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 学生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第2节 功率(共26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第2节 功率(共26张PPT)

课堂小结
1.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 P= W P=Fv
t
4.单位: 国际单位:瓦特 符号 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KW)
单位换算: 1KW=1000W
注意:功的符号W,功率的单位瓦的符号W
课堂练习
1.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约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_1_.2_96_×__1_0J5, 这些功可把一个质量为60 kg的人匀速举高__2_2_0_._4__m。
3、用功率为3.2kw的抽水机将4m3的水抽到16m高的楼上,需要多长的时间?(水的密 度为1×103kg/m3)
ρ 解:G水=m水g= 水V水g=1×103kg/m3× 4m3 ×10N/kg
=4×104N W=G水h==4×104N×16m =6.4×105J t=W/P==6.4×105N/3.2×103W =200S
例4.一辆汽车总重为2×104N,在平直水平路面上以20m/s的速度 匀速行驶,汽车所受阻力为总重的0.03倍,在10s内汽车牵引力 做的功为多少焦耳?功率为多少瓦特?
解:1、因为汽车做匀速运动,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 F牵引=f阻=0.03G车=0.03× 2×104N=600N S=vt =20m/s×10s=200m W=F牵引S=600N× 200m=1.2 × 105J
出( 质量m )、( 高度h )、( 时间t )三个物理量。
(1)测量功率的原理 P=W/t
(2)需要测量的器材
磅秤或体重计 、皮尺、秒表
(3)步骤 1、用磅秤测出质量m ; 2、用皮尺测出上楼的高度h; 3、用秒表测出上楼所用的时间t; 4、用公式P=W/t=mgh/t,求出人上楼的功率P。

八年级数学-第十一章-第3节-角平分线的性质-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数学-第十一章-第3节-角平分线的性质-人教新课标版

初二数学第十一章第3节角平分线的性质人教新课标版一、学习目标:1. 了解角是轴对称图形和角平分线的定义,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2. 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3. 综合应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相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三、考点分析:对角平分线的定义及角平分线的作法进行单独命题在中考中是比较少见的,但这两个知识点属于基础知识,出题者往往将其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命题,题型多为作图题,属中档难度题。

角平分线的性质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它是除了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之外的又一个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方法。

中考命题中,多将角平分线的作法及性质与其他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题型多为选择、填空、作图题,分值在3~6分。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用尺规作图法作角平分线的要领,并会应用角平分线的定义、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1. 角平分线的定义2. 角平分线的尺规作法3. 角平分线的性质4. 角平分线的判定知识点一作角平分线例1:如图,已知点C为直线AB上一点,过C作直线CM,使CM AB⊥于C。

思路分析:由于AB是直线,要求作CM AB⊥,实际上就是要作平角ACB∠的平分线。

根据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法就可以作出直线CM。

解答过程:作法:1、以C为圆心,适当的长为半径画弧,与CA、CB分别交于点D、E;2、分别以D、E为圆心,大于12DE的长为半径画弧,使两弧交于点M;3、作直线CM。

所以,直线CM即为所求。

解题后的思考:此题要求“大于12DE 的长为半径”的理由是:半径如果小于12DE ,则两弧无法相交;而半径如果等于12DE ,则两弧交点位于C 点处,无法作出直线CM 。

在数学学习中,不光要知道怎么做题,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结:本题属于作图题。

在解决作图题时要求做到规范地使用尺规,规范地使用作图语言,规范地按照步骤作出图形,并且作图的痕迹要保留,不能擦掉。

九年级物理第11章简单电路11-2学生实验:组装电路上课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物理第11章简单电路11-2学生实验:组装电路上课新版北师大版
2. 两个灯泡同亮同灭不一是串联,因为并联时 总开关也可以同时控制两个灯泡同亮同灭。
例1 如图1 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图甲中三个灯泡 __串__联,图乙中三个灯泡__并__联,图丙中三个灯泡 __并__联。(均填“串”或“并”)
解析:利用“电流法”可以发现:闭合开关后,图甲 中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经过灯泡L1、L2、L3, 再回到电源负极,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是串联电路。 利用“拆除法”可以发现:闭合开关后,图乙中无论 拆除哪个灯泡,另两个灯泡都能正常工作,故三个灯 泡是并联的。利用“节点法”可以发现:闭合开关后, 图丙中,A、B 两点可以看成一点,C、D 两点可以看 成一点,三个灯泡是并联在这两个节点之间的。
3.[2023·长春模拟]老师展示了以下四个电路图,当开关S 闭合后,灯泡L1与灯泡L2串联的电路图是( A )
4.将一个灯泡和一个电铃接入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 ) A.只闭合开关S1时,电铃能工作,灯泡不能工作 B.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电铃和灯泡是串联的 C.只闭合开关S2时,灯泡能工作,电铃不能工作 D.开关S1只能控制电铃,开关S2只能控制灯泡
节日装饰用的小彩灯
有多条路径,有干路和支 路
各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 影响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支路开关控制所在支路
某用电器短路,则全电路 短路(电源会烧坏)
家庭电路、照明电路等
特别提示
1. 用对比法深入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 特点、电流路径特点、用电器工作特点、开关 作用、用电器短路特点是灵活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析:由电路图可知,L1 和L2 并联,分别由开关S1、 S2 控制,S 为总开关。连接时要注意导线不能交叉, 导线必须连接在接线柱上。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第二节学生实验:组装电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第二节学生实验:组装电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十一章简单电路第二节学生实验:组装电路一、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实验:组装电路”是在上一节认识电路基础上,学习用开关控制两只串联灯泡、两只并联灯泡的连接。

本节学生的学习有四个具体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探究的过程,会提出问题并用实验解决问题;二是利用探究实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并找到并联和串联的区别;三是能在实际生活中判断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四是在连接实物电路完成之后,还要练习画电路图。

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物理实验进行验证,并且教师要尽力保证学生完成实验,第二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确立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并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大胆尝试,并运用教科书、实验仪器、工具书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实验:组装电路”一课中,教师从准备性练习开始,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操作、尝试阅读,积极争论思考,尝试练习,独立探索,逐步认识串、并联电路,发现两种电路的不同之处,运用对比的方法初步建立串、并联电路知识框架。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应逐步分散连接并联电路实验的难点,这样既可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和学习能力。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给出实验步骤,充分发挥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育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能区分串、并联电路。

2.会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会连接两只灯泡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通过连接小灯泡的串、并联电路,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

3.知道开关在串、并联电路中的控制作用。

4.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感受知识的价值和趣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从实物的连接中体会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教学难点:并联电路的连接和并联电路开关控制特点学习。

本节的任务是要学生在上节课认识简单电路的基础上,学习组装开关控制的串、并联电路。

《第十一章 3 实验_导体电阻率的测量》学历案-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三册

《第十一章 3 实验_导体电阻率的测量》学历案-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三册

《实验_导体电阻率的测量》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程学习主题为《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量》,主要探讨导体的电阻特性及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电阻率的测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电阻、电阻率的基本概念,了解实验测量电阻率的方法,并学会运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际测量。

二、学习目标1. 理解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在电阻测量中的应用。

3. 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包括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

4. 学会设计并实施导体电阻率的测量实验,并能够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理论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电阻和电阻率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器材使用和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及结论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以前学习的电流、电压等概念,引入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2. 理论学习:讲解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欧姆定律及其在电阻测量中的应用。

重点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

6. 总结反馈:学生交流实验心得,教师进行总结反馈,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电阻和电阻率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

2. 作业布置:布置实验报告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步骤、数据及分析结果,并提交实验报告。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应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数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精讲学生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数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精讲学生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数学:第十一章三角形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一、多边形及其相关概念
1.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
做多边形.多边形按组成它的线段的条数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
形……,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做n边
形.
2.相关概念:①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②多边形
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③连接多边形
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二、多边形的对角线
1.定义: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
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第1页(共10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期末高分突破卷附解析学生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期末高分突破卷附解析学生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期末高分突破卷附解析学生版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共10题;共30分)1.(3分)下列生活实例中,利用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是()A.B.C.D.2.(3分)下列各组图形中,表示AD是△ABC中BC边的高的图形为()A.B.C.D.3.(3分)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外角和的2倍,则这个多边形是()A.五边形B.六边形C.七边形D.八边形4.(3分)在△ABC中,三边长分别为a、b、c,且a>b>c,若b=8,c=3,则a的取值范围是()A.3<a<8B.5<a<11C.6<a<10D.8<a<115.(3分)如下图,∠A+∠B+∠C+∠D+∠E等于()A.90°B.120°C.180°D.360°6.(3分)如图,将三角板DEF的直角放置在△ABC内,恰好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经过点B,C.若∠A=55°,则∠ABD+∠ACD=()A.35°B.45°C.55°D.60°7.(3分)如图,为估计池塘两岸A,B间的距离,小明在池塘一侧选取点M,测得MA=15m,MB=11m,那么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A.5m B.15m C.28m D.20m8.(3分)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AE是高,已知△B=50°,△C=60°,那么△EAD的度数为()A.5°B.15°C.25°D.35°9.(3分)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BC、AD、EC的中点,且S△ABC=8,则阴影部分面积S是()A.1B.2C.3D.410.(3分)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且△ACB=△BAD,AE平分△CAD,交BC于点E,过点E作EF∥AC,分别交AB、AD于点F、G则下列结论:①△BAC=90°;②△AEF=△BEF;③△BAE=△BEA;④△B=2△AEF,其中正确的有()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共5题;共15分)11.(3分)如图所示,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ACD=40∘,则∠B=度.12.(3分)如图,是A、B、C三个村庄的平面图,已知B村在A村的南偏西50°方向,C村在A村的南偏东15°方向,C村在B村的北偏东85°方向,则从C村观测A、B两村的视角△ACB的度数为。

11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

11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 理论

3 成败归因理论 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 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 因,这种对行为结果的原因推论称为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认为归因分为三 个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 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 期待发生变化; 归因还影响到个体的情感 反应
第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及其功能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 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 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 素构成。 动机主要有三种功能:引发功能、 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学习动机及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 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依 据 分 类 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 的间接性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 学习动机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 动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所 起的作用的大小 奥苏伯尔指出学校情境中 的成就动机
奥苏伯尔的分类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 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 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求知欲。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 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 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 (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或认可和 同伴的接纳而努力把工作、学习搞好 的一种需要。
及坚持性、努力程度及对困难的态度、影响个 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影响个体的归因方 式。
第三节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

《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发展P278 2.个体发展心理学P279 3.关键期或关键年龄P281 4.横断研究法P2845.纵向研究法P285 6.社会性发展P297 7.道德认知P300 8.认知P292 9.依恋行为P29710. 性别社会化P297 11.第二性征P305二、单项选择题1.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是( )P284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2.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进行系统的定期观察和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P285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3.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这种方法是( )P286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4.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 )P294A.相似的 B.不同的 C.部分相似的 D.无关的5.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提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的学者是( )P295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皮亚杰 D.乔姆斯基6.所谓有序的变化,是指变化是一层一层上升的,而且在变化中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

这种有序的变化就是( )P278A.发展 B.进化 C.成熟 D.提高7.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是( )P279A.发展心理学 B.个体发展心理学 C.民族心理学 D.老年心理学8.12岁至18岁的学生处于发展的( )P304A.婴幼儿期 B.儿童前期 C.儿童后期 D.青少年期9.儿童在2至3岁时是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时期?( )P281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本族语言10.儿童在4至5岁时是开始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年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案)年级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1节功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能列举出生活中关于做功的实例。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的“机械运动”、“力与运动”等力学重要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之间的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能、机械效率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单。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教学器材实验小车、书本等。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物理学中的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功的计算》、《功》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播放图片】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功”这个字,在“有功之臣”、“劳苦功高”这些词语中,功表示功劳;在“事半功倍”、“大功告成”这些词语中,功表示成效。

《第十一章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机械能及其转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加深对动能、势能及它们之间转化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机械能及其转化》课程中关于动能、势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尺子等,用于进行动能与势能转化实验。

3. 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自主完成小车在斜面上滑行,观察并记录小车在不同高度释放时的速度变化,以及势能和动能的转化情况。

4. 数据分析:学生需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势能、动能与高度、速度的关系图,分析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体现。

5. 思考题:结合实验结果,思考动能和势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深刻理解,并能准确表述。

2.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学生按照步骤进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数据分析部分要求学生绘制出清晰的关系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4. 思考题部分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提出具体的例子,说明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应用。

5. 作业提交前需进行自我检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2. 教师将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3. 教师将根据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度进行评价。

4. 教师将根据思考题的创意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2.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3. 课后,教师将通过课堂互动平台或面谈的方式,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巩固学生对机械能及其转化的理解,包括动能、势能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九年级物理第11章简单电路11-4电流上课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物理第11章简单电路11-4电流上课新版北师大版

知识点 2 电流的测量
知识链接
1. 量程的选择原则: “可行、精确”。“可行” 是指不超过量程,“精确”是指在不超过小量 程(0~0.6A) 的情况下要用小量程。
2. 采用试触法选择量程时应先从大量程(0~3A) 试 触:若指针偏转超过最大刻度,则需换更大量 程的电流表;若电流表指针指示的刻度在小量 程范围内,则换用小量程测量。
例3 请根据如图2 甲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将图乙中的实物图连接起来使之完整。
解:如图3 所示。
解析:先分析电流的路径:开关闭合后,电流从电 源正极出发,经过开关S 后分成两路,一路经过灯泡 L2 和电流表,另一路经过灯泡L1,最后一起回到电 源负极;再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实物电路。
2.[2023·重庆期末]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0.8 A=___8_0_0___mA=__8_×__1_0_5_μA。 (2)700 μA=___0_._7___mA=_7_×__1_0_-_4_A。 (3)100 mA=___0_._1___A。
3.小明在探究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关系时连接的电路如图 所示,分别将电流表接在A、B、C三处,闭合开关,A、 B、C三处的电流大小关系是( B ) A.IA<IB<IC B.IA=IB=IC C.IA>IB>IC D.IA=IB+IC
(1)实验中,小明应该选择两个规格 不__相__同__(填“相同”或 “不相同”)的小灯泡。 解析:实验中,为得出普遍性的规律,选择的两个 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不相同的。
(2)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图甲中的电路图把图乙中的实
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得交叉)。
解:如图5 所示。
解析:由图甲知,L1、L2 并联,电流表与L1 串联, 故实物图连接如图5 所示。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简单电路二学生实验组装电路课件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简单电路二学生实验组装电路课件

2.如图11-2-2所示,灯泡L1、L2是 串 联。 图11-2-2
3.在虚线框内画出如图11-2-3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答案:
图11-2-3
图D-11-1
知识点二:并联电路 4.如图11-2-4所示的电路中,开关S闭合后,三盏电灯并联的电路是( B )。
图11-2-4
5.电路中只有两个小灯泡,其中一个灯丝断了,另一个小灯泡仍然发光,则这
简单电路 二、学生实验:组装电路
快乐预习感知
项目
主要内容
串 联 电 路
定 义
特 点
把电路中的元件 依次 连接起来,电流流经第一个元件后,又依 次流经其他元件的电路连接方式
(1)电流只有 一条 路径,无干路、支路之分 (2)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 整个电路 (3)电路中各用电器相互 影响
并 定 把电路中的元件 并列 地连接在电路中的两点之间,电路中的电
两个小灯泡( A )。
A.一定是并联
B.一定是串联C.可能是并联 NhomakorabeaD.无法确定
6.如图11-2-5为某宾馆的房卡。只有把房卡插入槽中,房间
内的灯和插座才能有电。房卡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
(填电路元件)接在干路上;房间里电灯、电视等用电器,它
们是
联的。
图11-2-5 解析: 当房卡插入槽中时,房间内的灯和插座才能有电,说明房卡的作用相
当于开关接在干路上;房间里电灯、电视等用电器是并联的。
答案: 开关 并
联 义 流分为几个分支,分别流经几个元件的电路连接方式
电 特 (1)电路有 若干条 通路;(2)干路开关控制 所有 的用电器,支 路 点 路开关控制所在 支路 的用电器;(3)各用电器相互 无影响

《第十一章第1节功》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第1节功》学历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功》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功”的初步认识。

在物理学中,功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力在空间中产生的效果。

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掌握功的单位及换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单位进行计算。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并分析力做功的实例,加深对功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评价学生对功的概念及单位的理解程度。

2. 书面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情况。

3. 实验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功的感性认识及实验分析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力学基础知识,引出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1)理论学习:讲解功的概念、单位及计算公式,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2)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力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中力的方向、移动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3.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功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掌握。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初步掌握功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功的实例。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第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功的性质:探讨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物理学科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重点:功的性质的掌握,功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运动员举重的情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3. 公式学习: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熟记公式。

4. 性质探讨:讨论功的正负、单位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5.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课本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a. 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做的功。

b. 一个力为5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10m,求做的功。

c. 一个力为8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6m,求做的功。

2. 答案:a. 10N 5m = 50Jb. 5N 10m = 50Jc. 8N 6m = 48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3节 动能和势能 (教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出问题】①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事例:鸟撞飞机即鸟和飞行的飞机相撞。

血肉之躯的小鸟与钢铁飞机在天空相撞,犹如以卵击石——卵破而石头无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飞机与飞鸟在空中相撞,轻者飞机不能正常飞行,往往被迫紧急降年级 八年级授课时间课题第3节 动能和势能教学 目标1. 能通过实例从做功的角度描述能量。

能说出能量与做功的关系。

记住能的单位.2. 能通过实例或实验初步认识动能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释相关的现象.3. 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动能、势能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4. 具有从能量的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意识。

教材 分析功和能有密切联系,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移或转化的过程。

本节介绍了常见的动能和势能,既密切联系前面学过的运动、重力、弹力等知识,还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产、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其他各种形式的能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动能”和“势能”两部分构成。

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概念的引入均以能做功的物体具有能量的思想为基础。

教科书先简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其中涉及测量物理量的转换问题。

教科书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个实验是进一步认识势能的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教学 器材 斜面(带槽)、质量不同的钢球、木块、刻度尺、沙子、玩具车等。

多媒体ppt ,包含视频:《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转换法》、《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等。

落,重者机毁人亡。

②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实验数据——《高空抛物的伤害程度》一个20克的麻将从20楼飞下可致人骨折;一块西瓜皮从25楼抛下击中头部可致人死亡;一个空易拉罐从25楼抛下可致人死亡……【提出问题】小小飞鸟为什么对飞行中的飞机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呢?为什么小小的物品能够把人击伤?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了—《11.3动能和势能》。

第11章 课堂管理(学生讲义)

第11章 课堂管理(学生讲义)

第十一章课堂管理序幕开学那天早上,天气炎热并且潮湿。

40个充满活力的学生正穿着崭新的校服和鞋子,背着沉重的书包,奔向他们的教室。

等他们的班主任韩老师一走进教室,一个学生就开始向她抱怨说她座位旁边是个男孩;有一个学生请求去上个厕所;两个学生在愉快地看卡通书;还有另一些学生正站在窗户旁饶有兴趣地看着教室外面发生的事情;还有许多学生看上去非常的迷茫和困惑。

(课堂管理要看到学生的需要)突然广播里传来一则通知,要求教师每班派两个学生去办公室领取各种兴趣课程的登记表。

(课堂管理要处理好班级事务与学校事务的关系)开学的第一天,韩老师的教室炎热无比。

最要紧的是,她发现教室里竟然少了五张课桌!(课堂管理要安排好教室的物理环境)讨论:什么是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包含哪些内容?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有研究表明,对于新教师而言,课堂管理和学生纪律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它被认为是放弃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章概要☆一.课堂管理的含义☆二.课堂管理的目的☆三.课堂管理的原则☆四.课堂管理的措施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教师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采用的所有积极行为和决策。

课堂管理包括:教学材料的计划和准备、课堂的组织、教室的装饰、制订和实施课堂常规和规则。

二.课堂管理的目的看看以下对学生的要求:对6-8岁的儿童:自觉地坐在桌子旁保持安静讲话之前征求同意对中学生:上课不要互相传纸条不要和同桌(或前后同学)讲话不要对后排同学传来的噪声大笑难点:有时候我们提出的要求,可能与学生的天性相抵触课堂管理主要目的:学校化——使学生社会化,让他们知道在学校环境下“应该做”和“不能做”的行为。

(一)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二)减少学习注意力的转移。

(三)组织并推动学习活动的流程。

(四)帮助学生管理自己。

最终目的:促进有效学习三.课堂管理的原则(一)原则一:体现学生的发展需要小学低年级:着重于“学校化”。

该阶段儿童倾向于遵从成人的威信,因此管理的侧重点放在教他们做什么,要求教师具有在课堂中制定和引入常规的技巧。

初二物理下册第6讲-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学生版)

初二物理下册第6讲-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学生版)

教学辅导教案1.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A.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B.司机推汽车纹丝不动C.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D.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行走2.夏推箱子经历了小图所示的过程,最终箱子被推出去后又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

对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因为箱子没动,所以小夏没有对箱子施加力的作用B.图乙:因为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于推力,所以小夏没推动箱子C.图乙:因为小夏对箱子施加了力,所以小夏对箱子做了功D.图丙:小夏对箱子做的功小于推力与箱子移动距离的乘积3.重5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受的阻力是物重的0.2倍,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30m,则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J,重力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J.4.如图所示,一轻绳绕过定滑轮,一端有粗糙水平桌面上的滑块相连,另一端悬挂一个砂桶.调整桶内砂的质量,当砂桶和砂的总质量m=0.2kg时,砂桶和滑块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v=0.5m/s.不计滑轮的摩擦,求砂桶和滑块匀速运动时:(1)滑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2)砂桶和砂所受的重力在2s内做的功.第1页共7页知识点1 功一、功的定义: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1)判断力对物体做功需要两个要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二者必须同时成立。

(2)力是有方向的,当力的方向与距离是垂直的时候,这个距离就不是在力的方向上。

这个力不做功。

(3)当力的方向与距离不是垂直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这个距离就是在力的方向上的。

二、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移动距离,此情况叫做“劳而无功”。

如“推而未动”、“搬而未起”等。

(2)力作用于物体上,但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此情况叫做“垂直无功”。

如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重力对货物没有做功。

(3)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力的作用,此情况叫做“不劳无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1、若反应A+2B Y是基元反应,则其反应的速率方程可以写成(-d C A/d t=k A C A C2B)。

2、某反应速率常数k = 2.31 × 10-2mol-1·dm3·s-1,反应起始浓度为1.0 mol·dm-3,则其反应半衰期为( 1/kc0).
3、某化合物与水相作用时,其起始浓度为1 mol·dm-3,1小时后为0.5 mol·dm-3,2小时后为0.25 mol·dm-3。

则此反应级数为( 1 ),半衰期为(1小时),速率常数k=( ln2/k )。

4、在一定温度下,基元反应A+B→2D的反应速率既可表示为-d C A/d t=k A C A C B,也可表示为
d C D/d t=k D C A C B。

速率常数k A和k D的关系为(k D=2 k A)。

5、k1k2
反应机理为:A = B → D
k-1
反应开始时只有反应物A,经过时间t ,A、B 及D三种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 A 、c B和c D. 则此反应的速率方程d c B/d t=(k1c A-k-1c B-k2c B),-d c A/d t =(k1c A-k-1c B).
6、某反应的活化能E a=100KJ.mol-1,当温度由300K上升到310K,则k310/k300=( ).
7、零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成(正比);而二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成(反比)。

二、单项选择题
1、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之半衰期与反应物最初浓度有何关系?( B )
A、无关;
B、成正比;
C、成反比;
D、平方成反比。

2、对于可逆一级反应A 〓 B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

A、平衡时c A = c B;
B、总反应速率为正、逆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C、平衡时k1 = k-1;
D、加入正催化剂可使k1 > k-1。

3、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来说,在下列说法中的那一种是正确的(D ).
A、ΔG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B、ΔH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C、活化能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D、活化能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4、基元反应体系aA + dD →gG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C )。

A、-dC A/d t = k A[C A] a[C D] d;
B、-d[C D]/d t = k D[C A] a[C D] d;
C、d[C G]/d t = k G[C G] g;
D、d[C G]/d t = k G[C A] a[C D] d。

5、在平行反应中要提高活化能较低的反应的产率,应采取的措施为( B ) 。

A、升高反应温度;
B、降低反应温度;
C、反应温度不变;
D、不能用改变温度的方法。

6、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基元反应: A(g)+B(g) → D(g) ,若初始浓度c A0 》c B0,即在反应过程中物质A大量过剩,则此反应的级数n=( 1 )。

A、1;
B、2;
C、3;
D、0;
7、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反应机理为:A(g)+B(g) 〓D(g),此反应的Δr U m=60KJ.mol-1,则上述正向反应的活化能E a1( A )。

A、>60KJ.mol-1;
B、=60KJ.mol-1;
C、>-60KJ.mol-1;
D、<60KJ.mol。

8、若反应物的浓度1/C 与时间t 呈线性关系,则此反应为(C )。

A 、零级反应
B 、一级反应
C 、二级反应
D 、无法确定。

9、已知基元反应 A +B → P +······ 的活化能Ea =100kJ·mol -1,在定容条件下,在50℃时,起始浓度C A ,0=C B ,0=a mol·dm -3时,测得其半衰期为t 1/2,在相同的起始浓度100℃时,半衰期为t 1/2ˊ,则(A )。

A 、t 1/2ˊ<t 1/2
B 、 t 1/2ˊ= t 1/2 C.、t 1/2ˊ>t 1/2 D 、无法确定。

10、任一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的关系是( A )。

A 、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
B 、反应级数小于反应分子数;
C 、反应级数大于反应分子数;
D 、反应级数大于或等于反应分子数。

11、对于一般化学反应, 当温度升高时应该是( D )。

A 、活化能明显降低;
B 、平衡常数一定变大;
C 、正逆反应的速度常数成比例变化;
D 、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

12、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 D )。

A 、对峙反应;
B 、平行反应;
C 、连串反应;
D 、基元反应
13、有两个都是一级的平行反应 下列哪个关系式是错误的?( B )
A 、k 总=k 1+k 2;
B 、E 总=E 1+E 2 ;
C 、 ;
D 、 。

Z
Z Y 21c c k k =212/12ln k k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