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_金匮要略_与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比较_张晓钢
金匮要略临床应用
金匮要略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医学著作,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金匮要略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金匮要略的重要性金匮要略被誉为中医临床应用的宝典,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指导性:金匮要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案,对于各类疾病的辨证施治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2. 病因疗法独到:金匮要略强调寒湿痰饮、阳阳云阴、脾阳虚衰等病因,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3. 药物运用精确: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运用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体现了“以药材为本”的医疗观念,强调基于药物特性、病情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金匮要略在临床应用中的方法金匮要略在临床应用中有多种方法,包括辨证施治、药物运用等。
1. 辨证施治:金匮要略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辨别病机来确定治疗原则,如寒湿内阻可用温阳散寒法,脾胃虚弱可用健脾和中法等。
2. 病机分析:金匮要略着重分析疾病的病机,通过辨别病邪、虚实强弱,确定治疗重点。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阴盛则病以寒",即阴气过盛则寒邪内郁,疾病总以寒证为主,因此需要温阳散寒。
3. 药物运用: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运用有具体而细致的论述,尤其强调药物的质量和功效。
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寒冷证可以选用温热性药物,阳虚证可以选用补阳药物等。
4. 注意禁忌:金匮要略还强调了药物的禁忌和不良反应,提醒临床医生在应用药物时需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机,避免药物不当引起不良事件。
三、金匮要略临床应用的案例下面列举一些金匮要略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以说明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1. 案例一:患者主诉腹痛、恶心、呕吐,舌质淡白,苔白腻。
根据金匮要略的“舌淡白者用附子汤”原则,我们可以用附子汤来治疗该患者。
2. 案例二:患者出现四肢冰凉、畏寒、腹泻等症状。
根据金匮要略的“阴气过盛则病以寒”原则,可以通过使用温热药物来治疗此病。
金匮要略药物总结
金匮要略药物总结引言金匮要略(也称《医经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所编纂。
该书收录了许多药方和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对金匮要略中的一些重要药物进行总结,并对其用途和功效进行介绍。
1. 附子中药名:附子拼音: Fuzi 简介:附子是金匮要略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药物,其主要功效是温阳散寒。
它可以用于治疗寒证和肾阳不足导致的各种病症。
此外,附子还具有镇痛、祛湿、活血化瘀等作用。
2. 干姜中药名:干姜拼音: Ganjiang 简介:干姜是金匮要略中常用的药物之一,它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
干姜可以用于治疗脾胃寒凉、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此外,干姜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寒痹阻滞等问题。
3. 桂枝中药名:桂枝拼音: Guizhi 简介:桂枝在金匮要略中被誉为温肌散寒之圣药,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
桂枝可以用于治疗经络不通、痛经、血瘀证等病症。
此外,桂枝还具有发汗解表、舒筋活络、温经散寒等作用。
4. 甘草中药名:甘草拼音: Gancao 简介:甘草是金匮要略中常用的药物,被称为百药之王。
甘草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药性的功效。
它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
此外,甘草还具有润肺止咳、和解药物之间相克相宜关系的作用。
5. 牛膝中药名:牛膝拼音: Niuxi 简介:牛膝是金匮要略中的一种药物,主要用于活血行气、强筋骨、止痛消肿。
牛膝可以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跌打损伤等疾病。
它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等作用。
结论金匮要略中的药物总结了古代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和智慧,为后世医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文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药物进行了介绍,并简要概括了它们的功效与用途。
然而,本文仅仅是对金匮要略药物的一个总结,实际运用时还需与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相结合。
大热的附子遇到了大寒的石膏,治病显奇效
大热的附子遇到了大寒的石膏,治病显奇效附子大热, 石膏大寒, 药性截然不同, 按常理必无同用之可能。
而《金匮要略》、《千金方》却有附子、石膏同用之例。
一、《金匮要略》、《千金方》开附子石膏同用之先例《金匮要略》附子、石膏同用见于“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越婢汤条下。
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 脉浮不渴, 续自汗出, 无大热,” 方后又云“恶风者加附子一枚。
”《千金方》卷第七“风毒脚气”之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白术、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组成, 主治风痹脚弱, 卷第十五上“脾藏上”之解风痹汤由麻黄、枳实、细辛、白术、防己(一作防风)、生姜、附子、甘草、桂心、石膏组成, 均以石膏与附子配伍。
二、后世医家应用举例后世附子、石膏同用鲜见论述。
曾见明代孙一奎《三吴治验》载马厨疟痢并发案, 其症大发寒热, 寒至不惮入灶, 热至不惮下井, 痢下红白, 日夜八十余行, 腹痛、恶心、汗多神乏疲甚,病由厨间燥热, 食瓜果甚多, 复又酒后御色。
方用白虎汤、益元散清暑涤热, 附子理中温中补下。
药后病渐安康。
病者正虚欲脱, 邪势鸱张,所以双管齐下, 以大剂温清合为一方。
清代舒驰远治天庆班小生患痢, 其症上身发热, 下身作冷, 认为阳热在上, 阴寒在下, 心中烦热为阳明里热, 用石膏;口苦咽干为少阳腑证, 用黄芩;食不下属太阴用黄芪、白术、半夏、砂仁:身重多汗为少阴亡阳, 用熟附子、炮姜、破故纸;厥逆腹痛为厥阴里寒, 用生附子、吴茱萸,一剂病减。
病机复杂, 故以复合之治法治之, 附子、石膏因有同用之机会(转引自《姜春华论医集》)。
近代祝味菊先生以擅用附子而著称。
他以附子配石膏治高热, 认为二药同用, 一以制炎而解热, 一以扶阳而固本。
附子之温, 固可减低石膏之寒凉, 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石膏之寒, 已是抵消附子之温, 然附虽失其热, 而不减其强心之作用。
体质虚弱而炎热不过盛, 可重附而轻膏;体质略亏而炎热颇盛, 又可重膏而轻附。
试述《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特点
中大黄泻下通便 , 附子、 细辛温经散寒 , 并能止痛。合而
用之 , 共 奏温 阳通 便之 功 。
6 温 阳散饮
从1 2 个 方 面试 述 管见 。
1 助 阳除邪
《 金 匮要略 ・ 痉湿喝病 》 篇第 2 3 条 日: “ 伤寒八九 日, 风湿相搏 , 身体疼烦 , 不能 自转侧 , 不呕不渴 , 脉浮虚而涩
者, 桂 枝 附 子汤 主之 ; 若 大便 坚 , 小 便 自利 者 , 去 桂加 白术 汤 主之 。 ” 本条 论 述风 湿 而见 表 阳虚 。前 方 治疗 表 阳虚 而 风寒 湿 邪 逗 留于肌 表 , 故 以桂枝 附 子 汤温 经助 阳 , 祛 风 化 湿 。 方 中重 用 桂 枝 祛 风 , 伍 以 附子 温 经 助 阳 。后 方 所 治 是 在 服桂 枝 附 子 汤后 , 风 邪 已去 , 而寒 湿未 尽 , 故 用 白术 附 子 汤 祛 湿 温 经 。 白 术 配 附子 逐 皮 间 之 湿 邪 , 温 经 复
《 金匮要略 ・ 疮痈肠痈浸淫病》 篇第 3 条 日: “ 肠痈之 为病 , 其身甲错 , 腹皮急 , 按之濡 , 如肿状 , 腹无积聚 , 身无
热, 脉数 , 此 为 肠 内有 痈脓 , 薏 苡 附 子败 酱 散 主之 。 ” 本 条
言肠痈属慢性体虚邪恋 , 痈脓已成 , 故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排脓消痈 , 振奋 阳气 。方中重用薏苡仁排脓开壅利肠 胃, 轻用附子振奋 阳气 , 辛热散结 , 佐以败酱草破瘀排脓 。服 后可使污脓瘀血俱从大便排出, 则肠痈可愈。
名老中医附子用法 3
名老中医附子用法《危症难病倚附子》序朱良春附子是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功效之卓著。
历代医家盛赞其回阳救逆、善温五脏之殊功。
汉〃张仲景可谓善用附子之典范,在《伤寒论》中使用附子之方达到六分之一强,被后世广为应用。
明〃张景岳在《本草正》中称其‚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明〃倪朱谟指出:附子是‚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本草汇言》)虞抟说得更为具体:‚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
‛(《医学正传》)现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尤不乏其人,如雅称祝附子(味菊)、吴附子(佩衡)者,乃其代表人物。
先师章次公先生亦擅用附子,他在求学时曾亲见其师黄体仁先生用通脉四逆汤加吴萸、黄连,曹颖甫先生用四逆汤治愈霍乱症垂死患者,曹先生用生附子常七八钱至两许。
可惜这些医案都没有流传下来。
章师与祝附子(味菊)、徐小圃先生为好友,常相过从,还曾为祝先生的大作《伤寒质难》作序,称赞其治病‚心狠手辣‛。
章师用附子十分广泛,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祝、徐二老的影响。
如在其儿科医案中,即运用温潜法,并在案语中说明‚此徐小圃先生法也‛。
祝、徐二老,我也均曾接触过,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
师长们善用附子的经验于我印象深刻,这些宝贵遗产值得发扬光大。
邢斌同志喜读书,善读书,勤临床,是青年中医之佼佼者。
他对附子有较多研究,为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攻克急危重症,近年来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了现代近七十位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并加按语,画龙点睛,撰写导论,系统归纳。
读之如亲炙诸大名师之垂教,顿获醍醐灌顶之灵感,得启悟之欣快。
因对附子之功效、运用、剂量、配伍以及毒性和防治方法,有全面之阐述,有助于消除医患之畏惧心理,从而安全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中医事业之振兴,人类健康之维护,做出有益贡献。
附子用法浅探
万方数据附子用法浅探作者:王松, 张晓萍, 侯美英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四附院中医科,南昌,330002刊名:江西中医药英文刊名: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08,39(12)引用次数:0次1.期刊论文张存悌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3常用配伍 四逆汤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降低.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称"仲景附子配伍法".考火神派诸家如吴佩衡、范中林等用附子时,最常见的配方就是四逆汤,吴佩衡更经常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2.期刊论文张存悌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本文拟对附子的应用作一探讨.3.期刊论文肖安菊张仲景方中附子与乌头之用法释疑-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载含附子的方剂达36首[1].张仲景对附子、乌头的用法是:凡属亡阳急证宜温经回阳者,多用生附子,如:《伤寒论》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人参汤等方中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4.期刊论文贾新立《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规律-中医药学刊2005,23(8)分析<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方剂,从中学习张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及配伍规律.5.期刊论文蔡秋杰.曹洪欣.CAI Qiu-jie.CAO Hong-xin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中医药信息2006,23(2)通过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附子的运用,总结出附子的主要功效为补阳气、祛铑寒湿、止痹痛.主要治疗亡阳证、里虚寒证及寒湿痹证,并探讨了附子的用量及煎服法,为临床更准确地运用经方提供了参考.6.期刊论文张霆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中附子煎法用量的体会-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2)白细胞减少症常见于某些疾病病程中及放、化疗后,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在治疗中辨证使用附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附子的煎法或用量不同,其功效也各异,故在使用中尤其要注意煎法与用量.7.期刊论文王艳.刘平夫.WANG Yan.Liu Ping-fu刘平夫教授运用附子的经验-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2)导师刘平夫教授深通医理,经验丰富,遣方用药,颇为精当,本文仅就刘平夫教授运用附子 的经验,介绍如下:8.期刊论文高静东浅谈乌头、附子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河北中医2002,24(6)<金匮要略>中附子的用法十分广泛,用于杂病、外感、阳证和阴证.而且,对生附子、炮附子及乌头在用法上也各不相同.9.期刊论文高岩《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特点-吉林中医药2001,21(2)《伤寒论》所载方剂中应用附子的达十余首之多,用法可分为生用和炮制.其中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原文61)、四逆汤(原文29,323,324)、茯苓四逆汤(原文69)、通脉四逆汤(原文317)、白通汤(原文314)、白通加猪胆汁汤(原文315).应用炮制附子的方剂有附子汤(原文304,305)、真武汤(原文82,312)、桂枝加附子汤(原文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文22)、芍药甘草附子汤(原文68)、桂枝附子汤(原文74).生用附子的功效多是以其大辛大热之性而达急救回阳之功,多用于阴邪内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而炮制附子则是取其温经复阳的功效,多用于阳气虚不能充达于四肢之证.用量生用或炮制附子无差别(多为1枚).煎煮方法以水煎煮,顿服或日3服.但2者煎煮时间却有差别,其中生用附子的煎煮时间较炮制附子的煎煮时间短.10.期刊论文李广彬大黄附子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8)大黄附子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其组成为大黄、附子、细辛.用法与用量:水煎服,日1剂.功用为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主治:寒积里实.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紧弦者.目前临床上常其方加减就其现代药理及临床新用如下: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zyy200812002.aspx下载时间:2009年12月18日。
附子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附子不同炮制品的应用附子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有毒中药,“冬至栽培,夏至采收”,秉天地之阳气,具有雄厚、独特的扶阳散寒之力。
其性虽峻猛,应用得当疗效显著,所以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如被张景岳称作“药中四维”之一,和大黄并称为“药中良将”;若应用不当,会“毒发”伤人,所以有人“视附子为蛇蝎”,认为服之会“发狂”“发火”“烂五脏”。
所以恽铁樵有“最有用而最难用者为附子”的感慨。
正确把握附子减毒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炮制是一个重要环节。
川产附子占全国产量的85%,道地产区是江油市,栽培技术独到,采取“山区育苗,坝上种药”,保证附子的优良品质。
其中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盐附子、淡附片5个炮制品收入国家药典;熟附片、黄附片、炮附片、卦附片、炮天雄5个炮制品收入四川地方标准。
熟附片又称明附片、制附片,白附片又称白片、天雄片,这两种炮制品工艺接近,均为钦安学术流派的中医师所习用,主要区别点是前者是横切片,较厚,蒸制3小时;后者是纵切片,较薄,蒸制半小时。
黄附片又称黄片,为云南局部地区习用,炮制工艺特别,用甘草、红花、生姜、猪牙皂煎取汁浸漂染色,不仅外形色泽美观,而且达到减毒目的。
炮附片是传统馈赠亲友的煲汤食疗佳品,远销海内外,质优量少。
卦附片也是传统出口品。
炮天雄系用特级盐附子通过发酵等特殊工艺精制而成,产量极少,为高端保健饮片。
另外,还有3种无胆附片,分别是生附片、炒附片和蒸附片。
生附片为炒附片、蒸附片原料,用于临床阳脱重症,以李可老中医等运用自如。
这些炮制品大大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
附子偏性既大,功效亦著,致使为古今众多医家所推崇。
道学家与医药学家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排列五脏补泻用药,将附子位列50种之内。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载339方,使用附子的有36方,可谓临床善用附子第一人。
附子功效的生理基础是:经络非阳气不能运转,气血非阳气不能敷布,手脚小腹非温热回阳不能提升品质,脾经及五脏非阳气不能运转,这是附子回阳救急、配合调节五脏功能并升阳镇痛、疗瘫起痹的性味基础所在。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附子临床应用的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附子临床应用的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附子是中医常用的药物之一,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解痉等功能。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经典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其使用也有一定的禁忌和限制,需要医生在使用时注意其剂量和使用方法。
因此,对附子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规范中药使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附子的临床应用规律,为中医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伤寒论》中附子的临床应用规律;2. 《金匮要略方论》中附子的临床应用规律;3. 对比分析两部经典中附子的临床应用规律异同之处;4. 总结归纳附子的临床应用规律。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等中医经典文献进行系统研究,搜集和整理其中关于附子临床应用的相关内容;2. 经验总结法:对临床医生的附子应用经验进行调研和总结,分析其应用规律;3. 统计分析法:对研究中搜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探讨附子的主要应用目的和剂量等因素的规律;4. 对比分析法:对两部经典中附子的临床应用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形成一份全面、系统的附子临床应用规律报告,该报告将对中医临床使用附子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对于中医学界和临床医生具有较大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五、研究意义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附子的临床应用规律的研究,可以帮助中医临床医生更好地使用附子,避免附子使用的风险和副作用;同时,该研究的成果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传统治疗理论,推动中西医结合、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金匮要略》中的附子配伍与现代药理研究
《金匮要略》中的附子配伍与现代药理研究
高晓琴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5(019)027
【总页数】2页(P3805-3806)
【作者】高晓琴
【作者单位】山阴县中医医院,山西山阴 0369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附子古今与现代药理研究用法探讨 [J], 赵运昇
2.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J], 罗明兰
3.《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附子运用比较 [J], 郭一多;刘静毅
4.附子的现代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 [J], 丁涛
5.《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证与白术附子汤证鉴别之我见 [J], 陈大权;王立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匮要略》中附子应用浅析
应 用 分析
利 ; 是治短 气微 饮 } 三 四是治男 子 消渴 , 便反 多 , 小 以 饮 一斗 , 小便 一斗 ; 五是 治妇人 转胞 。肾气丸 为阴 中 方 桂 意 《 经》 本 日附 子 “ 中” 张 洁 古 称 附 子 “ 暖 脾 求 阳之名 方 , 中大 队 补 阴药 中佐 以附 、 , 在 阴 温 ; 温 肾 ” 《 治 秘 要 》 附 子 之用 有 三 : 去 脏腑 沉 寒 一 中求 阳 , ;主 言 “ 少火 生气 。 金 匮要略 ・ 《 水气 病脉 证治 》 十 第 也 , 阳气 不 足二 也 , 暖脾 肾三 也 。 附子 为补 中阳 六 条 日 :水之 为病 , 脉 沉小 , 补 温 ” “ 其 属少 阴 ; 者为 风 , 浮 无 水 发其 汗 而 已。 沉者 宜麻 黄附 子 脉 之要药 , 无论 实寒 、 虚寒 均 可用之 , 虚寒 用之 可补 , 水 虚胀 者为气 。 , 实 寒 用 之可 散 。 金 匮要略 ・ 悸吐 衄下血 胸满瘀 血 病 汤 。此 为 阳气 不 足 , 门不 利 , 邪 内停 , 于 皮肤 《 惊 ” 关 水 溢 故 脉证 治 》 十 五条 日 : 下血 , 第 “ 先便 后血 , 远 血也 , 此 黄 而 形 成 的正 水 。治疗 当温经 发 汗 , 用 附子 温 助 肾 土汤 主之 。 此 所 述 远血 是 由 中焦 脾 胃虚寒 , 摄无 阳 , ” 统 使水 气从 汗而解 。 温经止 痛 权 而 血下 渗所 致 , 以黄土汤 温脾 摄血 。 中附子 温 5 散寒 除湿 , 治 方
《 匮要 略 》 金 中附子 应 用 浅析
江 西 中医学院 2 0 0 5级硕 士研 究生( 3 0 4 宋 高峰 30 0)
指 导 : 炳 彩 伍
关 键词 :金 匮要 略 》 附子 《
附子古今与现代药理研究用法探讨
附子古今与现代药理研究用法探讨赵运昇【摘要】目的了解附子的来源,牢固掌握附子的用法、附子的功效、附子的配伍运用、现代药理作用,在临床治疗上灵活运用.方法在临证时要详加辨证,找准病机,合理准确运用附子.结果笔者通过以上方法运用附子,效果良好,都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临床上辨证准确,根据附子的功效,合理准确配伍,以及灵活运用附子现代药理作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生附子或熟附子,把握附子用量,在治疗上,将会得心应手,疗效显著.【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8【总页数】2页(P1185-1186)【关键词】附子;古今;现代药理研究;用法;探讨【作者】赵运昇【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教学办南阳473000【正文语种】中文附子是一味常用的温里药,且具有一定的毒性,笔者通过对附子的运用,现将附子的用法探讨如下。
附子是毛肯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因其附着生存在母根乌头上,如子附母,故得名附子。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附子的运用有详细记载,给后人留下宝贵经验和理论。
附子在运用过程中分生、熟附子两种用法。
生附子,大辛大热,其性走窜峻烈,以其雄壮之气和斩关夺将之勇,能使亡失的阳气恢复,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
熟附子的运用,其作用是温经固表、止汗、以助阳气宣发和温补阳气以祛寒止痛。
生附子其性峻烈,多用于急证。
熟附子其性缓和,则用于缓证。
3.1 回阳救逆用于治疗阳气大衰,阴寒极盛,或者太阳病误汗等而致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之亡阳证,治宜四逆汤。
3.2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用于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致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身反不误寒,面色赤,脉微欲绝之阴盛格阳证重证,治宜通脉四逆汤。
3.3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用于治疗脾肾阳衰,阴寒偏盛,虚阳上浮而致下利,但欲寐,手足厥逆,脉微细。
或下利不止,厥逆脉无脉,干呕而烦之戴阳证,治宜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3.4 回阳益阴用于治疗阴阳两伤之证。
临床经方中附子的应用心得
临床经方中附子的应用心得云江兰【摘要】笔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临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经典,辨证论治,运用经方治疗临床病证,尤其善用附子.通过分析临床病例,初步总结归纳附子适应症、使用时机、用量及配伍.【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8(027)020【总页数】4页(P62-65)【关键词】附子;经方;配方【作者】云江兰【作者单位】北京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经方是中医学的精粹,历经漫长的临床验证。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研读中医经典,擅于运用经方治疗临床常见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疗效确切。
现在通过分析门诊收集的5则病例,浅谈应用附子的经验,以飨同道。
1 验案举例1.1 病例1 田某,男,88岁,首诊时间:2017年3月3日。
主诉:咳喘20余年,加重一周。
曾被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近来病情加重,发热恶寒,胸闷,咳喘多痰,伴下肢浮肿,舌苔白腻中黄,脉象浮滑而数。
辨证:风寒犯肺,肺失宣肃,痰浊阻塞,凌心犯肺,并发水肿,老年病属危重。
治以解表清里,止咳化痰,平喘利水。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及小青龙汤加减。
方药如下:麻黄 10 g,桂枝 10 g,细辛 10 g,白芍 10 g,法半夏10 g,五味子 10 g,石膏 30 g,杏仁 10 g,生甘草10 g,大枣 10枚,葶苈子10 g,厚朴 15 g,地龙30 g。
7剂,水煎服,2次/d。
一周后复诊,患者发热咳喘减轻,胸闷,喉中痰鸣,水肿如前。
舌淡苔白腻,脉滑。
在前方的基础上加入五苓散(茯苓30 g,泽泻 20 g,白术20 g,猪苓20 g,桂枝10 g)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减轻水肿程度。
服药一周后,患者第三次就诊,咳喘减轻,下肢水肿仍未消,舌淡苔白腻,脉滑无数,拟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方药如下:杭白芍10 g,生姜3片,茯苓15 g,白术10 g,炮附子15 g,前胡10 g,苏子10 g,葶苈子10 g,大枣10 个,杏仁10 g,浙贝10 g,桔梗 10 g,生甘草10 g。
附子在金匮要略
附子在金匮要略附子在《金匮要略》中运用十分广泛。
该书前22篇,载方205首,其中用附子(包括乌头在内)者23首,占十分之一强。
观就其运用附子的规律作一粗试的分析,以就正于同道。
1 附子的主要功用1.1 回阳救逆附子大辛大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泻等引起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阳气行将亡失之危证。
如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呕吐,证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寒厥下利,证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而蛔厥者”;乌梅丸治“烦躁吐,心腹痛剧、吐涎沫,得食则吐,手足厥冷”之蛔厥等,均是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
1.2 逐寒止痛对于风寒湿邪相搏,痹着肌表,经脉不利而致周身骨节疼烦,可用附子逐寒除湿止痛。
如桂枝附子汤治表阳虚风邪偏胜之湿痹;白术附子汤治表阳皆虚之湿痹;桂枝与芍药知母汤治风寒外袭,渐次化热伤阴之痹证;均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
此外,薏苡附子散治胸阳不振,阴寒较甚,痛势剧烈之胸痹,亦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
乌头与附子属同类植物,乌头系附子之母根,两者性味功用均相近似,但乌头之性味比附子更为辛温雄烈,其逐寒止痛之力更强。
对于发作性疼痛,证属沉寒痼冷,痛急而有肢冷汗出者,则选用乌头。
如乌头汤、乌头赤石脂丸、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赤丸等,均为此等证候而设。
1.3 温里助阳对于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下利。
胸腹冷痛,食纳不佳等脾胃虚寒症状者,附子有温里祛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呕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中助阳,通利气机,治阳虚阴凝,饮留胃中之“气分病”;黄土汤治虚寒便血;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以下寒结;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振奋阳气,治“肠痈已成”;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治妊娠阳虚寒甚腹痛等,均是取附子温里助阳之功。
1.4 温肾化气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
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气化功能减退所致的诸证,皆可用附子治之。
如肾气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治“虚劳腹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出者”;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瓜蒌瞿麦丸治“小便不利,水气内停”;麻黄附子汤治“少阴正水”,证见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者,均是取附子温肾化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的功能。
《金匮要略》应用附子的探讨
渴小 便反 多 ,饮一斗 :小便亦 一斗 :三 是 “ 短 气有微 饮 :
四是 “ 妇 人 转 胞 不 得 溺 ;五 是 “ 治 脚 气 上 冲 少 腹 不 仁 。以
上诸 证 ,病 名不 同,但病 理 皆为肾气微 弱 ,水不化 气所致 ,
体 现 了异 病 同 治 的 道 理 。 方 中 附 子 补 命 门之 火 , 振 复 肾 中 阳
生 附子 、黑顺 片 、白附 片 、黄 附片 等 品种 。附子为有 毒之 品 ,
有 毒 成 份 主 要 是 乌 头 碱 。所 以 临 床 应 用 时 要 经 炮 制 去 其 毒 性 或 减 低 毒 性 。但 有 效 成 份 仍 然 不 减 。 附 子 大 辛 大 热 , 有 回 阳
救 逆 、温 中止 痛 、 散 寒燥 湿 的功 效 。 仲景 擅长 于用 附子 ,他所 著 的 ‘ 伤 寒论 一书 中,载方 1 1 3首 ,其中用 附子 的方 就有 2 0首之 多 。‘ 金匮要 略 载方 2 0 5首 ( 各版 本 条文 处方 不尽 同 )( 除 4 首有方 无药 ,实有
4 温 经 止 血
例 ,中分 化腺癌 1 2例 ,低 分化腺 癌 5例 ,粘液 腺癌 1 5例 ,
乳 头状腺 癌 6例 ,管状 腺癌 6例 ,未分 化腺 癌 5例 ,印戒细
胞 癌 3例 。
1 . 2 手 术方法
左 半结肠 癌根 治术 3 2 例 , 右 半 结 肠 癌 根 治
术 1 0例 , 直 肠 癌 根 治 术 2 6例 , 拖 出 式 直 肠 癌 根 治 术 2例 。 结肠 镜检查 距 手术时 间 1 牟 以内 ( 早 期 )3 0例 , 卜 5 年 ( 中 期 )2 6例 , 5年 以 上 ( 晚 期 )1 4例 。
附子使用注意,痰饮阻碍温阳
附子使用注意,痰饮阻碍温阳2022-11-28应用附子除了辨证准确,掌握好剂量外,还要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1.附子必须在复方中配伍应用凡用附子,均要入复方,严格按照经方的法度使用,不可单味煎服。
凡是含有附子的复方,其配伍既奇妙,又严谨,都含有制约附子毒性的药物。
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中的干姜和炙甘草;白通汤中的干姜;附子汤中的芍药;真武汤中的芍药和生姜;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炙甘草;乌头汤中的炙甘草等方剂。
干姜、甘草、桂枝或肉桂、芍药这些药物与附子配伍,既可拮抗附子的毒性,又与附子功效有协同作用。
2.尽量使用制附子,不要轻易应用生附子尽量用炮制过的附子,处方名为黑顺片、炮附片、黄附片和白附片。
白附片不是白附子,不要弄错了。
白附子又叫独角莲,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主治风痰所致中风口眼斜、中风痰壅、半身不遂、破伤风等证。
不要轻易应用生附子。
病情需要应用生附子时,必须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密切观察,水煎煮透。
3.附子禁止打成散剂服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含有附子的中成药制剂,应当严格按照用药说明服用,不可擅自加量服用。
附子禁止泡酒服用。
附子中毒的基本症状附子虽有毒性,但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合理,剂量适当,煎煮得法,应用是比较安全的。
附子的毒性主要是对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轻度中毒可见口唇舌发麻,干呕恶心,头晕,视物昏花等症状;重度中毒会出现手足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继之运动不灵活,恶心呕吐,心慌,面色苍白,肤冷,胸闷,烦躁,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或呼吸缓慢,肢冷脉弱,吞咽困难,言语障碍,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附子中毒的预防与救治轻度中毒可选取以下措施救治:1.立即将大剂量蜂蜜兑入少量热水中内服,一次可服60~500g。
2.立即用炙甘草60g,绿豆60g,防风30g,水煎服。
或立即用金银花90g,生姜90g,生甘草90g,绿豆250g,水煎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药研究·
附子在《金匮要略》与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比较张晓钢向菲(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附子;应用;金匮要略
中图分类号:R282
附子一直被古今医家视为补阳要药,医圣张仲景的四逆汤、真武汤等皆是应用附子的代表方剂。
火神(扶阳)派医家祝味菊更是称附子“为百药之长”。
现代名医吴佩衡、李可、朱良春等都是善用附子的医家。
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从古至今,对附子的争议从未停息,而其关键就在于药效与毒性的并存。
本文主要依据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附子的具体应用情况,从指征、剂量、煎煮方法、禁忌、配伍等方面探讨附子的临床合理应用。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白术附子汤方“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所描述的既有附子中毒的表现,又有服药得效的症状。
根据《中国药典》(一部)记载,附子的性味与归经为“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用量为“3~15g”。
而在临床应用上,有的医家畏惧附子的毒性而不敢用,有的却超剂量应用,两者间争论不休。
《金匮要略》中有21方用附子,另有5方(其中乌头赤石脂丸,附子与乌头并用)用乌头,1方(天雄散)用天雄。
1应用指征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先生总结出“附子证”和“附子脉”,认为附子主治脉微细和痛证[1]。
《金匮要略》中虽未明言用附子之因,但总归其病机是有寒。
而《伤寒论》中比较明确地指出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弱与神倦,即阳气不足。
2剂量
附子的用量,《中国药典》与中医药教材多为3~ 15g。
与之相比,现代医家中有部分医家习惯用大剂量附子。
如:祝味菊用附子少则12~15g,多则30g;吴佩衡、范中林、刘民叔、陆铸之等,用量一般都在30g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惊人,多至100,200,300g,最多用至450g[2];宁夏银川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中药房统计的2009年第1季度1000张处方中,屡屡发现中医科在使用附子的过程中有超量现象,超量百分率为34.41%[3]。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考仲景附子用量,汤剂中一般用1枚、1枚半、2枚,最多则用3枚。
按1枚10(小)~30(大)g计算,附子的用量应为10~90g左右。
3煎煮方法
现代中医药教材和多数临床医生多认为附子有毒,应先煎0.5~1.0h,或久煎,至口尝无麻辣感。
但《中国药典》只提出川乌宜先煎、久煎,却未规定附子需要特别煎煮。
但是当大剂量应用附子时,需采用久煎、先煎、加姜等佐制、捣碎后煎煮等减毒方法以防过量中毒[4]。
张仲景用附子皆与他药同煎,除四逆汤用生附子回阳救逆外,其他皆为炮附子。
而比较有趣的是麻黄附子汤等麻、附同用之方,皆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再纳诸药。
可见张仲景对炮制过的药,皆不先煎,而对生麻黄必先煎。
又如《金匮要略》用生乌头必先以蜜煎之,炮乌头则直接与他药同用。
可否认为先煎也是一种对药材的临用炮制。
因此对质量可靠的炮附子,可以考虑与他药同煎,以节省时间、成本、精力,并且有利于低碳环保。
4特殊配伍
临床习惯以及中医药教材多认为附子半夏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盖其源于《神农本草经》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之说,为古代“十八反”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乌头系附子的母头,这是2味药,由乌头反诸药说到附子也反半夏、瓜蒌等,便是“株连”了。
“古人注意到半夏与乌头相配比与附子
张晓钢,男,在读博士生
相配更易产生毒副作用这样的现象,于是明确记载乌头反半夏,却没有记载附子反半夏。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乌头本身比附子毒性更强,能否产生毒性主要在自身而不在于是否与半夏配伍……仝小林教授临床附子半夏相配并未发现毒副作用,疗效反而有所提高,合理炮制可进一步加强其安全性”[5]。
何况附子半夏同用,在医圣张仲景已开先例:《金匮要略》治虚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汤,便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
附子与半夏同用,历史上亦有记载,如《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
5附子在《金匮要略》诸方配伍中作用
按《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附子,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结合《金匮要略》中之方义,可将附子的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回阳救逆(心经):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
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这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
(2)散寒祛湿、宣痹止痛(肺经):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方中多用附子与桂枝、麻黄、甘草相配,走肺经助表阳,散在表之风寒湿邪。
(3)温暖脾阳、止胁腹痛(脾经):附子粳米汤、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黄土汤、乌头赤石脂丸、乌梅丸、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等。
方中附子多与健脾胃之药为伍。
附子与薏苡相配时,更倾向于散脾胃内脏之寒湿,多用于治疗肠痈、胸痹等。
(4)温肾阳、化水湿(肾经):肾气丸、瓜蒌瞿麦丸等,皆为附子与滋阴或利水药同用。
综上所述,附子辛温,散寒邪,与解表药配伍走肺经,与健脾药配伍走脾经,与利水药配伍走肾经,与温经药配伍走心经,可以认为附子性温,辛散走窜,配以引经药,无处不行。
《广雅》云:“奚毒,附子也。
一岁为侧子,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
”因而附子之用应与乌头、天雄有别。
《金匮要略》乌头用以治寒疝腹痛,天雄用以治肾阳虚、虚劳失精之重症。
亦可认为乌头性温热甚于附子,而更易入厥阴肝经;而天雄之性,温热甚于乌头,更易入肾经。
因而附子之用,多在心、肺、脾、胃、肠,中上二焦之脏,或六腑,而至阴之肝肾二脏,力犹不及。
6小结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与《中国药典》及中医药教材所述、现代各医家所用之法不尽相同。
尤以煎煮法令人思量:仲景不论生熟附子,皆与众药同煎,而现代医家则或久煎,或快煨,有待于深入研究。
而且煎煮法直接影响到部分医家之用量,久煎者量大,快煨者量小,同煎者中量。
乌头与附子虽同出一根,但部位有别,药效有不同,毒性大小亦有差异。
对“十八反”“十九畏”虽应认真对待,但也不应过分拘泥,而株连他药。
现今,医界有用药过分谨小慎微者,亦有胆大量大者,两者应兼而取之,胆大而心细,“有是证,用是药”,视证之轻重合理用药及确定用量用法。
参考文献:
[1]黄煌.附子[J].中国社区医师,2003,19(4):31-33.
[2]张存悌.附子为百药之长(上)[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
(11):958-959.
[3]李玉琴,陆宁华,董琪.浅析我院门诊中药饮片附子超量
问题与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36):948.
[4]罗昌国,张瑞贤.近20年附子超大剂量应用概况[J].中国
中药杂志,2005,30(2):96-99.
[5]吴义春,孙鑫,仝小林.仝小林附子半夏同用治验举隅[J].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2):349-350.
(收稿日期:2011-03-23)
!!!!!!!!!!!!!!!!!!!!!!!!!!!!!!!!!!!!!!!!!!!!!!!!!!!!!!!!!
关于正确使用统计学符号的通知
根据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请作者书写统计学符号时注意以下规格: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斜体小写x表示,不用正体X,也不用M或Mean(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斜体小写s,不用SD;③标准误用英文斜体小写s
x
,不用SE,也不用SEM;④t检验用英文斜体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斜体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腊文斜体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斜体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腊文斜体小写γ;⑨样本用英文斜体小写n;⑩概率用英文斜体大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