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合集下载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水滴石穿·夯实基础】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hào )战弃甲曳(yè )兵而走谷不可胜( shēng )食也数罟(cùgǔ )不入洿(wū )池养生丧(sāng )死无憾鸡豚( tún )狗彘(zhì )之畜( xù ) 庠序( xiáng )孝悌( tì)然而不王( wàng )者涂有饿莩( piǎo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合作探究【审问·慎思】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目标导学: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生僻字词的音,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4.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背诵课文。

预习案知识: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⑴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⑵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孟子的仁政思想:①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⑷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一、实词1.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凶⎩⎪⎨⎪⎧ 河内凶. 凶.多吉少 汉初匈奴凶.黠 甫闻凶.讯 缉拿元凶.②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③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④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愿得补黑衣之数.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亦量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3.古今异义①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请.以战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①填然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考纲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⑴筛选文中的信息;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 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4.合作探究,涵泳体味,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重、难点】1. 掌握文言重点语句,准确翻译全文。

2. 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利用5分钟时间,勾画你未掌握的知识。

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曾游说各国,(便去)游说侍奉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导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导学案(2)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2011.1.18)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观)的具体内容。

相关链接1.孟子和《孟子》⑴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的战国年代,其主张不被诸侯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见解和主张。

⑵《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时代背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崩乐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和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

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必修3 3.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

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0)(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0)(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教师X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X。

二、课文分析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诵读指导: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

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3.8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凶、加、或、直;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重难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多义词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预习案一、借助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自行诵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扫清诵读障碍,注意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二、对照注释理解全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完成预习自测:(一)找出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二)解释加点词语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

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5.邻国之民不加少..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6.弃甲曳兵7.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8.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9.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

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10.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㈢词类活用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动作名,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并翻译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树之以桑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鉴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论辩技巧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学习方法探究法学以致用(比葫芦画瓢)法孟子及其主要著作: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古代文献: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寡人(梁惠王)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孟子)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1、检查字音:移其粟()于河内王好()战弃甲曳()兵衣()帛()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申之以孝悌()然而不王()者饿莩()2、推断字义文句划线词释义推断方法河东凶亦然兵刃既接王无罪岁请以战喻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文言文推断字义的方法:1字形本义推断法:如“凶”,“既”本义即“荒年”“已经”的意思。

2语法分析法:如“罪岁”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用作动词“归罪”。

3联系旧知法:我们学过“臣请入”“请”是“请允许我”的意思,那么这里也是同样。

4联系成语法: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奔走相告”“走”是“跑”的意思。

那么“是亦走也”中的意思即是“逃跑”的意思。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8 寡人之于国也》85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8 寡人之于国也》85
实现学习目标,突出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再次实现重点的掌握与难点的突破。
2检查字词。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莩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洿()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悌()之义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
2、课文归纳。
四、课堂检测
1、引导学生背诵。
2、抽查学生背诵。
课后:
1、理解孟子及《孟子》。
2、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本节课牵扯出来的知识点太多,有点脱离教学目标。其次,对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的时间有点仓促。再次,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一方面检测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另一方面督促学生课前自学,让学生有目的的听课,带着问题听课。
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之后对于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学习重、难点
重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复习上节课文学常识,课文字词。
难点:总结归纳。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教学反思
课前积累:
1识记成语。
2积累句子。
积累识记成语,积累精彩语句,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给学生留的时间有点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课中:
一、目标展示(展示上述目标)
二、检查复习
1回忆作者及作品。
灵台二中高一级语文学科学时导学案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总3课时)
执教人
王鹏
授课班级
高一9
授课时间
2021年5月7日
学习目标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导学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

高年级语文(填学科)导学案内容部分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知识链接】常见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类比对比法。

一、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3、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2、要简洁,不宜过多。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四、类比和对比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一)翻译课文。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3.8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在儒家文化的大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继往开来,高举着“仁政”“民本”的大旗,奔波于各诸侯间的黄尘古道上,想以自己单薄的力量阻止那些“非义”的战争;他著书立说,阐释着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仁者无敌”的政治观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

历史湮没了黄尘古道,而他的思想凝聚成了光照万世的《孟子》。

学习孟子的文章,一要了解其思想,二要学习其论辩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时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混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这其中就有孟子。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书五经”,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

(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

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则修文德以来之。

(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1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

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了解文意。

三、布置作业:2掌握相关字词,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相关段落。

3第二课时一、前置测评,检查学生对本文重点字词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字词与比喻论证的使用。

自主学习诵读第1——4段分析下列问题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合作探究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小组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比较了“五十步”和“百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小结:由上述分析可知,梁惠王的“尽心”——移民移粟不解决根本问题。

很自然的引出孟子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施仁政。

只有施仁政,才能做到“天下之民至焉”。

精讲点拨诵读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一、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反思总结与拓展:2004—2009年,中央已连续出台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

在这种情况下,第七个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传递出什么政策信息?这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么联系?这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把握本文中的几个重点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句式。

重点翻译几个文言句子。

2、查阅相关材料,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孟子的相关知识,知道孟子“民本”思想。

预习内容:1、实词预习A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无失其时(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B特殊词义5(1)河内凶(2)邻国之民不加少(3)直不百步耳(4)数罟不入洿池C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2、虚词预习而(1)弃甲曳兵而走(2)或百步而后止(3)然而不王者(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其(1)则移其民于河东(2)移其粟于河内(3)无失其时于(1)寡人之于国也(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之(1)寡人之于国也(2)察邻国之政(3)填然鼓之(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王道之始也(6)鸡豚狗彘秩畜(7)申之以孝悌之义(8)未之有也3、文言句式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非我也,岁也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4、句子翻译(1)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预习存疑:71、阅读本文,将自己不是很理解的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在上课的时候重点解决。

结合相关的材料,认真领会本文,重点解决重点问题。

8当堂检测,巩固新知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矣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各有什么不同。

1、河东凶亦然2、非我也,兵也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四、文句翻译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也9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问答题深化探究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你是怎样看的?六、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填然鼓之”一句中“填”是拟声词,“鼓”为击鼓,与“一鼓作气”中的用法相同吗?属哪种活用?“之”是代词吗?2、“兵刃既接”“兵”是“士兵”的意思吗?3、“弃甲曳兵而走”。

其中“曳”怎么解释?“走”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一致吗?4、这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5、“是亦走也”这句话是陈述句还是判断句?6、作者用比喻说理有什么效果?10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练习与提高一、给加点字注音:移其粟.()于河内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不可胜.()食衣.()帛.()然而不王.()者谨庠.()序之教二、释词、句:河内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弃甲曳兵: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直不百步耳:不违农时:数罟: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树之以桑:无失其时: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斧斤以时入山林: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1三、翻译句子(指明句式):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王好战,请以战喻。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文学常识:1.《论语》是一部记录言行的体散文集,由记载。

2. 、、、合称为“四书”。

3. 是记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五、课文默写:1. ,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2.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