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纲要:改革教学方法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
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
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
”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
”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
”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
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
叶圣陶阅读参考答案
叶圣陶阅读参考答案叶圣陶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和翻译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教育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涉及教育、文学、翻译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叶圣陶的阅读观为主线,探讨他的阅读理念和对教育的深远影响。
叶圣陶在他的著作《叶圣陶读书笔记》中提到:“阅读是人类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他强调了阅读对于个人发展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培养思考能力,并且在阅读中培养情感和审美的体验。
叶圣陶主张广泛阅读,不拘一格,涉猎各种领域的书籍,以培养自己的多元思维和综合素养。
叶圣陶对于阅读的态度非常谨慎和严谨。
他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思考。
他强调要有批判性思维,对所读之书进行分析和评价。
他鼓励读者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盲从于他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
他的这种阅读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叶圣陶还提出了“读书三境界”的概念,即“读书有三个层次:一是读到的书,二是读到的书的背后,三是读到的书与其他书的联系。
”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对书籍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他强调要善于将所读之书与其他书籍进行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叶圣陶的阅读理念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操,使他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叶圣陶的阅读理念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叶圣陶的阅读观深受广大读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推崇。
他的阅读理念强调了阅读对于个人发展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鼓励读者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善于将所读之书与其他书籍进行联系。
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精彩段落
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精彩段落叶圣陶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语文教育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提出了很多教学理念和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教授精彩的语文段落。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叶圣陶如何教授语文精彩段落。
叶圣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与阅读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
因此,叶圣陶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章,通过阅读来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艺术。
他会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培养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
叶圣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写作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手段。
叶圣陶会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灵感,通过模仿和创作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他会教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如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写出精彩的语文段落。
叶圣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叶圣陶会给学生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会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写出精彩的语文段落。
叶圣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鉴赏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鉴赏能力。
叶圣陶会教授学生一些文学批评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通过学习文学批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从而写出更加精彩的语文段落。
叶圣陶教授语文精彩段落的方法主要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与阅读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学生可以写出更加精彩的语文段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他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教育。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想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想叶圣陶是毕生从事语文教育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学思想设计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想入手,试图对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有所启发。
一.阅读教学叶圣陶说:“文学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它容纳下去,完全消化了,化为我们的营养料,以产生我们的新血肉。
”【1】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实施却并不完全科学,叶圣陶先生就阅读教学进行了详细的阐释,相信会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有很大帮助。
(一)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多项交流过程。
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一边站着作者,一边站着读者,只有通过文字这座桥,作者和读者才能会面,读者才能了解到作者。
所以,作品的意义并不是文本自生的,而是读者通过“桥梁”与作者碰面、交流后产生的结果。
(二)生本对话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作者和作品是通过课文表述的,而读者则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当然,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后面的教学活动就成了空中楼阁,那么,学生怎样有效的和文本对话呢?1.反复研读叶圣陶认为,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多揣摩,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这就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不仅要读懂文章的表面含义,也要读出文本的包蕴之意、弦外之音,达到对文本的透彻思考、领悟。
2.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作者与读者是平等的,这就使阅读更有意义,阅读就是作者与读者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生命价值和人生哲理的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充分的想象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多做倾听者和帮助者,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领悟和思考。
除了学生的反复研读和积极的心理因素参与,教师同样也要深入做好备课工作,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高度。
叶圣陶阅读教学观略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的 日色 由于山林 幽 暗 ,似 乎 显得 阴冷 。 “ E l 色” 是 视 觉 意 象 ,诗人 却 用 触 觉 感 受 的 “ 冷 ” 来 形 容它 ,采 用通 感 的修 辞手 法使 视觉 向触觉转 移 。 “ 咽” “ 冷 ”两 字绘 声绘 色 、精练 传 神地显 示 出 山 中幽 静 孤 寂 的景 象 ( 意 境 ) ,也 映衬 出 了 作
柔 、缓 三者相 结合 ,朗读 才会 有 效果 。 “ 闪电 ”
的景 致 是 短 暂 的 ,读 时 却 不 能 急 ,再 往 下 读 到 “ 脉脉 ”的 “ 流水 ” ,感 情 渐渐趋 于 平 和 。 《 荷
不 必像 精读 指 导那 样纤 屑不 遗 、发 挥尽 净 ,只需 提 纲 挈领 ,期 其 自得 。此外 ,略读教 材往 往是 专
61
』 洼书 话 。 蠢
集名 著之 类 的整本 书 ,要学 生能 全部 掌握 ,并非
易事 ,如抓不 住要 点 ,平 均使 用力 量 ,收效 就不 大 。 因而叶圣 陶认 为 ,必须 指 导学 生运 用思 考与 判 断 ,认清 全 书的要 点 ,从 中吸 收知识 ,增 进 自
深入理 解选文 的内涵 ,认真 揣摩 选文 的写法 ,从 中
揣 摩法 作 为一种 精 读方 法 ,就是 要 潜心探 求 文字 里 蕴含 的深意 ,使 其符 合作 者 或文 章 的本意 。如 何 揣 摩 ? 主 要 靠 读 者 的推 敲 。 在 推 敲 字 词 的 时 候 ,揣 摩作 者 的用 意 、作 品 的内涵 。笔 者 以引导
映它 高 而美 的特 点 ,不要 把 感情 处 理得 太浓 ;读
“ 花 ” 时感情 色 彩开 始加 重 , “ 羞 涩 ”一词 应 极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目录分析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重要论著,其目录清晰 地呈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通过分析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 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学方法。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十分严谨,章节划分合理。全书共分为四个部 分,分别是“听和读”、“说和写”、“课文教学”和“语文教育思考”。这 四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构成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
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叶圣陶先生提倡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 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他主张在语文教育中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 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感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一本关于语文教育的经典著作,作者叶圣陶先生是 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着深厚的造诣。通过阅读 这本书,我对于语文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有了更深的思考。
内容摘要
他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 性和教育意义。他还强调语文教材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和优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范本。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叶圣陶先生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他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即教学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他强调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他也强调要注重学 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 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语文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 学,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借鉴和参考。
理解叶圣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理解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从事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阐明了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提出“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课本”,“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一个终点”。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1】“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材料。
入选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的文章,可供入选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些入选的课文只是例子。
语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它的主旨在强调发挥教材的举一反三作用,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删补移,同时参阅其他同类教材。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论断是在当时“逐句讲解”教材之风盛行,拘泥于教材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环境下提出的。
他认为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便可使学生一辈子受用。
【2】在现今一些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教学参考书依赖性很大,未吃透教材、大纲,只讲课文,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指导阅读,与学生少进行沟通。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唯教材是从、唯答案是从的现象,上课时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讲授的、书本上的答案一字不差,但离开课本、老师后就寸步难行。
面对这种教条主义习气,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禁锢于固定的模式中,这种僵化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限制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好对于教材的应用。
叶圣陶阅读教学的目标、策略及意义
叶圣陶阅读教学的目标、策略及意义作者:陈洁韦冬余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5期摘要:叶圣陶在阅读教学方面有其独特想法,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和一系列思想体系。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
学生要尽量靠自己的能力进行阅读,教师通过精读和略读指导,使学生养成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最终达到不用教师指导而能举一反三的地步。
本文将对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基本目标、阅读教学策略以及现实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目标策略意义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编辑出版家、教育家。
他对中国当代的文学创作、语文教育、编辑事业等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道德、事业、文章,培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者、读者、教师、学生、编辑和出版工作者。
” [1] 叶圣陶对于阅读教学有其独特见解,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他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既有教师,还要有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他反复强调,学生的地位不能替代,更不能被剥夺。
阅读本身有其重要性,阅读教学不是注入式的逐句讲解,学生们应当采用一定方法、依靠自身能力、养成一定习惯地进行阅读,教师给与适当指导,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重要性显而易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很多问题。
叶圣陶先生对于阅读教学有着系统的理论和完善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叶圣陶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一)养成习惯,促进能力提升叶圣陶先生认为:“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这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 [2]叶圣陶先生特别注重好习惯的养成,习惯分为好坏,好习惯的养成,终身受用;坏习惯的养成,很难改掉。
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时能保持的,必然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逐渐养成。
要想学得好,要有认真的态度做前提。
一代宗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
一代宗师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写作教学观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
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
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
”“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
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
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
”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
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
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
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
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
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
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
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
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
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
或吟诵文本,向纵深处理解;或参读相关文章,向广度延伸;或应对教师考问,把前后所学钩连起来。
叶圣陶先生的整本与例子及不需要教
叶圣陶先生的整本与例子及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的整本与例子及不需要教渐新堂注意:这是我去年写的一篇短文,自认为至今仍然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
如何看待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如何守正创新,既有现代教育理念,又有身后的传统教育功力,这的确是一件很难处理的问题。
因为,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存在着明显不同。
但是,希望回到读四书五经整本书时代,希望回到完全的书院式的学校教育模式上去,恐怕也是很不现实的。
再等三五年之后回头看,就会发现,我们似乎又交了代价不菲的学费。
如果不分学段不分年龄,一刀切地一窝蜂地强力推行高等教育实现不了的事情到中小学里面来,其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现在将去年的文字贴出来,仅供一笑。
叶圣陶先生的在文学创作语言研究及语文教育上的奉献是令人敬仰的。
严瑾的治学态度,火热的创作激情,贴地的教育实践,都是颇有建树的大方之家。
尤其是在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在我国语文学科教育上,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下面可以举例看看其提出的实践及其背景:1941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此为叶圣陶1978年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提出的,见《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 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2.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语文教育书简-六》)3.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叶圣陶教育理念下学困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教育理念下学困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擅长语文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习的关键则在于阅读。
叶圣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很多具有启迪性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的学习困难儿童的阅读教育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叶圣陶是一位以诗为教育,以艺术为生活的教育家。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记忆课本内容。
他认为,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叶圣陶强调了学习的三种类型:机械型、理解型和创造型。
他认为,机械型学习只是简单地记忆,理解型学习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而创造型学习则是基于理解的基础上,自己创造新的知识。
他认为,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因为阅读是一种主动的思考过程,需要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教学中,叶圣陶强调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一味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学困生指的是那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阅读障碍、对学科缺乏兴趣等原因而出现学习上的问题。
如何通过阅读教育来帮助这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呢?1.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优秀作品的知识、用心讲解精华,并鼓励学生多读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2. 适当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和帮助学生,例如提供一些阅读技巧,帮助学生逐步改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
另外,在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要经常进行抽查、点评等互动形式,根据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知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19171982)中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和文学研究者,其英文译名为 Ye Shengtao,现今仍被誉为“语文教育的开拓者”。
他一生身处文学领域,以“人文思想”和“健康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发表了大量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为标题的文集。
叶老师在他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第一,他主张以“文学”为基本的教育课程,并提出“学习之道”,即“把文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因而能形成整体学习体系”。
第二,他强调“多元思想”,主张“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加强对学生自主思考,情感和行为的教育”;第三,他认为应当将“学习”与“表达”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在思想上的锻炼。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他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阐述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指导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叶老师提出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因而形成整体学习体系,这一思想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的规律和文学思想,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知识量和质量。
其次,强调“多元思想”,主张“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最后,他认为应当将“学习”与“表达”结合起来,通过“教师布置的题目,学生针对性地分析、提出文学作品的思想,使学生对文学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思想。
总之,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从人文教育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将文学思想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对文学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学思想。
正是由于叶圣陶的论文,使中国的语文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提出的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为现代语文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考。
学习语文单凭一副标本叶圣陶
学习语文单凭一副标本叶圣陶学习语文的确很重要。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的语文程度不够高。
语文程度不够高,大约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阅读。
比方看《人民日报》的社论,有些人看是看下去了,可是觉得不甚了然,抓不住要点,掌握不住精神。
另一方面是写作。
写了东西,总觉得词不达意,仿佛自己有很好的意思,只因为写作能力差,不能把它充畅地表达出来。
这就可见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都要提高。
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
写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达。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
这两件事没有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
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一、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上半年用起来的。
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一九四九年以后才统称“语文”。
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
比如锯子、刨子、凿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一般说来,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
固然,绘画、音乐、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可是除了这些以外,表达思想都要依靠语言。
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
工具有好有坏,有的是锋利的,有的是迟钝的,有的合用,有的不合用,这是一方面。
思想也有好有坏,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有的很周密、深刻,有的很粗糙、浮浅,这又是一方面。
叶圣陶谈阅读教学设计
叶圣陶谈阅读教学设计叶圣陶是中国教育家、语文学家,被誉为“现代国语运动的倡导者”,他对阅读教学设计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本文将围绕叶圣陶谈阅读教学设计展开讨论。
一、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一种获取信息、扩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思想和不同领域的知识,激发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前提,也是其阅读效果的保障。
叶圣陶强调,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组织阅读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等。
此外,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策略。
三、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
叶圣陶认为,阅读材料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读物,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相关学科的科普读物、名著等。
四、提供阅读指导与策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教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扫读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任务,要求他们回答问题、撰写读后感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创设互动性的学习环境叶圣陶强调,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创设互动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阅读报告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互动和沟通。
六、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估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并调整教学策略。
叶圣陶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平时观察、课堂表现、阅读报告等。
叶圣陶教育理念下学困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教育理念下学困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1. 引言1.1 叶圣陶教育理念的影响叶圣陶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他反对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认为,教育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是辅助。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与学困生的情况密切相关。
学困生往往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有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叶圣陶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倡导学生主体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有助于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困生来说,个性化教育是更好地满足其学习需求的关键。
通过了解学困生的特点、兴趣和学习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成绩。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对于学困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2 学困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学困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重视。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表现出较差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信心的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面临着种种挑战,如阅读困难、理解能力不足、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而提升学困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自主阅读能力是学困生学习的基础。
通过阅读,学困生可以不仅仅获取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升将使学困生在学习中更具自信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克服各种学习困难。
自主阅读能力是学困生发展综合素养的关键。
阅读是开拓视野、培养情感、增长智慧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困生可以拓展自己的眼界,了解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困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帮助他们提升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实现个人的自身价值和发展。
叶圣陶“例子说”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叶圣陶“例子说”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无论是200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是在实际操作阶段,很多老师对这一点把握不准。
有的老师抓住了教材富有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过于强调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关注生态,把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生命教育课、自然环境课、生态环保课;有的老师紧扣“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这一要素,把语文课演绎为思想品德课、伦理道德课、历史故事课,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的老师则迫于考试的压力,把语文教学内容狭隘地选定为凡是考试要考的,就讲,而且大讲特讲;凡是考试不考的,就一概省略不说,也不让学生自主学习。
他们把一篇文章切割成一个一个知识点,然后编成一道道题目。
这些老师的眼里只有题目,不见文章,更不见文学和文化。
当下,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使用语文教材?叶圣陶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坚持一生的教材观,在他深邃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叶圣陶主张通过语文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他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例子,而不应该是终点,它是打开无限知识库藏的“锁钥”。
新课标(2011版)规定,语文教材内容的安排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语文教材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教材不是目的,而是途径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教材为中心,把教材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教材”。
这种教材观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
叶圣陶主张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学最终目的不在于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触类旁通,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用教材教”,是通过对教材中一篇篇文章的学习,使学生习得语言建构与运用、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悟得审美鉴赏与创造、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不是一般意思上的“教教材”。
“单篇、群文、整书”阅读教学课型的比较与整合
“单篇、群文、整书”阅读教学课型的比较与整合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种课型。
这三种课型是根据教学材料的数量维度来划分的。
通过对这三种阅读教学课型的比较与整合,以期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从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一、三种阅读教学课型的内涵认识1.单篇阅读教学单篇阅读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一般两三课时完成。
如《颐和园》的常规教学,字词学习,梳理课文,两个片段的细致感悟就属精读课的第一课时。
特级教师蒋军晶说:“单篇阅读教学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举一反三’的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到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地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2.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于泽元教授在这个关于“群文阅读”的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就其中一个关键词“一组文章”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课内一组文章组成的群文阅读,课内外一组文章组成的群文阅读,还有全课外一组文章组成的群文阅读,包括一本书里的一组或群书里的一组。
而今在此作比较的,单指课内外一组的群文阅读,一般一课时完成。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美丽的谎言”群文阅读,先对比阅读课文《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得出“美丽的谎言”这类文章的共性,即在文章表达上都具有“善意的动机、刻意的言行、真相的呈现”,然后提供课外一篇阅读材料,进行印证性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在于,一个学期就只教学这二三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海量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整书阅读教学整书阅读教学,通常指班级读书会。
读书会根据阅读前和阅读后的指导区别,分为阅读指导课和阅读交流课,一般也是一课时完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在教学中的渗透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在教学中的渗透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的教材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不是一个终点”,它就好比“可以开发无限库藏”的“锁钥”;(1944)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1949),它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凭借,重要工具”(1961)。
要想扭转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必须讲求效率,讲究方法,使学生能“习教材之一例”而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
根据叶老的意思,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说、写两项能力一开始通过学习课文这个例子,掌握方法,进行模仿,渐渐地熟能生巧,形成技能。
当然要提高说写的能力,还要多阅读,多积累语言,否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叶老主张“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而教材应当”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1936)因此,作为“例子”的教材应该‘侧重文章形式,从形式上着眼去处置现成的文章”。
叶圣陶这句著名论断是对语文教学乃至教学观念的一大冲击和解放。
他表明:(一)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我们不能知识谨慎小心地匍匐、徘徊在“教参、教材“的话语光环里,满足于教材宣讲、一意灌输,难有质疑、否定与创造的作为。
(二)教材不是教学的终点站,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教材本身,而在于通过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
(三)作为例子的教材具有二次开发的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加以造、取舍、增删,以服务于特定的教学目的。
(四)“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并不是说例子可以任意选用,编排和使用,实际上选用哪些例子、怎样编排和呈现这些例子以及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处理这些例子,都应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的确,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应不同于生活中的阅读,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
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引导他们尽可能地自己去探索,通过阅读把握语言意义,储蓄语言材料,吸收语言营养,掌握语言规律。
新的读写观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
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
读完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就是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东西用在自己写的文章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写出来,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
“写”既是语言的内化,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对生活记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非常注意用“写”的任务来驱动“读”,使读写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文质兼美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一定具有独到之处,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对文本语言范式,即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探究。
要让学生学会用文本中突显的语言特点去学习表达。
例如,《绿叶的梦》通过一系列长短句的变化来表现孩子寻找树叶时那种欢快的画面。
课文写道:“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着,欢呼着,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
”这句中蕴藏着语言的美、形象的美、节奏的美。
学生在充分体会语句的基础上开始仿写,将生活的情境用有节奏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写道:下课了,我们唱着,跳着,笑着,拍着手,在操场上翻跟头,跳马,停下来说说话,聊聊天。
这样的仿写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又习得了语言。
2. 阅读课中常用的读写结合形式是学习文本的结构,并迁移运用。
文章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等。
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领悟模仿,尽快把这些构段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叶圣陶先生论阅读教学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论阅读教学的目的
●尝谓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阅读之能力。
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学生离校而后须阅读各类各体之文,故教材须兼收各类各体之文。
学生诵习教材,赖教师之指导,而领会其质与文。
第领会教材质与文犹未已也,非最后之目的也。
必于教学之际培养起自动性,终臻不待教师指导而自能领会之境,于是可以阅读书籍报刊而悉明其旨矣。
此则阅读教学最后之目的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二十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4-735页
●至于多诵文篇,故有俾于作文,然目的不仅在练习作文。
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6页
●(阅读的目的)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使咱们得以在革命和生产中很好地贡献力量。
——《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单篇、群文和整本书阅读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我一直认为,教学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
一个老师,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经验,在学习和改变上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课堂就私有化了,班级就私有化了,学校就私有化了。
作为一线教师,我总是自我提醒、鼓劲: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固步自封,要立足实际,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不能年复一年地重复工作”。
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除教科书外,应该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如自选的课外文章,如整本书。
现在的语文老师,也应该会组织不同的课堂阅读活动,如群文阅读,如整本书阅读。
三者之间,各有优势,相互无法替代。
先讲“单篇阅读”。
我们的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屈指数来,也有七、八种,但是你们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所谓“大同”,这些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型”教材,我们的教材编选方式,百多年来,没什么改变。
所谓“小异”,就是这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的线索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教材虽然有“单元”,但是单元内每篇文章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尽管早有人提倡“单元整组教学”,实际上,大家还是在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
单篇教学,陈启天在1920年就讲了,所谓“单篇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
单篇教学,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的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当然,我心里知道,大家也心知肚明,一个学期就只教只学这20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由语文学习的具体迁移规律决定的。
语文学习迁移规律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大屏幕:●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在概括程度上的高低水平之间的“纵向迁移”;●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远迁移”;●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普遍迁移”。
语文学习的这种迁移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特别是阅读教学,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
这样的话,疑问就来了,既然学生只有从大量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那么单篇教学,对一篇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呢?我个人认为是有意义的。
理念决定行为,因此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像山东的韩兴娥老师那样,两三周就将一本教材上完的。
那么,单篇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老的“例子”理论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性质,将作为教材的课文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区别开来。
当然,在单篇教学中“举一”,到底“举”什么“一”,就非常关键了。
在我看来,很多老师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考虑清楚。
我们老师喜欢对课文面面俱到地“深挖硬掘”我们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要把课文上全、上深、上透,把自己领会到的、教参中提到的、课后问题问到的都要求学生掌握,如此不厌其烦,一篇课文讲个三四课时司空见惯,于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变得深、难、重了。
当然,有的老师已经认识到在单位时间里教学一篇课文,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想从中选择一点,重点突破。
可是一篇课文,可作“例子”的点太多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苏轼在攻读《汉书》时,每抄读一遍,都带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读第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是为了学用兵之法;读第三遍,则是专门研究人物和官制。
读过数遍之后,他对《汉书》中多方面的内容,便由生而熟、由熟而精通。
那么,我们带领学生从哪个点进入学习一篇文章呢?这就靠我们老师自己判断、选择了。
当然我们很多人自己不判断不选择的,我们更喜欢听从教材后面的习题设计,更多依赖教参。
但是,即使一些教材后面的阅读练习也不是那么可靠,青岛海洋大学的朱自强教授就举过一个例子,有一篇课文,叫做《钓鱼的启示》,不止一种教材收录了这篇课文。
父亲带儿子去钓鱼,到了半夜12点才允许钓鲈鱼,但是,儿子在10点就把它钓了上来。
爸爸让儿子把鲈鱼放了,说这就是规则。
儿子委屈,好不容易钓上来的鱼,又没有人看到。
但是没有人看到也不行,规则就是应该自觉遵守。
应该说,这是一篇具有启示意义、值得认真讨论的文学作品。
对这样一篇文章,应该从文学层面入手,诉诸学生的思考,将最初的道德意识、人格等内容传递到学生的心中。
可是,有一种教材后面的阅读练习,设计的竟是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也就是要求写一篇说明性的、应用性的文章。
朱自强教授对此很难理解和接受。
他认为这就叫南辕北辙,应用文的学习训练越多,离课文提供的有价值的语文学习资源就越远,这会消解教材的学习功能。
因此,说到后来,语文新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突破点还是在我们老师身上。
如果教材里的课文文质兼美,但我们老师不知道教什么,还是白搭。
但我们对这一点认识不够,我们老师把过多的精力用在研磨上课的“技术”上,太快沦为一个技术主义者,我们忽略了丰富自己的“本体性知识,”我们对于读书,欲望不大,动力不足。
我们经常谆谆教导学生要多读书,但自己却不是一个阅读者,阅读面窄,理解力差。
因此,当这个社会呼唤我们去自选课外的文章,建设真实、立体的语文课程的时候,我们已经心有余力不足,于是又反过来维护教科书的权威,树立标准答案,不敢和学生真正对话,不敢让学生真正去质疑、发现……如此恶性循环,非常可怕。
话说回来,我们在进行单篇教学的时候,怎么把握教学方向,抓住教学的重点呢?也就是怎么抓住那个可以反三的“一”呢?就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是要抓住概括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
什么是概括性知识?就是从众多诗文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
例如《桥》这篇课文,你就可以讲它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那种悬念之后意外呈现的结尾,非常有艺术的张力,大凡小小说的结尾都是这样的,这是小小说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
这样的知识就是概括性知识,这种概括性知识你就可以多讲。
什么是方法性知识?就是凭借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
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你就可以讲“如何读一篇演讲辞”,你就可以讲“如何透过文字在长长的演讲稿中抓取、梳理出演讲者的观点”,你就可以讲“我们可以在演讲稿的哪些地方发现那些表达或者隐含了观点的句子”。
这就是方法性知识。
什么是体验性知识?就是你带领学生在阅读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入情入境。
就是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就是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就是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就是读写景的文章,你真的情景交融;就是读写人的小说,你真的情意相融。
这就是体验性知识,这样的体验性知识要多讲。
如果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能经常举这样的“一”,抓住一点,重点突破。
那么我觉得单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精义就把握住了。
可惜,在实际中,单篇教学的效率并不高。
其次,讲群文阅读。
为什么要组织学生在课堂里读一组一组的文章?“群文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医疗目前阅读教学最大的痼疾。
你可能不相信,现在阅读课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时间阅读——“阅读课”里没“阅读”。
我们的语文课堂仍以教师讲解、批改、订正为主。
我们的老师在阅读课上,包括大部分名师,喜欢说,喜欢讲,不停地说,不停地讲,一篇文章,先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再到内容探讨进行教学,这几乎是一个程式。
我们的老师还是喜欢让孩子做大量的练习,那些拆解式、分部式的语文知识、技能的练习。
这些讲解和练习是架构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阅读工学理论之上的。
在这样的大量讲解、大量练习的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当然少得可怜。
70年代以后新的读写理论,例如读写萌发、社会互动、语言心理学、全语言等逐渐萌芽,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和大量的实践证明“阅读是唯一的办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文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字的方法”。
一个学生靠做练习册,靠听教师的分析是学不好“语文”的。
阅读一定是在阅读中学会的,要提升孩子的阅读力,就是要让孩子大量阅读:读报纸,读橱窗里的新闻,读整本的书。
就像《阅读的力量》作者krashen所说:学校的行政当局必须知道,当教师朗读给学生听时,当教师在维持静默阅读时段中显得放松时,他们不是在偷懒,而是在工作。
“群文阅读”就是让孩子在课堂上多读。
为什么要尝试让孩子进行“群文阅读”?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阅读变得更“真实”,更“实用”。
可能有人会问我,教科书里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难道不“真实”不“实用”吗?想想还真是的。
你想,现代人每天面对的是“非连续性阅读”,在同一段时间里,在杂志、网络、图书馆里同时阅读多篇文章,而且很多文章是浏览、速度甚至跳读、选择性阅读,所以最新的PIRLS国际阅读测试题已经尝试让孩子读2-3篇文章(有的还很长),然后回答问题。
但是现在教科书中的逐段逐篇的精细阅读无法还原这种真实的阅读状态,并藉此培养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
你想,现代人真实的阅读状况是每天要阅读那些内容跳跃,穿插倒叙、插叙,结构呈网络状的文章,而教科书中的文章往往是经过删减的结构相对简单的文章,篇幅是有严格限制的,语言也是经过“规范”的,词语的选用是经过衡量的,这就是大家所说的“教材体”文章。
你想,现代人真实的阅读状况是每天沉浸在“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阅读材料中,教科书中的文章往往是经过修饰的去情境化的有明晰的道德告诉的文章,教材中的课文,主题是往往是明确的、正向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文章显然没法帮助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从只能理解清晰的道德训诫、明确的叙述环境发展到能够领悟较高层次的细腻的道德内涵,复杂的叙述以及不确定的情境。
你想,现代成人更多采用默读、浏览、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式,但是课文教学把过多的时间用来练习有感情朗读(法国政府教育部早在1972年就落实到实践上,1972年法国政府教育部将“无声视读”正式定为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
因此,朗读作为教育体制的首选手段和最终目标的地位,在70年代的法国已经受到严重动摇。
)教科书以外的大量阅读让孩子有机会练习默读、浏览、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式,意识到阅读可以只需依靠眼睛,而无需依赖嗓音。
还有一点,一些真实、实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连结、重读、视觉化等在练习册等“书籍”中是无法建构的,唯有依靠大量生活化阅读。
你看,有这么多原因呼唤我们大胆尝试“群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