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山东工商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u s i n e s s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p r .2 01 3 V0 1 . 2 7 No . 2
一
、
空间因素的提 出
最早注意到空间因素在经济活动发挥作用 的 是古希腊经济学 家色诺芬 ( X e n o p h o n ) , 他在公元
前 4世 纪就 已经注 意 到小 城 市 和大 城 市 由于 地 理
位置不同而给经济活动带来 的差别 , 他 在普 鲁士 的教育一文 中提 出以下观点 : 经济活动在小城市 里的聚集程度是极低的 , 而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 , 经济活动 由于社会分工水平 的提高, 聚集 程度较 小城市要高 J 。这可能是最早的有关空间因素在
一
业 生产 区位 的观 点 , 韦 伯 的最 大 贡 献 在 于其 已 经 敏锐 的观 察到 运输 成 本在 空 间经 济 活动 中的作 用, 并 试 图将运 输 成 本 纳 入 到 一 般 经 济 均衡 分 析 当中, 然 而 由于 当 时经 济学 水 平 、 数 学 技术 等 工具 的落后 , 韦伯并 没有 完 成这 一 目标 , 最 后 还是 由克 鲁格 曼于 1 9 9 1年 在 将 D i x i t —S t i g l i t z ( D S ) 模 型 和 萨缪 尔森 的 冰 山 成 本 理 论 结 合 之 后 , 最 终 成 功 的 将运 输成 本 纳 入 到 一 般 经 济 均 衡 分 析 , 但 是 韦 伯
2 0世 纪 末 , 新经 济 地理学 出现 了 , 它 与空 间 经 济学关系很 密切 , 以至于很多经济学家甚 至认 为
空间经济理论的演进发展
的“ 杜能 圈” 成 为了 区域经 济学 以及后 来 的空间经济学 的理 论基础 。由于杜能 的开创性 的贡献 , 他被著名 的区域学家沃 尔特 ・ 艾 萨德 ( Wa l t e r I s a r d ) 称 为“ 区位论之父” 。 到了 1 9世纪末 , 德 国完成 了第 一次工业革命 , 并迅速成 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策源地之一 。是时 , 资本 主义也正 由 自 由竞争 向垄断竞争过渡 , 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不 断深 入和铁路 系统 的不断完善 以及 国际贸易的增长 引发 了产 业转移 和工 业布局等一系列 的问题 , 这些问题使研究 区位论 的学者们产 生 了极大的兴趣 , 成为 了他们研究的重点。 1 9世纪 8 0年代 ,
基 于资 源供给 和产品销售 约束的运输 成本最小 化 的厂 商区
位 择优 问题 。在 劳恩 哈特 之后 , 1 9 0 9年 阿尔 弗 雷德 ・ 韦 伯 ( A l f r e d We b e r ) 出版 了《 工业 区位论) ) ( I n d u s t r i a l L o c a t i o n T h e — o r y ) 一书 , 这标志着工业 区位理论得 以开创 , 这也使 韦伯 成为 了第一个对工业 区位 理论进行 系统分析 的经济学家。韦伯在
德 国学者劳 恩哈特( wi l h e l m L a u n h a r d t )  ̄ l J 用“ 结点原理 ( n o d e t h e o r e m) ” 对 区位的分布问题进行 了几何 求解 , 并首 次提 出了
空 间经济学发端 于 2 0世 纪 9 0年代初 , 日本京都大学教
2 0 1 4年第 2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 OMI C RE S EARC H GU I DE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美国经济学者沃尔特·艾萨德提出的经济学概念,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流派,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
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空间经济学是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成为科学。
其主要研究理论为规模收益递增,即当所有投入品的数量以相同的百分比增加时,总收益增加的百分比会大于该百分比。
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
1、经济系统内生的循环累积因果并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宏观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是微观层次上的市场接近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追逐市场接近性优势的微观经济的主体的行为产生了聚集力,即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这种前后联系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它们可以使对经济系统的初始冲击进一步放大,从而强化初始的冲击。
聚集力的市场拥挤效应所产生的扩散力决定了最终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2、即使不存在外生的非对称冲击因素,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也可以促使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聚集力和分散力随贸易成本的下降而减弱,但分散力的减弱速度相对快。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第 卷第 1 期 20 O2年 1 月
B 0 G N0M【 G c G ̄ 经 济 GE地
理
.2 0 1 2 .N .
J . 02 叽 ,2 0
文章编号 : 0 86 { 0 )1 00 — 4 1 0— 422 20 — 0 1 0 0 0
的基本 特征 , 而从理论发 展 的轨迹来 看 , 这可 能也是其 分异与深化趋 势交 织在一 起 , 既使 空间经 济学 的理 论 区别 于其 他学科 的唯 一重要 的基本 点。空间经 济学发 体系越来越庞 大 , 也使 人们 对其 基本 理论 和总 体框架 轫于 区位理 论 。尽 管区位 理 论有 长 久 的发展 历 史 , 并 更加缺乏一个 简 明和清 晰 的认识 。鉴于 此 , 清空 间 理
。
学科分异与独立发展
hm, 7 ; eh a ,96 l8 ) 区位选 择 理 论 ( eh a 1 5 Bem n 17 ,9 5 、 9 B e.
m n l8 )空 间竞 争 理 论 ( ac. r17 ) 空 间 均 衡 a, 8 、 9 Lra e,9 9 和 l ̄ (
上 . 出空 问经济 学可能的发 展方向 。 指 关键词 : 问选择 ; 空 区位 问题 ; 学科 丹异; 学科整合
中围分娄号 :0 15 F 6 文献标识码 : A
1 引论
—
论 的发 展 而 有 不 断 紧 密 的 联 系 趋 势 , 一 方 面 空 间 经 另
y
济学 内部的学 科差异 也 在不断 加大 , 多研究 特定 空 许 般认 为 , 间经 济学 是关 于 资源 在空 间 的配 置 间问题或 区位 问题的特定理 论发展成 为相 互独立 的新 空 以及 经 济 活 动 的 区 位 问 题 的 学 科 ( ro ,9 7 把 空 学科 。所 以在 空间经 济学 的松 散学 科联 盟 中, Ant 18 ) t 容纳 了 间或 区位作 为研 究 的基 础 变量 , 这是 空 间 经济学 理论 越来越多 的界 限分 明而 联 系紧密 的新学 科或 次学 科 ,
空间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研究展望
非 合 作 博 弈 理 论 的 出 现 使 人 们 逐 渐 认 识 到 H tln (9 9 [ o l g 12 ) ei 4 3 和 重要性 , 且它 也超 出 了 价值 并 原来 的地理 解 释 , 用 于给定 市 场用 来 区分企 业 适 和 消费者 的任 一维 度 。H tln ( 9 9 提 出的空 oe ig 12 ) l
竞 争 模 型 更 好 地 处 理 实 际 的 包 含 递 增 收 益 和 不 完 全 竞 争 的 空 间 问题 , 建 立 一 般 均 衡 分 析 框 架 . 功 的 并 成
将 空 间 经 济学 融入 主 流 经 济 学 之 列 。空 间 经 济 学 的发 展 仍 然 面 临 着 所 涉 及 的概 念 界定 、 型 拓 展 、 分 模 区 其 他 可 能 的解 释 以及 更 精 细 的计 量模 型 的 经验 证 实 等 问 题
的产 品 专业 化 和 政 治科 学 的政 党 间 为竞 争 选 票
的政 党 宣 言 。
城市 经 济学 致 力 于解 释城 市 的 内部 结 构 , 包 括 : 1 土地 是 如何 在 工 厂 、 公 室 、 () 办 房屋 和基 础 设施 之 间分配 ;2城 市为 何会 出现 一个 或几 个 中 ()
的动态经 济 现象 和 经济 活 动 的发 展 规律 , 究 生 产 研
央 商务 区 。城 市经 济 学 的基 本 概念 是 土地 市场 ,
它 用 来 配 置 空 问 上 的可 移 动 的 经 济 主体 和经 济
基 金 项 目 : 东 商 学 院 国 民经 济 研 究 中 心 一 般项 目(0 1 MB 7 ; 东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1 C J0 广 2 1X 0 )广 GD 0 Y 2 ) 作 者 简 介 : 景 海 (9 1 , , 南 南 阳人 , 李 1 8一)男 河 广东 商 学 院 讲 师 , 士 , 要 研 究 方 向 : 间经 济 学 ; 雪 梅 (9 4 , , 南 韶 山人 博 主 空 陈 16 一)女 湖
《空间经济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 空间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 •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 空间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空间经济学的前沿研究 • 空间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
展方向 • 案例分析
目录
01
空间经济学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
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空间经济活动 和现象的学科,主要探讨地理空间因 素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影响。
详细描述
空间均衡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分析不同区 域的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空间 均衡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出符合区 域特点的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和
可持续发展。
03
空间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 用
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
要点一
城市规划
空间经济学在城市规划中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交通规划 、城市增长边界等方面。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演变和影响 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导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产业集聚、区域发展、城市经济等,为解决 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1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空间数据的计量和分析方法。
2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为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提供 了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方法论基础。
3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相关性、空 间异质性、空间权重矩阵等,为解决现实问题提 供了更加精确的计量工具。
产业转移的空间经济效应
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承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产业转移过 程中的空间经济效应。
产业转移的政策与策略
研究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政策选择和策略制定,提出促进产业合理 转移的政策建议。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展望【摘要】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于解决地区经济、城市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其方法与模型以及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进一步强调了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其未来发展的建议,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历程、方法与模型、实证研究、现状、展望、重要性、发展趋势、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空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一个新兴且备受关注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中的空间相关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探讨城市发展、区域经济增长、贸易流和投资等重要问题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全球化背景下,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已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为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深入理解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析和展望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空间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空间联系和影响,揭示经济行为之间的空间依赖关系,为我们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经济分析框架。
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和指导,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1章空间经济现象及其理论渊源
Nagoya Kyushu Shanghai
Guangzhou
Manila
Kuala Lumpur
ASEAN
Jakarta
5
Global production share in terms of units
Automobiles
East Asia 37.1%
Japan , China
( 16.4
8.6 )
China ASEAN
世界的工厂
final goods (parts)
US (and the ROW)
中国三大地带(东、中、西)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东部:52.34% 中部:31.21% 西部:16.45%
第一章 空间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
第一节 空间经济现象 第二节 空间经济学的地位 第三节 空间经济学理论渊源
第一节 空间经济现象 第二节 空间经济学的地位 第三节 空间经济学理论渊源
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集聚”
空间的尺度: 1、城市 2、大都市区 3、城市群 4、国家内部区域 5、国家 6、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组织:如欧盟、北美、东亚等 7、全世界
1、空间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忽视的事实和原因
空间经济学长期被忽视的事实: 长期以来,空间(或区位)未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 (经济学对空间和区位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这是 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在主流经济学中几乎没有任何空间分析”;
“例如,看看最新的经济学原理教材:约瑟夫·斯蒂格 里茨(Joseph Stiglitz)的《经济学》。这是一本受到 广泛好评的教材,要是有点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它无所不 包,全书有1100多页。然而索引中根本没有出现‘区位’ 或‘空间经济学’这样的词,仅仅在一处提到‘城市’, 那是在讨论欠发达国家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时出现 的。”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1定义空间经济学是一种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安排经济空间,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获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时间,水平和传统的三维空间。
空间经济学和街沟使发展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2口译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
空间经济学是许多基于位置理论发展起来的学科的总称。
它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规律,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位置。
由于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并且由于一国对生产要素的流动没有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然有如此多的经济活动聚集起来?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的经济活动地点将发生什么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成为“周边国家”?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里程碑麻省理工学院于1999年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地区和国际贸易》是一个里程碑。
它是三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合作:京都大学的藤田正久,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鲁格曼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东尼·维纳·比尔斯。
这本书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许多大学为博士生提供的教材,并已被翻译成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
此后,许多类似的作品陆续问世。
其中,剑桥大学2002年出版的《经济学前沿理论》包括两本书:《集聚经济学》和《地球经济学概论》。
2003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
近年来,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
实际上,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定位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十年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也为空间经济学赋予了新的活力。
第九章_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第九章_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第九章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学习⽬标:熟悉空间效应的来源。
掌握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掌握空间相关性的各种统计检验⽅法。
掌握线性空间模型的分类及选择。
掌握线性空间模型的极⼤似然估计法的原理。
熟悉GeoDa软件进⾏线性空间模型估计的详细步骤。
简单地说,空间计量经济学(spatial econometrics)就是空间经济的计量,是计量经济学的⼀个分⽀。
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在横截⾯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和⾯板数据(panel data)的回归模型中处理空间相互作⽤(空间⾃相关)和空间结构(空间不均匀性),⽬前已经成为空间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重要学科基础。
本章将主要讨论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空间相关性的检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参数估计及检验。
第⼀节空间计量经济学概述作为现代微观计量经济学的⼀个分⽀,旨在为处理截⾯数据或⾯板数据中的空间效应、空间相关性与空间异质性⽽发展专门的建模、估计与统计检验⽅法。
由于对其理论上的关⼼以及将计量经济模型应⽤到新兴⼤型编码数据库中的要求,近年来这个领域获得了快速发展。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缘起与发展就历史观点⽽⾔,由于在区域计量经济模型中处理次级地区数据的需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就展开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并将它作为⼀个确定的领域。
Paelinck&Klaassen 定义了这个领域,包括:空间相互依赖在空间模型中的任务,空间关系不对称性,位于其他空间的解释因素的重要性,过去的和将来的相互作⽤之间的区别,明确的空间模拟。
Anselin 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了系统的研究,并将空间计量经济学定义为: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所引起的各种特性的⼀系列⽅法。
换句话说,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明确考虑空间影响(空间⾃相关和空间不均匀性)的⽅法。
⽬前,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感兴趣的领域:计量经济模型中空间影响的确定,合并了空间影响的模型的估计,空间影响存在的说明检验和诊断,空间预测。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1 德 国的古 典 区位 几4 . - - 7学
P为 农 产 品 价 格 , 为 成 本 , C T为 运 费 。 ・屠 能 以 冯 利 润 最 大 化 为 目 标 函 数 , 出 这 样 的 结 论 : 了 得 为 利 润 最 大 化 目标 , 场 生 产 的 品 种 选 择 与 经 营 方 农 式 的 首要 决 定 因素 是 距 离 , 生 产 地 与 市 场 的距 即 离 。 场 种 植 什 么 作 物 获 利 最 大 , 要 不 是 由 自 农 主 然 条 件决 定 的 , 与 特定 农 场 ( 地 块 ) 中心 城 而 或 与 市 ( 产 品 消 费 市 场 ) 远 近 密 切 相 关 ; 业 经 营 农 的 农 规 模 , 与 距 离 密 切 相 关 , 加 投 入 必 须 使 价 格 也 增 与 边 际 成 本 之 差 能 偿 付 追 加 的 成 本 与 运 费 。 生 当 产 成 本 一 定 时 , 中 心 城 市 越 近 , 加 的 运 费 越 离 追
德 国 经 济 学 家 运 用 地 租 学 说 和 比 较 成 本 学
说 , 立 了古 典 区位 理 论 。 创
( )冯 ・屠 能 ( n T  ̄ e ) 农 业 区 位 论 1 Vo h n n 的 1 8世 纪 末 至 1 9世 纪 初 , 国 仍 然 是 一 个 封 德
建 割 据 的 农 业 国 , 法 等 国 却 已 走 上 工 业 化 道 英
路 。 国 工 业 化 前 后 , 产 品 价 格 上 涨 , 些 目光 英 农 一 敏 捷 的 德 国 农 场 主 通 过 与 英 国 的 农 产 品 贸 易 而
获利 , 是 尽 量 多买 土 地 , 大生 产 规 模 , 国农 于 扩 德
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简介Jean Paelinck在1974年引入了空间计量经济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经济理论、数学形式化和统计学的结合,空间相互依赖的作用、其他地方因素的重要性、空间的明确建模”。
Luc Anselin(1988)将空间计量经济学定义为:在横截面模型和数据面板中处理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的计量经济学分支(分离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
空间分析起源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相关学科。
到目前为止,它被认为是专业的领域,因此不是大多数统计软件的标准部分。
空间效应传统的统计理论是一种建立在独立观测值假定基础上的理论。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遇到空间数据问题时,独立观测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Getis,1997)。
对于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数据,一般认为离的近的变量之间比在空间上离的远的变量之间具有更加密切的关系(Anselin&Getis,1992)。
正如著名的Tobler 地理学第一定律所说:“任何事物之间均相关,而离的较近事物总比离的较远的事物相关性要高。
”(Tobler,1979)*地区之间的经济地理行为之间一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SpatialInteraction,SpatialEffects):SpatialDependenceandSpatialAutocorrelation)。
一般而言,分析中涉及的空间单元越小,离的近的单元越有可能在空间上密切关联(Anselin&Getis,1992)。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地理研究中,许多涉及地理空间的数据,由于普遍忽视空间依赖性,其统计与计量分析的结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Anselin&Griffin,1988)。
可喜的是,对于这种地理与经济现象中常常表现出的空间效应(特征)问题的识别估计,空间计量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在经济研究中出现不恰当的模型识别和设定所忽略的空间效应主要有两个来源(Anselin,1988):空间依赖性(SpatialDependence)和空间异质性(SpatialHeterogeneity)。
《空间经济学》课件
城市群发展
通过研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 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群的经济 增长和区域一体化。
空间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数据驱动决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空间数据和分析工具将被应用到空间经济学研究中,促进更精 确的决策。
2 可持续发展
空间经济学将会致力于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跨地域合作
空间经济学的未来将更加注重跨地域间的经济合作和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空间经济学》PPT课件
空间经济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分布、规模和影响的学科。本课程 将介绍空间经济学的定义、重要性、研究领域、方法与工具、在城市规划和 区域发展中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什么是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如何在地理空间上分布、面积和互动的学科。它 关注经济行为对地理区域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研究交通网络的布局和影响,优化城
市交通规划和道路设计。
3
住房市场分析
通过空间经济学的工具,研究住房供 需关系,制定房地产市场政策。
空间经济学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农发展研究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 业机会,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 收入增加。
产业发展区
通过空间经济学的方法,规划 和管理产业发展区,促进区域 经济增长。
区域发展
研究地理上的经济差异和经济增长的模式, 以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交通和交通网络
研究交通运输的影响力,以及交通网络对经 济活动的连接和发展的影响。
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GIS技术通过空间数据分析经济活动的分 布和特征。
城市化
研究城市化的规模、速度和影响,以及城市 化对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产生与发展
❖空间要素要求各区域经济主管部 门在分析本区域发展条件的基础 上, 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 阶段, 适时推进经济的空间发展, 使区域经济由不均衡向均衡发展。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产生与发展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结语
谢谢大家!
新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新空间经济学在中国
❖ 克鲁格曼断言, “ 中国的经济地理,非常符合 NEG的框架”。这是因为 “ 首先,出现了非常 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大量中西部向沿海地区 迁徙的移民,形成了这些地区和东南部的制造业 联系。应该说,这一景象的形成是因为大多数中 国的工业制品是面向海外市场而非国内市场。同 时,区域差异也是19世纪美国 “ 制造业带”的 真实写照。然后是关于产业区位的问题。从温州 的 “ 打火机城” ( 占据了95%的世界份额), 到盐步的内衣生产集群,中国存在着成千上万的 产业集群。”
空间经 济学
注重空间特性,强调区 域的空间分异。即使考 虑时间,把区域设为随 时间变化的线性过程。
量化分析
收敛与发散、主导产
业选择、经济增长差 异、投入-产出分析
时间 空间
空间表达
空间结构、梯度推 移、城镇体系、功 能区划、空间规划
新空间济学(新经济地理学)
产生与发展
历史渊源
农业区位论
起步阶段
区位论
空间经济学概念
试图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 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 研究经济活动的 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 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 的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一、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1.德国的古典区位几何学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地租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冯·屠能(VonThünen)的农业区位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英国工业化前后,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些目光敏捷的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国的农产品贸易而获利,于是尽量多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品化过渡。
为了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冯·屠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收集了极为详细的资料,于1826年撰写了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冯·屠能设想了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所包围的孤立国,其中心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孤立国制造品的唯一供给者,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由四周的土地(一个农业大平原)供给;孤立国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运输条件相同,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成本,T为运费。
冯·屠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
农场种植什么作物获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与特定农场(或地块)与中心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密切相关;农业经营规模,也与距离密切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偿付追加的成本与运费。
当生产成本一定时,离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运费越低;边际产量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就越大。
冯·屠能研究的是农业区位问题,他的理论离不开对土地利用和地租的研究(注: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总结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他将冯·屠能的思想列为第五个传统“地租和土地利用”。
其他四大传统是: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夫系、当地外部经济。
空间经济学的过去
空间经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评藤田、克鲁格曼和维纳伯尔斯著The spatial Economy梁琦(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南京210093)摘要:空间经济学研究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后,空间经济理论成为经济学研究中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革命的第四次浪潮。
空间经济学中三种基本模型---区域模型、城市模型和国际模型---的发展,将填平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与国际贸易学之间的深壑。
扩展理论菜单,寻求实证研究,探讨空间集聚的福利与政策含义,将是空间经济学未来前进的三大重要方向。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空间集聚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国际贸易新经济地理JEL分类:O41,R12几年前,当国内经济学界对“空间集聚”一词还非常陌生时,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对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作用在国际学术界已异乎寻常地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空间经济已成为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空间经济理论被视为不完全竞争与收益递增革命的第四次浪潮。
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年来空间经济理论亦成了国内经济学研究的一大热门,它可为人们研究理论和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故而使人兴趣盎然。
当人们穿越时光遂道,透视空间经济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时,一座座里程碑赫然入目,而20世纪90年代的那座丰碑则是The spatial Economy。
它对过去十余年来空间经济学的发展和成就做了精炼的概述和及时的汇总。
这本书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它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大家的合作之结晶:三位作者分别是日本京都大学的藤田荣一(Masahisa Fjuita)、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Prugman Krugman)①,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Anthony J. Venables)。
正是由于这本书,三位作者于2001年获得了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日经奖(Nikkei Prize②);而前两位又于2002年双双获得国际区域经济科学协会(RSAI)所设立的第一届阿隆索奖(Alonso Prize③)。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空间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空间变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将探讨当前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一、空间集聚与分散空间集聚和分散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空间集聚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如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而空间分散则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如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前,空间集聚和分散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发展可以带来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问题等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空间布局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空间布局会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等。
因此,如何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二、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到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产业结构、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关系。
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何根据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政策,提高地区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3.人口分布和流动问题。
人口分布和流动问题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文章编号:1000-8462(2002)01-0001-04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洪开荣(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天津300071)摘要: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尽管都把空间或区位作为研究的基础变量,但空间经济学并未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空间经济学一直处于分异与整合的动态变化之中。
本文归纳了这个发展进程的主要方面和理论脉络,并在评析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空间经济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空间选择;区位问题;学科分异;学科整合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引论一般认为,空间经济学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区位问题的学科(Arnott,1987)。
把空间或区位作为研究的基础变量,这是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特征,而从理论发展的轨迹来看,这可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唯一重要的基本点。
空间经济学发轫于区位理论。
尽管区位理论有长久的发展历史,并做出了许多曾带动经济学一般发展的令人注目的贡献,但空间经济学从未形成过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原因可能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与时间不同,一直未能成功地结合进经济理论的主体之中(Arnott,1987);另一种原因是区位(或空间)问题的处理常常与制度、习俗、心理等因素一样,是作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而出现,并不被视为一般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从当前的学科体系来看,空间经济学是一系列学科交叉形成的学科体系或学科联盟。
在这个联盟式的学科体系中,区位论处于基础的地位,其主要理论包容在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不动产区位理论和产业空间选择理论等学科之中。
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空间经济学的学科联盟一直是松散的,并不曾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
对于每个具体的空间经济现象,从区域经济组合角度、从城市发展研究角度、或从产业投资角度会存在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可以说,完整意义的空间经济学仅仅是区位论、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布局理论和不动产区位理论等多门学科的总称。
第一讲 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
第一讲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标志是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框架(D-S框架),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根据马丁的观点,“新经济地理学”包括两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一、现实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
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并非是新古典“平滑经济”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连续性和单调性,而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表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现实经济不是“平滑经济”,而是“块状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景观集聚的集中表现形式。
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永康的五金、诸暨的珍珠、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强省地位。
2006年,大唐(一个乡镇)袜业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35%;三都贡缎占到全国产量的80%、非洲市场的95%;山下湖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占全国80%;店口管件占全国产量的70%。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历史上看,这种区域差距古已有之;从现实中看,这种差距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还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作者:梁琦. 刘厚俊.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6期一、空间经济学的传统与演进1.德国的古典区位几何学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地租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冯.屠能(Von Thunen)的农业区位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英国工业化前后,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些目光敏捷的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国的农产品贸易而获利,于是尽量多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品化过渡。
为了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冯.屠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收集了极为详细的资料,于1826年撰写了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冯.屠能设想了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所包围的孤立国,其中心是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孤立国制造品的唯一供给者,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由四周的土地(一个农业大平原)供给;孤立国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运输条件相同,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成本,T为运费。
冯.屠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
农场种植什么作物获利最大,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与特定农场(或地块)与中心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密切相关;农业经营规模,也与距离密切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偿付追加的成本与运费。
当生产成本一定时,离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运费越低;边际产量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就越大。
冯.屠能研究的是农业区位问题,他的理论离不开对土地利用和地租的研究(注: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总结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他将冯.屠能的思想列为第五个传统“地租和土地利用”。
其他四大传统是: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夫系、当地外部经济。
)。
冯.屠能认为地租与距离是负相关的,可以想像从中心城市向外围平面延伸,随着可耕地与市场的距离的不断增大,可耕地的地租是不断下降的,这样便可形成一个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环,半径距离小的环上土地昂贵,宜种植运输成本大或单位面积产值高的作物,而半径距离大的环上则种植土地密集型或运输成本大的作物。
于是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注:冯.屠能设计的孤立国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为: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物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是荒野。
),这就是著名的圈层布局论。
当时德国经济学家们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基本观点是:农业经营方式应该全面地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集约化程度越高越好:农业布局方面则应根据自然要素禀赋的不同,各地应种植最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
冯.屠能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农业经营方式上,并不是集约程度越高越好,离中心城市越近,集约化程度越高,离中心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与距离有关的地租、运费倒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劳恩哈特(unhardt)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19世纪末,德国已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并迅速成为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产业的大发展,使得产业迁徙和工业布局问题为学者们重视。
劳恩哈特利用几何学和微积分,将网络结点分析方法应用于工厂的布局,在德国《工程师协会期刊》上发表“确定工商业的合理区位”(1882)一文,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
他构造了一个区位三角形,寻找使“里程运费在生产的区位中必须保持平衡”的最小值点,即区位三角形的极点。
他的这种寻求最优化的“极点原理”方法被乔治.皮克(Georg Pick)给出规范的更为一般的数学证明(注:乔治.皮克应韦伯之邀,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第194-215页)写了一个“数学附录”,以“梗概出一些对理解区位问题来说很必要的普通数学公式”,其中提到劳恩哈特的工作。
于尔格.尼汉斯(Jurg.Niehans)认为:劳恩哈特的分析远比后来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的分析高超得多。
这大概是指劳恩哈特的数学分析方法。
)。
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劳恩哈特把网络规划应用于公路、铁路运输最优化问题和工厂成本最小化定位问题,而他在1885年发表的《经济学的数学基础》一文,奠定了他在经济分析史上的显著地位。
他研究运输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而建立了“劳恩哈特漏斗”,为解决异质双头垄断问题而建立了后来被称之为的“劳恩哈特-霍特林”解法。
先于霍特林44年,劳恩哈特便研究了如下问题:两个位于街道不同地点的竞争供货商,在假定对方销售价已定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盈利最大。
他还对位于同一地点的不同商品的销售商进行了类似的分析,表明他们的环形市场区域是如何由运输费用决定的。
于尔格.尼汉斯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劳恩哈特的工作是德国最重要的、实际上也是唯一有意义的对“边际革命”的贡献。
在对运输和区位经济学分析方面,这一贡献直至20世纪30年代都没有被人超过(注: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第151-153页。
)。
阿尔弗雷德.韦伯则是中国读者更为熟悉的一位工业区位论的创始者(注:韦伯为我国学者们更为熟悉,因为他的名著《工业区位论》(亦译为《工业区位纯理论》或《纯粹区位理论》)于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
而劳恩哈特的著作全部用德文写成,甚至没有被译成英文,而且他的第一身份是建筑工程师和道路、铁路和桥梁学教授而不是经济学教授,他是德国汉诺威高等技术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他的工作显示了120年前一个有能力的、注意经济问题且懂一些数学的工程专家在经济学上可以做些什么(以及不能做到什么)。
他在微观经济学、运输经济学以及经济数学分析方法上均有建树,可惜他的有些出版物已很难找到,其出色的独创性的工作的重要性至今还没有得到经济学界应有的承认。
)。
他在集前人研究基础上于1909年撰写了《工业区位论》。
在这部名著中,韦伯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规则,严谨地表述了一般的区位理论。
当看到制造业规模庞大的迁徙,韦伯试图回答:什么原因使某个工业从一个区垃移至另一个区位呢?决定迁徙的一般经济规律是什么?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
工业是如何布局于各个区域的,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而在工业区域内,厂商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处,则受集聚因素影响。
工业在某个地方集中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
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散力则可归结为伴随工业集聚而带来的地租增长的影响。
韦伯设计了一个集聚函数,精确地表达大工业单元对小工业单元的吸引程度(注:韦伯定义每种商品的生产构成一个“单元”,这些单元能够并确实参与相互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最终也影响单元的区位。
),用公式来表示,其中M为大工业单元的日生产量,R为集聚的扩散半径,A是工业区位重(注:韦伯将生产原料分为地方原料和广布原料,前者只产生于某一特定地点,而后者则是到处都容易得到的。
不论是广布原料还是地方原料都有可能又是“纯原料”和“失重原料”,前者是指经加工后全部重量都完全转移于产品之中的原料,后者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必损失部分重量的原料(韦伯的这一思想对今天人们在国际贸易中常见到的“冰山成本”的定义有显然的借鉴意义)。
韦伯定义需要运输的地方原料与产品重量之比为“原料指数”,而运输单位产品的总重量称为“区位重”。
),s为运输价格。
韦伯在分析厂商的定位决策时继承和扩展了劳恩哈特的方法(注:韦伯本人在《工业区位论》中只字未提劳恩哈特。
马丁.贝克曼(Martin Beckmann)认为韦伯的这本书“确立了他继冯.屠能之后在区位理论方面的领先地位,尽管他的理论模型被劳恩哈特抢先一步发表”(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PP958)。
)一个厂商靠一个或多个供应商提供投入品,也为一个或多个市场提供产品,所以涉及的区位不少于三个,他将劳恩哈特著名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
韦伯也考虑了生产成本中的劳动费用,它和运输费用同样是影响厂商定位的重要因素。
至于工厂规模大小,韦伯认为衡量最优规模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单位产品的成本最低,一个是企业总利润最大,在考虑区位的情况下,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可见区位对最优规模决策的重要作用。
韦伯用聚集经济来描述企业外部经济,并指出聚集能否产生效益,既取决于聚集的企业种类与结构,也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工业区位论》对以后的区位理论、经济地理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于区位理论的重要性,奥林曾经大胆预言“国际贸易上除了国际区位理论外没有别的什么了”(注:转引自《工业区位论》英译者序言“区位理论与地租理论的关系”,该书pp16注解3。
)。
2.新古典区位理论(1)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的中心地区理论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区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它基本说明了城镇为什么存在,决定城镇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它们在区域的次序排列是如何产生的。
克里斯塔勒假设有一块匀质平原,资源、人口密度均匀,运输费用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
厂商的定位原则需要考虑需求界限(满足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需求界限),考虑市场范围(代表外部的地理限制,超出这个限制,消费者宁愿光顾其它较近的市场)。
这样就会形成商品市场的地理分布范围,形成若干大小不同的“中心地”。
在一个区域内,高级的中心地只有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较多,等级愈小的中心地越多,规模越小。
每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等级。
虽然中心地区理论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受到批评,主要是认为模型的假设不现实(注:关于经济理论研究模型假设的现实性问题的讨论可参见:尤斯凯利.梅基,“假设问题的重新定向”(载罗杰.E.巴克豪斯编《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经济科学出版社,第311-335页),梁琦,“比较优势说之反例的批评”(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斯密论坛”讨论稿)),譬如统一的人口分布和线性运输成本的假设是不现实的,有相同的偏好和相同的自然资源分布的假设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克里斯塔勒首创了以城市聚落为中心进行市场面与网络分析的理论,因而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勒施是最早试图对克里斯塔勒严格地按几何方法去描述市场规模重新进行系统阐述的人。
中心地区理论被认为是一个静态的新古典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