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探究-物质的密度解析
A1《第三节 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学情分析方案
![A1《第三节 科学探究 物质的密度》学情分析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2162e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3b.png)
基本信息
县(市、学校姓名学科物理
区)
能力维度
J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J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教学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教学主题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种特 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 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洁计算。
(5)用试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学问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乐观 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学问或现象 产生关注。
教学重点
2.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学情分析范围、丰富学情分析形式、提升 学情分析效率。
本节安排了3个试验探究,主要是想培育学生通过观察和试验,收集记 录试验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试验和在试验现象中发觉物理问题的 能力,进而让学生体验到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进行试验与收集试验证据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试验探究, 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和能力.
学情分析实践 方案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进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 辑思维能力进展水平不高,学生己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 活经验,己初步把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 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试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 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试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_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bbc1e71453610661ed9f4fb.png)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情分析1.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础,已经掌握了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在生活中也具备了应用物质的颜色、气味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学龄特点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将数学中浅显的比例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理解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有些困难,所以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效果分析本节课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出密度的定义,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是一定值,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突出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层次由浅入深,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基本完成了教学预设的各项问题,在提问时基本照顾到了80%左右的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度超过90%。
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绝大多数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在随堂巩固环节,出错率在20%以内因本节课实验操作较多,学生感悟知识的过程长所以在练习巩固方面安排时间有些少一些学生对密度的理解不是很透彻,这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提高。
这节课整体来讲比较顺利的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理解物质特性这一概念。
通过和生活中学生已有的错误前概念相联系,引导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
通过所学的知识试着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实验,个别对操作技能没有掌握到位的同学,也得到了提高。
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疑虑、错误,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https://img.taocdn.com/s3/m/82624d7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3.png)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何关系。
2. 知识点讲解:介绍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ρ= m/V。
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https://img.taocdn.com/s3/m/e60be64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1a.png)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在设计这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的时候,我的意图是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密度这一概念。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将其定位在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上。
我希望通过我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让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为了进行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密度计、天平、砝码、测量容器等。
我希望通过这些工具的使用,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
在这节课中,活动的重难点是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我会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密度公式,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和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物质的密度。
通过这样的设计和教学,我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密度这一概念,是我教学设计的核心。
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学生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选择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密度,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种更加直观和有效的方式。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
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对密度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69d029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5.png)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归纳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物质的质量,V表示物质的体积。
下面是初中物理中有关物质密度的知识点的总结归纳:1.密度的概念: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
2. 密度的计算:密度可以通过物质的质量除以体积来计算,公式为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物质的质量,V表示物质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是克/立方厘米(g/cm³)或千克/立方米(kg/m³)。
3.密度的测量方法:可以使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使用刻度尺或容积器测量物质的体积,然后将质量除以体积得到密度。
4.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随物质的形状和大小变化。
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可以用来区分和识别不同的物质。
5.密度与物质状态的关系:物质的密度与其状态有关。
通常情况下,同样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气体。
因为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分子比较紧密,所以密度较大;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所以密度较小;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小,分子间几乎没有间隙,所以密度最小。
6.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的增加会导致物质的体积膨胀,所以在膨胀过程中,物质的密度会减小。
因此,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7.密度与压力的关系:在给定温度下,物质的密度与压力成正比。
当压力增加时,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分子更加紧密排列,密度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密度减小。
8.密度与浮力的关系: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受到上浮力的作用,当物质的密度小于介质(通常是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介质上;当物质的密度大于介质的密度时,物体会沉在介质中。
9.密度的应用:密度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
例如,通过比较物体的密度可以区分真伪;在建筑工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材料的密度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控制物质的密度来实现一些特定的性质和功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0f2d946c175f0e7dd13702.png)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知识点一量筒的使用精练版P631.量筒的作用: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专用仪器,也可以利用排开液体体积的方法间接地测量固体的体积。
2.量筒上的单位:一般是mL,1mL=1cm3=10-6m3。
3.量筒的分度值和量程量筒壁上相邻两条刻度线对应的数值差所代表的体积为分度值,最上面的刻度值是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即量程。
4.量筒的使用方法(1)在测量前应根据被测物体的尺度和测量精度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量筒(以能一次性测量出被测液体的体积且选分度值小一些的量筒为宜)。
使用前,首先要认清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每个小格代表的刻度数)。
(2)量筒在使用时,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量筒内的液面大多数是凹液面(如水、煤油等形成的液面),也有的液面呈凸形(如水银面)。
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或凸液面的最高处)保持相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
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A.小于6毫升B.大于6毫升C.等于6毫升D.无法确定范围解析: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剩余液体的体积读数偏大,即剩余液体的体积是小于9毫升的,因此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将大于15毫升减去9毫升的差值,也就是大于6毫升。
答案:B知识点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精练版P63拓展: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1.形状规则的物体(以长方体为例)(1)实验器材:待测物体、刻度尺、天平、砝码(2)实验步骤[测体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的长a、宽b、高c。
[测质量]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3)表达式:ρ=m abc。
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1)密度大于水的物体①实验器材:待测物体、细线、量筒、水、天平、砝码②实验步骤[测质量]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
[测体积]可用“排水法”间接地测其体积: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b.用细线将物体拴住缓慢地浸没在水中,记下水和物体的总体积V2。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8eadd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0.png)
初中物理物质的密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是描述物质紧密程度的物理量。
物质的密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关于物质的密度的一些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的总结。
一、密度的基本概念:1.密度的定义:密度(ρ)等于物质的质量(m)除以物质的体积(V),即ρ=m/V。
2. 密度的单位:常用的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
3.稀密和致密:物质的密度决定了它是稀密还是致密,密度越大,物质的紧密程度越高。
4.密度的性质:密度是物质的固有性质,与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无关。
二、密度的计算方法:1.实验测量法:通过称重和测量体积的方法,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确定下来,然后再计算密度。
如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可以使用天平和密度瓶等实验仪器。
2.推算法:根据已知物质的密度和质量、体积的关系,可以推算出未知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如通过已知物质的密度和质量计算体积。
三、密度的性质和应用:1.密度的相对性:密度是物质的相对性质,同样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密度会有所不同。
2.密度的浮沉性:如果两个物体的密度不同,密度较大的物体会下沉,密度较小的物体会浮起。
这是浮力的作用结果。
3.密度的比较: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可以判断它们的性质和成分。
密度还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纯度和杂质含量。
4.密度的应用:密度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建筑工程、材料科学、航空航天等。
在设计建筑和选择材料时,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四、常见物质的密度:2. 液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相对固体较小,在1000 kg/m³到2000kg/m³之间。
如水的密度约为1000 kg/m³,酒精的密度约为800 kg/m³。
3. 气体的密度:气体的密度较小,一般用kg/m³表示。
气体的密度与压力、温度有关,通过气体状态方程可以计算得出。
五、常见物质的密度:1. 水的密度:水的密度约为1000 kg/m³,在实验中可以作为密度单位的参照物。
5.3 科学探究:物体的密度
![5.3 科学探究:物体的密度](https://img.taocdn.com/s3/m/fecec89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6.png)
v2 v1
实验记录表格:
石块的质 量 m/g
水的体积 V1/cm3
石块和水的总 体积 V2/cm3
石块的体积 V/cm3
石块的密度 ρ/kg·m-3
2、测量液体的密度
2、测量液体的密度
2、测量液体的密度
实验讨论: 以下方法测量的是哪部分盐水的质量?
m1
mmll
V2 V1
3、密度测量的拓展
等体积法测密度(有天平没有量筒)
3、密度测量的拓展
等质量法测密度(有天平没有砝码)
课堂小结
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物质的密度
物
密度 定义、公式、单位等
质
的
形状规则固体
密
测固体的密度 形状不规则固体
度
测物质的密度
密度比水小的固体
测液体的密度
1.根据密度公式 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已知) 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
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已知)
物体 铜块 铁块 铝块
m/g 89 79 27
V/cm3 10 10 10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二: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
食用油
酒精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实验三: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测量物体质量
测量物体体积
托盘天平 砝码
不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刻度尺
获取实验数据
m/g
铁块1 79 铁块2 158 铁块3 237 铜块1 89 铜块2 178 铜块1 267 铝块1 27 铝块2 54
探究物质的密度——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探究物质的密度——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3d621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a.png)
探究物质的密度——物理课《物质的密度》教案。
一、物质密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物质在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质量。
在工程技术中,密度被广泛应用于设计物体和材料的重量和体积,以及计算机械装置的各种参数等问题。
密度通常用公式ρ=m/V表示,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国际制定的单位制中,密度通常是用千克每立方米(kg/m^3)来表示。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看出物质的密度是受到质量和体积的影响的。
根据物质状态的不同,密度也有所差别。
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密度。
例如,在液态水中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在固态冰中的密度是0.92克/立方厘米。
在人造材料中,常见的高密度材料有钨、铅,以及低密度材料如泡沫塑料、棉花等。
二、物质密度的性质和应用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对于许多工程和科学问题有着重要的应用。
一些常见的应用包括:1.密度的应用于工程技术物质的密度通常用来计算给定体积的质量。
在工程设计中,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用于计算物体的重量和体积。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木材和钢材的密度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和安全性能。
2.密度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密度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中发生的物质量变化,可以根据密度计算发生的质量变化。
在化学分析中,密度通常用来辅助确定化学反应物质的正确比例。
3.密度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密度在地球物理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油气勘探中,可以根据密度测量结果确定地下地层的特征和物质类型,以及预测油气床的存在。
此外,在地质学和气象学领域,密度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物理课程《物质的密度》教案的介绍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物质密度的概念和应用,许多学校的物理课程都包括了相关教学内容。
下面是关于物理课程《物质的密度》教案的介绍:1.教育目标:提高学生对物质密度的理解和掌握,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压强等物理量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方式,掌握物体的大小、形态和质量等参数。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7bbd2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5.png)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密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密度计算中所涉及的单位的换算。
3.理解密度的应用意义。
4.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及相应的用途。
二、教学重点1.密度的定义、计算及单位换算。
2.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及相应用途。
三、教学难点1.密度计算所涉及的单位换算。
2.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密度的定义密度(Density)是一个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
通常用ρ 表示,单位为 kg/m³。
2. 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密度(ρ)= 质量(m)/ 体积(V)。
因此,如果已知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通过计算其密度来得知物质的密度大小。
3. 密度的单位换算常用的单位有 kg/m³,g/cm³等。
其中,1 kg/m³ = 1000 g/m³,1g/cm³=1000 kg/m³,1 kg/m³ = 0.001 g/cm³。
在密度的计算中,需要进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4. 密度的应用意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可用于识别物质所属的类别。
例如,物质的密度可以用于区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密度也具有很多的重要作用。
例如,设计水上运输工具时要考虑密度,以保证船只不会下沉;地勘中探究各种矿物时,常常以密度为区分手段等等。
5. 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及相应用途物质密度大小(kg/m³)用途铁7800 制造机器、桥梁、汽车等铜8930 制造电子元器件、电线、管道、装饰品等铝2700 制造飞机、汽车、餐具、建筑材料等水1000 人体必需,工业生产、农业、消防等水银13600 制造温度计、压力计、气压计等木材500-800 制造家具、建筑材料、纸张等玻璃2000-2500 制造窗户、桌面、容器、灯具、眼镜等纯铅11340 制造电池、防辐射服、子弹等球球状的空气0 生活中常用于比喻“空洞”等五、教学过程1.密度的定义。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https://img.taocdn.com/s3/m/ce07f86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b.png)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3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和计算密度的方法,以及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以及计算密度公式。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并能够将密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活动的重难点上,我特别关注学生对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能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掌握了一定测量和计算密度方法,初步能够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和分析家里的某些物品,思考其密度问题,并将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写成报告。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目标上,我明确提出了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和计算密度的方法,以及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目标的设计,既包含了知识的传授,也包含了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物理教学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
其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密度的概念,以及计算密度公式。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并能够将密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两个重点和难点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电子秤、量筒、水、各种物体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的选择,旨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亲手操作,亲眼观察,从而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在课后反思中,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掌握了一定测量和计算密度方法,初步能够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安徽)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安徽)](https://img.taocdn.com/s3/m/93ab0f6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ea.png)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安徽)在设计这一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时,我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整个活动围绕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展开。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密度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
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一系列的教具和学具,包括电子秤、量筒、水、各种不同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等。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密度概念,比如为什么冰块会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套测量工具,他们需要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密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测量精度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时解答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探讨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特别强调密度的计算公式,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推导出物体的密度。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自己在教学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在活动中是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密度知识来解释和理解。
这就是我设计的第五章第三节的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密度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理解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
在引入密度概念时,我选择了冰块浮在水面的生活实例,这是因为它能够直观地展示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沪科版第五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剖析
![沪科版第五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b1b52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0.png)
中正确的是
(C )
A、质量大的铜块的密度大 B、体积小的铜块的密度大 C、几块铜块的密度都相同 D、需要知道铜块的质量和体积,才能判断铜块的密度
作业:
学检与练习册
1g=10-3kg
1cm3=10-6m3
1 g/cm3=
1×10-3kg 1×10-6m3
=1×103 kg/ m3
1 kg/m3= 1×103g =1×10-3 g/cm3 1×106cm3
回忆:
1m/s:表示物体在一秒内走了1m.
密度的含义: 铁的密度为7.9×103kg/m3的含义:
1立方米的铁的质量为7.9×103kg. 思考:水的密度为1.0g/cm3的含义是什么? 表示: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0g.
积。
ρ=
m V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kg”,
体积的单位是“m3”
则密度的单位为“kg/ 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 同,同种物质在相同状态(温度、压强等)的密 度是不变的 。
密度国际单位为kg/ m3 ,常用单位为g/cm3 。
1 g/cm3=1×103 kg/ m3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
Hale Waihona Puke 实验表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 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一 般是不同的。因此这个比值反应了物质的 一种特性。
密度: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在物理学中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
铁
1
2
铜
3
4
铝
5
6
质量 m/g 79 158 89 178 27 54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0642f451e79b89680226d8.png)
在以上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密度:我们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则ρ=m/V
单位:质量m的单位“kg”,体积V的单位是“m3”,则密度单位是为“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另一个单位是克/厘米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记作g/cm3。
出示题目,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体积或质量的变化无关;
(2)同一种物质的密度还与它的的状态有关,状态不同密度也不同。
诊断评价
1.影视拍摄房屋倒塌砸伤人的特技镜头时,常选用泡沫塑料做道具,这是因为泡沫塑料
A.不导电B.体积大
C.比热容小D.密度小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难点
应用“比值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教学环节安排】
环
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及问题解决方案
创设情境
是银器还是是金条还是铜条
不锈钢
是自来水还是有机玻璃还是玻璃
是海水
你能识别图中所示的物质吗?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鉴别这些物质呢?
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进一步思考:如果是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又怎么变化呢?
数值
单位
水
水
铁
铁
铜
铜
铝
铝
师强调: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分工合作明确,严格执行使用仪器的规则,读取数据细心,认真,力争使每个小组收集到的数据真实,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析、论证的结果可靠,可信。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3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讲义沪科版-精编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五章第3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讲义沪科版-精编](https://img.taocdn.com/s3/m/7b3278d1c8d376eeaeaa3136.png)
A
B
C
D
2. 为研究物质的某种属性,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 块和大小不同的干松木做实验,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1)请你在图中将两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 示出来;
答图:
(2)分析图表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一般__相__同______,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 的比值一般 __不__同______ (以上两空均选填 “相同 ”或“不 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初中物理中用比值 法定义的物理量还有_速__度_______ (写一个即可).
小明想知道牛奶的密度,在实验室进行了下面的探究 活动.
(1)小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 m1=20 g;② 取适量牛奶作为样品倒入烧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牛奶的 总质量 m2;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③将烧杯中 的牛奶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 V.则牛奶样品 的质量 m=__3_3_______g,密度 ρ=___1_.1______g/cm3.
A.ρb>ρ 水>ρa B.ρb>ρa>ρ 水 C.ρ 水>ρa>ρb D.ρa>ρ 水>ρb
4. 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 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 度之比为( C )
A.3∶4 B.4∶3 C.2∶1 D.1∶2
5. 下表是部分物质的密度,小刚由此提出了对密度的
2. 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面上升过程中,球内气体 的质量与密度的变化情况是( B )
A.质量增加,密度增加 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D.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3. 如图是 a、b 两种物质的质量 m 与体积 V 的关系图 像.由图像可知,a、b 两种物质的密度 ρa、ρb 和水的密度 ρ 水之间的关系是( D )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与解析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247956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a.png)
初中化学物质的密度与解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性质,它可以反映物质在单位体积内所含质量的大小。
我们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有关物质密度的问题,因此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密度及其解析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中的物质密度与解析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密度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密度(density)是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比,通常用ρ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ρ = m / V其中,ρ代表密度,m代表物体的质量,V代表物体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为克每立方厘米(g/cm³)或克每毫升(g/mL)。
二、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个特征性质,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密度来区分和鉴别物质。
例如,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来判断其成分或纯度的高低。
三、密度的测量与实验方法1. 比重法比重法是一种简便的测量密度的方法。
它利用液体的比重与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通过比较液体样品与已知密度液体的比重差异来求得物质的密度。
比重仪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器具,它基于浮力平衡的原理,可以准确地测量物质的密度。
2. 试管法试管法是利用试管或小容器来进行物质密度的测量。
首先,我们需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物质,并将其放置在试管或小容器中。
然后,通过分析物体在试管或容器中所占据的体积,结合其质量,计算出密度值。
3. 浮动法浮动法是利用物体在液体中的漂浮原理来测量密度的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将待测物体放入已知密度的液体中观察其浮沉情况。
当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相等时,物体将处于液体表面或者悬浮在液体中,此时物体质量与液体排开的质量相等。
通过测量物体和液体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值。
四、常见物质的密度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的,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物质的密度供参考:- 水的密度约为1 g/cm³;- 铁的密度约为7.9 g/cm³;- 铝的密度约为2.7 g/cm³;- 金的密度约为19.3 g/cm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
1
❖ 2、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1、密度的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 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密度。
❖ 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同种物质 密度一定,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密度的公式
密度
=
质量 体积
通常我们用字母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即
ρ
=9 103
0.5103
❖ 4.密度表
❖ 1.铜铁铝三种物质密度大小关系是_ _ρ_铜>_ρ_铁 _>ρ_铝_.
❖ 2.水的密度是1_.0_×_10_3㎏_/_m3_.冰的 密度是0_.9_×_10_3㎏_/_m3.可见同种物质状 态不同时密度 不同 .
5、密度的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为1.0×103㎏/m3,它表示 每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
数
项
对
据 目 质量m/g
象
1
50
水
2
100
3
150
1
83.4
铜
2
166.8
3
250.2
体积V/ cm3 50 100 150 10 20 30
比值(质量/体积)
数值
单位
1 1
1 8.34
8.34
8.34
1
78.5
10 7.85
铁2
157
20 7.85
3
235.5
30 7.85
❖ 1、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
❖ 1 g/cm3 = 103 ㎏/m3
一些固体的密度
物质名称
锇 金 铅 银 铜 钢、铁
密度
/(k❖g kmg/m33)
22.5103 19.3103 11.3103
10.5103 8.9 103 7.9 103
物质名称
铝 花岗岩
砖 冰 蜡 干松木
密度
/(k❖g
m3
kg/m3
)
2.7 103
(2.6 ~ 2.8) 103 (1.4 ~ 2.2) 103
单位体积
物质
质量
达标练习:
ρ 1. 单位体积 某种物质的m质量 叫这种物质
的 位密是度_㎏._/公_m式 _3 是 ._ 常_ 用=_ 单_ 位V_ 还. 有国_g/际_cm单_3位.制它单们
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_g_/c_m3_=_1_×_10_3 .㎏/m3
2.水的密度是_1×_1_03_kg_/m_3 .物理意义是 _1_m_3水_的_质_量_是_1×_1_0_3k_g ______.
正确的是( BD)
V
A、同种物质ρ与m成正比
B、同种物质m与v成正比
C、同种物质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
D、同种物质ρ与m、v无关
4.平常说:“铁比棉花重”,其含义是(c )
A.铁比棉花的质量大 B.铁比棉花的重量大
C.铁比棉花的密度大 D.铁比棉花的体积大
❖ 某同学分别测量了三块橡皮泥的质量和体积, ❖ 并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如图所示的图象,
理解运用
1.一杯水质量是5千克,它的密度是_ _1×_1_03 kg/m3 .某同学用去一半,剩下的 一半密度是_1×_1_03 kg/m3.
2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1_3._6×_1_03 kg/m3,
铜的密度8.9×103kg/m3= 8.9 g/cm3。
3、(双选题)对公式 m 的理解
若:m--千克(kg) V--米3(m3) 则:ρ --千克/米3(kg/m3)
=
m V
若:m--克(g) V--厘米3(cm3) 则:ρ --克/厘米3(g/cm3)
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Kg/m3) 克/厘米3 (g/cm3)
读法:千克/米3 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克/厘米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