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秋霸权规律
《春秋争霸》 讲义
《春秋争霸》讲义一、春秋时期的背景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的重要阶段。
西周的统治在周幽王时期走向衰落,犬戎攻破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自此开始。
这一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无力掌控天下局势。
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崛起,不再完全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开始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经济方面,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显著提高,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
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城市逐渐兴起。
在思想文化领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二、春秋争霸的主要诸侯国1、齐国齐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征收赋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加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
齐桓公凭借强大的国力,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晋国晋国在晋文公时期崛起。
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此后,晋国长期保持着强大的实力,在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3、楚国楚国是南方的大国,楚庄王在位时,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他曾率军北上,在邲之战中战胜晋军,成为中原霸主。
楚国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对中原诸侯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4、秦国秦国在秦穆公时期逐渐强大。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贤臣,向西发展,开拓疆土,称霸西戎。
但秦国在与东方诸侯国的争霸中,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三、春秋争霸的原因1、政治因素周天子权威的衰落,使得诸侯失去了约束,纷纷追求更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不断进行政治斗争和外交博弈。
2、经济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争霸提供了物质基础。
各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充满了战争、外交、联盟等复杂的局面。
本文将从政治局势方面进行解析。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缓慢推进时期。
诸侯互相斗争,而周朝的国君实力逐渐衰弱。
各国相互间也不断结盟和分裂,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治格局。
1. 春秋五霸时期在春秋时期的前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诸侯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出现了五个霸主,分别是宋国的重耳、晋国的文公、鲁国的桓公、秦国的康公和楚国的穆王。
这些霸主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周边的一些小弱国归并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2. 齐国崛起的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齐国逐渐壮大,开始朝着强大的国家发展。
其实力迅速增长,和邻近弱小国家建立联盟,加强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格局。
齐国之所以能够壮大,一方面是由于它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善于联合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 其他强国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除了齐国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强国,主要包括韩国、赵国、魏国和燕国。
这些国家都在不断壮大,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
4. 国家的瓦解和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齐国的经济状况下滑,魏国也因为内乱而弱化,而晋国和鲁国的政治和经济受到了其它国家的侵蚀。
这些弱点被周边的其他国家抓住,加剧了各国间的冲突和分裂,同时也加快了国家的瓦解。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各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体制。
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平民制度等。
1. 封建制度春秋时期的中国,依然秉持着周代的封建制度,各个封建地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演变。
在这个时期,王权逐渐减弱,而地主和豪族势力则逐渐增强。
这种封建体制长期存在,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中,才逐渐被淡化。
2. 君主专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国家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国王在这个时代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春秋争霸》 讲义
《春秋争霸》讲义一、春秋时期的背景在西周覆灭后,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变革的时代。
当时,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对各诸侯国的控制力大大减弱。
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逐渐独立,开始追求自身的发展和扩张。
经济方面,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日益繁荣。
这为诸侯国的强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上,分封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加剧,一些卿大夫逐渐掌握了实际权力。
二、春秋争霸的原因1、争夺资源和土地春秋时期,人口增长,对土地和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各诸侯国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牧场和矿产资源,纷纷展开争夺。
2、提升政治地位在周室衰微的情况下,诸侯国通过争霸战争的胜利,可以提高自己在诸侯中的威望和地位,甚至有取代周天子号令天下的野心。
3、解决内部矛盾一些诸侯国为了转移国内的政治矛盾和经济压力,通过对外战争来凝聚人心,巩固统治。
三、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1、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征收赋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他还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打着尊崇周天子、抵御外族入侵的旗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晋文公晋文公早年流亡在外,历经磨难。
回国即位后,他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一战而霸。
3、楚庄王楚庄王即位之初,“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他整顿内政,任用贤能,使楚国国力大增。
邲之战中,楚军战胜晋军,楚庄王饮马黄河,成为中原霸主。
4、秦穆公秦穆公积极向东方发展,试图争霸中原,但由于晋国的强大,多次受阻。
于是他转而向西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5、宋襄公宋襄公以“仁义”自居,在泓水之战中,坚持等楚军渡河列阵后才开战,结果大败。
宋襄公的争霸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道德观念和战争规则。
《春秋争霸》 讲义
《春秋争霸》讲义一、春秋时期的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阶段。
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有效地控制各个诸侯国。
在政治上,分封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诸侯们的势力不断壮大,开始有了自己的野心和诉求。
经济方面,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这为诸侯国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春秋争霸的原因1、周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大大减少,实力锐减。
诸侯们对周王室的尊重和服从也逐渐变得只是表面形式。
2、诸侯国发展不平衡各个诸侯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统治者的能力不同,发展速度和实力差距逐渐拉大。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谋求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
3、争夺霸权和利益诸侯们都渴望成为霸主,号令天下,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
通过争霸战争,可以扩大领土,掠夺财富,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三、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
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齐桓公还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其他诸侯国,抵御北方戎狄的入侵,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安全。
在葵丘会盟上,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2、晋文公晋文公重耳曾流亡在外多年,历经磨难。
回国即位后,他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在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大败楚军,一战而霸。
此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成为中原霸主。
3、楚庄王楚庄王即位之初,“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他整顿内政,任用贤能,扩充军队。
在邲之战中,楚军打败晋军,楚庄王成为霸主。
楚庄王还曾问鼎中原,显示了楚国的强大实力。
4、吴王阖闾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改革内政,加强军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趋势
春秋战国的历史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历史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霸权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分裂和诸侯割据,出现了一批有实力的诸侯国,他们争夺霸权地位,力图统一天下。
这一趋势导致了一系列战争,如晋楚争霸、齐宋兴亡等。
2. 诸子百家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家们活跃的时期,孔子、荀子、墨子、老子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了多种学派和思潮。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变革的推进: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民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由于战争频繁,贵族的权力受到限制,而平民的地位逐渐提高。
这一趋势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4. 文化繁荣:由于战乱频繁,各个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从而催生了经济繁荣。
同时,各个国家的学者和文化人也纷纷谋求庇护,走上推行教育、学术研究的道路。
这一阶段的文化繁荣为后来的文化积累打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它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是思想家们活跃的时期,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得以繁
荣发展。
春秋争霸
春秋争霸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春秋著名的霸主名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二、齐桓公称霸:1.称霸原因:地理上,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政治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2.称霸时间:公元前7世纪中期。
3.称霸方式:召集诸侯会盟,会盟地点是葵丘。
4.齐桓公的地位: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三、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a.决定性战役:城濮之战(晋楚之间,退避三舍)b.原因: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2.楚庄王称霸:后来,楚庄王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四、春秋争霸的影响:1.消极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2.积极影响: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日后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春秋争霸的启示:春秋争霸的实质是诸侯争夺权利,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战。
诸侯争霸虽然带来种种灾难,但利于国家的统一。
【知识拓展】管仲改革内容:“相地而衰征”,就是把田地按土质好坏,产量多少分为若干等级,按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些实际上都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管仲的变法,虽然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但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有触及到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旧的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原因是管仲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齐桓公【图解】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在位),姜姓,名小白。
春秋五霸霸主地位的更迭
春秋五霸霸主地位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霸主,他们以强大的实力和卓越的才能,统一了一方或多方的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这些霸主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之间的争斗和更迭也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春秋五霸的概念。
春秋五霸是指在春秋时期,五个国家的君主分别以霸主的地位统一了一方或多方的势力。
这五个国家分别是齐、晋、楚、秦和燕。
他们之间的霸主地位的更迭,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各国实力的强弱。
首先,我们来看齐国。
齐国是春秋时期最早出现霸主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登上了齐国的统治地位,成为了第一个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出色的军事实力,成功地统一了齐国,并且在周边地区扩张势力。
然而,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被晋国取代。
接下来是晋国。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是齐国的后继者。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成为了晋国的君主,开始了晋国的霸主时代。
晋文公以其出色的外交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功地统一了晋国,并且在周边地区扩张势力。
然而,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被楚国取代。
然后是楚国。
楚国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出现霸主的国家。
公元前506年,楚庄王成为了楚国的君主,开始了楚国的霸主时代。
楚庄王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实力,成功地统一了楚国,并且在周边地区扩张势力。
然而,楚庄王去世后,楚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被秦国取代。
最后是秦国。
秦国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出现霸主的国家。
公元前316年,秦孝公成为了秦国的君主,开始了秦国的霸主时代。
秦孝公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功地统一了秦国,并且在周边地区扩张势力。
然而,秦孝公去世后,秦国的霸主地位逐渐衰落,被燕国取代。
综上所述,春秋五霸的霸主地位的更迭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各国实力的强弱。
这些霸主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强大的实力,统一了一方或多方的势力,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春秋五霸顺口溜及历史记忆口诀
春秋五霸顺口溜及历史记忆口诀"春秋五霸"是历史上对春秋时期诸国中能力最强,实力最壮,对历史的发展贡献最大的五位国君的称呼。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1、近闻晋文齐桓采松香宋襄锯断秦木秦穆留楚桩楚庄2、“出勤去送金”“出”的谐音为“楚”,对应“楚庄王”“勤”的谐音为“秦”,对应“秦穆公”“去”的谐音为“齐”,对应“齐桓王”“送”的谐音为“宋”,对应“宋襄公”“金”的谐音为“晋”,对应“晋文公”1、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
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
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
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
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
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
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
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
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
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
2、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被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春秋争霸》 讲义
《春秋争霸》讲义一、春秋时期的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诸侯们开始崛起,争夺霸权。
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增强,而周王室的统治力却不断削弱。
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了东周,也就是春秋时期。
在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使得诸侯国的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为争霸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春秋争霸的主要诸侯国1、齐国齐国在春秋初期,在齐桓公的统治下,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征收赋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发展盐业和渔业,使得齐国经济繁荣。
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晋国晋国在晋文公时期崛起。
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此后,晋国长期保持着强大的实力。
3、楚国楚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楚庄王在位时,励精图治,问鼎中原,展现了楚国的强大实力,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4、秦国秦国在秦穆公时期,积极向外扩张,试图东进争霸,但由于受到晋国的阻挡,转而向西发展,称霸西戎。
三、春秋争霸的原因1、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无法有效控制诸侯,诸侯们不再严格遵守周礼,各自为政,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2、经济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增强,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来进行争霸战争。
3、思想因素各国君主渴望建功立业,追求霸主地位,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四、春秋争霸的方式1、会盟诸侯们通过会盟来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或者结成联盟对抗其他诸侯国。
2、战争这是最直接的争霸方式,通过武力征服其他诸侯国,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
《三字经》58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三字经》58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这句话是说:东周分为两个阶段,开始于“春秋”,而终于“战国”。
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
而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启示: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平王东迁之始为春秋,孔子绝笔之后为战国,整个东周的历史为515年,其中春秋242年,战国273年。
划分的依据是依据两部史书而来,就是孔子做的《春秋》和无名氏著的《战国策》。
前者是鲁国的国史,后者记述了从周威烈王23年到秦始皇兼并六国,182年间各国的军事与外交活动。
东周之时,五霸七雄各据一方。
春秋时期,历史资料里有名录的国家有170个,到孟子时代就只剩下“鲁齐宋晋,楚郑曹陈,卫燕秦蔡”,十二国了。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完全不一样,以战争为例,春秋时代的军队人数少,战斗一般不超过一日就结束了。
交战双方均保持类似西方的骑士风度,无论胜败都要符合贵族的礼仪,例如穷寇勿追、老人与孩子不作俘虏等。
宋襄公就认为,敌渡河未尽而攻之,不是君子所为。
可等敌兵渡过河来,宋军又被杀得大败。
我们现在看来这个人很愚腐,实际上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贵族作风。
两个人的纠纷解决不了,就找来公证人当场决斗,不齿于搞暗杀那一套。
到了战国时代就不同了,谋士、说客都出来了,各种计谋都有了。
春秋时代的动乱是有限度的,所以孔子觉得还有希望恢复过来。
到了战国时代,一次战役动辄用兵百万,野战之后还要围困城市,一围就是几个月,饿死人无数。
在此种情形下,孟子认为只有说动一个大国实施仁政,先做出范例,才有可能制止这种混乱攻伐的局面。
所以才有孟子游说各大国的国君,如齐宣王、梁惠王等,这也是读孟子七篇的基本背景。
本公众号秉承“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思想”的宗旨,力争使更多的人有所认知、有所收获、有所领悟,进而得以发扬国学精神。
春秋时期的霸权战争与兼并
春秋时期的霸权战争与兼并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而是由众多的诸侯国组成。
在这个背景下,春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战争与兼并行为。
本文将探讨春秋时期的霸权战争与兼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霸权战争的产生霸权战争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战争,它的特点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通过武力征服其他弱小的诸侯国,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
霸权战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造成的。
在春秋时期,中央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弱,无法有效地控制各个诸侯国。
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割据的局面,每个诸侯国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格局为霸权战争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此外,春秋时期的人们普遍崇尚武力,认为强大的国家就是正义的代表。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被看作是一种合法的手段,用来争夺地盘和资源。
因此,霸权战争在这个时期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二、霸权战争的特点霸权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的战争和频繁的变革。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许多霸主国家相继崛起,形成了一种霸权的周期性循环。
对于霸主国家来说,一旦建立起自己的霸权地位,就会积极地征服周围的弱国,并试图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国家体系。
这些霸主国家往往以武力威慑和政治手段控制被征服的国家。
然而,霸主国家的霸权地位并不是永久性的。
由于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实力的变化,以及内外因素的影响,霸主国家的地位往往在一段时间后被其他强国取代。
三、兼并的实施兼并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兼并是指一个强国通过政治、外交、军事手段或其他手段,将其他国家或部分国家的领土、权益或人口吞并。
兼并在春秋时期非常普遍,是进行霸权战争的重要手段。
兼并的实施通常会遵循一定的步骤。
首先,强国会利用外交手段,试图与被兼并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其次,强国在外交失败或达到一定条件后,会采取武力手段,进行武力侵略。
最后,强国成功兼并后,会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整合,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春秋时期的列国霸权理论研究
春秋时期的列国霸权理论研究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割据、列国相争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列国间的力量对比、争夺和斗争无处不在,因此关于霸权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列国霸权的定义、产生原因、实现途径以及对列国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霸权的概念。
霸权指的是一国或多国对其他国家施加经济、军事、政治或文化上的影响力,以达到掌握其他国家的政策决策、统治或决定其国家利益的目的。
列国霸权在春秋时期的产生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国力差异。
在春秋时期,各列国之间的国力差异较大,有些国家在实力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为形成霸权创造了条件;2.人材竞争。
各列国相互争夺人材,有些国家能够吸引到大量的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从而提升了自身实力;3.军事优势。
有些国家在军事上具备优势,能够通过强大的军力控制其他国家;4.外交手段。
一些列国在外交方面运用策略,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盟或者进行互利合作,以此来实现控制其他国家的目的。
如何实现列国霸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春秋时期,实现霸权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军事扩张。
一些列国通过军事手段征服其他国家,并将其并入自己的版图,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实力和权势;2.罗织权谋。
一些列国通过政治手段,利用诸侯之间的纷争矛盾,以及操纵他们之间的外交关系等手段,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3.文化传播。
一些列国通过传播自己的文化,如音乐、礼仪、道德等,以此来影响他国,进而控制其政权和利益;4.经济掌控。
通过经济手段如贸易、赋税等来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从而牢牢掌握他们的命脉。
列国霸权对列国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霸权的崛起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更大的安全保障,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霸权的形成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统一,促使各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然而,霸权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是双重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与战争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与战争策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诸侯们相互争霸,纷争不断。
这个时期的战争策略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续的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家是如何争霸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衰弱,各个诸侯国家相对独立,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分裂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家纷纷争夺地盘和资源,用兵谋利,希望能够取得统一天下的机会。
这种争霸局面,使得战争不可避免,争夺各自的势力范围成为了当时各诸侯国的首要任务。
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战争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军事思想家,如孙子、吴起、鬼谷子等,他们提出了许多深具见解的战争策略,对当时的军事状况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孙子兵法》。
这部兵法强调了很多重要的军事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
孙子认为,优势在于巧妙地利用战争的各种战术和策略,以达到最终胜利的目的。
他提出的“奇正”思想,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孙子之外,吴起也是战国时期一个备受推崇的军事家。
吴起提出了“首鼠两端”的理论,他认为在战争中,双方应该避免过多的实力对抗,而是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巧妙地利用友军和敌军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而在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中,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策略,如间谍战和联盟策略。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之间互相间谍,为了获取对方的情报和军情,往往派遣密探潜入对方的领土,以获取有关敌军的情报。
而通过这些情报的收集和利用,可以更好地做出对策和决策。
此外,联盟也是一个普遍采用的战略手段。
各个诸侯国家往往会通过联合起来,以共同对抗某个强大的敌人。
通过联盟,诸侯国可以共同发起进攻,也可以共同应对外来的侵略。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与战争策略密不可分。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家纷纷争夺地盘和资源,寻求统一天下的机会。
春秋诸国争霸的故事和道理
春秋诸国争霸的故事和道理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诸侯
国争霸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争夺地盘、争夺霸权,形
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这一时期的故事和道理,不仅是中国古
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今天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争霸的故事层出不穷。
比如,齐
国的孟尝君通过外交手段,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最终成
为了春秋五霸之一;鲁国的孔子则通过他的政治理念和教育思想,
为鲁国带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
而在这些争霸的故事背后,也
蕴含着一些深刻的道理。
首先,春秋诸国争霸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在一个多国共存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是常态,而如何在这
种斗争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地位,是每个国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次,春秋诸国争霸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外交手段和智慧是很
重要的。
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许多国家通过外交手段,巧妙地利
用各国之间的矛盾,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
的经验和启示。
最后,春秋诸国争霸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和平共处是最终的目标。
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一些国家通过和平的手段,最终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地位。
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总之,春秋诸国争霸的故事和道理,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今天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与统一之路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与统一之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时期的大事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历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诸侯争霸与统一之路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特点,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诸侯的争霸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斗争。
这些诸侯国由于地理、人口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各自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政治格局。
其中,齐、楚、晋、鲁、秦、宋、卫等国家逐渐崛起,成为了当时的重要势力。
1.1 各国崛起的原因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崛起有着不同的原因。
首先,地理位置是影响诸侯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处于东方沿海的齐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便于与海上贸易,使得齐国逐渐富庶起来。
其次,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能力也对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像晋国以其严密的军事制度和高效的管理而脱颖而出,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1.2 争霸的手段与策略为了争夺霸权,各个诸侯国采取了各种手段和策略。
军事手段是其中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各国进行频繁的战争,通过争夺领土和控制要冲来增加自身的势力。
此外,外交手段也被广泛运用。
通过亲戚婚姻、联盟关系和对外贸易等方式,各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往网络。
这一系列的手段和策略,使得春秋时期的战争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式。
二、通向统一的道路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一些有志之士,积极探索诸多统一之路。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一体化的管理和文化交流,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
而这一思潮也为后来的统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1 大体制与小国吞并大体制是一种通过建立庞大政权来统一各诸侯国的思路。
晋国自身就是一个由百家庄园组成的大体制,通过灭掉其他小国来实现统一。
其他的诸侯国也有类似的尝试,如卫国在鲁国等地设立州县来进行统一管理。
然而,这种方式往往受到被吞并国家的激烈反抗,效果并不理想。
2.2 和平统一的思潮与大体制不同,和平统一的思潮是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通过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来实现统一。
七年级历史春秋争霸(1)
)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 ③争霸过程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应正确理解春秋争霸战争的主观动机与客观
作用。春秋争霸战争有消极的一面,即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但 也有客观的进步作用,大国为了争霸,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大国
兼并小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同时,争霸也进一步削弱和瓦解第6课Fra bibliotek春秋争霸
齐桓公
管仲 葵丘
楚庄王
城濮
邲
孙武
重点提示 齐桓公首霸
1.齐桓公首先称霸的条件
(1)物质条件: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盛产鱼盐,经济 富庶。 (2)政治和军事条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 (3)正确策略: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打起“尊王攘夷”的 旗号,提高齐国的地位,发展齐国的势力。
2.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齐桓公召集葵丘会盟,周 天子派人参加,说明其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齐桓公成为春 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注意】“尊王”指名义上尊崇周王室,利用天子的影响 号令诸侯;“攘夷”指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
【典例 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 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 “他”是( ) B.齐桓公 D.楚庄王
(2)战争还使人口迁移频繁,从而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3)为了能在争霸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进行富国强兵 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注意】与春秋霸主相关的成语故事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典例 2】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一口气读懂春秋三百年争霸史:十个阶段,十位霸主
一口气读懂春秋三百年争霸史:十个阶段,十位霸主春秋纷争三百年,各大诸侯国争相称霸中原,精彩纷呈,诞生了春秋霸主和诸子百家等时代风流人物。
纵观整个春秋,大致经历了三百年,十个阶段,几十位选手争相角逐,大浪淘沙,淘出十位春秋霸主。
根据各位霸主称霸的时间和规模,我们把春秋霸主争夺赛的选手分为六个级别:即中原巨无霸、中原大霸、中原小霸,地区巨无霸,地区大霸,地区小霸六个等级。
一、第一阶段(约前722—前681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刚刚开始,各地区大国都在忙着整合实力,还没形成大的霸主;中原地区郑国迅速扩张受到周天子遏制,郑庄公率先挑战周天子。
典型代表:郑庄公1.郑武公/郑庄公(郑国)称霸时间:约前722—前701年霸主级别:中原小霸(三等)称霸事迹:周郑交质,箭射王肩,伐宋、入许、灭戴、繻葛之战败五国联军。
2.齐庄公/齐僖公(齐国)称霸时间:约前720—前698年霸主级别:山东小霸(第四等)称霸事迹:主持多国会盟;平宋、卫争端;以宋、郕不朝周天子而出兵讨伐;平许、宋的内乱;与郑国击败狄戎3.楚武王/楚文王(楚国)称霸时间:约前710—前678年霸主级别:江汉小霸(第四等)称霸事迹:消灭小国、称霸江汉,三次伐随,僭越称王,首次设县。
郑伯蔡侯会于邓,始惧楚也。
4.秦文公/秦武公(秦国)称霸时间:约前750—前680年霸主级别:关中小霸(第四等)称霸事迹:击败西戎,称霸关中,收编周朝遗民。
规模:郑庄公>楚武王>齐僖公>秦武公二、第二阶段(约前681—前643年)地区霸主不断整合而强大,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经过改革实力大增,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迅速成为中原巨无霸;楚国突破汉阳诸姬,准备北上争霸中原;晋献公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统一河东地区,突然暴起。
典型代表:齐桓公1.齐桓公(齐国)称霸时间:前681—前643年霸主级别:中原巨无霸(第一等)称霸事迹:尊王攘夷,存邢救卫,讨伐山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杏会盟和葵丘会盟。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权力与争霸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权力与争霸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对我们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权力争夺和争霸。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争霸。
一: 春秋时期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它发生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间。
这个时期正好处在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
霸权主义盛行,各个部落、氏族和国家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年年有战斗,月月有战争。
二: 诸侯国的形成在春秋时期,中国地区被分成了很多小的国家。
它们被称为“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右倾和左倾,宾与主,有时是盟友,有时则分裂敌对。
诸侯国之间经常争夺领土、资源以及权力。
像齐、晋、楚、韩等诸侯国在当时都是非常大的国家,其实这些国家都是由周天子授予的封地而来。
三: 诸侯国的权力斗争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极端剧烈的。
当时的诸侯国有自己的领土、政府和军队。
在政治和经济上,越大的诸侯国就越有利。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诸侯国经常争夺领土和资源,以扩大其国家的影响力和实力。
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是郑州之战,它是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时间发生在公元前707年到公元前591年之间,期间发生过一系列的大型征战和战争,直到最后郑国的败亡和灭亡。
四: 诸侯国的争霸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还存在“大国”和“小国”的概念。
通常而言,“大国”比“小国”更有实力、更有能力进行征战,在与“小国”的战争中,往往占据了上风。
同时,“大国”之间也存在激烈的争夺,想要成为霸主,各方都非常拼命,甚至有时连盟友都不可能找到。
其中,晋国和楚国是其中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在春秋时期它们之间的争霸也是非常激烈的。
五: 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许多社会制度正在发生变革。
社会地位的变化,说话的民声也越来越大。
这两者都很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变化。
春秋霸主
春秋历史上,诸侯争霸连绵不断,霸主层出不穷,这一时期社会政治发展的特征可以说是霸权迭兴。
春秋霸主的事迹虽然常为人们提及,但关于霸权的历史渊源及其与王权的关系、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春秋霸主的时代特征等问题,尚待讨论。
首先,春秋霸权是为填补周代王权跌落所形成的政坛空旷状态应运而生的。
关于这一点,孔子早有觉察。
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
可以说:西周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春秋则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
所谓“霸主”,就是有号令礼乐征代权力的诸侯。
从西周后期开始,大规模的封邦建国已经废止,作为周王朝主要支柱之一的分封制度日趋衰颓。
经过“国人暴动”、“共和行政”以后,周天子权威日益下降,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对诸侯颐指气使、作威作福。
周王已无号令诸侯之力,许多诸侯对于天子危殆、以至王冠落地都无动于衷。
春秋时期的霸权实质上是周代分封制度的异化。
春秋霸主登上历史舞台形成的霸权迭兴的局面,在殷商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实行分封制度,殷商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以商王朝为核心的方国联盟。
这种局面在西周时期也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分封制度基本上处于发展巩固时期,周王的权力还相当强大。
各诸侯国在周王朝卵翼下发展壮大的时候,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
各国诸侯作为“王之荩臣”,对天子俯首听命。
西周时期诸侯和贵族们的彝铭中屡有“对扬王休”、“对扬天子皇休”一类的习惯用语,宣扬用王的辉煌美德,显示王权尊严。
在这种形势下,霸权还提不到历史的日程上来。
作为诸侯之长的“霸”是春秋时兴起的概念。
它是“伯”的假借字,但却没有“伯”字那样广泛的涵义,而是专指可以号令于它国的显赫诸侯而言的。
春秋以前的所谓“伯(霸)”皆为后人追述,并不足凭信。
《左传》僖公四年载管仲语谓周初召公奭曾命太公望“五侯九伯,女实征之”,柱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
捋一捋春秋争霸史:诸侯大国的争霸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看
捋一捋春秋争霸史:诸侯大国的争霸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看对于春秋争霸史来说,比较纷乱的是诸侯大国的争霸过程,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由周平王东迁,至齐桓公未称霸之前第一阶段,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681年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之前。
这一阶段,还属于秩序刚刚混乱的时期。
最先挑起事端的是郑国,郑国在郑武公时期就吞灭了虢国。
到了其子郑庄公时,因卫国收留了郑庄公叛逃的弟弟共叔段,郑国和卫国开战,此后发展成了郑、虢、邾、鲁、齐这五国,与卫、宋、陈、蔡四国的“团战”。
郑庄公平定了共叔段内乱,并打着“尊王”周王室的旗号对外用兵,先后伐陈、伐宋、入许、败息、救齐,大败戎师,一时之间无人能与郑国匹敌,前面说到要不是后来郑国内乱,郑厉公在外流亡了18年,或许会是郑国首先取得霸权。
不过郑国位于四战之地(四面平坦,无险可守),也无法向外发展,此后未能成为与齐、晋、秦、楚相匹敌的大国。
这一时期的秦国忙着与戎人交战,因为周平王把陷落在戎族手中的岐丰之地赐给秦国;而晋国也因为发生了曲沃小宗内乱,正忙得焦头烂额,国力不断在削弱,至于发展那是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成功取代晋侯之后的事了;楚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积极向外扩张,不过先是向南发展,后来是掉头向北,不过被齐桓公挡住了势头;齐国,在齐襄公时期就伐灭了纪、郕二国,后又伐卫、伐郑、杀鲁桓公,也因为鲁桓公之死与鲁国发生冲突,在齐桓公上台前,齐国一度虚弱得要求助于郑国来驱除北戎,国内也混乱不堪,此后在管仲改革下,国力逐渐提高。
第二阶段,由齐桓公称霸,至城濮之战第二阶段,由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称霸,至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齐楚、晋、楚三国争霸,先有齐桓公称霸在前,之后是宋襄公欲接替霸业,之后又是晋文公称霸,是春秋霸业的高潮阶段。
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即位后,任命管仲为相,在齐国国内进行改革,提高国力为霸业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春秋霸权规律,领会国家之间的博弈一:背景随着一个霸权国由兴盛走向衰落,必有另一个大国崛起并取而代之,开始新的周期;霸权的兴衰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在霸权兴衰历程中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不相同;霸权兴衰的最终结果是通过战争胜负表现出来。
当然以后时代更多不是靠战争解决,但是离不开战争方式。
(思考今后中国崛起于大国中,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我国将长期面对霸权主义的威胁,同时中国提出新兴大国崛起战略,在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和国家发展战略下,选择怎样的国际战略,使国际行动角色与国家利益相一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学习春秋时期的霸权兴衰,为应对当前的霸权主义寻找借鉴同时为我们在国际舞台要发挥巨大的影响力思考出路,这些不仅要靠硬件(硬实力),也需要软件(软实力),这才是真正大国的实力。
(硬件和软件实力的欠缺)二书籍简介:春秋时期的霸权体系和当代世界的霸权体现都表现出列国并存一霸独强、缺乏对霸权构成长久和有力制衡的其他力量。
当今世界的国际格局与春秋时期的国际格局有相比也有差别,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都出自周王朝这样的共同的政治母体,以“礼、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当时的华夏文明圈中有高度的认同,从春秋时期争霸到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当今世界各国并非出于共同的政治母体,文明的多元化是其重要特征,各国间进行竞争、合作和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政治格局多元化的形成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因此在本质上来说两者是不可以比的。
但是两者在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
(“道”虽异而“术”相同。
)由此推知,不同时代,不同体系内的行为却可能面临相似得问题,并采取相似的策略。
(王道和霸道,王道,都需以人为本,都包含仁义、礼信等道德内容。
王道是利用怀柔的办法治理国家,霸道是利用强制的办法治理国家,“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既要讲究实力,又要讲究道德,即要威加于国,又要取信义于天下。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主要内容介绍:1 霸权产生的条件:西周的政治体制,孕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在思想和观念上为霸权的产生奠定基础。
这种文化认同,产生对“天下皆一家”、“四海之类皆兄弟”的追求。
2 霸权的特征:1)权力的核心问题还是合法性,合法性要求获得公众的承认和服从;春秋时期的霸业随着周天子王权的衰微而兴起的,大国通过武力谋取霸权必须获得最终的承认取得合法性,要求“受命于王”,得到周天子的认可。
春秋时期的国家因为分封而来,诸侯的权力都来源于周天子的授予,自西周建立起宗法、分封等一整套礼乐文明体制起,就规定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
周平王东迁以后,王权衰落,但是诸侯国毕竟不敢明目张胆的否定周天子的地位,周天子还是公认的天命中心。
这种霸权,要在宗教、血缘传统上予以承认才能获得肯定。
2)霸主通过在联盟中行使的话语权来实现霸权:霸主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在联盟中行使话语权来实现的,主要表现为诸侯的归顺和服从,成为霸主的主要标志在于是否获得大多数诸侯的追随,是否能够主持诸侯的会盟号召诸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以兼并为目的,而是达到使对方臣服,获得诸侯的真心归附,(战国时期不是如此,更多以兼并为目的达到最后的大一统)3 春秋霸权的构成:1)霸主的义务:(1)尊王:春秋时期霸主政治的实质,是霸主国凭借实力谋求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由于周朝国家的法统没有废除,这种控制仍需借助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间接发挥作用。
所以“尊王”依然是霸主团结诸侯,获得霸权合法性的重要途径,也是霸主最重要的职责和义务。
具体职责包括:在礼仪制度上推崇王室,在王室内部发生叛乱要率诸侯平叛内乱安定王室;处理王室和王室卿大夫之间的争执矛盾,维护王朝的稳定和天子的尊严;周王室受到外来武力进攻,霸主要率领盟国诸侯保卫王室安全。
2)权利:霸主可以为维护道义而干涉盟国内政的权利。
这种干涉往往以平定内乱,讨伐无礼国家为借口;霸主有主持会盟,制定规则的权利;有要求盟国朝聘贡纳的权利。
有要求盟国出动军队,协助霸主进行军事行动的权利。
4 春秋霸权的内在矛盾:1)道义需求和霸权野心的矛盾:霸权始终要兼顾道义和实力,权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决定霸权国家需要道义的合法性,道德的权威性来增加自己的感召力,弥补其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足;然而,在遵守道义的同时,需要争取自己的利益,在春秋后期更多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发展为日益膨胀的霸权野心,不择手段的追求自身利益,必然损害霸权存在的道义基础,从而引起霸权体系的失衡。
2)稳定性目标和力量失衡的矛盾:维护霸权秩序下的稳定,是霸主国追求的目标,这在客观上要求体系内各国的力量对比处于静止平衡状态;而霸主国自身会经历由盛转衰的周期变化,这样的变化过程正是霸权体系内在矛盾不断冲突和调适的过程。
当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时,则是原有整个霸权体系的崩溃。
四:规律总结:1 霸主国由盛转衰有必然性三个阶段:霸权上升、霸权兴盛、霸权衰落阶段,每一个霸主国的崛起并进而成就霸权,都经历长期的努力,如果不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就无法实现国力的积累,无法形成赖以支撑霸权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所有的霸主国,无论经历过何等的权力和辉煌,最终必然走向衰亡,并被新的崛起的霸主国所取代,霸权体制自身存在的自我瓦解的逻辑因素是,当国家取得霸权地位之后,其最大的愿望是维护霸权体系的稳定,从而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国家实力也会随之呈现此消彼长大的变化,因此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保持长久的霸主地位。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有经历的三个周期,明白这个道理就想,任何事物都要开创,任何在现在看来的新事物都会被时代和历史淘汰,因此,眼光定位要长远)(研究学习美国是如何成为当代世界霸主的发展历程)(德国和日本挑战英国。
美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霸主地位最终失败的命运)(中国·想要取得强国之手地位该怎么走)2 新一轮的霸权争夺总是伴随着更大规模的战争:生存威胁是大国权力竞争的内在动因:经济利益是争霸战争的根源,霸权因战争而建立和更替;霸权通过战争而更替,没有哪个霸权国愿意看到自己衰退和消亡的结局,更没有哪个愿意主动放弃在霸权体系下中所占有的优势地位和特殊权力,新兴崛起的大国,只有通过战争才能重新进行权力分配(一战和二战是如此,但是当今时代权力的分配是怎样的)3 君主的个人素质对霸权周期的长短有着重大影响(个人后期能否居安思危和后代能否继承遗志励精图治)(如今时代这个问题可以有效的遏制,但是不能完全根除)霸主扩大相对军事实力的手段:(美国、前苏联的行为)1 除扩大绝对军事实力外,还要扩大相对军事实力,通过武力手段打击对手,就能扩大自己的相对实力,削弱、遏制新兴国家崛起实现维护霸权的目的1)武力干涉其他诸侯国内政,增强自身实力2)通过多种手段,消除潜在威胁,遏制和削弱新生挑战者霸权因战争手段使用不当而衰落:1)只重战胜攻取,不重战后修功是霸权衰落的直接诱因,战后修其功,一方面要防止因丧失时机导致敌人东山再起;另一方面,要广施恩德,尽快恢复和发展因战争而破坏的经济;晋国和吴国就是很好的对比2)穷斌黩武、征伐无度是霸权衰落的决定因素联盟有效的管理是维持霸业的前提:1 以“文德”柔服诸侯2 以武力威服诸侯3 以经济利益联系诸侯举例分析:1 春秋时期霸权更迭情况:齐桓公和晋文公:齐桓公和晋文公在位期间,曾多次主持诸侯国会盟,出面化解诸侯间的矛盾,一方面改善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齐国的威望,扩大在起诸侯中的影响。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团结中原诸侯,北抗夷狄,南拒强楚,安定王室,保持中原大局的稳定。
通过这些举措,达到控制诸侯。
增强政治影响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晋国:秦国虽然曾经帮助过晋文公稳定国内政局,但是秦国想染指中原挑战霸权时,晋国不惜以武力手段进行遏制,最终有效阻止秦国称霸中原;对于楚国对于晋国中原霸主地位构成巨大威胁,晋国通过外交和扶植对手的竞争者,从而达到牵制、削弱对手的目的,遏制楚国势力北上。
五:对策:1)顺势利导,因时制宜,制定战略策略:古代的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霸主国都由盛转衰并最终被新兴大国取代,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顺势利导的核心在于在斗争中只可顺取,不可逆赢,在霸权更迭的历史进程中,那些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在不具备挑战霸主实力的时候,就要善于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把握和利用对方强盛中隐藏的危机,采取顺如心志,促使事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抓转化。
(这其实就是“身在巅峰,进退都是深渊”的困境)2)追求利义至上,建立和谐世界历史上所有霸权国的衰落往往从联盟的解体开始,而霸主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奉行“利益至上”的原则,只讲本国利益,不讲他国利益,“利益至上”的结果就是强权政治,它使大国可以不择手段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小国的利益则无法保障,这种战略从长期来看是不利于霸主地位的稳固;因此,要构建公正和谐的新的世界秩序,就要在国际关系中坚持’利义至上“原则,就是坚持道义和利益统一的原则,即在国际关系上,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大而达人”运用中庸之道来防止因斗争激化而走向大规模冲突和战争,要求各国“正己”“正身”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自我道德约束,达到“以德行仁者王”的目的。
历史证明,奉行‘利益至上“就会陷入自我孤立,奉行“利义至上”就能够得到绝大数国家的拥戴。
例如美国,在二战结束后初期,对于欧洲实行马歇尔援助计划,后来随着实力的增强,美国推行单边的外交主义政策,虽然战争取得胜利,但是其国际形象、政治威信和道德感召力却大打折扣,这在短期内不会撼动美国霸权,但是却对它的世界领导地位的长期、无形的侵蚀。
(这其实就是“身在巅峰,进退都是深渊”的困境)。
因此,对于当前的国际局势,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和共同发展理念,核心就是坚持“利义至上”,将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促使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规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和人与人之间的博弈有相通的规律,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从国际交往看:国与国之间制度不同,只要能够利益互补就有共同的语言,就能够一起坐下来谈合作。
反过来,国与国之间尽管制度相同,但是利益发生冲突,也可以相互开火成敌人。
再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去的仇家之间如果有共同的利益需要,也可能以大局为重冰释前嫌变成朋友亲家。
反过来,朋友之间由于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发展成水火不相容的仇家!在生意场上,过去的合作伙伴为各自的利益,瞬间就成竞争对手. 反过来,竞争对手也可以为共同的利益关系变成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