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的应用第课时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优质课)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勾股定理的应用公开课获奖课件

勾股定理的应用公开课获奖课件
B
A
第16页
B
B
10
A
10
10
C
A
第17页
拓展2
假如盒子换成如图长为3cm,宽为 2cm,高为1cm长方体,蚂蚁沿着表 面需要爬行最短旅程又是多少呢?
B
A
第18页
分析:蚂蚁由A爬到B过程中较短路线有多
少种状况? B
(1)通过前面和上底面;
2
(2)通过前面和右面;
1
(3)通过左面和上底面.
A
3
C
B
B
A
3
1 2C
B 2
A
A1
3
C
第19页
解:(1)当蚂蚁通过前面和上底面时,如图,最 短旅程为
B
B
2
1
A
3
C
A
AB= AC 2 BC 2 = 32 32 = 18
第20页
(2)当蚂蚁通过前面和右面时,如图,最短旅程 为
B
B
1
A
A
3
2C
AB= AC 2 BC 2 = 52 12 = 26
第21页
D
C
B
A
第13页
例 如图所示,有一种高为12cm,底面半径 为3cm圆柱,在圆柱下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 它想吃到圆柱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旳B点处 食物,问这只蚂蚁沿着侧面需要爬行最短旅 程为多少厘米?( 值取3)
B
A
第14页
BC
B
A
A
第15页
拓展1
假如圆柱换成如图棱长为10cm正方体盒 子,蚂蚁沿着表面需要爬行最短旅程又是 多少呢?
6B
第7页
挑战“试一试”:

勾股定理的应用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勾股定理的应用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2.3米
C
┏B
OD
M
2米 H
第19页
解 OC=1米 (大门宽度二分之一),
OD=0.8米 (卡车宽度二分之一)
在Rt△OCD中,由勾股定理得
CD= = OC 2 OD2 12 0.82 =0.6米,
CH=0.6+2.3=2.9(米)>2.5(米).
A
所以高度上有0.4米余量,所 以卡车能经过厂门.
第3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勾股定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思索、动手实践和求
解活动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索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第4页
3、教学重、难点
应用勾股定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教 学重点;而把实际问题化归成勾股定理几何 模型(直角三角形)则是本节课教学难点 。
第23页
这个步骤设计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体会勾股 定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同时也是对本节 课学习内容了解。
第24页
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这个问题目标是要学生能了解求立体图形 上两点间最短路径方法,在教学中首先从 圆柱入手,然后处理正方体问题。表达一 个分类思想。
第25页
拓展 假如圆柱换成如图棱长为10cm正方 体盒子,蚂蚁沿着表面从A到B需要爬行最 短旅程又是多少呢?
第7页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 、尝试训练,巩固新知 4、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5、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8页
第9页
假如知道斜拉桥桥面以上索 塔AB高,怎么计算各条拉索AC、 AD、AE……长?
A
G BC D E F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ppt课件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ppt课件

中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池边的
水面.这个水池的深度与这根芦
苇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A
巩固练习
解:设AB=x,则AC=x+1, 有 AB2+BC2=AC2,
B
C
可列方程,得 x2+52=(x+1)2 ,
解方程得x=12.
因此x+1=13
答:这个水池的深度是12尺,
这根芦苇的长度是13尺.
A
链接中考
1.如图所示,圆柱的高AB=3,底面直径BC=3,现在有一只蚂蚁
2.如图,学校教学楼前有一块长为 4 米,宽为 3 米的
长方形草坪,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 在草坪内走出了一条“径路”,却踩伤了花草. (1)求这条“径路”的长; (2)他们仅仅少走了几步(假设2步为1米)?
解:(1) 在Rt△ ABC 中,
A
别踩我,我怕疼! 根据勾股定理得
AB 32 42 5米,
A
5
4
3
C
2B
1
x
-4 -3 -2 --11 O 1 2 3
AB AC2 BC2 5.
问题:如果知道平面直角坐标 系坐标轴上任意两点的坐标为 A(x1,y1),B(x2,y2),你能求 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吗?
总结
(x1,y1) y A C
O
(x2,y2)
B x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一般地,设平面上任意两点
归纳总结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实际问题 解决
勾股定理
转化 利用
数学问题 建构 直角三角形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几何模型,画 出图形,分析已知量、待定量,这是利用勾股定 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

勾股定理的应用第1课时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勾股定理的应用第1课时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 知识链接——[新知梳理]知识点三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梳理
► 知识点一 直接应用型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利用题中的直角三角形信 息,直接应用勾股定理求解. ► 知识点二 间接应用型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不能直接求出线段的长,则 应根据题中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信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 造直角三角形进行求解. ► 知识点三 最短路线型 求几何体表面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通常将几何体的表面 展开,把立体图形转化为_ 平面__图_,形再根据“两点之间,线 段最短”这个公理找到最短距离,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 算求解.
有读有思
我们可以安静一点吗?(节选)
• 德国摄影记者在东京旅行,拍下一辑东京地铁挤拥的照 片。许多日本人默默承受挤拥,不论西装笔挺,脸孔压在车 厢门的玻璃上,鼻扁嘴凸,面容扭曲,就是一副死忍,绝不 吭声半句。这个照片系列,成为日本国民性格的代表作。 • 日本人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不论地铁还是飞机,其恬静 是一大景观。手机不会响,为他人着想,固不必说,车厢里 鲜有交谈,即使有,声音也自觉低下来,令西方记者称奇。 • 日本火车与瑞士和欧洲各国的火车类似,就是乘客自觉 恬静,读书看报,或者上网工作。这方面,难怪日本早身在 西方文明国家之列,公共交通,首重一个“公”字,国民无 公德,国家再强,GDP再高,没有人心中真正看得起你。
图 14-2-2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1)用一根铁丝缠绕连结 A,B 两点,计算铁丝最短长 度,用图①计算,应用等式为_A_B2=(πr)2+h2 __.
(2)点 A 到点 B 的直线距离可用图②计算,应用等式 为_A_B_2=(2r)2+h2 _.
(3)题(1)中如果是 A,C′两点,计算铁丝最短长度, 用图①计算,应用等式为_A_ C′2=(2πr)2+h2__.

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B
8cm
牛奶盒
6cm
A 10cm
第11页
B3
AB12 =102 +(6+8)2 =296
AB22= 82 +(10+6)2 =320
B1
AB32= 62 +(10+8)2 =360
B
B2 8
A 10
6
第12页
二 勾股定理实际应用
问题: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 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方法完成任务吗?
解:在Rt△AOB中, OB2 AB2 AO2 252 242 ,
OB 7.
在Rt△COD中, OD2 CD2 CO2 252 202 ,
OD 15.
BD OD OB 8.
梯子顶端沿墙下滑4 m,梯子底端外移8 m.
第22页
4.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问题,这个问题意思是: 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正方形,在水池中央有一根新生芦苇, 它高出水面1尺,假如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顶端恰好抵达岸边水面, 请问这个水池深度和这根芦苇长度各是多少?
E
E
F
F
第9页
E
E
F
解:如图,可知△ECF为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得 EF2=EC2+CF2=82+(12-3-3)2=100, ∴EF=10(cm).
F
第10页
变式2:看到小蚂蚁终于喝到饮料兴奋劲儿,小明又灵光乍现, 拿出了牛奶盒,把小蚂蚁放在了点A处,并在点B处放上了点儿 火腿肠粒,你能帮小蚂蚁找到完成任务最短旅程么?
AC+CB>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勾股定理说课获奖课件(共34张PPT)

勾股定理说课获奖课件(共34张PPT)
学法分析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
成为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主人
CONTENTS
04 Part Four 教学过程与设计
01 创设情境
探索新知
06 板书设计及
课堂反思
02
互动新授
05 作业布置
03 分层练习
04 课堂小结
(一)、情境导入
• 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会标中央 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 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 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吧
方法1:补形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补成各边都 在网格线上的正方形):
方法2:分割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分割成易求出
面积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SA+SB=SC
猜想:两直角边a、b与斜边c 之间的关系?
两条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
A
积之和等于斜边上的正方
a
形的面积.
Bb c C
Sa+Sb=Sc
a2+b2=c2
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
a、b,斜边长是c,那么a2+b2=c2。
a2+b2=c2

c
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股 这就需要我们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到目
b 前为止,对这个命题的证明方法已有几百种之

勾a
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数学家赵爽是怎样证 明这个命题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勾股定理
x
1 第1,2,3,4,题。
方法1:补形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补成各边都在网格线上的正方形):

17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17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A′ B 152 82 17.
C
小屋B
归纳 求直线同侧的两点到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 的最短路径的方法:先找到其中一点关于这条直线的 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一点的线段就是最短路径长,
以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点的线段为斜边,构造出直角
三角形,再运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路径.
练一练 如图,是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体硬纸盒,现在A处有 一只蚂蚁,想沿着正方体的外表面到达B处吃食物, 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B B
B'
A A' A 解:油罐的展开图如图,则AB'为梯子的最短距离. ∵AA'=2×3×2=12, A'B'=5, ∴AB'=13. 即梯子最短需13米.
数学思想: 转化
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
展开
【变式题】看到小蚂蚁终于喝到饮料的兴奋劲
儿,小明又灵光乍现,拿出了牛奶盒,把小蚂
蚁放在了点A处,并在点B处放上了点儿火腿肠
6 米
8米
解:根据题意可以构建一
直角三角形模型,如图.
在Rt△ABC中,
AC=6米,BC=8米,
A 6 米 B 由勾股定理得
AB AC 2 BC 2 6 2 82 10 米 .
C
8米
∴这棵树在折断之前的 高度是10+6=16(米).
归纳总结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意,分析已知、未知间的关系; (2)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勾股定理等列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 决解 勾股定理 利用 转化 数学问题 建构 直
B
O
A A A A 想一想:蚂蚁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易知第一个路线最近.

勾股定理的应用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勾股定理的应用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高 12cm
A
A 长18cm (π旳值取3)
∵ AB2=92+122=81+144=225= 152 ∴ AB=15(cm)
蚂蚁爬行旳最短旅程是15厘米.
数学奇闻
聪明旳葛藤 葛藤是一种刁钻旳植物,它自 己腰杆不硬,为了得到阳光旳沐 浴,经常会选择高大旳树木为依 托,缠绕其树干盘旋而上。如图 (1)所示。
A
B
DEC
扩展
利用勾股定理作出长为 2 , 3, 4,5
旳线段.
用一样旳措施,你能否
提醒:利用上一种直角三角形旳斜边 作为下一种直角三角形旳直角边
在数轴上画出表达 1 2
3 4 5 ,…
1
12
3 45
• 用一样旳措施,你能
否在数轴上画出表达
12

1
32

4
5
3
45
1
0 1 2 32 5 3 4 5
数轴上旳点有旳表达有理数,有旳表达
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画出表达 13 旳
点吗?
L
解:分析 22 32 13
B
建立直角三角形
而两个直角边分别是2,3
2
那斜边一定是 13
0
1
2 A•3 1•3C4
试 一 试
1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再画图,在数轴上表达 13
旳点
2请同学们归纳出怎样在数轴上画出表达 13 旳点
A
A′
E
F
C
B
●在一种内腔长30cm、宽40 cm、高50 cm旳木箱中放一根笔直旳细玻璃管, 这根玻璃管旳长度至多为多少cm?
B
C
A
D
●在一种外长30cm、宽40 cm、高50 cm旳木箱旳外底部 A处有一只昆虫,它在外壁上绕行了一周半最终到达上端 顶点B处,试探究昆虫爬行旳最短旅程.

勾股定理的应用(优质课)获奖课件

勾股定理的应用(优质课)获奖课件

欲登上12 m的建筑物,为了安全,需使梯子 A 底端离建筑物底部5 m,至少需要多长的梯子?
12 m
C
5m
B
一个圆柱形易拉罐,下底面A点 处有一只蚂蚁,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 的点B处有粒糖,蚂蚁想吃到点B处 的糖.
B
A
(1)蚂蚁从A点爬到B点可能有哪些路线?
同桌讨论后,在自己的圆柱上画出来.
议一议
3 勾股定理的应用
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
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在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图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1.你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吗? 2.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a,b,c(c>a,c>b), 能否判断这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B
A
B
B
A
【解析】因为从A到B最短路径AB满足AB2=202+102=500>
400,所以不能在20 s内从A爬到B.
【规律方法】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找出两点间的最 短路径,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 1.没有图的要按题意画好图并标上字母. 2.有时需要设未知数,并根据勾股定理列出相应的方程 来解.
【例1】在下图的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把各 【例题】 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观察它是什么形状,并计算 它的面积(0,4),(-4,-1),(-9,3).
y 【解析】形状为 等腰直角三角形,
直角边的长为
6
(面积为 4 1) 2 4 2 41
1 41 41 41 202 )若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 20 cm 的 刻度尺,能有办法检验 AD 边是否垂直

第课时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ppt课件

第课时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ppt课件
C
2019 -
B C′
B′
14
三 利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距离
问题 在A点的小狗,为了尽快吃到B点的香肠,它选 择A B 路线,而不选择A C B路线,难道小狗也 懂数学? C A
B
AC+CB >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思考 在立体图形中,怎么寻找最短线路呢?
2019 15
问题: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 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 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 A 处,蚂蚁怎么走最近? 蚂蚁A→B的路线 A' d B B
2019
-
4
典例精析
例1 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m的 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分析:可以看出木板横着,竖着都 不能通过,只能斜着.门框AC的长 度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只要 AC的长大于木板的宽就能通过.
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 AC2=AB2+BC2=12+22=5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意,分析已知、未知间的关系; (2)构造直角三角形; (3)利用勾股定理等列方程; (4)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 决解 勾股定理
2019
转化
数学问题 建构
利用
-
直角三角形
9
练一练
1.湖的两端有A、B两点,从与BA方向成直角的BC方向 上的点C测得CA=130米,CB=120米,则AB为 ( A )
A A′
C
2019
B C′
-
B ′
13
证明:在Rt△ABC 和Rt△A ′B ′C ′中, ∠C=∠C′=90°, 根据勾股定理得 BC = AB 2 -AC 2 ,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优课教学课件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优课教学课件
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a 几何语言
C
在Rt△ABC 中,∠C = 90o
a 2 b2 c2
c
bA
勾股定理
B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
c
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a
公式变形:
C
b A
a2 c2 - b2
a c2 -b2 ,
b2 c2 - a2 c2 a2 b2
所以 (x+1)2=x2+32
x2+2x+1=x2+9 x=4
所以 x+1=5
所以 x+(x+1)=4+5=9 答:这棵树在折断之前的高度是9米.
A
x米
(x+1)米
C 3米 B
建模思想+数学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勾股定理
课堂小结
(问题缺形难直观)

建立 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
(转化思想)
股 定
化为数学中的的直角三 角形问题
OD2=CD2-OC2=2.62-(2.4-0.5)2=3.15
O BD
A2.6 2.4源自OD 3.15 1.77,
BD OD OB 1.77 1 0.77 .
O?
B
C
所以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5m时,梯子底 端并不是也外移0.5m,而是外移约0.77m.
2.6 2.4-0.5
O
?
D
例2 如图所示,一架2.6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
排忧解难
例1 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m 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4-2-2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1)用一根铁丝缠绕连结 A,B 两点,计算铁丝最短长 度,用图①计算,应用等式为_A_B2=(πr)2+h2 __.
(2)点 A 到点 B 的直线距离可用图②计算,应用等式 为_A_B_2=(2r)2+h2 _.
(3)题(1)中如果是 A,C′两点,计算铁丝最短长度, 用图①计算,应用等式为_A_ C′2=(2πr)2+h2__.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总结] 解决有关立体图形中路线最短的问题,其 关键是把几何体上的路线问题转化为平面上的路线问 题.如圆柱侧面展开为长方形,圆锥侧面展开为扇形,长 方体的侧面沿某一条棱展开为长方形等.运用平面上两点 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利用勾股定理求解.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归纳总结] (1)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证明两条 线段相等,只需直线满足垂直、平分即可.
(2)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可证明垂直关系和线段 相等关系.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探究新知
活动1 知识准备 等腰三角形 ABC 中,底边 BC 上的高为 AD. (1)已知 BC=8 cm,则 CD=_4_c_m_; (2)已知∠BAC=80°,则∠BAD=_4_0_°_.
图 13-5-5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解析] 由 AB=AC,DB=DC 可以知道 AD 是 BC 的垂直平 分线,点 P 又是 AD 上的点,所以 PB=PC.因此就要考虑如何由 线段相等证得角相等,故应连结 BC,探讨∠ABC 与∠ACB,∠ PBC 与∠PCB 之间的关系,从而来证明∠ABP=∠ACP.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新知梳理
► 知识点一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__ 距离相等 __.
► 知识点二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到线段两端__ 距离相等 __的点在线段的__垂直平分线__上.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 知识点三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且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新知梳理
► 知识点一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__ 距离相等 __.
► 知识点二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到线段两端__ 距离相等 __的点在线段的__垂直平分线__上.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 知识点三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且 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活动2 教材导学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完成下列填空,想一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
端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1)线段既是__ 中心对称 __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__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__;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2)如图 13-5-3,设直线 MN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垂足为点 O,P 是 MN 上的点,连结 PA,PB.根据__S.A.S_. _,可 得△_P_A_O_≌△PBO,从而 PA=PB.这表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 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__等__.
探究问题二 实际问题 例 2 如图 14-2-4,是飞船舱内一个长、宽、高分别为 50
cm,40 cm,30 cm 的长方体的空间,宇航员能否把一根长为 70 cm 的实验仪器放进去?请说明你的理由.
图 14-2-4 解: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因为∠ABC=90°,AB=50 Cm, BC=40 Cm,所以 AC2=AB2+BC2=502+402=2500+1600= 4100; 在直角三角形 A1AC 中,∠A1AC=90°,AC2=4100,A1A2 =302,所以 A1C2=A1A2+AC2=302+4100=5000. 所以长方体内最长对角线 A1C 的长的平方为 5000>4900 =702 .故仪器能放进去.
端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1)线段既是__ 中心对称 __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__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__;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2)如图 13-5-3,设直线 MN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垂足为点 O,P 是 MN 上的点,连结 PA,PB.根据__S.A.S_. _,可 得△_P_A_O_≌△PBO,从而 PA=PB.这表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 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__等__.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究新知
活动1 知识准备 1.如图 14-2-1 所示,可以看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是_长__方_.形
图 14-2-1 2.在连结两点的线中,_线__段_最短.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2 教材导学 生活中勾股定理的应用 一个圆柱,将其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如图 14 -2-2①所示.沿着圆柱中心面剖开,截面也是一个长方形, 如图②所示.设该圆柱的半径为 r,高为 h,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 蚂蚁由 A 点沿长方体的表面爬行到 C1 点,有 三种方式,分别展成平面图形如图: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如图①,在 Rt△ABC1 中, AC21=AB2+BC21=42+32=25,∴AC1= 25. 如图②,在 Rt△ACC1 中, AC21=AC2+CC21=62+12=37,∴AC1= 37. 如图③,在 Rt△AB1C1 中, AC21=AB21+B1C21=52+22=29, ∴AC1= 29. ∵25<29<37, ∴沿图①的方式爬行路线长最短,最短的路线长为 5.
(1)如果要确定这一点,那么只需画两边的垂直平分线取 其交点即可;
(2)注意区分:若要求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则是三个内 角平分线的交点(下一节学到);若要求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 的点,则是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重难互动探究
探究问题一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例 1 如图 13-5-4 所示,在△ABC 中,DE 是 AC 的垂 直平分线,AE=3 cm,△ABD 的周长为 13 cm.求△ABC 的 周长.
活动1 知识准备 等腰三角形 ABC 中,底边 BC 上的高为 AD. (1)已知 BC=8 cm,则 CD=_4_c_m_; (2)已知∠BAC=80°,则∠BAD=_4_0_°_.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活动2 教材导学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完成下列填空,想一想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
图 13-5-3 你还能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吗? ◆ 知识链接——[新知梳理]知识点一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 逆命题是_到_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__上; 已知该命题是真命题,在图 13-5-3 中,若直线 MN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则当点 P 满足 PA=PB 时,点 P 在直线_M_N_ 上. 你能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吗? ◆ 知识链接——[新知梳理]知识点二
图 13-5-3 你还能知道线段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吗? ◆ 知识链接——[新知梳理]知识点一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2.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 逆命题是_到_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__上; 已知该命题是真命题,在图 13-5-3 中,若直线 MN 是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则当点 P 满足 PA=PB 时,点 P 在直线_M_N_ 上. 你能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吗? ◆ 知识链接——[新知梳理]知识点二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归纳总结]通过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把未知的线段 转化为已知线段,是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的重要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探究问题二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 2 如图 13-5-5 所示,已知 AB=AC,DB=DC,P 是 AD 上的一点.求证:∠ABP=∠ACP.
图 13-5-4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解析] △ABC 的周长等于 AB+BC+AC,而线段 BC =BD+CD.因为 DE 是 AC 的垂直平分线,则有 CD=AD, 所以 BC=BD+AD,从而求出 AB+BC,于是求得△ABC 的周长即可.
解:∵DE 是 AC 的垂直平分线, ∴AD=CD,AC=2AE=6 cm. 又∵△ABD 的周长=AB+BD+AD=13 cm, ∴AB+BD+CD=13 cm, 即 AB+BC=13 cm, ∴△ABC 的周长=AB+BC+AC=13+6=19(cm).
◆ 知识链接——[新知梳理]知识点三
14.2.1 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梳理
► 知识点一 直接应用型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利用题中的直角三角形信 息,直接应用勾股定理求解. ► 知识点二 间接应用型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不能直接求出线段的长,则 应根据题中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信息,考虑添加辅助线,构 造直角三角形进行求解. ► 知识点三 最短路线型 求几何体表面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通常将几何体的表面 展开,把立体图形转化为_ 平面__图_,形再根据“两点之间,线 段最短”这个公理找到最短距离,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 算求解.
13.5.2 线段垂直平分线
证明:连结 BC. 因为 AB=AC,DB=DC(已知), 所以点 A,D 均在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上(到线段两 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 AD 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因为点 P 在 AD 上,所以 PB=PC(线段垂直平分线上 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所以∠PBC=∠PCB(等边对等角). 又因为 AB=AC, 所以∠ABC=∠ACB(等边对等角), 所以∠ABC-∠PBC=∠ACB-∠PCB, 即∠ABP=∠AC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