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研究的思考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bd4f00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f.png)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研究现代汉语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它的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对于学习和理解汉语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一、语法结构的基本特点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洁,以主谓宾的基本句式为主。
但是,汉语又具有灵活变化的特点,可以通过变换词序、使用虚词和助词等手段来表达不同意思和语境。
1. 词序变化:汉语的词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变化。
一般来说,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语-动词-宾语,但是根据语境和句子要表达的意思,词序可以前后调整。
例如:他吃了苹果。
-> 苹果他吃了。
2. 虚词使用:汉语中的虚词是没有实际词义的,但是在句子中起到了重要的语法作用。
有些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成分,例如“的”、“地”、“得”等,有些虚词则用于表示动作的方向、状态等,例如“在”、“往”、“向”等。
例如:我喜欢吃水果。
我喜欢吃的是水果。
3. 助词的运用:助词在汉语中起到了连接词和句子成分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和准确。
汉语的助词有很多种类,如“了”、“在”、“得”等,每种助词都有自己的语法用法和意义。
例如:他在看电视。
他看电视看得很认真。
二、语用功能的应用语用是指语言在交际中的应用功能。
现代汉语的语用功能丰富多样,包括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
不同的语言功能对应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1. 陈述功能:陈述是常见的语用功能,用于客观地叙述事实、描述事物和表达意见。
在陈述句中,常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句式,通过修饰词和补语的运用,可以表达更加准确和丰富的意思。
例如:他是一名医生。
这本书很有趣。
2. 疑问功能:疑问是用于询问和征求对方意见的语用功能。
疑问句的语序通常是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谓语+主语的形式,通过语调和疑问词的选择可以表达不同类型的问题。
例如:你是谁?你昨天去哪里了?3. 祈使功能:祈使是用于表示请求、命令或建议的语用功能。
祈使句通常以动词开头,省略了主语,语气直接且明确。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c3c7d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18.png)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梁永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词法方面主要集中于某类词的功能游移、程度范畴的多元表达、动词带宾现象的增加、新兴语气词和叹词的产生等;句法方面主要集中于原有语法格式的发展、新语法格式的产生以及句式的发展等.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覆盖面非常广,而且研究理论和方法多样化,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同时也更加重视新语法现象来源和语用价值的探讨.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共时与历时结合得还不够全面或来到位;缺乏动态的最踪考寨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些隐含的发展变化现象;对某一或某类现象的研究还较为零散,在系统性、系列化方面还有待提高;较高层次的宏观或中观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依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11页(P140-150)【关键词】改革开放;现代汉语;语法;发展变化【作者】梁永红【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尤其是全球化的影响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汉语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语法是汉语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当代的变化也比较大,正如邵敬敏、马喆所说“新的结构格式、新的表达方式,正在大踏步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1]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
鉴于此,本文拟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词法和句法的分类是相对而言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叙述的整齐与方便,实际的情况是语法现象错综复杂,词法和句法往往夹杂在一起。
一、有关词法发展变化的研究某一或某类词原有语法功能的使用范围扩大或有了新的功能,有的还增加了新的成员,这些便是词法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
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若干思考
![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若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3fac16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4.png)
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若干思考1. 本文概述构式语法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汉语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与局限,并提出若干思考。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是构式的实例,这一观点为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构式语法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最后讨论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本文的目的是促进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的深度融合,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
2. 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心智表征和处理过程,而构式语法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式”这一核心概念,认为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并非传统语法理论中的词汇或规则,而是构式——即形式和意义配对的语言单位。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语法的局限性,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功能语言学方面,构式语法也吸收了其重视语境、意义和用法的思想。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使用不仅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更受到语境、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构式语法强调对语言使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研究,而非仅仅关注语言形式的静态描述。
构式语法还借鉴了语言学中的其他理论,如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等,逐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基础为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使得构式语法能够更好地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揭示汉语的语言规律。
在汉语研究中,构式语法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汉语本质的认识,也有助于解决传统语法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
例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多义现象和非常规构式,这些现象往往难以用传统的语法规则进行解释。
而构式语法则可以从形式和意义的配对关系入手,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语言使用规律。
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d8c21164431b90d6c85c79b.png)
[收稿日期] 2004-07-10 [作者简介] 邵敬敏(1944—),男,浙江宁波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芍,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批准号:03BYY 029)资助。
3本文在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2004.12,武汉)上宣读。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与思考3邵敬敏,周 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摘 要]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长期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方言学界在语法调查中存在客观困难,二是语法学界对方言语法的认识存在误区。
近年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开展了若干方面的专题研究,如概貌、词缀、虚词、代词、疑问句、特殊结构和句式等。
今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展方言语法调查的基础性工作;二、深化比较研究,三、变换研究思路;四、关注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五、在理论与方法论上有所突破等。
21世纪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必将成为新的热点和增长点。
[关键词] 汉语方言;方言语法研究;理论思考[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05)01-0075-09 20世纪80~90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
由于吕叔湘、朱德熙等前辈学者的倡导,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90年代更是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21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将出现三个热点,或者说已经开始形成了三个新的增长点,那就是:1、语义语法研究;2、方言语法研究;3、历史语法研究。
这三者分别从内部变换角度,共时横向延伸,历时纵向发展进行独立的或交叉的研究,从而构成一个立体的互补的汉语语法研究网络。
一、方言语法研究长期落后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汉语方言语法的描写,实际上还早于汉语共同语(官话)语法体系的建立,这主要是国外传教士根据他们实际需要编写了一些汉语教科书,不能不涉及语法,但是仅仅局限于沿海的一些方言。
邵敬敏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思考
![邵敬敏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f5a4cc5dd88d0d232d46a07.png)
(3)学习蓝海战略,树立原创意识
A.语义斜指。 B.语义内指。 C.语义偏指。 D.语义深指。 E.语义外指。
(4)打破单视点的局限, 提倡双向选择的研究方法
“连……也/都”就是一个“框式结构”。语 法意义是:表示(N2+VP)这一事件意外 的实现或者没实现。
(一)肯定式里,说话者主观认定事件 (N2+VP)最不可能(最不容易)或者最 不应该(最不允许)实现,但结果却出乎意 料地得到了实现。例如:
(5)做好拳头产品, 树立鲜明的学术形象
语义语法理论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 汉语语法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
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重叠等其他语法手 段来表现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二)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
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 的选择性以及认知的解释性”。
其中“语义的决定性”是我们汉语语法研究 的出发点和重点,。
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跟国际接 轨”,另一方面要“立足汉语”、“形成自 己特色”。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我们唯一 的出路。
我们必须在更加开放、进一步引进借鉴的大 前提下,坚持独立原创,高举起“中国特色” 的大旗。
3.汉语语法研究 必须树立四个新观念
(1)要做战术语言学家, 也要做战略语言学家
2.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三大特色
(1)多元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 底,共存、互补和结合成为学术主流。
无论是形式语法,还是功能语法,还是语义 语法,认知语法,其实都是各有所长,也各 有所短,都只能够解决其中局部的问题。
(2)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的研究队伍已经初 具规模,学术梯队大体形成。
第二编“人物篇” 按照年龄以及学术研究的生长期,分为四个层次: 1、老一辈 2、中生代 3、新中生代 4、新生代 并且采用代表性人物和群体人物相结合的办法。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pdf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pdf](https://img.taocdn.com/s3/m/5fec969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4.png)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一、引言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关注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研究语序、虚词、词类、语气与功能、句型与句式以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汉语的内在结构和表达特点,进一步揭示语言的本质。
二、语序研究语序是汉语功能语法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汉语的语序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以及其他成分如定语、状语和补语的排列顺序。
通过研究语序,我们可以了解汉语表达信息的方式,探究语言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三、虚词研究虚词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词类,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辅助和表达语气等作用。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探究虚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四、词类研究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的词类具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功能。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词类的划分和辨析,探究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和语义内涵,以及词类在句子中的组合方式和表达效果。
五、语气与功能语气是汉语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语气可以传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图。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语气的研究,探究不同语气的表达方式和功能,以及语气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此外,还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探究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运用。
六、句型与句式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句型和句式,不同的句型和句式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和语法特点。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句型与句式的分类和研究,探究不同句型和句式的构成和表达效果,以及句型与句式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此外,还关注句子的信息结构和语义关系,探究句子信息的组织方式和意义表达。
七、特殊句式研究汉语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句式,如被动句、把字句、强调句等。
这些特殊句式在表达方式和语法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注重特殊句式的研究,探究特殊句式的构成和表达效果,以及特殊句式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此外,还关注特殊句式的语用功能和语义内涵,探究特殊句式在实际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e111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d.png)
3、时态与句式丰富现代汉语时态和句式非常丰富,包括现在、过去、将来 等不同的时态,以及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的句式。这些时态和句式的 运用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义和情感,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三、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
1、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正确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歧义和误解。同时,语 法规则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他人语言的深层含义,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
4、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现代汉语语法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也具有重要 意义。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正确的语法可以消除沟通障碍,增进 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也是提 高语言水平的关键。
总之,现代汉语语法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准确表达、连贯性 表达和降低歧义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我 们应该重视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和运用,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 基础。
在研究语序的影响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语言学家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的语序差异,揭示了语序在表达语义和语用功能方面 的作用。在汉语中,语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句子的意思和语气。例如,“他吃 了苹果”和“苹果被他吃了”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但语序的差异使得句子语气 有所不同。因此,对语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还可以指导汉 语教学和机器翻译等领域。
综上所述,新中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参考内容
引言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专家语法作为学术 界的热点,与教学语法之间存在密切。然而,二者间的关系仍未得到深入探讨。 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专家语法与教学语法关系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二者 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完善汉语语法研究提供借鉴。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https://img.taocdn.com/s3/m/96fe6a4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e.png)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以及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为独特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结构、词汇变化以及表达习惯等方面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性。
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我们将揭示现代汉语语法的核心特征,并进一步阐述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
这一观念不仅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汉语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汉语的教学、翻译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展开这些讨论,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汉语语法研究视角。
二、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概述现代汉语语法作为汉语的语法体系,既继承了古代汉语语法的传统,又受到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概述。
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复杂对应关系:在现代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例如,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还可以作定语、状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还可以作主语、宾语等。
这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增加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量词和时态助词的使用:现代汉语中量词的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名词都需要与量词结合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
现代汉语还有丰富的时态助词,如“了”“着”“过”等,用于表示动作的不同时态和状态。
动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代汉语中的动词是最为复杂和多样的词类之一。
动词不仅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还可以表示心理活动、存在状态等。
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动词可以重叠使用,形成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表达效果。
虚词的重要作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在语法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它们不表示具体的概念意义,但可以帮助构成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特定的语法关系。
语序的重要性: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对固定,不同的语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内容。
例如,“我吃饭”和“饭吃我”在语序上不同,所表达的语义也完全不同。
动态性和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交流的需要,现代汉语语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问题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14e1c12c5da50e2524d7f21.png)
三、马建忠的“词本位”
词本位,又称词类本位,就是指以词法为重点, 以词类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的语法体系。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理论上来源于西方传统语 法,因此在马建忠眼里“词类”就是最为重要的 环节,通过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 语语法的规则。 《马氏文通》总共十卷,词法部分占八卷,可见 词本位在《马氏文通》中的地位。他认为,句子 是由词组成的,每个词在句子中都有它特定的功 能,每个词必须能够和句法成分相配,符合它的 功能,弄清楚了词的功能和身份,才能讨论句法 。
七、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邢福义采取“小句本位”,是因为他认为小句在汉 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这一点跟以往的词组 作为中枢地位的观点不同。他还认为在诸语法单位 中,小句所包含的语法因素最为齐全;小句是语气 、词和短语、复句和句群等语法单位的“联络中心 ”;小句能够控制和约束其他所有的语法实体,是 其他所有语法实体所从属所依托的语法实体。小句 跟其它的语法实体都有直接联系,并且也是其它语 法实体所依托的核心,通过它能够发现“短语常备 因素”、“小句特有因素”、“小句联结因素”等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朱德熙在《语法问答》 中说:“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 主要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 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 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 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两条 ……每条都概括了汉语语法的一些具体的特 点。”(1985,4页)
(1)
(2) (3) (4) (5)
马建忠的“词本位”; 黎锦熙的“句本位”; 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徐通锵的“字本位”; 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现代汉语》课上讲到的特点是: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他不愿意啊!他不愿意吗? 他不愿意吧?他不愿意呢? 他不愿意呗。他不愿意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97901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c3.png)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对汉语的句法、词法和语义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对汉语句子结构、词类和句法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考察了语法规则、语义规则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高汉语教学和翻译的效果,促进汉语的发展和传播。
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主要包括短语结构语法、依存语法和关联语法等多个分支。
其中,短语结构语法关注句子的组成结构,即短语的组合和排列方式,以及句子的句法关系。
它研究汉语的短语结构、词性和句法关系,如主谓结构、宾语结构和谓语补语等。
依存语法则主要关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即依存关系。
它研究词与词之间的依附关系,如主语依附于谓语动词、宾语依附于谓语动词等。
关联语法则着重研究句子中的关联关系,如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和修饰关系等。
这些关系对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至关重要。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序。
汉语的语序灵活多变,即动词可以前置或后置,宾语可以前置或后置,还可以通过插入成分的方式改变语序。
因此,语序对句子的意义和语法关系具有深刻影响。
研究汉语语序的规律有助于揭示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词性和句法关系。
汉语的词性较少,但句法关系复杂。
一个词的句法关系包括主语、宾语、谓语、补语等。
研究词性和句法关系有助于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汉语的语法规则也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语法规则是指语言中的句子组成规则和句子意义规则。
研究汉语语法规则对于教学汉语和翻译汉语都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汉语是一种典型的主谓宾语语序语言,但是也有例外情况,如倒装句、插入句等。
这些例外情况对语法研究提出了挑战。
其次,汉语的语法规则和句法关系与其他语言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法。
最后,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非常复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全面把握。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对汉语的句法、词法和语义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思考
![关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ee42c6358fafab068dc0202.png)
( 二) 三 个 平 面 的 语 法 观
绪论 部 分 还 谈 到 了“ 语 法 和语 音 、 语 义 之 间 的
关系” ,这 反 映 出 陆 先 生 是 以 一 种 立 体 的 视 角 来 看
待语 法 研究 的。语 法研 究 不应 囿于句 法 这一 隅 , 因
为语 言是 动态 的 , 它 总 是 处 在 应 用 之 中 。2 0世 纪 8 0
面就 已学 习的 内容 谈谈 体 会 和收 获 , 同 时也想 就 某
些 问题 与 陆 俭 明 进 行 商 榷 。
传人中国 , 我 们 逐 渐形 成 了一 种 多 维 的 、 立体 的语
法观 , 即 三 个 平 面 的语 法 观 。 三 个 平 面 的 语 法 观 认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0 7
法切分语言结构时‘ 不能根据语感 ” ’ 、 “ ‘ 吃了他三个苹果’ 是双宾结构” 等。
关键词 : 语 言本 能说 ; 词类; 语感
中图分 类号 : H1 9 5 .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6 5 8 4 ( 2 0 1 3 ) 0 5 — 0 0 8 8 - 0 双 月刊 2 0 1 3年 9月
d o i : 1 2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9 1 4 X . 2 0 1 3 . 0 5 . 0 8 8
关于《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的思考
程, 总 结 了很 多 研 究 方 法 , 例证 充 分 , 深 入 浅 出 。 第
五章 运用 了时兴 语 言学 派 的理 论来 分 析汉 语语 法 , 第 六 章 是 从 不 同 方 面 探 讨 汉 语 语 法 的 应 用 研 究 。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读后感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009180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1.png)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说爱呢,是因为它真的让我对咱们每天都在用的汉语语法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说恨呢,那是因为它可把我“折磨”得不轻,好多复杂的语法规则和概念,差点没把我的脑袋绕晕。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了大量的例子和详细的讲解来剖析现代汉语语法的种种奥秘。
这就好比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汉语语法的大观园,里面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规律。
就拿词类这个部分来说吧。
以前我觉得词类不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嘛,多简单!可这本书告诉我,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比如说“研究”这个词,在“研究语法”里它是动词,可在“研究的成果”里,它又好像变成了名词。
这就像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换上了不同的衣服,展现出不同的身份。
还有那些复杂的句法结构,什么主谓宾、定状补,以前我也就是知道个大概。
但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句子,把这些结构拆解开来,让我看得明明白白。
比如“那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女孩笑得很甜”,这里“那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是定语,修饰“女孩”;“笑得很甜”是谓语,描述女孩的状态。
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里面藏着这么多的门道!在书中提到的语法歧义现象也特别有意思。
就像“咬死了猎人的狗”,这到底是说狗把猎人咬死了,还是说那是一只被咬死了的猎人的狗呢?这种歧义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误会,闹出笑话。
我就想起有一次,朋友跟我说“我去买了点水果和零食”,我听成了“我去买了点水果,和零食”,还以为他没买到零食呢,结果闹了个乌龙。
另外,关于虚词的用法也让我大开眼界。
一个“了”字,加在不同的地方,意思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我吃了饭”和“我吃饭了”,别看就这么一点点差别,表达的时态和语气可大不相同。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就像是在一个语法的迷宫里探索,有时候会迷路,有时候又会突然发现一条新的通道,那种感觉真的是又困惑又兴奋。
我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正读到关于句式变换的部分,怎么都搞不明白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规律。
现状与前瞻: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现状与前瞻: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75188d365ce050876321389.png)
125
第 3期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学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史》(1955)和 写 于 2O世 纪 6O年 代 的方 光 焘 《六 数 部语 法 学 史 专 著 的 出版 ,如 孙玄 常 《汉 语 语 法
十年 来 的汉语 语法 研究 》(1990)。这是 两 篇 汉 语 语 法 学 “通 史 ”方 面 的论述 ,堪 称典 范 。20世 纪 五 六十 年代 的研 究注 重从语 法研 究 与文 化社会 关 系
随着汉语 语 法 学 的建 立 与 发 展 、汉 语 语 法 研 究 的深人 发展 ,“汉 语语 法 学 史 ”作 为 语 法学 的一 个 分支学 科 也迅 速发 展起来 。汉语语 法 学史探 讨 汉语 语 法 学形 成 、发展 、演 变 的历史 和原 因 ,对 汉 语语 法 学 史 上 出现 的著作 、人 物 、专题 、流 派等 进 行评 介 ,总结 汉语 语法 研究 的成 就 、经验 、教训 ,借 以指 导今 后 的 语 法研 究 ,把握 语 法 学 的走 向。汉 语语法学史研究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特点 明显 , 方法 成 熟 ,成 果 丰硕 ,是新 时期 汉语语 法 研究 中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本 文拟 从研究 现 状 、相 关 问题探 究 、不足 与展 望 等方 面对 汉语 语 法 学 史研 究 进 行 全 面梳 理 ,进 而探 讨 如何 编写 出一 部好 的汉 语语 法学 史著 作 。
一 、汉 语语 法学史 研 究现状
汉语语 法 学史研 究 相对 于汉语语 言学 其他 分 支 学科 史研 究来 说起 步较 早 。早 在 1921年 ,胡适 于《国语文法概论》中已经有对语 法研究历史的 零星叙述 。杨树达《中国文法学之 回顾》(1923) 是 有 关汉语 语 法学史 研究 的早 期专论 。何 容写 于 1937年的《中国文法论》在某 种意义上可称为 中 国第 一部 汉语 语 法 学 史 的专 著 。 陈 望 道 《“一 提 议 ”和“炒 冷饭 ”读 后 感》(1938)一 文则 是 第 一 篇 汉语 语法 研究 通史 方面 的专论 。早 期 的汉语语 法 学史 研究 缺乏 建 立这 一 分 支 学 科 的 自觉 性 ,没 能 全 面系统 地叙 述汉语 语 法学 的发 展历史 和发 展规 律 ,这 一 时期研 究 的重点 放 在 梳理 《马 氏文通 》以 前 的研究 史实 、资料 以及 对 《马 氏文通 》本 身 的研 究上 。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若干方面思考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若干方面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1db0acd0b4c2e3f562763c5.png)
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若干方面思考1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样式现代汉语在语序类型上属于SVO型语言,语法上的一般规则是:句子成分一般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定语在名词的前面,状语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
在书面语中,“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它们都处在定语、状语、补语的后面,口语中三个de 没有区别。
现代汉语的补语与其他语言不太一样,它通常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这些补语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事件的发生时间上后于谓语核心表述的行为。
语言学家们将这一现象归人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即,现代汉语中,若干谓词的排列顺序遵循时间先后的原则,这一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2现代汉语的语法手段汉语中最为普遍的语法手段是:语序、虚词。
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它通常用来表示“主谓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等。
语序不同,不仅语法意义不同,命题意义也不相同。
一方面语序作为最重要的语法手段,另一方面,现代汉语语序在一定条件下又表现出灵活性。
这些条件主要是:话题化、附着义的存在句、数量分配句。
一般来说,在语序的灵活性方面,说话人选择什么样的语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对语用意义的表达,由语用意义选择其中的某一语序。
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主要是:助词、介词、连词、副词。
助词中最重要的是结构助词“的”、“得”。
使用还是不使用结构助词,通常表现不同的语法关系。
介词在汉语中的作用通常是用来表示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各种角色关系。
连词,有时候使用不使用连词、使用什么样的连词,关系意义完全不同。
副词中最能够表现不同语法关系的是所谓的“关联副词”:“就”、“才”、“也”等。
3汉字和语法的关系汉字的单音节语素性质适应了句法中的韵律需求。
汉语作为一种带有浓厚文化背景的民族语文,其注重韵律的特点是这样的明显,它不但讲究句子的抑扬顿挫铺排,而且还讲究句子音节的多寡对应。
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综述
![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4743e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d.png)
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研究综述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被提出和应用,被称为“三个平面理论”。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综述,并对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三个平面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唐纳德·唐纳特提出的,他认为语言需要在三个不同的层面进行研究,才能全面把握其结构和功能。
这三个平面分别是语音平面、语法平面和语义平面。
语音平面是指语言的声音系统。
在汉语中,语音平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音节结构、音变规则和语音变异等。
例如,音节结构的研究可以探讨拼音系统中的音节构成,音变规则的研究可以解释汉语中声调的变化规律,语音变异的研究可以分析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
语法平面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则。
汉语语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句子成分的分类和句法关系的描述等。
例如,句子成分的分类可以把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进行划分,句法关系的描述可以研究动宾关系、主谓关系等。
语义平面是指语言的意义系统。
在汉语中,语义平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词义的描述和句义的分析等。
例如,词义的描述可以研究词汇的义项,句义的分析可以分析句子的语义结构和推理关系。
三个平面的研究互为补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规律。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
例如,在词法研究中,可以利用语音平面分析汉字的读音变异,从而揭示词汇的演变规律;在句法研究中,可以结合语义平面分析句子的语义关系,从而深入研究汉语的句法结构;在语义研究中,可以结合语音平面分析词义的演变,从而阐释汉语词义的多义性。
总之,三个平面理论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一种全面、多维的分析方法,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析汉语的语言结构和功能。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三个平面理论的应用,推动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
汉语语法结构中的焦点句式研究
![汉语语法结构中的焦点句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5f7c9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0.png)
汉语语法结构中的焦点句式研究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语言之一,其语法结构也是极其独特的。
在汉语中,焦点句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语法结构。
本文将从焦点句式的定义、特点、分类和使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焦点句式的定义和特点焦点句式是指在一句话中,通过调整语序和语调等手段,将某个成分置于句子的中心,以达到突出重点的效果。
汉语中的焦点句式有很多种形式,如倒装句、强调句、反问句等。
焦点句式的特点是突出语气,强调重点,使句子更加生动、鲜明。
在表达中,当语音音量、语速、语调上的变化出现时,极有可能使用焦点句式。
通过调整语序、强调语气等方式,焦点句式能够让话语更有说服力,更加清晰、精确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
二、焦点句式的分类1.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一般语句中,改变谓语动词和主语的位置,以达到强调语气的效果。
例如,“今天考试,真不容易啊!”中的“真不容易啊”就是一个倒装句,其目的是为了强调“不容易”。
2. 重叠句重叠句是指在一句话中,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或同一个词汇的变形,一遍表述主语,一遍表述宾语,以达到强调效果。
例如,“雨淋湿了花儿,花儿泪湿了风”中的“花儿”就是重叠句,其目的是为了强调“花儿”。
3. 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或反问的感叹的句子。
例如,“你真厉害啊,不是吗?”中的“不是吗?”就是一个反问句,其目的是为了强调“真厉害”。
4. 强调句强调句是指通过语气的强调和重读等方式对一个成分进行特别加强的一种句子。
例如,“我才不喜欢吃辣椒呢!”中的“我才不喜欢吃辣椒呢!”就是一个强调句,其目的是为了强调“不喜欢吃辣椒”。
三、焦点句式的使用焦点句式通常用于陈述、问句、安慰等方面,也可用于说明与述评情感反应。
在表达中,使用焦点句式不但可以强调重点、增加话语的亮度,还能够为听众产生鲜明的印象,以便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和观点。
总之,焦点句式是汉语语法结构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更富有说服力,达到预期的传达效果。
汉语语法的本位研究
![汉语语法的本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a8ac2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8.png)
汉语语法的本位研究汉语语法的本位研究汉语语法本位研究是汉语研究中最古老、最重要的部分,历史上也是汉语语言发展的基础。
它的研究集中在语言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即描述语言的语法,这是语言研究的基础。
一、概述汉语语法本位研究的目的是描述汉语的入门级规范和语言习惯,以及与汉语有关的对话等。
它的内容包括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别是句子的结构、词序、动作形式、逻辑关系以及表达方式等。
汉语语法本位研究包括早期汉语语法系统的建构和汉语句法结构的分析,以及随后研究者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展开和完善的探讨。
二、汉语语法体系的建构汉语语法的本位研究始于汉语语言体系的建构,其本质上是一种形式理论。
它通过对汉语结构、词语和句子顺序进行描述,着眼于语言形式,给予了一种性质上以形式为中心的语言系统。
汉语语法本位研究以古代汉语语篇《尔雅》为基础,构建了凛然有序、甚密语言系统。
三、汉语句法结构分析随着汉语体系的建立,汉语语法本位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语义分析,它把重点放在汉语语义的句法结构上,来分析汉语句子与语句间的女体表达。
这一研究阐明了不同语法分析方法,可以将汉语句法结构分析划分为按范畴分析、按意义分析和按功能分析。
四、汉语语法的完善汉语语法按划分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展开了对汉语语法的完善。
汉语语法本位研究以形式语法为体系,发展出不同的汉语语法理论,以提高汉语语法表达质量,完善汉语语法体系。
五、总结汉语语法本位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汉语研究,它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汉语语言有重要意义。
它以形式为中心,关注汉语语法结构和句子习惯,努力使汉语语法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和准确。
汉语语法的本位研究将为汉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汉语语法新解
![汉语语法新解](https://img.taocdn.com/s3/m/3447ec2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a.png)
汉语语法新解汉语的语法一直是漫长的话题。
大约从中国人口始于公元前21世纪就开始了讨论,而且至今仍然活跃在学术研究。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汉语的语法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有许多不同的见解。
这些见解从最初的“单字原则”到“双音原则”,再到后来的“句子原则”,都有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的视角,以及独特的方法来解释汉语语法。
尽管汉语语法的研究论题广泛,但最近几十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句法原则”。
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汉语语法,以及汉语语法在句子中的变化及其含义。
这种新的视角,称为“句法原则”,是语言学家们在最近几十年研究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句法原则”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出发,分析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及其他结构模式,以及句子的语义。
“句法原则”侧重于句子结构的制定和按照某种原则来推断语义的变化,已经成为汉语语法学家的重要研究工具。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研究汉语句法的各种方面,如主谓宾结构的变化及其语义,句子的变化,以及句子的语义变化。
“句法原则”的应用,能够更清晰地描述汉语句法,并增强语言研究者们对汉语句法的理解。
另外,多年来学者们研究句法原则遵循了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句子应该尽可能地表达其意思,以使句子更加流畅,易于被理解。
其次,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句子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其规律性,以便使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
最后,句法原则也涉及语言的风格和文学习惯,可以使句子的表达更有表现力。
汉语语法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语言学问题,仍有许多未被认识和解释的难题。
因此,学者们应该继续以“句法原则”为基础,努力探索汉语语法的新解,为更全面地理解汉语语法,贡献和思考汉语语法的新解。
汉语语法的研究是语言学家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有趣的挑战。
“句法原则”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深入分析汉语语法,而且能够帮助语言学家们建立一种新的理解汉语语法的框架。
汉语的语法研究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发展,通过“句法原则”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汉语语法,并为汉语语法提供新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语法研究的思考一引起思考的原因1 50年代关于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是以施受关系定主宾;一种是以位置先后定主宾。
前一种关系也可称为一个语法形式内部成分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后一种关系也可称为一个语法形式内部成分间的句法结构关系。
[ 詹按:我们对一个句子(或任意的语法形式)进行分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确定主语、宾语干什么呢?对人学习语言(母语或外语)来讲,无非是为了用来说明学生造出的一个句子是对还是错,或者当一个句子太长、太复杂的时候,借助主宾语这些概念,可以帮助理解这个句子。
50年代的讨论是在承认有“主--谓” 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寻找确定“主语”(以及“宾语”)标准的努力。
]2 70年代关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认为汉语是主题明显的语言(topic-prominent),而英语则是主语明显的语言(subject- prominent)。
日语是主题跟主语并显语言(both topic-prominent and subject-prominent)。
菲律宾语是主题跟主语都不明显语言(neither topic-prominent nor subject-prominent)。
Keenan, E. L.(1974) The Functional Principle: Generalizing the Notion 'Subject of', in Papers from the Te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P.298-309.Keenan, E. L.(1976) Toward a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Subject'. in C.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 詹按:据曹逢甫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Keenan提出了“主语”的定义,即“主语”有三十多个特征,这些特征在各种语言中是普遍的。
当然具体一种语言不一定全部用到所有的这些特征。
]Li, Charles N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76)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C. Li, ed. , Subject and Topic, Academic Press, New York.曹逢甫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 : The First Step Toward Discourse Analysis. (1977年南加州大学博士论文)中译本谢蔚天《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曹在他的论文中提出汉语是语段取向的语言(discourse-oriented),英语则是句子取向的语言(sentence-oriented)。
他试图从言谈功用(discourse function)方面来分析主题与主语的差别,进而讨论主题与句法结构的关系以及主题在言谈上的功用。
他的结论是:汉语的主语不能带介词,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面,在指称上必须是“有所指的”(specific)[詹按:似应译为“特指”更合适一些],对述语动词的选择及指称相同的变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题则经常出现在句首,可以用表语气停顿的助词各开,在指称上必须是“定指的”(definite),而且可以涉及出现于句子外面的名词,但是只能对代名化变形与指称相同名词的删略变形发生作用。
3 90年代海外汉语研究界对汉语有无主语的争论《汉语是否有语法功能-- 评两份博士论文对主语的讨论》文玉卿,载《国外语言学》1994年第3期。
[詹按:认为汉语没有主语的学者似乎有这样的倾向,即主题这样的概念可以把汉语所有的语法现象,汉语的规律给描述清楚了。
这种认识未免过于简单。
认为汉语有主语的学者可从来没有否认汉语有主题的存在。
为什么“主语”、“主题”这样的概念不能共存呢?]4 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问题目前关于汉语研究应以哪些语法单位为“本位”的不同观点计有如下一些:(1)字本位;(2)词本位;(3)词组本位;(4)句本位;(5)小句本位;(6)复本位;(7)无本位;说不上眼花缭乱,也是“五花七门”了。
这本位,那本位,实际上都没有明确汉语语法研究中这些基本单位的界定问题。
如果我们问,什么是“字”?什么是“词”?什么是“词组”?什么是“句子”,什么是“小句”?等等问题,不知大多数汉语语法学家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更抽象的问题,语法研究中的单位是什么?干什么用?对人的语法很难说清楚这些问题。
而从对计算机而言的形式文法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似乎要相对容易一些。
汉语中最“硬”的基本单位是“字”,这毫无疑问。
汉语语法的任务是描述、解释汉语中的任意一个“字”是如何逐步组合,形成各种可以接受,能够传情达意的表达形式的。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需要建立一系列中间站(非终结符),我们给这些中间站取了一些名称--词、词组、小句、句子、……等等。
给定一个表达式,如何判定它是“词”,还是不是“词”呢?单音节的“字”似乎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地就是“词”,根本用不着费劲去判定。
多音节的“字串”(比如“白菜”)呢?说到这里,实际上问题在于,我们对什么东西是“词”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这时候,我们不妨静心想一想,假如没有“词”这个概念会怎么样,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词”这样一个概念。
答案很简单,没有“词”这个概念,所有说汉语的人照样会说汉语。
但前辈学者也已经论述过,如果用了“词”这个概念,讲语法会更方便些。
比如我要说明“*很白菜贵”不是一个合法的句子。
我可以从“很”、“白菜”、“贵”这三个“词”开始讲起,说“很”是副词,“白菜+贵”构成“主谓”结构,而主谓结构不受程度副词修饰,所以这个表达式非法,云云。
如果没有“词”这个概念,我就要从“很”、“白”、“菜”、“贵”四个“字”开始讲起,这样讲会比较罗嗦。
显然,“词”起到了一个“封装”(包装)作用,把一些小单位“打包”成了一个“大”一些的单位。
这样“封装”可以给我们描述“语法过程”带来许多便利。
假设“词组”这个单位的存在,也完全基于同样的理由(参见宋国明(1998)《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当代语言学理论丛书”,第二章,“词组结构”--第一节“词组的概念”,第二节“词组结构语法”)。
“句子”也是如此。
所不同者,是人们感觉上的不同,好象“词”、“句子”这些东西在一些语言(印欧语)中有比较可操作的标准,也就让人们觉得它们“本来”就存在。
其实,作为语言学家,“本来”存在与否固然重要,在“方法”上添加“辅助线”才更能真正显示研究者的个人水平(初中几何的经验就告诉我们,谁最擅长做辅助线,谁就是班里解几何题的高手,因为这需要想象力)。
“词组本位语法”在这个意义上表现了最大的学术魅力。
在从“字”到“句子”、“篇章”这个漫长过程中,假设一个“抽象的词组”这样的单位的“存在”,可以为我们描写汉语的语法规律,汉语“自然语言表达式”的构造规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上述意义上,提出“字组”这样的概念,也能起到完全相同的功效!!!不过,它本身也并不比“词组”有更多作用。
(构建汉语语法大厦,是用“词组”这样的概念,还是用“字组”这样的概念,没有任何本质的差别。
)如果上述阐述还算清晰的话,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再谈谈“什么是词”,或者“词是什么”,或者如何定义“词”,或者给定一个表达式,有没有办法判定它是词这些问题。
很遗憾!对任意给定的一个表达式,不可能由它本身的成分判定它是“词”,或者不是“词”。
(“来信”是词,还是不是词?“鸭蛋”呢?)一个表达式是“词”还是不是“词”,是被规定的!!!为什么要这样规定,而不那样规定?-- 因为“这样规定”对我们有好处。
二我的主要认识:(1) 一个结构模式用以概括一批具体的语言形式,比如我们可以用“主谓结构”这个模式概括:“西瓜孰了” 、“西瓜五毛钱一斤” 、“西瓜卖完了” 、“我买一个西瓜”、“这车西瓜是公社的”、“西瓜挣不了多少钱”、…… 等等实际的语言形式。
这跟我们用名词(n)这个范畴概括一批具体的语词是完全一样的。
(比如我们说“桌子”、“战争”、“体育”、“眼神”、“锁”、“会”、“精神”、…… 等等是名词n)任何概括都是为了在说明一个对象(语言形式)的行为时省力气。
力气的确是省了,但天下事,从来就是有得必有失。
在概括的同时,必然地,或多或少会掩盖我们所描述对象的丰富个性。
(2) 在语言学中(特别是语法研究中),所谓说明一个对象的行为,无非是说明它能出现在什么上下文语境中,能有哪些变换形式罢了。
广义地说,任何一次“合法的” 变换操作,就是给出一个对象的“意义”,只不过,这些意义是不同层次上的意义。
比如对于S“西瓜孰了”这个对象,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变换操作得到R1:[ZW:[np 西瓜[vp 熟了]] (其中ZW 代表主谓结构),这个变换操作的结果是关于“西瓜熟了”的结构层次,不是自然语言中的语言形式。
我们还可以得到这样的变换R2:“熟了的西瓜”。
这个变换操作的结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个可接受的语言形式。
R1跟R2两个结果都可以看作是原来的对象S的“意义”。
只不过是不同层次上的意义。
(3)我觉得,在说明一个对象的行为时,从科学理论的要求来讲,必然是用抽象而概括的模式去描写解释个别的对象的行为。
而在这一过程中,最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当一个对象(语言形式)发生变化时,它的行为会相应地发生什么变化。
这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
比如:a.“增加”不能出现在“有”的后面作“宾语”,-- * 有增加但“大幅度增加”就可以出现在“有”的后面作“宾语” -- 有大幅度增加b.“你帮助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叙述句,一般被分析为“主谓”结构,不会有什么争议。
“主谓”结构通常不能受副词的修饰(这是主谓结构跟一般vp的区别之一),比如,不能说“ * 经常你帮助我”,而应该说“你经常帮助我”。
但是,当“你帮助我”出现在对仗格式中时,如“你帮助我,我帮助你”,情况似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我们可以说,“他们几个经常你帮助我,我帮助你”。
这是“语法行为”方面的变化,从意义上看,单说“你帮助我”,是叙述或描写性的,而“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则丧失了叙述描写意味,变成了一种对抽象事件的摹状。
这就好象汉语中一般的并列结构,从单个成分变成两个并立,意味上从具体向抽象发生了转移(参见叶文曦报告),比如“东-> 东南西北” ,“吃-> 吃喝拉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