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4.11《包身工》导名师精编学案教师版(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4.11《包身工》导名师精编学案教师版(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d275dbfd08a1284ac85043d9.png)
4.11《包身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掌握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1.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理清全文的脉络;2.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3.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知识链接】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
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
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著作甚丰。
包身工——环境描写的作用导学案(教师用)
![包身工——环境描写的作用导学案(教师用)](https://img.taocdn.com/s3/m/33a376274b73f242336c5fe8.png)
《包身工》——环境描写的作用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通过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答题的思路技巧。
导学过程:导语:【预习学案】【典型环境】自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两张表格(3)资料补充社会环境:30年代初期,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对我国发动军事侵略,妄图一口吞并中国。
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他们又加紧了经济掠夺。
上海纺织业几乎为日本所垄断。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资本家为了减少工人罢工的威胁,改用“包身工”代替“外头工人”(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他们利用包身工制度,取得廉价劳动力,牟取暴利,同时通过这制度,隔绝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联系,使她们成为一种安全的罐装的劳动力”,自由地供他们取用。
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压榨我国工人阶级血汗的特殊剥削方式,是套在包身工脖子上的沉重枷锁。
在这枷锁桎梏下,不知有多少包身工受压榨,被折磨,最后凄惨地死去。
小结:包身工就是这样一类被带工老板从农村诱骗到上海日本纱厂的特殊女工。
作者通过详细的描写叙述,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揭露了这一特殊群体(板书)典型环境的特点: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典型人物】一、芦柴棒的故事(生病挨打那一段)(17-20段)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
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
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
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ee6dca0975f46527d3e1a4.png)
高一年级【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知识链接】1、《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3、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学习过程】一、互查字词蠕动( ) 拎着()弄堂( ) 游说( ) 赚( ) 抹( ) 嘈( ) 执拗( ) 簿子( ) 籼米( ) 莴苣( ) 揩地板( ) 搽粉( ) 蹒跚( ) 皮辊( ) 谄媚( ) 骷髅( ) 噩梦( ) 怔住( ) 锭子( )二、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交待时间的句子。
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四点一刻晨起;四点半钟早饭;五点钟上工;六点钟(十二小时劳动,中午休息的15分钟)放工。
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问题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提示: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86939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1f.png)
高一语文《包身工》导学案本文是针对高一语文课程中的《包身工》这篇课文所编写的导学案。
《包身工》是当代作家李继宏创作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纯真善良的包身工孩子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丑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阅读策略、重点词语解析、文本理解和拓展阅读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篇课文。
一、背景介绍《包身工》是李继宏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包身工家庭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少年包身工的成长过程进行描绘,反映了包身工家庭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展示了包身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深受读者喜爱和肯定。
二、阅读策略在阅读《包身工》这篇课文时,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通读全文,把握全局:先通读整篇文章,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把握整体结构,抓住主线思路。
2. 注重细节,品味细节:注意细节描写,品味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人物性格塑造,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3. 理清逻辑,深入思考: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三、重点词语解析1. 包身工:指以包修锅、包补瓦为生的农村工匠。
2. 老古董:指年纪大、思想保守而又固执的人。
3. 干劲:指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4. 偏见:对人或事物的主观看法和片面观点。
四、文本理解在阅读《包身工》这篇文章时,同学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1.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包身工的艰辛生活?2. 文中的包身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3. 文中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4.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和启发?你愿意向身边的包身工伸出援手吗?五、拓展阅读1. 《小兵张嘎》:一部以农民军出身的少年张嘎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敌人浴血搏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故事。
《包身工》导学案 师
![《包身工》导学案 师](https://img.taocdn.com/s3/m/56aeb046804d2b160b4ec09a.png)
《包身工》优教导学案【学习导航】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作者简介】1.作家作品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资料链接】《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8de3d1055270722192ef7e6.png)
《包身工》导学案【预习提纲】【学习目标】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新闻链接】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当时共解救出31名民工,其中有多名智障人员。
事情经过媒体报道之后震惊全国,也引起中央高度重视,胡锦涛、温家宝等亲自作出批示严查。
6月,河南、山西的公安机关展开“打击拐骗强制他人劳动专项行动”,共从各地的黑砖窑中解救被强制劳动的群众超过500人。
6月16日,洪洞“黑砖窑”一案中的主犯、工头衡庭汉被抓获,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砖窑场主王兵兵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而打死一名工人的打手赵延兵则被判处死刑。
【作者简介】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浙江杭州人。
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
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社会背景】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b03f02ff00bed5b9f31d86.png)
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 念。
第49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
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 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 包身工制度的残 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 烈的愤怒。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 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 象征什么?“黎明”象征什么?用“毕竟”一 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文章最后三段中作了怎样的联想, 这些联想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8段由包身工的制度联想到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 通过联想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 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鸭没有怎 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 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 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49段由包身工的处境联想到16世纪封建制度 下的奴隶,指出20世纪的工人却和16世纪的奴 隶受着同一样惨无人道的待遇。 50段联想到美国进步作家索洛警告19世纪美 国资产阶级的话,既控诉了资本家对包身工的剥 削压迫,又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新社会必然出现的信心。
视频:跟夏衍学作文
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记叙部分写了 几个生活场景?
(1-6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
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12-14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23-32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35-47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
身工的悲惨遭遇。
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这 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7-11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 身份。 (15-22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 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33-34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 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 身工的数量。 (48-50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 必然结局。
《包身工》导学案2
![《包身工》导学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25f4c6ba26925c52cc5bff2.png)
通道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包身工》主备人戴隆武备课组成员课型新授课时二总课时三授课人集体备课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重点)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难点)教法学法探究法、提问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学案二次备课(修改)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到包身工一天开始的生活,起床场景,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苦难遭遇和悲惨命运。
他们就是在恶劣的居住条件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这种非人的生活。
今天咱们继续来讲包身工的故事。
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2、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
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
提示同学们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二、合作探究:1、分析课文二大段上节课讲到了包身工的起床,起床之后,就应该干嘛?对,吃早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
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问题:包身工的早餐如何?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
这样罪恶制度到底是为什么发展起来的?它又是产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的呢?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明确: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包身工》导学案
![《包身工》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c27aea852458fb770b56be.png)
《包身工》
夏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二、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农村的农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
侵略下渐渐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当包身工。
为了避免成年工人罢工的威胁和榨取更大的利润,日本资本主义家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
“一•二八”战争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对20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留封建奴隶制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底揭露。
由于纱厂工人的热心帮助,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1935年作者写成《包身工》,1936年发表。
“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
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读了《包身工》后,请谈谈你对“打工”现象的看法?。
《包身工》教学设计导学案
![《包身工》教学设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a885a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9.png)
[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褴褛(lán lǚ)谄媚(chǎn) 譬如(pì)籼米(xiān) 搽粉(chá) 账簿(bù)蹒跚(pán shān) 骷髅(kū lóu) 嘈杂(cáo)蓬头(pénɡ) 隶属(lì) 锭壳(dìnɡ)胆怯(qiè) 莴苣(wō) 虐待(nüè)(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扛(2)轧(3)哄2.语境辨析法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二、写对字形(1)(2)(3) (4)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权力·权利“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利”与“义务”相对,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权利”经常做“享受”“享有”等的宾语,“权力”经常做“行使”“使用”等的宾语,“权力”可构成“权力部门”“权力机关”等词组,“权利”不能。
(2)营利·盈利两者都与“利润”有关,但词性不同。
“营利”指谋求利润,一般指主观上,是动词。
“盈利”指赢利,扣除成本后所得的利润,一般指客观上,是名词。
2.明确词义(1)横七竖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假思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指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2)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在包身工所有者——带工老板的立场来看,后面的两种当然是很不利了,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脱口而出地就爱上了欧打这办法。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08ff4087c24028905fc302.png)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一、创作背景:《包身工》反映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揭露并抨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对动员广大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一定作用。
二、作者作品: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
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
他的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赛金花》等话剧剧本,并把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
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夏衍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三、文体常识: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第3课时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第3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bd069150740be1e650e9aed.png)
编号:班级:小组:姓名编写人:景婷婷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包身工》导学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并会熟练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难点1、学习并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并会熟练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一.知识链接。
1.什么是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属于写作手法中的一种,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在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技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2.、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2.拟人: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3.夸张: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4.排比: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5对偶: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6.反复: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7.设问: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气势,引起读者注意,发人深思,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8.反问:增强语言气势,可以使确定的意思得到增强,不容置疑,语感强,富有感染力。
9反语产生幽默感和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包身工教师
![包身工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6a2f05966bec0975f465e274.png)
不一样的青春——《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2、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3、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4、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1、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检测】见《高考调研》夯实基础1、2、3、4、5、6【学习过程】一、导课:“山西黑砖窑案”(浏览图片,介绍新闻)2007年5月,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
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
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
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
最近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二、知识链接1、夏衍:见《高考调研》2、写作背景:《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用大量的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同的自由劳动者。
包身工导学案一
![包身工导学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a5b3642c5901020207409c7b.png)
备写人:审核人:
课题:包身工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会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能记住本课不认识的字词。
2、会根据要求筛选信息。
使用说明:
利用手头资料,了解作者、背景知识及报告文学的特点,积累重要字词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
学习过程:
第一次评阅人:时间:
一、自主预习
时间:
地点:
来历:
直接原因:
实质:
命运:
包身工:
三、拓展训练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理解,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包身工这一黑暗制度。
四、师生总结
第二次评阅人:时间:
学习笔记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预习导引
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主要作品有报告文学:《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参考0119 1104《包身工》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预习指导】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对的相关文学常识及报告文学有所了解。
2、阅读《包身工》,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文体速览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报告文学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
了解夏衍(1900-1995)文学家、文艺评论家。
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余杭人。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新浙江潮》。
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
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建国后担任上海市委常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著作甚丰。
【教学过程】一、基础落实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 )A.nòng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B.shuō说服说教游说说客C.q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D.pì开辟譬如睥睨僻壤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A.迟钝谄媚咳漱做噩梦B.褴褛惺松荤腥轧票处C.蠕动曹杂执拗揩地板D.骷髅嗑睡难堪木栅子3.下面是3月12日北京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不超过16个字)本次大会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昨天,朱委员在政协会议讨论时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每人年均读书64本;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每人年均读书55本;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
上海市规定,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读书的文字总量应达到4 000万字,也就是要求每人每年读近50本书。
因此,我国应该设立国家读书节,来营造全国读书学习的大环境。
朱委员指出:9月,新学期伊始;9月,是收获的季节。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纪念日,将这一天设立为读书节,以鼓励全国人都读书,督促学生多读书,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人们在读书节的感召下,正好利用接下来的国庆节黄金假期享受读书的乐趣。
参考答案:政协委员提议将鲁迅诞辰纪念日定为国家读书节(关键词:国家读书节鲁迅诞辰纪念日或9月25日提议或建议)二、文本探究1、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劳而不获、富豪权贵不劳而获的极不合理的现象。
而夏衍的《包身工》则深刻地揭露了二三十年代上海东洋纱厂的极不合理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包身工呢?请阅读“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
”的内容,从中提取关键信息,给“包身工”下一定义。
明确:包身工是被带工老板游说,来自于灾荒区域或贫穷农村,与带工老板签了包身契,顺从地替带工老板赚钱的东洋厂的女工。
2、在文中,带工老板称呼包身工为“猪猡”,把包身工比喻成“机器”,这反映了包身工怎样的悲惨遭遇?①住宿空间恶劣。
(P44)②饮食质量恶劣。
(P45)③工作环境恶劣。
(P48)④人身上无自由。
(P46)⑤工价上很低廉。
(P47)⑥人格上受歧视。
(P47)⑦肉体上遭殴打。
(P48)⑧物质上被压榨。
(P49)3、包身工创造的财富去了哪里?阅读文中下面的两段文字思考。
Ⅰ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Ⅱ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
”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明确:帝国主义资本家/封建主义剥削者4、对比梅尧臣的《陶者》,夏衍的《包身工》揭露了二三十年代上海东洋纱厂怎样的不合理现象?明确:揭露了二三十年代上海东洋纱厂的包身工劳而不获,帝国主义资本家、封建主义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
5、阅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要警告的是那些人?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明确:帝国主义资本家、封建主义剥削者三、延伸拓展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大特征,夏衍的《包身工》作为报告文学中的名篇,其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是怎样分别体现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四、课后思考2006年夏天,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
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
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
最小的只有八岁,就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
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
后来这些人贩子和黑心窑主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我们刚才了解了历史上的包身工,下面我们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点:从获利者来说:都是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
带工老板,东洋资本家、人贩子和黑窑主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丧失良知,迷失本性,金钱毁灭了他们的人性。
从被压迫的人来说:沦为失去自由,劳无所得的赚钱机器,遭遇了痛苦的经历,命运悲惨。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成为“包身工”的原因不同政府的处理方式不同获利者的下场不同被压迫的人最终命运不同【相关资料】1、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从而生活得更有尊严。
原话摘录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总理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原话摘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2、《包身工》:暗访血汗工厂经典背后的故事提起报告文学《包身工》,人们印象中最深的或许是饱受折磨的“芦柴棒”。
这部中国现代作家夏衍的名篇,影响甚广。
在文章中,“包身费一般是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种种人间地狱的描写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亲身体会、亲眼所见,而得出的准确描绘。
《包身工》的源头,要追溯到1927年,那时夏衍刚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被分派从事工人运动。
1929年,他住在沪东唐山路业厂里,这里是工人区,经常有从事工人运动的同志到他家来落脚,他首次知道了“包身工”制度和包身工非人的生活。
1932年,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经济的掠夺,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大量雇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包身工”,欺侮他们年纪小没有斗争经验,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夏衍敏感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决定用自己的笔作枪,揭露这个丑恶的事实,以此激发人民群众的反抗。
1935年初,夏衍开始在纱厂调查包身工。
他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观察了几次,对他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
可是要晓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他们的生活情况,那是非得亲自到包身工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不可的。
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任何“外头人”都是不能走进这个禁区的。
夏衍得到了东洋纱厂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但是他的行径很快引起了工头的猜疑,他的调查还没完全深入下去。
夏衍灵机一动,决定改为观察包身工上下班的生活。
为了赶在早上五点钟前到日本纱厂和工房门口去调查和观察实际情形,夏衍每天三点钟就起床步行十几里,去看包身工上班的情景,足足当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
怀着血泪般的控诉,这些真实的细节都被夏衍一五一十地写进了《包身工》。
1936年,《包身工》发表在进步期刊《光明》上,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轰动,也极大地点燃了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