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65419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65419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1012千米3、范围:(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1012千米×140亿≈×1023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2)类型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4)太阳系和地月系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成2》成行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公转周期:76年方向:自东向西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组成:彗核→慧发→彗尾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1》地月系概况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月球的运动周期: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最低级)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汇总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天体的种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①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

②人造天体: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级关系:二、行星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1)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结构特征: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 (1)外部条件: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②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③有液态水可观测宇宙 河外星系银河系地月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1)组成成分:氢和氦(2)表面温度:约6000K(3)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2.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2)分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为地球上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光照和热量。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差异。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

①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站等。

②间接利用太阳能: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光球层:最底层,可见光最强,肉眼观测到的太阳表面。

(2)色球层:中间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梳理总结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梳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讲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特点:①物质性:天体;②运动性:天体系统;2.天体恒星(发光发热,晴朗夜晚的星星)➢判断依据:看位置: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看实质:宇宙间的物质;看运转轨道: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

➢流星体—天体流星现象、陨石、陨铁—不是天体火星上的火星车—不是天体3.天体系统二、行星地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1.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它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

(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2.地球的普通性A.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绕日公转面大致都在一个平面上;近圆性:绕日公转轨道都近似一个圆;B.结构特征:从体积、质量、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来看,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

3.地球的特殊性(地球存在生命)✧小技巧生命存在条件问题的分析思路:第二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3)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

✧(4)对地球的影响:a.为地球提供光和热—为生物生长提供条件;b.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c.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太阳能热水器等;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2)黑子、耀斑爆发→大气层扰动(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①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第三讲地球的历史1、化石和地层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 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 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 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 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 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 (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 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 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 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
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 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 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 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 展。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 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 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 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 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 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 岛、新西兰等)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是时间上无始无终、空间上无边无际的概念。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3.地球公转:绕转中心:太阳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公转轨道:椭圆形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3°26′S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人教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人教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范围:(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2)类型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19多亿颗恒星)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4)太阳系和地月系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成2》成行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公转周期:76年方向:自东向西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组成:彗核→慧发→彗尾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1》地月系概况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最低级)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理必修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

地理必修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

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 (光球层)
约11年的周期性;太 阳活动高峰年,激烈 天气现象增加
耀斑和日珥 (色球层)
耀斑产生磁暴,影 响短波通信,威胁 宇航器的安全
太阳风 (日冕层)
太阳风,高纬地 区有极光现象
主要知识点
1、太阳活动最激烈的表现形式是耀斑 2、黑子大小和多少代表太阳活动的强 弱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自转线速度及公转线速度变化图
黄道交角示意图
太阳高度角计算图
在同一半球,所求地区太阳高度角=90°-(此地区纬度-太阳直射纬度) 在不同半球,所求地区太阳高度角=90°-(此地区纬度+太阳直射纬度) Nhomakorabea小结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形成
宇宙结构图
宇宙
不可见宇宙
可见宇宙=总星系 (半径约140亿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太阳系运行图
八大行星 运行结构 极其位置
类地 行星
巨行 星
远日 行星
太 阳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位置来看,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特殊性: 1、外部条件:(1)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星各行其道) (2)稳定的光照(太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2、内部条件:(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2)充足的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水成液态) (3)比较厚的大气层(地球一定质量和体积)
总的来说:地球上存在生命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 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地理必修1_《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1_《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

天体系统的层次性。
高中地理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高中地理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中地理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中地理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中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总结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高中地理
宇宙是物质世界,而且物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物质从体 质上看,大小不一,从形态上看,有的呈固态,有的呈液态,也有 呈气态,固态如地球,气态如太阳外部组成物质;宇宙间最基本的 天体是恒星和星云,下列是几种常见天体的特征:
高中地理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有序: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状态稳定,行星轨道围绕太阳做周期运动,
方向一致,在同一轨道面运行,互不干扰。
2.地球自身的有利条件: 首先日地距离适中,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然后地球体积、 质量适中,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大气,最后,海洋的形成为生命的形 成创造了条件。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 地月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 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概况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 时, 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 分钟.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西向东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周期为1年,约为365 日 6 时9 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的夹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 3 月21日赤道向北 B夏至 6 月22 日北回归线向南 A秋分9 月23 日赤道向南 D冬至12 月22 日南回归线向北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一、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 千米,海洋较薄,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越大.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地幔下地幔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古登堡面以下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态二、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气态如天然气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页岩→ 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形式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趋向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各地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 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流水的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反射:无选择性.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冷却下沉形成热力环流(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压线平行,风向和等压线斜交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西北季风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东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 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2、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和气团移动阴天、大风、降温、降雨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寒潮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辐散(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二、洋流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25° ~ 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西风漂流,就性质来讲属于寒流.(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波浪、潮汐.洋流形成的成因有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a、b、c、d形成是由于盛行风的吹拂,a、d由于中纬西风吹拂,b、c由于低纬信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经过了大约20 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①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②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③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铁、镁、锰、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坡度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较快浅薄平坦较慢深厚坡向温度状况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 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 蒸量较小,水分状况好.(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
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 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 并不与18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 折线。
考点十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随季节的变化 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一:天体及天体系统层次 1、天体
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 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1)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彗星、 流星体、宇宙中的气体和尘埃等。 (2)人造天体:在工作中的人造卫星、宇宙 飞船、航天飞机、太空站等。
考点一:天体及天体系统层次
2、天体系统的层次
(1)天体系统的结构: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极夜范围扩大
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 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 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二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3、 四季更替 原因: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 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 了四季的变化。 地区差异: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 没有真正的冬季,季节更替不明显;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没有真正意义 的夏季,季节更替也不明显;中纬度 地区,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考点五:太阳辐射的概况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的
核聚变反应。 考点六: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
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2.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考点七:太阳的外部结构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 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考点八: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 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 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 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 影响: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通讯;对 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气候 产生影响,与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 没有特定关系。
24小时,为一太阳日。
(1)角速度,除极点为 0外,其它各点均 速度 相等,为15°/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 极点逐渐减小为0。
地球公转
(1)恒星年,365天6时 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 点移动一个周期,365 天5时48分46秒。 位于近日点(1月初) 时速度快,位于 远日点(7月初)时 速度慢。
注意: (1)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
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2)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
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 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 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
3、地方时 (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
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 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 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安全的 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

适中
身 地球的体积
条 和质量适中

自转、公转
周期适中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 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 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 液态存在。 形成大气层
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 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5)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
考点十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
特点。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 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 部 圈 层
大 气 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 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 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地球是不透明, 不发光的球体) 注意: (1)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 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过渡 的为晨线,由昼半球向 夜半球过渡的为昏线。如图为晨线。
考点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昼半球太阳高度角大于0;夜半球太阳
高度角小于0;晨昏线等于0。
2.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水平 运动物体偏转
考点九: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速度和
周期(见下表)
比较 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 意 图
自西向东,从北极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 方 上空看呈逆时针, 看呈逆时针,从南极 向 从南极上空看呈 上空看呈顺时针。
顺时针。
比较 项目
地球自转
(1)自转360°,23时56
分4秒,为一恒星日。
周期 (2)昼夜更替周期为
考点十一: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
交角,目前为23°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 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 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 周年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 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如图所示:
考点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
4、五带划分
注意: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 极夜现象。
(1)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昏线与极圈线 相切,并且北极圈及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日期为6月22日。
(3)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晨昏线与极圈线 相切,并且南极圈及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日期为12月22日。
地球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2)总星系就是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宇宙的 范围,大约有150—200光年。
考点二:太阳系概况 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
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三: 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
3、地方时 (2)区时:全球分为24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每个时区
东西跨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 叫做区时。
划分方法如图所示。按自西向东的方向, 从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 小时。东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 “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东经1200的地方时)。
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 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 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 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2.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 天体。
考点四: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
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宇 太阳光照稳定
宙 环 境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水 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
圈 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
密切。
生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
物 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
圈 最活跃的因素。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 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
地 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H=90°—纬差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 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对于北 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 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 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时 相反。
2、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日~ 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 昼越长。
内 壳 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

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
圈 地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
层 幔 主要发源地。
地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 核 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春分日~ 夏至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 极昼范围扩大。
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 内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 秋分日
北半球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2、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
北半球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秋分日~ 春分日
南半球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 昼越短
秋分日~ 冬至日
南半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