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课本习题激发的思维碰撞
研究课本例习题,有效提升思维能力
研究课本例习题,有效提升思维能力-中学数学论文研究课本例习题,有效提升思维能力江苏溧阳竹箦中学刘春燕一、通过一题多解,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本题作为一道三角函数求值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整合它的多种解法,对三角恒等变换的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评:此解法为逆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求解,是解决三角函数问题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学生已真正理解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思维层次较解法1 高。
点评:此解法根据所求式子为齐次式的特点先化弦为切,再把1 看成tan45毅逆用两角差的正切公式求解,可以看出学生对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熟练掌握。
二、通过一题多变,提升思维的发散性例2:(苏教版选修2-1 第63 页例2)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A,B的距离之比等于2 的动点M的轨迹方程。
变式1 是从特殊到特殊,让学生感受数据虽然在变化,但结果任然相同,预示其中蕴含着某种规律,而变式2 将问题一般化揭示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也是数学探究的基本策略。
如此操作不仅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学会如何研究问题。
变式3:(2013 江苏高考17 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3),直线l:y=2x-4,设圆C 的半径为1,圆心在l 上(1)略;(2)若圆C 上存在点M,使MA=2MO,求圆心C 的横坐标a 的取值范围援由上面的结论很容易利用MA=2MO 得出点M的轨迹是x2+(y+1)2=4,从而将问题转化为两圆的位置关系,比较容易求解。
高考中很多同学做不出来的原因就是不知道点M的轨迹。
三、通过一题多思,提升思维的创造性四、结语通过对课本一道习题的多重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对问题及相关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不但训练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本中很多例习题具有典型性、拓展性、探究性功能,是学生思维能力的生长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特别是高考复习中,充分研究和挖掘课本中例习题的潜在价值,不仅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巩固知识、熟练方法、掌握规律,也能帮助学生跳出题海,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道教材习题引发的深度学习
教材点击2023年12月下半月㊀㊀㊀一道教材习题引发的深度学习◉湖北省武汉市杨园学校㊀熊㊀利1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课程改革以来对课程理解和课堂实践的深化,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指导策略.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活动过程,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特点是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具有挑战性的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活动.笔者在一节习题课中设计了三个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一是发现习题的多个不同的证明方法;二是通过不同证明方法的对比,发现并确认题中多余的条件;三是将多余条件结论化,进而探求习题的结构.三个学习活动衔接自然,过程流畅,思维含量一个比一个高,逐步将课堂学习活动推向高潮.整节课学生自主㊁自发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不断体验到发现和证明出结论带来的快乐,这也正是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实践的最好展现.2教学纪实2.1展示习题,指明目标教师:很多时候我们只顾埋头做题,一题做完紧接下一题,很少停下脚步去深入研究一道题,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对课本上一道习题进行深入探究,希望大家从中能有所收获.(展示习题)本节课我们只研究这一道题,请大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图1题目㊀(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数学上册第25页习题第10题)如图1,六边形A B C D E F 的内角都相等,øD A B =60ʎ,A B 与D 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B C 与E F 有这种位置关系吗?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教师:做完的同学写一下过程,然后再看看整道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没做出来的同学,尽可能地算出图中所有的角,并给出证明.过程回顾:首先指明这节课的目标是对一道题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希望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对比,发现 øD A B =60ʎ是多余条件,让接下来的学习过程衔接更自然.2.2一题多解,拓宽思路教师:老师已经看到了不同的证明方法,大家开动脑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结论.教师:会做这道题的同学请举手.好,有超过一半的同学举手了.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你的证明过程.学生1:A B ʊD E ,且B C ʊE F .证明:由øD A B =60ʎ,得øF A D =øD A B =60ʎ.由øE +øF +øF A D +øE D A =360ʎ,且øE =øF =120ʎ,可知øE D A =60ʎ,所以øE D A =øD A B ,故A B ʊD E .又øF +øF A D =øB +øD A B =180ʎ,所以E F ʊA D ,B C ʊA D ,于是B C ʊE F .教师:对于D E ʊA B ,同学们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学生2:如图2,过点F 作F H ʊE D .由ø1+øE =180ʎ,得ø1=60ʎ,则ø2=120ʎ-ø1=60ʎ,所以ø2+øF A B =180ʎ,所以F H ʊA B .故D E ʊA B .图2㊀㊀图3学生3:如图3,延长E F ,和B A 的延长线交于点H .由ø1=180ʎ-øE F A =60ʎ,ø2=180ʎ-øF A B =60ʎ,又øH +ø1+ø2=180ʎ,得øH =60ʎ,所以øE +øH =180ʎ,故D E ʊA B .图4学生4:如图4,连接A E .由ø1+ø2+øF +ø3+ø4=360ʎ,ø1+øF +ø3=180ʎ,可知ø2+ø4=180ʎ,所以D E ʊA B .教师:对于D E ʊA B ,同学们给出了四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大家再观察一下,看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5:除了第一种方法,其余三种都作了辅助线.学生6:后三种方法都没有用到 øD A B =60ʎ这个条件.82023年12月下半月㊀教材点击㊀㊀㊀㊀教师:这两个同学的证明方法都很好!请问条件 øD A B =60ʎ能否去掉?过程回顾:让学生尽情展示,在一个个证明方法中逐渐打开思路,过程自然流畅,学生都沉浸在思维的海洋里.2.3导向深入,抓住关键学生7:从做题过程来看,条件 øD A B =60ʎ可以去掉.D A 这条线段也可以去掉.教师:那为什么题目要多给条件呢?(学生7沉默不语,课堂陷入沉默.)教师:此题是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的一道习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多给条件,一是为了让大家往计算角这个方向思考,二是给大家留出探索发现的空间,这也是此题放在 拓广探索 栏目中的原因.教师:经过大家的思考探索,可以把题目简化为 凸六边形A B C D E F 的内角都相等,求证:D E ʊA B .学生8:老师,我又发现了新的证明方法.不用 øD A B =60ʎ 这个条件,连D A 就可以证明.教师:好的,你先不说过程,让大家思考一下,这样可不可以证明?图5学生8:如图5,因为ø2+ø3+øE +øF =360ʎ,所以ø2+ø3=120ʎ.又ø1+ø2=120ʎ,所以ø1=ø3.故D E ʊA B .教师:非常好,过程清楚,思路明确.要证明平行,但没有截线,连D A 后就有了截线,产生内错角,证内错角相等.大家回顾一下,以上几种证明方法有没有共同点?解答这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9:课本原题除学生1的证法外,其余证明方法都作了辅助线,作辅助线后才产生了截线,所以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有截线.教师:学生9总结得很好.大家能否归纳一下作截线的方法学生10:作截线有三种方式,即连接㊁延长和作平行线.过程回顾:通过教师的引导㊁学生的积极参与,证明思路越来越清晰,最后点出了证明平行的关键是找截线,并归纳了作截线的三种方法.2.4抛出问题,探索结构教师:既然条件 øD A B =60ʎ是多余的,老师有一个想法,能否把它放到结论中,也就是由每个内角都相等能否得到øD A B =60ʎ.题目改编如下:如图6,六边形A B C D E F 的内角都相等,øD A B是否等于60ʎ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教师:要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先解决另外一个问题,题中的六边形是否是正六边形?图6(课堂陷入沉默,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学生11:不一定是正六边形,可以将B C 边向上平移,如图7,如果原图是正六边形,则平移后的图形就不是.教师:学生11举出的反例很图7好地解释了原图不一定是正六边形,通过平移边,在不改变角度大小的情况下,改变了边长.下面回到øD A B 是否等于60ʎ这个问题上来,大家还同意øD A B =60ʎ吗?学生12:不一定是60ʎ,将B A向上平移,øD A B 的度数会变小.教师:你是如何判断øD A B 变小的?学生12沉默,学生13举手.图8学生13:如图8,由A B ʊG H ,得øD A B =ø2.又ø2>ø1,所以øD A B >ø1.故向上平移øD A B 会变小.教师:非常好!通过两位同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øD A B 的度数不是一个确定的值,那 六个内角都相等 这个条件能确定什么?不能确定什么?学生14:可以确定D E ʊA B ,不能确定øD A B .学生15:还可以确定E F ʊB C ,还有C D ʊA F .教师:也就是可以确定六边形正对着的三组边平行,但不能确定六边形的边长,如果大家能够看到这一层,那这个图形在你眼里就是可以变化的,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过程回顾:通过将多余的条件结论化,来探索试题的结构,将此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抛出问题 六个角相等的六边形是否为正六边形 ,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3教学感悟课本的一道普通习题,如果不去深入研究,可能十分钟就讲完了,但沉下心来研究一番,结果发现它是一座思维的宝库.笔者并不想直接将这里的宝藏呈现给学生,而是一步步引领学生看到发现宝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解完题后,我们还能怎样去思考,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一同经历一堂思维的盛宴.教师能设计出具有挑战性㊁富有思维含量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多研究试题,而研究试题中最有意义的事情是研究教材习题.只有教师的深度学习和研究才有可能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的产生.Z9。
小学数学练习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策略
小学数学练习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练习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解题,学生可以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然而,并非所有的练习题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训练策略,帮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1. 提倡灵活思维灵活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在解题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避免固化思维模式。
例如,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寻找多种途径,而不仅仅依赖于老师提供的模板答案。
2. 丰富问题背景有趣的问题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可以注重挖掘有趣的实际背景,并将其融入到问题中。
例如,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比如购物,旅行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有助于他们的思维发散和创新。
3. 启发式问题解决方法启发式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之一。
在训练学生解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一些常用的启发式方法,例如:模式识别、类比思维、逆向思维等。
这些启发式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多元化问题类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题目的多样性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包括应用题、推理题、证明题等。
多元化的问题类型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5. 鼓励合作解题合作解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小组或同伴,在解题过程中进行讨论和合作。
通过集思广益,不仅可以提高解题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创新思维。
6. 注重解题过程在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解题过程比答案更为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题思路,并通过犯错误、修改、再尝试等过程来完善解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错误并进行自我纠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练习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
小学数学练习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创造力的学科,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对于他们今后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数学练习题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练习题培养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法。
一、扩大题目难度针对小学生的数学练习题,可以适当地加大题目的难度,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思考和运用多个数学概念。
比如,在解决简单的加法题时可以添加一个附加条件,使题目变得更具挑战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需要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案,并且培养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开放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在设计数学练习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过程。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正确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能够帮助他们更积极地探索、思考和提出新的解决方法。
三、提供实践机会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将数学练习题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意义和应用。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购物计算、出行规划等。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景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练习题的训练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产生新的见解,并且从他人的角度了解问题,培养多样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五、激发困惑和挑战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学生不断面对困惑和挑战。
在设计数学练习题时,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涉及一些新的概念或方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引导他们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形成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六、关注思维过程在进行数学练习时,除了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习题引起的思考当涂县乌溪中心学校吴显义这是发生在三年级上半学期的一个案例。
那天上完“数学广角——例2”,离下课还有9、10分钟,作业布置下去,不一会功夫学生们就陆陆续续地上交作业了。
我随着学生上交作业的顺序,依次面批,“刷!刷!刷!”红勾到底,真爽!当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时,我已批阅了十多本了。
我对今天的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满意。
当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办公室,杨同学就捧着作业本尾随而至,我接过作业一看,咦?都是6个,怎么写出来的数却不一样呢?于是我认真地看起了题目:“摆一摆,写一写,将3颗棋子放入不同的数位中,可表示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原来是这样。
”我不露声色地问,“你是怎么想的?”他信心满满地答道:“第一种:我在百位上放一颗,十位上一颗,个位上再放一颗就是111。
第二种:百位上放一颗,十位上放两颗,个位上不放就是120。
第三种:百位上放一颗,十位上不放,个位上放两颗就是102。
第四种:百位上放两颗,十位上放一颗,个位上不放就是210。
第五种:百位上放两颗,十位上不放,个位上放一颗就是201。
第六种:把3颗棋子都放在百位上就是300。
”我竖一个大拇指夸道:“你真棒!”他高兴得一蹦一跳地离开了办公室。
中午,学生作业交齐后,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道题,请同学说说解答这道题时的思路。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张同学抢着说:“我把这三颗珠子编号,分别为1、2、3,所以能表示123,132,231,213,312,321这6个不同的三位数。
”“是的!是的!我也是这样想的。
”“我也是……”大部分同学纷纷应和。
我数了一下,全班46位同学只有8位同学没有举手。
看来“同病相怜”的人还蛮多。
我这样想着。
是什么原因会使那么多同学“受骗上当”呢?只有找出“病症”,才能“对症下药”。
于是我再请同学们仔细审题,好好想想并说说各自的理由。
张同学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以前我们都是这样做的,比如猫、乌龟、青蛙排队拍照,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我把猫编为1号,乌龟为2号,青蛙为3号,那么就有123,132,213,231,312,321这6种排法,这道题也是一样的。
一道课本习题的联想与拓展
一 -
.
.
B C一÷ A O
1
3 拓 展
拓展 1 三角形 两 内等分线 所成 的角 与第 三个 角 : 的大小关系.
C
图 2
Z A)
C
・ . .
B0c一 9 。 0 +
A
联 想 2 三 角 形 两 外 角 平 分 线 所 成 的 角 与 其 不 相 : 邻 的一 个 内角 的大 小 关 系. 图 3AB 的 外 角 C D 如 , C B 和 B E 的 平 分 线 交 于 点 C o, 探 求 B C 与 A 的 试 O
生 的创 新 意 识 .
半 分 BC E
・
c BO+ Bc 一 I ( CBD +  ̄ BC 。 A E)一 9 。 0
.
.
+
‘
A
.
‘
BOC+ C BO+ BCO= 1 0 8。 BOC 一 1 0 一 ( CBO + BC 8。 O)一 1 0 一 8。
. .
O 1 0 一 ( Ot 一 8。 BC+ 0 CB)
。
拓 展 2 从 而 还 可 以 拓 展 出 凹 四边 形 AB C( 图 : o 如 1 的 一 个 重 要 性 质 : 。一 A+ AB A O ) O+ C
证 明 :‘ ABO + ACO + A + / OBC +
‘ .
.
BCE一 A+ ABC
.
ABC4 AC - B= 1 0 ~ A 8。
‘
CBD + ACB +
B CE 一 A +
0
.
。 A Bf 一 02 ) 2 B 一
人教版初三数学习题解析拓展思维激发数学潜能
人教版初三数学习题解析拓展思维激发数学潜能在学习初三数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习题,这些习题既是检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是拓展思维、激发数学潜能的良好机会。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初三数学习题,进行解析,并探讨如何通过解题拓展思维,激发数学潜能。
一、整数与分数题1. 小明有一支铅笔,削去了二分之一的长度后,还剩下8厘米。
那么这支铅笔原来的长度是多少?解析:设这支铅笔原来的长度为x厘米,则削去的部分长度为(1/2)x厘米。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x - (1/2)x = 8整理化简得:(1/2)x = 8x = 16所以这支铅笔原来的长度是16厘米。
2. 将 7/12 与 3/8 进行比较大小。
解析:将两个分数化为相同分母,可得:7/12 = 7/12 * 2/2 = 14/243/8 = 3/8 * 3/3 = 9/24由于14/24大于9/24,所以7/12大于3/8。
通过解析以上两道习题,我们不仅对整数与分数的运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巩固了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二、代数式与方程题1. 已知x满足3(x-2) = 2(x+1),求x的值。
解析:将方程两边展开并整理得:3x - 6 = 2x + 2继续化简得:x = 8故x的值为8。
2. 某个数字的5倍再加上12等于42,求这个数字是多少?解析:设这个数字为x,根据题意可得方程:5x + 12 = 42继续化简得:5x = 30x = 6因此这个数字是6。
通过解析以上两道习题,我们不仅熟练掌握了代数式与方程的求解方法,还培养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几何图形题1.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的延长线与BD的延长线交于点E,若AE与AC的长度比为2:3,求∠A的度数。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AE/AC = 2/3而平行线与两条截线所夹的角相等,所以∠A = ∠BEC。
又因为平行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所以∠BEC + ∠AED = 180度。
将上述两个等式代入,得:∠A = ∠BEC = 180 - ∠AED∠AED/∠A = 3/2由此得到:∠A = (2/5) * 180 = 72度因此∠A的度数为72度。
活用课本习题 促进思维发展
1 . 改变点 C的位 置 , 其余不变 , 探究问题的结论 :
变式一 : 如 图 4所示 , AA B C 、 LC D E、 LB C D 4 之 间有 怎样 的关 系?
-
D
二 B c
分析 : 连接 AD, 把图 7作为基本 图形 , 得 C =/B A D+ LB +
C D A, E: = LA D E+ LD A n F ,所 以 C +LE= /B A D+LB +
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析: 运用与上面类似 的方法 , 容易得到 :
ABC + BC D+ CDE = 3 6 0 。 .
变式 二 : 如 图 5所示 , 三个 角有 怎样 的等量 A
关系?
可以促进学 生思维能力 的发展 , 以下是本人在教学 中遇到的一个 - E D相 交 于一 点 A, 探究结论 :
已知 : 如图, 直线 A B∥E D, 求证 : AA B C + LC D E = LB C D
A 口
:
图7
E
一
— — — — ! — — — — 。 n
变式 二 : 如图 8 , 若 AB、 C D相交 于点 F , 已知 分析 : 利用 三角形 外角 性质 得 : LB F C =LB +
图 8
错 角 相 等,
得 AA B C = LB C N, C D E : NC D,
E — — 了 — 一 D:
:
LA、 B、 LD 习 £
、
以下几种思路 :
C F + F C D = LB + D + ( B AC + /D AC) = LB + D+ B A D, 即 : 曰
由一道练习题引发的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思考
由一道练习题引发的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思考作者:代秀红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3期什么是数学思维品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我想大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紧紧围绕如何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对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就知之甚少了,下面我就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三单元《小数除法》——《商的近似数》一课中的一道练习题来谈谈我对数学思维品质的理解和思考。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第41页11题:一种瓶装橙子粉重450g,,每冲一杯需要16g橙子粉和9g方糖。
冲完这瓶橙子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这道题出现在学生已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后的练习九中,在求“可以冲多少杯?”这一问题时用450÷16=28.125(杯),计算出的结果是小数,而冲出的杯数必须是整数,因此要取计算结果的近似值。
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教师用书》中指出:一般方法是先求可以冲多少杯,450÷16≈28(杯),再求28杯需要多少克方糖,但也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用“进一法”,450÷16≈29(杯),再求29杯需要多少克方糖,理由是可以将橙子粉冲淡一些,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也是可以的。
对此,引发了我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思考。
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过程。
所谓数学思维,是指人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
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
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严谨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下面就结合本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进行讨论。
一、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严谨性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
首先要求学生要按步思维,思路清晰,就是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问题。
其次要求学生要全面、周密地思考问题,做到推理论证要有充分的理由作根据。
深挖习题激活思维——教材中一道习题的探究应用
0 P。 O Q 0M 。 ON’
+ s i n n 卢 ( 1 十 1 ) .
( 6 ) ~( 7 ) 得
\ \
9
D
一
( 7 )
! 垡 ± 一 ! 垡 ±
ol
oB
oj
oD ’
对角线 A C与 B D 互
相垂直 , 过 AC, B D 的
P A。 PB 。 s i n ( a +/ ? )
=P A・ P C・s i n理 +P B・P C・ s i n 8 ,
角形” , 其中的第二节“ 三角形 中的几何计算” 的习题 2 — 2 B组题第 1 题, 题 目如下 :
如图 1 , 有 三点 A, B , C , 点 C在点A 与点 B
曼 ! ± 一曼 翌 ! 垡 ±
交点 0任作两直线分
别交 AD, BC, AB, C D 于 E, +/ 3 ) ≠0 , 所 以
一
1
1
==
一
1
1
01 0J 0B OD‘
G F , E H分别交 B D于J , J , 求证 : 上一 一上 一上
( 6 )
一面
’
—
s i n a l s i n a
s i n 2 a
同法可求得
s i n ( a +/ ? ) =s i n ( a +/ ? )
.
十
所 以
一百
’
0,
OD
上 +上 一上 +上
例 3 如图 4 , 在 凸 四边 形 AB C D 中,
第3 2卷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数学教学研究
让思维之花绽放——对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与思考
让思维之花绽放——对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3-04-17T08:54:37.860Z 来源:《教育学》2023年1月总第308期作者:尹杰
[导读] 本文就人教版教材中的一道平面几何例题,谈一点做法和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武当山中学442714
很多平面几何题,看似平淡却精彩,细思深处有文章。
这些看似平淡的几何题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若能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利用和巧妙改造,通过拓展、引申和变换,这些题目便会放出奇光异彩。
本文就人教版教材中的一道平面几何例题,谈一点做法和体会,旨在抛砖引玉。
一、原题呈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87页例4)如图,⊙O的直径AB=10cm,弦AC=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这道例题进行一题多证、一题多变、一题多探、一题多用。
这样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巩固了基础知识;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个性品质和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思维激发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思维激发
练习
思维激发练习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思维激发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进行这样的练习。
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激发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和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加减乘除”时,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推理和计算找到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思维激发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学会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在解决“找规律”问题时,可以给学生展示一系列数字或形状,让他们找到其中的规律,并推测未来的数字或形状。
这样的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三、培养创造力
思维激发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填空题”中,可以给学
生提供一些关键词,要求他们根据这些词构建一个合理的句子或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思维激发练习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培
养创造力。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注重思维激发练习的设置,
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有趣并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
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在教学中取得好成果!。
浅析一题多解的重要性——一道课后习题的教学反思
浅析一题多解的重要性——一道课后习题的教学反思导言一道课后习题作为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其设计应尽可能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考,即存在一题多解的情况。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可能因为时间紧迫或者其他原因,忽视了这个重要环节,导致学生的思维局限。
本文旨在探讨一题多解的重要性,并从中找到教学反思的启示。
一、一题多解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一道题目存在多个解题思路和方法时,学生不仅需要回忆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还需要动脑筋、寻找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提供更多选择和思考的角度。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灌输,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而一题多解的设计可以增加问题的可探索性,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到思维的乐趣。
学生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挑战时,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一道课后习题的多解题过程通常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分享彼此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在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还可以接受不同的解题思路,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
二、一题多解的实践意义1. 提高学习效果采用一题多解的教学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同,通过给予他们多个解题思路的机会,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题多解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不同的解题思路,并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表层,还能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一题多解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进行灵活的思维转换,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合理的决策。
活用教材习题,推动思维进阶——以苏教版数学三下教材习题拓展教学为例
投稿邮箱:sxjxtxx@数学教学通讯2019年7月(上旬)<《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教材的使用提出了如下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全新的课程标准蕴含了全新的理念:教师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恰当、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组合、补充延伸,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探索,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进行数学思考,系统内化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下面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习题拓展教学为例,谈谈通过对教材习题内容的适当调整和增补,更深层次地、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习题蕴含的发展性价值,全方位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进阶的实践和思考。
瞻前顾后求通联,让思维向更远处发散小学数学教材中往往会设计一些呈显性关联的习题,这类习题所涉及的相关联的知识由于外在相似点较明显,学生易于发现和掌握。
教师教学时,若能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联系前后教材中有关联知识的习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关联性,就会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练习五的第2题是这样的:17×4+2031+5×30175÷7-217+4×20(31+5)×30175÷(7-2)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自主计算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两题的异同点。
学生发现:每组两题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符号的位置变化或小括号的使用使运算顺序发生改变,结果也就不同。
至此,这道题的基本使命似乎已完成。
但练习五第7题的设置让我们意识到编者的意图不仅仅如此:不计算,在○里填“>”或“<”。
40×5+3○40×(5+3)162-24÷6○(162-24)÷6137-75-25○137-(75-25)因而,我们可以针对练习五的第2题再次抛出一问:如果不通过计算,你能用其他方法比较出上下两题哪个得数大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小组再讨论,学生又发现:从乘法、除法意义和变化规律上去理解每一个算式,很容易就能比较出每组两题得数的大小。
如何利用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何利用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练习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何利用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答。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练习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这些练习题可以设置一些难点或者可拓展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促使他们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或者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练习题。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从而促进他们思考能力的提升。
创造性思考的培养练习题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找到新颖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一些新的或者不同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以小见大”的思考,即从一个练习题中发散思维,将其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考的培养练习题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分析问题的不同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练习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和调整。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去解决复杂的练习题。
一道课本习题的潜能及应用
一道课本习题的潜能及应用
学习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让学生从一道课本习题中获取最多的收获。
一道课本习题不仅能让学生知道知识点,而且能解开背后的潜能。
课本习题有助于增强学生思维技能、挖掘学生分析性思维和综合能力,他们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指出个人的观点,并以清晰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激发性学习,通过一系列课本习题的挑战了解自身能力的水平以及当前的学习水平。
一道课本习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和思维,并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一道课本习题中获取宝贵的经验,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常识和抽象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派上用场。
当学生面对一道课本习题时,除了能发挥他们的思维技能,还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增进自我意识,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避免重复的错误。
而老师也可以从一道课本习题中得到启发,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有效地教授学生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导他们发展到最好。
综上所述,一道课本习题不仅是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激发学生思考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
提升学习效率,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小学数学练习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神奇方法
小学数学练习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神奇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的学科,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通过合理设计和运用数学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练习题的神奇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一、启发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在设计数学练习题时,可以增加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这类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学会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分析。
例如,以“小明种了一些花,其中有红色、黄色和蓝色的花,总共有15朵,红色花比黄色花多2朵,黄色花比蓝色花多3朵,问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为题,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推理和解答来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解题的思维导图数学练习题通常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
使用思维导图作为解题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分析问题的关键点,从而使解题过程更加清晰有序。
学生可以将题目中的条件、要求和已知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进一步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三、运用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常常缺乏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数学练习题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以“小明去超市买了2斤苹果,付了20元,苹果的价格是每斤多少元?”为题,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解题过程。
四、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练习题不仅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途径。
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推理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方式来解答练习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变通题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除了传统的解题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变通的数学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类题目通常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结合问题的特点,进行灵活的推理和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方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学生讨论了一会,有同 学站起来说多引进了一个参数 t ,笔者当场表扬了该 同学的洞察力.并解释了对这个题来说,教参的方 法的确不是最简便的方法,学生提供的三种方法是 求曲线轨迹方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直接法,而 教参提供的解法中包含着求曲线轨迹方程中另两种 重要的方法——相关点法和消参法,这也是教参提 供此种解法的本意所在,学生恍然大悟. 3 方法提炼 整个课堂下来学生情绪高涨,意犹未尽.一切 都水到渠成,尽管学生的有些解法有缺陷,但每一 种解法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思维碰撞擦出的火 花.笔者最后通过学生的三种不同方法以及教参提 供的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归纳出了本课的知识 要点(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如下: (1)定义法:注意观察某些点的几何关系,根 据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可以判定某 些点的轨迹方程的类型,达到迅速求解的目的. (2)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① 建系设点;②寻找几何条件;③将几何条件翻译成 代数方程;④整理化简;⑤检验.简称为“建设现代 化”. (3)相关点法:已知一点在已知曲线上移动, 求与其有关的另一点的轨迹时,可用相关点法,也 叫代入法.即设已知曲线上的点为 ( x0 , y0 ) ,需求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高中数学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 验研究》 (课题批准号:2013YQJK093)的阶段性成果)
当 t 2 时, k AC (2 0) / (2 t ) 2 / (2 t ) . BC CA ,
k BC 1/ kCA (t 2) / 2 ,直线 CB 的方程为 y 2
y ) ,由条件用 x , y 表示 x0 , y0 代入 迹的动点为 ( x ,
已知曲线方程便得所求. (4)参数法:设所求的点为 ( x , y ) ,根据题目 已知条件,分别找出 x , y 与参数(第三变量)的关 系,然后通过消去参数,得到普通方程. 总之,这是一次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让笔者 意识到一线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一味的知识讲授式型 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善于在课堂调动学生的积 极情感,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重视学生思维的发 展、 生成过程, 相信学生, 大胆的放手; 教师应以“问 题”为契机,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堂生成有价值的 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要善 于设计问题,引导讨论,从旁激发,支持并适时介 入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梯.
M 的轨迹方程为 x y 2 0 .
在笔者呈现了教材提供的标准答案后,学生一 片哗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方法不是把一个简 单问题复杂化了吗?”笔者只是笑了笑,没有作出评 价,只是反问了一句:“同学们,我们先不去评价这 种方法的好坏,你能发现这种方法与你们想到的三
所以 cos( ) cos(2k1 π ) 2k1 π , k1 Z , 图 2 中角 , cos ; 的关系可设为 2k2 π , 所以 cos( ) cos(2k2 π ) cos( ) cos . k2 Z , 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习者认知 功能即便是在具体的、直觉水平占优势过渡到抽象 水平占优势之后,也并不是说具体的实际经验在其 今后的学习中就不必要了;相反地,当他们遇到新 问题,尤其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时,教学中对知识最 初的引入愈是亲切自然,平易直观,才愈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 教材处理方法的核心是运用了向量工具.向量
图1
4 x 2 4 y 2 ,化简可得 x y 2 0 .经检验点 M 的
轨迹方程为 x y 2 0 . 马上第二小组有人站起来说他们的方法更简 单,计算量更小. 方法 2 设 M ( x , y ) , 点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0) , B (0 , 2 y ) . BC CA , M 为 AB 中点, 则 A(2 x ,
令 x 0 得 y 4t , 即点 B 的坐标为 [(t 2) / 2]( x 2) .
(0 , 4 t) . 点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x t / 2 , y (4 t ) / 2 ,
消 t 可得 x y 2 0( x 1) . M (1 , 1) 适合上式, 点
24
福建中学数学 方法 3 设 M ( x , y ) , 点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2015 年第 7 期
则 A(2 x , 0) ,B (0 , 2 y ) . BC CA , k BC k AC 1 . 即 (2 2 y ) / 2 2 / (2 2 x) , 化简可得点 M 的轨迹方程 为 x y2 0. 显然方法 3 比第方法 2 更简单,学生用佩服的 眼光看着第一小组的同学,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掌 声.笔者对以上三种方法都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尤 其是第三种解法.但同时笔者在学生安静后又追问 了一句,第三种解法真的是又完美又简单吗?学生 一片茫然的看着教师,嘀嘀咕咕说: “有问题吗? ” 笔者笑着没有做任何回答! 突然有同学惊叫起来: “斜 率没有考虑存不存在的问题”!同学们恍然大悟,雷 鸣般的掌声再一次响起!教师马上请那位同学上去 补充了第三种解法的缺陷: 方法 3 完善版 设 M ( x , y) , 点 M 是线段 AB 的 中点,则 A(2 x , 0) , B (0 , 2 y ) .当 2 x 2 即 x 1 时,
一道课本习题激发的思维碰撞
肖海英 广州增城区增城中学(511300) 要的一个内容——求曲线的轨迹方程.首先教室很 安静,大家都在自己思考,但 10 分钟过后,教室里 突然热闹起来,每个小组都在争论谁的方法更好, 更简洁.每个小组都抢着举手,首先第四小组提出 了以下方法: 方法 1 设 M ( x , y ) , 点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则 A(2 x , 0) , B (0 , 2 y ) . BC CA , BC 2 AC 2 201来自 年第 7 期福建中学数学
23
把图 2 中角 , k Z , 的关系表示为 2kπ ,
k Z .从正误的角度看,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对于 学习者(学生)不一定能看出两个式子中的 k 不一定 相同,如果教师没有特别强调的话,容易给学生产 生误导.合理的表述为图 1 中角 , 的关系可设为
即 ( x 2) 2 ( y 2) 2 4 x 2 4 y 2 / 2 , CM AB / 2 , 化简可得 x y 2 0 . 经检验点 M 的轨迹方程为 x
y2 0 .
第二小组讲解完后教室里马上响起了掌声,但 很快第一小组举手说他们还有不同的方法.
AB 2 ,即 (0 2) 2 (2 y 2) 2 (2 x 2) 2 (0 2) 2
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多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 合作学习、对话学习、主动建构的学习方法,形成 新的教学思维.笔者在讲授求曲线的轨迹方程这一 内容时,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方式中 “学生预习,教师讲解,学生再练”的模式.笔者没有 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本,也没有事先告诉学生如何去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而是直接以解决一道课本习题 作为引入,把问题直接的抛给了学生.笔者让学生 在课堂上当堂完成(限时 20 分钟) ,可以独立思考, 也可以小组讨论与合作,最后各小组呈现出自己小 组有代表性的解法,每一组可以展示多种解题方法, 但小组间重复的方法数不算,可以抢答! 1 问题呈现 高中数学人教 A 版选修 2-1 第 37 页 y C 第 3 题: 如图 1, 已知点 C 的坐标是 (2 , 2) , B A x 过点 C 的直线 CA 与 x 轴交于点 A ,过点 设 C 且与直线. CA 垂直的直线 CB 与 y 轴交于点 B . 点 M 是线段的中点,求点 M 的轨迹方程. 2 课堂探究 这个习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解析几何中非常重
A2 , 0 , B (0 , 2) , M (1 , 1) ;当 2 x 2 即 x 1 时, BC CA , k BC k AC 1 . 即 (2 2 y) / 2 2 / (2 2x) ,
化简可得方程为 x y 2 0 ( x 1 ) . M (1 , 1) 适合 上式, 点 M 的轨迹方程为 x y 2 0 . 整节课下来, 结果真的大大出乎笔者的预料. 笔 者本来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会冷场,却没有想到整节 课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擦出了精彩的火花,参与的 积极性很高,最后的学习效率自然也非常高.更让 笔者吃惊的是,学生提出的以上三种方法居然与教 参提供的标准答案完全不同,每种方法都比教材提 供的方法更简单,完全是一次不曾预约的精彩. 方法 4 (教学参考提供的方法)设 M ( x , y) ,
参考文献 [1]朱胜强.两角和差余弦公式的探究性教学[J].数学通报,2013(9): 51-52,57 [2]漆林伟.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 教学参考,2013(9):7-8 [3]洪昌强,陈淑丽.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自然流淌—以“两角和与差的 余弦公式”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1-2):25-27 [4]马小为.我最满意的一节课课例集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数量积的定义及相应的坐标运算对学生来讲是比较 抽象的.面对教材提供的引入,学生在尝试推导和 角公式时,很难回到具体、直觉水平上去,故而要 想主动发现它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 过主动参与,独立探索,自己得出结果更是难点”. 综上所述, 教材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 证明上采用的策略是有待商榷的,我们在此也希望, 教材的编写者能充分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编写教材,毕竟“数学本质上终 究是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