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11

合集下载

合理用药宣传手册完整版

合理用药宣传手册完整版

合理用药宣传手册完整版合理用药宣传手册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保健食品和药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确切的治疗作用,只能起到保健功能。

要区分保健品和药品,可以看它们的批准文号。

药品的批准文号开头为“国药准字”,而保健品的批准文号开头为“国食健字”或“x卫食健字”。

就诊时告诉医生哪些问题?就诊时,除了要详细地向医师描述自己的发病经过,还要告诉医生正在服用哪些药品,以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

同时,告诉医生自己对哪些食物、药品和其他物质过敏,以及是否曾经患过其他疾病,如肝病。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并避免开出过敏的药物。

如何理解药品有效期?药品的有效期是指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能保持质量的期限。

有效期通常在药品标签上注明,以年月的形式表示。

例如,有效期为2008年11月的药品,可以使用到2008年10月31日为止。

有些药品的有效期是根据生产日期算出的,以批号的形式注明在标签上。

为什么要按时按量服药?按时按量服药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药品的用量,否则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药品的用量直接影响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浓度是药物发挥药效的必要条件。

过少的剂量无法达到治疗目的,而过大的剂量则会加重药品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中毒。

为什么要按疗程服用药品?按疗程服用药品是非常必要的。

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时间,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药品可以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

如果随意停药或过早停药,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者产生药物耐药性。

因此,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按疗程服用药品。

一些药物只需一次服用即可见效,例如退热药和镇痛药。

但是,为了治疗某些疾病,需要连续服用一定次数和时间的药物,这个过程被称为“疗程”。

过长的疗程使用药物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缩短疗程使用药物则可能无法根治疾病。

以抗菌药物为例,如果不按照疗程使用药物,过早停药的话,一些抵抗力强的细菌会潜伏下来,再次危害人体。

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10、11、12、13

中医药健康教育资料10、11、12、13

岑城镇卫生院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十)中医教你:痛经外治法!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常可伴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发冷,泛恶欲吐等症状,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所致,当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为治。

运用外治法则更简便安全,效果良好。

下面介绍几则中药外治方:白药填脐法:取云南白药适量,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并可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药糊每日一换,连续3-5天。

药酊摩擦法:取云南白药酊适量,涂于脐下关元穴、气海穴部位,用手摩擦,当有发热感并传至腹内时,疼痛即止。

芥糊敷足法:取白芥子12克,研为细末,加米醋、面粉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一换。

还可配合外敷关元、气海穴。

足浴方:取益母草、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克,水煎2000毫升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3-5天。

外敷疗法:药用川乌、草乌各5克共研细末,用葱汁、蜂蜜调匀,外敷少腹部疼痛处,每敷2-3小时,每日一次。

贴穴疗法:取关元穴、三阴交穴,用半张伤湿止痛膏分别贴于以上两穴,并用拇指、食指按压,每天3-5次,药膏3-5天更换一次。

岑城镇卫生院中医科宣岑城镇卫生院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十一)中药调理做漂亮妈咪产后并不代表结束,很多不适症状跟随而来,肥胖、妊娠纹、气虚、体虚……如果你产后有下面5种烦恼,试试中医吧!1.肥胖,体形走样怀孕易引起女性“气虚”和“血虚”,从而导致虚胖、腹壁松弛,严重者还可发生内脏下垂。

而且,据中医权威专家分析,如果错过产后修复这段减肥最佳期,以后等体形定型再减肥将变得相当困难。

调理法:通过中医针灸、耳穴、刺络拔罐、穴位埋线等经典方法,可改善内分泌平衡,补益气血,纠正虚胖体质。

特别适合体质差的产后女性。

结合腹壁整形及吸脂术,减肥效果更佳。

2.体虚分娩时失血过多、用力、疼痛、创伤,都会导致气、血、津液的耗损,就是体质再好也会感到从未有过的虚弱。

用药指导健康宣传手册

用药指导健康宣传手册

用药指导健康宣传手册
用药指导健康宣传手册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滥用或误用。

以下是用药指导健康宣传手册的一些关键内容:
1.药物基本知识:介绍药物的名称、剂型、剂量、使用方法、作用机制、副作用、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和风险。

2.合理用药: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指出滥用药物、不遵医嘱、不按说明书使用药物的危害和后果,引导人们正确地使用药物。

3.药物与饮食的关系:介绍药物与饮食的关系,指导人们如何合理安排饮食以增强药物效果或减轻药物副作用。

4.药物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强调生活方式对药物效果的影响,指导人们如何调整生活方式以增强药物效果或减轻药物副作用。

5.家庭药箱管理:介绍如何管理和维护家庭药箱,包括药品的分类、储存、过期药品的处理等,以保障家庭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6.特殊人群用药:针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介绍其用药特点和注意事项,指导人们为特殊人群合理用药。

7.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针对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高血压、糖尿病等,介绍其药物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人们正确地使用药物。

通过用药指导健康宣传手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和风险,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也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商更好地推广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素养。

制表:审核:批准:。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一、中医药基础知识1.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剂组成、药物性能、诊法辨证、预防保健等内容。

2.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

3.中药配伍原则: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十八反十九畏等内容,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

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1.顺应四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规律,调整饮食起居,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等。

2.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3.饮食调理:合理安排饮食,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疾病的食物,如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4.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5.按摩针灸:通过按摩针灸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

6.中药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枸杞子、人参等。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1.感冒: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2.咳嗽:咳嗽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炎药物治疗,如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

中药如止咳化痰颗粒、杏仁止咳糖浆等也有很好的止咳作用。

3.腹泻:腹泻主要由肠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等。

中药如健脾止泻颗粒、肠炎宁片等也有很好的止泻作用。

4.失眠:失眠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可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药如养心安神丸、枣仁安神胶囊等也有很好的安神作用。

5.高血压:高血压主要由血管收缩引起,可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胶囊等。

中药如复方罗布麻片、牛黄降压片等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6.糖尿病: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可采用降糖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

中药如消渴丸、参芪降糖胶囊等也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

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

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现代社会,了解和掌握中医药健康知识,对于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药的基本理念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同时,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另外,中医药还注重辨证论治。

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常见的中医药养生方法1、饮食养生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中医药认为,饮食应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做到饮食均衡。

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选择适宜的食物。

例如,体质偏寒的人应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夏季应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西瓜、绿豆等。

2、起居养生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的重要环节。

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

常见的中医运动养生方法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这些运动动作舒缓,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呼吸和心态。

4、情志养生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过度会损伤脏腑,导致疾病。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

三、中医药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1、增强免疫力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未病先防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疾病。

比如,通过体质辨识,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提前进行调理和干预,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3、既病防变当疾病已经发生时,中医药可以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止疾病的传变和恶化。

四、常见的中医药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中药是我国医学的精髓所在,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病症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药的属性、治疗目的以及制作方式各有不同,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如果盲目使用,不仅不会起到病症治疗的效果,反而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损坏,针对此种现状,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应该清楚的了解中药的使用方式、中药的种类以及中药的使用禁忌,并根据自身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类型和使用方法。

一、中药种类(一)药丸在中药种类中,药丸又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等,而此种药物在服用时只需要温开水送服即可,由于蜜丸大多数体积较大,不能整颗吞服,所以患者要嚼碎或者分成小粒后使用温水吞服;如果水丸质地过硬,可以使用开水融化后使服用。

除此之外,部分中成药丸具有增强病症治疗的效果,所以需要搭配中药饮品进行服用,比如:在使用藿香正气丸或者附子理中丸治疗胃部疼痛,呕吐等相关症状时,需要使用生姜煎水服用,以此增强药物治疗效果;患有痛经的患者在服用艾附暖宫丸时,可以选择红糖水,有效提高药物驱寒活血的药效。

(二)颗粒颗粒在使用时通常使用温水冲服,现阶段中药颗粒型药物根据自身的溶解程度主要分为可溶型、混悬型以及泡腾型,其中如果患者需要服用混选型的中药,则需要将部分无法溶解的药物一并服用,避免影响药效;对于泡腾型的中药颗粒,只需要增加温水,待其溶解后即可服用,但是切记不能直接放入口中冲服,避免影响药效。

(三)粉剂在中药使用和治疗过程中,粉剂通常可以使用蜂蜜进行调和、选择药液送服,或者可以装入胶囊后吞服,需要额外关注的是由于粉剂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不能直接吞服,防止刺激咽喉出现呕吐的情况。

但是对于养胃止痛的粉状试剂,比如:胃活散,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用温水,直接服用即可,以便于试剂可以在肠胃中过多停留,发挥治疗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此种试剂使用后一小时才能饮水。

(四)药片中药片剂通常使用温开水送服,而对于可以咀嚼的片剂来说,应直接咀嚼,但是片状试剂对于患者的年龄具有一定要求,一般四岁以下儿童不能服用片剂,而含片则由于需要在口中含服,所以婴幼儿不能使用,防止药片卡住气管,除此之外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不能掰碎服用。

合理用药知识宣传资料

合理用药知识宣传资料

常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合理用药知识宣传资料一、中西药用药的准则非处方药可自行购买,虽属药效较温和、安全的药品,但吃药前应特别注意包装上的说明及标示,如用法、用量、服用时间、适用症状、效果等,不可随意服用。

服西药1一般人用药⑴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体质的人,用药须特别小心。

阿斯匹林的副作用是较伤胃,所以肠胃状况不佳者不可过量。

服用胶囊或其他特殊药品时,除非医生特别交代,否则不可咬碎或磨碎服用,以免影响疗效。

⑵严格遵守服药时间,不可擅自提前或挪后。

⑶药丸请用开水送服,切勿干吞,也不能用茶、牛奶、饮料等送服。

⑷吞食胶囊前先喝水润滑食道,以免造成胶囊粘在食道中发生意外。

⑸有些药物服用后不可立刻躺下,以免造成食道灼伤等,请遵医嘱。

⑹服药后不可饮酒,不可喝含酒精的饮料,也不能吃葡萄柚,因为酒极易增强药的副作用,而葡萄柚含黄酮类成分,与特定的药物同时进食会有药物过量的危险。

⑺服用有沉淀物的药液时,吃前应先摇匀,以保证药量正确。

⑻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可过量。

⑼吃剩的感冒药,切勿让其他感冒患者服用。

即使同为感冒,其病因及个人体质也各不相同。

⑽感冒时,不要擅自服用上次自己感冒时吃剩的药。

首先是药品保质期的原因,其次即使是同一个人,每次感冒的原因也不一定相同。

⑾勿吃来路不明的草药或偏方。

⑿从医院拿回来的药,需放在干燥的地方,以免药物变质。

⒀有些感冒糖浆含有“可卡因”,不可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导致成瘾。

2小儿用药婴幼儿由于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免疫系统还未接触过各种感冒病毒,因此比较容易感冒,而小儿的用药剂量和成人也有所不同。

所以小儿服药应特别注意:⑴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给小儿服药,如说明书上说6~10岁的孩子一天服3次,一次服3颗;3~6岁的孩子一天服两次,每次服2颗。

若你的孩子5岁,则只能按后者的规定服用,千万不能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和药量。

⑵购买药品时,不要选用胶囊或颗粒较大的药品,以免给小儿服用时引起窒息。

中医药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资料中医药基本知识1、煎服中药应注意什么?避免使用铝、铁质煎煮容器,煎煮前浸泡30分钟、煎20分钟左右。

2、服用补药应注意什么?年龄、体质、季节。

3、拔罐得时候应注意什么?时间不要过长、皮肤破损得地方不要拔罐、拔罐之后不要马上洗澡。

药膳不宜随便吃现在,有些人盲目保健,该吃不该吃得东西都吃,有些商家为赚钱,该做不该做得都做,其实,吃药膳得学问可跑龙套了,不就是每个厨师都能做,更不就是每个人都适合吃得。

就拿黄芪炖鸡、菠萝鸡片、冰糖莲子、鹿头汤这四道常见得药膳来说,吃得讲究就很大。

黄芪炖鸡春季食用,菠萝鸡片就是夏季佳肴,鹿头汤冬天喝最好,冰糖莲子秋天适于阴阳平与健康得人食用,黄芪炖鸡则就是增强免疫力得药膳,鹿头汤适宜阳虚怕冷者,而阴虚火旺者则切忌食用。

国家对药膳就是有规定得。

卫生部公布得药食两用得药材近79种,现在市场上用得有100多种,有些药与食物相忌,绝对不能胡吃,例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病得百合粮柚,食用时忌食油菜、萝卜、鱼虾。

当然,也有一些平常得药膳早已进入百姓家,吃一些根本没什么害处,还特别有益健康,叨唠素炒百合(肺清止咳)、菊花茶(清热明目)、龙眼粥(健脾益肾)、山楂膳(消积养血)、红豆粥(健脾解毒)、绿豆粥(清热利尿)等等,这些药膳普通人能吃,生了各种疾病得人也能吃,但就是有一部分药膳就是为患病特别配方得,普通人不宜食用。

中药防治糖尿病糖尿病就是一种由于体内胰岛素得绝对或相对得分泌不足而引起得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得全身性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症。

【组成】炒苍术20~30克炒白术15~30克淮山药30~50克生黄芪30~50克玄参15~30克北沙参30~40克玉竹20~40克五味子15~25克桑螵蛸10~15克【功效】健脾实胃、止渴抑饥、降糖。

【用法】每日1瓶,煎3次当茶饮。

食疗方两则(一)鲜菠菜要90克干鸡内金银灰色,水煎,1日2次饮。

(二)五加皮、五味子各6克,开水冲泡代茶,每日一剂。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年增订版)目录中药煎煮常识 (3)中药的服用方法 (3)中药用药禁忌 (3)中药使用的误区 (4)正确服用中成药 (4)喝中药不苦的窍门 (5)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 (5)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 (6)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的注意事项 (6)服用乌头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6)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7)中药煎煮常识一、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以砂锅、不锈钢锅、玻璃、搪瓷器皿为主,忌用铁锅、铝锅、铜锅。

二、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厘米,浸泡30-60分钟为宜。

三、煎煮方法:每剂煎煮两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的药物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淹没过药面即可,火候同第一煎。

煎煮时最好加盖。

四、煎药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一般药物15-25分钟,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5-15分钟,滋补类及质地坚硬的药物40-60分钟。

五、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具体决定。

成人服用,每次以250~300毫升为宜,一剂若煎2次,总量即500~600毫升;若煎3次,总量即750~900毫升。

儿童酌减。

六、服用时间:将两次煎煮的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

七、特殊药物的煎煮:1、先煎即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物同煎。

包括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磁石等;需久煎去毒的药物,如附子。

2、后下待药物快煎成时再投入煎煮数分钟。

如薄荷、大黄、白豆蔻等。

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药物宜包煎,如蒲黄、葶苈子、车前子等;含绒毛类药物如旋复花宜包煎。

4、另煎贵重类药物如人参、西洋参宜单独煎汤兑入其它药汁服用。

5、烊化即溶化。

阿胶、鹿角胶等药物宜先烊化,在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一些入水即化的药物如芒硝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冲服。

中药的服用方法一、服用时间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及驱虫药均宜清晨空腹服。

中医药宣传手册

中医药宣传手册

中医药宣传手册中成药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具有方便服用、药效稳定等优点。

中成药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研磨、混合、炮制、包衣等多个环节,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药效。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一般是口服,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服用。

同时,中成药也有一些副作用和禁忌症,需要患者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或药师。

第二篇中医药养生与保健中医药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同时,也注重养生保健。

中医药与日常养生密切相关,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保持心情愉悦等多种方式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冬季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饮食、穿衣等方式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而夏季则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锻炼等方式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药膳养生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

药膳是将中药和食材相结合,制成具有一定药效的食品。

药膳不仅具有营养价值,还可以起到调节身体功能、预防疾病的作用。

药膳的制作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选择不同的食材和中药,以达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颈、腰部保健操和足部按摩是中医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式之一。

颈、腰部保健操可以缓解颈、腰部的疲劳和僵硬,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颈、腰椎病等疾病。

足部按摩可以刺激足部的穴位,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第三篇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拔火罐是中医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在皮肤表面产生负压,刺激局部经络和穴位,以达到舒筋活络、通经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拔火罐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肌肉酸痛、风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刮痧是中医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在皮肤表面刮出一定的红斑和瘀血,以达到祛风散寒、通经活血、解毒等作用。

刮痧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感冒、头痛、背痛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头,以达到调节气血、舒筋活络、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

中医药宣传手册

中医药宣传手册

XXXX中医院中医药宣传手册目录第一篇中医药小常识中医治病的特点中医如何看病中药的煎制方法中成药中药的服用方法第二篇中医药养生与保健中医药与日常养生冬病夏治药膳养生颈、腰部保健操足部按摩第三篇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拔火罐刮痧针灸疗法第四篇小儿推拿第一篇中医药小常识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她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她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等在内、外、妇、儿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特的疗效。

中医治病的特点中医治病特点之一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因此,中医在治病时强调从人的整体出发,重视调整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是治未病,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

中医如何看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疾病的相关资料,然后四诊合参,从而达到诊治疾病的目的。

望诊,是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收集疾病资料。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或嗅气味来诊察疾病。

问诊是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

切诊是中医最具传统特色,也是最为复杂的一个诊断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如肌肤、手足、胸腹等)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诊察疾病。

这些诊法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医学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中药的煎制方法正确的煎制方法对保证药效有重要影响。

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最好,忌用铜、铁器皿;煎药用水:一切洁净的水即可;煎煮火候:一般补益之品宜小火慢煎,解表清热药需大火快煎;煎煮方法:煎前需冷水漫过药面,浸泡30-60分钟。

一般煎煮2-3次。

有些药物特殊,煎法特殊,如:1.先煎:介壳、矿石类如龟甲、石膏等应打碎先煎;2.后下:气味芳香等久煎有效成分易丢失,如薄荷、大黄等;3.包煎:黏性强、粉末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车前子、蒲黄等;4.人参等贵重药材需单独另煎;5.溶化:阿胶、蜂蜜用水或黄酒加热溶化兑付,以避免粘锅浪费。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随着中医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的使用问题。

正确的中药用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错误的用药则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

本文将从中药的概述、药性分类、用法用量、禁忌症、配伍禁忌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中药的合理用药知识。

一、中药概述中药是指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

中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制法主要分为四种:水煎法、蒸馏法、浸泡法和炮制法。

中药的用途广泛,可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药的优点在于疗效温和、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因此备受人们的信任和喜爱。

二、中药的药性分类中药的药性分类是指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特点,根据中药的不同作用特点,可以将中药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

其中,寒性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凉性药物具有清热解毒、解毒利湿的作用;平性药物具有调和阴阳、平衡体内功能的作用;温性药物具有驱寒暖经、温阳固表的作用;热性药物具有祛寒、温经散寒的作用。

不同的药性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因此在用药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中药的用法用量中药的用法用量是指中药的使用方法和用药的剂量。

中药的用法主要分为内服、外用和吸入等方式。

其中,内服是指将中药制成汤剂、丸剂、片剂等,通过口服的方式进入人体;外用是指将中药制成药膏、贴膏等,直接涂抹在患处;吸入是指将中药制成烟剂、粉剂等,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系统。

中药的用量主要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中药的剂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少剂量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过多剂量则会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时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根据病情和自身情况确定用药的剂量。

四、中药的禁忌症中药的禁忌症是指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病情或身体状况等原因,不能使用中药治疗的情况。

中药的禁忌症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该避免使用中药。

中药科普知识宣传

中药科普知识宣传

中药科普知识宣传“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翁维良日前指出,不合理使用中药也会引起有害反应。

他提醒公众,应谨慎使用中药制品。

翁维良指出,因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应,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种情况:一、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二、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三、辩证用药不当可能引起有害反应,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四、中药来源品种不当可能引起有害反应,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五、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六、中药煎煮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一般认为煎煮时间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应;七、误服误用中药十分危险,如把香加皮当作五加皮使用,就会发生洋地黄样中毒;八、受到污染可变质的中药,也会引起有害反应;九、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就很容易发生有害反应;十、用药时间过长也不好,如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十一、有些中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有害反应,如藜芦就不宜与人参等补益类药同时使用;十二、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十三、年龄、性别与体质差异也会引起有害反应,如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十四、中药注射剂质量不好,当中含有有害物质、杂质、植物蛋白等,可以引起有害反应;十五、外用制剂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十六、此外,中药假冒伪劣品种可直接导致有害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栖霞市中医院QIXIASHIZHONGYIYUAN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年增订版)目录中药煎煮常识 (3)中药的服用方法 (4)中药用药禁忌 (5)中药使用的误区 (6)正确服用中成药 (7)喝中药不苦的窍门 (9)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 (10)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 (11)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的注意事项 (12)服用乌头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13)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4)中药煎煮常识一、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以砂锅、不锈钢锅、玻璃、搪瓷器皿为主,忌用铁锅、铝锅、铜锅。

二、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厘米,浸泡30-60分钟为宜。

三、煎煮方法:每剂煎煮两次。

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的药物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淹没过药面即可,火候同第一煎。

煎煮时最好加盖。

四、煎药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一般药物15-25分钟,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5-15分钟,滋补类及质地坚硬的药物40-60分钟。

五、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情况具体决定。

成人服用,每次以250~300毫升为宜,一剂若煎2次,总量即500~600毫升;若煎3次,总量即750~900毫升。

儿童酌减。

六、服用时间:将两次煎煮的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服用。

七、特殊药物的煎煮:1、先煎即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物同煎。

包括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如牡蛎、磁石等;需久煎去毒的药物,如附子。

2、后下待药物快煎成时再投入煎煮数分钟。

如薄荷、大黄、白豆蔻等。

3、包煎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药物宜包煎,如蒲黄、葶苈子、车前子等;含绒毛类药物如旋复花宜包煎。

4、另煎贵重类药物如人参、西洋参宜单独煎汤兑入其它药汁服用。

5、烊化即溶化。

阿胶、鹿角胶等药物宜先烊化,在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一些入水即化的药物如芒硝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冲服。

中药的服用方法一、服用时间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及驱虫药均宜清晨空腹服。

饭前服: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和治疗肠胃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

饭后服:消食健胃药或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睡前服:一般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涩精止遗药和缓下剂也宜在睡前服。

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用。

二、服药次数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

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

中药用药禁忌一、服药食忌: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的食物。

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药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二、妊娠用药禁忌1、禁用药: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

如水银、砒霜、雄黄、马钱子、川乌、草乌、三棱、莪术等。

2、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等。

如牛膝、川芎、桃仁、红花、大黄、芒硝、肉桂、附子、牡丹皮等。

中药使用的误区很多人对中药认识不足,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存在以下误区。

1、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药性温和,很少发生毒副作用。

但因此认为中药完全没有毒副反应食错误的,如果长时间、大量服用同一种药物,也会有不良反应。

2、药性慢不能用于急救其实中药是可以用来急救的。

方剂中的“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都是古人抢救危重病人的真方。

只要辩证准确,用药得当,中药同样可以用来急救。

3、夏季不宜服汤药有人认为中药汤剂在夏季煎煮不便,从而觉得夏季不宜服汤药。

其实从疗效上讲,夏季是可以服用中药的。

古人就总结出许多适合夏季服用的汤药,如“藿香正气散”“黄连解毒汤”等。

4、盲目使用补益药补益类中药在气血阴阳的滋补方向上也有偏向,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

若不经过医师诊断就长期盲目用药,不但没有滋补作用,还会引发许多症状。

因此在使用滋补类中药时一定要根据病情,据证用药,辨证滋补,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正确服用中成药在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按量报用:中成药治病,药量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不易准确掌握。

由于有的中医在处方时,对中成药的每次服用量往往不专门注明,故在具体使用时,病人首先应看清药品标签或说明书。

有时,中成药小粒丸剂的说明书上虽写着每次服多少克,但却未标明多少粒药为多少克,这常常会给病人带来困惑。

遇此情况时,病人不可怕麻烦,应向执业药师问明换算方法或每次服药粒数(不要问医生,因非其本职,否则可能致误)。

中药不是绝对无毒的,有些药性剧烈的药,用量稍有超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2)注意服药禁忌:不仅对中成药的服用量须认真对待,而且对有关药物的禁忌症也丝毫马虎不得。

用药前必须详阅该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使用禁忌。

凡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禁忌事项,均应按章执行,予以避忌。

孕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更要谨慎,凡药性猛烈的中成药还须减量慎用。

(3)注意服药时间:根据古医籍规定,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应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的原则进行。

对于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成药,通常宜选在饭前或空腹时服。

因为大多数食物可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干扰,故而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

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而对治疗特定病症的成药则无须强调空腹或定时服药,如治冠心病的苏合香丸、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或随时使用;安神药则在睡前服为最适宜。

(4) 注意服药方法: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中成药中常见剂型之一大粒蜜丸剂,常常给服药者带来许多不方便,初次使用该剂型者往往不知该怎样吞服才好。

要知道,任何一口将其吞下的企图都是应当严格禁止的,因为这有可能造成药丸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紊乱等严重后果。

正确的服法是用清洁的小刀将药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几次用温开水送服;对于出厂不久、质地较软的大粒蜜丸,可用清洗过的于直接将其分裂,并搓制成小丸服下。

一颗大蜜丸通常至少分成20粒以上的小丸,分2~3次吞下较为合理,否则同样会引起噎阻。

生活中,有些人在服大粒蜜丸时,爱将药丸嚼食,这其实不宜提倡。

因为虽然多数药丸因在制作中加入了蜂蜜而带甜味,但是不少丸药仍带有浓厚的中药异味。

嚼服者一旦因药丸异味而引起恶心反应,往往来不及咽下口中稠厚的药浆而会引起呕吐,这可就事与愿违了。

如果为了加快药物吸收,加速药效产生,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

(5) 注意服药反应:中成药与其他药物一样,因各种原因也会引发人体的不良反应,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这样那样的不良反应会较多地出现,服用中成药者应对此要有所警惕。

凡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者,均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

凡有过服用某种中药而致过敏史者,还须牢记以后不可再使用该药。

喝中药不苦的窍门(1)掌握药液温度。

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

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2)掌握含、咽部位。

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

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3)掌握服药速度。

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4)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

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5)添加调味品。

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

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在服用汤药时,有的人不管服用什么汤药,均习惯加糖(冰糖、白糖、红糖、蜜糖),或以糖水送服,以冲淡或消除苦味,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实属不妥。

一是因为各种糖均属常用中药,均味甘而具有补虚作用,若所治病证为邪实之证,,那就不但不利于驱邪,反而会加重病情。

二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特别是与含铁、钙等无机元素和其他杂质较多的红糖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凝固变性,进而混浊、沉淀,不但能影响药效,甚至会危害健康。

三是因为糖可抑制某些退热药的疗效,干扰药液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

四是因为糖还能降解某些药物,如马钱子的有效成分,使汤液的疗效降低。

五是因为某些健胃的中药,其之所以能健胃,就是利用其苦味或其他异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加入糖后势必会消除这一作用。

由此可知,服用中药时不能滥加糖。

若要加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加用。

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朱砂,又叫“辰砂”、“丹砂”,其主要成分足硫化汞,火煅时可析出水银。

其味甘性寒有毒,功能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明目。

善治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神不安、胸中烦热、惊悸不眠、癫狂,以及疮疡、咽痛、口疮等。

其成人的内服用量,每日为0.1~0.5克。

服用时不入汤煎煮,应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服。

但是,朱砂有毒,被内服后可被少量水解,生成二价汞离子,蓄积在体内,对机体造成伤害。

如果大量或长期服用朱砂或含朱砂的中成药,人体就会因大最汞离子的生成或蓄积而出现急性或慢性汞中毒症状,严重的还可出现肝、肾、心、脑中毒。

因此,不可大量或长期服用朱砂及含朱砂的中成药 (如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磁朱丸、活络丸、蟾酥锭、紫雪丹、至宝丹等)。

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的注意事项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其毒性较大。

砷进入人体后,可蓄积和分布于体内各组织,主要分布在肝、肾、牌等内脏及指甲、毛发等部位。

砷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可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

由于临床常用的不少中成药都含有雄黄,如牛黄解毒丸(片)、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安宫牛黄丸、六神丸、喉症丸等。

因此,在服用这类药时应注意:首先,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或遵医嘱服用,避免超量服用;其次,由于砷可引起蓄积性中毒,因此应避免长期服用;此外,应避免与含硫酸盐、硝酸盐的西药,如硫酸亚铁、硫酸镁、硫酸胍生片合用(因为二者合用会导致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氧化而增加毒性)。

服用乌头类药物的注意事项属乌头类药物的中药材主要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含有此类中药材的中成药主要有木瓜丸、正天丸、右归丸、追风丸、活络丹、大活络丹、三七伤药片、金匮肾气丸、舒筋活络丸、附子理中丸等。

乌头类药物的有毒成分主要是乌头碱。

乌头碱不但毒性大,而且易在体内蓄积,并易溶于乙醇;其毒性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并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其一般中毒量为0.2毫克,致死量为2~4毫克,并常因个体差异而有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