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即将消逝的历史文化古村落

合集下载

阳江禾仓村:渐被遗忘的古村落

阳江禾仓村:渐被遗忘的古村落

阳江禾仓村:渐被遗忘的古村落“古巷十条,老屋百座,丰头河绕城而淌,郁竹绵延数百米……”禾仓村,阳西县程村镇一处城堡式的古村落,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了,所居皆黄姓村民。

阳春三月的一天,天气晴好,我们踏上寻访禾仓村之旅,探寻这个古村落昔日的森严古堡,倾听江夏黄夷的子民在禾仓开创基业、繁衍生息的传奇故事。

1、夹缝中生存的古村落从市区驱车,经平整开阔的沈海高速,抵达程村镇政府后,再往西北方行走约4公里,便是禾仓村了。

一路上,葱郁的树木和层叠的峰峦应接不暇,在启程前所听说的有关禾仓村的传说不断侵入笔者的脑海。

然而,印入眼帘的禾仓村却与普通的乡村别无二致。

进村的泥道正在改造,水泥和沙子堆在路边,工人抽着水烟、聊着天。

道路两旁的房子有着明显翻修的痕迹,白墙黑瓦的两层小楼,屋顶装着用于接收卫星电视信号的“锅盖”。

63岁的村民黄华认家的布局与城镇家庭没多大区别。

客厅里,摆放了电视机、音响、冰箱等现代电器;房间里,梳妆台、更衣镜和沙发也一应俱全。

走出屋外院子,一辆半新的银白色小轿车停放在此。

时间的魔力,让村庄变了模样,却没能让村民换了记忆。

黄华认还记得小时候跟随父亲“扒龙船”的场景:身穿“水手服”、手持木船桨的青年分坐在船的左右两侧,哨声一响,五十多人齐齐划动木浆、拨开水面。

彼时,六七岁的黄华认站在丰头河岸,一边学习帮忙,一边呐喊鼓劲,待日后继承父亲的衣钵。

祭祖、办庙会、舞龙灯、扒龙船……古老的习俗依旧流传,岁月的变迁在所难免。

根植于神话与传统的村落仍在运转,但其高度的现代化程度却不断提醒着,这已经是一个现代村落。

而那静卧于浅滩中的龙船,是旧时生活穿透岁月的真实边角,曾经辉煌的记忆,在古老和现代的夹缝中喘息。

2、丰头河畔的黄夷子民禾仓村村民自认是江夏黄夷的后代。

村口的黄氏宗祠有门联佐证:原本追江夏,家声振漠西。

据说,炎黄时期,华北燕山一带有部落叫东夷,也称“九夷”,其中一个崇拜黄莺鸟的氏族被称为黄夷。

章渡古镇——即将消失的古村落

章渡古镇——即将消失的古村落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章渡古镇——即将消失的古村落说起安徽的古村落,实在是有太多远近闻名的古村落了,但有些古镇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慢慢地在我们眼前消失了。

章渡古镇就是其中的一个,章渡古镇也叫泾溪古镇,坐落在宣城的泾县,青弋江西畔,山明水秀,鸟语花香。

章渡古名漆林渡,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早在唐代即在此设埠置州,曾辖三县。

李白游历泾县时,曾誉章渡为皖南山区之“西来第一镇”。

古镇西北环山,由于背山临水,地理环境十分优越,青弋江又是当时泾县最繁荣的交通要道,章渡就成为泾县古时候的第二大商埠。

可惜时过境迁,古镇昔日的繁华早已随江水而去,只能躺在千年的梦中日渐凋敝,颓败。

古镇内文化古迹众多,最著名的就是吊脚楼一样的建筑,被称为“江南千条腿”,它就是建在青戈江边上的“吊栋阁”,建于明末清初,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这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结构,前店后宅。

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极富江南水乡情调。

由于此建筑一户接一户,绵延一、二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称“江南千条腿”。

由于宅房主要梁架是用木柱支撑在空中,又称“吊栋阁”。

这些古民居悬空建在青弋江边,只是用几根木柱支撑着,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们依然挺立在青弋江边,除掉有几根柱子是用新的红砖支撑着,大多数还是本来的面貌。

章渡老街建于明代中叶,是古镇现存最长的老街。

背倚美丽的蓝山,李白诗云“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山间耸壁祠,香火旺盛,山下是碧波荡漾的落星潭、安吴渡。

清代诗人洪亮吉在《雨霁自落星潭上蓝山》诗中赞到:“蓝山新霁后,飞瀑下如龙。

引言一行鹭,扶人百尺松。

古怀殊落莫,石屋暂从容。

又复萧萧雨,前峰翠益浓。

”古镇附近还有“世进士第”、“大夫第”、“卫公祠”等明清府第及古民居建筑多达100余处。

古镇内的民居大多具有皖南精致的砖雕、石雕、木雕,高高的马头墙。

泛着青光的石板和卵石铺就的细而窄小道,又溶进了少数民族吊脚楼的的特色,使它在皖南的民居中独树一帜。

消失的古村落散文

消失的古村落散文

消失的古村落散文在我记忆的角落,有一个曾经繁华而美丽的古村落。

它坐落在山脚下,四周被青山环绕,如同一座被时光遗忘的画卷。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古村落悄然消失,仅留下一些残破的墙壁和孤寂的回忆。

走进这个古村落,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

曾经繁忙的街道如今已经杂草丛生,静谧而荒芜。

古老的民居因为岁月的风吹雨打变得残破不堪,墙壁斑驳,屋顶已经半坍塌。

这些残破的建筑是过去的见证,它们诉说着古村落曾经的繁荣与风华。

曾经,这个古村落是一片热闹的天地,村民们忙碌于田间地头,勤劳地耕种着庄稼。

村里的酒楼里飘出阵阵的烟火气,村民们在一起聚餐、唱歌、跳舞,欢声笑语充斥着整个村庄。

这里曾经是人们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的温暖家园。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个古村落逐渐被遗忘。

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老人们也渐渐离世,只剩下一些孤老无依的人留守在这片黯淡的土地上。

与此同时,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取代了古村落的存在。

古村落的消失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许多年的沧桑变迁。

如今回首往事,只能看到那些残破的墙壁和街道,它们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而村民们的故事,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淡忘。

然而,尽管这个古村落已经消失了,但它的记忆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照片和口述来了解这个古村落的历史和文化。

每当我走过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我都会想起那些勤劳善良的村民,想起那些欢声笑语的日子。

消失的古村落是时光的见证,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在的生活。

它告诉我们,岁月如梭,一切都在改变。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珍惜我们的家园。

让我们铭记这个古村落,让它成为我们心中永不消失的记忆。

描写遗失古村落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2篇)

描写遗失古村落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2篇)

描写遗失古村落的句子唯美(篇一)漫步在时光流转中的遗失古村落,仿佛穿越时空的窗口,沐浴着岁月的光辉。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每一个古老的石头都承载着无数个人的故事。

让我们一同用唯美而感人的句子,描绘这座岁月遗落的古村落吧。

1. 时间的刀锋割碎了青春的纸痕,流失的是年华,遗失的是古村落的风情。

2. 随着岁月的流逝,古村落的静谧逐渐变为被时间遗失的墟落。

3. 古村落像一张岁月留痕的画卷,遗失在云烟的轻徊之中。

4. 石板路上憔悴的脚印,仿佛在诉说着古村落的曾经荣耀。

5. 这里的古井深深地镶嵌在村落的记忆里,却被遗失在时光的尘埃中。

6. 古老的建筑如梦幻般的存在,仿佛是被时光错置的柔情。

7. 古村落的墙壁上,斑驳的褶皱记载着岁月的华章,也是一段被遗失的历史。

8. 矗立在小巷口的青石门框,默默地守护着遗失的古村落。

9. 古店铺的门檐下,曾经欢声笑语的痕迹早已被遗失在岁月的尘埃里。

10. 由石头堆砌而成的院墙,经历了千年沧桑,却无法避免遗失的命运。

11. 这里的巷弄弯曲而幽深,仿佛通向了遗失的回忆的黑暗迷宫。

12. 古村落散发着悠远的古香,仿佛是遗失在岁月长河中的芬芳。

13. 老树根脚下,难以告别的是古村落的孤寂和遗失。

14. 古村落的门楣上,刻下的不仅是醉人的凄美,更是遗失的心酸。

15. 斑驳的墙壁上,映照着岁月的遗失和古村落的沉默。

16. 古村落仿佛一个被斑驳纹路缠绕的老人,化作遗失的岁月之瞬间。

17. 石板街上,曾经繁华的车马声悄然遗失,只留下静谧的回忆。

18. 古井的泉水,仿佛记载着遗失的古村落的眷恋之泪。

19. 雕刻在房屋梁柱上的花纹,流转出遗失的岁月情愫。

20. 古村落的屋檐下,流淌着被遗失的夏日阳光。

21. 古村落的秋叶沐浴在斜阳里,落下的不仅是遗失的颜色,更是时光的叹息。

22. 迷失在古村落的巷弄中,仿佛走进了一个难忘的遗失世界。

23. 古村落的街角,平添了世事沧桑的落寞,遗失了往日纷繁的繁华。

古村落消失的作文

古村落消失的作文

古村落消失的作文
《渐渐消失的古村落》
嘿,你们知道吗?现在好多古村落都在慢慢消失呢!这真的是让人挺惆怅的事儿。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了一个挺偏远的小村落,那地方啊,真的是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一进村口,那古老的石头路就吸引了我,石头上那深深浅浅的痕迹,就好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村子里还有好多老房子呢,那墙都有些斑驳了,可就是那斑斑驳驳的样子,让你能感觉到时光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我走进了一间老房子,里面暗暗的,但是特别有感觉。

房梁上还挂着一些以前的农具,已经生了锈,但看着它们,我好像能想象出以前的人们在这里劳作的场景。

有一个角落里还堆着一些旧书,我随手翻了翻,纸张都发黄了,有些字都模糊不清了,但就是这些旧旧的东西,让我特别着迷。

可是啊,听说这个村子里的年轻人都慢慢走出去了,只剩下一些老人还守着。

那些老人坐在门口,眼神里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落寞。

他们跟我讲,村子越来越冷清了,不知道再过些年还会不会有这个村子存在。

我听了真的觉得好难过呀。

现在好多这样的古村落都面临着这样的命运,慢慢被人们遗忘,慢慢消失不见。

哎,真希望我们能多重视重视这些古老的地方,不要让它们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留住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吧,不然以后我们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曾经有过这么美丽而独特的古村落了。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即将远去的古村落呀,别让它们真的就这么没了啊。

那些渐行渐远的古镇民居

那些渐行渐远的古镇民居

那些渐行渐远的古镇民居
当大大小小城市都被模式化的高楼大厦占据后,城市的性格已经统一化,地方的个性已经扁平化,故乡留给新一代人的印记也越来越少。

渐渐远了,那些古村落。

这些古镇村落,有的被开发起来,其美景更加散发光芒;有的则慢慢被时光消磨,写尽历史的沧桑。

遥远的村落古镇,
就像一坛藏在地下的陈年老酒,
岁月越久,味道越醇香。

素装江南,初看像一幅画,仔细看还像一幅画,但他不是
画。

虽然村落中很多斑驳的过往已经淹没在时光里了,无法找寻。

但是我们仍旧可以沿着一些蛛丝马迹,撩开她尘封的面纱,看见那些渐行渐远的华丽。

深深庭院,夕阳残照,想起一句诗:
临水人家深宅院。

阶下残花,门外斜阳岸。

一墙一瓦上依次留着的古迹,仿佛还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依然有村民来往,就像穿梭在现实和历史之间。

年华向晚,不过岁月沉香。

待到老去的那一天,两鬓斑白,步履蹒跚的我们虽不能再走千山踏万水,却喜欢和你围在火炉边,在我们的皱纹与白发里,细数光阴的痕迹。

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

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

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全市102个行政村保留着历史文化村落的特色,宛如颗颗散落在乡野的明珠,熠熠闪光。

春夏之交,在古村落中穿行,不禁想起了海子的诗句: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一雨后的大陈村,绿树掩映,古朴中透着清新。

扶着爬满青苔的砖墙,走在湿滑的青石路上,侧耳细听,幽远的小巷里飘来歌声: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故乡永远在我们心间……循声而去,走进古老的“汪氏宗祠”,只见男女老少在村支书汪衍君的带领下且歌且舞,歌名叫《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是他们的村歌。

“大陈村的乡土文化也曾面临消逝。

”汪衍君说。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村庄发展迅猛,变化很大,但是她们也消逝了,因为丢掉了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那些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

这样的村庄只是单纯的“居住地”,只是一个“空壳”。

大陈村也一度过度开采资源换取村庄的发展,经济上去了,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村里风气日下,甚至成了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后进村。

2005年,汪衍君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第一天,再一次踏入村中那幽深的小巷,望着眼前走过200多年风雨沧桑的幢幢古宅,汪衍君若有所思。

在村民惊讶的目光中,汪衍君修缮了古建筑,请人写了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

音乐声中,只见汪衍君在天井里深情歌唱,舞台上下,两边厢廊,村民们为他伴舞。

一曲终了,汪衍君和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偎依在一起。

他说,村歌讲述的正是汪氏祖先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

“大陈面是村里秘传百年的美食,寄托了思念和家的味道。

”一位老大爷眼噙泪花。

文化润泽了百姓的心田,歌声中,村民被唤醒,浮躁的心得到了抚慰,大陈人不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眼下,虽然人均收入只排在全市中游,但是村民的幸福指数却攀升到全市前列。

央视记者再次来到大陈村,这次记录的是村民的幸福。

即将消失的文明云丘山古村落旅游

即将消失的文明云丘山古村落旅游

即将消失的文明云丘山古村落旅游作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2期中和养生地,生态云丘山,云丘山景区自然景观独特奇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景区内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古村落群。

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使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云丘山的千年古村落有10多个,分别是塔尔坡古村、康家坪古村、前庄古村、后庄古村、上川古村、下川古村、安汾古村、鼎石古村、鹿凹峪古村等,每一个默默无闻的名字背后,都保留着一段能够触人心弦的感觉,这些古村都依山傍水,风水绝佳,古村全部用石块垒筑而成,石楼、石窑、石墙、石堡让您大开眼界,在这里我们感受、聆听古村落发出的远古回声、旋律、韵味、诉说,甚至是一个民族最初心跳的节奏。

塔尔坡古村落塔尔坡古民居院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居住理念。

以土崖挖洞的穴居、石料构筑的窑居和夯土版筑的抬梁结构为主要的建筑形式。

土窑洞是依山构造,挖凿土窑。

石窑洞是利用当地的石材,碹拱而成的,一种是洞穴式的碹拱洞口门窗的建筑形式,一种是无梁殿的建筑形式,以洞侧壁为门窗的建筑形式,俗称枕头窑;瓦房是梁架结构的瓦顶建筑,一般分为两层。

土窑洞、石窑洞都脱胎于岩洞或穴居,瓦房脱胎于夯土版筑、抬梁结构等建筑,塔尔坡现存的古院落是古民居的活化石。

住房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先生亲临古村时评价说,“塔尔坡古民居很有建筑价值”。

权威专家对古民居建筑和历史价值作以准确的定位认可,对它的历史定位给予充分肯定。

丁石古村丁石古村旁边的唐代官道——路面现在还保留下曾经马蹄、车子留下的印迹,还有旁边石壁上的的交通碑,无不暗示这里曾经是条十分繁华的交通要道。

这条路正是唐代把中原的食盐运往世界各地的必经之路!云丘山马壁峪作为交通大要道,在昔日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与繁荣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也见证了云丘山古老的历史与辉煌的文明。

中国废弃旅游景点

中国废弃旅游景点

中国废弃旅游景点
中国废弃旅游景点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知名的例子:
1. 丽江老城:曾经是丽江市的旅游胜地,但因为大量的商业化开发、环境破坏和游客过度拥挤等问题,导致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出现了较大问题。

如今,丽江古城一度面临废弃的风险。

2. 木栅古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曾经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加上近年来人们对于旅游景点需求的变化,木栅古村已经变得荒废和废弃。

3. 秦岭大草原:位于陕西省境内,曾经是一片广阔的草原风景区。

然而,由于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和人为开发等原因,导致该地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如今已经沦为废弃的旅游景点。

4. 长辈公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曾经是一个以纪念长辈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投资不足和游客缺乏兴趣等问题,该公园逐渐废弃,如今已成为废弃的景点。

5. 陈塘关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古镇。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陈塘关古镇的原貌和建筑风格遭到破坏,如今已经废弃。

以上这些废弃的旅游景点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包括环境破
坏、管理不善、人为开发等。

这些景点的废弃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诗意盎然叙大事回味悠长念古村——赏析优秀新闻作品《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广电1102 张洪乐 201120270225【背景介绍】: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一起现场察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深深感受到江山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十分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

于是,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抓紧采访相关人物及故事,连夜加班,于第二天赶出这一通讯。

文章见报后,江山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对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更高,不断有人打电话给记者交流感想,衢州文化界人士表示: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

此文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以及《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进一步扩大,至今已有全国100多个县市3000多人到江山考察古村落保护。

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此文,而且质量不错,值得表扬。

此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保护力度。

【赏析】:此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文笔优美而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人带如一个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还多处运用鲜明生动的故事,营造了很强的现场感,信手拈来,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用散文的笔法,轻松的笔调,给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江山答案,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了呼吁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感诉求,回味悠长,引人深思。

同时本文记者打破常规散文诗般的写法,对党报的工作性报道也是一个创新之举。

接下来我将从意境意象、节奏韵律、成文速度和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四个方面具体欣赏一下本文的出彩之处。

意境意象美的活灵活现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而这篇通讯却笔走偏锋,开门见山就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意境,让文章具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正在消失的传统村落

正在消失的传统村落

正在消失的传统村落作者:王东芳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24期洞八岭村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山河镇,是一座房屋上下畅通、户户贯通、院院连通的古村落,具有全民防御特色和完整的排水系统。

其起源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代。

但近几年,由于缺少保护,这个具有重要文化和文物价值的古村落濒临消失,55%的建筑物已经倒塌,只有寥寥几个孤寡老人还居住在村子里。

洞八岭村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传统村落日渐或濒临消亡的命运。

所谓传统村落,民间习惯将其称为“古村落”,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近年,我国的传统村落正在急剧消亡。

传统村落命运不容乐观相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05年,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约有五千个,而迄今只剩下两三千个,7年时间内消失近一半。

有的旧屋无人居住,自然毁坏或被人为拆迁,有的古村落中建设了许多新建筑,破坏了原有风貌,有的被旅游开发成无原居民的空心村。

即便是一些已经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其保护现状也不容乐观。

位于山西晋中市的后沟古村,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

这个古村落完整的排水系统、等级分明的窑居建筑格局、威严的张家祠堂、精雕的古戏台、自给自足的生产作坊、防患未然的他储制度等充分显示出族权势力的统治地位,是北方农耕文明活态文化的完整画卷,堪称“农耕桃源”。

然而,7年过去了,如今,在这个古色古香的村落里,一座座崭新的红砖瓦房拔地而起,显得格格不入。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很多传统村落都消失了。

我们最近在做调查,严格意义上,山东省一个传统村落都没有了。

前些年我们去山西,有的地方还能看到传统村落,现在有的已经消失了。

”这些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从一定程度上切断了优秀文化的盛载与传承路径,而其无法复制的文化信息、文化形态、文化能量,也就从此消失了。

寻访即将消失的河口古民居

寻访即将消失的河口古民居

寻访即将消失的河口古民居作者:文图/高延滨来源:《丝绸之路》 2014年第16期文图/高延滨河口镇位于兰州市西郊,山环水抱,地势险要。

它东接兰州市西固区,西去通往青藏的109国道,往北则沿312国道进入甘肃河西走廊,继而通往新疆,是历代中原王朝的边关要隘,西北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

河口镇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曾经是黄河兰州段重要的水埠码头。

当年的粮食、布匹、食盐、茶叶、烟叶等重要物资在这里通过木船和羊皮筏子水路运输到内蒙古的包头,通过陆路直达青海和川藏高原。

这里也是军事上的天然屏障,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无数的政客商贾、文化名流及僧侣行进在这条古道上,在此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

2009年,第一次听说河口镇至今仍然保留有清代古民居38处、200多间。

当时,能查到的河口镇古民居文字资料不多,图片资料几乎没有,这就激发了我亲自去探访的兴趣。

但由于河口镇古民居至今还有人居住,没有人带领不好贸然闯入,而村中的庙宇正处在修缮中尚未开放,只好悻悻而归。

2010年7月,第二次去河口镇,我们直接找到了河口村的村支书。

村支书说河口村确有古民居,但现在已经支离破碎,散落在村中的住宅中,只有几座寺庙保存得还相对完好,由村里文化中心的两位老人掌管着钥匙。

村支书带领我们找到了70岁的张德贤老人,正在吃午饭的老人撂下饭碗就带我们来到文化中心拿钥匙,顶着正午强烈的阳光,一路带领我们走街串户,参观古民居和古寺庙建筑。

张德贤老人原是甘肃省木材公司的职工,退休回乡后一直从事古镇的保护和沉淀历史的挖掘工作,对河口古镇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有了他的带领,河口镇古民居和一些尚未修复的古寺庙建筑便可以一览无余了!张德贤老人说,河口是走进兰州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兰州西大门”之称。

昔日的河口,有两处黄河古码头,还有近代河口海关、驿管站、税务局,在街心有鼓楼,狮子楼上有跨街卧桥,大小两座牌坊、四大城楼和绵延的城垣,有多个寺庙、五座祠堂、两处义学,三条主街道上设有鳞次栉比的商铺,如酒坊、烟坊、磨坊,店铺后面有一座挨一座的四合院民宅,俨然一幅兰州的《清明上河图》。

峡谷古镇群 即将隐退的千古风流

峡谷古镇群 即将隐退的千古风流

这里聚散流转.古镇元气渐渐恢复 到光绪朝中叶 .
三交脱胎换骨、重振旗鼓 。形成 了以正街 、西街为主 干.3 余条巷陌穿插其问的大镇.一些著名豪商如李 0
旺山、杜三子、王恩润等纷纷在三交大兴土木。其中 杜三子故宅建筑富丽豪华 .晋西民居无出其右者 而
王恩润宅的气势更胜一筹— 王宅用十三个连环小院
北等地.几乎垄断了这些地区的瓷器贸易。在鼎盛时
3 … 6




一 一


j mm
u~w - m  ̄

鼙 ●

蝗 ~ 墨辫 ~『 。 三 l 翼 一
| l _
‘ { 毫 j 二 j _・


紧:



_●





} ■ — ’

从水利运输的角度来看 .黄河晋跌大峡谷绝对算不上一条黄 金水道—一 时宽时窄的河道 ,忽缓忽急的流水.以及无处不在 的
的黑龙庙.便成了商人们时时企盼的吉祥路标,望着
飞据挑粱的庙宇,商人们长长地松一口气,终于可以 脚踏实地 .暂时告别那艰险的黄河水道 他1将货物 n 卸下.提起行囊,极为气派地晦 进客栈 .要来一盘油 炸花生米 .一壶当地的老黄酒,极闲暇地品昧着。有 些倦意了 便坐在房间里的太师椅上.在昏暗的烛光 下拨着算盘,仔细地清点着几天来的买实结余。算盘 声和着窗外的阵阵喧闹.极为动听地响起来。 的商家雇客。对于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偏僻小镇来说 . 邪谨是怎样一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
都辙瓷活。烧制的瓷器大到大盆、大瓮。小到面盆 、
灰墙黑瓦虽已经受 了数百年风雨侵袭,但仍然还保 留

消逝的“老照片”

消逝的“老照片”

消逝的“老照片”中国传统村落是较稳定的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生态文化景观的社会单元。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工业化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村落城镇进入大规模的建设阶段,传统村落数量急剧减少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那么这些传统村落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发展?本文以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大沟传统村落棚改项目为例探讨古村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传统村落;板桥镇;棚改;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作为‘博物馆’,作为‘活化石’,作为“山水画”,作为“田园诗”记载着乡村历史文化,描绘着传统农耕文明,留驻着美丽乡愁。

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吸收借鉴优例因地制宜,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例如2017年3月两会冯骥才先生提出的提案,“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的发布,“黔东南峰会”的召开等。

但是现状不容乐观,传统村落的数量急剧下降。

因此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历史文化下的“老照片”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板桥迄今有着三百余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因流溪河、小安河贯穿全镇水陆交通便捷,商贸物流云集,历为永川至铜梁的边境重镇。

老街是依河建成的并由几个时代构成:清朝、民国、建国初期、80年代后。

板桥拥有的古廊檐是川东廊檐老街珍品,烟柳之畔的水墨景致让人留恋。

风雨廊,留下了岁月的车辙,同铁山老街、大顺老街并称为“川东廊檐老街”的三大绝品。

老街两侧民居沿阳沟对称分布,全长1000米左右。

廊檐采用“廊道式”建筑风格,廊檐采用小青瓦,同时以砖石结构作为支撑梁架的柱头;柱头从风化状态来看能够感受到小镇的沧桑。

砖柱极少数为定烧的圆形砖,彰显着它的魅力,烈日不被晒,走路不湿鞋。

“廊道式”建筑风格把街道两侧前的屋檐伸至街道中心,房屋的排水与采光靠中间留出的间隙,实现了遮风挡雨。

排水主要依靠街道中间的阳沟和房屋内的阴沟。

【精品文档】消失和被掏空的古村落-范文模板 (2页)

【精品文档】消失和被掏空的古村落-范文模板 (2页)

【精品文档】消失和被掏空的古村落-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消失和被掏空的古村落近些年,我在深入各地古村落进行文化遗产普查时,常常碰到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就是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有模有样地立在那里,但建筑里边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文化的内涵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支离破碎。

那些唱傩戏的面具、印年画的画版、演影戏的皮影人,甚至连寺庙和戏台柱子下边雕花的石礅,全都是为了应付游人而找人新刻的。

这些古村落除了建筑,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的记忆与见证,它们都跑到哪里去了呢?去北京的潘家园、天津的沈阳道、上海的城隍庙、太原的南宫、成都的送仙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古董市场和古物集散地看一看吧,都在那里!我考察过许多国家的古物市场(西方人叫跳蚤市场),但绝对没有我们的古董市场那样无奇不有、气势惊人。

多年前我听到一位外国朋友发出感叹,他惊讶于中国历史悠久,古物极为丰富。

但今天如果再去逛逛各地的古物市场,已经被赝品所充斥,罕见真物!这不奇怪。

首先是长久以来,农村贫穷,物品很难保存。

近百年来又经过一次次自我的粗暴的扬弃。

更直接和更致命的原因则是最近几十年古董市场的开放。

当时似有一种理论,似乎古董有了商品价值就不会被丢弃或毁掉,并把这种观点当作古董市场开放的理由而全面放开。

但不料,它的负面远远大于正面。

那些很久以来一直被视做“破烂”的东西,忽然值钱了,一方面刺激了卖,一方面刺激了买。

卖是为了换钱,买一半出于爱好,一半是为了升值。

这便促使一支专事搜罗古物的队伍——古董商贩的迅速形成与壮大。

遗憾的是,我们对遗产最先看到的不是文化价值而是商品价值,最先深入田野并看重遗产的不是文化人而是商贩。

在金钱的驱使下,无以数计的古董商贩爬山涉水、千辛万苦地把各省各镇各乡各村的古代遗存——搬到市场上,从家藏细软、字画、陶瓷、家具到服装、老照片、家谱、房地契、农具、生活什物,甚至窗扇、门礅等,无所不有。

摸清家底留住即将消逝的特色文化村落-精品文档资料

摸清家底留住即将消逝的特色文化村落-精品文档资料

摸清家底留住即将消逝的特色文化村落淄博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1989 年就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 年临淄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在齐鲁大地的农田林网之间,散落着大量的特色文化村落,这些村落是悠久农耕文化的结晶,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传统建筑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

1特色文化村落现状概况1.1概念界定由于特色文化村的概念比较宽泛,对其判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便于调研的开展,参考相关研究资料,结合淄博实际,把特色文化村落分为历史文化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两类。

本文所指历史文化村落指遗存有历史印迹明确、乡土文化鲜明、连片布局或线性串联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古民居或古建筑的村落。

所指自然生态村落指集乡村风貌与自然生态于一体的村落。

其主要特点为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民俗多样。

1.2分布概况据统计,上报的95 个特色文化村落中,有历史文化村落39个,自然生态村落56 个。

在这些古村落中,古建筑和特定年代的建筑集中的村落15 个,集中分布在博山区、淄川区和周村区;从建筑历史看,现存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从建筑用途来看,现多为闲置,少量的用于居住、旅游,居住者多为老年人。

自然生态 村落多分布于山区,以在淄川区、博山区和沂源县为主,村落以 流域为单位连片集中分布的特点比较明显。

在规划层面, 上报村落中, 属于规划中心村的历史文化村落13 个,占 33%,属于规划中心村的自然生态村落 15 个,占 26.8%; 48.4%的以上的特色文化村落属于规划保留村落。

1.3 主要特点1.3.1 村落历史悠久。

从村庄历史沿革的资料看,特色文化 村落历史普遍久远,多数于明朝或之前建村。

村落布局分散。

39 个历史文化村落分布在 20 个乡镇从村落布局来看,平原地区多积聚分布,村落紧凑;山区则村落 小而散。

1.3.4 村落的文化底蕴深厚。

淄博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 了众多志士仁人, 积淀了灿烂的文化艺术, 而她们中很多都与根 植特色文化村落。

消失的古村落 忘不了的乡愁

消失的古村落 忘不了的乡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望能否实现?一个个消失的村落背后,有国家 政策与村落保护的矛盾,有开发与保护的博弈,有乡村规划体制的弊端,亦有实实在在的民生问 题……
编辑:赵慧 美编:徐政 58 民生周刊 2014.12.2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忘不了的乡愁
传统村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然而,城镇化趋势下,每天约有300个村落消失,1.6个传统村落消亡。原本封闭的农村早已被外界 冲破,二元格局下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人口外流,残存下来的村落也已空心化。
幸运的是,传统村落保护如今与城镇化一道进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10月28日,住建部村镇 司司长赵辉透露,未来3年中央财政将按平均每村300万元的标准提供114亿元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 护,并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明确严禁拆并传统村落。12月12日,全国政协召开 双周协商座谈会,就“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问题建言献策。

即将消失的千年古镇剥隘

即将消失的千年古镇剥隘

即将消失的千年古镇剥隘剥隘地理南方网讯剥隘属云南富宁县所辖,与广西百色市相邻,地处驮娘江、那马河和普厅河3条江河交汇而形成右江起点。

右江曾是我国西南贸易的一条黄金水道。

古代,滇铜和大理国的马匹等都从这里进入两广等地区,沿海省份的海盐布匹之类也从这里进入云南,因此剥隘有“滇粤津关”之称。

这个仅有300多户人家的小镇,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远眺剥隘古镇将长眠江底一座在滇桂交界辉煌了数百上千年,素有“滇粤津关”之称的剥隘古镇,很快将永沉江底。

数百上千年以来,壮乡古镇剥隘延续着高原的豪迈、秉承着水乡的旖旎、散发着壮家的质朴、闪烁着商家的睿智,以独特的魅力饮誉大西南。

厚重的历史积淀,幻化成剥隘灿烂的人文景观——“具说南溪景最幽,家家都筑望江楼”的建筑群,青石铺就的甬道古巷,沧桑斑驳的港口码头,以及自在漂游的唱晚渔舟,无不深深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

但而今,这一切很快将成为历史。

随着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从2005年开始,以剥隘古镇为中心,方圆600平方公里的地方,将逐步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剥隘曾经辉煌剥隘是右江的起点,右江曾经是我国南方贸易的一条黄金水路,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她堪称云南通往两广等沿海一带的“丝绸之路”。

著名的滇铜,便是通过剥隘,源源运往南方沿海各省。

宋时,剥隘被称为“隘岸”,以隘口河岸而得名,其时的剥隘已经是富宁县的三大聚邑之一。

当时大理国的马匹就是通过这里,经水路运往两广一带,又从这里把海盐和布匹源源运往全省各地。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剥隘从此饮誉四方。

从南宋开始,这里就是古大理国到邕州商贸往来的要衢之一。

明初,剥隘开始设立商埠,成为滇、桂、粤、湘等省际民间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剥隘由此开始了她辉煌的历史。

直到解放初期,这里依然是马帮、商船频泊的地方,陈赓大将所率的解放云南大军也是从这里进入云南。

由于交通地位的变化及其它原因,今天剥隘繁华不再。

要在此寻得历史痕迹,除部分民居、商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当数剥隘大码头和粤东会馆,而当时甚是繁盛的粤西、江西、岭南会馆等已难觅旧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即将消逝的历史文化古村落
“主厅两旁的柱子上的对联都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殆尽,整个赖氏宗祠的文化也因此缺失了一角。

”赖坊乡赖武村的赖爷爷痛惜道。

7月27日,福建农林大学赴清流南山实践队的志愿者走进赖坊乡的古民居,与当地老人交流,记录这座有百余年的古村落的历史文化。

赖坊古村落形成于宋,繁荣于明清,典型的古民居108座,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座。

讲起赖氏宗祠最热闹的时候,赖爷爷脸上焕发光彩,指着戏台坪的方向,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三开始,持续三天至四天的戏曲演出迎来接菩萨入住。

这里既有古民居大院,也有祠堂等公共建筑和风景名胜;村落建设和建筑细部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反映了赖坊士族世家在明清时生活轨迹的重要见证,也是传统宗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民俗心理的形象载体。

据当地干部群众反映,古民居是赖坊乡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且很有保护利用和开发价值。

但是,它却正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志愿者建议当地政府如果在保护原村落、原建筑、原生态、原民俗的基础上,结合赖坊乡大丰山和樱花园、茶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尽快建立起古建筑村落旅游经济和原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进行“保护性开发与修复”,适度发展生态和乡村古文化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