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_王晓梅

合集下载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2003Κ23;12ΓΠ2241—2247A ctaB ot.B orea l.-O cciden t.S in.文章编号Π100024025;2003Γ1222241207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Ξ曹纬国1Κ2Κ刘志勤1Κ邵 云1Κ陶燕铎3;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Κ西宁810001Μ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Κ北京100031Γ摘 要Π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近况Κ在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的同时Κ结合结构分析和作用机制Κ揭示与其部分活性相关的构效关系Κ并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Λ关键词Π黄酮类化合物Μ药理作用Μ构效关系中图分类号ΠQ946.8 文献标识码ΠAA progress i n pharmacolog ica l research of f lavono idsCAO W ei2guo1Κ2ΚL I U Zh i2qin1ΚSHAO Yun1ΚTAO Yan2duo3;1N o rthw est Institute of P lateau B i o logyΚCh i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ΚX ining810001ΚCh inaΜ2Graduate Schoo l of the Ch i2nese A cadem y of SciencesΚBeijing100031ΚCh inaΓAbstractΠT h is p aper summ arizes the recen t statu s of flavono id com pounds in phar m aco logical research. Expatiating b i oactivity and phar m aco logical functi on s of flavono id com poundsΚthe thesis po sts som e struc2 tu re2activity relati on sh i p of flavono id com pound concern ing structu re analysis and m echan is m of acti onΚand b rings fo r w ard p ro spect abou t its p har m aco logical functi on research.Key wordsΠflavono ids com poundsΜp har m aco logical effectΜstructu re2activity relati on sh i p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 ids com poundsΓ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Κ广泛地存在于自然植物中Κ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Κ不仅数量种类繁多Κ而且结构类型复杂多样Κ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Κ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Κ具有抗炎抑菌Κ降血糖Κ抗氧化Κ抗辐射Κ抗癌Κ抗肿瘤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Λ近年来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Κ随着对其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Κ发现了部分药理作用的作用机制Κ为其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Κ加快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Λ1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结构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po lyp heno lic com poundsΓΚ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C62C32C6化合物[1]Κ具有以下骨架ΠC62C32C6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是此基本结构的衍生物Κ且多以糖苷形式存在Κ常见的取代基有2OH、2OCH3以及萜类侧链等Κ目前发现的已达8000余种Λ但黄酮类化合物因结构不同Κ表现出来的生物活性差异Ξ收稿日期Π2003201220Μ修改稿收到日期Π2003207207基金项目Π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十五Φ预研项目作者简介Π曹纬国;1978-ΓΚ男Κ汉族Κ在读硕士研究生Λ3通讯联系人ΛCo rrespondence toΠTAO Yian2ze.很大Κ研究表明Π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心的Α、Β不饱和吡喃酮是其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关键ΚC27位羟基糖苷化和C222C23位双键氢化则会引起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降低Κ而A、B、C三环的各种取代基则决定了其特定的药理活性[2]Κ从而决定了其不同生物活性Λ2 药理作用及构效关系2.1 抗癌抗肿瘤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Κ目前已发现具有抗癌抗肿瘤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比较多Κ主要有槲皮素、水飞蓟素、芦丁、柚皮苷、杨梅黄酮和芹菜配基等Λ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抗癌、抗肿瘤作用Κ即抗自由基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致癌因子等Λ许多致癌因子导致自由基在体内富集Κ引起脂质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使细胞DNA解链断裂Κ从而引发癌症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自由基作用和抗氧化作用Κ可以通过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破坏而达到抗癌的目的Λ在对槲皮素抗自由基作用的研究中发现Κ槲皮素在mm o l L-1浓度时就具有抗癌作用Κ是有效的自由基捕获剂和抗氧化剂Λ槲皮素可通过三种形式起到抗自由基的作用Κ即与超氧阴离子结合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Μ与Cu2+、Fe3+、M n2+络合阻止羟自由基的形成Μ与脂质过氧化基;ROOΓ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反应[3]Λ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作用于肿瘤细胞的M期或S期Κ来干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来抑制肿瘤的增殖Κ如查尔酮可抑制蛋白激酶C;PKCΓ的活性Κ改变细胞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4]Λ黄芩苷;baicaleinΓ能强烈抑制3种肝癌细胞株柘扑异构酶 活性Κ且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Λ研究发现芹菜苷配基;ap igen inΓ具有诱导C50和308小鼠皮肤细胞和人白血病HL260细胞周期停止于G2 M期的作用Κ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Κ此作用在除去芹菜苷配基24h后可被逆转[5]ΛB row n son D M研究发现普通食物大豆中的黄豆苷和染料木黄酮也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6]Λ此外Κ黄酮及黄酮衍生物对一些致癌因子有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Κ研究结果证明Κ槲皮素能有效诱导微粒体芳烃羟化酶、环氧化物水解酶Κ使多环芳烃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通过羟基化Κ水解失去致癌活性Κ起到抗癌的效果Λ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药理作用的构效关系抗自由基作用有很大的关系Κ而黄酮类化合物抗自由基作用强弱受其结构影响Κ如C222C23位双键Κ酚羟基取代模式及数目和羟基甲氧基取代以及B环上存在邻二酚羟基Κ都影响其抗癌效果[7]Λ朱振勤等[8]研究了12种黄酮的构效关系发现Π羟基在B环上时比羟基在A环上具有更强的抗自由基能力ΜC2 3位的羟基或配糖体也影响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Λ此外Κ一般来说Κ查尔酮A环C24位羟基是对蛋白激酶C;PKCΓ抑制的必要基团Κ当其被修饰后Κ往往会引起黄酮类对PKC抑制活性的降低甚至完全丧失Λ2.2 抗心脑血管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Κ有降血脂、胆固醇的作用Κ还具有抑制血栓和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Κ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Λ最早发现的降压药是芦丁Κ以后又陆续发现黄芩苷、海棠素、刺槐苷、木犀草素272葡萄糖苷都是有效的降压药Κ另外槲皮素、葛根素、山奈酚、黄芩素、茶多酚、芸香苷等都对心脑血管疾病起作用Λ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阻断Β受体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线粒体能产生正性影响以及可以抑制心脏磷酸二脂酶;PD EΓ的活性而具有变时性调节心肌收缩的作用Λ:心乐片Φ主要成分为大豆总黄酮Κ可以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Κ并有减慢心率Κ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和降低血压等作用Κ有利于改善心肌耗氧和供养的平衡[9]Κ可有效地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Κ可以改善心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功能Κ其作用机制与黄酮类化合物调节平滑肌细胞膜外Ca2+内流和细胞内Ca2+释放有关Λ甲基黄酮醇胺盐酸盐;M FAΓ前期研究表明ΠM FA有抗实验性心率失常、实验性心肌梗塞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作用Κ可以抑制钾钙引起的兔主动脉条及平滑肌收缩[10]Λ此外淫羊藿苷也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Λ动物实验证明大豆黄酮有降血脂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Κ用大豆蛋白来饲养动物;家兔、大鼠、仓鼠、猪、狒狒、豚鼠Γ均能观察到血浆胆固醇的降低[11]Λ大剂量葛根素;500m g kgΓ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Κ并可使血糖有明显地降低[12]Κ另外山楂中分离的槲皮素232葡萄糖苷、牡荆素242鼠李糖苷和槲皮素也具有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13]Μ朱向明、赵振东研究发现茶多酚;green tea po lypheno lsΚGT P sΓ具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ΚGT P s能降低血甘油三脂2422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CΓΚ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ΓΚ降低载脂蛋白apoB100和升高apoA1Κ影响LDL的氧化修饰等[14]Κ另外枸杞黄酮等也有降血脂的作用Λ此外Κ槲皮素还有抗凝血作用Λ人血小板细胞骨架主要由F2肌动蛋白、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和Α2辅肌蛋白组成Κ它们组成的微丝在血小板的变形、颗粒释放、伸展和收缩中起着重要作用Λ宋芝娟等[15]就槲皮素对血小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Κ发现槲皮素二硫酸酯二钠可强烈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猪血小板肌动蛋白聚集ΚI C50可达到30Λm o l LΛ由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与止血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Κ故槲皮素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有着广泛的理论、应用价值Λ医学研究发现自由基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罪恶之源Κ而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极强的自由基清除剂Κ分子中心的Α、Β不饱和吡喃酮是其构效关系的核心Κ其中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与此类化合物中的羰基和A环C24羟基有关ΛChan在黄酮和黄酮醇舒张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试验中研究得出ΠC23位的羟基取代对黄酮醇刺激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是很重要的Κ同时还发现A环缺少羟基时会提高黄酮对血管的舒张能力[16]Λ2.3 抗炎镇痛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Κ在临床可用来治疗脓肿溃疡以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疾病等Κ目前我国开发的新药中已有此类产品Λ目前已发现多种黄酮具有抗炎作用Κ前苏联学者研究表明Κ氨基乙酰香豆素;glycycoum arinΓ有较强的消炎和抗变态作用Κ比磺胺和抗生素的药效要好Λ杨东梅、许实波等从穿心草中分离得到的1Κ62二羟基3Κ52二甲氧基酮;CXΓ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Κ研究表明ΚCX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Κ乙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Κ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这三种急性炎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7]Λ日本学者小菅卓夫等从甘草中分离得到了有抗炎活性的黄酮类成分liqu iritin[18]Κ已经作为消化性溃疡药收入到日本医药品集中Λ药理实验证明棠茶总黄酮给药对巴豆油和角叉菜胶引起的急性炎症和纸片埋藏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19]Λ耿东升等实验发现雪莲注射液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Κ可是小鼠疼痛潜伏期明显延长[20]ΛO nw ukaem e N D从尼日利亚的民族植物药B ap h ia n itid a L odd.中用层析法得到的黄酮Κ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1]苷、查尔酮等也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Λ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机制是在于其抑制前列腺素;PGΓ和白三烯C4;L TC4Γ的合成Λ黄酮类化合物抗炎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当中发现Κ银杏双黄酮的抗炎活性随甲基数目的增加而降低Λ另外ΚPan thong等对姜科植物B oesenberg iaP and u ra ta中的14个黄酮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实验发现Κ黄酮和黄烷酮A环的5和7位有甲氧基时Κ显示最强的抗炎活性ΜC环2和3位的双键对活性并不重要Μ5位上有羟基时活性明显降低ΜC环3位甲氧基对活性无影响ΜB环上的甲氧基可使抗炎活性有中等程度的降低Λ黄烷酮5和7位有羟基存在则无活性Μ无吡喃环可使查尔酮的活性大大降低Λ黄酮类化合物亲脂性可能是影响抗炎活性的主要因素Κ因为亲脂性对抑制脂氧化酶是必须的[22]ΛSarto r L等通过27种黄酮化合物抑制白细胞胰肽酶E和白明胶酶的试验发现Κ抑制白细胞胰肽酶E活性对应的结构是由C23位为羟基或半酰基、B环上的有3个羟基、C24‘位上有一个羟基、并且C22、C23位是双键结合的Μ抑制白明胶酶的作用是由A环或B环的3个羟基决定的Κ并且C23位的半酰基是必需的[23]Λ2.4 免疫调节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Κ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对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 KΓ、LA K细胞、细胞因子以及影响胸腺来进行免疫调节作用Λ据研究Κ沙棘总黄酮;T FHΓ能增加T细胞百分率、胸腺指数、脾特异玫瑰花形成细胞;SR FCΓΚ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SR FC减少Κ并且在低浓度时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淋转ΓΚ高浓度时抑制淋转Κ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24]Λ淫羊藿总黄酮;T FEΓ对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和羟基脲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25]Λ另外Κ王亚平等的红细胞粘附花环实验结果表明Κ槲皮素可以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Κ槲皮素腹腔注射50、100 m g・kg-1能显著提高I L22的产生和活性Κ提高N K 细胞的杀伤效应Κ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Κ并使红细胞膜表面C3b受体活化[26]Λ杨贤强等研究发现Κ茶多酚使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相对重量和细胞数增加Κ同时免疫淋巴细胞的粘瘤指数;A T IΓ和钻瘤指数;ET IΓ明显提高Κ表明茶多酚促进了免疫力低下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27]342212期曹纬国Κ等Π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工作Π从枸杞叶中提取的总黄酮可以显著地增加小鼠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Γ的重量Κ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Κ我们开发的枸杞叶产品——红鼎天精茶已投放市场Λ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作用机制Λ据资料报道Κ已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制Π;1Γ与免疫器官;胸腺或脾脏Γ或免疫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竞争结合而影响免疫功能Λ目前的一些实验资料支持这一观点Κ尤其在抗癌作用方面Κ植物雌激素通过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Κ增加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Κ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Λ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Π大豆黄酮与染料木素对免疫系统;尤其是T淋巴细胞Γ的雌激素受体有相似的亲和力Κ大豆黄酮能显著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其白细胞介素2;I L22Γ和白细胞介素3;I L23Γ的产生Κ而相同剂量的染料木素却没有显著影响Κ对于这一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Λ;2Γ调节垂体分泌GH 和PRLΚ降低体内的SS水平Λ临床和实验早有报道Κ在巨人症时可见胸腺和淋巴组织增生Κ切除大鼠垂体后胸腺生长立即停止Κ长成后胸腺重量不及正常的一半ΛGH和PRL的免疫学效应主要是通过受体实现的Κ已发现在人、猴、大鼠、小鼠、豚鼠、兔、绵羊、牛、鸽和蛙等淋巴组织中存在GH和PRL受体Λ另外GH和PRL又可促进胸腺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胸腺素Κ通过胸腺素来间接调节免疫功能Λ2.5 雌激素样作用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Κ能够调节内分泌Κ主要表现在其降血糖作用Κ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等方面Λ近年来Κ糖尿病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Κ已被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Λ其发病机理是Π胰脏分泌胰岛素失调引起血糖升高而引起糖尿病Μ另外醛糖还原酶、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性的改变等因素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Λ荻田善三郎证实黄芩的黄酮类成分中ΚBA I有较强的抗胰蛋白酶作用Κ其I C50为5×10-7 m o l LΚ而黄芩以外的其它6种黄酮类成分的抗胰蛋白酶作用弱Κ其I C50为10-5m o l LΚ推测其抑制胰蛋白酶作用与其结构中黄酮骨架邻接的羟基有关[28]ΛSo to等实验证明水飞蓟素清除自由基稳定生物膜对胰岛的损伤其保护性作用Κ从而降低血糖Κ主要表现在降低胰岛的血清丙二醛;M DAΓ水平、升高血液和胰岛的谷胱甘肽;GSHΓ水平Κ同时组织四氧嘧啶引起的血糖持续升高[29]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雌激素样作用Κ和甾类激素一样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效应Κ通过与雌激素受体亲和或抑制其中一些酶来发挥作用Λ在妊娠期大豆黄酮能显著地提高泌乳前期大鼠乳腺的重量、DNA与RNA以及RNA DNA值Κ同时显著地提高大鼠的泌乳量、血清GH和PRL含量及乳腺细胞浆雌二醇数目和亲和力[30]Λ此外Κ黄酮类化合物与生长因子一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Κ它通过控制性激素的释放或促进性腺的作用或阻碍性激素的代谢或提高雌激素活性的途径来加快子宫的生长Λ近年来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来治疗骨质疏松症Κ用摘除卵巢法结合低钙饲料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Λ淫羊藿总黄酮在75~300 m g kg剂量范围内连续给药3个月Κ与模型组大鼠比较Κ能明显提高大鼠股骨表观面密度;W LDΓ和骨密度;BM DΓ而不升高子宫系数及血清雌二醇;s2 E2Γ水平Κ并有提高骨Ca、骨P的趋势Λ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s2AL PΓ降低Κ股骨骨密度升高Λ骨形态计量学结果表明Κ高剂量组大鼠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率;TR S%Γ和形成表面百分率;T FS%Γ等参数明显降低Κ骨小梁体积百分率;TBV%Γ明显提高[31]Λ黄酮类化合物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在于Π其一Κ它既可抑制前列腺素E2;PGE2Γ的胶原蛋白合成增加Κ又能抑制PGE2的胶原蛋白合成减少Κ即抑制[3H]2脯氨酸进入可消化的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中Κ并在低浓度PGE2时主要作用于非胶原蛋白的合成Κ高浓度PGE2时主要作用于胶原蛋白合成Κ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骨病Μ其二Κ它能提高甲状腺对雌激素的敏感性Κ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的作用加强Κ最终抑制骨再吸收而治疗骨质疏松Μ其三Κ它能抑制饮食中缺钙和维生素D引起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的降低[32]Λ关于黄酮类化合物调节内分泌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Κ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抗氧化作用与抑制酶活性是调节内分泌的关键Λ在研究其抗糖尿病作用时Κ结构分析Κ黄酮类化合物B环C2 2、C23位上2OHΚC22、C23位双键及糖基取代基上2 OH发挥主要作用Κ查尔酮还与C环开环有关[33]Λ而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 R IΓΚ发挥作用的结构功能基团是苯并Χ吡喃酮Κ其中C27位羟基和C24位羟基可以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Λ2.6 抑菌抗病毒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抗病毒作用已经得到医药界4422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的肯定Κ这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多Κ如银杏黄酮、槲皮素、桑色素;m o rinΓ、山奈酚、木樨草素和杨梅黄酮等均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ΛXu H X验证了7种结构类型的38种黄酮对具有抵制抗生素作用细菌的抑制活性Κ试验发现杨梅酮;Iu teo linΓ和毛地黄黄酮;m yricetinΓ抑菌作用明显Κ杨梅酮可以显著地抑制B u rkhold eria cep acia生长繁殖[34]Λ甘草黄酮化合物licochalcone A、lic2 ochalcone B、glab ridin、glab rene等对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葡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当于链霉素Κ对酵母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高于链霉菌Κ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远低于链霉素[35]Λ我们在对白刺研究过程中发现Κ从白刺中提取的总黄酮对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Κ现正在进一步地研究中Λ石钺、石任兵等在对银翘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时Κ从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分离得到6种黄酮类成分Κ分别是醉鱼草苷、金合欢素、橙皮苷、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和金丝桃苷Κ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是银翘散抗流感病毒的主要物质基础[36]Λ黄芩素;baicaleinΚBA IΓ是黄芩中抗菌的有效成分Κ研究表明ΚBA I对多种革兰染色阳性菌、革兰染色阴性菌及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Λ黄芩也具有抗真菌活性ΚΚ如白色念珠菌Κ许兰毛癣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Λ近来研究显示ΚBA I 还具有抗艾滋病病毒;H I VΓ的作用Κ能诱导感染H I V的细胞发生凋亡[37]Λ有学者通过细胞培养发现BA I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 I V21ΓΚ并抑制逆转录酶;H I V21R TΓΛ但是Κ如果BA I的C26位羟基被遮蔽Κ则丧失抑制H I V21R T的活性Κ说明6羟基为抑制H I V21R T活性所必需Λ另外Gastrillo等报道了甲基槲皮素能选择性地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RNA合成Κ有效阻止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复制[38]ΛA lcaraz L E选用了18种天然及人工合成的黄酮Κ进行抑制抗甲氧苯青霉素的细菌试验Κ发现查尔酮C22位和黄烷酮C25位上存在羟基时会加强其抑菌活性Κ当羟基被甲氧基取代时Κ就会降低其抗菌活性[39]ΛH u C Q等在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抗H I V病毒的构效关系时Κ选用了35种黄酮Κ其中8种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Κ通过验证其抑制H I V病毒在H9细胞中的复制Κ结果发现5Κ72二羟黄酮;ch rysinΓ具有最强的抗H I V病毒的活性Λ构效关系研究表明Π黄酮类化合物在C25和C27位存在羟基Κ同时C22和C23通过双键连接时Κ就具有抑制H I V病毒的活性Μ如果B环上有羟基或卤素取代时Κ就会增加此黄酮的毒性Κ并且会引起活性的降低[40]Λ2.7 抗氧化抗衰老黄酮类化合物还有抗衰老的作用Κ作用机制主要与抗氧化作用有关Λ关于衰老机理的自由基学说认为Κ机体内的自由基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Κ也可由环境因素促成Λ随年龄增长Κ体内自由基增多Λ自由基在体内可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强氧化剂作用而与机体内核酸、核蛋白和脂肪酸相结合Κ转变成氧化物或过氧化物[41]Κ使之丧失活性或变性Κ细胞功能发生障碍Κ引起机体逐渐衰老或病变Λ而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Κ可以通过抑制和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来避免氧化损伤Κ已有实验证明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Κ如茶多酚、槲皮素、芹黄素、木犀草素、儿茶素、芦丁等Λ研究其构效关系时发现Κ一般情况下Κ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比较强Κ并且C25、C27位酚羟基是其保持活性所必需的Κ这两处的酚羟基与过渡金属络合有关系Κ并发现C27位羟基有较强的酸性时有利于提高清除自由基的能力Λ2.8 抗辐射电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引起产生的自由基容易使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坏Κ黄酮类化合物因为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因而具有抗辐射的能力Λ赵雪英等在槲皮素抗辐射损伤作用实验中观测60CoΧ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小鼠骨髓DNA和脾L PO含量Κ结果表明Κ槲皮素可提高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辐射抗性Κ增加受照小鼠骨髓DNA的含量Κ降低脾脏L PO的含量[42]Κ证明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Λ3 展 望近年来Κ世界上掀起了植物药开发的热潮Κ植物药以其天然低毒的特点倍受青睐Κ而黄酮类化合物更是以其广谱的药理作用引人瞩目Λ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加深Κ逐渐开发出了一大批黄酮类药物Λ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Κ并且作用位点较多Κ因而对一些病症缺乏针对性和选择性Κ加上药效缓慢等因素Κ限制了黄酮类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Λ另外由于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Κ要进一步开发黄酮类药物Κ需要加强深层次的研究Κ特别应加强关于其构效关系的研究Λ在弄清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就能够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来进行结构改造和结构优化Κ使其具有针对性和高效542212期曹纬国Κ等Π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6422西 北 植 物 学 报23卷性Κ这样必将会开发出新一代的药物Κ对新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Λ参考文献Π[1] 谭仁祥.植物成分分析[M].北京Π科学出版社Κ2002Π486-502.[2] HU CH;胡 春Γ.A nti oxidative p roperty of flavono id[J].Ch ina O ils and F a ts;中国油脂ΓΚ1996Κ21;4ΓΠ18-21;in Ch ineseΓ.[3] KUO S MΚL EAV IT T P SΚL I N C P.D ietary flavono ids interact w ith trace m etals and affect m etallo th i onein level in hum an intestinalcells[J].B iol.T race E le m.R es.Κ1998Κ6Κ62;3ΓΠ135-153.[4] ZHAN G Y W;张彦文Γ.T he phar m aco logy and the structure2activity relati onsh i p of the chalcones[J].F oreig n M ed ica l S ciences S ectionon P ha r m acy≅国外医学药学分册ΣΚ1996Κ8;23ΓΠ218-223;in Ch ineseΓ.[5] HUAN G H Y;黄华艺ΓΚCHA X L;查锡良Γ.D evelopm ent in research of antitumo r effect of flavones compounds[J].Ch inese J ou rna l ofN e w D rug s and C lin ica l R e m ed ies;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ΓΚ2002Κ21;7ΓΠ428-433;in Ch ineseΓ.[6] BROW N SON D MΚA ZI O S N GΚFUQUA B KΚet a l.F lavono id effects relevant to cancer[J].J.N u tr.Ψ2002Κ11Κ132;11Supp lΓΠ3482S-3489S.[7] JO YEU X MΚLOBA T E I N AΚAN TOM parative antili poperoxidantΚantinecro tic and scavenging p roperties of terpenes and bi2flavones from Ginkgo and som e flavono ids[J].P lan ta M ed.Κ1994Κ61;2ΓΠ66-69.[8] CH EN J WΚZHU Z QΚHU T XΚZHU D Y.Structure2activity relati onsh i p of natural flavono ids in hydroxyl radical2scavenging effects[J].A cta P ha r m acol.S in.Ψ2002Κ7Κ23;7ΓΠ667-72.[9] 陈新谦Κ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4版Γ[M].北京Π人民卫生出版社Κ1998Π271-276.[10] HUA H;华 辉ΓΚGUO Y;郭 勇Γ.D evelopm ent in phar m aco logical research of flavono ids[J].Guang d ong P ha r m aceu tica l J ou rna l;广东药学ΓΚ1999Κ9;4ΓΠ10-14;in Ch ineseΓ.[11] BALM I R F.A n extract of soy flour influences serum cho lestero l and thyro id ho r mones in rats and ham sters[J].J.N u tr.Κ1996Κ126Π3046-3053.[12] ZHU Q L;朱庆磊ΓΚLU X R;吕欣然Γ.D evelopm ent in phar m aco logical and clinical app ly research of puerarin[J].Ch inese T rad itiona land H erba l D rug s;中草药ΓΚ1997Κ28;11ΓΠ693-696;in Ch ineseΓ.[13] DUAN CH G;段重高ΓΚL I H W;李宏伟ΓΚXU L N;徐理纳Γ.T he A ffecti on of brain tiny surroundings of syrian ham ster[J].Ch ineseM ed ica l J ou rna l;中华医学杂志ΓΚ1991Κ71;9ΓΠ516-517;in Ch ineseΓ.[14] ZHU X M;朱向明ΓΚZHAO ZH D;赵振东Γ.T he p rogress of p reventi on and cure athero sclero sis research by green tea po lypheno lesfrom tea extracts[J].C lin ica l F ocus;临床荟萃ΓΚ1996Κ11;9ΓΠ416-418;in Ch ineseΓ.[15] SON G ZH J;宋芝娟ΓΚL I U W;刘 文ΓΚL I AN G N C;梁念慈ΓΚYU J;余 戟ΓΚM O L E;莫丽儿Γ.Effect of disodium quercetin disul2fate on the fo r m ati on of f2acti on p ig p latelet induced by th rom bin[J].Ch inese T rad itiona l and H erba l D rug s;中草药ΓΚ1997Κ28;8ΓΠ477 -479;in Ch ineseΓ.[16] CHAN E CΚPANNAN GPETCH PΚW OODM AN O L.R elaxati on to flavones and flavono ls in rat iso lated tho racic ao rtaΠm echanis m ofacti on and structure2activity relati onsh i p s[J].Ca rd iovasc P ha r m acol.Κ2000Κ2Κ35;2ΓΠ326-33.[17] YAN G D M;杨东梅ΓΚXU SH B;许实波Γ.T he p reli m inary research of anti2inflamm ati on and toxicity of canso ra L ucidissi m a H and.M azz.[J].A cad e m ic J ou rna l of Guang d ong Colleg e Of P ha r m acy;广东药学院学报ΓΚ2001Κ17;1ΓΠ33-35;in Ch ineseΓ.[18] J I A G H;贾国惠ΓΚJ I A SH SH;贾世山Γ.D evelopm ent in phar m aco logical research of flavones of liquo rice[J].Ch inese P ha r m aceu tica lJ ou rna l≅中国药学杂志ΓΚ1998Κ9Κ33;9ΓΠ513-516;in Ch ineseΓ.[19] W E I J;魏 捷ΓΚX IE ZH J;谢振家Γ.T he p reli m inary research of effective compounds and bacteri o stasis and anti2inflamm ati on oftangcha[J].S tra it P ha r m aceu tica l J ou rna l;海峡药学ΓΚ1995Κ7;2ΓΠ10-12;in Ch ineseΓ.[20] GEN G D SH;耿东升ΓΚL I U F;刘 发Γ.P reli m inary studies on effects and m echanis m of injecti on of sanssurea invo lucrata[J].Ch inaP ha r m acy;中国药房ΓΚ1997Κ8;5ΓΠ205-206;in Ch ineseΓ.[21] ONW U KA E M E N D.A nti2inflamm ato ry activities of flavono ids of B ap h ia n itid a L odd.;L egum ino saeΓon m ice and rats[J].J.E thnop ha r m acolΚ1995Κ5Κ46;2ΓΠ121-124.[22] ZHAN G A L;张鞍灵ΓΚL I U G Q;刘国强ΓΚM A Q;马 琼ΓΚGAO J M;高锦明Γ.Structure2activity relati onsh i p of flavono ids[J].J ou rna l of N orthw est F orestry U n iversity;西北林学院学报ΓΚ2001Κ16;2ΓΠ75-79;in Ch ineseΓ.[23] SA R TOR LΚPEZZ A TO EΚD ELL’A I CA IΚCAN I A TO RΚB IGG I N SΚGA RB ISA S.Inh ibiti on of m atrix2p ro teases by po lypheno lsΠchem ical insigh ts fo r anti2inflamm ato ry and anti2invasi on drug design[J].B ioche m.P ha r m acol.Κ2002Κ7Κ64;2ΓΠ229-237.[24] ZHON G F;钟 飞ΓΚJ I AN G Y;蒋 韵ΓΚW U F F;吴芬芬ΓΚSHU R H;舒荣华ΓΚCA I X D;蔡仙德ΓΚTAN J P;谭剑萍Γ.Effect of to2tal flavono ids of H ipp op hae rham noid es on i m m une functi on in m ice[J].Ch inese T rad itiona l and H erba l D rug s;中草药ΓΚ1989Κ20;7ΓΠ43-45;in Ch ineseΓ.。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结合的生产工艺,既可刚氐生产成本,保瓯牟品质量,又可大幅度削减
设备造价,为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实际应用创造条件。 张传部以芸香甙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桑叶及桑叶保健 饮料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与AICI。溶液反应形成黄色络合物,测 定波长为420nm,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66X+0.0001,相关系数
R=0.9997,相关性嚣哆子。
二、发展趋势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有柱层析、薄层层析、铅盐
万方数据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包辉, 王照友, 王赞 兴隆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河北兴隆,067300 科技风 TECHNOLOal_kjf201110135.aspx
响、再生简便、解吸条件温和、使用周期长、宜于构成闭路循环、节省

费用&t--i者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天然植物中活性成分、天然色素、中药复 方药物的提取分离,生物化学制品的净化与分离,制药以及工业废水废
液的处理。我国70年代初开始有人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植化成分的分 离纯化研究。
了—个新的阶段,掀起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开发;f0用热潮,促使其在 化妆品、医药、食品等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 已达5000多种,但研究亦发现,在这众多的黄酮类化合物中却因其结 构的不同,有的表现出生物活性,有的却没有生物活性,而且生物活性 亦因其结构的差异而不同。所以提取分离出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黄酮类 化合物对医药及食品工业是十分重要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邢秀芳研究了纤维素酶在葛根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 纤维素的作用下,葛根总黄酮的收率提高了130/0。廖亮研究了银杏叶 中总黄酮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乙醇提取较好。方桂珍正交实验研究仙鹤草 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考察浸提液浓度、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 数、液科比等5个因素对f山鹤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确立了仙鹤草总黄 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液体积分数40%,液料比10:1,浸提温度 7d℃,回流提取3次,每次Q5ho 高红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中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大孔 树脂AB一8对苦参总黄酮的吸附性能及原液浓度、pH、流速、洗脱剂 的种类对树脂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液浓度为0285mg/ml,pH 值为4,流速为3BVm洗脱剂用50%乙醇时,AB一8树脂,吸效果较 好。康纯研究了微乳薄层色谱对黄酮类层分分离鉴定,以6种SDS一正 丁醇一正庚烷一水徽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和 检测14种中药材、饮片及中成药的黄酮类成分,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色 谱技术,可以简便、准确、离效地分离和鉴定芦丁、槲皮素、黄芩苷等 黄酮类成分。 向大雄,李焕德,吴大勇等采用D101,D301、AB~8型大孔吸 附树脂吸附,聚酰胺吸附及水饱和正丁醇萃取5种方法对葛根总黄酮进 行纯化,以总黄酮收率、纯度及总黄酮中各成分的保留情况为考察指标 综合评价。结论表明5种纯化方法中,AB一8型树脂综合性能最好,适 合葛根总黄酮的分离纯化。陈从贵等研究探讨超临界CO:提取分离银 杏叶药用成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溶剂浸提与超临界流体萃取相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产物,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牧草和药用植物中[1]。

目前,已于5000多种植物中发现了80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黄烷醇类,查耳酮类,双黄酮类及其他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癌、抗炎、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笔者就近年来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抑癌基因表达、抗致癌因子、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等途径来实现抗癌作用。

Billard等[2]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Flavopiridol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降低NO生成,进而诱导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其主要作用于S期与G2期,并能够与细胞周期依赖型抗肿瘤药物产生协同作用。

Haddad等[3]考察了26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及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低浓度下都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兰英等[4]研究表明,皮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可显著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凋亡,这可能与该成分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G2/M期,且能使G0/G1期细胞趋于同步化相关。

Handayani等[5]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可通过下调白介素-8(IL-8表达,减少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表达,并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2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还原性,可清除各种自由基,发挥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贾东辉等[6]研究表明,从构树叶中提取的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单等[7]研究表明,橙皮苷具有较强清除活性氧能力。

胡琴等[8]发现根黄酮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抑制丙二醛的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1. 引言1.1 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性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生物活性。

这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芳香环和一个或多个酮基,其分子结构独特,具有很强的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炎症等。

其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也备受关注。

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人类健康的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害,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改善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有望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前景。

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食物、中草药等方式摄入黄酮类化合物,从而获得其益处。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了更多新的生物活性及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保健作用。

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对于发现新药物、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不仅对药物学领域有深远影响,也对食品、护肤品等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深化对其在医药和其他领域的应用价值的认识,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

其分子结构包含两个苯环和一个含有酮基的杂环,常见的结构特点包括芳香性、酮基、双键等。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易文实【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药用植物中,是许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因其在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活性,并且对细胞毒性低甚至无毒,所以,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简单概况近年来国内外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Flavonoids existed widely in various medicinal plants, and were the active ingredient in man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ecause of their some good biological activity on antiinflammatory, antivirus, antioxidation, antiaging, antitumor, etc. and low toxicity and even nontoxic. Since 1920s, the scholars came from the world rasearched on the flavonoids indepth. The reasearch on the flavonoids in the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2(040)002【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研究【作者】易文实【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41.8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自然界中存在较为广泛的一类物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间三碳环(C环)相互联结而成的具有C6-C3-C6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如图1。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的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等特点,可将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花色素、黄烷-3-醇、黄烷、双苯吡酮、橙酮。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7 ] 张黎 ,赵春晖 ,陈志武等. 银杏叶总黄酮镇痛作用及机制的探讨 [ J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2001, 36 (4) : 263
[ 8 ] 孟宪丽 ,张艺 ,李建亚等. 淫羊藿总黄酮对老年大鼠神经内分泌 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 J ]. 中药药理与临床 , 1998, 14 ( 4) : 10 -
13 [ 9 ] 孙俊 ,钱大青 ,秦兵等.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保护
作用 [ J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 7 (10) : 869 - 871 [ 10 ] 李向荣. 植物黄酮类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J ]. 国外
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0, 27 (6) : 331 - 332 [ 11 ] 王丽娟 ,景朋 ,姚娴等. 银杏叶提取物及银杏总内酯对帕金森病
[ 5 ] 张黎 ,陈志武 ,王俞等. 银杏叶总黄酮抗炎作用及机制的探讨 [ J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 2001, 36 (5) : 350
[ 6 ] 于小红 ,李淑华 ,李树伟等 ,蜂胶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 究 [ J ]. 中医药信息 , 2001, 18 ( 4) : 53 - 54
作者简介 :黄爱玲 (1971 - ) ,女 ,安徽淮北人 ,教育硕士 ,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工作 。 收稿日期 : 2007 - 04 - 1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药营实中的营实苷 A 有止泻作用 。异甘草素及大 豆素均有类似罂粟碱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大豆苷 、葛 根黄素等葛根黄酮类成分可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头痛等 症状 。此外有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止咳 、平喘的作用 。银 杏黄酮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保护作用 [9 ] 。植物黄酮类有 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10 ] 。黄酮类化合物对中枢神 经系统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以抗抑郁和抗焦虑等精神 调节活性为主 ,其作用机理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途径 [11 ] 。 近来的研究证明蕨菜黄酮具有解铅中毒的作用 [12 ] 。 8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免疫 、抗衰老作用的可能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阐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并对其研究进行了综述及展望。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它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及羊齿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中[1],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

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癌、抗肿瘤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随着对其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了部分药理作用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快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名生物类黄酮化合物(bioflavonoids),以前主要是指基本母核结构为2-苯基色原酮(2-phenyl—chromones)类化合物,目前则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和B)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2,3](图1)。

依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等特点,可将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异黄酮类、查耳酮类、花色素类以及黄烷酮类等[4]。

2 药理作用2.1 防癌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防癌、抗癌的作用,即抗自由基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致癌因子等[5].物理化学等致癌因子导致自由基在体内富集,引起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的DNA从而引发癌症.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由基猝灭剂和抗氧化剂,能有效地阻止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破坏,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6].在对槲皮素抗自由基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槲皮素在m mol/L浓度时就具有抗癌作用,是有效的自由基捕获剂和抗氧化剂。

槲皮素可通过三种形式起到抗自由基的作用,即与超氧阴离子结合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与Cu2+、Fe3+、Mn2+络合阻止羟自由基的形成;与脂质过氧化(ROO)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反应[7]。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大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自发现以来便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这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特别是在一些药用植物和果蔬中含量丰富,如柑橘、苹果、大豆、茶叶等。

黄酮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本文将从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疾病模型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文还将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作用,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黄酮类化合物表现出强大的抗氧化活性。

它们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从而防止自由基引发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

它们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这种抗炎作用对于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肿瘤活性。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范 景(桐庐县中医院中药房,浙江 杭州 311500)[摘要]黄酮即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黄酮醇类化合物、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异黄酮类化合物、查耳酮类化合物、二氢查耳酮类化合物及黄烷醇类化合物等。

目前的研究发现,黄酮的药理作用主要为抗炎、抗肿瘤、抗菌及抗病毒等。

本研究主要是探讨黄酮的神经保护作用、心血管保护作用、抗溃疡作用、降糖作用及肝肾保护作用等药理作用,以期为黄酮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1)8-0013-02黄酮指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毒性较低,种类繁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目前,研究人员已在植物及多种中草药中分离提取出该类物质,并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主要为抗炎、抗肿瘤、抗菌及抗病毒。

随着临床上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类物质的神经保护作用、心血管保护作用、抗溃疡作用、降糖作用及肝肾保护作用等药理作用也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对黄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黄酮的神经保护作用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发生在老年前期及老年人中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

曹薇等[2]通过建立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发现,淫羊藿总黄酮具有改善行为缺陷、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并认为该物质能够减少钙离子的内流,调控凋亡蛋白的表达,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李宝华等[3]通过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模拟血管性痴呆,观察山楂叶总黄酮对由慢性脑缺血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是否具有改善的作用。

其研究发现,山楂叶总黄酮组大鼠的认知能力高于模型组大鼠,且该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

其研究结果提示,山楂叶总黄酮可抑制脑组织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因子对脑组织的损伤,从而可改善认知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祁建宏董芳旭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年第03期[摘要]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期刊中相关文献,综合阐述黄酮类化合物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等的作用,结果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神经保护、抗心肌缺血、降压、改善学习记忆、抗胃溃疡、保护生殖组织、抗炎、抗肿瘤以及降血糖等药理作用。

[关键词]黄酮类;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 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310(2020)03-0089-04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C6-C3-C6,其结构如图1所示,因其有多种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和复杂的机理,一直是药物研发领域关注的重点。

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二氢黄酮类、异黄酮类、黄酮醇类、查耳酮类、花青素类、橙酮类、双黄酮类以及黄烷醇类等类型,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有系统溶剂提取法、碱提酸沉法等,本研究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希望为日后科研提供参考。

1 神经系统陈全利等[1]研究发现:杜仲总黄酮能调节凋亡调控蛋白Blc-2和Bax的表达来避免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萎缩。

易荆丽等[2]采用热板法和冰醋酸扭体法建立小鼠疼痛模型,相比对照组,0.08 g/kg和0.16 g/kg 剂量组的5,7,3′,4′,5′-五甲氧基黄酮可明显抑制小鼠疼痛反应且持续时间长(P<0.05),然而其具体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才金玲等[3]探讨大豆黄酮对衰老小鼠脑组织的影响,经Y-迷宫实验发现,其可显著提高小鼠空间分辨能力,提示大豆黄酮可降低脑组织ROS含量,清除脑组织自由基进而减少脑组织神经损伤。

曹秦等[4]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如下机制改善神经损伤: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扩张中枢和外周血管,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调节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曹薇等[5]建立学习记忆障碍大鼠模型,探讨淫羊藿总黄酮对该模型的影响,提示淫羊藿总黄酮可显著改善大鼠行为缺陷,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减少钙离子内流,调控海马组织Bax蛋白及Bcl-2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2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 2.1抗肿瘤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由来已 久,目前已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黄酮类 化合物主要有槲皮素、水飞蓟素、芦丁、 柚皮甙等。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三种途 径来达到抗癌、抗肿瘤作用,即抗自由基 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致癌因子。
2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 2.2抗心血管疾病
2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 2.4抑菌、抗病毒
黄酮类化合物对细菌真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菌活 性,自然界中许多病原微生物具有广泛的抑制和杀灭作 用,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抗病毒作用已经得到医药界的肯 定,如银杏叶黄酮、槲皮素、桑色素、山奈酚、木樨草素 和杨梅黄酮等均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 Kievitone(一种异黄酮化合物)在极低浓度时就对人体致 病革兰氏阳性菌,如白喉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 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其内在的细胞 毒作用。
3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展望
黄酮类化合物来自于天然植物,在食品中也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 油脂及含油脂食品在贮存中,油脂中的不饱和脂 肪酸极易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再分解为醛、酮等的低级 脂肪酸,使食品发生酸败。 酸败后的食品不仅品质劣 变,还具有毒性,采用抗氧化剂来延缓食品的氧化是贮存 食品的有效手段。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优良的抗氧化剂 资源,在食品中它们应用于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天然甜 味剂、天然抗氧化剂、天然色素等;应用于功能食品,如 生物类黄酮口香糖、银杏叶袋泡茶等防衰、抗癌、提高免 疫力食品。
黄酮类化合物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有降血脂、 胆固醇的作用,还具有抑制血栓和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 近年来,国外学者大多着眼于通过对酶的作用来筛选天然 药物的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阻断 β受体在亚细胞 水平上对线粒体产生的影响,可以抑制心脏磷酸二脂酶的 活性而具有变时性调节心肌收缩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 有降血脂作用,能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 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烷的释放#。低密度抑制毛细血管内 皮细胞增殖,高密度抑制血管渗透性因子诱导的冠状动脉 舒张 ,并抑制动脉平滑肌的生成及抑制细胞间粘附因子 及血管粘附因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受损伤动脉壁渗出 减轻,炎症程度减轻,抑制动脉硬化形成。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23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 研究进展》
目录
•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与分类 •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黄酮类化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方法研究 •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前景与挑战
01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 物,它们通常由两个或多个苯环通过碳碳键连接而 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 广泛存在,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茶叶、豆类和 坚果等植物性食物中。
该方法利用化学反应生成不溶性 沉淀物,将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 物质分离。常见的沉淀分离法包 括盐析法、共沉淀法等。
04
萃取分离法
该方法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溶 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将黄酮类化合 物与其他物质分离。常见的萃取分 离法包括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 。
06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 究前景与挑战
03
黄酮类化合物在疾病治疗中 的应用
关节炎治疗
抑制炎症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关节炎的炎症反应 ,减轻疼痛和肿胀。
调节免疫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 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促进软骨修复
黄酮类化合物能够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和修复,对骨关节炎等疾 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延缓衰老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延长寿命,保持身体健康。
心血管保护作用
01
降低血压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降低血压,对高血 压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02
降低血脂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 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为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结构中有2 - 苯基色原酮( flavone) 的特殊化合物。

黄酮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多与糖结合成苷类后,存在于植物体中。

小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则以游离苷元的形式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部分植物的体内都有发现,它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和植物抵抗病虫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和黄酮醇; 黄烷酮和黄烷酮醇; 异黄酮; 异黄烷酮;查耳酮; 二氢查耳酮; 橙酮( 又称澳咔) ; 黄烷和黄烷醇; 黄烷二醇等。

黄酮类化合物中很多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而有药用价值,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心脏及血液系统的影响刘启功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犬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犬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常志文等发现葛根素能阻滞- 肾上腺素受体,可降低心脏张力指数和心室内压上升速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王继光等研究发现,苦参总黄酮能预防室颤、缓解心律失常,对哇巴因诱发的心律失常亦有治疗作用。

徐继辉等观察到,广枣总黄酮对心律失常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心脏停搏和心律失常发生率。

有学者发现,银杏黄酮、黄蜀葵花黄酮、杜鹃花总黄酮等对缺血、缺氧的心脏肌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大豆异黄酮能改善心肌舒张与收缩功能,对糖尿病心肌有治疗作用,沙棘总黄酮对心肌肥大有治疗作用。

潘苏华、方秀桐等发现异银杏双黄酮能降低大鼠体内外血栓的形成比例; 可扩张血管、抑制小动脉收缩、增加血流量; 银杏双黄酮能引起实验动物心脏血管的扩张,可扩张实验动物血管,增加血流量。

Horng - Huey Ko 等人的研究显示,桑树中的多种黄酮类成分如桑色烯( morusin ) 和桑素( kuwanon C) 等能够抑制家兔血小板的聚集,另外,环桑色烯( Cyclomorusin) 也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因子导致的血小板聚集。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

有一定 的抗抑郁作用。 ③延缓衰老 的作用 。 其作用机制为降低脑 构 的氧化程度 以及 B环 的连接位置 , 可将黄酮类 化合 物分为多 组织 N O含量, 抑制其毒副作用 , 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种类型 , 如表 1 。 2 . 3 抗 菌抗 病毒作用 : 甘草黄酮提取物对 白色念珠菌 、 灰葡萄孢 表 1黄酮类化合物类型及代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合物 等真菌的抑制作用早 已得到证 明, 近年来研究发现 , 其对大肠杆
中图 分 类 号 : R 2 8 5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5) 0 8 — 0 1 5 0 — 0 2
从而预 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损 伤。 ③抗凝血作用。 黄 黄酮类化合物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 从来源上看 , 可从豆 清除 自由基 , 科、 菊科 、 芸香科 、 银杏科等植 物中提取 , 从 结构特征来看 , 其化 酮类化合物能够对胶原纤维 以及花生 四烯酸引起的血小板凝 聚 学结构 的基本母核 为苯并 吡喃酮 ( c 一 C , 一 C ) , 以芸香糖苷 、 葡萄 起到很好 的抑 制作 用 ,通过调整血液 流变延长凝血酶原 时间。 糖 苷等糖苷 形式存在 , 具 有潜在生 物活性 l l J 。大量临床 研究证 ④抗血脂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 ,大豆黄酮具有降血脂和胆固醇 ⑤扩血管作用。 总黄酮能够将 血管 紧张素转化为 A C E I , 实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可广泛影响心血管系统 、神 经系 的作用 。 统、 消化系统 、 生殖系统等 , 结合其生物 活性 和药动学对其药理 有效 抑制 E T形成 ,通过 改善 心肌血氧供应 和心血管系统起 到 作用及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 有助于其临床应用。 扩张血管 的作用 。 1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动学 2 . 2 对神经系统 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体

黄酮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论文:《黄酮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谭秦莉,刘冬,李玉宝,彭代银(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黄酮类化合物亦称为类黄酮或生物类黄酮.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式由两个苯环(A和B)通过中间杂环的吡喃或吡哺酮(C)相连接。

许多植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心血管、抗肿瘤、抗氧化、抗炎、镇痛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

笔者就近3年来相关药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改善糖和脂代谢1.1降血糖吕雄文等发现老鹰茶总黄酮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可能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保护胰岛B细胞或促进受损p细胞修复、抑制过多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和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

周晓霞等研究显示黄芩茎叶总黄酮对注射四氧嘧啶导致的糖尿病小鼠有明显防止血糖升高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水平。

高剂量黄芩茎叶总黄酮(200mg/kg)能明显减少糖尿病小鼠的食物摄入量、饮水量,升高小鼠血清超氧化酶歧化物(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其抗氧化作用可能是其防治糖尿病的机制之一。

康英英等-一发现黄芪总黄酮对高糖培养下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明黄芪总黄酮有可能减少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1.2降血脂苏曼曼等发现分蘖葱头总黄酮能明显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升高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01.TC)、三酰甘(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10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index.AI),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I)L)水平,并能明显降低血清和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含量。

黄酮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由于其良好的药理活性而被广泛研究。

黄酮的药理活性包括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和抗癌等。

本文综述了黄酮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黄酮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酮;药理活性;作用机制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黄酮与黄酮苷共同组成了自然界最大的一类多酚类物质。

黄酮家族按其结构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花青素,黄烷-3-醇,黄烷,双苯吡酮,橙酮[1]。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种药用植物中,是许多中华民族医药的有效成分。

例如,槲皮素和芦丁的抗炎活性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证实,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二氢黄酮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具有良好的抗过氧化物和抗DNA损坏的功能,而大多数的黄酮类物质均具有抗肿瘤作用[2]。

对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始于对各类黄酮的提取分离和活性机制研究,目前已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多,其活性主要包括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制环氧合酶和脂肪氧化酶),抗病毒,抗菌等[3]。

下面详细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各种生物活性以及相关机制。

1.黄酮的抗心血管疾病活性人体内的氧自由基通过氧化LDL,损伤血管内壁细胞,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黄酮具有很好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因此能防止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系统的维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有学者报道,有规律的摄取含黄酮的食物,能有效的减少老年冠心病的死亡率[2]。

对正常的麻醉犬静脉注射葛根素,发现其血压短暂而明显地降低,也可降低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可见葛根素对正常动物和高血压动物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4]。

2.抗炎活性环氧合酶和脂肪氧化酶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机制可能是其抑制了这两种酶的活性,并且有效的清除炎症反应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等。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本文针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

首先介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和研究背景,然后重点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以及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同时也指出了黄酮类化合物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趋势。

通过对结构修饰对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的影响和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前景进行总结,展现了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物领域的广阔前景。

本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结构修饰, 生物活性, 药物开发, 挑战, 趋势, 结论, 影响, 前景1. 引言1.1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化合物,其结构特征为芳香环上连接着一个含有二个碳碳双键的三元环。

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

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已经成为药物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已发现成百上千种不同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中许多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如槲皮素、大豆异黄酮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不断挖掘其潜在的药用活性,为新药物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资源。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背景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由于其潜在的药用价值,黄酮类化合物已经成为当今天然产物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如何通过结构修饰来提高其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结构修饰不仅可以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还能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药效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具有更好药理活性的新药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2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2.1 对雌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尹艳云[16]在雌鼠从断奶到妊娠前和妊娠期间两
个不同阶段的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发 现雌鼠妊娠期饲喂大豆异黄酮 F1代的窝产仔数有显 著提高。雌鼠妊娠期进食 400mg/kg大豆异黄酮饲 料时,其后代雌鼠初次配种时间明显延迟,血清中雌 激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从断奶到妊娠前喂食的 雌鼠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雌鼠妊娠期 间饲喂含 400mg/kg大豆异黄酮的饲料会显著影响 其雌性后代的初情期、生殖器官发育、血清雌激素含 量等生殖生理性状。IBRAHIM[17]等从穗花牡荆果实 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芹菜素,该芹菜素有雌激素活 性。去卵巢雌性大鼠灌胃芹菜素,研究血浆中孕酮和 雌激素的含量,并称量正常和去卵巢雌性大鼠子宫质 量。发现芹菜素诱导的去卵巢大鼠子宫质量明显增 加,血浆中孕酮和雌激素总量显著增加。 2.2 对雄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诱发豚鼠致室性早搏和心室纤颤的阈剂量,推迟了氯 化钡诱发大鼠室性心动过速的出现时间,延缓氯化钙 诱发大鼠心室纤颤的出现时间,从而显示滇黄芩总黄 酮具有对抗动物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唐小荷[15]用三氯甲烷及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 常模型,山楂籽黄酮提取物灌胃 5d,检测出小鼠室颤 发生率降低,且可明显增加诱发大鼠发生心律失常的 乌头碱消耗量,推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从而得知山 楂籽黄酮提取物能明显减轻由三氯甲烷及乌头碱引 起的实验性心律失常。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水果、蔬菜、茶、谷物、 植物根茎、花中,大部分来源于色彩鲜艳的花卉、水果 和树叶[1],例如杨梅黄酮、山楂黄酮、大豆异黄酮等。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2]是 C6C3C6 的基本骨架,根 据中间三 碳 链 的 氧 化 程 度、苯 基 连 接 位 置 (2或 3 位)以及三碳链是否 呈 环 状 等 特 点,分 为 不 同 的 类 型,包 括 黄 酮、黄 酮 醇、二 氢 黄 酮、二 氢 黄 酮 醇、异 黄 酮、二氢异黄酮、查尔酮等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的 提取方法有热水提取法、碱液提取法、系统溶剂提取 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酶浸渍萃取法等[3]。研究发 现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是多种多样的[4]。本文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发表时间:2018-03-16T13:12:45.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孙华[导读] 黄酮类化合物有助于提升小鼠的耐缺氧能力,会抑制成乳酸,在抗脑水肿及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 200011)【摘要】目的: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方法:将95只小鼠分成5组,每组19只,A组为常规模型组,B组为正常对照组,C、D、E 为观察组,为观察组的小鼠分别灌注300mg/kg、600mg/kg、900mg/kg的黄酮类化合物,而A、B组灌注等体积的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灌注1周,对小鼠的临床药理反应进行记录。

结果:A组、B组、D组、F组与C组对比,缺氧存活时间、SOD、LD、MDA、大脑含水率、肺部含水率有显著差异;C组在缺氧存活时间、SOD、LD、MDA上与D组有显著差异;C组在SOD上与F组有显著差异;D组在缺氧存活时间上与F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酮类化合物有助于提升小鼠的耐缺氧能力,会抑制成乳酸,在抗脑水肿及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缺氧会加重恶性循环。

黄酮类化合物中包含大量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广泛存在,应进一步加大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抗癌【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02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flavonoids. Methods 95 mice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19 rats in each group, group A as normal model group, group B as normal control group, C, D, 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Flavonoids in mice were perfused with 300mg/kg, 600mg/kg, 900mg/kg, A, B and distilled water group perfusion volume the 1 times per day, continuous infusion for 1 weeks. The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response of mice were recorded. Results A group, B group, D group, F group and C group, survival time, SOD, LD, MDA, brain water content, lung water conten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up C hypoxia; hypoxia survival time, SOD, LD, MDA and 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group C, SOD and the F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 group; anoxia survival time and F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Flavonoids can enhance hypoxia tolerance in mice, inhibit lactic aci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 brain edema and lung, and hypoxia will aggravate the vicious cycle. Flavonoids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are widespread. Therefore, we should further study and analyze the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 of flavonoids. 【Key words】Flavonoid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ticancer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后,所产生的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低分子天然物质,分布于蔬菜及水果等植物中,现阶段被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总量有上万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2,No .1 2007年2月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Feb .2007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王晓梅1, 曹稳根2(1宿州市立医院药剂科,安徽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安徽宿州234000)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多种植物中广泛分布的多酚化合物。

由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抗衰老等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7)01-0105-03收稿日期:2006-08-26作者简介:王晓梅(1963-),女,安徽宿州人,药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药性。

黄酮类化合物亦称类黄酮或生物类黄酮,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目前黄酮类化合物已达8000多种[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均有一个三环的核心,其基本结构式由两个苯环(A 和B)通过中间杂环的吡喃或吡喃酮(C)相连接[2]。

根据C 环的氧化状况和B 环所连接的位置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如芦丁、槲皮素;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如陈皮苷;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如葛根素;黄烷醇类,如儿茶素;花色素类,如飞燕草素;双黄酮类,如银杏素;查耳酮类,如红花苷;其他黄酮类,如异芒果素[3]。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除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解热和保肝作用外,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又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自由基(Free radical)是一类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4,5]。

生物体内常见的自由基有超氧自由基(O 2·-)、羟自由基(·O H )、烷氧自由基(R O ·)。

自由基性质活泼,有极强的氧化反应能力,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在体内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使多种大分子成分,如核酸、蛋白质产生氧化变性,DN A 交联和断裂,导致细胞结构改变和功能破坏,而引起癌症、衰老及心血管等退变性疾病[6]。

多数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的2,3双键和4位羰基以及3或5位羟基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7],其作用机理在于它阻止了自由基在体内产生三个阶段:与O 2·-反应阻断自由基的引发连锁反应;与金属离子鳌合阻断自由基生成;与脂质过氧基(ROO ·)反应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

研究发现,黄芪总黄酮对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有较强清除作用,且清除能力与浓度有明显的依赖关系[8];芸香苷、槲皮素及异槲皮苷清除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作用强于标准的自由基清除剂V E ;其它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如白花蛇舌草黄酮、甘草黄酮、沙棘总黄酮、水稻黄酮、艾纳香二氢黄酮等均有清除自由基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5]。

2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发挥抗肿瘤活性时,均有A 环与受体的负电荷中心结合、C 环与受体的正电荷中心结合、其它部分通过氢键与受体发生作用的共性,因其苯环上取代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抗肿瘤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抗肿瘤细胞增殖、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促进抑癌基因表达等途径来实现。

甘草查尔酮-A 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 CF-7和人白血病细胞HL-60生长,有诱导上述2种细胞株凋亡的作用。

从松树皮提取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能诱导MCF -7细胞凋亡[9,10]。

查尔酮可抑制蛋白激酶C (PKC )的活性,改变细胞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黄芩苷能强烈抑制3种肝癌细胞株拓扑异构酶Ⅱ活性,且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11]。

研究发现芹菜苷配基具有诱导C 50和308小鼠皮肤细胞和人白血病HL-60细胞周期停止于G 2/M 期的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3]。

细胞信号转导被认为是在细胞从正常变为恶性过程中,能被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所影响的一种细胞外或细胞内信息传递过程。

许多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的活性。

樨草素和槲皮素因对胰腺癌细胞的EGFR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在促进抑癌基因表达和抑制癌基因表达方面,目前研究较深入的是槲皮素,它能抑制K-ras、H-ras和N-ras基因表达,使这些癌基因产物表达量降低,并能降低大肠癌细胞系和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稳态的p-2lras蛋白水平[12]。

槲皮素及其衍生物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泛的黄酮类化合物,是最强的抗癌剂之一,对肿瘤有化学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对多种致癌剂、促癌剂有拮抗作用,且可以抑制多类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

槲皮素可抑制多种致癌物(如DMBA、苯并芘、3-甲基胆蒽、N-甲基-N-恶硝基脲、黄曲霉素、氧化偶氮甲烷等)的致癌作用,还可抑制促癌物T PA(12-氧-十四烷酰大戟二萜醇-13-乙酸酯)对小鼠皮肤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并能明显抑制杀鱼菌素对二四甲基苯并蒽诱导的小鼠皮肤癌的促癌作用。

体外研究发现,槲皮素能显著抑制人体的卵巢癌细胞、乳腺癌细胞、肝癌细胞、结肠癌细胞、宫颈癌细胞、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细胞、肺癌细胞、胃癌细胞、前列腺癌细胞、黑色素瘤细胞、Ehrlich腹水癌细胞、头颈来源的癌细胞等生长。

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乳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及某些肝癌和胃癌细胞系的生长、增殖及抗促癌和诱导癌细胞分化的作用[13]。

3 黄酮类化合物抗菌和抗病毒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甘草黄酮类化合物中抗菌成分较多,其黄酮单体化合物查儿酮A、查儿酮B、光果烯、光果定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等均有抑制作用,还对毛霉、黑曲霉均有抑制作用[14]。

蜂胶对伤寒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魏氏梭菌、肉毒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儿森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抑制作用;蒲公英中的槲皮素-3-O-葡萄糖苷和槲皮素-3-O-β-半乳糖苷均有抗菌作用[15]。

刘云波等用K-B 纸扩散法对黄芩体外抗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芩黄酮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苦参异戊二烯黄烷酮衍生物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8]。

山奈酚对金黄色葡萄菌及伤寒、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杨梅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亦能抑制假丝酵母的生长[16]。

黄酮类化合物还有抗病毒作用。

黄芩甙与黄芩素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 V)逆转录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并观察到黄芩甙在H9细胞培养中能抑制HI V-1的复制。

赵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黄芩素抑制HI V-RT活性较黄芩甙强。

黄芩素是一种强的鼠白血病病毒(M LV)和人免疫缺失病毒(HIV)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剂。

黄芩中的异黄芩素-8-甲醚能显著抑制流感病毒[17]。

王志杰等[18]用人疱疹病毒HSV-1、HS-1株感染豚鼠皮肤,结果显示黄芪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芦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流感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能力[6]。

山奈黄素3-O-B-D吡喃葡萄糖苷,有抑制白血病和抗HI V病毒的作用[10]。

4 黄酮类化合物抗炎免疫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影响细胞的分泌过程,有丝分裂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而起抗炎免疫作用。

淫羊藿总黄酮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肿胀及巴豆油所致肉芽组织增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足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抑制炎症渗出液中PGE2的合成和释放有关[19]。

银杏叶总黄酮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爪肿胀,抑制NO、丙二醛(MDA)、PGE2的合成,其抗炎作用与NO、PGE2的合成与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20]。

黄芩茎叶总黄酮显著的抗急慢性炎症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可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减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调节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PGE2和白三烯(LTC4)的合成[17]。

梁统等[21]研究了侧柏总黄酮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及角叉菜胶诱发大鼠足爪肿胀作用,结果表明,侧柏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与中性粒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白三烯B4 (LB4)、及5-羟廿碳四烯酸(5-HETE)生物合成及β-葡糖苷酸酶释放的抑制作用有关。

陈琳等[22]采用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爪肿胀、棉球诱导的大鼠肉芽肿和佛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以及腹腔巨噬细胞培养并诱导生成IL-1的方法研究了豹皮樟总黄酮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豹皮樟总黄酮对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爪肿胀、棉球诱导的大鼠肉芽肿和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具有抑制作用,对大鼠腹腔巨噬细胞IL-1的生成有抑制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且这种调节可能是双向的。

淫羊藿总黄酮对致敏后给环磷酰胺所造成的细胞和体液免疫低下有一定的恢复作用,而对致敏前给环磷酰胺所造成的细胞免疫增强有下调作用,揭示淫羊藿总黄酮可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23]。

黄芪茎叶总黄酮能增加氢化考的松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增加抗体形成细胞的数量,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还能促进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明显提高氢化考的松造成的免疫抑制小鼠的T细胞总数,调整T细胞亚群紊乱,并提高rIL-2所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

大豆异黄酮可剂量依赖性的增强体外Con 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和N K细胞活性。

槲皮素在体外能抑制丝裂源刺激的I g M、Ig G、Ig A的分泌[5]。

5 黄酮类化合物抗衰老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还有抗衰老的作用,作用机制主要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随年龄增长,体内自由基增多,自由基在体内可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强氧化剂作用而与机体内核酸,核蛋白和脂肪酸相结合,转变成氧化物或过氧化物使之丧失活性或变性,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机体逐渐衰老或病变,而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和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来避免氧化损伤。

已有实验证明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淫羊藿总黄酮对老年大鼠神经内分泌有调节作用,能明显增加老年大鼠下丘脑和皮质中β-内啡肽的含量,增加雄性老年大鼠血清中促性腺激素和睾酮的含量,并增加IL-2、N K细胞的活性,证实淫羊藿总黄酮提高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整体功能而抗衰老。

淫羊藿总黄酮还能提高老年大鼠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N E、DA、5-HT等的含量,说明淫羊总黄酮对自然衰老动物下丘脑神经递质老年性变化有延缓作用[5]。

富含芦丁及其它黄酮的柿叶茶具有抗衰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