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一、土地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土地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配置以及相关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政策,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
二、土地的特性与经济价值土地具有多种特性。
首先,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等。
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移动,这也使得土地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区位依赖性。
面积的有限性则意味着土地资源是稀缺的,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
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块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适宜性和价值有所不同。
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土地资产的增值性等方面。
土地的供给相对缺乏弹性,而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
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使得同一地块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但其最优用途往往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土地的自身条件。
土地资产的增值性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导致的。
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其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
在城市中,土地是工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其价值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它包括土地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市场。
在我国,国有土地的出让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这一市场的运行对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的二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市场。
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土地资源的流转效率和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政策、人口流动等。
土地经济学主要理论概述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
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 括固定资产的投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 变动生产要素类,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 量。
3.提高土地集约度的途径有哪些? (1)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提高复种 指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建 设,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土地利用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
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 度的一个指标。 规模报酬: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或减 少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集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 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 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城市适度规模:用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的变化来 反映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当 城市居民人均效用水平达最高时的规模就为城市适 度规模。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重视旧城改
造工作,通过级差地租和税费杠杆的共同作 用调整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土地利用的结构性 效率,集中开发的地上和地下空间。
4.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 (1)建立合理的土地经营流转机制,实现土 地集中;(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实施小城 镇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加大对 农业的投入,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①规 范政府投入行为,加大财政对农业投人力度, ②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 对农业增加投入,③规范农民经济行为,引 导农民投入
第二章 土地资源利用
1.现今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 (1)分析,土地利用结构 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 (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
土地经济学课件
虽然我国当前的土地问题分别隶属于不同学科,但是通过土地经济学的发 展,也有效地推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将土地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引入土 地规划学,则可以增强土地规划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土地规划实施手段 的多元化,这都将更有效地推进土地规划的实施。
土地学科应用的基础性作用
土地经济杠杆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地租 地价、土地税费、土地产权等制度的完善,不断提高了我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 理的效率。因此,土地经济学的应用性研究,将更有利于其他土地学科理论与 方法在土地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 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20 年代。但在此之前,一些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就 对土地经济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
• 此后,社会经济运行所带来土地问题的日益复杂 化,以及经济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创新, 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土地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 形成与发展。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这两个原则,对于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模以及产
业部门之间土地资源的分配关系具有实践性意义。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抽象思维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讲 土地市场 第二讲 土地市场
• 第一节 土地市场概论 • 第二节 中国土地市场体系 • 第三节 中国土地市场管理
1. 供给的稀缺性 土地是自然赋予的不可再生物,对于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增 长的需求来说,土地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土地一经投入某项用途之后,欲改变其利用方向,一般来说 是比较困难的。
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任何过度开发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也是不划算的。 在增加土地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 的适合度,确定最佳的投资结构,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果。
土地经济学完整版.doc
一绪论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利用经济、土地经济学、土地价值。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观赏功能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P7)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二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与内涵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和早期表述(P50)二、近代土地报酬规律内涵的扩展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分析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内涵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P55)一、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二、我国实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客观要求及其途径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肥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2.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土地经济学主要理论概述
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
对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就会 产生报酬递减; 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 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互相联结在一 起,所以每一区域土地的利用都会影响临近 区域土地的自然生态和经济效益。
3. 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 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土地若处于交通方便地方,便利于工业生产 中的如电子、机械制造等部门;对于远离人 口集中区的土地便适宜集聚有毒、有害、有 污染的行业;对于靠近人口集中区的土地则 适宜发展食品加工业。 土地质量好的土地则应当首先考虑进行农业 利用,农业生产中土地数量应该足够多。
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 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 强制性管理制度。 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 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 产生活条件,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第三章 土地集约化与规模利用
1.基本概念解释: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 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 地的客观属性。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科学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在 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持续增加某种资源的投入量,而 其他资源的投入量固定不变,那么这种资源单位投 入量的报酬增量必渐递减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
量的投入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包 括固定资产的投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 变动生产要素类,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 量。
土地经济学课件
❖ 根据课税对象性质的不同,全部税种分 为5大类: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资源 税和行为目的税。
土地经济学课件
(3)税基
税基是课税基础的简称,又称计税依 据,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有实物量和 价值量两种计量单位: ❖ 实物量:如土地的亩数、房屋的间数、 车船的辆数及吨位数等; ❖ 价值量:如个人所得税中的个人所得 额, 营业税中的营业额等。
土地经济学课件
(4)税率
❖ 税率是指国家征税的比率,它是 税额同课税对象的比值。
❖ 按税率和税基的关系,可划分 为 定额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 率。
土地经济学课件
定额税率也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 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 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 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固定的比例征 税。又可分成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 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纳税人是国家行使课税权所指向的单 位和个人,即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 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 纳税人和负税人不同。纳税人是直接 向国家交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负税 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土地经济学课件
(2)课税对象
❖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 课税目的物,即国家对什么事物征税。
1. 土地取得税——包括土地遗产税、土地赠 与税、土地登记税(契税)等;
2. 土地保有税——包括地价税、房产税、房 地产税和土地增值税等;
3. 土地流转税,针对土地流转的所得而课税, 实质是对土地财产价值的实现而课税。
土地经济学课件
2、土地所得税:是按土地收益额的 高低而课征的一种税。
按具体的计算方法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土地经济学》讲义
讲授内容提纲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市场第三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章土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章土地金融第七章土地税收第八章土地利用概论第九章土地集约利用第十章土地规模利用第十一章土地分区利用第十二章土地计划利用第十三章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十四章土地制度概论第十五章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第十六章中国港台及国外现行的土地制度前言一、《土地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和经营规律的学科,是对土地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学习土地专业课程及房地产相关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2、意义①认识土地的基本经济属性,系统了解和掌握土地经济的规律。
②了解和掌握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方法。
③了解和认识土地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及最新动态。
④应用土地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土地经济问题。
如关于土地的有偿使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利用等;行政干部土地违法现象的原因分析等。
二、《土地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有四大部分内容1、关于《土地经济学》对象及其研究简况2、土地市场理论土地的经济运行规律。
3、土地利用理论土地生产力4、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生产关系三、教学要求及安排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自学讨论等2、教学考核采用连续综合评定方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认识和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对土地的属性进行全面了解,这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
本章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功能进行全面的讲述,同时,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加以介绍,为学习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奠定基础。
【重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难点】认识土地自然和经济属性的意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土地的概述(一)什么是土地?1、对土地概念的不同认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说明2、土地的定义: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课件
查处土地权属方面的违法行为
土地经济学课件
土地 利用 管理
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 的自然、经济规律, 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决策、组织、 、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决策、组织、指 挥、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符合客观规律
土地利用 ---土地的开 ---土地的开 发、利用、整治、保护 利用、整治、 管理---采取法律、行政、 管理---采取法律、行政、经 ---采取法律 技术措施, 土地利用进 济、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进 行计划、组织、指挥和调控。 行计划、组织、指挥和调控。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经济学课件 土地开发、整治与保护 土地开发、整治与保护
土地处置权: 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土
地进行处置的权利。它决定土地的归属,是 地进行处置的权利。它决定土地的归属, 土地所有权的核心
土地经济学课件
第二节 土地所有制
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 展 二、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 三、土地所ຫໍສະໝຸດ 权的流转制度土地经济学课件
土地所有制的含义 及其产生与发展 土地所有制的含义 土地所有制的产生与发 展
土地经济学课件
土地所有制的含义
土地的分配问题
表 明
土地所有制度 土地所有制度
基础
产 生 法 律 体 现
分级分类管理 垂直统一管理
土地经济学课件
第五节 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
一、产权的概念 二、产权的起源及其功能 三、土地产权的概念和结 构
土地经济学课件
产权的概念
是财产权利的总称,存在于财产中的 是财产权利的总称, 排他性完全权利 完全权利。 排他性完全权利。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 – 产权不是人对物的权利,而是由于 产权不是人对物的权利, 人对物的使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的关系。 – 一个完整的产权是由一束权利构成 一个完整的产权是由一束权利 一束权利构成 的。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带有蓝色字体的一定为重点,重点没有标全,自己参照书看一下)第一章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的外部性)。
4.土地的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
5.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人—地、人—地—人6.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区域。
直接问题:土地利用问题或土地生产问题间接问题: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土地问题产生原因:人口增多和需求增加、人们对土地特征功能认识不足及利用不合理、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和功能不良的土地制度。
第二章土地利用内容和基本原则8.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9.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10.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结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1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经济、生态、社会。
13.土地利用分类:指一国或一地区依据其土地的各种形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区,使之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是决定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依据是否科学以及能否切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环节。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一、常见概念1、土地:是一个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3、土地市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4、土地供给:可供人类社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土地数量总和5、土地自然供给:又称土地物理供给或土地实质供给,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土地的数量,包括已被利用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数量,这个数量是相对稳定、没有弹性的。
6、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
7、土地的经济供给: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8、土地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9、地租: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据的部分。
10、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其来源是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1、土地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12、土地价格评估: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13、标定地价:政府根据管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管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14、交易定价:土地买卖双方按照市场交易规则,在土地市场中实际成交的价格。
15、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16、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17、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益,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土地:1.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是由影响土地利用潜力的自然环境所组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等。
它还包括人类现在和过去活动的结果,例如围海造田,清除植被,以及反面的结果,如土壤盐碱化。
然而纯粹的社会特征并不包括在土地的概念内,应为这些特征是社会经济状况的组成部分。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然而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有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2.面积有限性。
地球是自然历史形成的,因而从总体上说,土地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3.质量差异性。
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以及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自然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之外的其他生产资料都会在使用过程中磨损,最后报废;(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又是有限的,因而产生了土地的稀缺性,并日益增强;2.土地利用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投入某项用途后,与改变其利用方向,往往会造成较大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a)土地利用经济(指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b)土地制度(指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c)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指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形式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d)抽象思维方法;e)系统分析方法;f)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g)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h)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i)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经济学
第一讲土地利用的经济法则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地租理论
第一章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报酬递减的规律的含义:
影响实物产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要素的品质,二是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生产要素的品质越高,产出越高,如良种的使用使得产量增加。
报酬递减规律是研究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与实物产出之间的关系的。
含义: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配合以生产某一个物品时,倘如其中有些因素的数量固定不变(如土地),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不断递增单位,则起初每增加变量因素一单位,所增得的报酬是大于它前一单位的所增的报酬;及至某点以后,产量报酬又依次递减,即每次变量因素增加一个单位,所得的报酬是小于它前一个单位的。
即边际报酬最终会递减,这就是报酬递减规律。
总产量
边际产量
平均产量
图:
1、边际产量最大时,总产量达到最大点。
2、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在平均产量的最大处相交。
3、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切线的斜率就是这一点的边及产量。
4、总产量曲线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就是这一点的平均产量。
第二章生产成本理论
地租理论之前,需要首先讲解西方的“生产成本理论”
一、成本的概念及分类
边际成本:生产最后一个单位的物品所支付的成本。
平均成本:总成本/总产量
总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会计成本:
我们一般所说的成本指的是会计成本,也叫显成本,是指企业在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经济学上所研究的成本一般是指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隐成本(Implicit Cost):对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
不在帐目上反映。
如自有房屋作厂房,在会计账目上并无租金支出。
机会成本:在资源有多种用途时,使用目前这一种用途而损失的其他各种可能的用途所能带来的最高收入,就是使用目前这一种用途的机会成本。
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会计利润=总成本-会计成本
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支付的报酬,是隐成本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短期成本曲线
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盈亏平衡点:总收入-总成本=0
停止营业点:总收入-可变成本=0
第三章地租理论
第一节西方的地租理论
契约地租
经济地租
准地租
第二节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矿业地租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的地租理论
➢地租的含义
➢地租理论的发展
一、地租的含义及其分类
1、地租(rent)ren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ndita,含义是指报酬或收入(return
or yield)。
2、分类:
❖契约地租(contract rent)或商业地租(commercial rent):
❖经济地租(economic rent )或纯地租(pure rent)
契约地租:是指物主将土地或者财物租给他人使用时,由契约所规定的佃户按期需交纳给物主的租金。
纯地租:利用土地或者其他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减去利用所费的成本后的剩余。
两者的关系:
(1)契约地租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地租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2)先有经济地租然后才有契约地租,即一块土地由人们利用以从事某项
生产,所得收入尚能超过利用成本,而有剩余,则有经济地租,凡能产生经济地租的土地,地主出租给他人利用,方可获得契约地租。
近代经济学家所说的地租,其意义相当广泛:
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利用,凡所得收入超过某项数额的剩余,都可获得经济地租,并非指专指利用土地所得的超额报酬。
某项数额:即最低供给成本,或者企业里的经济成本
地租一词的范围还可以扩大,不仅限于生产要素,也可以只生产组织所获得的超额部分。
即企业主所得的报酬率超过保障该事业长期经营所需的利润额。
经济地租的实质是超额利润。
经济地租=总收入-总成本(经济成本)
地租量的大小: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决定,弹性越小,地租量越大。
地租
边际土地:
差额地租由产品的价格决定,而未包含在价格之内,但绝对地租是包含在产品的价格之内的,为决定价格的因素之一——张德粹。
第四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地租金的决定——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商业的区位选择及其租金
第五章地租的分配
第二讲土地利用的社会法则
第一章地权制度
第二章各国土地政策
第三章世界各国的土地税收
第四章土地收益及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