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①.经济视角的城市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
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
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但由于垄断行为存在,竞争会失效。
造成垄断行为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造成的自然垄断,或者政治观致引起的垄断。
第六章+城市中观层面设计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①目标
城市设计着力于在保护传统中轴线的基础上发展南北延长线,规划以北端体育文化城、中部的历史文化城及南端的科学文化城为基础形成一条有鲜明民族特征的、融合了艺术和纪念意义的轴线,使北京中轴线所串联的城市空间成为欢乐庆典的中心。
②功能结构
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古都风貌与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完美结合。以北部体育文化城、中部历史文化城、南部科学文化城为核心,共3大组团、10个功能区构成中轴线用地功能体系。
现代北京的中轴线全长25km左右,核心区宽度约1000m。是北京城的脊梁,也是形成北京空间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轴线分成三部分,即从永定门至鼓楼的旧城中轴线,是北京旧城传统城市中轴线,它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建筑艺术线,以此轴为脊梁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在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对中轴线采取继承与发展的方针,使之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南北轴线。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以及面临2008年奥运机遇,城市面貌处于快速变化中。在新北京的发展中,中轴线又向南、北延伸,形成南中轴线和北中轴线。
珠市口至永定门区域——皇家祭祀文化与民间艺术博物馆:结合天坛公园、先农坛公园祭祀文化及天桥传统民间艺术,将这一区域视为皇家祭祀文化与民间艺术博物馆,规划文化、居住类建筑。
木樨园区域——现代商业园:以南三环与中轴线的交点——木樨园为中心,规划现代商业区,成为南城经济活力的新亮点。
凉水河区域——文化小镇:围绕凉水河穿越中轴线区域,在轴线东侧局部扩展凉水河道,规划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系列文化建筑和部分居住用地,以其高品质的文化特色带动地区经济,引领南城发展。
北土城(元大都城墙遗址)与北二环之间——都市社区:从北土城至北二环,现状分布大量住宅区,这是城市渐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规划尊重都市社区结构的发展足迹,并认为适当的居住功能是地区活力的一个重要保证,有利于中轴线的人文精神表达。
《市政管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综合)
一.填空1.成立于19世纪末,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点。
2345第一章1234.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5.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第二章123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实。
45第三章123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45第四章1.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2345第五章12.调整城市经济活动3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4512.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345123PM10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
4即在5.20世纪60第八章12.我国城市化2004年已经超过3.45第九章12、3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45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12.对执行系统而言,而这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345二.选择题4.9.1-1.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1-2.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1-3.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1-4.市政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1-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第三章: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城市规划与管理第四章: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演变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重组第五章:交通与物流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模式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贸易政策与区域经济合作第七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活动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扩张与城市边界城市功能区划与经济活动布局第八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环境保护政策与应对措施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规划和决策的支持第十章: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和展望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新挑战新技术对经济地理研究的影响结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意义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参考文献:1. Adams, W. M., Aveling, R., Brockington, D., & Danks, F. (2004).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Science, 306(5699), 1146-1149.2. Castells, M. (201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John Wiley & Sons.3.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Basic books.4. 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MIT press.5. Storper, M., & Venables, A. J. (2004). Buzz: 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4(4), 351-370.。
城市规划概论课件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2、空间、土地、产业、 社会结构的整合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形象的魅力
1、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 度概括
2、映射城市发展的持续 与继承
3、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景 观特色
1、政府的决策 2、功能的体现 3、市民价值观的变化
1、人与自然地和谐 2、传统与现代并存 3、物质与精神文明并进 4、城市设计的成果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
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
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 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 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 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 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 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 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 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 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 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主要案例:浙江台州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 市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 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 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 段的影响。 主要案例:London、上海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三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01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02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07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9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4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25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31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38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46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56第三章防灾与减灾62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63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72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79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七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设第一节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2、社会空间的组 织以人为尺度, 是人(活动)的 空间的组织
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
化中:
亲昵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个人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 6-18英寸 18-30英寸 30英寸-4英尺 身体控制极限
社会距离 亲近状态 公共距离 亲近状态 才
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一节
一、城市结构
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 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 地使用上的反映。
重组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居住和商业相分离; 老建筑拆为停车场;
快速路分割城市;
环境质量下降。
Atlanta城外的Lenox Square Shopping Center ,这是美 国南部最大的购物中心,总用地74英亩。
纽约一公交终点站和相 关的进出的高速公路
波士顿大都市地 区的128公路
2、城市交通战略与空间布局 一个城市的结构,除受到地理上的约束外, 大部分是由相对可达性决定的,除非故意 加以控制。
11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22社会空间的组社会空间的组织以人为尺度织以人为尺度是人活动的是人活动的空间的组织空间的组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亲昵距离亲昵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6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疏远状态疏远状态661818英寸英寸个人距离个人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8183030英寸英寸疏远状态疏远状态3030英寸英寸44英尺英尺身体控制极限身体控制极限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4477英尺英尺处理非个人事务处理非个人事务疏远状态疏远状态771212英尺英尺公开的信息公开的信息公共距离公共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2121515英尺英尺典型的典型的正式正式场合场合有的距离有的距离疏远状态疏远状态2525英尺或更远英尺或更远超出个人的包围超出个人的包围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拼贴图
长沙总规及用地规划图(1990-2010)
长沙总规及用地规划图(dwg)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经请示建设部同意,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0-2010) 》(简称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二条上版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市性质: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2、规划期限:近期规划至1995年,远期规划至2010年,远景设想至2030年。
3、城市规模:2010年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155.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
4、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为“一主体、两翼、两组团”。
一主体为城市旧城区周围集中联片发展地域;两翼指马坡岭泉塘为东翼、望城坡天顶乡为西翼;两组团指捞霞组团和坪塘组团。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它有关法律;(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它有关国家规范标准;(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发展规划》;(4)《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及《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5)《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10)》以及长沙市的实际情况。
第四条规划空间层次为:长株潭、市域、规划区、都市区、主城区。
1、长株潭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域。
2、市域包括长沙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
3、规划区包括市区全部,长沙县暮云镇、黄兴镇、榔梨镇、黄花镇、星沙镇、跳马乡、干杉乡、安沙镇、北山镇以及望城县全部,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
4、都市区是由集中的规划建设用地及这些用地之间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区域,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包括市区、长沙县星沙镇、暮云镇、榔梨镇、黄花镇、望城县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5、主城区包括城市主体(即中心城区)、河西新城、星马新城。
第六章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引导
• 4.城市天际轮廓线 • (1) 建筑高度控制 • 建筑高度除必须满足日照、通风、安全等要求外,还应根据建筑物所 在地段的实际情况考虑下述要素: • (a) 保护城市传统空间格局和具有特色的街道建筑轮廓线; • (b) 保护并形成城市景观视廊和“通风走廊”; • (c) 设置城市标志性建筑,创造丰富有效的城市整体空间形象; • (d) 满足航空及无线电微波通信等特殊要求。 • (2) 高层建筑布局与形态控制 • 研究影响高层建筑布局的主要相关因子,包括城市景景观风貌、土地 价格、交通影响、人口密度、建设潜力等,确定高层建筑的空间布局。 高层建筑应适当集中布布局,以利于合理配套基础设施和营造城市整 体空间秩序。 • 规定标志性高层建筑的高宽比要求,特殊情况下对高层建筑的屋顶 形式等影响城市天际轮廓线的因素提出城市设计引导。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版》
• • • • 第五章 城市景观与环境 5.1城市景观规划 5.1.1 编制各个阶段的均应重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城市总体规划应确定 城市的景观体系,包括主要的景观地区、景观地带和景观结点,城市 的轮廓线、制高点、视线通道、城市标志物、城市雕塑设置地以及视 线通道等景观要素。 5.1.2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要地区应专门编制城市景观规划。 5.1.3 编制景观规划地区内的各项建设均需符合景观规划有关要求,不需专 门编制景观规划的地区的建设,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和技术审查时应 充分重视城市景观因素。 5.1.4 城市景观要注重城市的整体效果,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要注重形 成城市景观的地方特色和各类功能区的特色。除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外, 要体现时代的特征。 5.1.5城市景观规划应对景观地区、地带、景观保护范围、节点的建筑 物、构筑物、城市小品等的体量、形式、风格、高度、色彩等方面提 出相应的技术要求。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2
湘潭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湘 潭 市 规 划 区 空 间 结 构 图
石家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和相关理论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E.W.Burgess于1923年提出。 城市分成为五个同心圆区域: (1)中心商务区(CBD); (2)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 (3)工人居住区; (4)良好住宅区(Zone of better residenses); (5)通勤区(Commuters zone)。
这些形态的城市多是位于地形较平坦,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
区。他们沿交通干线自发或按规划多向多轴地向外延展,形成放射性 走廊,所以全城道路在中心地区为格网状而外围呈放射状的综合性体
系。
莫 斯 科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围绕中心 核的放射形环 状结构模式。
星座型形态,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 地使用上的反映。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一般从密度、布局、城市形态三个方面 表现。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四点: 第一,城市土地利用成组成团,形成各种均质区; 第二,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构成城市各级中心;
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
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 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有的特 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间隔地串联建设一系 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或城镇,形成放射性走廊或更大 型城市群体。
组团型形态,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 基本团块组成,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1.1 课程介绍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理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了解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及其主要贡献1.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理解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的重要性第二章:人口地理学2.1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的定义、特征和度量指标掌握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因素2.2 人口增长和人口变化分析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3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和影响了解人口流动的模式和趋势第三章:城市地理学3.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城市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掌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机制3.2 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类型和特点探讨城市发展模式及其演变3.3 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了解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掌握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第四章:经济地理学4.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地域差异4.2 工业地理学分析工业区位和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探讨工业发展的地域性和差异化4.3 农业地理学掌握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和技术因素了解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农业现代化第五章:文化地理学5.1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5.2 语言和宗教地理学分析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和影响因素探讨语言和宗教的地域性和文化认同5.3 社会地理学掌握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地理分布了解社会公正和社区发展的地理差异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第六章:政治地理学6.1 政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政治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掌握国家、政体、选举制度等基本政治地理要素6.2 国家和领土分析国家的构成要素、类型和领土划分探讨国家边界和领土争议的问题6.3 政治地理结构掌握政治地理结构的概念和类型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和特点第七章:交通和通讯地理学7.1 交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交通的定义、类型和地理意义掌握交通网络的布局和交通模式7.2 交通与区域发展分析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7.3 通讯地理学掌握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分布了解通讯网络对地域社会经济的影响第八章:环境地理学8.1 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环境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因素8.2 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探讨环境管理的策略和可持续发展8.3 环境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掌握环境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合作的地理意义第九章:旅游地理学9.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旅游的定义、特征和地理意义掌握旅游者的行为和旅游市场的分类9.2 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分析旅游资源的类型、评价和保护探讨旅游开发的模式和旅游业的发展9.3 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和影响掌握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旅游线路的设计了解旅游对地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旅游规划第十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与展望10.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动态掌握人文地理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了解跨学科研究和多尺度分析的发展10.2 人文地理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分析人文地理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探讨人文地理学在地方发展和规划中的应用10.3 人文地理学的教育与实践掌握人文地理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了解实地考察和实习在人文地理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文地理学导论:理解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第六章 城市地理学
第六篇城市地理学第一章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大纲要求6.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6.1.1 了解城市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6.1.2 了解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概况一、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1.研究对象城市是一个有多种属性的地域实体,是多种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的综合体。
城市地理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一,侧重于城镇区域的地理学研究。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产业活动为主的人口集聚地,是一种特殊的聚落类型。
城市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兴起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都对城市的性质、规模、空间组织形式和发展速度等产生影响。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区域。
它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密集。
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城市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机能。
从地理空间上看,城市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与组合的过程与形式。
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是地区的经济、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
由于城市规模不同,影响范围有大有小,各城市影响区之间也可能有叠加或交错,但每个城市都在其影响区域内具有焦点或核心作用。
城市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也具有典型的历史属性。
一方面,城市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代表,是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中心和焦点。
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括造成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
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分布组合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众多研究城市的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2.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可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型、多中心型、辐射型和不规则型等。
1.单中心型:即城市内只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半径向分散状分布。
2.双中心型:即城市内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两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3.多中心型:即城市内有多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多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4.辐射型:即城市内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分散分布的形式。
5.不规则型:即城市内内部空间分布不规则,缺乏中心性。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形成了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体系。
2.城市空间流动性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结构与空间连通性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交通、人流、物流的流畅性与城市的发展、竞争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3.城市空间的层次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层级结构,即各种不同功能区的相对等级关系。
4.阶段性与动态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也是不同阶段的产物。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城市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
2.政策与规划城市空间利用规划是指国家、地区、城市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类型用地,按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进行布局和规范,从而形成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一、旅游地空间结构概述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 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等,以及诸要素如 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 旅游空间结构是一定区域内旅游要素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目前 旅游要素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表现形式,它是在长期旅游发展过程 的累积结果,旅游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健康、 持续发展。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五、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是地理学中研究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用于不 同研究对象区域分布差异的对比,进而找出地域分布变化规律。
式中,Pi为第i个区域内景区数占全国总数的比重,N为区域数量,C为分 布均匀度。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当R为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 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五、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2.景区集中度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
G为的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省区的景区数量,T为景区 总数,n为省区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景区分布越 集中;G值越小,则景区分布越分散。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三、旅游地空间结构模式 3.扩展模式 主要特点: 各级旅游中心地对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 挥;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开发重点: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四、四种常见的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1.核心-边缘理论 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 策》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他认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 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 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 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 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 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上过渡区域、下 过渡区域。
环境规划复习重点
环境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规划的定义(名词解释):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环境规划的实施主要以为主导。
3.实质:一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科学决策活动。
4.环境规划的内涵(简答题)环境规划的对象是:“”复合生态系统(必考)环境规划的任务(目的)是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环境规划的依据是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先合理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
环境规划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作出的综合优化,它必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全国性环境规划要有全国宏观综合考虑5.环境规划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的投资获取的环境效益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6.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7.环境规划的类型:按时间分:(必考)长远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10年以上,中期环境规划一般跨越时间为5-10年,5年环境规划一般称五年计划。
五年环境计划便于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同步,并纳入其中;年度环境保护计划实际上是五年计划的年度安排,它是五年计划的分年度实施的具体。
按环境要素划分: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必考):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按性质划分8.例题: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环境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内涵: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而实施的科学决策活动。
第二章: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1.环境系统: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丰富多样、层次不一的元素组成,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并能不断依靠和的输入、输出维持自身稳态运动的开放系统。
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人文地理学导论1.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与观念1.4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人口地理学2.1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2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2.3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2.4 人口政策与人口规划第三章:城市地理学3.1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3.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3.3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3.4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第四章:经济地理学4.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4.2 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4.3 工业生产与工业地理4.4 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第五章:文化地理学5.1 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5.2 语言与文字的地理分布5.3 宗教与宗教地理5.4 饮食、服饰、建筑与节庆习俗的地理分布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二部分)第六章:政治地理学6.1 政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6.2 国家与领土的地理分布6.3 政区划分与政府治理6.4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第七章:社会地理学7.1 社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7.2 社会阶层与社区地理7.3 种族、民族与种族地理7.4 社会问题与社会地理第八章:旅游地理学8.1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8.2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8.3 旅游者的行为与旅游市场8.4 旅游规划与旅游地理第九章:环境地理学9.1 环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9.2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9.3 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9.4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第十章:地理信息系统(GIS)10.1 GIS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0.2 GIS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10.3 GIS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10.4 GIS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解析重点解析: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研究对象与方法、重要理论与观念、研究意义与价值。
2. 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政策与人口规划。
人文地理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人文地理学第一章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第二章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第四章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五章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第七章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 的三种类型,并分别分析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 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 品业等。 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 煤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 局地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局限性在于静态地、孤立地分析, 是一种静态地、局部均衡的微观区位理论,同杜能的 区位论一样,撇开了资本主义生产追求最大利润原则, 只考虑成本因素;同时他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完全竞争 为前提,没有论证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区位趋势。此 外,他对于工业区位指向的因素分析也比较简单。但 是,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第一个系统完整地论述工 业区位的理论,一直是西方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 本理论,他提出的投资效益分析是工业区位论的出发 点。今天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普遍采用的工业成组布局 和最佳区位论亦正是导源于其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械 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 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 市向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 再向发展中国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 散已经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 律。
三圃农作圈 谷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
林业
自由农作圈
城市
理论局限性和贡献:
•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对区位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 评介也褒贬不一。当然,杜能理论的模式过于理想化, 假设前提条件过多,考虑因素也比较简单,而且没有 考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首要目的便是追求最大利润 的特点,所以显得有些单薄,实际应用意义不大,但 杜能毕竟是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艰苦工作,其理论为 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从城市经济学 的角度来说,杜能学说的意义在于为配置城市郊区 (腹地)产业、合理利用土地,使之更好地为城市服 务及为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价值的构思。
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 方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 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 的地方,此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 用和聚集效应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影 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 劳动费用和集聚力作用。
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他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影 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第二阶段:将劳动力费用作为考察的对象,考察 劳动力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用合计为最小时的 区位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所谓考察对象,考 察聚集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 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 论中的集聚指向性。
理论前提
1、肥沃 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于运河,马车是唯一 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离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域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实物 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的平原 6、农产品的价格、劳动者工资、资本的利息都固 定不变 7、运费与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一、空间的概念
• 1、空间可以分为地理空间、数学空间、 经济空间 • 2、经济空间是地理空间中经济事物或 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 1、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 活动的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 • 2、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经济活动 的空间组织和优化的理论。 • 3、中心地理论:用来说明一个区域或 国家内的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形态。
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
一、空间的概念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型 四、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五、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各种经济要素在城市中 是如何分布与连接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它的形 式和演化,不仅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基础和文 化传统,更取决于城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城市的经 济实力和人们管理城市的能力。
1、农业区位论
•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组织 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农业活动 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择。 •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创, 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 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根 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优化土地组 合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 式,成为农业区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 祖。
2、工业区位论
• 工业区位论是指研究工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和优化的理论。即研究工业企业或工业企业 组合怎样在一定区域内合理分布从而获得最 好效益的理论。 • 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他在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 区位》和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 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工业区位的 经典著作,前者对工业区位进行纯理论的探 讨,提出了工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后者则结 合实际,对德国从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和资 本主义国家人口及工业分布进行了综合研究。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 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 啤酒一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 等0.03吨。水可以作为遍地原料,而大麦和啤 酒花则属于局地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 指数为0.03,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 中,啤酒长厂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 消费者集中的地区。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业、 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消费市场 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的影响,据此他计 算出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的分界线,并将他 设想的孤立国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2、第二圈——林业圈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6、第六圈——畜牧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