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诊断学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课件
活化血小板
Blood clotting course 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为凝胶状 态的过程,也简称为凝血。
凝血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凝血因子有限 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 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另一个,形成一个 “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由 于血液接触异物表面或负电荷物质如心血管 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置于玻璃管内,只靠血 液本身的各种凝血因子就可完成的血液凝固 过程。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ited partial thrombplastin time,APTT
适应证
–内源凝血途径因子异常的筛查 –异常抗凝物增多的筛查 –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 –vWF 异常的筛查
参考范围
–一般为30~45s,>对照血浆10s有意义
APTT 测定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活动性静脉血栓
肺栓塞
2.0-4.0
3.0
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
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心脏换瓣术后
3.0-4.5
3.5
肝素治疗监测
APTT, 普通肝素 5000-10000u/24hr, 不测 10000u/24hr, APTT延长至正常参考值的1.5-1.7倍 10000u-30000u/24hr, APTT延长至正常参考值的1.5-2.5倍
如何监测口服抗凝药
PT 为首选指标 维持PT在正常对照值的1.5-2.0倍
应用INR值(国际标准化比率) 作为监测指标:INR 2.0~3.0
不同情况抗凝治疗适宜的INR范围
INR范围 INR靶值
术前2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 1.5-3.0 原发或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 2.0-3.0
2020智慧树,知到《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瀑布学说”被世界公认是在血栓与止血研究哪一个阶段?答案: 第二阶段2、历史上,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开始于哪种疾病?答案: 出血性疾病3、出血与血栓疾病实验室诊断的学习内容分哪几个部分?答案: 基础理论,临床应用,检验方法学第二章1、关于血管壁哪项是正确的( )。
答案: 直径大于100μm的血管称为大血管2、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 )。
答案: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与维持 3、对血管收缩的论述正确的是( )。
答案: 是血管参与止血最快速的反应4、血管壁与血小板作用可形成止血所需的初级血栓,完成机体的( )。
答案: 一期止血5、下列哪组物质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并释放的( )。
答案: 抗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6、下列哪些物质减少使抗栓功能减弱( )。
答案: PGI2、t-PA和抗凝血酶7、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描述错误的是( )。
答案: 内皮细胞vWF合成和释放减少8、关于正常的止血过程,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
答案: 血小板粘附在内皮细胞上形成红色血栓9、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缩血管物质( )。
答案: 激肽10、关于一期止血正确的描述是( )。
答案: 主要由血管和血小板共同完成第三章1、出血时间测定一般不作为常规筛查试验,主要原因是( )。
A.临床灵敏度偏低B.临床特异度不高C.BT测定器太昂贵D.操作复杂,皮肤切口稍大E.只能筛查血管性出血性疾病答案:D2、出血时间延长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 )外。
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血小板无力症C.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D.血友病E.血管性血友病答案:D3、出血时间测定器法的参考区间是( )。
A.2.5-9.5分钟B.1-6分钟C.1-3分钟D.大于20秒E.20-40秒答案:A4、血块收缩不佳的指标为( )。
第五章 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第五章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一、1、Platelet adhesion reactio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Ⅰb-Ⅸ-Ⅴ经vWF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
Platelet aggregation reaction: glycoprotein Ⅱb/Ⅲa fibrinogen 的介导发生聚集。
以上为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2、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release reaction:ADP, ATP, 5-HT,AP(antiplasmin), PF4, β-thrombo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等,加速血小板聚集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反应。
二、抗凝血途径:anticoagulant pathway细胞抗凝作用Cellural anticoagulation :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细胞体液抗凝作用Humoral anticoagulation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辅酶Ⅱ(HC-Ⅱ)(2)蛋白C/蛋白S抗凝体系:活化的蛋白C在PS协同作用下,灭活FⅤa、FⅧa,激活纤溶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由内皮细胞和肝脏合成,具有抑FⅦa、FⅩa的作用。
(4)其他凝血蛋白:如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作用较弱。
三、1、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血管壁异常:先天性;获得性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多为获得性纤溶活性亢进复合性因素:如DIC、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器官移植等2.血栓病的分类遗传性/先天性:抗凝血酶、蛋白S、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缺陷等获得性/继发性:动、静脉血栓;新瓣膜血栓等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临床出血特征: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纤溶活性亢进实验诊断:①筛选试验:一期止血缺陷(采用BT和血小板计数);二期止血缺陷(采用APTT和PT)纤溶活性亢进确诊试验:按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优化组合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疼痛、肿胀、脏器损害等影像诊断:确定血栓栓塞部位第二节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测一、一期止血相关检查(一)筛查:Bleeding time(BT):1、延长:reference interval: min, >9 min is prolong1.血小板明显减少2.血小板功能异常3.严重缺乏某种凝血因子,如vWF4.血管异常5.药物影响2、evaluate of B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re bad,clinical significanceis limit.(二)血管壁损伤的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是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大分子糖蛋白2. vWF、纤维素连接蛋白(Fn)可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
出血和血栓性疾病
选择实验检查项目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检查 –血小板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测定 –抗凝物质检查 –纤溶活性及纤溶成分测定
血液标本采集
采血:清晨、空腹、 静脉采血,一针见血。
抗凝:106 mmol/L枸橼酸钠抗 凝,血液与抗凝剂为 9:1,轻轻混匀。
运送:室温(20 ± 5℃)保存,最好立 即送检,时间应不超 过2小时。
出血性疾病的筛查试验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 , BT) 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count, PLT)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出血性疾病的确诊试验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小板聚集和凝集试验 (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agglutionation test) 血小板释放或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血小板膜糖蛋白( glycoprotein,GP) 血小板抗体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IB)定量 凝血因子分析 (coagulation factor analysis) 病理性抗凝物(anticoagulation materials)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familiar hemorrhagic disorders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PT、APTT、TT三项试验联合筛查
PT、APTT、TT均正常 PT延长,APTT、TT正常 APTT延长,PT、TT正常
APTT
PT
XII
III
XI
临床意义
血小板无力症(thrombasthenia):ADP、胶原、花生 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减低或不聚集。 Ristocetin诱 导的血小板凝集率正常。
诊断学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课件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出血性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和获得性出血性疾 病。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导致,而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则由其他疾 病或因素引起。
出血性疾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疾病、药物等 。例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等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由基 因突变导致的;而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则可能由肝病、肾病、 内分泌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引起。
通过比较不同指标的异常表现,鉴别不同类型的血栓性疾 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治疗效果评估与预后判断
治疗效果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调整治疗方案。
预后判断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估疾病的预 后和复发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05
实验诊断的局限性与发展 方向
04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 时间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或出血 性疾病。
鉴别诊断
通过比较不同指标的异常表现,鉴别不同类 型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等。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要点一
诊断
要点二
鉴别诊断
通过实验室检查,如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判 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性疾病。
体征
体征主要包括贫血貌、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肝脾肿大等。此外,根据出血部位和 严重程度的不同,还可能出现其他体征,如颅内压增高、休克等。
02
血栓性疾病概述
血栓性疾病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栓性疾病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异 常凝集,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狭 窄或闭塞,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 症状的疾病。
(实验诊断学课件)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一期止血的过程
血管损伤暴露内皮下膜
血管损伤后血管壁会引起收缩及痉挛,会造成损伤血管处的血流减慢,血管痉 挛持续的时间可达数分钟甚或几小时,这期间可形成血小板栓子及血凝。
1. 血管收缩
胶原
疏松血小板栓子
1. 血管收缩
2. 一期止血
随着血管损伤、挛缩,血小板粘附至暴露的内皮下胶原引 起血小板活化,在损伤部位形成疏松的血小板栓,这一过 程称为一期止血。
Clot stabilisation FXIIIa
Thrombin
FXIII
内源及外源凝血途径- summary
外源
内源
Tissue factor
Factor XIa
Factor VIIa / Tissue factor
Factor IXa/VIIIa
Factor VIII
Factor X
Factor Xa
Fibrin bound thrombin
内源凝血途径(放大)
Tenase complex
FIXa FVIIIa
FX
FXa
Prothrombinase complex
FXa FVa
Prothrombin
Antithrombin
FIXa
FVIIIa
Platelet membrane
FV and FVIII Activation of more platelets Generation of more fibrin
三、纤溶活性亢进:皮肤常呈大片 状瘀斑或内脏出血。
出血特点: 1、常由腺体组织创伤/手术/挤压触
发出血 2、注射部位或创面渗血难止 3、血凝块易溶解
第四节
止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方法
出血与血栓的实验诊断课件
HC-Ⅱ效应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ibrinolysis,纤溶系统) 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系统
主要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清除血管 内由于纤维蛋白沉积引起的阻塞,保持血流通畅
纤溶酶原
XIIa PK
+
纤溶酶
+
u-PA t-PA
纤维蛋白原
① 包膜 磷脂
如:GPIa Ib IIb Ⅲa Ⅸ ① 代谢产生花生四烯酸、血栓烷A2
(TXA2 )、血小板 活化因子等 ② 提供催化表面(PF3)
(一)静态下血小板形态
②膜下:微管与微丝框架 变形 活化 ③胞浆:血栓收缩蛋白 血凝块缩小、加固 三种特殊颗粒:
-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
血管受损
血
小
径Ⅰ
参与因子
筛选试验
外源 Ⅲ,Ⅶ,C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源 Ⅷ,Ⅸ,Ⅺ,Ⅻ,Ca2+
共同 Ⅴ,Ⅹ,Ⅱ,Ⅰ,Ca2+ ⅩⅢ
PT APTT TT
四 、正常抗凝及纤溶系统
(一)细胞抗凝机制
单核-巨噬细胞 吞 噬 凝血过程有关 清 除 物质和产物
(二)体液抗凝机制
血液中存在多种抗凝物质及抗凝系统 1.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① 血管壁结构与功能异常 ② 血小板质与量异常 ③ 凝血因子质与量异常 ④ 抗凝及纤溶系统异常 ⑤ 循环中凝血及抗凝物质增加 ⑥ 综合因素
止凝血障碍的实验检查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
(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 CRT)
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束臂试验
[原 理]
4—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一)止凝血基础理论1.血管壁:血管壁受损时:暴露内皮下层,血小板粘附,凝血和纤溶启动2.血小板(止血作用):3.凝血机制:4.凝血过程:5.正常抗凝机制:(1)体液抗凝机制:(2)纤溶系统(Fibrinolytic system)(二)实验室检验项目1.血管壁检测(1)筛检试验①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测定原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主要受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影响,其次受血管壁完整性和收缩功能影响,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参考值: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 6.9±2.1min, 超过9min为异常(2)诊断试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vWF:A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测定(vWF:A)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测定(TM:Ag)血浆内皮素-1测定(ET-1)血浆6-酮-前列腺素F1 测定(PGI2的降解产物)2.血小板检测(1)筛检试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C) 参考值:(100-300) 109/L(2)诊断试验①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latelet associated immunoglobulin, PAIg)PAIgG、PAIgM和PAIgA(ELISA法测定)临床意义: PAIg增高,见于ITP、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及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等。
②血小板粘附试验(platelet adhesion test, PAdT)临床意义:↓见于血管性血友病,巨PLT综合征,BM增生,抑制剂使用;↑见于高凝状态,血栓病③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 test, PAgT)④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志物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测定P-选择素血浆血栓烷B2(TXB2)测定3.凝血功能检测(1)筛检试验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综合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PT延长常见于参与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因子Ⅶ缺乏、严重肝病、DIC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出血性与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述•对血栓与止血的认识•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分类•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一、1、 Platelet adhesion reaction: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Ⅰb-Ⅸ-Ⅴ经vWF介导黏附于暴露的血管内皮。
Platelet aggregation reaction: glycoprotein Ⅱb/Ⅲa fibrinogen 的介导发生聚集。
以上为第一相聚集,呈可逆反应2、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release reaction:ADP, ATP,5-HT,AP(antiplasmin), PF4, β-thromboglobulin (β-血小板球蛋白)等,加速血小板聚集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第二相聚集反应。
二、抗凝血途径:anticoagulant pathway⏹细胞抗凝作用Cellural anticoagulation :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细胞⏹体液抗凝作用 Humoral anticoagulation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AT-Ⅲ)肝素辅酶Ⅱ(HC-Ⅱ)(2)蛋白C/蛋白S抗凝体系:活化的蛋白C在PS协同作用下,灭活 FⅤa、FⅧa,激活纤溶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由内皮细胞和肝脏合成,具有抑FⅦa、FⅩa的作用。
(4)其他凝血蛋白:如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作用较弱。
三、 1、出血性疾病的分类✓血管壁异常:先天性;获得性✓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先天性;获得性✓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多为获得性✓纤溶活性亢进✓复合性因素:如DIC、恶性肿瘤、创伤、手术、器官移植等2.血栓病的分类⏹遗传性/先天性:抗凝血酶、蛋白S、蛋白C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缺陷等⏹获得性/继发性:动、静脉血栓;新瓣膜血栓等四、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临床出血特征: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纤溶活性亢进✓实验诊断:①筛选试验:一期止血缺陷(采用BT和血小板计数);二期止血缺陷(采用APTT和PT)纤溶活性亢进确诊试验:按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优化组合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疼痛、肿胀、脏器损害等✓影像诊断:确定血栓栓塞部位第二节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测一、一期止血相关检查(一)筛查:Bleeding time(BT):1、延长: reference interval: 4.8-9.0 min, >9 min is prolong1.血小板明显减少2.血小板功能异常3.严重缺乏某种凝血因子,如vWF4.血管异常5.药物影响2、evaluate of B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re bad,clinicalsignificanceis limit.(二)血管壁损伤的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是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大分子糖蛋白2. vWF、纤维素连接蛋白(Fn)可与血小板糖蛋白 GPⅡb/Ⅲa结合,诱导血小板聚集。
3. vWF还是保护因子Ⅷ活性和稳定因子Ⅷ mRNA的物质,可促进因子Ⅷ的合成和分泌。
4、vWF测定临床意义:⏹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
•1型:vWF量的部分缺失•2型:vWF量可减低或正常(主要是质的异常)•3型:vWF量的完全缺失⏹增高:见于血栓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DM、妊娠高血压、肾小球疾病、大手术后等。
(三)血小板功能的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GPⅠb-Ⅸ-Ⅴ:巨大血小板综合征•GPⅡb/Ⅲa :血小板无力症•P-选择素:血小板α颗粒缺乏采用流式细胞术1、血小板功能的检测——血小板聚集试验platelet aggregation,PagT(1)method⏹Turbidimetric method⏹Impendance measurement2、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临床意义:增高: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减低: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弱。
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肝硬化、骨髓增生性疾病、ITP、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二、二期止血相关检查(一)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临床意义: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1、延长见于:⏹Ⅷ、Ⅸ、Ⅺ明显减少,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和Ⅺ因子缺乏症;⏹严重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因子Ⅴ、Ⅹ缺乏(均属共同途径所需凝血因子);⏹严重的肝病(不能满足正常机体所需凝血因子的供给);⏹监测普通肝素治疗或血液循环中是否有抗凝物质(如狼疮抗凝物质)存在;2、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栓性疾病等。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报告方式:PT(秒);PTR;INR。
⏹PT:11-13秒,超过正常3秒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比值(PTR):即被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秒)与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秒)的比值,参考值为1.0±0.05;⏹ISI:国际敏感度指数,ISI值越小(<2.0﹞,则组织凝血活酶的敏感性越高,一般采用兔脑粉(因子Ⅲ广泛存在于各组织中,以脑、肺、胎盘中含量最高。
⏹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R ISI,参考值1.0±0.1。
⏹ Reference intervals⏹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
(三)Fibrinogen, Fg•reference interval:2-4g/L•increase–prethrombotic state, thrombotic diseases–elderly people–the third trimester of pregnancy–stree reaction i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decrease–Primary hyperfibrinolysis–Secondary hyperfibrinolysis--DIC–serious hepatitis,cirrhosis二、抗凝血相关检查1、血浆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参考值 : 超过正常对照3s有意义。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低(无)Fg血症(<0.7-1.0 g/L);DIC;血中有Heparin(治疗)或类Heparin样物质(SLE)。
•治疗监测:溶栓治疗是维持在1.5-2.5倍。
2、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TT延长的甲苯胺蓝纠正试验toluidine blue correction在TT延长的受检血浆中加入少量甲苯胺蓝:•若恢复正常或明显缩短,表示血浆中有类肝素物质存在或肝素增多。
•若不缩短,表示血浆中存在其他抗凝血酶类物质或缺乏纤维蛋白原。
血中类肝素样物质增多,见于:➢严重肝病➢DIC➢过敏性休克➢肝叶切除和肝移植后等。
3、肝素定量检测heparin(1)临床意义a)肝素治疗监测b)肝素样抗凝物检测:●如肿瘤细胞分泌肝素样抗凝物质●由某些疾病造成肝功能损伤时导致肝素在肝脏的降解作用下降(2)评价:APTT、TT及甲苯胺蓝纠正实验可以监测肝素的存在或监测治疗肝素的用量,但均为间接实验。
发色底物法直接检测血浆中肝素或肝素样抗凝物质但含量则更具有临床意义。
4、血栓形成的常用检测——PC和PS活性测定PC和PS 减低往往伴随着血栓的形成、口服抗凝剂使用和肝功能障碍。
方法:发色底物法或凝固法PC减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PC缺陷(如肝病、vitK缺乏等)PS减低: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PS缺陷(如肝病、vitK缺乏等)三、纤溶活性相关检查D-dimer:✓继发性纤溶为阳性或增高✓原发性纤溶早期为阴性或不升高✓排除性诊断DVT和PE✓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之一第三节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一、出血性疾病筛选试验的临床应用(一)一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的应用1.BT和PLT都正常2.BT延长,PLT减少3.BT延长,PLT增多4.BT延长,PLT正常(二)二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的应用1.APTT和PT都正常2.APTT延长,PT正常3.APTT正常,PT延长4.APTT和PT都延长(三)纤溶活性亢进性出血筛选试验的应用1.FDP和D-D都正常2.FDP阳性,D-D阴性3.FDP阴性,D-D阳性,此时FDP可能是假阴性4.FDP和D-D都阳性二、出血性疾病(一)血小板疾病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血小板功能异常(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1.血管性血友病2.血友病:A型和B型是性连锁隐性遗传(三)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血管性血友病vWD病因:构成因子Ⅷ复合物中的vWF因子基因的合成与表达缺陷导致vWF质或(和)量的异常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皮肤、粘膜出血,很少有关节腔和肌肉群等深部组织的出血倾向。
实验室检查:筛选:血小板计数(正常)、BT延长、APTT延长;确证:FⅧ:C、vWF:Ag、vWF:Rcof及vWF多聚体等。
血友病hemophilia病因:性连锁隐性遗传;基因缺陷导致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特征:出血常发生在负重的大关节腔内和负重的肌肉群内。
实验诊断:筛选:APTT延长、PT正常确证:凝血因子活性检测临床分型:重型:Ⅷ:Ag,Ⅸ:Ag活性<1%中型:Ⅷ:Ag,Ⅸ:Ag活性在1%~5%之间轻型:Ⅷ:Ag,Ⅸ:Ag活性在>5%~40%之间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1.肝脏疾病2.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Ⅱ,Ⅶ,Ⅸ,Ⅹ)3.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4.抗凝血药物和溶栓药物的使用✓口服抗凝剂:INR 2~3✓溶栓治疗:Fg在1.2~1.5g/L;TT是正常对照值1.5~2.5倍;FDP在300~400mg/L为宜。
✓应用肝素:APTT维持在正常对照值1.5~2.5倍。
✓抗血小板药:第四节常见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一、遗传性易栓症 thrombophilia包括易引起血栓栓塞的抗凝因子缺陷、凝血因子缺陷、纤溶因子缺陷以及代谢障碍等一类疾病。
1.抗凝血酶缺陷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蛋白C缺陷症:基因突变3.蛋白S缺陷症:基因突变二、获得性血栓性疾病1.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1)deep vein thrombosis,DVT:(2)pulmonary infarction,PI(3)pulmonary embolism,PE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获得性血栓性疾病——DIC Disseminated introvescular coagulation 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造成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