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维度

合集下载

群体事件应对措施

群体事件应对措施

群体事件应对措施一、预防群体事件的原因及必要性群体事件指涉及大量人群参与,具有集体性和规模性的事件,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示威抗议、暴力冲突等。

这些事件往往威胁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和应对群体事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以确保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强化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群体事件的定义和分类,明确参与者的权利义务,为应对群体事件提供法律依据。

2.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建立群体事件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和各级机构的职责,确保应急资源的调配和应急响应的迅速有效。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1. 公民教育:加强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提高公民的法律和安全意识,引导公民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

2. 媒体宣传: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宣传正确的示威抗议方式和维权渠道,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诉求。

四、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1. 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群体事件预警机制,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群体事件。

2. 公共安全防控:加强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如视频监控、智能报警系统等,增加预防和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

3. 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执法机构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

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 加强社会矛盾调处: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加强各方面力量的协调配合,化解矛盾冲突,预防群体事件的发生。

2.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就业机会的提供和社会福利的改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增加社会稳定因素。

六、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1.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提高对群体事件的预警、应对和处置能力。

2. 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群体事件的防范和化解,发挥社会组织在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总结:群体事件应对措施的实施,需要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以及跨部门协作等多方面的努力。

“四个全面”:有效化解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维度

“四个全面”:有效化解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维度

“四个全面”:有效化解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维度作者:刘勇黄杨森来源:《理论导刊》2016年第03期摘要:“四个全面”是有效化解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根本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分别从根源、动力、约束、保证等方面,持续深入推动重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我国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的四个重要维度。

从“四个全面”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积极探索“四个全面”在化解群体性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与机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四个全面”;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维度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3-0060-05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相继提出并最终确立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主要内容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进一步对这一战略布局的定位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阐发:“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1]“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能够在全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而且为解决社会中突显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契机。

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2]就我国转型时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而言,作为当下复杂社会矛盾的不断外化与集中体现,其固有的危害性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而“四个全面”的提出恰恰从根源、动力、约束、保证等四个维度,持续深入推动重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有效化解当下我国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指南和战略举措。

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把握三个维度

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把握三个维度

突的适度发生,相关利益群体的 利益诉求得不到实现或相关问题 得不到妥善解决, 则可能导致社 会矛盾积聚,并且这种社会矛盾 会出现从 “ 现实性冲突”向 “ 非 现实性冲突”转化② 社会冲 。当 突从手段向目的转变时, 这种社
l 些不仅危害社会秩序甚至危害党 l 在传统的群体性事件中,利 l 的执政地位的群体性事件的存在,l 益主体主要是在政策制度设计中 l如贵 安 “・ ” 烧事 l处于不 州瓮 6 8 打砸 件。 2 对等地位的弱势群体 ( 如 i此类事件与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区 l 农民工 )往往具有文化程度较低、 , 8别在于, 其现实影响兼有 “ 现实 l法制意识不够健全、 相对剥夺感 l性冲突” 存在直接利益冲突者 )l较强等 ( 特点, 处于社会较底层。 l与 “ 非现实性冲突” 存在 “ ( 无直 l 按照中国社科院十大社会阶层的
求, 而不是以损害合法性为代价 达平台, 现实矛盾网络化、网络 l态, 对可能发生事件的重点时间、
承 。些社 序i 攻 段迅猛但协调程 l弱势群体为主的体 件以 种定因素”后,于秩 l 路 当我 革 l 的性 中 耋 受 内度冲 为进 坚 ,、、 问传 利益群体因, 方 当属 会可发径 前国开 在 群 事缺乏 范 的 这会视 展 。,改 放 式一 社突 l治和文化建设发展济会 题 统 围适 种对话方式 入 阶经社政 “稳 不 会能 决问机度,深的弊 l 的能往利 可中解结的l够些次制、 够达,将诉 鎏 也流 能断 症题 不一层体端 足表力往益 可, 被失
。 41
幽 翻 E U PX IN
的过激方式, “ 如 厦门P x项目”l低其言行的理性与责任心 ; 所谓 ;即同时向上级部门和地方党委、
事 件中, 万左 厦门 民以 l无界性, 2 右的 市 集 是指网络、 手机作为表 政府报告,并根据掌握的情况, l 体“ 步” 方 达 的 散 的 式表 抵制 诉求,《达平台, 了现实世界的 1分 超出 地域 析可能出 现的问 提出 题, 预防 但未 发 行为 。 法 化,l界限, 息能够 传播、 引 过激 ⑥ 所谓 律 信 快速 扩散, 措施, 政领导正 l 为党 确决策当 好 是 利益主 在表 指 体 达利益 诉求时,l甚至 较为强 形成 大的舆 论。网 }参 为有关 络、 谋, 部门开 展化解工作 能够同 时兼顾合理性与合法性,l手机极大地颠 传统的 覆了 社会动 提供依据。同 公安机关要做 l 时, 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表 达其利益诉 l员方式, 拓宽了群体性事件的表 l好 信息的 跟踪调查, 掌握发展动

浅谈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治理

浅谈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治理
公共管理

浅谈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治理
李成旭 河口采油厂物资配送站
摘 要】 一个国家 、 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 。 近年来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 各种不安定因素日益 【 突出 。 本文从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几起恶性群体性事件入手 , 客观分析了群体 性 事 件 产 生 的 原 因 , 并从建立完善三个机制等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的 防范与治理提出了拙见 。 【 关键词 】 群体性 防范 治理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 型 时 期 , 复杂化 , 各种不安定因素日益突 出 。 特 别 是 因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引 发 的 化、 群体性事件 不 断 增 多 , 且具有组织性、 违法性、 对抗性等特点, 已严重影 响到社会政治和生活的稳定 。 因此 , 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建立 成 为 关 系 到 改 革、 发 展、 稳定 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的 工 作 体 制 机 制 , 的全局性重大课题 。 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 , 一定要充分了解民情民意, 预见群体 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提 性事件苗头 。 通过及时收 集 和 定 期 反 映 情 况 , 供科学依据 。 加强组织 领 导 , 建 立 矛 盾 纠 纷 调 解 的 防 范 网 络。 以 加 强 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 , 不断加强企业 党 组 织 建 设 ,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 式方法 , 加强主流观教育 , 切实 做 好 一 人 一 事 的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及时疏 通和化解困难职工的情 绪 。 建 立 和 完 善 责 任 明 确 、 一级为一级负责的 矛盾纠纷调节防范工作网络 。 同时要 加 强 对 各 级 领 导 干 部 的 教 育 和 培 训,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 政策水平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 , 建立快速高效 的 处 置 机 制 , 构筑多层次解决体 当 前 绝 大 多 数 群 体 性 事 件, 都是由于群体访处理不及 系 。 实践证明 , 时、 处理不好引起的 。 因此建立快速 高 效 的 处 置 机 制 , 及时妥善解决好 对于预防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发 生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要 针 群众的问题 , 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制定出 针 对 性 和 实 战 性 强 的 稳 定 工 作 预 案。在 处置群体性事件 时 , 要 按 照 教 育 疏 导、 依 法 处 理、 防 止 激 化 的 要 求, 依 法、 果断 、 稳妥地处置 。 一 时 无 法 解 决 或 群 众 要 求 过 高 无 法 满 足 的 , 有 关地区 、 部门和单位领导要继续做好 群 众 思 想 工 作 , 严密跟踪掌握组织 者、 挑头者 , 做好防范化 解 工 作 , 避 免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发 生。 必 须 牢 牢 地 把握群体访这道防线 , 切不能由群体访引发成群体性事件以后再去处 给工作带来 被 动 。 为 此 , 必须进一步加强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 置, 度, 及时把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 状 态 , 提高群体访的解决力度。要 坚 持重心下移 , 把防范化 解 的 重 点 放 在 基 层 。 建 立 定 期 排 查 调 处 重 大 矛 盾纠纷的工作制度 , 坚持 抓 早 、 抓 小 的 原 则, 把重点时期的防范化解工 做 到 重 点 时 期 重 点 抓, 平 常 时 期 经 常 抓, 对一 作延伸为经常性的工作 , 些倾向性的闹事苗头采取有力措施 , 防止矛盾的聚集和扩大 。 三是关注民生 , 完善社会宣泄机 制 , 构筑稳定和谐的社 会 环 境。在 陇南事件中 , 共烧毁市委机关办公房间 1 车辆 2 打伤武警6 1 0间、 2辆、 9 人、 公安民警 2 人 、 当地记者 3 名的 严 重 群 体 事 件 。 据 悉 当 地 警 方 刑 事 拘留 3 0 人 。 究其原因主 要 是 因 为 没 有 建 立 起 畅 通 的 宣 泄 机 制 。 一 般 群体性事件在其发 生 的 初 期 , 还 只 是 表 现 为 一 种 隐 性 的、 个别的 说来 , 状态 。 如果缺乏正常是宣 泄 的 渠 道 , 个别的不满情绪和不满行为就会 聚集 , 变成大量 的 、 集 中 的 社 会 不 稳 定 因 素, 从 而 危 及 到 社 会 的 稳 定。 因此 , 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能够及时疏 通 群 众 中 的 不 满 情 绪 、 排放社会中 积累起来的各种冲突因素的机制 , 使正规的社会宣泄渠道越来越畅通。 通过经常的 、 小规模的发泄方式排放 出 来 , 不至于因不断聚集而酝酿成 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 除 继 续 加 强 原 来 的 群 众 来 信 来 访 、 投诉电话 还可以适当开辟各种形式 的 社 会 协 商 对 话 渠 道 , 使社会宣泄 等渠道外 , 渠道更加多样 、 更加畅通 , 做 到 有 话 可 以 说, 有 冤 可 以 申, 有 气 可 以 出。 制定有关法规和办法 , 把宣泄行为纳 入 法 制 化 轨 道 , 通过合法的方式反 映问题 。 要关注民生 , 通过各种渠道 倾 听 职 工 呼 声 , 关注职工群众的需 求, 对于合理正 当 的 诉 求 , 要 积 极 协 调 有 关 部 门 予 以 解 决。 多 做 稳 人 心、 暖人心的事情 , 营造和谐氛围 。

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

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

如何处理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影响到大量人群的重大事件,例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处理群体性事件需要高度的组织协调、物资准备和心理关怀,以下是一些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和经验。

一、领导层要积极参与在群体性事件中,各级领导的参与十分重要。

领导层要及时到现场指挥救援和处理工作,发布最新情况和指令,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集中全力把事件处理好。

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实行了“总理挂帅、部长抓落实”的制度,保证了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二、做好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的群体性事件,需要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应急物资的准备、应急响应的程序、应急行动的准备、各项任务的分解和实施、班组交接的程序、以及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等内容。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各方面部门制定了应急预案,物资准备充足,疫情防控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大大减缓了疫情的传播速度。

三、做好宣传引导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指令,引导公众掌握正确的信息和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引起恐慌和不必要的损失。

例如,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中,政府及时发布了有关辐射的信息,出动数百名官员与志愿者进行场地测量、清理和监测,保护了周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加强心理疏导在群体性事件中,人们往往会陷入恐慌、无助和悲痛之中,需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疏导服务。

例如,在“3.15”晚会火灾中,各方面部门提供了相关的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了伤者和家属调整心态,缓解了事件对心理的冲击。

五、加强后续管理群体性事件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往往同样重要。

需要对事件的原因和责任进行认真核查和处理,对受害者进行恰当的抚慰和补偿,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例如,在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中,中国政府成立了调查组和赔偿组,对事件中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向受害者提供了合理的赔偿和补偿。

综上所述,处理群体性事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需要提高组织能力、应急意识和心理疏导能力,也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后续管理机制,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事件的影响和损失。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群体性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例如自然灾害、疫情传播、恐怖袭击等,这些事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扰。

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和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治理展开讨论,探讨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旨在为遇到类似事件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社会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影响的突发事件。

这类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突发性强。

群体性突发事件通常在短时间内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难以提前做出有效的防范和应对。

2. 影响范围广。

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影响范围广泛,可能跨越多个地区、多个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都可能引发影响。

3. 社会影响深远。

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经济危机和政治变革。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应对和治理这类事件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调,需要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实施。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应对和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预防为主。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公众应对能力等,以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2. 综合施策。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综合施策,包括政府行为、社会组织协作、民众参与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形成合力应对。

3. 科学决策。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要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意见进行决策,避免盲目行动和恐慌情绪的蔓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信息透明。

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需要及时公开信息,向公众传递准确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5. 救灾优先。

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受影响的群众和地区,应当优先考虑救灾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安全。

这些原则可以为各国政府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和举措。

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重点

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重点

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一、2008年群体性事件引人瞩目2008年注定是充满着大喜大悲、极不平常的一年。

国人在分享奥运成功举办的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诸如汶川地震这样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痛苦与悲伤。

但是除却这些,让关注着中国法治进程的人们印象尤为深刻的,却是各地层出不穷的群体性事件。

其中影响深远、引人瞩目的有:6月28日至29日凌晨,贵州省瓮安事件;7月19日,云南省孟连事件;11月份,由重庆市出租车罢运引发的连环出租车罢运事件,此起彼伏。

11月3日,重庆市出租车罢运;随后,海南三亚、甘肃永登、云南大理、广东汕头相继出现了出租车司机集体停运事件。

11月17日,甘肃省陇南事件。

……2008年究竟发生了多少群体性事件,官方尚未公布最新的数据。

不过三年前的一组数据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

这些事件引发了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日益成为困扰我们的严重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

从628瓮安事件到719孟连事件,从广东深圳到甘肃陇南,积蓄已久的社会矛盾通过一起起的群体性事件像火山喷发般,集中、直观地暴露和展现出来,以一种悲剧式的表演再次应证了中央“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的准确判断。

这也迫使政府管理必须直面这类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呈现新的特点及其频发的原因(一)群体性事件呈现新的特点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

从理论上来讲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体的群体性;主观方面的目的性;客观方面的危害性;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事件原因的复杂性。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新情况:第一,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扩展,上访部门应付不了。

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5篇)

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5篇)

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5篇)第一篇: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在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多发高发的态势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紧要的工作任务。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的新特点1、主体多元性。

1-11月,我县共发生集体上访65批次,群体性事件8起。

其主体过去以农民为主,现扩大到民师、退伍军人、退休人员、城镇居民等不同的社会阶层。

并且参与的主体没有固定性,往往个案因处理不当、化解不力,就容易形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2、焦点复杂性。

往往是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别有用心人的插手交织在一起,社会矛盾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剧。

3、走向激化性。

从近期发生的“开县移民”等群体性事件来看,实质上就是当有的个体或群体政治上、经济上的权益得不到解决或满足时,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错误观念支配下,纠集人员、扩大事态,指望用过激行为来把事态扩大,向政府施压,解决问题。

4、组织严密性。

从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经验来看,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有一定的酝酿过程,都有策划组织者,参与者往往行动统一、进退有序,表现出相当的组织性、目的性和纪律性。

5、过程反复性。

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焦点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加之,有的群众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道听途说,还有的根本就缺乏法律意识,抑或是故装不懂,无论工作人员如何解释法律、政策,只要认为对他们不利的都一概不听,讨价还价,反复纠缠。

在处理“民师集体上访”、“开县移民”等群体性事件时,无不是经过几轮回合的做工作、讲政策。

二、正确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看似不相关联、形态千差万别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变中有序,有规可循。

循因溯果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群众心理变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摘要: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是主体为弱势群体,主要发生在县域范围内,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县政府和乡镇政府。

本文以政府公信力为分析视角,认为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今,政府公信力正在逐步式微,导致群体性事件极易发生。

本文拟从政府公信力的三个维度:回应度、法治度、透明度来具体阐述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以期激发人们对于政府的认同感,强化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政府公信力;回应度;法治度;透明度“一个民族不能缺乏诚信观念,一个国家不能缺少信用制度,一个社会不能缺乏信用体系,一个企业不能忽视信用管理。

”一个政府理所当然也不能忽视信用建设,强化政府公信力成为题中之义。

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

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政府失信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权威及其形象,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极易发生,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正在不断损失。

浙江的钱云会事件、河南强制施工轧死人案、云南的孟连事件等都是如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犹如干柴烈火,看似偶然与随机,实则存在内生的逻辑性。

本文认为,应从政府公信力的角度去考察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的式微问题。

一、政府公信力: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思维视角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由突发事件或偶发事件引起,发展到参与人数较多,规模和影响较大,并且直接针对政府的聚众事件。

由于群体性事件具有突然性,人们往往停留于事件的表象,未对其内在本质进行深入的探究。

为什么群体性事件针对的对象总是基层政府?为什么群体性事件总是使政府立于两难的境地?为什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步弱化?对于此类问题的回答,需要将其放在转型期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予以考虑。

中国社会转型改变的不仅是社会结构,而且使政府的公信力发生了弱化,尤其是基层政府的公信力逐步式微。

笔者认为群体性事件就是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逐步式微的背景下发生的。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风险。

这些突发事件可能是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它们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如何应对和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管理问题。

本文将从预防、应对和治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预防预防是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

在预防方面,首先要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能力。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

公共基础设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确保其安全可靠。

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事故预防。

生产安全事故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和控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预防事故的发生。

要加强公共卫生预防和控制。

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要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服务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二、应对当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地应对成为重要问题。

应对突发事件要做到及时、全面和科学。

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领导指挥体系。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领导指挥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突发事件。

要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和物资保障。

应急救援力量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和装备,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

同时要加强物资保障,包括食品、饮水、医疗物资、救援设备等,确保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要加强信息通信和协作配合。

信息通信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健全的信息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

最后要加强心理疏导和社会稳定。

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要加强心理疏导和舆论引导工作,平息公众的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浅析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浅析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

浅析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摘要] 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

本文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造成的严重危害,分析了产生原因,从提高执政能力、完善预防处臵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预防的对策。

[关键词] 社会管理群体事件执政能力做好应对群体性事件工作,是当前各级党政干部面对的重大课题,是对各级组织执政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的严峻考验,意义十分重大。

一、危害趋势目前,由各种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成为社会热议的敏感话题。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位和内涵,还没有具体、统一的界定。

一般指多数人为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采取静坐请愿、聚集上访、罢市、罢工、阻断交通等非正常渠道和极端方式的集体行为。

多发领域主要有:社会治安、民间纠纷,农村财务管理、农民负担、基层选举,国有企业改革,非法集资行为和金融纠纷,历史遗留的自然资源权属争夺,征地拆迁、移民搬迁等各项政策落实,城市管理,民族、宗教间信仰和利益矛盾,行政执法、涉法案件等。

2005年《社会蓝皮书》披露:“1993年到2003年十年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73万增加到约307万。

”群体性事件发生及事态的扩大,干扰了发生地区的正常工作、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消极因素。

从全局来看,影响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给国家财产和群众根本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国内外造成了恶劣的负面效应,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十分严重。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推进,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利益调整,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将在一定程度存在。

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反映的现实利益问题日益增多,诉求问题也相对集中,出现了跨地域组织串联、在国家重要敏感时期择机爆发的新动向。

今后一个时期将呈现高发态势,出现数量增多、规模扩大、领域扩展的趋势。

一些潜在的群体性事件随时处于爆发临界状态。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在社会矛盾凸显高发期。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如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是新时期各级党政干部面对的重大课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态势(一)群体性事件的形态及成因1.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态目前国内理论界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解和界定是不一致的,往往因为学科视角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阐释。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有学者把群体性事件界定为:是指在特定情景下,由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特定群体或偶合群体,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或表达某种诉求,或发泄不满情绪,采取超越国家法律法规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的集群行为[1]。

2.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第一,利益矛盾是产生群体性事件的经济根源。

群体性事件大多数是由各种利益矛盾引发,且多数由直接、相关的经济利益矛盾引发。

当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时,部分群众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以极端方式上访请愿,以过激行为制造影响,以违法形式表达诉求,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第二,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有的干部脱离群众,行政不作为、错误决策和贪污腐败,从而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比如征地拆迁中的群体性事件,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导致的群体性事件等,往往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失误、政策不稳定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群众民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淡薄,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文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民主意识逐步增强,民主要求越来越高,参政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法制观念淡薄,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当与其利益出现磨擦或产生纠纷时,一些群众受“民主意识”驱动,使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问题演化成群体事件。

第四,社会转型期的矛盾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根源。

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能力预防处臵好群体事件已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群体性社会纠纷的特点和成因,提高处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妥善有效的处臵好群体性突发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个别个体和群体在其利益受到损坏或者得不到满足时,由个别人组织或煽动,以要求解决问题为目的,采取游行集会,集体上访、罢工,围攻或冲击党政机关等方式实施的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事件。

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事件的公开性。

参与事件的人员大多因某种原因或某种利害关系临时汇集而成,一旦引发,常常具有公开性质,参与人员往往情绪高昂,言行过激,举止失范,并且事发场所往往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如在公路静坐,阻塞交通;如在机关叫嚷,造成围观;如以赴省进京相挟,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等。

(二)事件主体的群体性。

事件的发生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群众的共同思想情感或共同的利害关系,多为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更由于不少人员“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思想根深蒂固,因而参与人在思想上、语言上容易沟通,感情上容易接近,容易形成共识,产生共同的意愿和要求,很容易产生雪球效应。

事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十几人、几十人的上访很有可能发展为聚众闹事,攻击党和政府,造成大范围的社会动荡。

(三)参与人利益的共同性。

纠纷的发生往往是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或利益差别而引发的。

如企业改制造成下岗工人不能及时妥善安臵、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一等,都成了他们维护切身利益的根本原因,而共同的利益目标又把他们维系在一起,又很容易获得社会同情,极易吸纳相同利益者,使群体逐步扩大,事态不断蔓延,极易导致突发性事件发生。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挑战。

从大规模灾难到社会动荡局势,这类事件都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这些事件可能来自于多种原因,例如天灾、人祸、疫情等。

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我们需要做到及时响应并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减轻事件对人民的影响。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包括危机预警、信息收集、协同救援等部分,确保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人们足够的保护和支持。

其次,我们需要强化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

在应对灾难时,救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加强设施建设,为救援人员提供更好的物资、装备和技术支持。

此外,我们也需要做好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救援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强化救援能力是我们在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要采取的最基本措施。

再次,我们需要建立多方协作的应对体系。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需要多方协作才能有效应对的,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社会组织。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开放性、协作性的平台,鼓励各方共同研发应对方案。

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各方需要积极协作,分享信息和资源,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形成协同应对的力量。

最后,我们需要强化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变能力。

面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我们需要迅速反应,快速制定应对措施,并及时实施。

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协调、统筹和指挥,确保救援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的培训,让更多的人懂得如何在突发事件中理智应对,为灾难应对工作提供更多的力量。

综上所述,要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我们需要建立完整的应对机制,强化救援能力,建立多方协作的应对体系,同时也需要强化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变能力。

只有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我们才能为突发事件的应对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起更加稳定、安全、和谐的社会。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和调查思考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和调查思考

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和调查思考汇报人:日期:•群体性事件概述•预防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措施目录•调查思考:深入剖析群体性事件原因•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未来展望01群体性事件概述群体性事件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标,聚集在一起采取的集体行动。

定义群体性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组织性、情绪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置。

特点定义与特点因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维权型群体事件因对政府或特定组织的决策不满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抗议型群体事件因社会矛盾激化、暴力冲突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骚乱型群体事件因恐怖主义活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恐怖袭击型群体事件社会稳定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经济损失群体性事件可能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政治影响群体性事件可能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政治稳定和发展。

02预防群体性事件的策略设立预警指标根据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设立预警指标,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

制定预警方案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应对措施。

建立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判。

建立预警机制通过政府、媒体、社交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多渠道收集信息组建专业的信息分析团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找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线索。

建立信息分析团队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为决策提供参考。

及时反馈信息加强信息收集与分析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预案的目的和原则01制定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02根据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和规模,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通讯联络、现场处置、医疗救护、交通管制等方面。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与治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并涉及到大量人群的事件,如火灾、地震、洪灾、恐怖袭击等,这些事件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影响。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必须有一个科学的预警预报和处置应对机制,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一、预警机制:及时获取信息,预警等级明确预警机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之前以及事件发生后及时获取信息、预测趋势和风险等,提前做出预警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

预警需要根据事件的性质、等级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明确预警等级,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

同时,预警应该具有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等特点。

二、应急机制:定位指挥,专业救援应急机制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据一定的程序和组织体系,进行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应急机制需要明确指挥等级,确定指挥机构,确保指挥层次清晰、统一和专业。

同时,需要制定详细的处置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实施应急救援工作中,应当注重专业救援,建立和完善救援体系,提高救援能力。

三、舆情管理:信息发布,公众心态稳定突发事件的管理中,舆情管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舆情管理能够稳定公众的情绪、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并提高公众信任度和社会凝聚力。

而在舆情管理中,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更应该得到重视。

信息发布需要及时、准确、透明等特点,以防止造谣传谣甚至制造恐慌等情况的发生。

公众参与则可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提高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对能力。

四、安全防护:控制风险,提高安全性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治理中,安全防护也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环节,安全防护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如控制风险、提高安全性等。

对于公共建筑、交通、场所等,要严格控制进出口,并设立安检设备,避免恐怖事件的发生。

同时,也要加强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提高员工及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总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治理需要政府、公民和各个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建立起有效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舆情管理和安全防护措施,并加强不同机构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把握三个维度

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把握三个维度

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把握三个维度
龙波
【期刊名称】《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0(020)002
【摘要】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比较突出.公安机关正确应对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必须从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入手,正确把握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哲学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探求破解难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总页数】4页(P5-8)
【作者】龙波
【作者单位】衡阳市公安局警令部,湖南,衡阳,4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1
【相关文献】
1.思想政治工作预防群体性事件的三个维度 [J], 王军
2.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把握三个维度 [J], 龙波
3.文本细读必须把握好三个维度 [J], 薛德荣
4.组织后备力量应对群体性事件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J], 黎仕林
5.核心要素整体发展合力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必须着重把握的三个维度 [J], 张立;杨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个全面”:有效化解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维度

“四个全面”:有效化解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维度

“四个全面”:有效化解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四个维度作者:刘勇黄杨森来源:《理论导刊》 2016年第3期刘勇,黄杨森(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四个全面”是有效化解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根本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分别从根源、动力、约束、保证等方面,持续深入推动重大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我国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的四个重要维度。

从“四个全面”的角度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积极探索“四个全面”在化解群体性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与机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四个全面”;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维度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3-0060-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研究”(15BKS109);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重大群体事件围观者参与冲突的价值因素研究”(13YJA710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网络话语权与重大群体事件舆情引导策略研究”(14JDSZK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勇(1974-),男,江苏沛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黄杨森(1991-),男,江苏新沂人,江苏师范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相继提出并最终确立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主要内容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进一步对这一战略布局的定位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阐发:“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1]“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能够在全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而且为解决社会中突显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契机。

思想政治工作预防群体性事件的三个维度

思想政治工作预防群体性事件的三个维度

作者: 王军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30-31页
主题词: 思想政治工作 群体性事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预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社会 维度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的急剧变革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进入到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

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是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反映。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必须为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健康、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危害之深,已经成为阻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脚步的绊脚石。

因此,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