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是指两种不同材料在摩擦过程中产生静电现象的原理。
具体来说,当两种不同材料(例如橡胶和羊毛)进行摩擦时,会发生以下过程:
1.电子转移:摩擦过程中,两种材料的表面接触并互相摩擦,
摩擦力会使得材料表面的电子发生移动。
例如,如果材料A
比材料B对电子的亲和力更强,那么摩擦过程中,材料B的
表面将失去一些电子,而材料A的表面将获得这部分电子。
2.电子分离:由于两种材料之间的电子转移,两种材料中形成
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离。
材料A获得了电子,成为带负电
荷的材料,而材料B失去了电子,成为带正电荷的材料。
3.静电吸引: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材料之间会发生静电吸引,因为不同电荷之间具有相互吸引的性质。
这种静电吸引力会导致两个材料被牵引在一起,直到它们的电荷达到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摩擦起电只在两种不同电子亲和力的材料之间才会发生。
如果两种材料的电子亲和力相差不大,则不会产生明显的摩擦起电现象。
此外,在干燥环境中,由于空气中的湿度会导致电荷的散失,摩擦起电的效果也较弱。
摩擦起电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例如在复印机的静电复印过程中,通过摩擦起电可以将图像转移到复印纸上。
此外,摩擦起电还可以用于静电除尘、电子秤、电子打印机等领域。
总
体来说,摩擦起电的原理是基于材料电子转移和分离所导致的静电效应。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重点难点一、摩擦起电是由两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两物体上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二、大量实验表明,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正电荷,丝绸上带等量的负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而毛皮上带等量的正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是不同的。
前者反映了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五、物体带电的区别:1、摩擦起电:两物体上带的是等量异种电荷;2、接触起电: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了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3、感应起电:如果将带电体靠近导体,但不接触,会发现导体两端带有异种电荷。
能力训练1、现有甲、乙、丙三个轻质塑料小球,当它们相互靠近时,已知甲排斥乙,乙吸引丙,则当甲靠近丙时()A、两球一定吸引B、两球一定排斥C、没有相互作用D、可能吸引,也可能排斥2、甲乙丙三个通草球,若它们俩俩相互吸引,则三个小球的带电情况是()A、两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B、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C、两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D、两个带异种电荷,一个不带电3、现有A、B、C、D四个小通草球,分别用细线吊着,已知A排斥B,B吸引C,C吸引D,A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则A和D靠近时,它们将()A、一定排斥B、一定吸引C、可能排斥也可能吸引D、无法相互作用4、玻璃棒跟丝绸摩擦后,接触原来已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由张开变为完全合拢,则验电器()A、原来带负电B、原来带正电C、接触后带正电D、接触后带负电5、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一原来已带电的验电器上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先闭合后又张开,这说明金属箔()A、先带少量负电,后带大量正电B、先带少量正电,后带大量正电C、先带少量负电,后带大量负电D、先带正电,后带负电。
静电实验教学大全
静电实验一、摩擦起电1、摩擦起电原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条件(1)相互摩擦的物体是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同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是相同的,不会出现电子的得失,因此不可能起电。
(2)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如果用手拿着金属棒去摩擦别的物体,金属棒是不会带电的,这是因为金属、人体、大地都是导体,摩擦过的金属棒上带的电通过人体传给大地,因此金属棒不会带电。
△常见物质束缚电子本领由弱到强的次序:毛皮<玻璃<云母<羊毛<尼龙<丝绸<硬橡胶<金属<松香<硫。
3、为什么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因为当带电体靠近轻小物体时,轻小物体由于静电感应也带了电(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所以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4、为什么摩擦起电的笔杆吸起了碎纸屑以后,碎纸屑马上又掉了?这是因为当碎纸屑被带电的笔杆吸引后,它就带了与笔杆相同的电荷(这是一种接触起电现象),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碎纸屑马上又掉了。
5、为什么冬天梳头发时头发会变直,也就是说,为什么头发遇静电后会变直?带电体靠近不带电体时,不带电体靠近带电体一侧会感应带上异种电荷,从而与带电体相吸。
梳头时,头发因摩擦而带上同种电荷从而相互排斥。
6、金属棒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起电理论上,任何两个不同物质的物体相互摩擦,都要发生电荷(电子)的转移,在绝缘好的情况下,无论是绝缘体还是导体,都能表现出带电现象。
取一把长约20厘米、塑料把的螺丝起子与有机玻璃棒摩擦。
7、金属棒之间摩擦能起电吗?不会,因为金属是良导体,就算你摩擦出电荷,这些电荷也会很快转移,并且马上发生中和反应,所以是不会起电的。
二、静电计与验电器一、1、构造上的差异最常用的金箔验电器,它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最简单的仪器,在玻璃瓶口处有一橡胶塞,塞中插一根金属杆,杆的上端有一金属球,下端悬挂一对金箔(或铝箔)。
电的发展(一)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一、现象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原理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三、为什么摩擦起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1)摩擦起电的物体带上电之后,用它靠近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时,该小物体因为在带电体的电场中,本身也因为感应而带上了电荷,且与带电体靠近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从而被带电体吸引过去。
(2)类似于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在靠近磁铁后别磁化,本身也带上磁性。
四、摩擦后的电去哪里了?想一下摩擦后的丝绸和玻璃棒带电后,过一段时间就吸引不了轻小物体了,因为电已经消失了,实际上是通过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导走了。
摩擦后的金属棒也是带电的,如果直接用手拿,电就顺着手导走了。
试验中,常看见把摩擦后的金属棒用绝缘绳悬挂起来。
最终也会消失在空气中。
五、为什么同种物体摩擦也会带电?同种物体摩擦会带同种电,实际上被摩擦的不止这两个物体,还有物体上的杂质、污染物、空气中的粒子等。
六、一些人为规定1、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只有直流电才有方向.早期发现电流后,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并依此进行理论研究。
以后发现了导线中只有电子才可流动,电子带的是负电,理应把方向改过才对,那样许许多多规定都要重建。
电流方向的不符合实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计算.所以并没更改,在电解液中,两种流动都有。
3、电量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电量的基本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简称库。
若导线中载有1安培的稳恒电流,则在1秒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库仑。
库伦是一个很大的单位,试想一下,两个1库伦的带电体,相距1千米,根据库伦定律:(),相互作用力为9000N。
一个电子带电量:1e=1.602 176 565 (35)×10^-19C。
初中九年级物理摩擦起电的条件
摩擦起电的条件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构成;二是这两个物体要与外界绝缘。
摩擦起电的原因:(1)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2)摩擦起电实质上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必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有了等量的多余的电子。
补充:同种物质摩擦不起电,原因是同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相同,摩擦时不会发生电子的转移.摩擦起电现象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
带电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如下图。
电流和电路知识梳理:摩擦起电原子原理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摩擦为什么会起电(1)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由于带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电的发展(一)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一、现象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原理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三、为什么摩擦起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1)摩擦起电的物体带上电之后,用它靠近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时,该小物体因为在带电体的电场中,本身也因为感应而带上了电荷,且与带电体靠近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从而被带电体吸引过去。
(2)类似于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在靠近磁铁后别磁化,本身也带上磁性。
四、摩擦后的电去哪里了?想一下摩擦后的丝绸和玻璃棒带电后,过一段时间就吸引不了轻小物体了,因为电已经消失了,实际上是通过空气中的尘埃微粒导走了。
摩擦后的金属棒也是带电的,如果直接用手拿,电就顺着手导走了。
试验中,常看见把摩擦后的金属棒用绝缘绳悬挂起来。
最终也会消失在空气中。
五、为什么同种物体摩擦也会带电?同种物体摩擦会带同种电,实际上被摩擦的不止这两个物体,还有物体上的杂质、污染物、空气中的粒子等。
六、一些人为规定1、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只有直流电才有方向.早期发现电流后,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方向,并依此进行理论研究。
以后发现了导线中只有电子才可流动,电子带的是负电,理应把方向改过才对,那样许许多多规定都要重建。
电流方向的不符合实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影响计算.所以并没更改,在电解液中,两种流动都有。
3、电量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电量的基本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简称库。
若导线中载有1安培的稳恒电流,则在1秒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库仑。
库伦是一个很大的单位,试想一下,两个1库伦的带电体,相距1千米,根据库伦定律:(),相互作用力为9000N。
一个电子带电量:1e=1.602 176 565 (35)×10^-19C。
摩擦起电的方式?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方式?摩擦起电的原理?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关于物理问题,上课觉着什幺都懂了,可等到做题目时又无从下手。
以至于对于一些意志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就很难再坚持下来。
过早的对物理没了兴趣,伤害了到高中的学习信心。
收集整理下面的这几个问题,是一些同学们的学习疑问,小编做一个统一的回复,有同样问题的同学,可以仔细看一下。
【问:摩擦起电的方式?摩擦起电的原理?】答:摩擦起电的概念: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的能力不同。
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摩擦起电的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都带上了电荷,带电性质相反,且电荷量的绝对值是相等的。
【问:机车运动涉及功率的问题如何求解?】答:解题一定会用到这两个公式,f-f=ma;以及p=fv;如果题目涉及到恒定功率运行,可能会需要用到动能定理。
【问:动能定理如何计算功?】答:只有两种情况,分别是:①若各恒力同时作用一段位移,可先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再求总功;也可用总功等于各力所做功的代数和这个思路求。
②若各力不同时对物体做功,总功应为各阶段各力做功的代数和(注意正负性)。
动能定理是功能基本关系之一,也是重要的求解动能的方程;凡是涉及力所引起的位移而不涉及加速度的问题(题目中并没有要求计算加速度a),应用动能定理分析讨论,往往要比牛顿第二定律简捷。
【问:多普勒效应是怎幺一回事?】答:多普勒效应一种现象,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源频率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最常见的莫过于我们在车站听到的火车鸣笛声了。
具体而言:当观察者与波源在在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在增加;两者远离时,接收到的波源频率减小。
【问:物理题中常用哪些数学知识?】答:耐心寻找规律、。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物理学充分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本知识点的重点是摩擦起电的原因。
2、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3、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摩擦起电、原子结构。
4、本知识点主要讲述摩擦起电的原因,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摩擦起电的原因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规则2: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基础知识归纳】。
知识拓展: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摩擦起电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现象,摩擦过程中伴随着物质间的接触和分离、温度升高、分子的破裂、热分解、压电和热电效应等,它们都对起电产生影响。
即使同种物质,以不同的方向摩擦时,也会出现带电现象。
现在对摩擦起电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不清楚的问题。
固体的带电机理可用双电层和接触电势差来说明。
两种物质接触时,由于不同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外层电子的能级不同,会发生电子转移。
当两种物质紧密接触(其间距离小于0.25×10-10m)时,界面两侧会出现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两层电荷,称作双电层。
双电层间的电势差叫做接触电势差。
当双电层间的接触电势差达到一定值后,电子的转移达到平衡。
接触电势差跟物质性质和表面状况有很大关系,固体的接触电势差为10-3~10-1V,最大为1V左右。
金属与金属、金属与绝缘物(电介质)、绝缘物与绝缘物的界面上都会出现双电层。
由于存在双电层,两个紧密接触的物体分开时,就可能带电。
摩擦可使物体间紧密接触,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电荷量;摩擦还使温度升高,促进电子的转移。
影响固体带电的因素很多,两种物质摩擦时,哪个带正电,哪个带负电,首先决定于物质的性质。
科学家们用不同的物质做实验,列出了物质的带电序列表,表中每一列的两种物质摩擦时,上面的物质带正电,下面的物质带负电。
上下两种物质相隔越远,越容易起电。
摩擦起电还受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周围温度、湿度、气压都影响电荷量,有时还影响带电的符号。
物体间的力学因素,例如摩擦的速度、摩擦的长度、压力的大小也对所带电荷量有影响。
材料的带电序列。
摩擦起电模型原理
摩擦起电模型原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我相信大家对它一定很熟悉了吧!摩擦起电就是通过摩擦作用使物体表面带上电荷,而这种电荷的来源可以是电荷的吸引、电子的转移或者电子的注入等。
那么,摩擦起电的模型有哪些呢?下面就由我来告诉你吧!摩擦起电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解释电现象的物理模型。
其基本原理是:在摩擦过程中,如果两个不同材料接触后产生静电力,那么这两个材料就会相互吸引。
由于摩擦起电是静电力与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这个模型适用于所有静电现象。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种模型的原理,就会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就像我们经常会用它来解释:为什么闪电是黄色的?为什么下雨时天空中会出现彩虹?为什么蜡烛不能燃烧?
其实,这种模型适用于所有静电现象。
但要注意一点:摩擦起电模型只适用于有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现象,如果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那么就不适用这种模型了。
—— 1 —1 —。
《简单电现象》摩擦起电,简单奥秘
《简单电现象》摩擦起电,简单奥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的应用无处不在。
从照亮房间的电灯,到让我们随时保持联系的手机,电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电的世界并非总是如此复杂和高深,其中有一个简单却充满奥秘的现象——摩擦起电。
当我们用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靠近一些小纸屑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纸屑被尺子吸了起来。
这就是摩擦起电的一个常见例子。
那么,到底什么是摩擦起电呢?简单来说,摩擦起电是指不同的物体在相互摩擦的过程中,一种物体失去电子,而另一种物体得到电子,从而使它们带上了不同性质的电荷。
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这得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起。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在正常情况下,原子中的质子数(带正电)和电子数(带负电)是相等的,所以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但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就会从束缚能力弱的物体那里夺取电子。
比如说,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丝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玻璃棒强,所以摩擦后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应用。
比如,在干燥的天气里,我们脱毛衣时常常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同时还能看到小火花,这就是毛衣和身体摩擦起电导致的。
还有,在印刷厂里,为了使纸张能够整齐地堆叠在一起,工人会对纸张进行摩擦起电处理,让它们带上相同性质的电荷,从而相互排斥,避免粘连。
然而,摩擦起电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
比如,在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场所,如果因为摩擦起电产生的火花遇到了易燃气体,就可能引发火灾甚至爆炸。
所以,在这些特殊的场所,都会有严格的防静电措施。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摩擦起电现象,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
他们发现,摩擦起电的电荷量与摩擦的材料、摩擦的力度和时间等因素都有关系。
静电起电原理
静电起电原理一、摩擦起电摩擦起电是静电产生的主要方式之一。
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摩擦时,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获得电子而带负电。
这种现象被称为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原理是,当两个物体之间发生摩擦时,它们之间的电子会重新分布,使得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获得电子而带负电。
这种电子的重新分布是由于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或机械能使得电子更容易从一个物体移动到另一个物体上。
摩擦起电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当我们用手触摸一些塑料、丝绸等表面时,会感到有些发麻或带电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感应起电感应起电是静电产生的另一种方式。
当一个带电物体接近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受到带电物体的吸引或排斥作用,使得导体中的电子重新分布,从而使得导体带电。
感应起电的原理是,当一个带电物体接近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时,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受到带电物体的吸引或排斥作用,使得导体中的电子重新分布。
这种电子的重新分布是由于电磁感应的原理,即当一个带电物体接近一个导体时,会在导体中产生一个与带电物体相反的电荷分布。
感应起电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当我们靠近一些电器设备或高压电线时,会感到有些发麻或带电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感应起电的原因。
三、接触带电接触带电是静电产生的另一种方式。
当两个不同的物体接触时,它们之间的电子会重新分布,使得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获得电子而带负电。
接触带电的原理是,当两个不同的物体接触时,它们之间的电子会重新分布。
这种电子的重新分布是由于不同物体之间的电位不同而引起的。
当两个不同的物体接触时,它们之间的电子会从高电位物体流向低电位物体。
接触带电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当我们使用一些电器设备或接触一些金属表面时,会感到有些发麻或带电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接触带电的原因。
总之,静电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带电是最常见的三种方式。
这些方式都可以使得物体之间产生电荷的转移和重新分布,从而产生静电现象。
摩擦起电小实验步骤
摩擦起电小实验步骤1. 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是指通过摩擦等方式,使物体或材料带上电荷,从而发生静电现象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在穿着毛衣走路时会发现自己被电了;在梳头时,头发经过摩擦也会带上电荷等等。
2. 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要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我们需要先讲讲电荷的基本概念。
在自然界中,物体通常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它们的量级是一定的(量级越大,电荷越大)。
当两个带有相反电荷的物体(比如正电荷和负电荷)接触时,电荷会发生移动,从而产生了一个电场,也就是触电现象。
在摩擦起电中,通常我们使用一种称为Triboelectric的概念来解释。
这个概念是指当两种材料在摩擦后,它们之间会发生电荷转移。
通常一种材料会失去电子而带上正电荷,另一种材料则会获得电子而带上负电荷。
3. 摩擦起电小实验步骤了解了摩擦起电的基本原理后,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它。
下面是一个基于纸、塑料的摩擦起电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 准备好一张平滑的纸张和一种塑料薄膜;- 用面纸或毛巾将它们擦干净,使它们表面没有水分;- 确保实验室中没有太多灰尘和杂物,以避免干扰电荷传递。
3.2 实验步骤- 将纸张和塑料薄膜放在桌子上;- 用双手把它们紧紧地握在手里;- 开始用手指沿着它们的边缘慢慢地摩擦,直到你感觉到它们已经充分摩擦。
- 用双手把它们分别放回桌子上,注意不要让它们接触;- 将两个物体接近一些,你会发现它们可能会产生吸引或排斥的力,这就是电荷的作用。
3.3 实验解释在这个实验中,纸张和塑料薄膜之间的摩擦产生了电荷的转移。
如果你在摩擦时用手指触摸它们,你会感觉到一些微弱的静电感。
这是因为你的手指接触到了带电的物体,从而形成了一个微弱的电流线圈。
当你向纸张和塑料薄膜靠近时,由于它们带有相反的电荷,它们之间会产生一定的静电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会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原因。
4. 实验注意事项进行摩擦起电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用手指直接接触带电物体,以免发生电击;- 在实验室中工作时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灰尘干扰实验结果;- 如果在进行实验时发现有其他电器设备产生了干扰,需要及时调整它们的位置或关闭它们。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
得到电子的带负电;以上对物理中摩擦起电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物理中导体和绝缘体知识点讲解同学们对物理中导体和绝缘体知识还记得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导体和绝缘体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元电荷: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电荷量(电荷)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通过上面对物理中电荷量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此知识的巩固学习,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初中物理验电器知识点讲解关于物理学中验电器知识的内容学习,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
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两种电荷: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 [摩擦起电的原理]初中物理验电器知识点整理关于物理学中验电器知识的内容学习,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
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以上对验电器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知识是没问题的哦。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的原理
摩擦起电是一种静电现象,它是指将两种不同材料表面摩擦或分离时,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荷分布不均,导致它们成为具有相反电荷的电荷体。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摩擦起电的原理。
1.电子的运动
电子是具有负电荷的基本粒子,在材料中存在着许多自由电子。
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接触和分离时,自由电子的运动受到了影响。
由于两种材料之间存在的原子距离和材料的本质特点不同,自由电子在材料表面的运动自然也会受到不同的阻碍或诱导,从而导致电荷分布不均。
2.离子的转移
当两种材料相互接触时,它们表面的原子和分子之间会发生碰撞和互相转移。
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从一个材料表面摩擦到另一个材料表面,从而导致材料表面带正电荷。
另一方面,带负电荷的离子也可能从一个材料表面被摩擦到另一个材料表面,从而导致材料表面带负电荷。
3.电荷传递和积累
当两个材料表面近距离接触时,它们之间的电荷会产生切向传递现象,这会导致两个材料表面的电荷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
这种电荷的传递也可能导致一个物体表面带正电荷,而另一个物体表面带负电荷。
除了电荷传递之外,电荷还可能在物体表面积累,从而导致一个表面带正电荷,而另一个表面带负电荷。
4.电荷平衡的变化
在玻璃棒摩擦丝绸的过程中,如果(线)丝的分子结构中的分布不均,导致各种分子完成摩擦过程后,静电平衡时表面得到电子和电荷的分布不同,这就形成了静电位差。
总之,当两种不同材料表面摩擦或分离时,在它们之间会产生电荷分布不均,从而导致它们成为具有相反电荷的电荷体,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原理。
幼儿园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
幼儿园摩擦起电的原理简介幼儿园摩擦起电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首先,摩擦起电是一种静电现象。
静电是指物体表面存在的电荷不平衡现象,而静电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幼儿园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干燥的天气下,当我们用布来擦动物体时,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用橡皮球擦拭玻璃板后,橡皮球会吸附许多小纸片等物体。
这是因为,当我们用布擦动物体时,摩擦力会让物体表面的电子发生重新分布,使得物体带有了静电荷。
其次,摩擦起电的原理可以通过离子的运动来解释。
物体中的分子和原子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当两个物体接触并相互分离时,原来在一个物体上的正电荷或负电荷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导致两个物体带有静电荷。
这种电荷分布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电场,而电场又会影响周围的物体,在物体表面长期蓄积电荷。
从而产生了静电吸引的现象,如我们经常会将在头发上摩擦的气球靠近头发,就会发生吸附的现象。
再者,摩擦起电的原理还可以从材料的导电性来解释。
材料的导电性决定了摩擦起电的可能性和强度。
导体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的材料,当两个导体相互摩擦时,电荷可以通过导体快速传播,从而使电荷迅速平衡。
与之相对应的是绝缘体,绝缘体不能很好地传导电荷,当两个绝缘体摩擦时,电荷不能迅速平衡,导致静电荷的积累和分离。
在幼儿园观察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后,头发会立即竖起来的现象,这是因为塑料是一种典型的绝缘体,当梳子摩擦头发时,静电荷无法迅速传导到其他地方,从而导致了头发的电荷分离和排斥现象。
最后,摩擦起电还与空气湿度有关。
在湿润的环境中,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分子可以导电,可以更好地传导电荷。
因此,在高湿度的环境下,摩擦起电的现象会减弱或消失。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干燥的冬天,摩擦起电现象更为明显。
总之,幼儿园摩擦起电的原理可以通过静电现象、离子运动、导电性以及空气湿度等方面进行解释。
通过观察和实践,幼儿可以深入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并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进行验证。
气球和头发摩擦起电的原理
气球和头发摩擦起电的原理引言:每当我们摩擦气球,然后将它靠近头发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头发“立起来”,仿佛被气球吸引一样。
这是因为气球和头发摩擦起电的原理导致的。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个现象的原因以及背后的物理机制。
一、摩擦带电的气球当我们摩擦气球时,气球表面的分子会发生摩擦,摩擦过程中电子会从气球表面转移到摩擦物体表面,使得气球带有负电荷。
这是由于气球表面与摩擦物体表面之间的作用力使得电子从气球分子转移到摩擦物体分子上。
二、头发的电中性与摩擦带电的气球相比,头发通常是电中性的,即没有带电。
这是因为头发的分子结构并不容易失去或获得电子,因此头发通常处于电中性状态。
三、静电吸引力当摩擦带电的气球靠近头发时,头发和气球之间会发生静电相互作用。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与它们的电量成正比。
因此,气球表面的负电荷会吸引头发上的正电荷,使头发“立起来”。
四、电子转移的原理头发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它不容易带电。
头发的主要组成是角蛋白质,这种分子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角蛋白质的分子中含有大量极性键,这些键会使电子在分子中分布不均匀。
当头发与摩擦带电的气球接触时,气球表面的电子会转移到头发上的极性键上,使得头发带有正电荷。
五、电荷分布的影响当头发带有正电荷时,由于相互斥的原因,头发上的每根毛发都会互相排斥,使得头发“立起来”。
这种现象在头发较长且较干燥的情况下更加明显,因为较长的头发之间的静电斥力更大。
六、湿度的影响湿度对气球和头发摩擦起电的现象也有影响。
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会形成水膜在头发表面。
这种水膜会阻碍电子的转移,使头发带电的能力减弱,从而减小头发立起来的效果。
七、应用和扩展除了气球和头发之间的摩擦,类似的静电现象还可以在其他情况下观察到。
例如,当我们摩擦塑料杯或塑料棒时,也会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这是因为摩擦会导致塑料带电,并且带电塑料会吸引周围的物体。
总结:通过摩擦带电的气球和头发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观察到头发“立起来”的现象。
摩擦起电的原因
摩擦起电的原因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
概念摩擦起电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
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摩擦起电的例子
梳头的时候头发会竖起来。
卫星或飞船返回仓返回地球时,在大气层中与空气剧烈摩擦。
在表面静电荷作用下会造成静电屏蔽。
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在一张纸上反复摩擦过的尺子迅速接近小纸屑时,小纸屑会被吸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不同的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或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的现象)。
概念
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是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因此原来不带电的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它们所带的电量在数值上必然相等。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
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
原因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
原子核里正电
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物体,当得到电子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
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同种材料摩擦起电的原因
利用一些容易起电的同种材料进行相互摩擦,两个摩擦表面就能够出现带电现象。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两个表面所带电荷为同性电荷,并且有的材料摩擦可以带同性正电荷,有的摩擦后可以带同性负电荷。
在排除了外界的影响(如通过其它导体导走电荷等)之后,实验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原子由带摩擦起电实验——两种电荷
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源自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
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有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将介质表面污染考虑进去从而来解释此现象
因为介质在未摩擦之前会在周围的环境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的结果是介质和污染物之间因接触而产生了偶电层。
摩擦会使一部分污染脱离介质表面,从而脱离部分的介质与污染之间的偶电层也随之分离使介质带上电荷。
因为介质相同,且污染物也相同,这里偶电层也是相同的,故偶电层脱离时,介质上带上同种电荷。
1、原子核+电子,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所构成。
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2、电子的转移,因为这样的电荷不流动,被称为“静电”人体静电的电压最高可达2万伏左右。
在冬天干燥的空气里人体会带电,只要人一走动,空气与衣服之间的摩擦就使人体储存了静电。
因此,当手触及门上的金属把手等导体就会放电,感觉就像被麻了一下。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