汇意义划分 为“指示意义”与“文化意义”或“联想意 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1)在《语 义学》一书中主张把词义的研究臵于整个社 会背景中,以突出交际功能,重视整体交际效果。 为此,他把词义分为七个层面:(1)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2)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3)文体意义(Stylistic Meaning);(4)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 (5)联想意义(Reflected Meaning);(6)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7)主位意义(Thematic
因此,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 掌握作为一个符号所指代的具体意义,即字面 意义(denotation),而且还要了解词语字面意 思以外的意义,即暗涵或内涵意义 (connotation)。因为词语的暗涵意义代表了 词汇所在文化中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情 景意义、历史意义以及国家丰富的文化知识。 (贾婷,词语文化与词汇教学,西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只 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保 证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 下面,我们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价值观 念等方面探讨词语的内涵意义。
而中国东濒太平洋,西部为亚洲腹地,“西风” 往往干燥、凛冽,而且正值深秋或隆冬,天气变 冷,树木调零。“西风”因而也就成了“肃 杀”、“萧瑟”、“凄凉”的代名词。如马 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述的就是一幅苍凉的 画面。 而“男耕女织、拔苗助长、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等词语则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农 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
蟋蟀在汉族人心中是秋虫,许多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中常用它来描绘萧瑟、凄清的景象,于是 它便成了表示忧伤、哀怨的固定形象。欧阳 修的“秋声赋”中“但闻四壁虫唧唧,如助余 之叹息”。然而,英美文学作品里的蟋蟀大多 给人带来宁静、舒适甚至幸福感,因为它是个 “愉快的小蛐蛐”(merry little cricket)。英语 里有个来自莎士比亚的习语是:“象蟋蟀一样快 活”(as merry as a cricket)。
根据他的观点我们总结出汉英两个民族在价值观念 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两种语言也打下 了深深的烙印。比如: politics (政治)。“政治”这个 词在汉语中是褒义词,我们经常说“人人要懂政治,学 政治”。这句话是指一个人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 和修养。显然,在中国,政治家是受人尊敬的,而在英 语中“politics”常常意味着权术和手腕,阴谋和欺骗。 因此,该词是贬义的。又比如“宣传”(propaganda) 一词,中国人会想到是政府或某个单位、部门对好人 好事进行表彰或奖励,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或者学习,在 汉语里它完全是一个褒义词;而在英语里,它却用来指 政府或某一政党为达到其政治目的用虚假的信息蒙 蔽民众,具有贬义色彩。
从历史的角度看词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承载历史。在世界上不少语言中,许多词汇本身 就是其所属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浓缩和忠实的写照。 “Watergate”使人想起尼克松政府的丑闻,“gate”因 而被赋予“丑闻”的文化内涵。由于1815年拿破仑 在Waterloo惨败而改变了整个战局,从此,to meet one’s Waterloo就获得了“遭到决定性失败”的意 思。1940年,英国军队被德国打败后从Dunkirk(敦刻 尔克)撤退,以后,Dunkirk便获得了“仓促撤退”、 “困难局面”的意思。 同样,在中国也有许多同历史息息相关的词汇,倘若 不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也就无法理解这些词汇的 深刻内涵。如:“文革”、“下岗工人”等。
语义与文化
1、词汇的重要性 2、词汇的分类 3、词汇的文化差异与词汇学习的内容 4、词汇的文化功能
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 为紧密,它“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 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 分。”(胡文仲、高一虹,1997:93)。因 此,通过语言研究文化一般罗马和基督 教文化的影响,它们为英语提供了大量的成语 和典故。如源于希腊神话的 “Pandora’s box” 意味着“无穷的灾难”,源于《圣经· 旧约· 诗 篇》的the apple of one’s eye(“珍爱的人、掌 上明珠”)。例如: His daughter is the apple of his eyes.(他女儿是他的掌上明珠。) “龙”(dragon)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吉 祥高贵,“龙体”、“龙子”、“望子成龙”、 “龙凤呈祥”等词语均可反映出“龙”这个 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社会、文化意义。但在古 希腊罗马神话中,“龙”则被视为凶险邪恶的象 征,是口吐烈焰、守在地狱之门的怪兽。
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看词语的内涵意义 荷兰学者Hofstede(2008)(G. Hofstede. 2008.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2nd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曾对某跨国公司在六十多个国家的分公司和 机构进行了调查,并对搜集的大量材料、数 据进行了统计性分析,总结出价值观念对比 的五个维度,即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 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女性化、短期取 向/长期取向。
例如dog在英美文化中常作褒义词,是“忠诚 的人类朋友”的同义语。由于英美人对狗有 好感,因此英语中有关狗的隐喻大都是褒义的, 如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be top dog(身 居要位),a lucky dog(幸运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在英美文化中,如果说某 人是old dog,是称赞他为行家里手;而在中国 文化中,“老狗”却是相当厉害的骂人话,因为 在汉民族的传统心理中,狗是一种贱物。凡是 以狗作喻体形成的隐喻,往往具有贬义。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经济日报》,谈论的是市 场经济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可以说婆婆还是 婆婆,不过是一种崭新意义上的婆婆。婆婆不 再颐指气使,指手画脚,媳妇也不再是唯唯诺诺, 言听计从,而是媳妇在市场里奋力拚搏,婆婆在 家里帮着带孩子,做做饭———政府成为为企 业服务的婆婆。”(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 式及其文化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0(1)
从隐喻的文化差异性看习语的文化内涵 隐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是外语学习 了解目的语民族认知方式及文化的一个重要 手段。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隐喻体现了人类 思维的共性,如:狐狸比喻狡猾,用绵羊比喻 温顺,用spring(春天)比喻“精力旺盛时期,青 春年华”,同时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又体现着文 化的差异,具有民族性和规约性。不同的民族 文化积淀必然在隐喻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因 此在英汉语言的隐喻表达上也就不可避免地 存在一些差异。(徐芳,隐喻认知与大学英 语词汇教学,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3))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词语的内涵意义 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所塑 造的形象往往比其它艺术形式更具感染力,更 能打动人的心灵,也就更容易影响词语的联想 意义。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为语言 提供了许许多多联想意义丰富的词汇。(何 东燕,文化负载词与文化差异意识,西南民 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
根据Hofstede的统计结果,我国属于“集体 主义” (collectivism) 国家,中国人也因此提 倡和颂扬“集体主义”,在中国文化里“自 我”是不被提倡的。然而,由于英美属于 “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国家,其文化 强调个人的独立意识、个人自由和个人的权 利,鼓励人们实现自我、展现自我,因此在英语 中,ambitious和individualism却是无可争议的 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