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冬洪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发表)
资本论》导读第二篇.

•
对于高利贷资本以上说的更加适用。 在高利贷资本中, G—W—G’简化为没有 中间媒介的G—G’,即以货币交换到更多 的货币。这种形式与货币的性质是相矛盾 的,因为货币本身不能变为更多的货币, 从商品交换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所以, 高利贷资本也不能说明资本的基本形式。 (第191页第3段) • 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现代商业资 本和生息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 卷作了详细分析。
•
(4)流通过程的等价交换掩盖了生产过程的剥 削关系(第202—205页) • 货币只有在购买劳动力商品时才能转化为资本。 但这还只是可能性。在市场上,货币与劳动力等价 交换,还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买卖和劳动 力的使用在时间上是分开的。货币所有者购买了劳 动力,劳动力的消费是以后进行的。劳动力的实际 使用,即劳动力的消费过程是在流通过程之外进行 的,它产生了价值和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秘密只有到生产过程才被揭露,而流通过程则掩盖 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 等价交换的原则使流通过程表现为“自由、平 等、所有权和边沁”。但是只要离开流通领域,进 入生产场所,就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生产的,资本 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暴露无 遗了。
•
(1)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是资本 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71—172) •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 表现形式。 • 从历史上看,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除了剥削 奴隶的剩余劳动之外,还用掌握的货币经商和放 高利贷,这些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在封 建社会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货币从事商业、 工业、借贷,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增强,并获得一 定的政治和社会权力,在他们那里,货币是资本 的最初表现形式。 • 从现实上看。每一个资本家在开办工厂进行剥 削之前,首先必须要用货币去购买机器设备、原 料和劳动力,然后再使这些要素结合,进行生产。 马克思这里讲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 是从逻辑上和资本的现实运动来看的。
资本论:第二篇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的总公式 ,G’=G+⊿G G—W—G’,G =G+⊿G W G ,G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的运动会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的运动会带来剩余价值。 (一)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 1.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1.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资在主义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 (1)资在主义生产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同过两极分化发 展起来的; 展起来的; (2)只有在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基础上才能使少数人手中积累一定 数量的货币, 数量的货币,从而才有可能 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3)仅有国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还是不够的,世界贸 仅有国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还是不够的, 易和世界市场也是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 易和世界市场也是资本产生的前提条件。 2.资本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 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资本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 2.资本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3.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区别 3.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区别 从流通形式看: 买和卖两个阶段的次序相反; (1)从流通形式看:①买和卖两个阶段的次序相反;②终点和起 点不一样; 媒介不一样。 点不一样;③媒介不一样。 从货币的使用方式看:商品流通的货币是购买手段, (2)从货币的使用方式看:商品流通的货币是购买手段,最终被 花掉 资本流通的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最终还要流回来。 了,资本流通的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最终还要流回来。 从货币和商品的位置变换来看, (3)从货币和商品的位置变换来看,商品流通是同一个货币两次 换位,货币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 换位,货币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资本流通是同一件 商品两次换位,货币又溜回到它的出发点。 商品两次换位,货币又溜回到它的出发点。
《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章 货币的职能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本质是普遍等价物,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进行交换,表现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有六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一、价值尺度“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和银在自然界早已存在,它最初是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并非一般等价物,但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是,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等优势,才固定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如今的纸币、、支付宝、银行卡里面的电子货币的体积更小、更便于携带、价值无上限等优势逐渐替代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商品不需要钱来交流。
相反,由于一切作为价值的商品都是人类劳动的物化,都可以自行流通,所以一切商品都可以共用一个商品来计算自己的价值,货币就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也就是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
被抓到吃霸王餐没钱买单的人,一般都是被店主拉进来洗碗,靠劳动弥补餐费。
这时候劳动力就以商品的形式与商家进行交易,以换取餐桌上的美味。
劳动力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普遍等价物。
很多人想到路边的豪车房:我需要工作多少年,刷碗搬砖才能买得起,不自觉地把劳动力以商品的形式换成其他商品,劳动力才能造出来。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把货币看成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让各自各样的商品变成价格。
商品用金(纸币)来股价有一个前提: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一定量的金(纸币)要耗费一定的劳动量。
这与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由一定时间内花费的劳动力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
用商品的流通公式表示:“甲劳动力产生的商品——货币——乙劳动力产生的商品”甲和乙发生交换,货币作为媒介,货币的增多和减少也会同时带动甲和乙商品价格的增加和减少。
在民国时期,随着解放战争开始,老蒋为了增加战场的补给,狂发金圆券,造成市面上所有商品价格的疯涨,在甲和乙劳动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一般等价物的增加会使其增发者在第一波收割甲乙两人的劳动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同时购买双方的劳动产品,可商品会被消费掉,货币则会继续呆在市场流通,最后的结果是带动甲乙双方商品价格的同时上涨,最后是整个社会的物价上涨。
《资本论》导读 第二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工程教材PPT)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第三,流通以外的生产过程也没有剩余价值的产生。
“商品占有者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但是不能创造自行增 殖的价值。他能够通过新的劳动给原有价值添加新价值,从而使商 品的价值增大,例如把皮子制成皮靴就是这样。这时,同一个材料 由于包含了更大的劳动量,也就有了更大的价值。因此,皮靴的价 值大于皮子的价值,但是皮子的价值仍然和从前一样。它没有增殖, 没有在制作皮靴时添加剩余价值。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 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占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 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由于每一个新资本总是首先作为货币出现在市场上, 通过一定的流通过程才转化为资本,因此,马克思对资 本的分析首先从这个流通过程开始。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 二、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比较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
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货币的流通形式:W-G-W 资本的流通形式:G-W-G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马克思揭示了G-W-G的本质特征:
1.从运动目的看:货币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 足需要,是获取使用价值;资本循环是交换价值本身。
2.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资本循环最终的内容是最后 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流通的货币。
“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 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 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 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 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3.从运动的限度看: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占 有使用价值,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它是有限度的; 相反,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的增 殖,这种运动“开端和终结是一样的,都是货币,都是交 换价值,单是由于这一点,这种运动就已经是没有止境 的了”。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9
2.总公式的矛盾
“那些试图把商品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 人,大多是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弄混了、混淆 了。”(Ⅰ185)区分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与价值 的不同运动规律对我们今天科学地认识流通在国民 经济中的功能,正确发挥商品流通的作用具有十分 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0
1.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 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 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Ⅰ178)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1
1.资本的总公式
㈣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 变成了资本家。……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 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 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 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 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 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 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Ⅰ179)
值。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32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占 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做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 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 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 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Ⅰ195)这就是说劳动者要有人身自由,能自主 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5
1.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的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若是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类利用价值的互换,只考察这一进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咱们就会发觉,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
商品流通的那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处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1)但是,为了熟悉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没必要回忆资本产生的历史。
那个历史每天都在咱们眼前重演。
此刻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此刻舞台上,也确实是出此刻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通过必然的进程,那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第一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咱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事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讲,已是资本。
此刻咱们较认真地研究一下G—W—G那个流通。
和简单商品流通一样,它也通过两个对立时期。
在第一时期G—W(买)上,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第二时期W—G(卖)上,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这两个时期的统一是一个总运动:货币和商品互换,同一商品再和货币互换,即为卖商品而买商品;若是不管买和卖的形式上的区别,那确实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又用商品购买货币。
(2)整个过程的结果,是货币和货币互换,G—G。
假设我用100镑买进2000磅棉花,然后又把这2000磅棉花按110镑卖出,结果我确实是用100镑互换110镑,用货币互换货币。
很清楚,假设G—W—G那个流通进程只是兜个圈子,是一样大的货币价值彼此换,比如说,100镑和100镑互换,那末那个流通进程确实是荒唐的、毫无内容的了。
(完整word版)《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1、交换价值2、价值的质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3、价值的量①价值量的涵义②价值量的决定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决定商品的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是否通过交换;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3、对立性:第一、质和量的对立;第二、人和物的对立;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 • • •
• •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面两节主要讲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实体。第 三节再回过头来讲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它 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本 节分析商品矛盾外部表现的两重形式。 商品用其自然形式表现使用价值,这是可以 看得见的。商品的价值是捉摸不到的,商品自身 无法表现其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另一个东西来表 现商品的价值。第三节专门研究价值形式。 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的 发展,揭示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 式分析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对简单价值形式作了详细和重点分析。 因为他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中包含了一切价值形 式的秘密。
•
第一节讲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对立;第二节,讲劳动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 象劳动的对立,第三节讲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 现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第四节指出商品拜 物教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由这对 矛盾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 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一种内在的逻辑。 • 价值实际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91页注27)在商品经济中,物的关 系总是同人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 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物的形式出现。
•
第一篇三章环环相扣。第一章讲商品。 商品是一个矛盾体。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 为外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运 动,并人格化为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 的矛盾。第二章讲交换过程。普通商品转 化为货币商品的过程,即货币形成的过程。 • 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论述了与货 币相联系的商品流通。这里马克思运用了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方法。
资本论选读第一卷第二篇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 概述 • 1.中心:分析货币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 资本 ------ 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也是 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其数量 又根据什么标准来决定的呢
• 第一,劳动力是藏在活人身上,要使它变成现 实的劳动力,只有把它发挥出来,而劳动力的 发挥就是劳动,这是要消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 神经、脑等等的,因而必须重新得到补偿。耗 费得越多,补偿也就越多,这样才能保证劳动 力所有者今天劳动了,明天也能在同样的精力 和健康条件下进行相同的劳动。因此,生活资 料的数量应当足够使劳动者在正常生活状况下 维持自己。但是,劳动者对衣食住行等等自然 需要,会因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的 不同而不同;另一方面,劳动者必不可少的需 要的种类和数量,又是历史形成的,其中主要
结构:分为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
• 1.资本总公式。从流通入手分析商品流 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资本运动的目的 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剩余价值。 • 2.分析资本总公司的矛盾。资本和剩余 价值都不从流通中产生,又不得不从流 通中产生。 • 3。分析劳动力的买与卖。劳动力成为商 品是解决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方法: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2 。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 盾 • ( 1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 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 物物交换不能产生; 货币位媒介的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流 通中商品形式的变化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不等 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贵买贱卖?只买不 买?特权者无偿占有?欺骗? • ( 2 )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产生:只能在流 通中才能使价值实现;在流通中购买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在流通中销售产品。离开流通,货 币不能增殖,货币不能变为资本,剩余价值无 从产生。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读后感《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它的第二篇内容“货币转化为资本”考察的是广义的资本流通过程;即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把交换过程加进来了。
这一篇主要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过程。
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不仅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而且是一个不断运动不断再生产的过程,它只有在这种连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
《资本论》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社会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固有矛盾愈发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呈现复杂化的趋势。
到了1857年,更是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危机而来的可能是革命,在这之前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
于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阅读了2000多册有关的经济学著作,收集了4000多种报刊杂志,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多达100多本。
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但是在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之后,我们会发现作为资本的最后产物的货币才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同为货币,却还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货币可以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也可以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它们二者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其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特殊形式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对于这两个形式来说,都分成同样两个对立阶段:W—G(卖)和G—W(买),都是同样的两个物的因素。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二篇

第二篇的内容是比较特别的,本篇只有一张,也就是读张成篇。这是因为他所研究的问题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的一些最基本的范畴,剩余价值,资本,劳动力,商品。在这一篇中,这些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本质的范畴,还只是从资本流通形式与一般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上提出的,对这些范畴只多了一分的描述,并没有揭示它的本质,但这一发现在理论上就具有了革命的意义。
TEXT HERE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摆脱利润,利息,地租等派生形式,在一般形式上直接把握剩余价值,并在价值规律作用的基础上阐明它形成的真实过程,这在科学上具有极大的革命意义。 在《资本论》英文版出版时,每一节都独立成章,这也反映了马克思对这一篇的特别重视。 在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领域,剩余价值特别。作为特别范畴的提出及其形成,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得到说明,同样是经济学领域一次伟大的革命。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目录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我们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抽象、最一般的关系,即商品关系,也就是把资本主义关系抽去后的商品关系一般,那里没有涉及资本关系本身。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学说是从第二篇开始的。资本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所以,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基石。 .
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钥匙。正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关系的本质,指明了二者利益的绝对对立和不可调和性。 .
《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讲稿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讲稿第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内容是劳动价值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也是西方经济学批判最多的理论。
这一篇是马克思逻辑和历史统一方法、辨证方法、抽象方法运用最成熟的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有人说是价格的基础问题。
第一卷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一、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第一卷研究这个生产过程,不是研究它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这个过程中的劳资关系,即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
不仅揭示这个关系的实质,而且考察它的运动规律,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具体来说,第一卷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这个过程中的劳资关系的实质及其历史变化、这个过程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
• 二、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围绕研究对象和主题,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第一卷共有七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研究商品和货币,主要理论内容可以概括为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全部理论的基石,是其他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六篇,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和劳资关系的实质及其变化。
其中,第二篇研究货币向资本的转化,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为进一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四、五篇,分别研究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及其相互关系。
这三篇的内容,可概括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六篇研究工资,是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补充,这一篇内容可概括为工资理论。
•第三部分了,即第七篇,研究资本积累过程,这是从历史的、动态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揭示资本积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这一篇内容可概括为资本积累理论。
•因此,第一卷共有七篇,包括三个部分,由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三大理论所构成。
第3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5.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D.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强制关系 D.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强制关系 (1)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的指挥权。 (1)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的指挥权。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的指挥权 (2)资本家对劳动的强制大大超过以往社会对劳 (2)资本家对劳动的强制大大超过以往社会对劳 动的强制。 动的强制。 (3)资本起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 (3)资本起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 动服从自己的,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资 动服从自己的,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本就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 本就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式。 (4)生产资料对工人的强制, (4)生产资料对工人的强制,造成了人和物的关 生产资料对工人的强制 系的颠倒。 系的颠倒。
2. 总公式的矛盾
A.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A.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1)流通过程如果是等价交换 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过程如果是等价交换, (1)流通过程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2)流通过程如果是不等价交换 流通过程如果是不等价交换, (2)流通过程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也不会产生剩余价 值。 B.离开流通过程也不会形成剩余价值 B.离开流通过程也不会形成剩余价值 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发生关系, 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发生关系,他 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商品生产者只能以 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 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不能再创造出一 份剩余价值。 份剩余价值。
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这一章是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 这一章是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分析同一劳 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 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论证生产资料和 劳动力在产品价值增值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劳动力在产品价值增值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A.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 A.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 (1)同一次劳动既创造新价值又转移旧价值。 (1)同一次劳动既创造新价值又转移旧价值。 同一次劳动既创造新价值又转移旧价值 (2)同一次劳动的二重结果是由劳动的二重性 (2)同一次劳动的二重结果是由劳动的二重性 产生的。 产生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概述
• (一)解决了使李嘉图学 派破产的一个难题 • 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这一章的中心 是分析货币
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的。马克思的分析告 诉我们,这个转化的实现,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所以,这一章的中心内容,用一句话来概 括,就是劳动 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也就是劳动力成为商 品,才使“幼虫”变为“蝴蝶”。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 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政治经 济学上 的重大革命,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有力批判。在社 会科学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明确 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 •
实现价值增殖。而他 增殖价值的目的“也不是取
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
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不过货币贮藏者是发狂
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贮藏者”(第1 卷 第174-175页)。
• (三)G— W—G’为什么叫资本总公式 • 为贵卖而买,即G— W—G'似乎只是商人资本所特
• (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奏和过度
• 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为 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一章在 整个《资本论》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 第一,从这一章马克思才开始进入资本的分析, 但是,这一章还不是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 它是从简单商品生产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的前 奏和过渡。
• (一)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 商品流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等价交换,一种是不等价交
换,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剩余剩余价值。 • 在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当然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这是
因为: 第一,流通次序的颠倒不会产生剩余价值。我们知 道,由于是等价交 换,简单商品流通不会带来剩余价值, 而资本流通从形式上来看,不过是 把简单商品流通的先 卖后买的次序,颠倒为先买后卖。仅仅把次序颠倒, 并 没有越出简单的商品流通领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 第二,交换中使用价值的不同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流 通过程中,从使用价值的交换来看,交换者互通有无,因 而是互利的。但是,作为交 换价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 则,对于交换者任何一方都没有增殖价值。 • 第三,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流 通中,同一 价值在同一商品所有者手里,最初是商品形 式,然后再转化为货币形式, 最后又转化为商品形式。 商品流通只引起商品价值形式的变换,就只引 起等价物 交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所以,也不能产生剩余价 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四、五章

第三节 解决问题: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 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中心:从资本总公式的特殊运动来说明资本 的本质
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 质。
2、一般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P79/2)劳动 过程是由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 组成的。
(1)劳动本身
a 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b劳动过程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包括人
与人的关系,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 c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体是人 **是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间也改造自己。 ***人的劳动特点: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人
活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如果人的活劳动不与 生产资料相结合,铁就会生锈,木头会腐烂。 P81/5
二、劳动过程作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 的过程的特点(第22-25段)
1、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 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 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研究对象,是资本的发生条件和实质。分析 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由第 一篇对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的 研究到第三篇开始对资本的生产过程的研究 的一个过渡。
只有一章,即第四章。叙述的方法是,从形 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
首先,分析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运动形式与单 纯的货币的运动形式的区别;
W——G——W是先卖后买,以货币作媒 介
G——W——G是先买后卖,以商品作媒 介;
(1):两者流通的形式不同
A流通公式不同
B流通的使命不同
资本论选读

第一章 商品
本章包括四节。 第一节讲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通过交换价值分析价值,说明价值的实体是抽 象劳动和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节讲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说明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第三节讲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着重运用逻辑 的方法,从价值关系的发展中,说明货币的起 源和本质;第四节讲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揭露人与人的关系采取物与物的关系的根源。
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种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世界上的商品千千万万,种类繁多,它们各有 各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使它们具有各种 各样的用途,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有 的当作生活资料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有的当 作生产资料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 商品作为一种有用物,它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 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每一种有用物 都不只有一种自然属性,而是包含多种的自然 属性,从而也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但是这多 方面的使用价值人们不是一开始都知道,它们 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陆续地发现的。
第七章:剩余价值率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4剩余产品 第八章:工作日 1工作日的界限 2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主 4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 5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十四世纪中叶至 十七世纪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 7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工厂立法对 其他国家的影响 第九章: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50斤谷 3件上衣 }=1盎司黄金 2把刀 特殊的商品 贵金属以它特殊的自然属性取得其他作 为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 价值表现材料,货币就产生了。货币的 产生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商品拜物教
通过商品与货币关系的分析,揭示货币的本质,和物 外壳掩盖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A.产生及其性质:生产商品的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 商品形式把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为劳动产品的天然属 性,把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反映为物物之间的社会 关系。好象交换关系是由物支配的。 B. 产生的根源:也产生于生产商品劳动特有的社会 性质。私有劳动把劳动的社会关系替换为物物交换关 系;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与价值物,社会关系表象 为物物关系;货币成为价值的代表,难以理解货币是 抽象劳动的本质;交换价值的变动本来是社会必要劳 动的变动,但表现为物物比例的变动。 C.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社会特有的现象 D. 古典经济学虽然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 没有分析劳动为什么创造价值,劳动量为什么表现为 价值量,而把这看成是永恒的自然现象。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深刻而全面的剖析。
它不仅展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商品经济的本质,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预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马克思深邃的思想力和对经济学的独到见解,让我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第一章详细地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关系,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是人们之间本能的交往行为,但是由于人的不同生产需求,使得互相交换日益频繁起来,从而出现了商品经济以及货币的产生。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价值概念,即商品某一时刻的社会必须劳动时间。
同时他也提出了价值形式,将价值的表现形式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这一章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生产活动以及货币交换的本质与意义,开启了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认识。
第二章第二章是论述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雇佣工人赋予企业家资本,以制造商品和服务,并以一定工资报酬谋取生活,但是在工资中所包括的只是为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所必需的物质费用。
因此,企业家可以通过控制工人的工资、工作时间和劳动条件等方式,得到剩余价值,进而实现剥削。
这种剩余价值从本质上来看是社会财富的有偿掠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精辟的论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第三章第三章主要讲述工人的劳动过程和商品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是由一系列的劳动过程组成的。
这些劳动过程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物品,但在此过程中,人类的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被买卖和利用。
同时,马克思强调了劳动过程和动力过程之间的差异:劳动过程是指生产商品所需的人类劳动活动,而动力过程是指与劳动过程相伴随的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消耗过程。
通过读这一章,我体会到了商品生产的复杂性、劳动的条件和劳动力的本质,并进一步认知到了商品的生产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阳冬洪(深圳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中分析得知,商品的价值,在简单的流通领域是不会增值,只有在货币流通领域,价值才有可能增值,货币增值的源泉在于货币持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让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以其表面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关键词】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价值增值;劳动力一、《资本论》概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科学著作,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时它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涵盖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恩格斯对这部著作是这样评价的:“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家和劳动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道德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德国人才能做得到。
”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基于武装无产者群众的迫切需要。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发达资本国家的历史中上升为主要矛盾(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等),但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利益一致”、“自由必然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观点,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尚未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尚未没有科学地理论指导。
马克思自己也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科学概括,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或广义的生产关系,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工人阶级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资本论》分为四大卷,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不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②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主编:《马克思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 页。
③穆艳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的总过程,研究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
第四卷则是系统分析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也就是所说的“剩余价值学说史”。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篇中分析了商品和货币,中心是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来历问题,也就是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条件。
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全章共分为三节,该章主要围绕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成为资本这一中心展开。
(一)资本的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条件。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
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
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①从这段话可以了解,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货币的出现以及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看,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也是以货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了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个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①高光等著:《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讲》,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67页。
过这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首先我们应该说明G-W-G和W-G-W这两种循环的形式上的区别。
这样,隐藏在这种形式上的呃区别后面的内容上的区别同时也就暴露出来。
”②从W-G-W循环中我们可以发现,起点是一种商品,终点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进入消费,因此,这一循环的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总之,是使用价值。
相反,G-W-G循环是从货币一端出发,最后又返回为货币。
因此,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
从G-W-G 可以得知以买开始以卖结束,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生产商品然后投入市场,之后再获得货币,在这里商品只是媒介,支出只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因此货币只是被支付。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两极具有同样的经济形式。
二者都是商品,而且是价值量相等的商品。
但它们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如谷物和衣服。
在这里,产品交换,体现着社会劳动的不同物质的交换,是运动的内容。
G-W-G这个流通不同,一个货币额和另一个货币额只能有量的区别。
因此,G-W-G过程所有内容,不是因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而只是因为有量的不同。
最后从流通中去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
……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
其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
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得余额叫作剩余价值。
可见原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值了。
正是这种运动是价值转化为资本。
……简单的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
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才有价值的增值。
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作为运动的有意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②同上,第168—169页。
点。
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货币增值—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
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的。
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因此,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①从上文对两种流通形式分析我们知道,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要,是使用价值,体现着社会劳动不同物质的交换,他们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而且是价值量相等的商品的交换。
而资本流通的动机和决定性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在这过程中,原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了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进行了自我增值并且在这过程中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同时作为货币的占有者,即资本家,在资本流通过程中,使货币增值是他的唯一动机,资本家成为了资本人格化了的代表,他关注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不是为了一次利润放弃资本的增值,而是谋求无休止的资本扩张,从而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资本作为商品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结合当下社会,资本增值的无限扩张恰恰反映了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了的资本家的贪婪,他们不顾社会道义良心,只关注资本的增值根本不管商品的使用价值,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买卖,危害社会。
这说明商品经济在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也要进行调控管理,使之有序进行。
(二)总公式的矛盾“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假如互相交换的是交换价值相等的商品,或交换价值相等的商品和货币,就是说,是等价物,那么明显,任何人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都不会大于他投入流通的价值。
在这种情形下,要求等价物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179页。
交换。
但实际上,事情并不是纯粹进行的。
因此,我们假定是非等价交换。
……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从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能用卖者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来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于商品价值购买商品来说明。
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流通是商品占有者的全部商品关系的总和。
在流通以外,商品占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
就商品的价值来说,这种关系只是:他的商品包含着他自己的按一定社会规律计量的劳动量。
……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占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值,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
……因此,货币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有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结果。
”②从引文我们发现,资本总公式存在着矛盾,在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中,货币转化在资本是和前面阐明的关于商品、价值。
货币和流通的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
商品形态变化中的顺序颠倒说明不了价值的增值,资本流通的形式和商品流通的形式不同的地方,在于两个对立的过程的顺序相反,即由卖和买颠倒为买和卖。
但是,卖和买顺序颠倒并没有越出简单商品流通领域,说明不了价值的增值,所以说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马克思分析了四种情况,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不等价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之买不卖或只卖不买也不能产生价值,但在流通领域虽然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它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关系的总和,没有商品流通,就谈不上商品生产,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必须以流通为媒介,购买到能够使价值增值的商品,而价值增值却是从生产领域产生的。
所以说,价值增值的过程,即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②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主编:《马克思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18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