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心理学相关理论谈罪犯心理

合集下载

罪与罚犯罪的心理

罪与罚犯罪的心理

罪与罚犯罪的心理在人类社会中,犯罪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无论是世界各地的法律体系,还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人们对于犯罪行为以及罪犯的心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罪与罚犯罪的心理,并分析其影响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家通常认为,犯罪行为源于罪犯的心理因素。

罪犯心理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包括个人心理特征、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因素等。

个体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于犯罪行为的倾向。

例如,一些人可能天生具有攻击性和冲动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而产生犯罪行为。

此外,一些人可能有心理上的问题,比如心理障碍或自卑感,这些问题也可能成为其犯罪行为的导火索。

社会环境对罪犯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都会对罪犯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人成长在一个暴力和冲突的环境中,他可能更容易形成具有攻击性和犯罪倾向的心理。

此外,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公平等社会问题也可能导致人们选择犯罪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因此,改善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强家庭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生物因素在罪犯心理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遗传因素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能力、情绪调控以及抑制能力等,从而增加其犯罪行为的风险。

此外,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一些人易受犯罪行为的影响。

了解罪犯的生物因素有助于为早期干预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罪犯而言,犯罪行为的动机也是心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犯罪行为往往是由于罪犯内心的欲望、动力或不满等因素而产生的。

例如,有的人犯罪是为了追求权力、金钱或满足个人欲望;有的人则是因为对社会不满或报复心理而进行犯罪行为。

了解罪犯的动机有助于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帮助其摆脱犯罪行为的困扰。

面对罪与罚犯罪的心理问题,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解决。

首先,加强社会教育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和警惕性,培养社会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探索犯罪心理学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

探索犯罪心理学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

探索犯罪心理学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从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探索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并介绍其应用于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矫治之中。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起源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罪犯及其犯罪行为心理特征、心理机制、心理动机和心理状态的学科。

该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对罪犯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评估,在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犯罪动机与心理特征研究犯罪行为背后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动机和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这些动机和特征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动机包括物质欲望、报复心理、心理压力等,而心理特征涵盖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意识、冲动性等方面。

2. 犯罪预测与预防基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罪犯的心理评估和心理测试来预测其可能的犯罪行为。

这有助于警方和社区制定相应的犯罪预防措施,及早发现潜在的罪行,以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3. 犯罪心理矫治犯罪心理学在矫正罪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全面评估,专家可以为罪犯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矫治方案,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最终实现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

三、犯罪心理学实践案例1. Ted Bundy案例Ted Bundy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手之一。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Bundy的研究发现,他具有高度的自恋、冷血和操控他人的特征。

这一信息对于了解连环杀手的心理特点以及预防类似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 洛克希德案例洛克希德(Lockheed)是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前雇员,在20世纪90年代盗取大量机密文件。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洛克希德的心理评估发现,他具有高度的野心和自卑感,这些心理特征促使他效仿间谍小说中的情节,实施了多起犯罪行为。

四、犯罪心理学的启示与应用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启示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罪犯心理剖析了解罪犯心理对监狱改革的启示

罪犯心理剖析了解罪犯心理对监狱改革的启示

罪犯心理剖析了解罪犯心理对监狱改革的启示罪犯心理剖析:了解罪犯心理对监狱改革的启示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中,犯罪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针对犯罪分子的改造和重返社会的问题,监狱改革显得尤为关键。

然而,要实现监狱改革的目标,了解罪犯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剖析,探讨罪犯心理对监狱改革的启示。

一、罪犯的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罪犯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卑感和受挫感:很多罪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和教育水平的不足,缺乏自尊和自信,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容易受到挫折和打击。

2. 冲动和暴力倾向:罪犯大多具有冲动的行为特点,他们缺乏对后果的思考,凭一时的快感或复仇心理从而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3. 缺乏责任心和自制力:罪犯常常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缺乏自我控制和自制力,容易轻信他人的引导和操纵。

那么,罪犯的这些心理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1. 社会背景与环境:罪犯很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积极的家庭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2. 人生经历与挫折:一些罪犯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家庭的破裂、亲人的丧失、挫折与失败等,这些经历让他们产生了自卑、受挫感和消极的态度。

3. 心理健康问题:一些罪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心理疾病、人格缺陷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冲动和暴力倾向。

二、了解罪犯心理对监狱改革的启示了解罪犯心理对监狱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化的教育和心理疏导:监狱改革应该注重罪犯的个性化需求,为不同类型的罪犯提供特别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服务。

针对他们的自卑感和受挫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职业培训等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 强化责任感和自控力:监狱制度要求罪犯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加强对罪犯的责任感教育,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培养自控力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掉冲动和暴力行为。

3. 全面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监狱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对罪犯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治疗。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解读罪犯心理、犯罪动机和预防犯罪的策略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解读罪犯心理、犯罪动机和预防犯罪的策略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解读罪犯心理、犯罪动机和预防犯罪的策略引言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和预防犯罪的策略。

了解犯罪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的行为,为预防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罪犯心理、犯罪动机和预防犯罪的策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罪犯心理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情绪和行为。

了解罪犯的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为预防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罪犯的心理特征和个人背景罪犯的心理特征和个人背景常常与其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罪犯通常具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如低自控能力、攻击倾向、缺乏同理心等。

此外,一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个人背景有关,如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社会关系等。

社会因素对罪犯心理的影响除了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对罪犯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平等、社会文化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问题都可能使某些个体更容易犯罪。

社会因素对罪犯心理的影响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的定义和分类犯罪动机是指导罪犯行为的内在动力或动机。

犯罪动机通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经济动机、情感动机、权力动机等。

不同类型的犯罪动机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犯罪行为,了解这些动机有助于预测和预防犯罪。

经济动机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经济动机是犯罪中最常见的动机之一。

许多罪犯会因为财务困难、贪婪或其他经济诱因而选择犯罪行为。

他们可能会进行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活动以获取经济利益。

了解经济动机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情感动机和权力动机对犯罪的影响除了经济动机,情感动机和权力动机也是一些犯罪行为的重要动机。

情感动机指的是罪犯出于情感上的满足或报复等原因选择犯罪行为,如杀人、纵火等。

权力动机则是指罪犯出于追求权力或控制他人的目的而进行犯罪行为,如恶意攻击、性侵犯等。

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

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

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刑法学与犯罪心理:罪犯心理分析与预防导言:犯罪心理学作为刑法学的重要支撑学科,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与预防,为刑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罪犯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心理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与干预。

一、罪犯心理的特征分析罪犯心理的特征是指罪犯在犯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向性和攻击性:犯罪者具有明显的内向性和攻击性,容易对他人产生敌意,通过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良情绪。

2. 缺乏同理心和责任感:罪犯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的认知和关心,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也不负责任。

3. 不稳定的情绪和自制力:罪犯常常情绪波动大、无法自我控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在某些特定时刻产生犯罪冲动。

二、罪犯心理形成原因的分析罪犯心理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家庭和社会环境是罪犯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压力和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容易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2.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也会影响罪犯心理的形成。

例如,智力低下的个体更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从而陷入犯罪的行为当中。

3. 心理因素:罪犯常常有一些心理问题,如冲动控制障碍、情绪障碍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罪犯的决策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三、罪犯心理分析的意义罪犯心理分析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帮助刑侦工作:通过对罪犯心理的深入分析,刑侦人员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破案的效率。

2. 指导刑罚执行: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刑罚执行,提高刑罚的效果。

3. 开展矫治工作:罪犯心理分析可以帮助矫治机构制定个性化的矫治计划,提高矫正的效果。

4. 促进犯罪预防:通过对罪犯心理的分析,可以预测一些潜在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研究犯罪行为作为社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对犯罪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犯罪的原因和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处理犯罪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犯罪心理研究,带您进入深入的思考。

首先,犯罪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模式和心理过程。

犯罪行为往往是复杂的,需要通过对犯罪者心理活动的剖析才能理解其动机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家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如访谈、观察和实验,来收集和分析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许多犯罪者具有低自我控制和冲动行为的特点,这可能是其犯罪行为的部分原因。

这种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模式和心理过程,有助于我们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以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犯罪心理矫正。

其次,犯罪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犯罪行为是由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犯罪者往往处于不良的社会环境下,比如家庭矛盾、经济压力和社会歧视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

心理学家深入研究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以期找出减少和预防犯罪的方法。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提供更多的教育和职业机会可以有效降低犯罪率。

这种对社会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改善社会环境,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再次,犯罪心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犯罪心理矫正和预防策略。

犯罪心理矫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如何帮助犯罪者改变其犯罪行为和思维模式。

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评估和干预,来制定个性化的犯罪心理矫正方案。

研究表明,有效的犯罪心理矫正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心理特征、社会环境和心理治疗的因素。

通过犯罪心理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动机和心理过程,从而为犯罪心理矫正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最后,犯罪心理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通过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我们可以从源头上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心理学家在犯罪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预防犯罪的策略,如增强公众对犯罪行为的认识、提高社会对犯罪的容忍度、加大对危险人群的监控和辅导等等。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解读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学科,通过深入分析犯罪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并为犯罪预防、犯罪心理疾病的治疗以及法律实践等提供参考。

本文将从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分析。

一、罪犯的心理特征1. 自利心强:罪犯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利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利益,他们会冒险并不择手段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这种自利心的强烈驱使下,他们常常不顾他人的利益,从而犯下各种犯罪行为。

2. 缺乏同理心:罪犯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理解和同情,无视他人的权益。

他们常常具有冷酷无情的心态,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无动于衷,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将别人当成犯罪的对象。

3. 冲动和欲望无法抑制:罪犯通常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欲望和冲动往往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从而导致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他们常常不能有效地分辨是非与后果,难以抵制外界的负面诱惑。

4. 自卑感和挫折感:一些罪犯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自卑和挫折,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无法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感,他们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虚幻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二、罪犯的行为模式1. 犯罪动机:罪犯的行为往往存在明确的动机,比如金钱、报复、满足某种欲望或谋取权力等。

根据犯罪动机的不同,罪犯会选择不同的犯罪方式和对象。

2. 犯罪计划和准备:罪犯在犯罪之前通常会有一定的计划和准备,他们会选择最佳的犯罪时机和地点,并寻找可行的犯罪手段和工具。

这种计划和准备的过程显示了罪犯的谨慎和理性。

3. 犯罪手段和技巧:罪犯在犯罪过程中会运用一系列手段和技巧,以避免被发现和逃避法律制裁。

他们可能利用科技手段、心理欺骗或暴力威胁等方式来实施犯罪行为。

4. 潜逃和保护自己:在犯罪得手后,罪犯通常会采取相应的躲避和保护措施,以免被抓捕。

他们可能会改变住址、伪造身份或使用假名,以此来迷惑警方和摆脱追捕。

犯罪心理学解读深入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解读深入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犯罪心理学解读深入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一门学科。

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犯罪。

本文将从罪犯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犯罪提供一些思路。

一、罪犯心理特征1. 忍受能力低下:罪犯往往缺乏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他们常常选择通过违法行为来解决问题。

2. 自卑感和攻击性:许多罪犯内心深处存在着自卑感,他们通过控制和伤害他人来弥补自己的内心空虚和不安。

3. 内外部归因偏差:罪犯倾向于将自身的错误归咎于外部环境和他人,而不愿承担个人责任。

这种归因偏差使得他们更容易重复犯罪行为。

4. 缺乏同理心:罪犯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同情,无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对他人施以暴力或伤害。

二、罪犯行为模式1. 冷静计划:犯罪往往不是一时冲动行为,而是通过冷静地计划和策划来实施。

罪犯在案前通常会详细考虑目标、手段和逃避措施等。

2. 社会学因素:罪犯的行为模式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例如,贫困、失业和家庭问题等社会因素会增加人们犯罪的可能性。

3. 重复犯罪:一旦罪犯得逞,他们将更有可能再次犯罪。

成功的犯罪行为会给予罪犯一种满足感和自信,使得他们更容易重复类似的行为。

4. 残酷手段:有些犯罪分子的行为手段残忍无情,他们可能给予受害者极大的痛苦和伤害,这往往与罪犯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三、防范与干预1. 预防教育:通过加强社会对犯罪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犯罪后果的认识和对犯罪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2. 心理辅导与康复:对于已经犯罪的个体,通过提供心理辅导和康复计划,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步回归正常社会。

3. 加强社会支持:社会对贫困、失业、家庭问题等社会因素的关注和支持,能够减少人们犯罪的动机和机会,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4. 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执法力度,对于犯罪行为做出严厉的惩罚,可以有效减少罪犯的再犯率,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公正。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罪犯的改造 (自动保存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罪犯的改造 (自动保存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罪犯的改造内容提要: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是一种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和内容即人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所以通过对罪犯心理活动的研究,在有利于对罪犯的管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利于罪犯的改造。

(引言)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迫于生活等各种压力,心理上渐渐的出现了各种问题。

对于罪犯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更是值得我们的关注,更多的了解罪犯的心理活动有助于我们对于他们的管理和提升他们改造的效率。

这就要求我们管教干警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一、罪犯心理特征分析罪犯被判刑入狱后环境的突变会使得罪犯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心理,即刑罚心理,刑罚心理是指是指罪犯被判决执行刑罚以后,在服刑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心理。

比如痛苦心理、恐惧心理、怨恨心理、渴求自由心理、改造向上心理等。

(1)我们要深入的了解罪犯首先要从罪犯的心理开始入手,但是不同的罪犯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用不同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和分析,我就根据罪犯的特殊性对青少年和女性犯罪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青少年罪犯1、青少年罪犯定义:青少年犯罪(juvenile delinquency),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

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②2、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罪犯主要具有六大主要犯罪特点③(1)纠合性当前青少年犯罪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相同地域为基础,纠合在一起,共同作案。

监狱学解读罪犯心理

监狱学解读罪犯心理

监狱学解读罪犯心理罪犯心理是监狱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罪犯心理特征、心理原因和心理干预方法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防罪犯行为,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本文将从罪犯心理的定义、特征和心理干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罪犯心理的定义罪犯心理指的是犯罪行为的主体在犯罪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包括其思维、情感、意识和意愿等方面。

罪犯心理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机制,为刑罚执行和反犯罪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罪犯心理的特征罪犯心理具有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动机多样化:罪犯由于不同的原因选择犯罪行为,包括经济利益、心理冲动、自卑心理等。

2. 心理扭曲和错误判断:罪犯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心理解释和道德评判的错误判断,常常出现对犯罪行为的合理化辩解。

3. 情感冷漠和缺乏内疚感:部分罪犯由于长期的犯罪经历,对于他人的痛苦和所犯错误缺乏共情能力,情感体验冷漠。

4. 自制力较低:罪犯往往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容易冲动行事,未能进行长远的后果考虑。

三、罪犯心理干预方法在罪犯心理干预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帮助罪犯改变其不良心理状态,实现心理恢复和重新融入社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罪犯心理干预方法:1.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罪犯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矫治措施,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动态心理治疗等。

2. 心理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心理教育活动,提高罪犯对于规则的遵守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社交技能训练:由于部分罪犯在长期监禁中与外界失去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通过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其重新适应社会,并提高其社交技巧。

4. 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罪犯解决其内心的困扰和焦虑,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

四、结语罪犯心理是监狱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研究罪犯心理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也为罪犯的心理干预和社会再适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犯罪心理学在研究罪犯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了解罪犯的内心世界与行为动机,对于预防犯罪、改善社会治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犯罪心理学,解析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一、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揭示罪犯行为的原因与动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类罪犯,如连环杀手、性犯罪者、金融犯罪者等。

二、罪犯的心理特征罪犯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格特征:罪犯通常具有自我中心、冲动、暴力倾向等人格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他们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易于陷入犯罪行为。

2.心理健康问题:犯罪行为与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例如,心理疾病、人格障碍等会增加犯罪的风险。

3.社会环境因素:罪犯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对其心理特征有影响。

例如,缺乏家庭支持、生活困境、社会压力等因素会增加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三、罪犯的行为模式罪犯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冷静型:部分罪犯在犯罪前会进行精心策划和计划,冷静而沉着,很少留下痕迹,这使得侦破工作更加困难。

2.冲动型:另一些罪犯则是冲动型的,他们缺乏计划性,冲动驱使他们犯罪。

这类罪犯通常会在犯罪现场留下明显的痕迹,侦破相对容易。

3.连环作案型:少部分罪犯在犯罪后会继续多次作案,形成连环作案模式。

这些罪犯通常会改变手法和作案手段,逃避警方追捕。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几个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1.连环杀手A:连环杀手A曾在数个城市作案,手法残忍凶狠。

经心理评估,发现他具有自恋、冷漠等人格特征。

他的行为模式是高度计划化和冷静型。

2.金融犯罪者B:金融犯罪者B曾涉嫌多起金融诈骗案件。

调查发现,他有着极强的欺骗能力和洞察力,同时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的行为模式是冷静型和连环作案型。

3.缺乏家庭教育的小偷C:小偷C在社会底层长大,家庭教育缺失。

他在犯罪前往往情绪激动,缺乏计划性和冷静思考。

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罪犯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本文将对刑事案件中的罪犯心理进行分析,以期达到对罪犯心理的深入探讨。

一、罪犯心理的形成原因罪犯的心理形成与环境因素、社会压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家庭环境是罪犯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和谐等,容易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叛逆、暴力的心理。

其次,社会环境对罪犯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社会的不公平分配、失业问题以及歧视现象等社会压力,使得一些人对社会产生不满和反抗情绪,从而形成犯罪心理。

再者,个人特质也是罪犯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个人的倔强、自私、缺乏责任心等特质,容易使其产生犯罪念头。

二、罪犯心理的分类罪犯心理可以分为实施犯罪前的心理和实施犯罪后的心理。

实施犯罪前的心理主要包括犯罪动机和计划等。

罪犯为了实施犯罪行为,往往要经历一系列内心挣扎和计划过程。

犯罪动机包括报复、贪婪、性欲等,而计划则是罪犯为了达到犯罪目的而策划的行动流程。

实施犯罪后的心理则涉及到罪犯对犯罪后果的反思与评价。

三、罪犯心理的特征罪犯心理具有一定的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分析罪犯的心理状况。

首先,罪犯具有自尊心脆弱的特点,他们对待自己的评价较低,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其次,罪犯往往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反省,对犯罪后果不以为意,容易将责任推卸给其他因素。

再者,罪犯心理有时表现出情绪失控和冲动的特点,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

此外,一些罪犯还具有自恋、傲慢等心理特征。

这些特征都对罪犯产生犯罪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罪犯心理的影响因素罪犯心理形成不仅与个体自身有关,还与外部环境因素有关。

首先,社会环境对罪犯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对罪犯心理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影响罪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的破裂等不良家庭环境,容易导致罪犯心理的形成。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

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在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与行为。

而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究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

了解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本质,预防犯罪的发生,以及有效地进行犯罪心理矫治。

1. 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犯罪罪犯通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首先,他们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意味着他们对于冲动和欲望的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诱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其次,犯罪罪犯普遍具有较高的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可能表现为暴力行为,或者其他形式的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再次,犯罪罪犯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

2. 犯罪罪犯的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罪犯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动力。

犯罪动机可以有多种形式。

首先,金钱是一个常见的犯罪动机。

因为金钱的诱惑,一些人会选择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比如抢劫、诈骗等。

其次,权力和欲望也是一些罪犯进行犯罪的动机。

他们渴望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取权力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再次,个人问题和心理问题也是一些罪犯犯罪动机的来源。

比如,对于一些受过创伤的人或心理问题突出的人来说,犯罪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发泄情绪的方式。

3. 心理学在犯罪矫治中的应用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和犯罪动机对于制定合适的犯罪矫治措施非常重要。

心理学在犯罪矫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心理学可以通过评估罪犯的心理特征,为矫治人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了解罪犯的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和自我中心主义等心理特征,矫治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罪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改变不良的心理倾向。

其次,心理学可以通过深入了解罪犯的犯罪动机,为矫治人员提供指导,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罪犯摆脱犯罪的动力。

最后,心理学可以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罪犯解决个人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结起来,心理学与犯罪罪犯的心理特征与犯罪动机密不可分。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劫犯罪的心理准备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劫犯罪的心理准备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劫犯罪的心理准备过程罪犯对于犯罪行为的心理准备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动机和背后的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不同的阶段和因素来探讨罪犯的心理准备过程。

一、犯罪倾向的形成犯罪倾向的形成是罪犯心理准备过程的首要阶段。

这个阶段通常涉及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与他人的社交关系等因素。

例如,一个身处犯罪环境的人更容易接触到犯罪行为,进而受到犯罪行为的诱导和影响。

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缺乏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也容易导致个体产生犯罪倾向。

二、心理偏差的形成对于很多罪犯而言,犯罪倾向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心理偏差的形成。

这些心理偏差通常包括:失控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卑感等。

例如,一些罪犯在决定犯罪之前,往往会经历一段情绪的低谷期,处于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

还有一些人可能有自卑感,渴望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自我肯定和满足。

三、刺激与触发当犯罪倾向和心理偏差形成之后,罪犯需要面对一定的刺激和触发事件,才能真正准备好进行犯罪行为。

这些触发事件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

外部触发事件可能包括社会压力、贫困、人际冲突等,而内部触发事件可能是个体内部的欲望、压抑和冲动等。

这些刺激和触发事件会进一步激发罪犯内心的冲动和欲望,从而使得犯罪行为的准备更加充分。

四、犯罪计划的制定在犯罪心理准备过程的这个阶段,罪犯会制定具体的犯罪计划,以确保自己能够成功地实施犯罪。

这个阶段需要罪犯对于犯罪目标、手段、时间地点和逃避追捕等等进行详细的考虑和规划。

这个计划的制定过程往往需要多次的思考和试错,以确保自己能够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和做到万无一失。

五、心理自我暗示与解除道德约束在将犯罪计划付诸行动之前,罪犯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心理自我暗示和道德约束的解除。

这个过程涉及到自我欺骗、自我认同的转变以及对于道德规范的否定等。

罪犯会试图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有正当理由和合理解释的,从而减少了内心的痛苦和抵触。

心理学与犯罪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与预防方法

心理学与犯罪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与预防方法

心理学与犯罪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与预防方法心理学与犯罪: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与预防方法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治安中的重要议题,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以及犯罪预防方法对于维护社会安宁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以及制定犯罪预防方法方面的应用。

一、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1.1 人格特征罪犯通常具有一些与正常人相比较为突出的人格特征。

例如,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是许多罪犯所共有的特征。

此外,他们可能还表现出高度冲动和冒险性行为倾向。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特征与罪犯的行为决策和自控能力不足有关。

1.2 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罪犯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

精神疾病患者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表现出暴力倾向。

因此,心理学提供了识别和治疗这些患者的方法,以减少他们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1.3 社会因素罪犯的心理特征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贫困、家庭暴力和教育不足等社会因素与犯罪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

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影响,并提供了社会干预的方向。

二、犯罪预防方法2.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犯罪预防的重要一环。

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供爱与关怀,培养健康自信和自尊心。

此外,注意家庭教育的平等性,避免家庭暴力和虐待,以减少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2.2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预防犯罪的长期战略。

通过改善教育条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教育应该强调法律和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3 心理干预针对犯罪倾向和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干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具有心理问题的潜在罪犯,及早识别并提供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通过心理辅导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再次犯罪的概率。

2.4 社会福利改善社会福利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犯罪学——了解罪犯思维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犯罪学——了解罪犯思维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学与犯罪学——了解罪犯思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处理犯罪事件。

在心理学中,犯罪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领域,本文将讨论心理学与犯罪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罪犯思维。

一、心理学与犯罪学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而犯罪学研究的是犯罪的发生、犯罪者的特征、犯罪的影响以及预防的方法等。

心理学与犯罪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犯罪往往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有关。

心理学在犯罪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学应用于犯罪心理诊断心理学可以帮助犯罪心理学家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诊断,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动机和背景,从而为犯罪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心理学应用于犯罪预防心理学研究了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的发生机制,从而提供更有效的犯罪预防方法。

例如,心理学家通过对社会心态和社会文化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更好的犯罪预防策略,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3.心理学应用于犯罪治疗犯罪治疗是指对罪犯进行心理干预,防止罪犯再次犯罪。

心理学在犯罪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通过对罪犯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可以帮助罪犯改变不良的心理因素和行为特征,减轻罪犯的刑罚。

二、罪犯思维的特征罪犯的思维模式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心理模式,不同于普通人的思维方式。

在了解罪犯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的背景和动机,从而为预防犯罪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自我中心罪犯往往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

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考虑他人感受和全局利益。

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常常是犯罪的动机之一,例如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2.外部因素罪犯的行为往往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社会规范、个人经历等。

这些因素可以对罪犯的心理产生影响,导致罪犯做出不良的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劫犯罪的心理准备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劫犯罪的心理准备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劫犯罪的心理准备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劫犯犯罪的心理准备犯罪行为往往源于犯罪者内心的种种因素,心理学角度对于解读劫犯罪的心理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劫犯罪的心理准备,有助于提前发现并预防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劫犯罪的心理准备。

一、背景与动机1.1 背景劫犯罪的背景多样化,可能是无业者、失学者、家庭困难者等。

这些背景都可能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1.2 动机犯罪者的动机往往与追求金钱、权力、报复心理等有关。

犯罪者可能由于经济压力、社会不公等原因导致对社会的不满,从而选择了劫犯罪。

二、心理准备的过程2.1 内部因素内心动机是驱使劫犯罪的关键,劫犯罪者内部可能存在一种对于权力、操控和掠夺的渴望。

他们常常有挫折感,并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

2.2 外部因素外部环境和社会因素也会对劫犯罪的心理准备产生影响。

社会结构的不完善、贫困和失业等因素都可能加剧了劫犯罪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其他人的示范效应、媒体宣传的影响等也可能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三、心理准备的表现3.1 思维和感知劫犯罪者的思维可能受到部分扭曲,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犯罪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此外,他们可能对社会的评价存在偏差,认为通过劫犯罪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

3.2 情绪和行为劫犯罪者通常具有攻击性和敌视性的情绪,他们对于道德规范和他人权益缺乏适当的认同。

在行为上,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冷漠、计划性和决断力,以达到其目的。

四、心理准备的预防和干预4.1 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于犯罪行为的认识和警觉性。

特别是向青少年阶段的人群普及法律和道德知识,有助于预防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4.2 心理辅导和帮助对于有劫犯罪倾向的个体,及早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以解决他们的内心问题。

通过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压力、挫折和情绪问题,减少其产生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五、结语劫犯罪的心理准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研究罪犯心理与犯罪预防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研究罪犯心理与犯罪预防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研究罪犯心理与犯罪预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而犯罪心理学则专注于研究罪犯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通过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犯罪心理学为社会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如何应用其成果进行犯罪预防。

一、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认知、情绪、个体差异、社会心理等多个领域。

在研究罪犯心理与犯罪预防方面,心理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1 罪犯心理特征心理学家通过对罪犯的心理测试和诊断,揭示了罪犯的心理特征。

有些罪犯可能具有攻击性、冲动性和自控力低等特点,这些特征可能成为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了解罪犯的心理特征有助于构建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

1.2 犯罪动机与罪犯心理心理学研究还关注罪犯的犯罪动机和其心理内部的冲突与动态变化。

例如,一些罪犯可能出于报复、财富追求或权力欲望而犯罪。

了解罪犯的犯罪动机和内心状态可以帮助犯罪预防部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1.3 犯罪心理与环境心理学研究还关注犯罪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对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一个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暴力或者长期的心理虐待都有可能促使个体产生犯罪倾向。

通过解决环境问题,可以有效预防犯罪发生。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深入研究罪犯的心理和行为。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犯罪类型与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学根据犯罪行为的特点和犯罪动机的不同,将犯罪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等。

每种犯罪类型都有着不同的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致力于深入研究其底层原因。

2.2 犯罪心理治疗与康复犯罪心理学也关注罪犯的心理治疗与康复。

通过心理辅导、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干预等方法,可以帮助罪犯认识到错误,改变不良思维和行为习惯,从而减少再犯率。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罪犯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犯罪心理一直是法律和心理学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通过研究犯罪心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为预防犯罪和矫正罪犯提供有效的手段。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方法和重要发现。

一、犯罪心理的定义犯罪心理指的是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犯罪分子内心的冲动、动机、心理障碍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通过研究犯罪心理,试图揭示罪犯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为犯罪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犯罪心理的研究方法1. 心理测量方法心理学家可以使用多种心理测量方法来研究犯罪心理,例如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和面试等。

通过收集个体的心理数据,可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个性特征、情绪状态等,从而探索罪犯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

2. 犯罪行为观察和实验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实地观察犯罪现场或者进行实验来研究犯罪心理。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犯罪行为,寻找其中的模式和规律。

同时,心理学家还可以设计实验,模拟出特定的犯罪情境,从而观察参与者的反应和行为,研究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三、心理学在犯罪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发现1. 犯罪心理与童年经历的关联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些犯罪行为与童年经历存在密切的关联。

例如,受到虐待、忽视或者心理创伤的儿童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

这些不良的童年经历可能导致罪犯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冲突和负面情绪,进而将这些情绪通过犯罪行为来释放。

2. 人格特征与犯罪倾向的关系心理学家还发现,某些人格特征与犯罪倾向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例如,具有冲动、敌对性和攻击性等人格特征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此外,一些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也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3. 社会环境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贫困、失业、家庭不和等不良社会环境会增加个体从事犯罪行为的风险。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研究中致力于探索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社会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发展心理学相关理论谈罪犯心理傅永美摘要:从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简析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间的主要心理及成因。

关键词:罪犯心理:常态心理;犯罪成因;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关于从妊娠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核心假设是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并没有到成年期就结束,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它是动态、多维度、多功能和非线性的。

心理结构与功能在一生中都有获得、保持、转变和衰退的过程。

个体要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社会化是一个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

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社会规范和生活目标,形成社会职能,培养社会角色。

【注一】社会化过程有青年期前,对外界事物逐渐认识,是初步的社会化;青年时期,自觉地使自己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成年时期,继续社会化,使个体的价值和动机见诸于行动,并不断完善它;再社会化,当社会化中断或推迟时,须再社会化,形式有补偿教育、罪犯改造和强化训练。

而罪犯改造涉及到罪犯心理学。

罪犯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身心的连续变化过程,如躯体各部分比例的变化,心理方面如智力的变化、情趣的变化等等。

心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态度以及个性等方面的连续变化过程。

罪犯心理的发展与社会守法人心理的发展不同,不仅是“自然”的变化,而且是“改造自我”的变化,是罪犯在同刑罚与改造因素相互作用中的发展,是监禁环境刺激——反应的积累。

发展不仅包括积极的发展,也包括消极的发展。

而罪犯的心理发展是指罪犯认知、情感、态度以及个性等方面定向、连续变化的过程。

【注二】监狱服刑人员(受刑人)的心理是罪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大脑而产生的。

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同样的,罪犯的心理也来源于客观现实,包括自身和周围事物。

罪犯处在人身自由受到剥夺或限制的监禁环境,其心理内容来源于罪犯入狱前、入狱后的周围事物以及自身。

所谓罪犯心理是指服刑人员在监禁环境中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即服刑人员对外界现实的反映。

这一反映主要包括服刑人员对服刑执行的反映;对犯罪的反映;对过去生活环境的反映;对刑罚执行、监管改造、教育改造等的反映;对服刑生活环境的反映;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反映;对自己的归属、前程的反映等。

罪犯心理是以过去稳定的心理为基础形成对监禁前后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它不仅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且还取决于罪犯已有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知识、经验等,这些都会对反映过程发生深刻的影响。

在同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反映会因个人具有的兴趣、需要和经验等的不同而不同。

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反映也会因地点、时间、个人的身体状态、心境的不同而不同。

在强制的监禁改造环境下,罪犯同样具有主观性,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而罪犯心理包括常态心理、犯罪心理以及刑罚心理。

根据查阅的资料可知,罪犯在服刑期间的心理主要包括4个方面。

1、具有积极意义的常态心理所谓常态心理,即与普通公民一样,具有能动性、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特点和人之常情。

罪犯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就是常态心理与不良犯罪心理的相互斗争的过程,由于其不良犯罪心理占了主导地位而压倒了其常态心理才陷入犯罪泥坑。

当罪犯投入监狱服刑改造后,其常态心理并未完全泯灭,这是绝大多数罪犯可以被改造好的基础。

罪犯的主要常态心理有:(1)后悔心理。

这种心理较多地在认罪服法、知罪悔改的罪犯身上得到体现。

他们自感悔对父母、妻子及儿女,有沉重的负罪感,并借助监狱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萌发了良知,良心受到自责。

(2)需求心理。

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这种内在需要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曾经,罪犯身上所表现的不正当的畸形需要,即与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格格不入、有害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心理需要、导致了他们的犯罪,但在其服刑改造的环境中,畸形需要受到遏制后,因人的需要倾向依然存在,罪犯会自觉不自觉地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的需要结构,良性需要逐渐扩大,终于成为需要结构的主体,并且越来越使罪犯本身的心理活动形成定向的自我控制能力,追求良性的自我目标。

(3)自尊心理。

人的自尊需要,主要表现在人格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这两个方面。

人都有自尊心理,自尊心是激发一个人内在潜力和上进心的驱动力。

心理学认为,自卑感明显的人,其自尊心也越强。

罪犯因认识到自己的罪错,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污点,难以抬起头来做人,自卑感十分明显,其实,这种自卑感正是人所共有的自尊自爱心理的一种反映,只不过它在部分罪犯身上,将这一正常的积极心理,以消极的变态形式表现出来。

自卑感掩饰下的自尊心理,使罪犯对人格是否受到尊重更为敏感,也更潜在着欲激发自我来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做人的愿望。

(4)公平心理。

这一心理的社会属性特别明显,也是衍生和刺激其他许多心理活动发生的主要因素。

服刑改造的罪犯要求政府对所有罪犯都一视同仁,处理问题一碗水端正,减刑机会人人均等。

罪犯能从过去的偷盗抢骗、为非作恶,到现在懂得要讲公平,是监狱教育改造罪犯的一种进步,也是罪犯常态心理的回归。

2、具有消极意义的罪犯心理所谓罪犯心理,主要是指罪犯原有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顽固性的、支配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反社会意识,即其犯罪心理结构在监管改造期间表现在心理上的新的矛盾冲突,及法律地位、周围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相适应等。

简单的说,罪犯心理是其犯罪心理在新的条件下的延伸和继续。

罪犯身上原来支配其实施犯罪的心理结构虽然受到打击、挫折、破坏,但不可能立刻消失,以其错误的人生观为核心的认识结构和情感、意志等心理结构成份尚未得到矫正。

现阶段罪犯心理最主要的有:(1)对立心理。

这些罪犯大多数性格外向,暴躁冲动。

外倾性心理反映在行为上主要是不认罪服判,不服从管教,平时牢骚满腹,擅违监规。

(2)逆反心理。

这些罪犯常常会挑剔管教民警的工作方法,稍不合其心意,即将这种心理外化为对改造的抗拒行为。

(3)报复心理。

这些罪犯往往把受法律制裁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为社会对其不公平;有时也把家庭的变故如妻子离婚推卸于社会,以在改造场所严重违纪违规、扰乱改造秩序,作为报复社会的一种手段和形式。

(4)混刑心理。

这些罪犯对改造成绩的好坏无所谓,平时劳动不积极,三课学习不认真,小违规较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5)悲观心理。

这些罪犯“一朝失足,万念俱灰”,轻者破罐子破摔,不服管教,违规不断,重者欲以自杀等极端行为逃避服刑改造现实。

(6)投机心理。

这些罪犯善以虚假、欺骗的行为获取管教民警的信任,以歪曲的心理冀求改造“捷径”,认识观市侩、庸俗、不信政策宁信“手段”。

(7)“关系”心理。

这些罪犯热衷于在监内宣扬地域观念,拉“老乡”关系,拉帮结伙。

这种心理下出现的违规行为已突显为监管安全的一大隐患。

(8)“自慰”心理。

这些罪犯为填补内心的空虚或转嫁来自改造家庭挫折的痛苦、郁闷、以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发泄性行为,寻求“刺激”获得精神“自慰”。

3、具有阶段性特点的罪犯心理罪犯在其改造过程中会有明显的变化,反映出阶段性的特点。

例如:(1)新入监短刑不认罪服法的心理。

短刑犯的罪责感相对较弱,不少人认为自己是轻罪重判,认为自己的“一丁点”事儿被公安机关抓住是自己运气不好,因此在入监初期难以端正认罪服法的态度。

(2)刑期较长的罪犯的幻想心理。

刑期在5年以上的罪犯有不少在入监初期因对改判寄予过很大幻想,这种心理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其悲观颓废的情绪状态,但一旦幻想破灭,例如申诉被驳回、长时间未接到答复或根本就没有找出申诉的理由,就会使悲观绝望心理故态复萌,并有所加剧。

(3)刑释前罪犯的放纵心理。

这种放纵心理即为“自我宽容心理”,刑释前罪犯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

刑释之前,一般为接到最后一份减刑裁定书或余刑剩下不足3个月时,监规纪律甚或刑罚的威慑作用对其心理压力减弱,加上此时可以不再参加文化技术学习或监区常对这类罪犯进行工种岗位调动,使其明显感到“船到码头车到站”,因而放松改造。

4、具有个体特点的罪犯心理罪犯心理学认为,罪犯的心理因素远比正常人来得更复杂,罪犯的文化程度、年龄、捕前职业经历和家庭背景,以及身体状况、性格特征,都会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下,成为其心理因素是主要方面,从而主导其行为。

目前在监内比较突出的几类个体心理状况:(1)青少年罪犯的盲从心理。

青少年罪犯的这种心理,主要导致其出现两类违规:一是不辨是非,模仿他人;二是盲从参与,共同违规。

(2)青少年罪犯的“情感脐带”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在强烈的后悔感中担心失去家庭关爱或亲情的割裂,极度悲观,不仅破罐子破摔,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3)老年犯的偏执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心胸狭隘,敏感多疑,固执己见,冥顽不化,多属人格障碍和生理障碍的综合障碍型。

(4)职务犯罪罪犯的失落心理。

这些罪犯由于地位身份的变化落差较大,“角色”转换较难,现实感较弱,失落心理明显,最主要的外化表现是对监狱民警的教育管理逆反心理较强,对监规纪律的抵触性较大,对改造和生活条件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要求,牢骚不满较多。

经认真分析,以上各种罪犯心理的主要成因在于:——罪犯缺少应有的法制观念,对自身犯罪危害没有较好的认识,存在强烈的反社会意识和根深蒂固的行为恶习,导致监狱行刑关系主客体之间矛盾对立突出;——罪犯的犯罪心理因素在服刑期间有一定的持续性,其犯罪心理结构仍属于罪犯心理结构的主体和基础;——缺乏正确和明确的人生目标,畸形需要尚作为其行为的内驱力,留恋犯罪生涯和糜烂生活;——罪犯家庭变故和家庭困难明显增多,如罪犯的家庭问题:父母年老体弱、家庭经济贫困、子女抚养就学困难、亲人陆续病故、妻子弃家离异等,最能直接影响罪犯的改造情绪和改造态度;——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不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的弱化;同时,当社会新的信息与罪犯头脑中原存信息产生冲突,引起罪犯心理上的不平衡性,引发消极对抗心理和行为;——精神空虚,无所寄托;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侥幸心理;——青少年罪犯生活经历短、社会经验缺乏、辨别能力差;模仿性强,思想较为活跃,喜欢寻求刺激;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依赖感较为严重;经历的挫折少,承受能力弱;——职务犯罪的罪犯优越感明显,自以为“关系网”、能量大;——老年犯疾病相对较多,身体状况较差,思想负担比其他罪犯要多,生理和心理障碍就严重。

以上是我对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间的主要心理及成因的简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