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合集下载

论文学史书写中的文学经典建构

论文学史书写中的文学经典建构

个 时代的文学史 由于多种原 因并 不一定 能反映这个 时代文学
的真实状况 , 而文学经典就在受 意识形 态、 社会 心理等 因素影响 下的文学史 中起起伏伏 , 流动转换。
的关系等 问题 , 显得 十分必要 和紧迫 , 因此本 文将从文学史 和文
学经典 的关系和概念人手 , 来分析文学经典对于文学史 书写的重 要意义 , 以及在文学史书写 中经典重构等问题。
可避免的是每个 时代都有 每个时代 的文学 , 文学经典也是 一样。
甚至在同一个 时代对 同一部作品 , 同一 时代 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评 价和阐释 , 因为往往 文学作 品的价值判断并不是仅靠 文学性就
些高高在上处于象牙塔 顶端 的文学 经典 , 被人们 拉人 到 了凡 却
间, 成为人们 日常生 活 中的 普通消 费品 。于是 , “ 像 改编 ” 戏 、“ 说” “ 、 大话” 等词 汇开始充 斥着 我们 的 生活 。去 经典 化 的过 程
能决定 , 在很多场合 , 它是人 为的 , 有主观色彩 的 , 带 也是 带有意 识形态性 的。比如现在我们早 已列人经典作家之列 的屈原 , 固 班
中, 虽然产生 了审美庸俗化 的倾 向, 但是不可否认 的是 , 推动 了 它 经典的再生产 , 促使人们对原来 的经典作品进行重读 。单就所 有 人都很熟悉 的作 品四大名著为例 , 在原著的基础上诞生了各种 版 本 , 电影《 如 大话西游》 小说《 , 水煮三 国》 《 空传 》 些作 品层 ,悟 这 出不穷 , 并且深受读者 和观 众的喜爱 和关注 , 使人们 开始重新关 注这些在现代信息社会 已经几乎被人所遗忘 的经典著作 , 并且 不
的热 门问题 。本文首先梳 理 了文学经典和文 学史的涵义, 而后 就 文学史和文 学经典的关 系出发 , 探讨文学史 中经典建构 的原则与

文学经典性

文学经典性

一、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经典性的重新审视文学经典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开放性的话题,关于它的定性,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统一意见。

在界定文学经典性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方面一些专家坚持从纯粹美学的角度,认为永恒性和普遍性是文学经典的内在本质,这种对于文学的美好设想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尽管他们并不否认文学外部力量制约经典的现象,但是他们仍然力争文学具有内在规定性、超时空性、永恒价值性。

另一方面,从文学社会性的角度来说,经典的建构、解构、重构是一个动态的、多因素参与的历史过程,这种文化领域的研究,例如大众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他们则将经典重新置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考察,认为经典是在特定研究背景下出于特定的目的而建构的经典,这种极端的权利批判是对文学自身独创性和审美价值的否定。

对此,有不少专家游离于两种经典观中,他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间的决然和对立是研究者想像的,虚构的,实际上文学经典正是处于两种力量的巧妙平衡中,相互补充。

如今已仙逝的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作为学界的泰斗,他在重视文学内在价值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同时,也强调了文学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作为本书的理论性指导和前提,黄书泉老师在这里引用了童庆炳先生的观点:“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

童先生在著作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构成文学经典性的六要素: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的阐释空间、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影响、研究批评的价值倾向、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现人。

在此基础上,黄老师创造性地将其归纳为艺术审美价值、思想社会价值、市场消费价值三个层面。

这三种价值维度的统一是文学内在本质规定性和外部社会因素的融合,这二者间的关系界定也是相当中肯的,为全书的书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考察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经典性提供了价值尺度和留存依据。

这种价值维度的考察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历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合理性,另一方面对于文学史存在的意识形态、思想的高度集权化等缺陷也进行了相当切实的批判,不能将政治作为社会黑暗面的遮羞布,这种重新建构文学经典的尝试和成功无疑是值得借鉴和赞赏的。

从“实体性”到“建构性”——试论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及其价值追求

从“实体性”到“建构性”——试论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及其价值追求

语文 》 教 材 开发 的定 位是 “ 体 性 ” 实 ,以知 识 “ 实
体 ”呈 现作 为教材 建构 的出发 点 .着重 体 现教材 的
“ 文 ”本 源 与 实 质 。在 此 本 文 以徐 中玉 本 《 学 语 大
了调整 。从 18 9 1年设 立 《 大学 语 文》课 程 起至 今 ,
从 “ 实体性" 到 “ 建构 性”
— —
试论 当代 《 学语 文》教 材的定位及其价值追求 大
李 康 德
(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 浙江 杭州 3 10 ) 16 4
[ 摘
要 】 《 学 语 文 》 教 材 与 文 化 是 一 对 关 系 颇 为 密 切 的 价 值 共 同体 ,是 一 种 天 然 的 关 系性 存 在 。 当 大
的教 材 观 ,属于 《 学语 文》 教材 本质 的 问题 。但 大 是 ,随 着时 代 的进步 ,社 会 的发 展 ,教 育 目标 的转 向等外 部环 境 的变化 , 《 大学 语 文》教 材 的定 位 问 题 。在 不失 其本 源与 实质 的前 提下 。也 相应 地 发生
代知 识 “ 体性 ” 的教材 观背 景 主导之 下 1 8 本 改 变 了按 时代 顺 序 编 9 8年
排 的 方式 。由文 体 体 例编 排 。 由论说 文 、记 叙 文 、

《 学语 文》教 材 的定位 大
徐 中 玉 本 《 学 语 文 》 教 材 自 18 大 9 1年 出 版 ,
收 稿 日期 :00 0 — 5 2 1 —9 2
材 。 材 不 断 地 建 构 文 化 , 材 与 文 化 呈 整合 方 向发 展 , 价 值 追 求 是提 高 大 学 生 主 体 的品 格 素 质 与 人 文 精 神 。 教 教 其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运用,并在相 当程度上决定着以后几十年的文坛面貌;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革命+恋爱)
三、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 的文学及其它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 同丰富了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乡土叙述体:
东北作家群:萧红《呼兰河传》萧军
2024/3/12
小说由于其表现手法的多样、表现范围的 广阔成为文学的主要体裁。
鲁迅《狂人日记》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 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近代所产生 的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 容形式上的全方位的革新。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 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 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 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共识。
注,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上升。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潜在影响开始凸显。
(商品文学、官方文学、纯文学)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王朔《动物凶猛》
《十八岁出门远行》 苏童《米》,《妻妾成群》 格非 短篇小说《欲望的旗
陈忠实《白鹿原》 毕飞宇《青衣》
帜》
史铁生《命若琴弦》
阿城 《棋王》
王小波 《青铜时代》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摒弃了文言文和僵化的 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文写作,并广泛吸 收了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革命文学”
一、“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 围消失,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 空前政治化;
2024/3/12
由于中国现代性不是自然发生而是被迫反应,这 种创伤经验使中国现代性同时面对反抗传统的难 堪与质疑西方的尴尬。西方现代性无力为中国现 代性提供一个完整体系而是在知识和价值之间充 满了巨大裂痕,这就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 代性具有两面性:中国文学现代性一直企图以断 裂方式展开:“文学革命”率先触发由传统向现 代的激变,“革命文学”更以激进方式为一个阶 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鸣锣开道,“社会 主义文学”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的意识 形态,文革中大字报铺天盖地淹没冤死者与惨死 者的尸体,改革文学又为改革摇旗呐喊20世纪中 国文学的现代性始终在激进中变革,

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及统编教材相关单元的阐释与教学建议

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及统编教材相关单元的阐释与教学建议

42021.1•高中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及统编教材相关单元的阐释与教学建议(江苏省作家协会,江苏南京 210019)“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是高中选择性必修课程对应的学习任务群,但它承接着必修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任务群,特别是“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又关联着选修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等任务群,所以,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任务群。

我们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2017年版课标”)的指导下,在高中语文课程与教材体系的框架中认识这一任务群的性质、目标,对其的学习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

一、对该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理解2017年版课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这一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作了以下规定:(一)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至少选读10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方面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这一“学习目标与内容”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习的质。

要“精读”,要读“代表性作家作品”,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这就要求在对这一任务群的学习中,首先要选择,要在文学史的背景与文学标准的支持下进行选择,按精读的要求来学习,在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上有收获。

在必修阶段,“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精读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来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而在选择性必修阶段,“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对精读的要求提升为从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文学发展阶段等不同角度进行研习,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研习作品,应以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为原则。

具体地说,实现这一任务群的精读目标,应当以必修阶段的精读要求为基础,安排学生独立自主阅读,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

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张帆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当代文学修养和当代人文精神"随着广大高校纷纷实行扩招及社会发展对实用性人才需求的提升,人才培养不断由关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向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方向转变"在此背景下,现当代文学教学盲目地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对现当代文学教学成效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推进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创新。

因而,本文结合《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一书,对现当代文学教学展开研究分析"一、《中国当代文学概论》内容概述《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一书共分三篇十章,并且还设置有一个附录“当代台、港、澳文学概论”。

其中,上篇是关于1949-1976年间的文学,包括第一章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文学思想潮流(本期文学思潮发展概况和本期文学思潮理论焦点)、第三章各体文学创作(本期诗歌创作和本期小说创作等);中篇是关于1976-1989年间的文学,包括第四章社会文化背景、第五章文学思想潮流、第六章各体文学创作(本期诗歌创作和本期小说创作等);下篇是关于1989-2000年间的文学,包括第七章社会文化背景、第八章文学发展概括、第九章各体文学创作(本期诗歌创作和本期小说创作等)、第十章2000年以来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发展的概貌,并从客观上概括了中国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做到了史论结合,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

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在如今重功利、轻人文的形势下,现当代文学教学可发挥不可取代的价值。

结合《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一书而言,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认识价值。

文学源自生活,反映生活,表现出现实的认识价值。

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当代大学生可领略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在百年变迁中人的思想感情和追求。

想像与阐释——谈中国当代文学史建构

想像与阐释——谈中国当代文学史建构
至9 O年代是 整体 性 阐释 阶段 。
历史 的遗 迹 ( 历史记忆 、 如 文本 资料 和实 物等 ) 展开
想 像性 的历史 还原 。 因为语 言无 法 重现历史 , 以 , 所 语 言在叙 述 中敞开 历史 的一角 ,同 时也在不 断遮蔽
( 15 年 , 中师院教师合编的《 一)99 华 当代文学》
中 国当代 文学 史》( 山东人 民 出版社 16 年 版 ) 华 90 、 中师范学 院 中文 系教 师 编著 的《 中国当代文 学史稿》
济、 文化等社会性 因素 , 因此 , 文学史的著述也就成 为一次冒险 , 成为一种个人性或集体性的文学想像
和历史叙 述 。

( 科学出版社 16 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92 、 所研究人员编著的 《 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 作家出
第2卷 第2 7 期

— —


阐 释
谈 中国当代文学史建构
张晓平
( 韶关学院 文学院, 广东 韶关 5 20 ) 10 5
摘要 : 0多年 的中国当代文学吏建设从集体编写到 个人专著 , 意识形 态话语 到文学本体论话语 , 4 从 从政治性阐释到 学术性 阐释 , 从部分研 究走 向整合研究 , 门学科逐步走向丰富和成熟 , 累了丰厚 的述 史经验。 这 积 从想像与 阐释 的角 度认真检讨 其得 失, 探寻 学科建设 的动力和走向 , 可提 出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匆忙组织人员上阵的。它们一方面体现了公共政治
学本体论话语 , 从政治性阐释到学术性 阐释 , 从部分 话语 ,另一方面体现了集体对历史进行的想像性阐 研究走向整合研究 , 这门学科逐步走向丰富和成熟 , 释 。它们对 中 国 当代 文学 的性质 、任务 和文艺运 动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例
灰色知 识分 子 身 上 的 阿 Q 性 . 特 别 是 在 新 旧环 境

鲁 迅文 学作 品的经 典性
近段 时间关 于鲁迅 的《 风 筝》 退 出中学语 文教 材在社 会 上引发 了不 小 的争 议 , 褒 贬 不一 , 其 实鲁
迅在 文学史 上 的地 位 和他 的作 品早 已融 化 于社 会
g a t i o n s o f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 c l a s s i c ,w 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s o c i e t y ,mo d e r n a n d c o n t e mp o r a y r l i t e r - a r y w it r e r s ,s i n c e t h e 1 9 9 0 s ,f a c e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c a n o n i z a t i o n .Ba s e d o n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l i t e r a r y
c a l pr e c i p i t a t i o n,s u c h wo r k s o r l i t e r a t u r e h a v e e n d u r i ng l i t e r a r y v a l u e a n d s un s h i n e wi t h t h e s t a n d a r d a nd 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 l i g h t ,a n d u l t i ma t e l y b e c o me t h e e l i t e a n d t he e s s e n c e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Af t e r t h e a l l e —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构的教学反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构的教学反思

同时 , 又提出新的命名方式 , 以期打破现代文学与当 代 文学 的界 线 , 将 二 者汇融 为一 个整体 , 模 糊二 者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 0 3
个 固定 的时 间段 , 即所 谓 的 现代 文 学 三 十年 。 随
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持续发展 , 现代文学在现当代文
学 时段上 所 占的 比例 就会 越 来 越小 , 最终 可 能缩 小
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时间点。诚然 , 现代文学
2 0世纪 8 0年 代 初 , 这 种 命 名 方 式 受 到 了新 时
期从 事现 当代 文学研 究 的学 者们 的普 遍 质 疑 , 认 为 这种 命名 方式 缺乏学 科构建 的合 理性 与科学性 。笔 者 也在 多年 的教学 实践 中 , 有所 体会 , 将 一 门课 人 为 地划 分 为相对 独立 的 两部 分 进行 讲 授 , 在 一 定 程 度
关键词 : 现 当代 文 学 ; 学科建构 ; 教 学 反 思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3 7 1 5 ( 2 0 1 3 ) 0 4— 0 0 9 4— 0 3
目前 , 在 国 内的大 中专高等 院校 的 中文 系 , 中 国 现 当代 文学是 教学 中必不 可 少 的主 干课 程 , 同时 也 是 汉语 言文学 专业 在学科 建构 上不 可或缺 的重要 组 成 部分 。在 中 国现 当代文 学这 门课 程 的具 体教 学上 是 分为 两个 相对独 立 的部分 进 行讲 授 : 现代 文 学 和 当代文 学 。 为什么要 将 中 国现 当代文 学分 为现代 和 当代 两 个 相对 独立 的 部 分 进 行 讲 授? 何 谓 现 代 ?何 谓 当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它的基本特点是,运用现代的文学语言及表达形式,对现当代的中国思想情感进行描述展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建构路径探索美国中国学家奚密没有把“归化”与“异化”对立起来,或者说,她放弃执着纠缠于两者谁是谁非,努力调和两者的紧张关系,提出了“选择性的亲和”的理想方案。

她在《现代汉诗:翻译与可译性》里说“,可译的中国”必须到“选择性的契合”或者说“选择性的亲和”里寻找。

以现代汉诗为例,她说,首先,译者与其翻译作品之间最明显的契合是它的“新”,即“高度原创性的前卫作品”;其次就是读者、作家、诗人、翻译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建立广泛的、在知性与美学共鸣基础上的“接触”。

她的结论是,“翻译既不是对‘同’的确认,也不是对‘异’的追求。

它是相遇,是亲和,是一种开启新世界的方法”。

④其实,不管是谈“归化”,还是谈“异化”,还是谈“选择性的亲和”,它们还都只是在封闭的纯翻译学的“小天地”里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综合工程”的“大问题”。

其视野的狭窄,观念的陈旧,显而易见。

也就是说,传统翻译学理论已经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域外传播这一庞杂的问题。

我们首先有必要走出以上那些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

从“译介学”的视角,分析制约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综合因素。

与传统翻译研究不同的是,译介学“它以文学译介为基本研究对象,由此展开文学传播、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⑤这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兴起的“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个成果。

它突破了纯粹的语言学研究视野,“转而讨论跨越语言界限的文本生产所涉及的诸多因素”;⑥也就是说,它不再追究“应该如何翻译?”、“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的原则是什么”诸如此类的老生常谈的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是,去探索‘译本在做什么?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二、中国现 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论述
之前 的古典文学作 品来讲 ,样式虽然是新鲜 的 、有创意
在我 国古典文学 中 ,有些经典作 品在代代相传 中广 的 ,但是却缺失 内容 ,因此便毫无意义可言。
泛被人们所 翻阅 、评论 、甄选 ,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知
最后 ,人文精神 的展现 。 自孔子 主张 的以人文本思
鱼公主 》为例 ,其从幼儿时期一直到 中年时期每次阅读 动作用 ,所 以在其读物 中始终 占有 主要位置 。
《人鱼公主 》这篇作 品,所产生的人生顿悟均有不同。
经典作 品最大一个特点便是其 自身就带有艺术魅力的光 【参考文献 】
环 ,能世世代代熏染世人 。而且经典作品常常会变成文
[1]张 光芒,徐先智,陈进 武.如何重构 中国现 当代 文
会发展 中逐渐地在这些作 品 中搜 寻生活的价值 和内涵 , 以人们相应 的引导作用的 。因此 ,经典的文学作 品中必
并且这些经典作品在人的一生之中不同阶段 去品位 ,所 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意识 ,就和冰心创作 的文章一样 ,
拥有的感受也大有不同 。以毕淑敏写的 《常读 常新的人 是一种爱 的哲学 ,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中有 着积极 的推
关键词 :中国 ;现 当代文 学;经典建构
现 当代文学发展史可分为 四大时期 ,第一时期处于 竟是怎样建设 的,可 以从 以下几方 面着 手研究 :
五 四运 动时 期 ,文学作 品 围绕政 治展开 ;第 二时期 在
首先 ,文学作 品只能够被称之为经典 ,最关键在于
1930 ̄ 1940年 ,把文学作 品投 向工人 阶级 ;第三时期在 其体现出的浓 厚艺术底蕴 ,有着极其渊源且普遍 的社会
在 ,仅有少部文学作 品中才有所 呈现 ,代表作 家以沈从 例如 :沈从 文一生创 下了大量湘西 景色的文学著作 ,这

“当代文学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当代文学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评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 oi i cs Sc l c ne) aS e
“ 当代 文 学 史 " 的理论 建 构 与 实 践
评 陈晓 明《 中国 当代 文 学 主潮》
张 立 群
( 辽宁大学 文学院, 宁 沈 阳 10 3 ) 辽 10 6
中图分类 号 :267 I 0 .
文献标 识码 : A
211a基础上陈晓明将1942年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作上述有关现代性的认识使作者很自然地把中国社会主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标志而这样的目的以及理由在义革命文学对历史的重新叙事和对当时中国现实的书于会使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书写更加完整其来龙写以及文学本身的新生历史的建构看成是一个历史去脉也会更加清晰在现代与当代之间含有一段化的过程而一历史化与现代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重合阶段可以说明它们之间既有重合也有转折断裂面历史化的冲动植根于现代性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文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致性 , 显现 了陈 晓明对 于 当代文 学史起承 转合纪视 野中的当代文学史书写
针对近年来研 究界对 现代 性 的过渡使 用 , 晓明 在 陈 使用这一概念时显示 出较为深远 的历史感 ,我们现在 理 “ 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 时代 以来 ,新 的 ’ ‘ 世界体 系生成 的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
来揭示 中国当代 文学 史的建构 的研究还并不 多见 陈晓 , 明的《 主潮》 实际上是以现代性 的理论视野作 为阐释的主 线 、 制图谱 , 由此 期待 “ 绘 并 揭示 出文 学史 更丰富 深厚 的
内涵。’ 一 ’。 。
清晰的面貌 , 一 图谱 与作 者 当代 文学 史分期 之间的 而这
成书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 主潮》 以在总结以往 当 可 代文学史写作经 验 的前提下 , 置于 学术高 地之 上。而 事

浅析王一川对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贡献

浅析王一川对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贡献

新纪实·理论新见58[摘 要]在西方文论泛滥,中国传统话语日渐消亡的历史环境下,王一川创造性地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辞论美学,对中国当代文论的长足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王一川 修辞论美学 当代文论 贡献[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1-0058-03浅析王一川对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贡献——以“修辞论美学”为例□ 胡 倩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作者简介:胡倩,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1949年之前,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为代表的一批文论家,试图借用西方美学话语思考中国本土文学问题,并由此提出一些说法。

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在国际上一直占据强势主导地位,各国所讲文学理论,基本属于西方文化范畴,王、朱等人的说法并未产生世界性影响。

1949年以后,乃至整个新世纪,仍有一批文论家着力于建设中国特色当代文论,并掀起研究热潮。

学术界往往将眼光投向近现代文论家,而对活跃文坛的当代文论家重视程度不够,王一川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个案。

如今61岁的王一川教授,仍处于学术旺盛期,学术界对王一川有一定研究,但其文论背后隐含的价值还有待发掘、整理。

本文将以王一川提出的“修辞论美学”为例,探讨他在中国当代文论建构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对自身学术历程的影响——感兴诗学的建构自王一川教授1988年发表的第一本美学著作《意义的瞬间生成》开始,其三十多年的文艺美学研究与批评实践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88~1993年。

受学术新潮影响,标举体验美学,其中虽因西方“语言论震惊”,尝试修辞论美学,但主要还是延续对“体验”的思考;第二阶段,即1994~2004年。

在脱离学术新潮牵引,按自身学术逻辑前行的同时,关注学术新潮起伏,建构出中国独特语境下的修辞论美学;第三阶段自2003年始,在文化修辞阐释与现代性阐释的交汇中,建构出“兴辞诗学”。

三个阶段彼此联系,又有所发展。

何谓经典如何建构

何谓经典如何建构

何谓经典如何建构古往今来,无数作品被湮没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唯有经典犹如苍穹中的恒星闪耀着永恒的魅力。

经典的创造是文学家至高无上的追求,经典的不朽是艺术价值的终极确证。

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怀有创造经典的冲动,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渴望创生属于自己时代的经典。

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这种渴望和冲动似乎显得格外强烈,久而久之,“经典的渴望”似乎转换为“经典的焦虑”,经典问题因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界十分关注的热点议题。

20XX年12月10日,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文艺高峰论坛——走向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在沈阳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大学等单位的当代文学批评家汇聚论坛,交锋对话,对中国当代文学所持续关注的经典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探究与分析。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主持,由东北大学人文艺术研究中心宋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建军研究员评议。

在会议讨论中,既有关于经典问题的学理性探究,也有结合文学创作实绩的经验性描述;既有从文学内部入手寻找经典创造的内在规律,也有从文学外部切入思考经典建构的多重因素;既有从本土文学经验出发反思文学经典化,也有以世界文学为比较视域看文学经典的国际化问题。

经典的话题历久弥新,经典的价值亘古长存,经典的魅力感人至深。

然而,是否存在某种普遍有效的经典标准?如果存在,经典的标准是如何确立的?如果不存在,经典是否会被历史相对性所消解?何谓经典?谁的经典?经典是如何生产建构的?这一系列关于经典的追问,带我们进入一个个文学经典的迷宫,也正是在这种不断追问的知识考古学探寻中,“经典”已不再是一个未经反思的“自明性”概念。

一、何谓经典与经典策略何谓经典?应如何理解经典这一概念?实质上关乎是否存在某种普遍有效的经典标准问题。

长期以来,在本质主义思维惯性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经典本质的认定,认为存在着某种恒久普遍的经典标准。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美的历程 + ! 曼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中国现代 文学 的经典建构
张惠玲
以学术视 野的角度 去考察 中国现当代文 学的经典构 建, 能更 加全面地 看到文学 经典的诞生 因素 。通过 审视经典文 学 所定 格的文化 话语场 ,可 以看到经 典文学随着 时代发展 的潮 流 , 在 不 断被 颠 覆 和 诠 释 。 文 学 的 经 典 化 往 往 都 伴 随 着 国 家 意 志 力 的 运 作 ,几 乎 都 以 教 育 的 形 式 逐 渐 完 成 经 典 化 。本 文 通 过 对 文 化 经 典 化 的各 个 角 度 进 行解 剖 ,对 经 典 文 化 所 散 发 出来 的主流价 值 以及人 性魅力作 了简单 的探讨 , 同时在 一定 程度上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构建提 出了警示 。 巴金 于 2 0 0 5 年1 0 月1 7 日 去 世 , 他 的 去 世 意 味 着 一 个 文 学 时 代 的结 束 ,这 个 文 学 时 代 就 是 “ 中 国新 文 学 ” ,它 的 诞 生 以 及 走 过 的 路 程 都 是 一 段 段 让 人 难 以割 舍 的 悲 痛 历 史 , 它 诞 生 的 时 代 背 景 至 今 都 让 国人 心 中 隐 隐 作 痛 。 在 中 国 , 自古 以来 就有 “ 盖 棺定论 ”这样 的说法 ,在古代 更是有 “ 百年 以 后 ”再供后 人评说 的事 迹 ,现在 这个文学 时代 已经终 结,或 许 是 我们 整 理它 所 留下 来 的遗产 以及 评 说其 中经典 的 时候 了。无论 是2 0 世纪七 八十年代 以人 民大会 堂的形式来 评说文 学 家 也 好 , 还 是 现 在 以 众 人 投 票 以 及 专 家 点 评 的 方 式 来 对 当 代 作家评 分也罢 ,亦或是有人 以 一家之 言出版某些文 学经典 引起轩然 大波 ,还或 者是有人为 博眼球组织 网上投票评 选, 这 些 都 象 征 着 评 选 现 当 代 文 学 的 经 典 的热 情 己然 扩 散 到 广 大 群 众 ,并 在 持 续 升 温 。 然 而 ,评 选 越 是 激 烈 , 越 是 热 情 , 就 越 呈 现 百 家 之 言 的状 态 , 可 谓 是 众 说 纷 纭 , 谁 也 不 服 谁 , 好 不 热 闹 。那 么 ,现 当代 文 学 经 典 的 建 构 , 究 竟 是 遵 从 权 威 人 士的一家 之言 ?还 是激 情者 的热情想象 ?或 是一些专 家联合 起来 的权威 性评说 ?亦或是 听从广大人 民的集体 呼吁声 ( 指 投票 )?究竟这种话语权在谁 的手上 ?下面本文就从文学研究 的视野下解剖中国现当代文学 ,对 其经典建构做 出一些探索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话语的重构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话语的重构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话语的重构摘要: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文学理论研究和构建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整个形势。

话语是术语的最高形式,它决定了文学理论学术体系的特点,对文学理论整个学科体系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是思维能力、理论水平和思想风格的载体,是指文学理论功能的执行和实践影响。

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与它的学术体系联系起来,才能获得科学的理解,因为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是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话语引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核心概念的问世,既是对百年中国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深刻凝练,也是对百年中国现代性话语建构的高度概括,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众所知周,现代化源自西方,西方世界享受现代化的相应成果达数百年之久,形成了现代性的经典版本,但也遭遇了“现代性之殇”。

一、文学理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共生关系文学理论的学术与话语系统是不可分割的学术理论与知识,它揭示了文学理论与知识的本质与秩序,其话语是文学理论与知识的言语表达,是学术系统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手段则只能通过自身的声音来表现为存在的对象,因此,文学理论的话语只能准确、完整地表达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是成熟的文学理论话语可以说是一门成熟、健康的学科,只有在一系列专业的、系统的概念、范畴、建议中,揭示构成学术与话语体系统一的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如涉及文学本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概念,才与唯物主义文学的学术体系相联系,现实要求符合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这一阶段的具体精神,文学理论和论述大体上是如此,文学理论与话语的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新学术观点可以通过一个通常需要较长过程的旧的话语体系来表达,文学理论话语的任何结构都受到文学实践的启发,根据实践,这种“动力”和“基础”表明,这不仅仅是对现实文化现象的经验分析,也不仅仅是对理论文本的解释,而是对概念或概念的简单转换,它们以当前的文学实践为基础,着眼于实际问题,转变为理论运动,以反映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的文学理论话语的真实概念运动。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朱寿桐对汉语新文学的学术建构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学术建构——朱寿桐对汉语新文学的学术建构

年的 《 共产党宣
中呼应 了歌德的想
朱寿桐 即为这类 学 者 中的一 个杰 出代 法 ,并将之与资本 主义全球化的过程相 表 。虽 然这 两类 学 者在性 格 上有 其 差 关联 。 马恩 指 出 ,随着 资 本输 出和世 界 精神生产会和物质生产一 异 ,但 学 术 的 眼光却 惊 人 的一 致 ,这集 市场的开拓 , 中体 现 于 :他 们 都 充分 认 识 到 了 中国 现 样 成 为 世界 性 的 生产 。无 论 是 歌 德 ,还
所谈 论 的 “ 世 界 文学 ” ( We l t l i t e r a t u r ) 出 发 点 在 德 研 究 到新 月 派 研 究 ,从 社 团 研 究 到 古 国 ,他 希 望 德 语 文 学 能 够 在 推 动 世 界 文 学 的进 程 中 , 扮演 “ 光荣的” “ 美 好 的 ”角 色 。身 为 德 意 志 民族 的
学 的基 础之上 ,才具有 了如此广 阔 的世界 性文 学视 尽 管他 曾形容这条 学术 之路 “ 走得相
当辛 苦 ” ,过 程 中 “ 充满着焦 虑” ,但 “ 因为经 过 这样 的探 寻 ,不 仅 对 学 术研 究 的 结 论 、而 且 对 学术 研 究 的 方 法 和
体性和经典性等共性特征 ,后者则更注重各民族文学 理论 都会有 自己非 常真切的体验 ,都
学” ,则 不 仅 有 效 地 弥合 了 中 国现 当 代
两 类 凸 显学 者 性 格 的现 象 值 得关 注 。一 文学研究领域诸多概念的逻辑伤痕 ,更
类 承续 了上 世纪 八 十年代 “ 重写 文学 是直 面 世 界 文学 ,在 文 学格 局 、人 文 关 史 ”的锐意勇气 ,发起关于 “ 人文精神 怀 、理性思维三个方 向创构 了具有 中国 危机”的大讨论 ,这虽 已成为历史 ,但 作派 的文 学研 究体 系 。 因此 ,毫不 奇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来,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规律的学科,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则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的学科。

本文将从文学理论的发展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文学理论的发展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学理论的发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理解其内涵与意义。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借助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结构主义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小说结构和语言符号的运用,揭示作品的内在结构逻辑;后现代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游戏和颠覆传统的特点等。

文学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逐渐被超越,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关注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的研究。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研究,不再仅限于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而更关注其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动因和反映社会变迁的功能。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也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学作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研究者对于文学理论的运用不够深入和系统。

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学现象描述和分析上,缺乏对于理论框架的建构和运用。

一些研究者对于社会历史背景的研究不够充分。

研究者往往只关注作品内在的艺术特点,忽略了作品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创作动因和社会意义。

跨学科研究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虽然有一部分研究者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但是整体上还不够广泛和深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研究者要加强对于文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文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揭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
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时间,其不但历经了我国社会政治的大变革阶段,还历经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昌盛阶段,现如今,其依然追随着社会的进步脚步渐渐转变着。

本文将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征展开分析,并对其经典建构展开探究。

标签: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建构
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可分为四大时期,第一时期处于五四运动时期,文学作品围绕政治展开;第二时期在1930—1940年,把文学作品投向工人阶级;第三时期在1950—1960年间,文学作品变成一种思想传播用具,服务于政党;第四时期则为“文革”时期,文学作品开始失去底蕴,逐渐服务于某一领袖,变成政治用具。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征分析
纵观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可以发现文学是以社会进步过程为向导的,而其正处于社会动荡环境之中,因此,在文学中的政治气味比较浓重。

把我国现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做比较,可发现前者发展渠道十分受限,过于关注政治让文学轻视了自然创作。

要想实现天人合一,人们必须要学会怎样和自然和谐相处,所以我国古典文学中便开始出现大量尊重大自然的创作,但在现当代文学里,这种贴近自然的迹象几乎不复存在,仅有少部文学作品中才有所呈现,代表作家以沈从文为首。

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文学作品展现出作者的个人意愿、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这些创作中又不乏开始出现倾斜现象,把社会、世界描写成自身幻想的画面,并未用绝对的客观公正眼光去审视。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里,基本一个阶段便有一种声音,然而文学的发展需要百家争鸣,并非全部作家均具备相同的渴望。

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现当代文学才渐渐向多元化发展,文学界开始步入正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论述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些经典作品在代代相传中广泛被人们所翻阅、评论、甄选,被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知识予以传递。

就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样,其不需要人们去评判,其已经在岁月中被视为一种经典巨作,早已被人们普遍的认可且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地在这些作品中搜寻生活的价值和内涵,并且这些经典作品在人的一生之中不同阶段去品位,所拥有的感受也大有不同。

以毕淑敏写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为例,其从幼儿时期一直到中年时期每次阅读《人鱼公主》这篇作品,所产生的人生顿悟均有不同。

经典作品最大一个特点便是其自身就带有艺术魅力的光环,能世世代代熏染世人。

而且经典作
品常常会变成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文化同时还是经典作品形成的一大背景。

现阶段,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发言权得以彰显,渐渐从社会与文化的视角来进行经典化进程,开始打造现当代文学的专属经典,推动其在多元化氛围中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

那么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建构究竟是怎样建设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
首先,文学作品只能够被称之为经典,最关键在于其体现出的浓厚艺术底蕴,有着极其渊源且普遍的社会涵义。

作品底蕴的展现不被时间所限制,就与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相同,大部分均是在历经了长期的社会累积才被广大世人所认同和接纳,才可以在文学史中脱颖而出。

因此,文学作品中有可能在当时发行阶段并未产生深刻的反响,但是却在社会与时间的沉积中,渐渐被列为经典之作。

其次,作品匮乏人性化,对人们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未有较多辅助的创作也无法称之为经典作品。

作品中倡导努力向上的生活态度,主张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良好發展,这种作品对人们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在逐渐的渲染中让人们慢慢产生和谐的思想、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是能够划为经典之中的。

例如:沈从文一生创下了大量湘西景色的文学著作,这些文章在当代社会的进步中固然能让人们产生共识,被作者用心描绘的生活环境所吸引,心之向往,这便能称其为经典文学作品。

然后,没有体现内容的作品是不能归为经典之中。

在当代社会的进步过程中,经济的不断增加造成了文化互融的新兴景象,因此当代生活的开放性渐渐诞生出形形色色的现代诗。

例如:对于梨花体诗来说,其简单易懂的一句白话,划分成各个小段落来描述就变成了梨花体,在互联网上存在大量这些杂七杂八诗歌的恶搞,对之前的古典文学作品来讲,样式虽然是新鲜的、有创意的,但是却缺失内容,因此便毫无意义可言。

最后,人文精神的展现。

自孔子主张的以人文本思想之后,我国无论是哪一朝代的君主在治理国家中均会十分重视人文情怀。

在文学作品之中,经典的文学作品赋有高度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水平,是能在社会进步中予以人们相应的引导作用的。

因此,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人文意识,就和冰心创作的文章一样,是一种爱的哲学,在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其读物中始终占有主要位置。

【参考文献】
[1]张光芒,徐先智,陈进武.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1):195-202.
[2]张奂瑶,马会娟.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研究: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9(06):82-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