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物理-第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核物理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特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前言
• 原子核物理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介于原子和粒 子物理层次之间,称之为原子核
• 通常原子被分为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绕核 运动的核外电子两部分,核外电子的运动构成 原子物理学的主要内容,而原子核的运动特性 就成了原子核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 奇—奇核(质子数Z和中子数N均为奇数) 的自旋为整数,如6Li、10B、14N等
• 奇A核的自旋为半整数,1H、13C、15N等
• 上述统计规律可通过原子核的壳层模型 得到很好的解释
1.4 原子核的自旋和统计性
• 理论和实验分析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自旋量子 数不是整数就是半整数,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 服从费米-狄拉克统计规律,称为费米子;自 旋为整数的粒子服从玻色-爱因斯坦分布,称 为玻色子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 原子核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是一个自 由核子与核的其余部分组成原子核时所 释放的能量
• 原子核的一个核子分离能是指从原子核 中分离出一个核子所要给予的能量
• 二者在数值上相等,反映了这种原子核 相对临近那些原子核的稳定程度
• 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将核比做荷电的液滴
– 除轻核外,比结合能近似为常数,即结合能近似正 比于A,因为核的体积也正比于A,所以可认为结 合能正比于体积(类似于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 核物质的密度近似于常数,表明核子具有不可压缩 的特性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 原子核液滴模型比结合能的半经验公式
• 对于轻核,当N=Z时核素具有 较好的稳定性
• 对于重核,Z增加使得库仑力的 排斥作用增强,必须通过增大N 抵消这一作用,从而中质比大 的重核稳定性较好
1.1 原子核的组成
• 将近一半的稳定核为偶偶核 • 稳定核中奇奇核的数目最少,只有2H、6Li、10B、14N
和18073Ta(钽) • 奇A核的数目介于二者之间,而且其中质子、中子为
• 对于N>103的核素,其寿命均不足一小时,有的甚至 只有毫秒数量级
• 理论预测可能在Z=114附近存在一个寿命较长的超重 元素岛,但目前尚未登岛成功
1.1 原子核的组成
• 目前已有的核素均存在于核素图的折线内,而理论所 预告的全部核素则存在于核素图中两条实线内,上面 (下面)实线为质子(中子)泄漏线,表明线上已不 能再结合质子(中子)
1.1 原子核的组成
• 天然存在的核素中有280多个是稳定核素,60多个是 寿命很长的天然放射性核素,自1934年以来共1600 多个放射性核素被成功制备
• 从Z=1到94的核素中除Z=43(锝)、61(钷)和93 (镎)外,其它都是自然界天然存在,而从Z=95到 112的核素则是通过人工方法合成
• 超精细结构是由于核的自旋与电子的总角动量相互作 用的结果,且因为核自旋比电子自旋的影响小得多, 所以这种能级分裂比精细结构小得多,此外能级越靠 近原子核,受这种分裂的影响越大
• 核的自旋PI与电子总角动量Pj耦合成原子的总角动量
1.4 原子核的自旋和统计性
• 偶—偶核(质子数Z和中子数N均为偶数) 的自旋为0,如4He、12C、16O等
• A<30时,曲线呈上升趋势,但有明显的起 伏,峰的位置都在A为4的整数倍的地方,且Z 和N相等并均为偶数,为偶-偶核
• A>30时,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最高,而且几乎 接近于一个常数(ε≈8.6MeV·Nu-1)
• 重核(A>200)的比结合能比中等核的低
• 比结合能曲线的一般趋势是中间高、两边低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aS
A2
3

aC
Z2
( ) A1 3 − asym N − Z 2
A
+
BP
⎤ ⎦
c2
1.4 原子核的自旋和统计性
• 原子核的角动量通常称为核的自旋 • 中子和质子是具有自旋为1/2的粒子,
且在核内作复杂的相对运动,从而具有 相应的轨道角动量,所有这些角动量的 矢量和就是原子核的自旋
• 原子核的自旋反映了核的内禀特性,与 整个核的外部运动无关
1.4 原子核的自旋和统计性
• 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等于 • 核自旋角动量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等于
• 自旋量子数I是自旋角动量PI在外磁场方向投影的最大 值,通常用这个值来表示核的自旋的大小
• 核的自旋可以通过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进行测量 电子自旋是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到的?
1.4 原子核的自旋和统计性
• 当比结合能从小变大将有核能释放,因 此也就决定了原子能的两种利用方式
– 重核裂变: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 核,如235U吸收一个中子变成236U并裂变成 两个中等质量核,一次放出约200Mev能量
– 轻核聚变:两个很轻的核聚合成一个重一些 的核,如氚和氘聚变成氦,一次放出约 20Mev能量
• 稳定核素几乎全部落在β稳定线上或紧靠曲线两侧, 该区域称为稳定区;对于轻核(Z<36)这条曲线与直 线Z=N重合,当N、Z增大至一定值后,稳定线逐渐向 N>Z的方向偏离,即轻稳定核素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 等,而重稳定核素中中子数多于质子数
1.1 原子核的组成
• 右图中,位于稳定线上侧的属 丰中子区,下侧属缺中子区, 左上侧(右下侧)的核素通过 β-(β+)衰变向β稳定线靠拢
1.1 原子核的组成
• 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
– 正电荷和原子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r<10-12 cm的小范围内,这就是原子核
– 核外电子在核的库仑场中运动,这种核式结 构决定了原子的性质
• 原子核的大小只有原子大小的万分之 一,但却占了原子质量的99.9%以上
1.1 原子核的组成
• 那么结合能可以通过质量过剩进行计算
• 定义原子核中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比结合能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比结合能表 示了若把原 子核拆成自 由核子,平 均所需做的

原子核的比结合能ε的大小可以表征原子 核结合松紧的程度,ε越大的原子核结合
得越紧,ε较小的原子核结合得越松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 实验指出核电荷分布(质子)半径近似正比于A1/3, 故R~ A1/3
1.2 原子核的大小(半径)
• 实验测得核力的作用半径也近似正比于A1/3,这一半 径反映了核物质的分布半径
• 核物质的分布半径略大于核电荷的分布半径,这表明 中子分布半径略大于质子分布半径,相当于核有一个 中子皮
• 原子核的质量分布近似正比于核子数A • 单位体积中的核子数近似等于常量 • 核物质的密度相当大
• 从广义角度考虑,当反应后系统质量减少则反应时系 统将释放能量,称之为放能变化,这一能量对应于系 统前后的动能差;反之系统需要吸收能量,称之为吸 能变化
• 当系统存在正的质量亏损,就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该 能量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 所以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
• 通常在数据表中直接给出质量过剩——原子与构成该 原子全部核子的质量差与光速平方的乘积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 原子核物理中常用的能量单位——电子伏特ev
• 质能方程 • 系统中质量的变化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对于孤立
系统,总能量守恒、质量也必然守恒 • 质量与速度的变化规律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 通过实验发现,原子核质量总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 之和,即所有核素都存在正的质量亏损。设一原子核 质量为M,有Z个质子,N个中子,则质量亏损为
• 实验表明原子核是接近球形的,因此通常用核半径来 表示原子核的大小,核半径通常为(10-12~10-13)cm 数量级
• 均方根半径
∫ ∫ < r2 >1 2 = ⎡⎣ r2ρ (r ) dτ ρ (r ) dτ ⎤⎦1 2
• 等效均匀半径(假设原子核为一半径为R的均匀圆球)
∫ ∫ • 核< r电2 >荷1 2 =或⎢⎣⎡ 核0R 4物π r质4dr的0分R 4π布r2是dr⎥⎦⎤影1 2 响= 核3 5半R 径⇒ 的R =关5键3因< r素2 >1 2
• 通过液滴模型得到的比结合能与实验值总体上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体积能在其中贡献最 大;对于轻核,表面能影响较大,而对于重核 则库仑能影响较大
• 由于液滴模型只能给出平均结果,所以计算值 在轻核处没有出现起伏现象
• 液滴模型的质量半经验公式
M
Baidu Nhomakorabea
(Z,
A)
=
ZM H
+(
A−
Z
) mn

⎡ ⎣
aV
A−
B = BV − BS − BC − Bsym + BP
• BV:体积能,结合能中贡献最大的项
• BS:表面能,考虑表面核子没有受到四周核子的包 围,因而相比之下结合能将减弱
• BC:库仑能,核内存在Z个质子,彼此之间存在库仑 力,导致比结合能的下降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 Bsym:对称能,当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相等时将降 低比结合能
• 1913年莫塞莱提出了根据元素所放射出的特征 X射线频率测量原子核电荷的方法
1.1 原子核的组成
• 任何一个原子核都可以用AZXN来表示, N为核内中子数,Z为质子数,A=N+Z 为质量数,X代表与Z相联系的元素符号
• Z相同而N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位素 • N相同而Z不同的核素称为同中子异荷数 • A相同但Z不同的核素称为同量异位素
1.2 原子核的大小(半径)
• 实验测量得到核的电荷分布在中心近似为常数,然后 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c>>a)
ρ (r ) = ρ0 ⎡⎣1+ e(r−c) a ⎤⎦
• 定义电荷密度从初始值的0.9下降至0.1时对应的距离 为边界厚度t,a对于不同核素近似于常量,故t也近似 于常数
t = (4ln 3) a = 4.4a
• 因为原子是电中性,所以原子核的带电 量必定等于核外电子的总电量,且二者 符号相反
• 假设原子的原子序数为Z则核外电子数 为Z,原子核的电量为Ze,通常Z也叫做 核的电荷数
1.1 原子核的组成
• 原子核由不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组成
• 中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质量,但中子不带电, 质子带正一价电,中子与质子统称为核子,并 把中子和质子看作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 核素最后一个中子的结合能

• 核素最后一个质子的结合能

不同核素的最后一个核子结合能具有较大差异, 16O与临近的17F、17O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 因为从数学上还不能准确解释核子之间的相互 作用,所以对原子核的研究通常采用模型法, 即提出原子核结构或原子核反应机制的某种模 型进行研究
前言
• 元素的化学、物理性质和光谱特性基本 上只与核外电子有关,而放射现象则归 因于原子核
• 原子核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 的基本学科,主要研究这一层次是由什 么组成,这些组成是怎样运动,相互之 间的作用等
内容
• 原子核的组成 • 原子核的大小(半径) •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验公式 • 原子核的自旋和统计性 • 原子核的磁矩 •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 • 原子核的宇称
激发态向 基态退激 发射光子
• 电子的自旋与精细结构:电子具有与轨道角动量无关 的固有角动量,称为自旋角动量,用Ps表示
• 精细结构是由电子的自旋与轨道运动相互作用而产生 • 轨道角动量Pl与自旋角动量Ps耦合成电子总角动量Pj
1.4 原子核的自旋和统计性
• 因为电子的自旋等于1/2,所以j只能等于l+ ½,l½ ;从而使得l为定值的能级分裂为两个具有不同j值 的子能级,产生了光谱的精细结构
( N − Z )2
• BBsPym:= a对sym能项A ,同类核子成对相处时比结合能将增大, 反之则减弱,奇A核作为该能量的参考零点
• 结合能半经验公式
B ( Z , A) = aV A − aS A2 3 − aC Z 2 ( ) A1 3 − asym N − Z 2 A + BP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和半经 验公式
奇数的核素接近各占一半
1.1 原子核的组成
• 忽略核外电子结合能,原子核的质量等于原子与核外 电子的质量差;通常一个原子的质量单位如下定义
• 根据定义,原子质量单位与g或kg的换算关系为 • 以前还曾采用16O的1/16作为原子单位(amu)
• 常采用质谱仪进行原子质量的测量
1.2 原子核的大小(半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