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结构》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征。
【课前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①________面和②____________面。
2.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③____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约④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⑤________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可达⑥____________千米。
海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3.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之间的圈层。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做⑨__________,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⑩_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4.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⑪__________面所包围的球体。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⑫____态或⑬________状态,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⑭____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划分: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⑮________圈、⑯____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⑰____。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3.水圈:由液态水、⑱________水和气态水组成。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⑲______水、⑳_____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主要可分为○21________水和○22______水。
4.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23________圈和○24____圈中的生物世界。
○25________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结合实际,会分析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课前预习要求:认真自学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奇思妙想(记在右侧空白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进行重点解决。
知识点一:地震波1.请阅读教材P21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震波?(2)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它们的性质各是怎样的?完成以下表格。
【探究活动】(1)体育课时地震突然发生,操场上的同学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晃动?后来呢?为什么?(2)如果在海里游泳时地震突然发生,你感觉上下震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阅读教材P22的图,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震波?它们的传播速度分别随深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图中有哪几个界面?在界面附近,地震波波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你能否据此将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分类?你会分为哪几层?理由是什么?根据课本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表格:名称划分主要特点知识点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阅读教材P23,完成表格。
巩固训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能穿过地核的波是()A.W1和W2皆可B.两者皆无法通过C.W1D.W22.若某地震观测台站测得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6分钟,则该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A.3500km B.4000km C.4500kmD.5000km下图中甲地为我国某省会城市,等值线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单位:km)。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区域地壳厚度的总体特点是()A.东厚西薄B.北厚南薄C.南厚北薄D.西厚东薄4.沿34°N等深线向东凸出,反映了该纬度附近A.有东西向河流分布B.有南北向山脉分布C.有东西向山脉分布D.有南北向河流分布5.省会城市甲与图中地壳最薄处地壳厚度的最大差值为()A.4.5km B.4.8km C.4.6km D.5km材料一:“大连开拓者”号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也是中国建造的首艘深井钻井船。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案(人教版必修1)[习目标] 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①横波,B表示②纵波。
(2)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波速变化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增加。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⑧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⑨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为⑪莫霍界面,D为⑫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⑬地核,G为⑭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⑮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⑯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⑰气体和⑱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⑲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⑳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气圈底部、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部。
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教材P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22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2.根据图125判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4.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探究归纳】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附近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海洋中行船上的人只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2.地壳、地幔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为固态。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①的传播速度。
2.纵波:能在②中传播,速度③。
横波:只能在④中传播,速度⑤。
3.结构(1)地壳a.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b.分界:⑥。
(2)地幔a.⑦:其中的⑧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b.下地幔。
c.分界:⑨。
(3)地核外核: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说明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或熔融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地壳或岩石圈共同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1.大气圈(1)地球生命生存的根底条件之一。
(2)大气圈主要成分是⑩和氧气。
2.水圈a.。
b.陆地水3.生物圈(1)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2)是地球上最活泼的圈层。
【答案】①地震波②固体、液体、气体③快④固体⑤慢⑥莫霍界面⑦上地幔⑧软流层⑨古登堡界面⑩氮气海洋水三、夯实稳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
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答复1~2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泼的特殊圈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最为活泼的特殊圈层。
【答案】3.以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根据他家乡某地区的状况画的一幅图。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内含答案)
1.4 地球的结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地球的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插图、数据资料、网络、报刊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理解与认识,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教学难点】难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 17 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2)古登堡界面:地下 2900 千米处,在这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123、地球内部圈层:表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①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 水、水、 水、 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 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 部、水圈的 部和岩石圈的 部、②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问题探究】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2.你知道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时速度有什么变化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A.5千米处B.17千米处C.33千米处D.2900千米处5.该地可能位于()A.116ºE,40ºN B .90ºE,30ºNC.南极点 D.经度180º,纬度0º6.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波A.横波 B.纵波 C.无法判别D.都有可能7.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8.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1 -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导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了解地震波的相关概念、类型及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自主学习1】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①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震动,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②分类:纵波(P )——传播速度较 ,可以通过 体、 体和 体传播。
横波(S )——传播速度较 ,只能通过 体传播。
2.不连续面 ①莫霍界面:地面下平均 km 处,此界面之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 。
②古登堡界面:地面下 km 处,此界面之下,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完全 。
③读图1 ·地震波: ① 波 ② 波 ·界 面:E 界面F 界面 ·内部圈层: A B C+D3.内部圈层①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圈层分为 、 、和 三个圈层图1 ★必须填写:2016级 班 组 姓名地壳深度②读图2 【合作探究】1.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2.地质学家经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表示储藏有石油的是( ) 代表横波 代表纵波【自主学习2】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外部圈层组成①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颗粒物组成,主要成分为 和 。
②水 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 的圈层,包括 、 、 、和生物水等。
③生物圈:地球表层 极其 的总称,渗透于各圈层之中。
2.外部圈层关系①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②读右图,在图中标注上大气圈、水圈、生物 圈 以及岩石圈。
深度(千米)29005150400 90080 0 6370甲 乙丙A B C E DF图2·甲为 (圈层),它位于 界面以上,平均厚度 km ,大陆部分比大洋部分 。
·乙为 (圈层),介于 界面与 界面之间,可分为 (C )和 (D )两层,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B )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 2( 精品导学案) Word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2课时地球的外部圈层【使用说明】1、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案。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重点突破。
3、课堂或课后认真、限时完成学案中的检测部分内容,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主要特征;2、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预习案】(认真阅读课本25页到28页相应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和三个圈层。
一、大气圈大气圈指环绕地球最外部的,其下部边界为地球海洋和陆地表面,上部边界约在高空2000~3000千米处。
低层大气是由,和悬浮在大气中的三部分组成。
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和。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和,可将大气分为三层,即、和。
1、对流层:地球大气的最层,其厚度在中纬度地区为千米。
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所以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
一般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下降。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至千米高度间的大气层为。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呈明显的趋势,原因是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
该层内空气大多作,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
3、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高度间的大气层。
该层大气的密度非常。
高层大气中存在层,其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水圈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占水圈总量的97%以上。
三、生物圈1、范围: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及其所构成的圈层。
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整个和地壳。
2、特征:非常活跃,是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理圈层。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但是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却是相互、甚至相互的。
【探究案】1、如图所示,A代表岩石圈,B、C、D分别表示的是地球外部某一圈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导学案设计:1.4地球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1.阅读课本:理解、识记---地震、地震波、不连续面、岩石圈等概念。
2.阅读图1—25 图1—26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结构。
三、知识链接阅读材料:世界深井美国的勃尔兹·罗杰斯一号井,1972年1月25日开钻至1974年5月完钻,井深9.583千米。
前苏联(今俄罗斯境内)的科拉3井,位于北极圈北250公里的科拉半岛扎波利亚内城西北部附近。
该深井地处69。
N以北的永冻土带,地层为坚实的结晶岩层,设计井深1.5万米,设计于1966年,1970年开钻,至1992年7月,井深12.260千米,是世界上目前最深的井。
2001年8月4日在我国连云港东海县毛北开钻的钻井,深度超过5千米,投资2.68亿元,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科研超深井。
材料:关于软流层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
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
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四、自测试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科学家通过对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导学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梳理归纳】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1)方向: ______________(在上图中已用箭头标出),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__时针。
(2)周期:恒星年,_______日_____时_____分______秒。
(3)速度答案自西向东逆时针 365 6 9 10 1月初快近日点慢二、黄赤交角及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之间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如下图:【答案】南北回归线【注意提示】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和五带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答案昼长大于夜长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夏至日最大值昼长小于夜长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冬至日最小值昼夜等长注意提示地球上偏东的地点不一定早看到日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偏东的钟表时刻要提早一些。
例如,当60°E的地方时是9时时,61°E的地方时为9时04分,75°E地方时为10时整。
但如果不是同纬度地区,情况就不一定了。
如右图中的B点较A点位置偏东,但A点早已日出,而B点仍处于黑夜。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3.四季的更替(1)四季形成的原因:和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一般把一年内的季节定为夏季。
(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月为春季,夏、秋、冬依次类推。
答案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漫长太阳高度最高 3、4、54.五带的划分答案北温带南寒带极昼极夜太阳直射【思考导读】1.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天文含义相同吗?2.假如地轴与赤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昼夜长短和季节如何变化?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特点?【参考答案】1.不相同。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理导学案课题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及划分依据,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2.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导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
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
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图1.33 地球内部探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1)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2)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传播介质波速给人的感觉共同点纵波固体、液体、气体较快上下颠簸地震波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横波固体较慢左右摇晃(1)当地震发生时,海洋轮船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2)那么陆地上呢?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不连续面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如下图)。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2)古登堡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内部圈层组成分层状态地理意义地壳岩石硅铝层固态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为单层(只含硅镁层),大陆部分厚,为双层硅镁层地幔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上地幔顶部:属岩石圈固态岩浆和地震上部:软流层(岩浆的来源)下部下地幔地核铁镍等重金属元素外核液态磁场内核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原因。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3.相关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表面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二、自主学习1.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填写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对地球的圈层结构进行讲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作用。
具体讲解如下:1.地壳a.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b.地壳由岩石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2.地幔a.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圈层,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b.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具有塑性。
c.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900千米。
3.地核a.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外核主要由铁、镍和硫组成。
b.地核的平均厚度约为3500千米。
4.水圈a.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
b.水圈具有流动性,参与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
5.生物圈a.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活动的范围。
b.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中的生物。
6.大气圈a.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
b.大气圈对地球表面起到保护作用,维持地表温度和气候。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如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 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
2. 能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新课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 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地震波分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波和只能通过______的_____波两种类型。
根据其传播速度的变化,看到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依次称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圈层。
3 . 画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简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______系统,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_ 。
2 .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__________圈层。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地表水、_____ 水、___ 水和_____水等。
这些水体都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
3 . 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物世界,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导学】【探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当地时间9 月8 号,尼加拉瓜最高火山——圣克里斯托瓦尔火山发生喷发,火山灰和烟雾形成的烟柱高达3000 多米。
估计有500 个当地家庭数千附近居民被迫撤离。
当地民防工作人员表示,有关部门已经派出300 名士兵协助撤离并照顾附近的村民。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的哪些内部圈层?2. 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2017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Word版含解析
前言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
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三、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引导辅助法、小组竞赛形式五、设计思路本节从微观角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此部分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迁移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以分小组竞赛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4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课标要求及分析】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 通过相应图表或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学习重点、难点】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圈层的界线及主要特点;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及相互关系。
【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的研究。
2、地震波分为___ 和____ 。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是和______ ,它们是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它们分别位于地下和处。
4、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和。
岩石圈由和组成。
探究:①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分别通过介质是什么?②地震时的感觉是什么?解释原因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的深度分别是多少?地震波的波速有何变化?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
5、内部圈层范围:介于__ 和_____ 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___ 和___ 。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_ 。
物质状态分别为和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和 。
2.外部圈层3.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 __ 、 ____ ,形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探究:1、对流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2、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3、平流层的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课堂练习】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回答1~2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3.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 )A.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4.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 A 、B 、C 、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5.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水圈B.大气圈C.地壳D.生物圈6.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A.水圈B.生物圈C.地幔D.大气圈7.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回答:(1)根据图中深度,说出各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 E_____(2)b1和b2间是_____层,这里是_____的主要发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主要特点。
2.概括横波和纵波的特点,正确区分横波和纵波。
3.掌握岩石圈的概念,理解岩石圈的划分。
4.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特点与联系
【重点突破】
1.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2.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与联系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写下我的疑问和知识树,完成预习自测和探究题目。
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教材第四节内容,进行基础知识梳理;熟记基础知识。
2.用15分钟独立完成【教材基础知识梳理】和【预习自测】,并尝试对【探究点】进行研究,用红笔标注疑问,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尝试自己写出本节内容的知识树。
4.【课后巩固提升】限时10分钟完成。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性
①分类:
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
B表示_______________。
②特性:
(2)地震波的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
②在地下2900千米处:A波________ ___,B波。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上图)
3.地壳与岩石圈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__________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__________________。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但的圈层,它包
括、、等。
3.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___ __。
【预习自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地震,造成重大贡献损失。
据此完成1-2问题。
1. 关于这次地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次地震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B.这次地震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因此伤亡较大
C.在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加快
D.是地幔内部产生的
2. 地震发生时,坐在湖中小船里的人()
A.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B.只感到上下颠簸
C.先感到左右、前后摇晃,后感到上下颠簸 C.只感到左右、前后摇晃
3. 水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中()
A.最活跃的圈层 B.质量最小的圈层
C.最厚的圈层 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4.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回答第5题。
5. 火山喷发出大量炽热的岩浆,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 ( )
A.地壳
B.地核
C.岩石圈
D.软流层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地震波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横波和纵波哪个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大?
探究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用示意图画出地球的圈层结构(要画出岩石圈和软流层),并指出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划分界线
2.岩石圈等同于地壳吗?为什么?
课后巩固提升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3.地震发生时,在鄱阳湖一艘渔船上的人们感觉到
A.左右摇晃 B.上下颠簸
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4题。
4.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900千米处
5.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A.横波 B.纵波 C.无法判别 D.都有可能6.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B.岩石圈是地壳的别称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
7.读右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___,
A和B+C是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
C+D+E是___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我的知识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