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5(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

[参考答案]C[06年湘潭中考]第4题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古代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2010·山东莱芜)4.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D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010·福建泉州)2.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C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2011·连云港] “(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C )A.秦朝 B.西汉 C.东晋南朝 D.宋朝
图1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参考答案]C[08南京中考]第4题
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下列各项与江南经济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A.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参考答案]B[06年常德中考]第5题;[2007年常德中考] 第5题
用心爱心专心- 1 -。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word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word同步测试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word同步测试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东汉末年,北方人民为了________________,开始南迁。

_________后期,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乱,南方相对安定,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南迁,形成南迁浪潮。

答案:躲避战乱西晋2.东汉末年,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结果是很多人口都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答案:长江中下游3.东晋南朝时,在冶铸业中,________________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它不但大大提升了钢的质量,而且成本很低。

思路解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冶铸业中灌钢法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它提升了钢的质量,同时又降低了成本,为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动作用。

答案:灌钢法4.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思路解析: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在此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技术的提升有助于青瓷器具的使用,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

答案:青瓷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B.西晋初年C.西晋末年D.东晋初年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大量南迁。

答案:A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 )A.北方B.南方C.长江流域D.长城以北思路解析:我国经济中心以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

答案:A3.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思路解析: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历史七年级上北师大版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历史七年级上北师大版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北方地区的战祸,许多北方官民陆续往南迁移。南迁不仅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与本地人民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2.参考答案:我国公民流动趋势是从贫穷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山区向平原流动,从内地向沿海地区流动,从国内向发达国家流动,主要原因是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能力、价值的充分实现。人口流动古今都有。迁移的人口就象地球流动的血液,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迁移人口一方面带来求变的思想和意识,促使人们不断进取,另一方面加速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了解交流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特别是推动人类科技文化飞速进步发展。但迁移的人口必须有一定数量上的限制,否则就会成为灾难(如难民)。应采取一些政策,让人口有序地流动,从而推动我国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数稔,则数郡忘饥。会上举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域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回答问题:
1、上述两段材料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时期什么地区的社会景象?
2.西汉时期,江南经济较为落后;魏晋以后,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
变化的主观原因是: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其他的因素还有:(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安定。(3)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3.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观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因素?(或者说客观原因是什么?)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6(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6(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三维历史同步训练维度A 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B、西晋初年C、西晋末年D、东晋初年2、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二、填空题3、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4、在冶铸业中,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它不但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而且成本很低。

5、江南的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已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6、江南经济最活跃的都市是,人口已达到了百万。

7、南方的造船技术发达,230年,孙权派人航海到达了,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维度B 能力提高8、想想看,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9、阅读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更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买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宋书》里描写江南:“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音ren,指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维度C 探究应用10、填图与思考:在下面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

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1、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方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1、C 2、B3、长江中下游4、灌钢法 5、青瓷6、建康7、夷洲(台湾)8、(1)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2)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21 南方经济的发展》2016年同步练习卷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21 南方经济的发展》2016年同步练习卷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4.21 南方经济的发展》2016年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1.灭亡西晋的是()A. 匈奴人B. 氐族人C. 乌孙人D. 大月氏人2.东晋的建立者是()A. 司马炎B. 司马睿C. 司马懿D. 司马昭3.东晋的都城是()A. 建康B. 洛阳C. 长安D. 成都4.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 西晋B. 东晋C. 魏国D. 前秦5.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是()A. 东晋和西晋B. 西晋和前秦C. 东晋和前秦D. 南朝和前秦6.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①揭竿而起②风声鹤唳③破釜沉舟④草木皆兵⑤斩木为兵⑥纸上谈兵⑦问鼎中原⑧退避三舍⑨投鞭断流。

A. ①⑦⑧B. ②④⑨C. ③⑤⑥⑦D. ②③⑤⑧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有()①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②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③南朝从420年开始④南朝包括前秦。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8.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是在()A. 西汉B. 东汉C. 西晋D. 东晋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海外贸易的中心是()A. 建康B. 番禺C. 扬州D. 江州10.下列关于东晋南朝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②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③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④发明了灌钢法。

A. ①②④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1.东汉到东晋,北方人口南迁出现了三次高潮。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次高潮是什么时候?南迁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农天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课后训练强化卷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课后训练强化卷 北师大版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课后训练强化卷基础·巩固·达标1.大批北方人口南迁是在(A.三国以后B.东晋末年以后C.西晋后期D.东晋南朝时期解析:西晋后期,匈奴等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等少数民族也不断地向中原答案:C2.“草木皆兵”的成语来源于(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D.解析:淝水之战中,苻坚登上寿阳城观察军情,看到对岸八公山上被风吹动的草木,以为都答案:B3.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B.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D.解析:本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选项内容都是前秦失败的原因,但题干要求的是最主要的原因,所以,要确定正确答案就必须在四个选项中找出导致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战斗力弱、战线太长、不习水战都是前秦失败的因素,但不起决定作用。

人心的向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答案:D4.淝水之战的结局表明( )A.东晋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B.C.江南经济超过北方D.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淝水之战是国内各民族之间进行的战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前秦纵然国强兵多,但兵无斗志;东晋虽国弱兵少,而心齐志坚。

可以看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并不是少数民答案:D5.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B.C.南北方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良田D.解析: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很多,但推广屯田不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因素,而是曹魏政权在北方所实行的。

因此本题选D答案:D6.南朝时期,制瓷业相当发达,最出名的是(A.白瓷B.黑瓷C.青瓷D.青白解析:答案:C7.南朝时,从北方推广到江南的农作物是( )A.玉米B.粟C.小麦D.解析:东晋南朝时,人们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从中可以看出从北方推广到江南的农作物是小麦。

答案:C8.小孙打算对江南地区作实地考察,应去下列四个城市中的(A.西安B.洛阳C.南京D.解析:建康是当时江南地区人口最多,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小孙如去江南考查,定能发答案:C9.经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南方经济得以开发,下面是南方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的是()①水利的大量兴修②犁耕的推广和改进③广泛种植棉花④引入北方小麦⑤实行稻麦两熟制⑥开始使用曲辕犁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⑤解析:农业的进步一般从水利、工具、品种、种植制度等方面来衡量。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5(北师大版历史七上)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5(北师大版历史七上)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基础知识巩固1.我国第一次北民南迁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2.我国西汉时期主要人口分布在 ( )3.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 )A.南方 B.北方C.东南沿海 D.珠江三角洲4.北民南迁后主要分布在 ( )A.黄河中下游地区 B.珠江流域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岭南地区5.以下对淝水之战评价最恰当的选项是 ( )A.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B.一次民族战争C.一次兼并战争D.一次反侵略战争6.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不利B.双方力量对比悬殊C.战术不当D.人心离散7.我国古代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争不断,南方相对稳定B.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C.南方气候温暖湿润D.北方统治者强制移民8.列举发生在公元3~4世纪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梯级能力提升易错题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于四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D.东晋军队大败前秦10.下列战役中,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创新题11.“闻鸡起舞”的故事描写的是 ( )A.祖逖 B.张飞C.关羽 D.苻坚12.秦王……望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顾谓(苻)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这件事发生在 ( ) A.战国时期 B.秦抗击匈奴时期C.三国鼎立时期 D.东晋十六国时期13.阅读图4—21一l:图4—21—l请回答:(1)图4—21—1中的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2)该图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发生在何时?(3)战役结局如何?这场战役对南北方有何影响?14.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15.阅读下列材料:晋朝人江统曾经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指少数民族)志态,不与华(汉族)同”,为防“四夷乱华”向朝廷建议把氐羌等少数民族西迁以“释我华夏纤介之忧(解除我们对少数民族‘乱华’的担忧)”。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4(北师大版历史七上)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4(北师大版历史七上)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课前预习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2.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南迁是在( )3.说一说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练习重点难点都在这里了,课堂上就把它们解决吧。

4.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西汉时,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流域。

5.后期,匈奴等族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机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推进。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浪潮。

6.填图与思考:(1)在上图上用箭头和线条简要地画出北方汉族人民流动的趋向。

(2)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7.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地区,部分移民到达。

8.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魏 B.西晋 C.东晋D.宋9.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南朝的四个朝代:口一口一口一口10.东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炎 B.司马睿 C.刘裕 D.萧道成11.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西晋和东晋 B.西晋与前秦 C.东晋与前秦 D.南朝与北朝12.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主要是指( )①增加了劳动力②发明了水磨③传播了先进技术④稳定了社会秩序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3.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A.成都 B.建康 C.广州 D.长安课后测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你的能耐是不是真的有长进了?一、单项选择题14.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向是( )A.由东向西 B.由南向北 C.由北向南 D.由西向东15.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 B.土地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方人南迁16.下列成语,同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①草木皆兵②风声鹤唳③破釜沉舟④投鞭断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二、填空题17.南朝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即今天的。

18.三国时,锦很有名。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步测控优化训练自主学习l.后期,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2.淝水之战交战双方:前秦与之间。

3.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和,使本来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4.的发明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

5.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的繁荣。

城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

6.三国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正确的是 ( )A.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B.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C.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D.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基础巩固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掳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8.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后,主要分布在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C.岭南一带 D.珠江流域9.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10.“风声鹤唳”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11.下面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12.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曾经出现过的统一政权有 ( ) ①曹魏②西晋③东晋④前秦⑤北魏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13.公元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 ( ) A.匈奴、汉 B.鲜卑、北魏C.氐族、前秦 D.羯族、前秦14.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谢石、谢玄带兵迎击前秦军队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5.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 ( )A.北方 B.南方C.长江流域 D.长城以北16.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江南气候温暖湿润B.北方农民的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江南土地肥沃17.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也就是现在的( )A.海南岛 B.台湾C.朝鲜 D.日本18.南朝时,人口达到上百万,经济最活跃的城市是 ( )A.洛阳 B.建康C.杭州 D.成都19.在唐朝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出现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黄河流域 ( )A.开发较早,农耕发达B.战乱较少,社会安定c.建都较多,地位重要D.人口密集,劳力充足20.江南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是 ( )A.水稻 B.玉米C.小麦 D.高梁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方人口南迁始于东汉末年B.西晋后期形成南迁浪潮C.南迁的移民主要到达岭南一带D.北方移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22.淝水之战发生于 ( )A.曹操与袁绍之间B.东晋与前秦之间C.西晋与前秦之间D.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23.下列属于冶炼技术一大进步的是( )A.实行麦稻兼作 B.灌钢法的发明C.制瓷业的进步 D.织锦业的推广2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②南北水旱技术结合③牛耕和粪肥的推广④小麦的种植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基础知识巩固
1.我国第一次北民南迁的高潮出现在 (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2.我国西汉时期主要人口分布在 (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江南地区
3.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 )
A.南方 B.北方
C.东南沿海 D.珠江三角洲
4.北民南迁后主要分布在 ( )
A.黄河中下游地区 B.珠江流域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岭南地区
5.以下对淝水之战评价最恰当的选项是 ( )
A.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B.一次民族战争
C.一次兼并战争
D.一次反侵略战争
6.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不利
B.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C.战术不当
D.人心离散
7.我国古代北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战争不断,南方相对稳定
B.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C.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D.北方统治者强制移民
8.列举发生在公元3~4世纪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梯级能力提升
易错题
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淝水之战发生于四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东晋军队大败前秦
10.下列战役中,不属于以少胜多的是 ( )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
创新题
11.“闻鸡起舞”的故事描写的是 ( )
A.祖逖 B.张飞
C.关羽 D.苻坚
12.秦王……望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顾谓(苻)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这件事发生在 ( ) A.战国时期 B.秦抗击匈奴时期
C.三国鼎立时期 D.东晋十六国时期
13.阅读图4—21一l:
图4—21—l
请回答:
(1)图4—21—1中的前秦是哪个民族建立的?
(2)该图反映的是哪一次战役?发生在何时?
(3)战役结局如何?这场战役对南北方有何影响?
14.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
晋朝人江统曾经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指少数民族)志态,不与华(汉族)同”,为防“四
夷乱华”向朝廷建议把氐羌等少数民族西迁以“释我华夏纤介之忧(解除我们对少数民族‘乱华’的担忧)”。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他的见识是否正确?为什么?
(2)你了解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吗?请写出来。

探究题
16.(调查研究题)想想看,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有哪些表现?
综合应用拔高
综合题
17.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的情况( )
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④破釜沉舟⑤揭竿而起⑥斩木为兵
A.①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18.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④城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表现,主要包括 ( )
①开辟了大量湖田②大批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③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④一些地区开始种植双季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0.图4—21—2展示的是淝水之战中的场景,由此可以引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哪个成语吗?这次战役还涉及另外几个成语,请你也写下来。

图4—21—2
21.填图与思考:
图4—21—3
(1)在地图(图4—21—3)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

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判断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方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老百姓把鱼和米作主食,靠打鱼狩猎和采集为谋生的手段。

……由于食物的供给有保障,人们不担心挨冻受饿,但这里也没有非常富有的人家。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宋书》里描述的南朝时的江南与材料一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3.阅读下列图片:
图4—21—4 图4—21—5 图4—21—6
请回答:
(1)请写出三幅图片的名称。

(2)通过观察图片,你发现什么重要信息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开放题
24.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今天党和政府掀起“西部大开发”热潮,有什么现实意义? 同步考点聚焦
25.(,海南)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亡西晋政权的是 ( )
A.鲜卑 B.匈奴
C.羯族 D.羌族
26.(,湖北荆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之为国盛矣。

……民户繁育,将曩(过去)时一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这一材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什么地区的经济开发状况?
(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这一地区经济开发的表现。

(不得抄录原文)
(3)这一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1.D 2.B 3.B 4.C 5.A 6.D 7.A
8.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公元383年,淝水之战。

9.B l0.A ll.A l2.D
13.(1)氐族。

(2)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

(3)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4.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

此外。

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

15.(1)不正确。

一方面,江统对少数民族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这是极端错误的;另一方面,江统对所谓的“四夷乱华”的原因认识有误,真正引起民族反抗的原因是西晋的官僚地主对内迁各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引起少数民族反抗的根本原因。

(2)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民族自治、共同发展。

16.原因:①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②许多人躲避北方战乱,逃往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表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片良田。

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17.C l8.A l9.C
20.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民心向背、投鞭断流。

21.(1)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地区。

重要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2)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某些相似。

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用于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也就不会改变。

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的战争仍有借鉴意义。

点拨:如《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各国将帅所重视,成为他们经常学习的著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22.(1)材料一中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13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2)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23.(1)青瓷猪圈图、青瓷羊圈图、青瓷鸡笼图。

(2)青瓷制品成了木料的替代品,运用于家禽家畜的养殖中,这说明青瓷用途在生活中很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24.①原因:西晋统治十分腐朽,手持重兵的地主势力起兵混战;汉族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长期的奴役剥削政策激起了反抗斗争;灾害连年;社会动荡不安是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主要原因。

②意义:“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大调整,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和
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是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5.B
26.(1)江南地区。

(2)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生产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尤其商业较为活跃,不少城市也繁荣起来。

(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政府重视兴修水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