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标题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Nhomakorabea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 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 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朗读课文,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1)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繁茂了。 2)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 护。
比较阅读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 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 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 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 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 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 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 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 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 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 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 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 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1《新闻两则》
新闻的结构: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 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 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 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三、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 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1新闻两则
1.从文章中找一各短句概括以上内
容(标题)
2.从文章里找出能概括以上内容的两
句话(导语)
3.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中路军: 首战告捷
具体描述 渡江战况
西路军: 锐不可当 东路军: 英勇突破
文章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 叙述?为什么先说西路军, 再说东路军?
主体部分
中路军
横渡长江
毛泽东
字词
wú 芜湖
dí 荻港 kuì 溃退
dānɡ 锐不可当
jiān 歼灭 xiè 泄气
è 阻遏
è 鄂 dū 督战
yīn 殷切 yù 豫
xǐ 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西路军
东路军
承上启下句
议论句(分析原因)
新闻的基本特征: 用事实讲话
思 考
找出敌溃我胜原因的句子。
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可 否颠倒?
思 考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 放军已渡过2 / 3,剩下的23日可 渡完”中的“至发电时止”可否 改为“现在”?“余部”可否换 成“剩下的”?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说说
新闻的一般知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列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列表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也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列表一、字词基础1《新闻两则》鄂。
:湖北省的简称。
豫yD:今河南省的简称。
绥靖suijing: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
阻遏zY。
:阻止; 遏止。
锐不可当ruibDk苞dang:锐:锋利。
当:抵挡。
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芜湖荻港溃退要塞阌乡逃窜聿2《芦花荡》尖利jianli:尖锐锋利。
能耐n6ngnai:[口]:本事;技能。
悠闲youxia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寒噤hanjin: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仄歪z。
:倾斜。
央告yGnggdo:恳求。
转弯抹角:语言不便直说,以比喻、暗示或正言反说等方式表达。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苇塘堤防竹篙编算疟子吆喝蹿飒飒泅水莲蓬3《蜡烛》拂晓fuxiao :天快亮的时候;紧连黎明前的时间.瓦砾wdli:破碎的砖瓦.地窖di jiao:贮藏用的地坑或地下室。
鞠躬j&gOng: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行礼。
颤巍巍chanweiwei: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偷袭迫击炮匍匐交叉腋窝名副其实=名符其实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物zGngwD: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箱箧xiGngqi。
:装各种东西用的方形容器,可用木头、塑料、皮革等制成。
制裁zhicdi: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荡然无存ddngrdn-w血3:形容原有的东西尽数失去。
赞誉珐琅惊骇瞥见劫掠笑嘻嘻5《亲爱的爸爸妈妈》肃穆sDmD: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
荒谬huGngmiD:荒唐,错得离谱。
健忘jianwang:记忆力差,易忘事。
杀戮蜿蜒恍惚斑白盟誓憧憬控诉执著韵律云霄倾泻缭绕不绝血腥6阿长与《山海经》骇hai:惊骇;惊诧;惊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学常识(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作文选》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解放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出自《东北日报》。
2:《芦花荡》选自《孙梨文集》。
作者孙梨,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平安县人。
本文是“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3:《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茅盾译。
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程曾厚译。
作者雨果,法国作家,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
作者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文学翻译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多音字、形近字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多音字、形近
字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多音字、形近字积累目录: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2.“飞天”凌空——跳水姑娘___夺魁
记者:___、___
3.一着惊海天——目击我们航母舰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___
第一课《消息二则》
1.要塞住___开堵塞。
2.锐不可当,上当受骗。
3.业已自己。
4.荻港收获。
5.歼灭千阡陌纤维。
6.馈赠匮乏溃退。
7.横渡蛮横。
8.殷红殷切。
9.溃退馈赠功亏一篑。
10.抵抗砥砺舐犊情深。
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遗嘱千金。
2.当然铺。
3.摩托魔鬼磨房。
4.裁剪栽树载重。
5.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第三课《“飞天”凌空》
1.首翘尾巴。
2.屏息障碍。
3.静悄悄。
4.掠夺晾晒谅解。
5.敦厚城墙桥墩。
第四课《一着惊海天》
1.那刹车。
2.整换调。
3.舰着凉高着。
4.镌刻提携。
5.斟酌湛蓝。
6.踪综合粽子。
7.___锲而不舍。
第五课:国行公祭,为由世界和平
1.遇难艰难。
2.没有辱没。
3.地磅礴。
4.杀戮戳破。
5.警惕剔除。
6.缅怀腼腆。
7.捍卫焊接。
1、新闻两则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 新闻的内容。
思 考 题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 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 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 中第三组语句思考:课 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什么意思?比另 一句好在哪里?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 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 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 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情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新闻两则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
作 业 布 置
知识,写一则新闻, 报道发生在你自己 身边的新鲜事, 300字左右。(注 意:要符合新闻的 结构和要素) 完成语文练习册。 预习《2.芦花荡》。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②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 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 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 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 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 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 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 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 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 较。)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 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 原因 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 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 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 和 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 结果 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 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 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敌军:
纷纷溃退、毫 无斗志、微弱、 不想再打了、 泄气
开头的小字部分是什么内容?
第1课新闻两则
第1课新闻两则
近义词辨析 溃退、撤退
【同】都有退出、后退之意。 【异】“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撤退”不含垮和败,是有计 划、有组织地后退。
第1课新闻两则
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人物: 答案:①从二十日夜起;②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③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
第1课新闻两则
答案:
第1课新闻两则
2.语言品析 本文用词准确,语言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
有感情色彩。请仿照参考示例,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句子 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
﹒﹒
第1课新闻两则
点拨:
赏析:“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战犯的“不料”恰恰表嘲讽。
第1课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布局谋篇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 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合写在前 ,东路单写在后。
第1课新闻两则
(2)作者在写作中是怎样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紧密衔接在一 起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第1课新闻两则
1.正音辨形
要塞( )
溃退( )
歼灭( )
xi﹒è( )气
d﹒ū( )战
﹒区yù( )
答案:sài kuì jiān 泄 督 域
第1课新闻两则
2.据义填词
(1)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
:勇敢出众而且善于作战。
答案:(1)溃退 (2)锐不可当 (3)英勇善战
预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重点知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绥靖[ suí jìng ]: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
也作「绥静」。
词性:动词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
靖,安定之意。
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
“慰抚”之意。
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曾设立过多个“绥靖公署”,意图维护地区局势。
绥靖有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不顾事理道义,使人民屈从于暴力和强权之下以求安定的意思。
现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
一般用于贬义。
近音词:绥静[ suí jìng ]燧镜[ suì jìng ]岁竟[ suì jìng ]【造句】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绥靖社稷的大功。
阻遏[ zǔ è ]:阻止;阻拦、遏止。
词性:动词反义词:通达同音词:阻扼[ zǔè] 阻阨[ zǔè] 阻阸[ zǔè]锐不可当[ ruì bù kě dāng ]:形容气势威猛,所向无敌,不可抵挡。
也作「锐未可当」。
锐:锋利。
当:抵挡。
形容来势锐猛,无法阻挡。
词性:成语;形容词业已[ yè yǐ ]:业经;已经。
词性:副词同音词:业以[ yè yǐ ]泄气[ xiè qì ] :泄劲。
灰心丧志。
讥笑人劣弱无能。
词性:动词;形容词反义词:助威[ zhù wēi ]起劲[ qǐ jìn ]奋发[ fèn fā ]近义词:灰心[ huī xīn ]气馁[ qì něi ]败兴[ bài xìng ]泄劲[ xiè jìn ]同音词:屑泣[ xiè qì ]懈气[ xiè qì ]亵器[ xiè qì ]瀣气[ xiè qì ]溃退[ kuìtuì]: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初中语文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2、《芦花荡》,作者:孙犁。
选自《孙犁文集》。
“白洋淀记事之二”,之一是《荷花淀》3、《蜡烛》,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矛盾译。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雨果,选自《雨果文集》法国作家,《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5、《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聂华苓。
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选自《朝花夕拾》。
7、《背影》,作者:朱自清,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自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
8、《台阶》,作者:李森祥,选自小说集《台阶》。
9、《老王》,作者:杨绛,选自《杨绛散文》。
10、《信客》,作者:余秋雨,选自《秋雨散文》。
第三单元11、《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自唐丞,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主持修建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
12、《桥之美》,作者:吴冠中,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13、《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
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
14、《故宫博物院》,作者:黄传惕。
15、《说“屏”》,作者:陈从周,选自《陈从周散文》,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圆》。
第四单元16、《大自然的预言》,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地理学家。
17、《奇妙的克隆》,作者:谭家桢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19、《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
20《你一定会听见的》,作者:桂文亚。
21、《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选自《陶渊明集》22、《短文两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选自《全唐文》,铭,古代刻在器皿上称述功德的文字,用韵。
1新闻两则
• 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要塞( sài) 阻塞( sè) 堵塞( sè) 塞子 ( sāi ) 荻港( dí ) 获得( huò) 溃退( kuì) 歼灭( jiān) 阡陌( qiān) 纤维(xiān ) 锐不可当( dāng):不可抵挡。 当真(dà ng )
强调,……保障制度等工作。”
2、请根据下列新闻内容 补上新闻标题
标题:
(新浪9月1日讯) 飓风“卡特里娜”连日来横 扫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各州,为密西西比河注入了大 量雨水并造成新奥尔良洪水泛滥,飓风可能已经造 成美国数百人死亡。
据估计,飓风“卡特里娜”给美国经济造成的 损失将是美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标题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
•第二小题: 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 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 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 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 日”重复。 •第三小题: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 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 势。“瓴”,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
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顽固抵抗。隅,角落。
气势磅礴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阻遏 ——阻止
溃退 ——败退。“溃”,溃败。
新闻的有关知识:
1、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 学等;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 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人民 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狭义新 闻,即消息。
1.《新闻两则》
准确性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 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主体
3、自读消息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 战况。 第一层: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及时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荻港(
背景介绍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蒋介石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1949年 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 ,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 底、干净、全部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 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保卫中国领 土主权的独立完整,于是发动了渡江战役。
è )
dí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suí jì ng
歼灭( jiān ) 瑰宝( guī )
1、《新闻两则》新闻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课文分析:
一、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 十万人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导___语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简__述___渡__江__战___役__胜__利___成__功__,___引__起__下___文____________。
•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 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 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
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 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 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
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
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
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 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 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请找到本文五个结构
课文分析
1、标题:简洁、醒目,概括性强。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
事件,“三十万”“胜利“”南渡”等字眼鲜明 醒目,激发人们阅读兴趣。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多
1.新闻两则
(1893年1-1976年),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是伟大的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近 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 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 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 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 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 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 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长征》《论持久战》……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 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 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 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 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生字、生词
• • • • • • ⑴字音 芜湖 wú 荻港 dí 溃退 kuì 督战 dū 要塞 sài 阻遏 è ng 阌乡 wén 绥靖 suí jì 鄂豫 è yù 宋希濂 lián 杜聿明 yù 锐不可当 dāng
• • • •
⑵解词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锐不可当: 已经。 业已: 绥靖: 安抚、平定。
写作特色:
1、用词准确
(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多次运用“弃城”、 “逃窜”、“被迫”等词,突出我军所向无敌,也揭 露敌人虚弱的本色。)
2、及时、准确发 表,“冲破” “突破”的区别,“冲破”受限制, “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标题中“百万” 一词准确、真实,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和东路军各35 万人。)
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互 联网等媒体途径所传播的信息的一种称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 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 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 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 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 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字词注音解释详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字词注音解释1. 新闻两则鄂(e :湖北简称。
豫(y 0 :河南简称。
绥(su )靖(j n p):安抚,平定。
阻(z 口遏(e :阻止。
锐(ru )不(b 0可(k e当(d a ng)锋利无比,不可阻挡。
2. 芦花荡尖(ji a利)(1 ):尖锐,锋利。
能(n mg)耐(n d):本事;技能。
悠(you)闲(xi n):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悠然闲静的意思。
寒(h n)噤(j n p :因寒冷而哆嗦。
阴(y 1 惨(c d n)悲伤凄惨。
仄(z e歪(w a i)倾斜,歪斜。
央(y a ng告(g do):央求,恳求。
转(zhu d n弯(w a n抹(m c)角(ji co):形容路弯弯曲曲或走弯弯曲曲的路。
月(yu e明(m ing)风(f e ng清(q 1 ng)只与清风、明月为伴。
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
也比喻清闲无事。
张(zh a ng皇(hu eng)失(sh 措(cu C :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 蜡烛拂(f )晓(xi d o)天快亮的时候。
瓦(wd砾(I ):砖头瓦块的碎片。
地(d ]窖(ji 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鞠(j ti)(g o ng):弯腰行礼。
颤(ch cn)巍巍(w e i)抖动摇晃。
(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赃(z a ng物(wu):偷或者抢来的东西。
箱(xi a n箧(qi ):箱子。
制(zh )裁(c d):用强力管束或处罚有不法行为的人,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d C g)然(r d)无(wu)存(c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5. 亲爱的爸爸妈妈肃(s U穆(mu):严肃恭敬。
指人的态度、神情很庄严等指事物所产生的气氛,使人有凛然之感。
荒(hu a nQ谬(mi⑪: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ji n C忘(w C ng):记忆力差,容易忘事。
6•阿长与《山海经》骇(h C):惊吓;震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6、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明确: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7、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学生任选一则新闻来读)。
四、作业布置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观看本晚的《新闻联播》,选择感兴趣的新闻,概括出六要素。.
学生试读,读出气势,评价其他学生的朗读。
学生概括新闻的六要素,补充其他学生的答案。
掌握阅读新闻的一般方法,即概括新闻的六要素
将朗读放在课堂教学的突出地位,以读促思,在多次的朗读中,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贴近文本,使陌生的文字资料变成自己大脑中的初步影像,从而激活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读者的的思维、情感断裂带。
学科
语文
课题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闻两则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过程
方法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情感
态度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二十一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
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有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三、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回顾旧知,概括所选新闻的六要素。
朗读、记忆新闻的有关知识。
学生边读边勾画新闻的结构要素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边读边思边整理文本材料,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特点。
速读课文,在上篇文章学习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新闻“倒金字塔式’的
听录音或听教师的范读。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大气磅礴,与本文的文气一脉相承。
布置、检查预习情况,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退,被迫将整个南阳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7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4、学生从两则新闻中任选一篇,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5、分别选两位同学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里长江战线
二、检查预习
课件投放,主要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芜湖荻港溃退锐不可当签订
三、背景简介
(课件投放)
也可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再补充投放有关资料。
四、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录音,(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可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学生听,进入情境。
学生朗读,记忆字词读音以及字形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听教师补充介绍背景资料。
(加粗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明确:(见教学参考书)
四、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后代子孙心目中永远的丰碑。
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思考。问题不多但要处处抓住要害。
通过上文的学习,本文的学习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夯实对新闻结构的理解。概括不求准确全面,大意对即可。
通过一定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开放的句式便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推敲字词的妙处,训练学生的语感,发现遣词造句的妙处,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握新闻的六要素,是初学新闻的第一台阶。也是迅速了解一则新闻内容的必由阶段。
把握新闻的主题,让学生通过新闻明理、知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新闻发布会
1、学生就昨晚观看的新闻概述内容,概括本新闻的六要素。
2、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教师投放新闻的有关知识,学生了解。
这一则新闻发表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刚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艺术
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均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所极具的语言特色——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新闻的结构。
(2)、读出新闻的结构。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三十万,西路军、东路军各三十五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庄重鲜明,激情昂扬。这篇内容重大、举世关注的消息,好似有着庄严性质的文告,无异于一份人民胜利的宣言,承担了昭告天下、瓦解敌人的目的,因而呈现很强的政策性,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不料……”一句就有嘲讽蔑视的意味,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如此强烈对比中,足见敌人狼狈,足见我军神勇。而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确切明了的前提下,自然地融入亲切自豪之情。例子还有很多,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如写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泾渭分明。
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