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主观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历史是高考文科复习的重点之一,今天整理了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一、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二、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一、结合特定历史背景答题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维新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上有什么不同?在读完这个问题后,不少同学觉得很简单,就掉以轻心。

很多同學都漏答了救亡图存内容,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没有从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方面来分析问题。

大家在解答主观题时一定要深入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将各种关联因素都考虑在内,这样才能够使答案更加全面。

二、注重思维的发散与延伸近年来历史主观题在题型变化和提问方式上比较灵活,有些试题还具有较大的思维难度。

不少同学在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或者对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的试题时就会一头雾水,感觉读不懂题意,或者无法形成有效的解题思路。

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另一方面,大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进行思维的发散和延伸。

如果思维受到限制,那么解题的思路就会很窄,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联系。

这样,在解答试题时就会遇到各种障碍,错误答案也就随之产生。

因此,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多做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让思维得到发散和延伸。

可以基于一些有效的模式进行思维发散和延伸的训练。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多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异同情况?这些说明了什么?其实,分析异同点也不复杂,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角度去分析。

大家还要注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经常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同学们就能较准确地分析出历史现象的本质。

思维能力和思维层面是决定大家在解答主观题时能否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同学们在考试前应加强相应的训练。

三、训练表达能力很多同学在解答主观题时思维会有些混乱,这一点在他们的答题方式或者答题习惯中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来。

不少同学的答案缺乏层次和条理,这些同学在解答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些是影响大家考试成绩的因素。

在平时的训练中同学们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规范训练,要使答案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主观题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主观题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主观题一、古代历史1.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金字塔的建造,法老的统治与神权政治。

2. 古希腊文明: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斯巴达的军事国家,希腊哲学与科学的发展。

3. 古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兴衰,罗马法律体系,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4. 中国古代历史:夏商周三代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统一与法家思想,汉朝的兴盛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二、中世纪历史1. 欧洲封建制度:封建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封建等级制度,城堡与骑士文化。

2.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的传播,科学与哲学的繁荣。

3. 中国的唐宋变革:科举制度的完善,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宋明理学的发展。

4. 蒙古帝国的建立与影响:成吉思汗的征服,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近现代历史1.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与科学的革命,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2.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95条论纲,新教的产生,宗教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化。

3.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美国独立与法国大革命。

4. 工业革命:英国的纺织业革命,煤炭与钢铁的利用,铁路与蒸汽船的发明。

5.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兴起,非洲与亚洲的殖民扩张,一战的爆发与后果。

四、现代历史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尝试,冷战的起源。

2. 二战的爆发与影响:纳粹德国的侵略,珍珠港事件,盟军的胜利与联合国的成立。

3.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美苏两极格局,核武器竞赛,太空竞赛与科技革命。

4. 亚洲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印度的独立与分裂,非洲国家的解放,冷战中的非对称战争。

5. 改革开放与全球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

五、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形态的更迭,阶级斗争的历史观。

2. 历史比较研究: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历史事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_历史主观题怎么答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_历史主观题怎么答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_历史主观题怎么答高中历史非选择题不会答?高中历史大题拿不到分?下面整理的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就能帮助大家解决历史主观题、材料分析题的困扰,让你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上占尽优势。

了解高中历史非选择题题型在学习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前,我们要了解一下历史非选择题经常出现的题型,通过近几年高考看高中历史非选择题一般都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因此会有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学弟学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弟学妹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弟学妹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释、阐述、阐释类的解题方法

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释、阐述、阐释类的解题方法

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释、阐述、阐释类的解题方法高中历史主观题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进行解释、阐述和阐释。

解题方法如下: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
确所要回答的问题,避免答非所问。

2.回归教材,联系所学知识。

学生需要将问题与所学知识
联系起来,从教材中寻找相关内容和线索。

3.组织答案,注意逻辑性。

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自己
的理解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同时要注意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时间、空间定位。

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时间
和地点,学生需要准确把握时间和空间的定位,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2.注意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对于历
史事件,学生需要了解其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回答问题。

3.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
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影响,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联系和影响,才能更好地回答问题。

4.注意史料的真实性。

对于历史事件,史料是重要的证据
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鉴别史料的真实性,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总之,高中历史主观题的解题方法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同时注重审题、联系教材、组织答案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汇总<!---->历史是高考文科复习的重点之一,今天整理了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答题思路一、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二、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高中历史七种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七种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七种主观题答题模板一、原因类(一)万能公式:→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二)具体模板模板:1.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①国家长期的统一,社会比较安定。

②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③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

⑤部分统治者的经济政策。

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细化,促使人们通过六恤互通有无,促进商业发展。

模板2.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①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②思想解放运动引领了社会的发展。

③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补充:①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开明的政治经济政策、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②统治者重视教育,选用贤才。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备注:特指改革开放后)模板3.近代西方科技领先的原因①14、15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定下来,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聚集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④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为科学技术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条件。

模板4.工业发展的因素①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经济发展的促进。

③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④领导者的正确政策和政策的持续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本国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⑤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

模板5.改革成败的原因(1)改革成功的原因: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要求改革的改革派力量强大,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③改革的措施得当。

④出现有利于改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

高中历史试题及解析

高中历史试题及解析

高中历史试题及解析近年来,历史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重视和关注。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历史考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试题及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A.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对航海有重大贡献。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C. 火药的发明,对军事技术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

D. 轮子的发明,对交通运输有很大的改进作用。

解析:D。

轮子的发明并非古代中国的发明,而是古代中东地区的一项重要发明。

在古代中国,轮子主要用于农具和车辆,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下列历史事件中,哪个是发生在19世纪的?A. 辛亥革命B. 秦统一六国C.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D. 三国鼎立解析:C。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发生在19世纪末,1899年至1901年间。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激发了中国的民族意识和抵抗精神。

3. 下列历史人物中,哪位是唐朝的文学家?A. 孔子B. 杜甫C. 孙中山D. 白居易解析:D。

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等。

二、主观题1. 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它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元明清四代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不仅考察知识水平,还注重品德和能力的综合评价。

它既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和社会进步,又培养了大批人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解析: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互通有无的重要贸易通道,起源于汉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它连接了中国的东部和西部,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得以传播到欧洲和亚洲各地,同时也传入了各种珍贵的商品和文化,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主观练习题课件PPT

历史主观练习题课件PPT
历史主观练习题课件
• 古代史主观练习题 • 近代史主观练习题 • 现代史主观练习题 • 历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析 • 历史主观题解题技巧
目录
Part
01
古代史主观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
秦朝的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中国古代史
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汉朝的崛起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审清核心信息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核心信息, 避免遗漏重要细节。
审清问题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确保 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如何答题
条理清晰
答案应分点分段,条理清 1
晰,方便阅卷老师阅读和 评分。
语言准确
4
使用规范、准确的语言, 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 误。
史论结合
2
在回答问题时,应结合具
体史实和相关理论,使答
04
历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析
201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析
总结词
考察历史事件分析
详细描述
201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 能力,包括对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
总结词
注重历史事件联系
详细描述
201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 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 关系。
总结词
注重历史发展脉络梳理
03
总结词
强调历史比较和分析
05
06
04
详细描述
2011年高考历史主观题注重考察学生 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能力,要求学 生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 和趋势。
详细描述

高中历史《主观题复习讲义》及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主观题复习讲义》及参考答案
然而,有历史学家对上述认识持不同看法。认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摘编自方克立《评“中体西用”和“西体中用”》、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体西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评述:
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
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④观念上:中体西用并打破固有的传统习俗和传统观念,引发社会风气的变革。
综上所述,中体西用无法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上改变中国旧有体制,无法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示例二:观点:我不赞成对中体西用的批判,中体西用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论证:
①经济上:“西用”引进西方器物和技术,建立了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观题(中国古代)

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观题(中国古代)

高中历史必修一主观题(中国古代史)第一题(13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第二题(2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一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朝被推翻时才告终。

它包括一个独揽大权的皇帝、一个秩序井然的有效的官僚机构、军用驰道网和北方的长城;所有这些使中国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材料二:宋以后的元朝(1279—1368年)是独特的,因为它是蒙古人而非中国人的皇朝。

高中历史主观题失分原因

高中历史主观题失分原因

高中历史主观题失分原因
高中历史主观题失分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主观题需要考生对历史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考生对相关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容易出现答非所问、遗漏关键点等问题。

2.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历史主观题不仅需要考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将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联系和分析,形成完整的答案。

如果考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答案思路不清晰、条理不清等问题。

3.语言表达不清晰:历史主观题需要考生用准确、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考生语言表达不清晰、用词不当、错别字等问题,容易导致答案意思表达不清晰,影响评分。

4.时间分配不合理:历史主观题需要考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如果考生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时间紧张,容易出现答案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合理分配时间,避免以上失分原因。

同时,考生在考试过程中也需要认真审题,理清思路,仔细作答,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失分。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原因、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1)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思想、宗教、科技、教育……eg.鸦片战争背景(1)国内: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政治:官场腐败、军队落后、财政危机、阶级矛盾文化:思想落后、愚昧自大(2)国外经济:工业革命---需要原料、市场政治:资本主义扩张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相似,主要侧重有利因素)3.原因广度(主观+客观)主观原因(内因):事件发起、参与者的内在政治、经济、思想因素客观原因(外因):自然、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eg.美国独立战争原因主观原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市场政治: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客观原因:美国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启蒙思想的影响4.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因素(导火线、借口)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原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二、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经济:(1)古代经济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手工业经济:技术、布局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经济结构:经济成分比列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动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经济成分:自然经济、外贸、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竞争与协作政治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文化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三、历史影响、意义、教训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深远影响)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文化: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3、经验、教训或启示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法制、思想、策略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4、历史评价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结论事件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正义)、结论。

高中历史主观题失分原因

高中历史主观题失分原因

高中历史主观题失分原因在高中历史考试中,主观题总是给学生们带来了许多困扰。

虽然有些同学在客观题上表现出色,但在主观题上却总是失分严重。

这一现象背后存在一系列的原因。

在本文中,我将就高中历史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之道。

一、知识储备不足一方面,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历史知识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和解读,而不仅仅是记忆事实和时间。

然而,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背诵了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和内涵。

因此,在面对复杂的主观题时,他们无法准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全面。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一件事件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学生只掌握了表面的历史知识,缺乏对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理解,就难以在主观题中给出准确的答案。

解决之道: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注重理解和思考,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可以尝试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应该扩大阅读范围,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著作和研究成果来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二、分析能力不足历史主观题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

然而,许多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定位和把握问题的关键点,或者在选择材料和观点时存在偏颇。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实和事件的因果关系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多因果的过程,一个事件的发生通常不只是因为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有多重的推动力量。

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列举事实,而缺乏对事件深层次原因的剖析和解读,就难以给出完整、准确的答案。

解决之道:学生可以通过多做历史题目来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同时,他们也应该加强对历史信息的筛选和整理能力,重点把握关键点。

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历史研究小组,与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表达能力不足一个好的答案需要不仅仅是正确的内容,还需要清晰、流畅的表达。

主观题练习课件--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主观题练习课件--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观点予以阐释。
示例一: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阐释:政治上,唐代三省六部制之下,门下省负责审核谏议,从而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宋代, 二府三司则进一步分割了相权,皇权得以强化;唐代科举制虽然建立,但并不完善,政治门阀色彩依然 浓厚。而宋代糊名和誊录法的出现使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衰 落。经济上,唐代实行坊市制,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城市以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为主。而宋代商品经济 繁荣,商业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大大增强。文学上,唐代诗歌更多的 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而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话本为代表的文学世俗化趋势明显。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 示例二: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阐释:经济上,宋代的商品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是全国范围看,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唐朝一样, 仍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政治上,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 的。其次,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上,因恩荫入官者依然占据了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并无质的区别。 思想上,中唐以来儒学复兴已然拉开序幕,纲常礼教得以强化,而宋朝理学依然是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的 进一步强化而已,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都是封建社会之下的一脉相承,并无绝对差异。
列举至少四个与某一模式关联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指出这些史实所 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螺旋推进型史实: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汉朝: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颁布“推恩令”; 唐朝: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 历史发展趋势:中央集权在摇摆波动中不断强化。

中国古代史主观题

中国古代史主观题

中国古代史主观题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近代的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针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主观题展开探讨,旨在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

一、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对社会的组织和个人的身份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请谈谈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主要包括皇帝、朝廷官员、士人、农民和工匠等。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极大的权力。

而朝廷官员则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成员,他们的地位往往与功绩有关。

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依靠读书、考试等方式取得社会地位。

农民和工匠则是底层社会的主体,他们以务农和手工作为生计。

等级制度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等级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政治权利,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能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

此外,等级制度还促进了社会等级的流动,让人们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地位。

经济上,等级制度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底层社会的农民和工匠难以改变自己的境遇。

二、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宗教信仰,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谈谈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它对人们信仰和生活的影响。

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地接受和信仰,它与儒教和佛教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教。

道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和谐,主张追求长生不老和心灵的超脱。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道教特色的诸多教派和神仙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显著,不仅得到了皇帝和朝廷官员的支持,而且深入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道教信仰对人们的信仰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人们来说,道教提供了一种追求长生不老和心灵超脱的理念,使人们在面对生死和困境时能够获得心灵的慰藉。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道教的思想和意象被广泛地应用于绘画、诗歌和戏剧等领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

三、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重要商业和文化交流通道,对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做好高中历史主观题,要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一)审题:将审题训练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因为审题本身也是一种提取信息的过程。

在审题训练中,我们强调审时间、地点、关键词、提示语、材料来源,审问题(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又可以反过来给人以提示),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提取信息能力的基本方法。

阅读材料不仅要读正文或表格内数据、图片的主体,还要读提示语(含表内提示语、表外提示语)、注释、材料来源、标点符号、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过任何细节;既要考虑显性信息,又要注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隐性信息;既要重点突破,又要兼顾全局。

审题必须把握“一、二、三”:“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

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

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

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

(二)根据设问做答:在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经常没有明确设问就答题,所以往往出现漏答丢分的现象。

非选择题一般有四种设问:一是“根据材料回答”。

一般可分根据一段材料或几段材料提问,这种问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间接得出。

对于这种试题考生可以根据分数值逐条从材料中找出并适当归纳,一般一分一点,不必妄加论述;二是“根据(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一般有根据一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与根据几段材料和所学知识提问两种,这类问题和答案不能全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

考生要根据材料中时间、关键词判断出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再结合这部分知识进行回答。

三是“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回答”。

这种提问方式是将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既提供了题目的思考方向,又设置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关键。

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这种提问方式就是从所学知识出发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此类问题中材料只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述”,即叙述。

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

(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

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

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

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

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

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

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

(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

(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

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

(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

(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二、答题失误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学生应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审题能力弱、提取信息不全面、提取信息不准确、不能剔除无效信息等。

阅读材料不够冷静、细心,慌乱中没有发现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别是图表题,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丢分非常普遍。

只要在阅读中把材料彻底读通读懂读明白,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才会有保证。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课本学习相结合,只用课本知识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题,不能两者互补,致使思维不够辩证,答题内容不全。

3、答非所问或者遗漏知识点。

答题中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有几个设问就回答几个问题,一问一答,要层次清楚。

不要把几个设问混起来回答,要知道,判卷给分是各个设问分别给分的。

4、观点的错误,立场的错误,使答题出现较大的偏差。

常出现的错误是:不实事求是,按现在的社会情况和意识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不是客观地按历史发展规律评价事物,而是凭个人的感情和主观臆断评价。

5、答题针对性差,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因此,在答题中要仔细审读题目要求,问什么就答什么,紧扣题目,逐层作答。

6、空发议论,缺少史实论据,或者只列举史实而没有评论。

切忌答题只摆史实不讲道理,更忌空讲理论而没有史实做依据。

7、论述杂乱无章,前后无序。

克服的办法是要按顺序答题。

在回答每一设问的过程中,或按时间顺序,或按事物的因果关系顺序,或按逻辑关系顺序答题,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条例清楚,语句通畅连贯。

8、文字书写潦草,使阅卷人无法辨认。

因此在答题中一定要书写工整。

三、高考历史规范性答题指导答题重在答案的知识正确性,但每次考试后总有考生埋怨阅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确却得不到满分。

其实,原因很简单.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观”,缺乏亲和力和严谨性,征服不了阅卷的“判官”。

考试“四到位”能有效地解决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考试失分。

(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

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

每个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

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

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语言到位。

例如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

所以,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

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

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

四、来自高考阅卷老师的建议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争,还要注意制定与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相符的对策。

因为阅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

1.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评卷工作是一项任务很重的工作,除了要保证评卷质量外,评卷速度对评卷任务的完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一些考生答得啰啰嗦嗦,拉拉杂杂,就会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认为你可能不太懂,从而影响到你的得分。

为了阅卷老师能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让人一看就舒服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答案要点化。

为提高速度,在实际评卷操作中,评卷老师一般只注重“关键词”,对学生所答文字只是“看”或“瞅”,而不是“读”或“念”。

一般情况下,评卷老师一边签名(除第一份签全名,其余只签姓),一边浏览考生的答案,一边作翻页准备,在做上述动作的同时写出所改题目的得分。

所以,你的答案决不能像写作文那样,大段大段的一气呵成,下笔千言,不切要点。

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如果某题不止一问,你应该一问一答,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并在每段前简要标明你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千万不要把几个提问混起来回答;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你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并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如(1)(2)(3)……①②③……或者abc……;如试卷空间允许,最好能将这些序号上下排列,沿左侧照齐,让评卷老师一目了然。

(2)答案要点要醒目。

有的考生组织答案时写的文字很多,甚至长篇大论,但不得要领,命不中“得分点”。

你应该把你答案的每层意思都总结出关键词,并尽可能把关键词“要点”写在最前面,然后再进行解释。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改卷时,评卷老师看的只是“关键词”,如果你的“关键词”写得过于“隐蔽”,没有让评卷老师在“瞬间的一眼”看到,你极有可能失去本来应该得到的分数。

“把金子摆在老师最醒目的位置”,“把得分点作为队长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改卷老师想不给你分都难。

(3)合理安排答题空间。

有的同学写答案时习惯从所给空间的中间写起,写到最后甚至写到密封线内。

密封线是要“密封”起来的,评卷老师根本看不到。

如果答案写到密封线以内,不但密封线以内的文字无效,露在密封线外的文字因为缺了后半行,语句不通,想给分都十分困难。

由于空间不够,有的同学写到最后几行字体越来越小;或者从答案末端画一大箭头转再到左侧,继续补充答案,给老师十分不好的印象,以至老师给起分来对你十分“苛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