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推荐文档)
11第十一讲: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现实中的科学共同体的形式多种多样。
• 卡文迪许实验室 2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诞 生的“摇篮”
无形学院”
麦克斯韦,创建卡文迪许实验室 , 1871年至1874年
案例一:科学家的摇篮:巴黎科学院
• 案例二:2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的“摇 篮”
事业辉煌
2004年2月,黄禹锡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 上率先用卵子培育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 2005年5月,他们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 文说,他的研究小组攻克了用患者体细胞 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该篇论文署 了20个研究人员的名字,其中,美国匹兹 堡大学著名教授杰拉尔德· 夏腾作为主要研 究者名列其中。
• 他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具有 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以 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 后来,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著名的科学社 会学家普赖斯以及默顿等人,又从不同角度发 展了这一概念,赋予它许多新的具体内容。
• 科学共同体成为科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而被普遍使用,是 在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 库恩1962年发表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之后。库恩把科学发展的认识过 程和社会过程通过科学共同体与范式这两个概念有机结合 起来,成功解释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科学史、科学哲 学及科学社会学因而发生了重大转向。
第十一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科学 交流与同行评议,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科学奖励的特征。
二、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科研经费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培养,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 科技活动的社会政治环境。
马原 科学技术
马原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对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原)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合理的要求和建议。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马原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创造。
在医疗领域,科学技术的突破使得医疗水平大幅度提升,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在交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交通工具更加高效和便利,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
这些例子表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改变的作用。
科学技术与人的解放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个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原强调技术是人类劳动的体现和延伸,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劳动变得更加高效和便利。
人们通过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能够解放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创造性的活动,提高了个体的自由度和创造力。
例如,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化生产使得人们不再需要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可以专注在更具创造性和智力性的工作上。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解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一种可以带来纯粹好处的力量。
科学技术在解放个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科学技术的矛盾性与人的选择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例如,现代科学技术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但也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
科学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突破使得人们能够战胜更多的疾病,但也带来了伦理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这些矛盾要求我们在应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取舍,做出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决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选择和道德观的引导。
利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
利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文明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 5 7 5 页)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终密切地注意着科学上的各种发现,高度地评价和探讨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人们很少注意科学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少看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简单来说,科学是人类借此获取对外界环境进行控制的行为模式,是一种理论形态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依据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活动及所形成的方法和手段。
在当代,科学与技术更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使得两者常以“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形式出现。
(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究)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社会生产进步中的直接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然而,人们对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的关系却认识不一。
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程度,从来都是人类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标志。
一个具体的社会制度是通过它的所有各方面内在的统一而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结果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要的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必然使其与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发展产生牢固的联系,对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制度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不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和调整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设计和制度保证。
自然辩证法——第九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3)组织联合研究活动。
在战略发展研究乃至某些具体科学、工程、社会 问题上确立项目、联合攻关。组织经常性的学术交 流与研讨会,以加强两种文化的联系与沟通。 (4)从根本上推动两种文化教育的统一。 社会教育体系中两种文化教育的脱节是其分离 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 学-硕士-博土各教育阶段,注重科学文化与人文 文化及其统一教育的适当安排,为两种文化的交融、 统一打下人才基础。
3.4 求实和效益问题
委托者与代理者间的契约张力
政治委托者:要求科学代理者提供诚实可靠的知 识并尽可能多地带来生产及经济效益。 科学代理者:看其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这 种求实性和效益性。
研究活动的效益 (1)至少要推进知识的前沿。 (2)通常也要带来高等教育、军事安全、公共健康、 经济优势及其他社会绩效。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富人类的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带来了威胁人类前途的全 球性问题,背离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与价值目标。
2.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求真务实
科学精神的具体特征:(1)理性(逻辑)精神与实证 (经验)精神;(2)默顿的科学界的规范又称为科学 的精神气质
——12个方面的特征:(1)执著的探索精神;(2)创新、 改革精神;(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4)理性 精神;(5)求实精神;(6)求真精神;(7)实证精神; (8)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9)协作精神;(10)民主 精神;(11)开放精神;(12)功利精神。
1. 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 互动机制
1.1 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动
科技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子系 统的联系及互动作用 (1)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等因素的推动和决定作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等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决定和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需求也促
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科学技
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从古代的发
明火药、指南针,到现代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进步改
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我
们可以通过手机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各
地的情况,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完成很多繁琐的工作。
科学技术的发
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
进步,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信
息安全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寻找解决之道。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考验,比如基
因编辑、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
无论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普通市民,我们都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关注科技动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
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
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共同推动社会的
进步。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
首先,科学技术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从最初的手工业到现在的自动化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率的飞速提升,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便利,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比如,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交通更加便捷,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成为了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道德的问题,比如基因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伦理争议。
因此,我们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
最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科学技术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共同努力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需求也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创新。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通方式等方方面面。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传播更加迅速高效,人工智能的应用让工作更加智能高效,生物技术的发展让医疗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这些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力,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的需求也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
科学技术的创新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断推进。
比如,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学技术就在不断寻求新的能源解决方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研发新的医疗技术。
最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需要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类的福祉为核心。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的提升和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惠及全人类,造福社会。
我们需要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如何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在未来的发展中,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更加密不可分。
我们需要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同时也需要思考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双赢,让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
本文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及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策略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
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机”,而人类社会发展又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验室”和“加速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一)科学技术的概念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的观点,认为“科学”的涵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改造关系;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第三,科学是生产力;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
(二)社会的概念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以上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概念,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正确理解它们的涵义,以及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现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人类科学与技术实践历史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并以此作为观察社会、研究问题、建立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四专题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讲人郝新鸿)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历史进程科技的社会建制:指科学和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和职业角色门类,也就是科技活动的体制化、职业化和规范化。
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历史进程:1、古希腊时期:科学与哲学没有分家,没有专门从事科学的人。
科学只是一些有闲阶级在工作之余进行某些科学方面对思考、研究、辩论,后来从哲学家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专门研究某种知识,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等。
2、中世纪:欧洲的科学、艺术、哲学进入黑暗时期,科学的中心转移到阿拉伯、印度、中国。
但是,阿拉伯国家的科学与宗教迷信的紧密相连和中国重经验轻理论的文化传统,使得它们都失去了超过欧洲的机会,科学仍然没有成为有保障的职业。
3、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活动重新抬头,这时的科学家也是集手工艺者、工程师、艺术家、学者于一身的人。
科学的中心在意大利。
4、17~18世纪是科学从业余向职业化过度。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1666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
1700年德国柏林科学院成立。
1725年俄国成立帝国科学院。
科学家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和科学家角色获得正式承认。
但直到18世纪末,大多数科学家的活动还是业余的。
此时科学的中心在英法。
5、19世纪中期,科学家从此踏上职业化道路。
科学在许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学家人数开始激增。
1809年普鲁士教育大臣创办柏林大学,确定了“科学研究与教育统一”的原则,研究生教育制度开始建立,工业实验室也开始出现,一大批专业学术团体开始改组或建立,科学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
6、20世纪一战后,科学作为一种成熟职业在美国定型。
美国的的高等学校成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最活跃的舞台,而大型企业则是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科学家的聚集地。
经济对科技的需求加快了科技一体化进程,各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机构出现,科学由此进入到大规模建制化的大科学时代。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这一重要话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科学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从过去的手工劳动到现在的自动化生产,科技的进步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科技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方式,比如智能手机、电子游戏等,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让我们的交通更加便利,从过去的马车到现在的高铁飞机,我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更加注重实证和逻辑,我们更加重视数据和事实,而不是凭空臆测和主观臆断。
科技的发展也让我们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我们更加重视实践和经验,而不是空谈和理论。
科技的进步也让我们更加注重合作和共赢,我们更加重视团队合作和共同发展,而不是孤立和竞争。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科技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产品质量,从而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科技的进步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提升了社会的幸福指数。
科技的发展也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总之,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需求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形式
交流 正式交流 非正式交流
合作与竞争
构成了相反相成的科 学技术互动形式
冲突
学术性 非学术性
➢团队合作成为推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有效途径
竞争
学习
科学家通过
进行互动
合作
交流
冲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有:
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 学会,技术学会,科研 院所,研究中心.
各种科学技术出版物
➢ 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 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 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
李政道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物理学家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 ▪ 美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 ▪ 浙江近代物理中心主任
➢ 1943年至1944 年曾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就学。 1956年与杨振宁教授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 称不守恒理论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1、社会建制
▪ 社会建制(社会制度)指为满足某些基本社会需要而形成 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价值观
念
行
为规范
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
组
织系统
物质支撑
▪①价值观念:
▪ 阐明本制度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 主要作用:向社会成员表明自身存在的意义,使他们再 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全力依从制度规范。
▪②行为规范:
➢ 研究的课题,除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外,还广泛 涉及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 理、广义相对论等领域。
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660 英国皇家学会
科技社 团组织 的出现
17、18世纪科学 社团
19世纪科学社团
1700德柏林科学会 1724俄圣彼德堡学会 1743北美科学社团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科学技术看作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本质。
本篇从社会的角度,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最后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本身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
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更为频繁和紧密,由此出现了从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本章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它们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在社会学中,社会建制(soc汕insdtudon)与社会制度基本同义,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1)近代科学家角色的出现(2)近代技术专家角色的出现3。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1)现代科学家角色的确立(2)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的确立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革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其内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了解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于理解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1.科学技术的投人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2.科学技术界的互动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是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有机系统。
科学技术与社会控制
科学技术与社会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更深远的是对社会控制的影响。
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科学技术对社会控制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引导作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和指导上。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数据和信息。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和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用指南,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使得社会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能够更加理性和科学。
通过科学技术,社会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控制和管理。
二、科学技术对社会规范的制定和执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社会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可以收集和分析更多的数据,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政府和相关组织可以制定更为科学和合理的社会规范,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例如,交通规则的制定和根据道路情况的调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科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使得交通管理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三、科学技术对社会风险的管理和应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社会风险的管理和应对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科学技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预警和防范。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施,可以提前几秒钟或几分钟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到逃生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的时间。
此外,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通过对风险源的分析和评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社会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损失。
四、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挑战和警示然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控制不仅仅是一种积极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警示。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往往会超过社会的认知和管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就科学技术这种革命力量对社会制度产生的影响作过这样形象的描述:“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而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则更大。
我认为,探讨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是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一、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
纵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取得的。
对此,可以用四个阶段来概括: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在世界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原子和电子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目前还在蓬勃发展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呈现出向国际垄断过渡的趋势。
这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下凯歌行进呢?不。
新科技革命制造新的赛局和新的规则,使资本主义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由知识要素驱动,并以因特网为运作工具的新经济,构成了新的赛局和新的规则,它们向资本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
首先,信息技术、知识、因特网等不再具有纯粹私人产品的性质,也就是说,当代高新技术与资本的本性格格不入,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以赚取最大利润为惟一目的。
因此,资本主义正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资本投资于不具有完全排他性高新技术,要么放弃这种投资而失去对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的控制。
资本的这种本性还决定资本对最具有价值创造力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的占有能力显著地下降。
这是因为人力资本在三个重要方面与有形资本不同。
第一,人力资本不能被占有。
资本家不对不能占有的东西投资。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的时间眼光经常比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允许的要长得多。
第三,为创造人工智能产业所必须的知识投资必须在某种社会环境中进行,而这种社会环境对于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资本主义体制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的体制核心,科技革命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只能以新的方式加剧这一矛盾。
当然,我们不能低估资本主义政府的干预能力。
事实上,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科研开发和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资本主义原本不愿意进行的投资,从而缓和了它内部的矛盾。
资本主义政府对科技等方面的投资不仅直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尚
未充分发挥出来之前,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的,更何况,发达资本主义仍然掌握着人类社会的主要生产力与主要的科学技术力量并将继续发展升级。
综上可见,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预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但我们不能低估资本主义所具有的自我调节及化解危机的能力,尽管这种调节是有限度的。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都与科技革命息息相关。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理论表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根源于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解决矛盾的惟一手段就是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产业革命不仅产生了资产阶级,同时产生了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推动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走向科学。
然而,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相反,却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历史经验证明,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优越性正在于它在确立之后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该尽一切办法发展生产力。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在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立所有制类型,并通过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生产力,这是事关新生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和发展的根本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瞻远瞩,果断地提出要大力发展尖端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科学的体制化进程。
然而,50年代后期,由于我党在认识上的失误,使得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科学技术成果不是首先作为促进生产力的手段,而被作为与资本主义进行政治较量的工具。
于是便有了“大跃进”和以“超英赶美”为目标的技术革命,其结果使科学技术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延误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如何在相对落后的物质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命运和前途的历史难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通过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当代科技革命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找到了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根本途径。
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发展,经济是中心;经济要振兴,科技是关键;科技要进步,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发展,人才是希望。
在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主义面临着生产力迅速而巨大增长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当代科技革命所展现的崭新的历史可能性,像中国这样生产力相对落后的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在操作层面上,为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找到突破口。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所在。
科学技术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伴。
可以说,未来社会主义的命运取决于社会主义能否和新科技革命相结合,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走向巩固和成熟,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
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关系的新变化
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得经济日益科技化,使得国与国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上。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依靠“科技立国”的战略方针,迅速崛起,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后来居上;西欧各国自知单独奋斗、各自为战难成大气候,所以走联合之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实力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军事实力而成为国际较量的主要支撑力。
所以,面对新科技革命,各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
在这轮改革浪潮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激烈的对抗与斗争,转变为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中国应当怎样抓住科学技术全球化的历史性机遇、从而在与一个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体系的竞争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呢?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是利用了后发性优势,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