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到儒教-最新资料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时代开始,儒学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变以及当代的影响等五个部分,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兴起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如孟子、荀子等。
他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更多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1.3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秦汉时期,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儒学的教育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成为了社会上层阶级的重要修养方式。
二、儒学的发展2.1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理学强调理性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思辨和理论的研究。
朱熹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发展。
2.2 清代儒学的复兴与变革清代的儒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主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如王夫之的“格物致知”和黄宗羲的“经世致用”等。
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为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近现代儒学的转变与挑战近现代,儒学面临了许多挑战和转变。
西方思想的传入,特别是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兴起,对传统的儒学观念进行了冲击。
儒学学者开始思考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
三、儒学的影响3.1 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思想和价值观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基石。
3.2 儒学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儒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扩展到东亚地区。
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儒学成为了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对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一直考察中国思想史,儒家思想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这一次,我将带领大家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重视礼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发扬了他的思想,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是这个事情较为后期的人物,他提出“性本恶”,同时还将人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他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
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工具。
第三个阶段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儒教,代表人物有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阳明等。
二程的思想主要认为天地只有一个理,他们的学说标志着理学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先理后气的观点,还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求理。
明朝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知行合一。
第四个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继承的发展,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
李贽是儒学异端,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了孔子的权威;黄宗羲强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否定皇帝一家之法;顾炎武批判了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气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本次关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梳理主要由时间、阶段和代表人物思想组成,大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整理学习,帮助自己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结合这个题目,我跟大家分析一下这部分知识相关的考察方法和内容。
(多选题)下列人物中,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的是()A.朱熹B.王夫之C.顾炎武D.黄宗羲【答案】BCD。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
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扩展资料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提出到今天,儒学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经典著作、学派分支、思想内涵和当代发展等五个大点来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正文内容:1. 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基础: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礼”、“孝”等核心概念,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1.2 先秦时期的儒学发展: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发扬和传承。
2. 儒学的经典著作2.1 《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儒学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
2.2 《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强调“中和”之道,提倡人的内外修养的平衡,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儒学的学派分支3.1 孟子学派: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扬和发展,强调人性本善、天命人事等观点。
3.2 荀子学派: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和“天人感应”等观点,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3.3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明清时期儒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修养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儒学的思想内涵4.1 人文关怀: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孝道等美德,注重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
4.2 社会秩序:儒学注重礼仪制度的建立与遵守,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3 教育理念:儒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教育人”,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才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儒学的当代发展5.1 儒学的复兴:近年来,儒学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复兴,成为了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
儒教的形成发展历程
儒教的形成发展历程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主要思想流派,最早形成于东周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儒教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这篇文章将会梳理儒教的历史轨迹。
儒教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诸侯争霸,社会动荡,道德风气败坏。
针对这一情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试图恢复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
孔子倡导了“仁爱”、“礼教”、“君臣义理”等核心观念,强调忠诚、善良、教育的重要性。
他将这些思想传授给了一批弟子,形成了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发展及传承在孔子之后继续进行。
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发展为一种哲学体系,并通过儒家学派多位重要人物的努力而得到了发展。
例如,孟子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他进一步阐述了仁爱的概念,并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他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通过个体的自我提升来实现社会和谐。
此外,荀子也是一个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的思想着重于政治和教育的改革,主张用严格法律管理社会,并注重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人才。
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原则逐渐被汉朝皇帝所采纳,并成为了统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逐渐从学术领域渗透到政治、教育、社会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特别是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东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如王充、扬雄等人都在不同的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拓展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尤其是宋代,儒家思想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教育体系,并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
宋代儒学家如程颢、程颐等通过朱子学派的建构和发展,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但随着朝代更迭和时代变革的发生,儒家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
在明清时期,儒家受到了一些新兴学派和思潮的挑战,例如道家、佛教和科学等。
尽管如此,儒家仍然保持着在教育和社会伦理层面的重要地位。
20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儒家思想也受到了挑战,但与此同时,儒家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价值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了重视和弘扬。
最新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宋明理学的特点是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营养,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讲理、义、性、命等抽象概念,这是先秦儒家所不讲的。
先秦儒家虽然讲“天”、讲“性”,但“天”实际上就是民,“性”的内容也比较具体,是仁、义、礼、智,它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区别。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儒学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1. 原始儒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儒学时期是儒学的起源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君子”为人的行为准则。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为了《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
2. 先秦儒学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先秦儒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子等。
孟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性恶论”。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和社会改革,提倡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3. 儒学的统治地位(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学家成为官员的培养对象。
儒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君主专制、礼仪制度和家族观念等,这些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影响,如道家、法家等。
4. 儒学的复兴与变革(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在东汉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儒学逐渐衰落。
然而,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复兴,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家如魏征、颜之推等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流派进行对话和融合,形成为了新的学说。
5. 宋明理学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644年)宋明理学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程朱理学派。
程朱理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6.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20世纪至今)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儒学再次受到关注和研究。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对人性、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思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儒学的起源、儒学经典、儒学思想的发展、儒学的衰落以及儒学的现代意义,详细阐述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儒学基础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礼”等重要概念,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迅速兴起,孔子的弟子们继承发扬了儒学思想,形成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如孟子、荀子等。
1.3 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儒学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形成为了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如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等,使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儒学经典2.1 《论语》的地位与影响《论语》是儒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儒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2.2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大学》和《中庸》是儒学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其他儒学经典的价值与地位除了《论语》、《大学》和《中庸》,《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也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研究价值,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学思想的发展3.1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了“仁政思想”,主张通过仁爱和道德来管理国家,对后世儒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荀子的“性恶论”与“法治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3.3 程朱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学派,强调理性和道德修养,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人类社会和个人修养的思考和总结,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转折和现代传承等方面,探讨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1.1 先秦时期的儒学雏形在先秦时期,儒学的雏形主要体现在孔子的思想中。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提倡“仁者爱人”,并强调天命和礼仪的重要性。
这为后来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四端”和“五常”等道德规范,强调天命和仁爱。
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本恶,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强调君主的权威。
1.3 秦汉时期的儒学兴盛秦汉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列为经书,儒学思想成为士人的修养和官员选拔的重要标准。
同时,儒学也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二、儒学的发展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传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弼的新儒学思想,他将儒学与道家进行了融合,提出了“性即道”和“理即道”的观点,对后来的儒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强调“天人合一”和“格物致知”,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研究。
理学的兴起使得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学说,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清代儒学的变革与挑战清代,儒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反思。
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儒家提出了“变法图强”的思想,主张儒学与时俱进,推动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儒学开始逐渐被西方科学和思想所取代,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
三、儒学的转折3.1 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中有 很多体现,如《论语》中的“学而优 则仕”、“君子先慎乎德”等,都强 调了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 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
03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流变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从传统到现代
儒家思想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主导思 想转变为现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全球伦理与共同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原则和人文精神可 以为全球伦理和共同价值的构建提供 重要参考。
儒家提倡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有助 于解决现代社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01
02
03
教育改革
儒家重视教育和社会化,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 有启示作用。
政治伦理
儒家强调政治家的道德责 任和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建 设具有借鉴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对于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总结。儒家 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于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 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己 以敬”,即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达到对于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贡献。这种思 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素质和社会责 任的认识和追求,强调的是个人应该 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达到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和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 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文化素养。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中国 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理念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演变简短总结
儒家思想的演变简短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家思想,到后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争鸣与儒家家学的复兴,再到现代的儒家思想的再创新,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最初的儒家思想由孔子创立,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秩序。
孔子重视学习,提倡“学而不厌”,并且强调传统礼教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恪守礼规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众多的儒家学派,如墨子、荀子、韩非子等,在这个过程中,儒家思想开始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与交流,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局面。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非命断则爱”等思想,强调普遍的爱和人道主义。
荀子则强调天命之论,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的熏陶来改善人性。
韩非子则强调法制和权力的重要性,提出“法者,人之所以不敢恶他也”等观点。
这些思想的交流和争鸣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在秦汉以后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的时期,然而,在东汉末年,儒家思想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复兴。
当时的儒家学者王充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教育和礼制的重要性,同时他主张“变法”,提出了“法胜权”的观点,主张通过法律来规范社会。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东汉的灭亡,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儒家学者反复思考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并形成了多种流派和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弼的“心学”,他反对王充的“性恶论”,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实现自由与和谐。
而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又出现了以“真如性即理”为核心的新兴的儒家学派——新儒家。
新儒家学者程颢、程颐等人,认为儒家教育应以孟子的思想为核心,强调“格物致知”的实践与学习,同时他们还主张尊崇天理、人伦等传统价值观。
近代以后,儒家思想迎来了一次新的变革。
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从早期的儒家学派到儒家经典的成书,再到后来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革,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
儒家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教导下,儒家学说逐渐形成。
在孔子看来,人们不仅应追求个体的道德修养,更要关注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
孔子重视尊卑礼仪的观念,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君子」的理想人格。
他的学说强调人的先天道德素质以及修养,他普及学问,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传播他的学说。
儒家学说在孔子去世后得到了一批儒家学者的继续发扬光大。
他们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形成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这一时期的儒家学派主要包括子张、子思等人。
子张强调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思则注重实际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的儒家学派通过他们的努力,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
儒家学说的崛起离不开儒家经典的成书。
儒家经典《易经》、《诗经》、《书经》、《礼记》、《论语》等先后成书,并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这些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后来儒家学者的言行和论述,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儒家经典的成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一次转型,使其成为一个有体系的哲学系统。
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革。
在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东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约束人性的恶。
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使其吸收了其他哲学思想的有益成分,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在魏晋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式微,佛教、道教等思想开始兴盛起来。
然而,这并没有导致儒家学说的消失,反而催生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兴旺、衰落和复兴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1.1 孔子创立儒学: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 《论语》的传世: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后人学习儒学的重要经典。
1.3 儒家学派的形成:孔子的学生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发扬儒学,形成为了不同的儒家学派。
二、发展2.1 儒学的传播: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2.2 儒学的体系化: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为了儒学的体系。
2.3 儒学与政治的结合:儒学逐渐成为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兴旺3.1 汉代儒学的繁荣:汉代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学成为当时官方思想,儒学经典被列为国学经典。
3.2 儒学与儒家经典的整理:汉代学者进行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注释,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3.3 儒学的教育影响: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人材培养。
四、衰落4.1 儒学的挑战:儒学在唐宋时期受到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战,逐渐式微。
4.2 儒学的变革:宋明清时期的儒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潮。
4.3 儒学的边缘化:清代以后,儒学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对社会的主导地位。
五、复兴5.1 新儒学的兴起:近现代,新儒学在中国思想界重新崛起,强调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5.2 儒学的当代价值:当代儒学家试图重新解读儒学经典,探讨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5.3 儒学的国际影响:儒学在国际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起源、发展、兴旺、衰落和复兴的历程。
通过对儒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文档标题:揭秘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让你一秒变学霸!正文: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哦!保证让你一秒变学霸!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诞生这个时期,咱们中国的大地上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孔子爷爷。
他创办了儒家学派,主张“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核心价值观。
那时候,国家乱糟糟的,孔子爷爷希望人们能讲礼貌、懂规矩,这样国家就能和谐发展。
这就是儒学的最初模样。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崛起到了汉代,儒学开始崛起。
那时候,有个叫董仲舒的大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意思是说,别的学派都不靠谱,咱们得听儒家的。
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儒学就成了国家的官方思想。
从此,儒学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儒学的成熟到了宋朝,儒学发展出了一个新的流派——理学。
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等大佬。
他们把儒学跟佛教、道教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让儒学变得更丰富、更有深度。
这个时期,儒学已经非常成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第四阶段:近现代——儒学的变革到了近现代,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我国,儒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儒学,提出要“批判地继承”。
他们认为,儒学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过时的地方。
于是,儒学开始变革,努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如今,儒学已经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但它的影响力依然深远。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要传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让它在我们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好啦,今天关于儒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就聊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儒学的小学霸!加油!。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的创立到现代儒学的复兴,儒学始终扮演着中国社会和思想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开始,详细介绍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儒学的起源1.1 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石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1.2 孟子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孟子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强调了人性的善良本质,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3 墨子与儒学的争鸣墨子是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对儒学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和挑战。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原则,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和仁爱有差异的观点。
这场争鸣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和完善。
二、儒学的兴盛与衰落2.1 先秦时期的儒学繁荣在先秦时期,儒学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和推崇。
儒学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成为国家的重要顾问和官员。
儒学的核心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
2.2 汉代的儒学复兴汉代是儒学的黄金时代,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培养了大量的儒学学者。
儒学的经典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2.3 儒学的衰落与佛教的兴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政治动荡,儒学在唐宋时期逐渐衰落。
佛教的传入和繁荣,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儒学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影响力。
三、宋明理学的兴起3.1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理学与儒学的融合理学与儒学的融合成为明代思想的主流。
理学注重对经典文化的解释和研究,强调对经典的精研和理解,使儒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3.3 理学的衰落与儒学的转型明代末年,理学逐渐衰落,儒学也面临了严重的挑战。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家学派的形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包括关键人物、主要思想和重要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家学派的形成(公元前6世纪)儒家学派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主张“仁者爱人”,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繁荣与衰落(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孔子之后,儒学逐渐繁荣起来。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然而,儒学在战国时期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开始兴起,儒学逐渐衰落。
三、汉代儒学的复兴(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在汉代,儒学得到了复兴。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称为“经学”。
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东汉末年的郑玄和西汉末年的董仲舒等。
郑玄注释了《论语》等儒家经典,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仲舒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乾坤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兴起(公元10世纪-公元17世纪)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强调经典的研究和理性思维,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
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道德修养,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行统一。
五、现代儒学的发展(20世纪至今)在现代,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20世纪初,新儒家学派兴起,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的复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研究和发展儒学思想,试图为当代社会提供有益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儒学的起源到现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和思想。
一、儒学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其奠基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提出了“仁”、“礼”、“忠”、“孝”等核心价值观。
孔子的学说被后来的儒家学者发展和传承,形成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儒学的初期发展主要集中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国相争的时期,儒学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有孟子、荀子等,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二、儒学的兴盛与佛道儒三教并立随着秦朝的统一,儒学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学说,并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汉代的儒学主要由两个学派构成,一个是经学派,代表人物是东汉时期的郑玄;另一个是道学派,代表人物是汉代的刘向。
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社会上的主流思想。
然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佛道儒三教并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儒学仍然保持了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儒学家们开始与佛教和道教展开辩论,试图将佛道二教融入儒学体系中,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三、儒学的复兴与宋明理学唐朝是儒学的又一次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儒学家们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代的儒学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是经学派,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孔颖达;另一个是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
唐代的儒学在思想和理论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是儒学的又一次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儒学被称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主要由两个学派构成,一个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朱熹;另一个是陆王理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过程,涵盖其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思想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儒家学派。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他的学说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与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等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
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逐渐被接受,儒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儒学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汉朝时期重新兴起了儒学,并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在这一时期广泛流传。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家学者陆绩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4. 唐宋时期:唐朝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
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为了儒学的经典体系。
5.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儒学仍然是国家的官方学说,但在清朝时期,儒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其中,仁被认为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
义强调公正和正义,礼则强调社会规范和仪式。
智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信则强调诚信和信任的价值。
四、儒学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演变过程
儒家的演变过程儒家呀,那可是咱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大宝贝呢!从先秦时期开始,儒家就像一颗小种子,慢慢发芽长大。
孔子那可是儒家的开山鼻祖呀!他带着他的学说,到处奔走,就像一个热心的老师,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大家。
他说的那些话呀,什么“仁者爱人”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啦,到现在都还被人挂在嘴边呢!那时候的儒家,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到了孟子呢,儒家就像长大了一点的少年,更有力量啦!孟子特别强调“义”,他觉得人得有正义感。
他还很会辩论呢,和别人争论起来那叫一个厉害,把儒家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
这时候的儒家呀,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汉朝的时候,儒家可风光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下子就成了正统思想。
这就好比一个人突然中了大奖,一下子变得特别重要。
儒家在这个时候就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开始大展拳脚。
后来到了宋朝,儒家又有了新变化。
朱熹他们搞出了理学,把儒家的理论变得更加系统和精细。
这就像给儒家穿上了一套漂亮的新衣服,让它变得更加有魅力了。
明清时期呢,儒家虽然还是很重要,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这就好像一个人在江湖上久了,总会遇到一些新的对手。
不过儒家可不会轻易被打败,它还是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的地位。
儒家的演变过程,不就像我们的人生吗?从懵懂无知的小孩子,慢慢成长为有担当的大人。
儒家的那些思想,不也像我们生活中的道理吗?告诉我们要善良、要正义、要有道德。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儒家,我们的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呢?那肯定会少了很多精彩呀!儒家就像是我们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的心里。
所以呀,我们可不能小看儒家的演变过程,这可是我们文化的宝贵财富呢!我们要好好地去了解它、学习它,让它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光发热。
难道不是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儒家到儒教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起了一套“致广大而尽
精微”的理学理论体系,把儒家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正因如此,后世学人对朱熹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他的理学思想上,而忽视了朱熹对传统礼学的重建。
实质上,朱熹既注重高明的形上学理论建构,又强调下学工夫的践履,他对传统儒家的改造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同时进行的。
朱熹理学使儒家具备了超越的天道信仰、绝对的政治信念、终极关切的心灵体验,完善了从儒家到儒教转变的理论环节。
其对传统礼学的重建,使礼学由复杂烦琐的庙堂之学变成了平民与土大夫皆可推行尊从的日常生活礼仪规范,让儒家的社会教化、行为规范等功能更加完备,使儒家具备了与释道二教相似的实践功能,完善了从儒家到儒教转变的实践环节。
从儒家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朱熹理学体系的构筑和礼学的重建使儒家具备了超越的天道信仰、严格的行为规范、严肃的道统传承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标志着儒家往儒教发展的完成。
、朱熹重建礼学的原因
首先,礼崩乐坏的现实动因。
在朱熹生活时期,国家礼制阙失、民间不守礼的乱象以及金国礼制振兴所形成的外在张力,都成为朱熹礼学思想的外在刺激因素。
[1] 朱熹指出,古代礼学均有所传授,朝廷至民间,典礼清楚分明,而到了宋时,礼学没落,传承断绝,“直是无人”:
古礼学者是专门名家,始终理会此事,帮学者有所传授,终身守而行之,凡欲行礼有疑者,则就质问。
所以上自宗庙朝廷,下至世俗乡党,典礼各各分明。
汉唐时犹有此意,如今直是无人。
如前者某人丁继母忧,礼经必有明文,当时满朝更无一人知道合当是如何。
大家打哄一场,后来只说莫若从厚。
恰似无奈何本不当如此,姑徇人情,从厚为之。
岂有堂堂中国,朝廷之上以至天下儒生,无一人识此礼者,然而也是无此人。
[2] 卷八十四
朱熹明确指出:“熙宁以来,王安石变乱旧制,废罢仪礼而独存礼记之科,弃经任传,遗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诸生又不过诵其虚文以供应举,至于其间亦有因仪法度数之失而立文者,则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议率用耳学臆断而已。
” [3]
卷十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尚且如此,平民百姓不知礼、不守礼就更加严重。
王安石曾如此形容当时的纲纪混乱:“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
” [4] 李觏说:
周衰法弛,斯道以亡,庶匹商者有之矣,幼陵长者有之矣。
祖以世断,远则忘之矣,族以服治,疏则薄之矣,骨肉或如行路。
”[5] 把这种混乱无礼的现状归因于宗族、家族观念的淡薄。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朱熹感叹:“圣人事事从手头更历过来,所以都晓得。
而今人事事都不理会。
最急者是礼乐。
乐
固不识了,只是日用常行吉凶之礼,也都不曾讲得。
” [2] 卷三十六“礼乐废坏二千余年……后来须有一个大大底人出来,拆洗一
番,但未知远近在几时。
” [2] 卷八十四朱熹以极大的使尽数
命感,勇敢地承担了这个尽数拆洗一番、重建礼学的工作。
其次,对礼的重要性认识是其理论动因。
“礼”在宋儒心目 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分析了历代政治,认为国家治 乱兴衰的根本在于礼,“昔三代之王,皆习民以礼,故子孙数百 年享天之禄。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从《大学》身、家、 乡、国、天下五个层面分析了礼的作用:“礼之为物大矣!用之 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 ; 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 焉;用之于乡, 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 ;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
政治成焉 ; 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
”朱熹则更进 步,认为礼不仅是治国之术,还是教化之要,“齐之以礼者, 是使之知其冠丧祭之仪,尊卑小大之别,教化知所趋” [2] 卷 三十二,更是入婚德之阶, “古人设教, 自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必皆使之抑心下首以从事于其间 而不敢忽, 然后可以消磨其飞扬倔强之气, 而为入德之阶” [6] 。
朱熹认为,通过洒扫、应对、进退这些人伦日用之礼,可以消磨 人的飞扬倔强之气, 践行礼的过程就是修身成德的过程。
在朱熹 自然之理,也有人事之理,人事之理就是“礼”。
“礼”是修、 齐、
治、平的根基和起点,不从洒扫、应对、进退间做好,只谈 j H 看来,“格物”是治国、明明德于天下的前提与基础。
他的弟子 子渊问他如何读《大学》,他回答说:“此一书之间, 要紧只在 格物'两字。
”又说:“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
”
[2] 卷十四 至于什么是“格物”, 朱熹认为是“即物而穷理”, 这个理既有
义理往往流于空虚。
最后,与佛道二教争夺民间地位。
南北朝以来,佛教影响日盛,学者一般认为就人间关切和理论的精妙来说,儒学不如佛学。
朱熹早年也“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 [3] 卷三十八,后来他融摄释道精华,援释入儒,建构起了能与盛极一时的释老思想相对抗的严密理学体系,在理论上实现了对佛道二教的兼综与超越,解决了传统儒家不够超越的问题,摆脱了唐以来“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传统看法,使儒家的修身成为准宗教式的心灵体验和精神追求。
但是,这些仅仅停留在文人士大夫层面。
在世俗民间,佛道二教浸淫已久,理学体系虽然精妙,仍对抗不了佛道二教在民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尤其是佛教以其人、道、俗、书、教、居、庐、礼乐、文章、衣服、饮食、祭祀全方位地取代中国固有的文化,造成了“髡发左衽,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为夷者半中国”的社会状况。
[7] 百姓的精神寄托和人生指引都是佛、道两教,儒家传统礼仪被冲击殆尽。
程颢曾至禅寺见佛教礼仪趋进揖逊之盛,不禁感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也。
” [8]
司马光《司马氏书仪?丧仪一》也称:“世俗信浮屠诳诱,于始
死及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期、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但由于历史上儒教宗教性的缺乏,导致它在三教关系中虽然表面上被尊为首位,实际上却处在下风。
这可能并不取决于所谓“义理”的高低或国家政策的倾向,而主要是由世俗社会的信仰心态所决定的。
[9]82 如果儒家思想不在世俗社会秩序的构建上夺回话语权,朱熹所构筑的理学体系再精妙,影响力也仅限于士大夫阶层,成为纯粹的治世理论和精英文人的道学思想,无法与佛道二教争夺民间地位。
正如学者在《朱子全书》校点说明中指出的:
陆大会,写经造像,修建塔庙。
”儒教”之名尽管早已有之,唐五代以后,世俗民风多为释道二教浸淫,儒学在民间的地位不免因之而削弱。
儒家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不得不放弃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的古制,将原属于上层社会的儒家礼仪世俗
化和平民化,推广至民间。
” [10] 朱熹礼学重建的目的,意在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环节诸如出生?p婚礼?p丧葬以及祖先祭祀等
行为规范都纳入儒学指导的领域,在行为领域而不仅是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抵消佛道二教在世俗民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