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基本典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包括:
1. 《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典籍中
唯一一部具有完整版权的医学著作。
2. 《伤寒杂病论》: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面分析总结了汉代以
前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象变化,奠定了四诊理论基础。
3. 《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
经典。
4. 《金匮要略》:该书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后部分,主
要讨论一些内科杂病。
5. 《千金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以前医药学
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6. 《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代御制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内容丰富,
切合实用。
7. 《温病条辨》:该书是清代吴鞠通的重要医学著作,是温病学的重
要文献之一。
此外,还有《本草纲目》、《濒湖脉诀》、《医学心悟》等中医古籍,也是中医古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及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
这些书籍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
十大古典医著,你知道几个?古典医著一定是历史悠久,流传古今的,中医作为世界医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保存了众多的医学名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看看你知道几个!《黄帝内经》医之始祖《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西汉的500年时间。
其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共计九卷,此书是最早出现记载医学的书籍,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伤寒杂病论》开创“辨证论治”时代的巨著《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医圣”张仲景著,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是后世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难经》最早的问答医学著作《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
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
一共12卷,128篇。
中国古代医书
7、《针灸传真》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孙秉彝)
《针灸真传》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
明 杨继洲 《针灸大成》
宋 王惟一 《铜仁腧穴针灸图经》
晋 皇甫
3、《黄帝明堂灸经》 (唐?)
4、《灸膏肓俞穴法》 (北宋医学家 庄绰。)
《针灸资生经》 (南宋针灸学家 王执中)
《备急灸法 》 (南宋针灸学家 闻人耆年)
《子午流注针经》 (金代针灸学家 何若愚)
《针经指南》 (金元时期针灸家 窦默)
《针灸四书》 (元代针灸家 窦桂芳)
王焘《外台秘要》、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太平圣惠方》、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北宋:宋慈《洗冤集录》
回回药方 忽思慧《饮膳正要》、许国祯《御药院方》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格致余论》、李东垣《脾胃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吴又可《温疫论》、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条辨》、
王清任《医林改错》、《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济总录》
针பைடு நூலகம்学:
1、《黄帝八十一难经》 (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
2、《阴阳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足臂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
《黄帝针经》 (战国?)
《经络全书》 (明·徐曾)
《针灸问对》 (明·汪 机)
《针灸集成》 (明·作者不详 廖润鸿刊)
6、《针灸逢源》 (清代针灸学家 李学川)
《太乙神针心法》 (清初针灸医家 韩贻丰)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
中医经典名著介绍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
它不仅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还涉及到饮食、养生、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这部经典著作讲述了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被誉为中国医学之源。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也是中医学界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主要涵盖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外科和妇产科的内容。
这部著作以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被誉为“方书之祖”。
3.《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医药物学理论的基石。
它总结了当时对草药的认知和使用经验,记载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这部著作对后世的中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一部温病学专著,主要探讨了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部著作强调了温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并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理论,为中医治疗温热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5.《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也是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它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以及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
这部著作对针灸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临床各科、养生保健、药物方剂等。
这部著作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成果,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7.《四诊心法》《四诊心法》是一部介绍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诊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部著作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8.《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是一部介绍中医急救方法的著作,主要涉及各种急症的急救措施和方药。
这部著作强调了急救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急救方法和方药。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典籍。
作者是古代神农氏。
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
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
《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典著作。
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优秀医药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重要结晶。
作者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论述了温病、虚病以及内外兼容治疗原则,是张仲景阐述医学观点的七本主要医学著作之一。
8、《伤寒百草》:也叫《伤寒百草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著,书中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性状、颜色、子实、花序等,提出了伤寒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伤寒的草药组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中医医学基础知识的书籍
中医医学基础知识的书籍中医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想要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医医学的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书籍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本优秀的中医医学基础知识书籍。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圣典,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问世了。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
《黄帝内经》注重系统论述养生、预防疾病的方法,对于加强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该书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症状、辨证施治方法等,对于中医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
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权威著作,由明代李时中编纂完成。
该书记录了大量草药的性味、功效、用途等信息,并对药物进行了分类,方便学习者了解和记忆。
《本草纲目》的学习对于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针灸学》《针灸学》由中国针灸学专家杨士勋编写,是中国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穴位、针灸方法等内容,对于想要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五、《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教材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所编写。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草药的分类、性味功效、药物学基础知识等内容,对于研究中草药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教材之一,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编写。
该书详细讲解了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以上推荐的书籍仅是中医医学基础知识的冰山一角,希望能给学习中医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通过学习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医学的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古典中医书籍大全中医四大经典一般指《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一、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之基础《黄帝内经》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行神学说”“天人学说”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二、难经--中医学理论之经典《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神医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医学之经典《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作者为医圣张仲景,该书是现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方面的巨著,系统的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
四、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而且其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
《本经》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如后来最为出名的《本草纲目》等,都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
古代中医典籍目录
参考文献一、古代典籍《苏沈》:《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公元10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旅舍》:《旅舍备要方》宋董汲(公元1086年)木刻单行本《史载》:《史载之方》宋史堪(公元108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6年)《脚气》:《脚气治法总要》宋董汲(公元1093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藏本)《总病论》:《伤寒总病论》宋庞安时(公元1100年)千顷堂石印本(道光癸未仲春)《药证》:《小儿药证直决》宋钱乙(公元1ll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s年)《活人书》:《类证后人书》宋朱肱(公元1108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5年)《证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唐慎微(公元1ll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据扬州季范董氏藏金泰和存晦明轩本,1957年)《衍义》:《本草衍义》宋寇宗(公元1116年)大东书局铅印本(1936年)《总录》:《圣济总录》宋太医院编(公元111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现存善本与残存元刻珍本进行互相增补加句排印,1962年)《指迷》:《全生指迷方》宋王贶(公元112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6年)《产育》:《产育宝庆集》宋李师圣、郭稽中(公元1131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同治十年辛未)《普本》:《普济本事方》许叔微(公元113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鸡峰》:《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1133年)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汪士钟复南宋刻本艺芸书舍藏扳道光戊子仲夏重刊《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陈师文等(公元115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元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排印)《总微》:《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宋撰人未祥(公元115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黄波萧氏重校本排印)《卫济》:《卫济定书》宋东轩居士(公元117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S6年)《洪氏》:〈洪氏集验方〉宋洪遵辑(公元1170年)商务印书馆(1955一1956年)重印本《三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公元117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宋刊配补元麻覆刻本排印,1957年)《传信》:《传信适用方》宋吴彦夔(公元11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宝产》:《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朱瑞章(公元1184年)十万卷楼丛书本、连史纸印宋李迅(公元1196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国医小丛书单行本(1930年)《妇人》:《校注妇人良方》宋陈自明(公元123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济生》:《济生方》宋严用和(公元125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1957年)《痘疹方》:《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宋陈文中(公元12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8年)《病源方》:《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宋陈文中(公元12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8年)《精要》:《外科精要》宋陈自明(公元1263年)日本津轻氏藏本《朱氏》:《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宋朱佐(公元1265年)商务印书馆选印委别藏的单行本《急救》:《急救仙方》宋不著撰人(公元1278年?)清道光8年戊子(1828年)鲍氏校医书四种单行本《产宝》:《产宝杂录》宋齐仲甫(公元1279?年)抄本《百门》:《女科百问》宋齐仲市(公元1279年)疑是慎贻堂藏版《扁鹊》:《扁鹊心书》宋窦材重集光绪22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林指月本《保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公元11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儒门》:《儒门事亲》金张子和(公元122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原大东版)《世医》:《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公元1277~134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脾胃论》:《脾胃论》元李?(公元1249年)由《李东垣医书十种》搞出,上海受古书店、中一书局印行《活幼》:《活幼心书》元曾世荣(公元1294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武昌医馆据艺风堂藏至元刻本重校刊《汤液》:《汤液本草》元王好古(公元12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珍珠囊》:《珍珠囊》金张元素(公元1315年) 1938年涵芬楼影元刻本元社思敬辑《济生拔粹》第五卷《瑞竹》:《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苏(公元132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当归草堂本校印,1959年)《精义》:《外科精义》元齐德之(公元133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宝鉴》:《卫生宝鉴》元罗天益(公元1343年)商务印书馆排印(1959年)《丹溪》:《丹溪心法》元朱震亨(公元134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医统正脉本重校印,1959年)《十药》:《十药神书》元葛可久(公元134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原机》:《原机启微》元倪维德(公元1370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根据薛氏医案本校印,1958年)《疮疡》:《疮疡经验全书》宋窦汉卿辑其裔孙窦梦麟续增(公元1569年?)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浩然楼依王桂堂本重镌《发挥》:《本草发挥》明徐彦纯(公元1368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普济方》:《普济方》明朱?等(公元14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四库抄本印,1959年)《要诀》:《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元礼(公元1443年)商务印书馆(1955年)《奇效》:《奇效良方》明方贤著(公元1449年?)商务印书馆(依明成化六年原刊本黑口版印,1959年)《滇南》:《滇南本草》明兰茂著(公元1476年)云南卫生厅整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品汇》:《本草品汇精要》明刘文泰等纂(公元15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理例》:《外科理例》明汪机(公元151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按商务印书馆19S7年初版原型重版本,据明嘉靖辛卯年刊本)《蒙筌》:《本草蒙筌》明陈嘉谟(公元1525年)文茂堂藏版《婴童》:《婴童百问》明鲁伯嗣(公元152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撮要》:《女科撮要》明薛己(公元1548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明医》:《明医杂录》明王节斋集,薛已注(公元1549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万氏》:《万氏女科》明万全(公元1549年)康熙甲午西昌裘琅玉声氏重刊木刻本《保婴》:《保婴撮要》明薛铠集,薛已增补(公元1555年)据193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医学》:《医学纲目》明楼英(公元1565年)世界书局铅印本(1937年)《入门》:《医学入门》明李?(公元1575年)锦章书局石印本(1941年)《纲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公元157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据张刻本,1957年)《仁术》:《仁术便览》(卷四:炮制药法)明张浩(公元158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7年)《回春》:《增补万病回春》(卷上:药性歌240味) 明龚廷贤(公元1587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原始》:《本草原始》明李中立(公元1593年)清乾隆安雅堂藏本《禁方》:《鲁府禁方》明龚廷贤(公元1594年)世界书局印行《准绳》:《证治准绳》明王肯堂(公元160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1959年)《启玄》:《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按明版本缩印,1955年)《宋氏》:《宋氏女科秘书》明宋林皋(公元1612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4年)《粹言》:《医宗粹言》(卷四:药性论)明罗周彦(公元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常群何敬塘梓本《保元》:《寿世保元》(卷一:药性歌400味)明龚廷贤(公元161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景岳》:《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公元162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岳峙楼本影印,1959年)《正宗》:《外科正宗》明陈实功(公元161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崇祯四年本影印,1956年)《济阴》:《济阴纲目》明武之望(公元1620年)科技卫生出版社校印(康熙四年?寄刊本,1958年)《大法》:《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醒斋》:《先醒斋广笔记》(附炮炙大法一卷)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清道光辛卯年武林涵古堂木刻本《本草正》:《本草正》明张景岳(公元1624年)清光绪33年(丁未1907年)刊景岳全书单行本《必读》:《医家必读》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通玄》:《本草通玄》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吴三桂称帝时刊于云南《征要》:《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 1917年铅印本《瑶函》:《审视瑶函》明博仁宇(公元164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草亭》:《一草亭目科全书》(与异授眼科)明邓苑(公元164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乘雅》:《本草乘雅半偈》明卢之颐(公元1647年)清初卢氏月枢阁刊本《握灵》:《握灵本草》清王?(公元1638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序,乾隆五年(1740年)朱钟勋补刻本《本草汇》:《本草汇》清郭佩兰(公元1655年)清梅花屿刊本(1666年)《法律》:《医门法律》清喻嘉言(公元16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崇原》:《本草崇原》清张志聪(公元1663年)医林指月单行本《说约》:《医宗说约》(卷首;药性炮炙歌)清蒋仲方(公元1663年)清木刻本《大成》:《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本草述》:《本草述》清刘若金(公元1666年)清肖兰陵堂刊本《钩元》:《本草述钩元》清扬时泰(公元166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玉衡》:《痧胀玉衡》清郭志邃(公元1675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暑疫》:《温热暑疫全书》清周杨俊(公元1679年)科技工生出版社(1959年)《集解》:《医方集解》清江昂(公元1682年)科技卫生出版社(1957年)《新编》:《本草新编》清陈士铎(公元1687年)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东园松田义厚翻刻本(卷一:刻本,卷二、三、四、五均抄本)《备要》:《本草备要》清江昂(公元169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4年)《辨义》:《药品辨义》(明贾所学撰)清尤乘增辑(公元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林屋绣梓本《食物》:《食物本草会纂》清沈季龙(公元1691年)清镌本(乾隆癸卵金阁书业堂版)《奥旨》:《洞天奥旨》清陈士铎(公元1694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逢原》:《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9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尊生》:《嵩崖尊生全书》清景冬阳(公元1696年)扫叶山房木版刊本《指南》:《修事指南》清张仲岩(公元1704年)杭州抱经堂书局印行《良朋》:《良朋汇集》清孙望林(公元1711年)善成堂木刻本《必用》:《本草必用》(顾松国医镜六种)清顾靖远(公元172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解要》:《本草经解要》清叶天士(公元 1724年)卫生堂刊本(1781年)《全生集》:《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公元174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乾隆五年刻本,1965年)《金鉴》:《医宗金鉴》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幼幼》:《幼幼集成》清陈复正(公元1750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年)《长沙》:《长沙药解》(黄氏医书八种)清黄元御(公元1753年)宣统六年上海江左书林石印《玉楸》:《玉楸药解》(黄氏医书八种)清黄元御(公元1754年)宣统六年江左书林石印《从新》:《本草从新》清吴仪洛(公元175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串雅内》:《串雅内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串准外》:《串雅外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串雅补》:《串雅补》清鲁照(公元1759年?)扫叶山房印行《得配》:《得配水草》清严西亭等(公元1761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S7年)《切用》:《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笺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清沈尧封辑,张山雷笺正(公元1764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9年)《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求真》:《本草求真》清黄宫锈(公元1769年)广益书局石印本《释进》:《幼科释谜》清沈金鳌(公元177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玉尺》:《妇科玉尺》清沈金鳌(公元1773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大全》:《叶天士秘方大全》清叶天士(公元1775年?)上海中央书店铅行(19S4年)《医案》:《还吴鞠通医案》清吴鞠通(公元17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辑要》:《本草辑要》清林玉友(公元1790年)道光辛卯年刊本,寸耕堂藏版《条辨》:《温病条辨》清吴鞠通(公元17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时方》:《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清陈修园(公元18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要旨》:《女科要旨》清陈修园(公元182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从众录》:《医学从众录》清陈修园(公元182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傅青主》:《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公元182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正义》:《本草正义》清张德裕(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刊本《治全》:《外科证治全书》清许克昌、毕法(公元183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霍乱》:《霍乱论》清王士雄(公元1838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重楼》:《重楼玉钥》清郑梅涧(公元183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治裁》:《类证治裁》清林佩琴(公元183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光绪重刊本校印)《分经》:《本草分经》清姚澜(1840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增广》:《增广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846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1940年)《经纬》:《温热经纬》清王孟英(公元185Z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害利》:《本草害利》清凌晓五著(公元1862年)手稿本《医醇》:《校注医醇縢义》清费伯雄(公元186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汇纂》:《本草汇纂》清屠道和(公元1863年)王宗喆校刊国医砥柱社印版(1936年《笔花》:《笔花医镜》清江笔花(公元187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同治十年扬州文富堂刊本重校排,1963年)《时病》:《时病论》清雷丰(公元18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光绪甲申雷慎修堂本校仇排印,1964年)《四要》:《医家四要》清程曦、江城、雷大震同籑(公元1884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从话》:《医方从话》清徐士銮(公元1886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1889年)律问徐氏蝶国雕版《便读》:《本草便读》清张秉成(公元1887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7年)《问答》:《本草问答》清唐宗海(公元1893年)清光绪间善成裕记刊本二、现代书籍文献1.徐楚江等中药炮制学1985,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中国药典200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3.卫生部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王孝涛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古代部分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5.王孝涛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现代部分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6.张世臣等中药炮制学1991,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7.叶定江等中药临床的生用与制用1991,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8.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1988,北京:地质出版社;9.郭晓庄等有毒中草药大词典1992,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10.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199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1.龚千锋等樟树中药炮制全书1990,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2.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1999,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王正益等中药炮制学2001,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4.胡熙明等中华本草1998,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5.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三、相关杂志报刊1.《中国中药杂志》2.《中成药》3.《中草药》4.《中药材》5.《江西中医药》(其他类似杂志,如福建中医药、上海中医药等)6.《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其他类似杂志,如湖南中医学院学报、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等)7.《基层中药杂志》8.《中成药研究》9.《时珍国医国药》10.《中国中医药报》11.《中医药导报》等。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有:1、《伤寒杂病论》:由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于公元2世纪初编撰而成。
该书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被认为是临床医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影响巨大。
2、《内经》:又被称为“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相传是黄帝的不传之密,也是经典医学著作,对原始中医体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3、《金匮要略》:由著名医学家张汝京编撰而成,该书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中医临床医学著作,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临床医学思想的发展,给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唐宋两朝四大名医传》:由郑思肖所著,该书集中介绍了唐宋两朝四大名医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关于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资料,被誉为“中国古典医学之精华”。
5、《本草纲目》:由李时珍在明代编撰而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药物名录,总结了医学典籍中四千多种中药,是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史上的一部经典巨著,影响深远。
6、《脾胃论》:出自张安贞之手,是古代中国内科学的代表作,其中的脾胃论提出了脾胃营养的重要性,提倡卫生饮食,影响很大,是中医养生学的根本法则。
7、《济源书》:这是房语梓于晋朝编撰而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介绍了中国古代十二经穴位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8、《循环录》: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心脏病著作,主要论述了心脏病的病症、辨证、诊断和治疗等内容,对当时的诊断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丰富了中医心脏病的理论体系。
9、《淮南子·家私论》:这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一部儿科著作,以及儿童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中国古代儿科理论的基石,一直以来非常受重视,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10、《伤寒论》:该书由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编,以病机论治如士以及方药结合为治病基础,这一理论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医药学发展和临床实践作出了极大贡献。
古中医书籍
以下是一些古中医பைடு நூலகம்籍: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中国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2.《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另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为中医疾病诊治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对中草药的分类、名称、性味、功效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8.《外台秘要》: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昆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贡献。
9.《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医学家陈省身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0.《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史上的经典之作,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中医针灸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4.《丹溪心法》: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深刻的论述。
5.《千金要方》:是宋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医学著作,收录了许多有关中药治疗方法的方剂和治疗经验。
6.《医学入门》: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学教材,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教材。
7.《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对中医经典和医疗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这里将介绍六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中医相关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它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阅读《伤寒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
3.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的百科全书。
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并对中药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阅读《本草纲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药的性能和应用,提高中药的运用能力。
4.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经典之一,由明代华陀所著。
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穴位、操作方法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针灸大成》,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临床应用的水平。
5. 《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中医学入门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医学入门》,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6.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技术。
阅读《中医诊断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诊断的要点和技巧,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阅读以上六本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这些书籍是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书,也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国古代医药学著作
我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我们的祖先在古代就开始了医药学的探索,并留下了许多著作。
这些著作囊括了中医学、外科学、妇科学、药学等多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医学治疗方法和药物知识。
下面我将按类别介绍我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著作。
一、中医学1.《黄帝内经》:汉代黄帝时期医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2.《难经》:是《黄帝内经》的补充,主要讲述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3.《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所写,对于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都有详尽阐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阐述感冒病理的著作4.《医林改错》:唐代孙思邈所著,主要记载了许多传统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对于后世的医学发展也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二、外科学1.《外科正宗》:清代李中梓所写,对于外科学的诊断、手术操作、治疗方法等都有较为系统的阐述2.《外科全书》:明代吴经所编,涉及到骨折、瘘管、疮、溃疡等多个方面的治疗方法三、妇科学1.《女科十三针》:唐代孙思邈所撰写,总结了妇女常见病的治疗方案,对于后世妇科学的研究具有思想前瞻性2.《妇人大全良方》:明代李时中所写,记载了大量关于妇科的情况和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四、药学1.《神农本草经》: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医药学经典,对于药物的分类、性质、功效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是我国最早的药学文献之一2.《本草纲目》:明代李时中的巨著,收录1259种药物,内容涵盖了药物的起源、分类、性质、用法等各个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的这些医学著作,透露出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早期的中医学相信身体有气血之分,也会进行以饮食疗法为主的治疗方法。
经过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医学水平也随之不断地发展。
今天的医学已经远不只是单纯的依靠中药来治疗疾病,也涉及到了人体解剖、药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
我们正处于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而历史上的各种医药著作对于我们了解整个医学的传承和业的演变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作用。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
中医药古籍有许多经典著作,其中一些适合普通人阅读的包括:
1.《黄帝内经》:也称《素问》,是中医药理论最重要的经典
之一,探讨了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内容较为通俗易懂。
2.《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草药学大著,详细记录
了大量草药的来源、性味、功效等,对于了解中草药的基本知识较为有帮助。
3.《古方医书》:汇集了许多中医药古方,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途及配伍原则,对于对中医药方剂感兴趣的读者有参考价值。
4.《类经》:是汇集了许多名医学派的医学经典,包括《金匮
要略》、《千金方》等,其中融合了许多医家的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学习中医药学有一定的帮助。
这些古籍内容丰富,但相对于专业医学著作而言,语言通俗易懂,对于一般读者了解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医药理论庞杂且复杂,还需要结合实践和专业指导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知识。
中医经典著作知识点
中医经典著作知识点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依据,下面是一些中医经典著作的知识点:
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被称为中医学的“”。
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内科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该书总结了治疗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3. 《金匮要略》:是明代医学家张仲景的另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主要记录了针灸治疗方面的知识,包括针灸穴位、针刺方法和针灸治疗的适应症等内容。
4. 《本草纲目》: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中编著的药物学经典。
该书收集了大量的中药资料,系统介绍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临床应用。
5.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特性、功效和应用方法,为后世的中药研究奠定了基础。
6.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收集整理了当时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案。
该书对于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理论、临床经验和药物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历代医学著作
中药历代医学著作
中国的中药历代医学著作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作品:
1.《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内科学著作,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记录了古代医学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本草纲目》:明代李时中所著,是中国最重要的草药学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草药的种类、性味、功效等信息,并对草药的采集、加工、使用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中最早的一部
临床实践著作,详细记载了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4.《千金方》:南宋孙思邈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方剂学书籍,收集了大量古代方剂和治疗经验,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
5.《医学衷中参西录》:明代吴鞠通所著,主要介绍了西医学
与中医学的关系,对西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是历代医学著作中少有的西医与中医结合的作品。
6.《大辨证论》:明代张景岳所著,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著作,详细讲解了中医诊断中的辨证方法和辨证论治原则,对中医诊断治疗方法的严密性和系统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中药历代医学著作,还有很多其他的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都有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一)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抱朴子》《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濒湖脉学》《保婴撮要》《本草经集注》《本草品汇精要》《本草求真》《本草图经》《本草崇原》《本草分经》《本草拾遗》《本草述》《本草述钩元》《本草便读》《本草乘雅半偈》《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本草思辨录》《本草崇原集说》《本草从新》《爱庐医案》《本草衍义》《保婴易知录》《本草正义》《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本草汇言》《敖氏伤寒金镜录》《扁鹊神应针灸玉《本草发明》《(鱼孚)溪外治方选》《保婴金镜录》《本草纲目必读》《本草问答》《八十一难经图解》《本草医方合编》《本草饮食谱》《本草用法研究》《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本草韵语》《本草征要》《本草汇》《本经便读》《辨证施治纲要》《百科百效全书》《病机汇论》《保赤存真》《病理概论及各论》《病症辨异》《博爱心鉴》《保赤汇编》《博物知本》《补注难经》《补注神农本草》《补注洗冤录集证》《不谢方》《本草权度》《采艾编翼》《保赤全书》《本草诗笺》《本草通玄》《本草蒙筌》《本草万方针线》《本草原始》《本经逢原》《本经疏证》《笔花医镜》《本草纲目拾遗》《参同契》《察病指南》《备急灸法》《白喉全生集》《本草三家合注》龙经》《扁鹊心书》《辨舌指南》《辨证录》《本草经疏》《病机沙篆》《博济方》《不知医必要》《本草经疏辑要》《苍生司命》《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保赤新书》《保赤要言》《本草发挥》《痎疟论疏》《本草汇纂》《本事方释义》《本事方续集》《本草集要》《白喉条辨》《本草经解要》《便易经验集》《辨脉平脉章句》《白喉治法忌表抉微》《辨疫琐言》《辨证良方》《(鱼孚)溪陆氏医述》《辨证施治》《藏府标本药式》《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曹沧州医案》《草木图会》《草药手册》《本草实录》《白氏外经》《扁鹊偃侧针灸图》《白氏内经》《本草类方》《本草选》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二)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医典籍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一)
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抱朴子》《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濒湖脉学》《保婴撮要》《本草经集注》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求真》《本草图经》《本草崇原》《本草分经》《本草拾遗》《本草述》《本草述钩元》《本草便读》
《本草乘雅半偈》
《百大名家合注伤
寒论》
《本草思辨录》
《本草崇原集说》
《本草从新》
《爱庐医案》
《本草衍义》
《保婴易知录》
《本草正义》
《葆光道人眼科龙
木集》
《本草汇言》
《敖氏伤寒金镜
录》
《扁鹊神应针灸玉
《本草发明》
《(鱼孚)溪外治
方选》
《保婴金镜录》
《本草纲目必读》
《本草问答》
《八十一难经图
解》
《本草医方合编》
《本草饮食谱》
《本草用法研究》
《本草纲目万方类
编》
《本草韵语》
《本草征要》
《本草汇》
《本经便读》
《辨证施治纲要》
《百科百效全书》
《病机汇论》
《保赤存真》
《病理概论及各论》
《病症辨异》
《博爱心鉴》
《保赤汇编》
《博物知本》
《补注难经》
《补注神农本草》
《补注洗冤录集证》
《不谢方》
《本草权度》
《采艾编翼》
《保赤全书》
《本草诗笺》
《本草通玄》《本草蒙筌》《本草万方针线》
《本草原始》《本经逢原》《本经疏证》《笔花医镜》《本草纲目拾遗》
《参同契》《察病指南》《备急灸法》《白喉全生集》
《本草三家合注》龙经》
《扁鹊心书》
《辨舌指南》
《辨证录》
《本草经疏》
《病机沙篆》
《博济方》
《不知医必要》
《本草经疏辑要》
《苍生司命》
《北方常用中草药
手册》
《保赤新书》
《保赤要言》
《本草发挥》
《痎疟论疏》
《本草汇纂》
《本事方释义》
《本事方续集》
《本草集要》
《白喉条辨》
《本草经解要》
《便易经验集》
《辨脉平脉章句》
《白喉治法忌表抉
微》
《辨疫琐言》
《辨证良方》
《(鱼孚)溪陆氏
医述》
《辨证施治》
《藏府标本药式》
《藏象学说的理论
与运用》
《曹沧州医案》
《草木图会》
《草药手册》
《本草实录》
《白氏外经》
《扁鹊偃侧针灸图》
《白氏内经》
《本草类方》
《本草选》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二)
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
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成方切用》《程杏轩医案》《导引图》
《滇南本草》《东医宝鉴》《读医随笔》《仿寓意草》《察舌辨症新法》
《道枢》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此事难知》《丛桂草堂医案》
《丹溪心法》《冯氏锦囊秘录》
《洞天奥旨》《痘疹心法要诀》《得配本草》
《产宝》
《儿科醒》
《跌损妙方》
《疯门全书》
《丁甘仁医案》
《常用中草药图
谱》
《二如亭群芳
谱·药谱》
《常用经穴解剖
学定位》
《痘疹心法》
《党参新研究》
《伏瘟证治实验
谈》
《大观本草》
《大生要旨》
《产孕集》
《丹溪脉诀指掌》
《丹溪先生医书
《产宝百问》
《滇南本草图谱》
《吊脚痧方论》
《调疾饮食辩》
《传信方》
《传信适用方》
《疔疮要诀》
《订正金匮要略
注》
《订正伤寒论注》
《东北药用植物原
色图志》
《传忠录》
《东垣十书》
《东庄医案》
《董汲医学论著三
种》
《董氏小儿斑疹备
急方论》
《产科四种》
《痘科键》
《痘疹精详》
《痘疹论》
《痘疹全书》
《痘疹四合全书》
《痘疹碎金赋》
《春温三字诀》
《蠢子医》
《痘疹真传奇书》
《痘疹正宗》
《痘疹专门》
《痘治理辨》
《慈航集》
《慈济方》
《产科心法》
《产育保庆集》
《遯园医案》
《刺疔捷法》
《陈莲舫医案秘
抄》
《范东阳方》
《方氏脉症正宗》
《读过伤寒论》《读素问钞》《丹台玉案》《对山医话》《褚氏遗书》《存存斋医话稿》
《常用中草药手册》
《疮疡经验全书》
《慈幼新书》《程氏易简方论》
《刺灸心法要诀》纂要》
《长沙方歌括》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治要》
《澹寮集验方》
《长沙药解》
《程原仲医案》
《赤水玄珠》
《崇实堂医案》
《得心集医案》
《得宜本草》
《痘科类编释意》
《痘科正传》
《痘学真传》
《痘疹百问秘本》
《痘疹传心录》
《痘疹大全八种》
《痘疹定论》
《痘疹广金镜录》
《痘疹会通》
《痘疹金镜录》
《陈氏小儿病源痘
疹方论》
《费伯雄医书二
种》
《风痨臌膈四大证
治》
《成方便读》
《存真图》
《伏气解》
《达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