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度计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度计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度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和生物化学领域的仪器,它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其原理主要基于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特性,通过测量吸收光强度的变化来推断样品的成分和浓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首先,紫外可见分光度计是基于光的吸收原理工作的。
当样品被照射不同波长的光时,其中一部分光会被样品吸收,而另一部分则会透过样品。
吸收光的强度与样品的成分和浓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吸收光的强度来推断样品的特性。
其次,紫外可见分光度计利用单色光源和光栅分光器将白光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单色光。
这些单色光经过样品后,被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增管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
然后,这些电信号经过放大和数字化处理,最终转换为吸收光强度的数值。
另外,紫外可见分光度计还需要一个参比溶液来校正测量结果。
通常情况下,水或有机溶剂被用作参比溶液,它们在被测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应尽可能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紫外可见分光度计还需要进行基线校正。
基线校正是为了消除仪器和溶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将溶剂放入样品室进行测量,然后将测得的吸光度值作为基线值,再进行样品的测量。
最后,通过比较样品溶液和参比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得到样品的吸收光谱图。
根据吸收光谱图,可以推断样品的成分和浓度,从而实现定量和定性分析。
综上所述,紫外可见分光度计的原理是基于样品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特性,利用光源、分光器、光电探测器等部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基线校正和参比溶液来实现对样品的准确测量。
紫外可见分光度计在化学分析和生物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如果用△ E电子,△ E振动以及△E转动表示各能级 差,则:
E电 E振 E转
能级差 E h h c
由分子中的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跃迁产 生的光谱称分子吸收光谱。
2.分子吸收光谱的分类: 分子内运动涉及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
能级三种跃迁能级,
E电 E振 E转
对应的波谱区范围如下: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
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 不同。如KMnO4在400nm吸收少, 在525nm吸收最大,吸光度最大处 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②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 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 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 则不同。 ③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
电子的基团。 例: C=C;C=O;C=N;—N=N— 注:当出现几个生色团共轭,则几个生色团所产生的
吸收带将消失,代之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 长将比单个生色团的吸收波长长,强度也增强。
下面为某些常见生色团的吸收光谱
生色团 烯 炔 羧基 酰胺基 羰基 偶氮基 硝基 亚硝基 硝酸酯
溶剂 正庚烷 正庚烷 乙醇 水 正己烷 乙醇 异辛酯 乙醚
称最小吸收波长(λmin) 。
3.肩峰:在一个吸收峰旁边 产生的一个曲折。 4.末端吸收:只在图谱短波 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
部分。
5. 生色团
所谓生色团,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p -
p*和n-p*中跃迁的基团,即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 生吸收的原子团。 对有机化合物:主要为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
概述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研究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200 ~ 800 nm)分子吸收光谱的分析方 法。
可见光区 400~760nm;紫外光区200~400nm。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1)灵敏度较高:灵敏度可达10-5~10-7g/mL (2)选择性较好:多组分共存溶液中,无需化学
紫外分光光度法
二.鉴别及检查: 按各该品种项下的规定,测定供试品
溶液在有关波长处的最大及最小吸收,有 的并须测定其各最大吸收峰值或最大吸收 与最小吸收的比值,均应符合规定。
三.含量测定:
1.对照品比较法 : 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配制供
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中所含被 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标示量 的(100士10)%以内,用同一溶剂,在规定的 波长处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吸收度。
供试品溶液配制: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 精密称取约相当于多潘立酮10mg的量,置50ml量 瓶中,加水5ml,振摇,加异丙醇25 ml,置水浴上 加热10分钟并时时振摇使溶解,放冷,加异丙醇稀 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 ml,置50 ml量瓶中, 加异丙醇至刻度, 振摇。
第七节 检验记录单内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波长校正-用汞灯、氘灯、钬玻璃 吸光度准确度-用重铬酸钾的硫酸溶液 杂散光检查-1%碘化钠溶液、5%亚硝
酸钠溶液
第四节 样品测定操作方法
一.吸收系数测定(性状项下): 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供试
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测定其吸收度,并 计算吸收系数,应符合规定范围。
7 .测定时除另有规定者外,应在规定的吸 收峰±2nm处,再多测几个点的吸光度, 以核对供试品的吸收峰位置是否正确, 并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除另有规定外吸光度最大波长应在该品 种项下规定的波长±2nm以内,否则应 考虑试样的同一性、纯度以及仪器波长 的准确度。
第七节 检验记录单内容
第五节 注意事项
1.试验中所用的量瓶,移液管均应经检定校正、洗 净后使用。
2.使用的石英吸收池必须洁净。吸收池在测定样品 溶液前必须加以校正。 取吸收池时,手指拿毛玻璃面的两侧。装盛样品 溶液以池体积的4/5为度。 使用挥发性溶液时应加盖。吸收池透光面要用擦 镜纸由上而下擦拭干净,检视应无残留溶剂。
第十章 分光光度法
注:溶液的透光率T反映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T越大表示它对光的吸收越弱;反之,T越小,表 示对光的吸收越强。
T 取值为0.0 % ~ 100.0 %
T
全部吸收
T = 0.0 %
全部透射 T = 100.0 %
2.吸光度: 为透光率的负 A lg I0 lg 1 = lgT
(四)吸光系数 1.定义(物理意义)
一定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位液层 厚度时的吸光度,叫这个物质的吸光系数。
2.两种表示方法
(1) 摩尔吸光系数( ε ):表示一定波长下,吸光物质的溶液
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2)百分吸光系数(
E1% 1cm
):表示一定波长下,吸光物质的溶
黄 橙
红
/nm 颜色 400-450 紫
450-480 蓝 480-490 青蓝 490-500 青 500-560 绿 580-610 黄 610-650 橙 650-760 红
互补光 绿
黄 橙 红 紫 蓝 青蓝 青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完全吸收
光谱示意 复合光
表观现象示意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A. A~λ曲线
B. A~c曲线
C. A~V曲线
D. E~V曲线
4、紫外分光光度法中,为了使测定结果有较高 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入射光的波长应( )
A.最大吸收波长
B.最小吸收波长
检测器 作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放大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信号输出 表头、记录仪、屏幕、数字显示
第十章
1 光源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 有两类: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 热辐射光源适用350nm-800nm,用于可见 光区,如钨灯和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适 用150nm-400nm,用于紫外光区,如氢灯 和氘灯。
仪器分析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键外,还含有键, 它们可以产生*和*两种跃迁。 *跃 迁的能量小于 *跃迁。例如,在乙烯分子中, *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180nm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 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 *跃迁的吸 收带 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 强。在共轭体系中,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 称为K带。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
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 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 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 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 可发生该类跃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 λmax为162nm,εmax为1×104L·mol-1·cm -1。
⑷ n→π*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 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禁阻跃迁, 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 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π* 跃 迁。丙酮n→π*跃迁的λmax为275nm εmax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 己烷)。
生色团与助色团
生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 和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 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键 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 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 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㆔ N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仪器,用于测量溶液中吸光度的变化。
它基于紫外—可见光谱原理,通过测量样品在特定波长下吸收或透过光的能力来确定溶液中物质的浓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光源、光路和探测器。
首先,光源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光源有氘灯和钨灯。
氘灯主要发射在紫外区域的光,而钨灯则主要发射在可见区域。
根据所需测量的波长范围,可以选择适当的光源。
其次,光路是样品和探测器之间的光传输路径。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常包
括一系列的光学元件,如光栅、反射镜和滤光片,用于精确控制光的传输和分散。
光栅是一种具有周期性凹槽的光学元件,通过调整光栅的角度,可以选择特定的波长成为入射光。
而反射镜用于将入射光线反射到样品容器中,以及将透射光线反射到探测器。
滤光片则用于滤除非目标波长的干扰光。
最后,探测器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用于检测透射或散射光强的元件。
常
见的探测器包括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和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
这些探测器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电路系统进行放大和处理,最终得到吸光度的数值。
总结来说,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原理是利用光源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经过
光路的调节和选择,最后由探测器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
通过这种原理,我们能够准确测量溶液中物质的浓度,为化学和生物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可用不同波长的单色
光照射,测吸光度得到——扫描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
处称为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max
峰 肩
末端吸收 谷
吸收曲线可以提供 物质的结构信息,并 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 依据之一。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λmax不变。而 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则不同。
二、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无机化合物的UV-Vis光谱吸收光谱主要有: 电荷迁移跃迁及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跃迁( d一d、 f 一f 跃迁)
在配体存在下过渡金属元素5个能量相等的d 轨道和镧系、 锕系7个能量相等的的 f 轨道裂分,吸收辐射后,低能态的d 电子或f电子可以跃迁到高能态的d或f轨道上去。 绝大多数过渡金属离子都具有未充满的 d 轨道,按照晶体场 理论,当它们在溶液中与水或其它配体生成配合物时,受配 体配位场的影响,原来能量相同的 d轨道发生能级分裂,产 生 d-d 电子跃迁。 必须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可能产生, 所以称为配位场跃迁;
n<p
n
n
p
非极性溶剂中 极性溶剂中
n >p
n p
非极性溶剂中 极性溶剂中
溶剂的极性除了影响吸收峰的位置,还影响吸收光谱 的精细结构:
N HC
N
CH 对称四嗪
N
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消失
蒸汽中
环己烷
水中
4. 体系pH的影响
pH影响吸光物质的存在形态,产生不同的吸收光谱. 如苯酚,在酸性或中性水溶液中,有210.5nm及270nm 两个吸收带;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分别红移到235nm和
吸收波长为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于测量物质吸光度和透射率的仪器。
其工作原理基于光的吸收和透射现象。
在工作时,光源发出一束宽谱的光通过透镜聚焦后射入样品室中,样品室内放置着待测物质。
待测物质吸收一部分光而使其他光透射,形成一个相对较弱的光束。
透射光束通过进一步聚焦,穿过一个光栅或晶体棱镜,进入检测器(如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增管)。
检测器将光能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放大。
通过测量样品吸光度和透射率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样品中吸光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等信息。
这是因为物质的吸光度与其浓度呈正相关。
光度计中通常具有可调节波长的功能,这使得它可以在紫外和可见光范围内进行测量。
不同波长的光对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收特性,因此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波长来检测不同物质。
为了准确测量光的吸收和透射,光度计还需要进行校准和调零。
校准过程中,使用标准溶液进行比较,确定样品的吸光度。
调零过程中,将没有样品的纯溶剂放入样品室,调整仪器的读数为零。
总体而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通过测量光的吸光度和透射率来分析样品中的物质,并提供了对样品性质和浓度的信息。
紫外可见分光法
A Kcl
l: 吸收光程(液层厚度),cm。 c: 吸光物质浓度。 K: 吸光系数
注意
1.Lamber-Beer定律的适用条件(前提)
➢ 入射光为单色光
➢ 溶液是稀溶液
2.该定律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样品
3.在同一波长下,各组分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吸收定律(标准曲线)与吸收光谱的区别
吸A 收 定 律
吸 A或 收 光 谱
C
一定,一般是在 max时测得
C一定时测得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一、基本构造:五个单元组成
光源
0.575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组件
光源
氢灯,氘灯,150 ~ 400 nm; 卤钨灯,> 350 nm. 基本要求:光源强,能量分布均匀,稳定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利用被测物质的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具有 选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电子能级 跃迁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λ: 200-760 nm)
10-200 nm:远紫外;200-400 nm:近紫外 400-760 nm:可见光
物质为什么会有颜色?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末端吸收
吸收峰
最大吸收
最小吸收 特征值→定性依肩据 峰
肩峰
末端吸收
分子吸收光谱的形状取决于分子的内部结构,不
同分子的内部结构不同,吸收光谱不同。因此,分子
吸收谷光谱是物质定性的依据。
在定量分析中,通过吸收光谱选择测定波长,一
分光光度法
本章小结
基本概念: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 最大吸收波长,显色剂,参比溶液吸收 曲线,标准曲线
基本计算:A =εbc
A = -lgT = lg I 0 It
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 标准对照法
判断题
1. 分光光度法灵敏度高,特别适用于常量
组分的测定。 (× )
2. 光 照 射 有 色 溶 液 时 , A 与 T 的 关 系 为
质量吸光系数a, 单位: Lg -1cm-1
吸光系数
与入射光的波长、物质的性质、溶 剂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103,可用于定量测定; 与λmax一起可以作为定性的依据。
Lambert―beer定律
A =εbc
A ═ ab ε= aM
T =10-bc
适用条件 Preconditions:
A. 向短波方向移动
B. 向长波方向移动
√C. 不改变,但峰高度改变
D. 不改变,峰高度也不变
E. 改变,但峰高度不变
7.分光光度法中使用试剂空白作对照的目的 是:
A. 用以消除仪器测量误差 B. 用以消除溶液偏离Beer定律引起的误差 C. 用以消除单色光纯度差引起的误差
√D. 用以消除溶剂、显色剂等物质对入射光
① c 一定, A∝b Lambert ② b 一定, A∝c Beer
A =εbc
三、Lambert-Beer定律
A =bc
溶液厚度b, 单位:cm
浓度c,单位molL-1
摩尔吸光系数,单位Lmol -1cm-1
若用质量浓度代替c
A = ab
质量浓度 , 单位: gL-1
吸光度的加合性 Addition of A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吸收和发射光的仪器。
它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和可见光范围内吸收或透射的光的强度,来确定样品的化学组成或浓度。
该仪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比尔—朗伯定律,即光的吸收和透射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由光源、样品室、单色器、光电检测器和信号处理器等组成。
光源产生紫外和可见光,并通过单色器选择所需的波长范围。
选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样品室,在进入光电检测器之前,与样品相互作用。
样品吸收了特定波长的光,使得进入光电检测器的光强度减弱。
光电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传送给信号处理器。
信号处理器接收电信号,并计算出吸收或透射的光强度。
通常使用参比媒介,例如纯溶剂或标准溶液作为比较,以便准确测量样品吸收或透射的光强度。
根据测量的光强度值和比尔—朗伯定律,可以计算出样品的吸光度(Absorbance)。
吸光度与样品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可以
根据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通过比较样品的吸光度和标准曲线,可以确定样品的浓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科学研究、制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量样品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对于分析和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T与A的关系
T 100% 50% 25% 10% 1.0% 0.1% 0.01% 0.001% 0%
A 0 0.301 0.602 1.00 2.0 3.0 4.0
5.0
上述说明: T值为0%至100%内的任何值。 A值可以取任意的正数值。
入射光强度 I0
等 条件一定时, E 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与待测物浓度无关; (3)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E 值是不同的。在最大 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收系数E max表明了该 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 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4)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5)物质的吸光能力的度量
? EK2带
B带 R带
苯乙酮的紫外吸收光谱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 位阻影响 • 跨环效应
共轭系统共平面性↓→共轭效应↓ → max ↓(短移), ↓
• 溶剂效应 溶剂极性↑→ K带长移,R带短移
• pH影响
max 210.5nm,270nm
235nm,287nm
位阻影响
顺式
反式
二苯乙烯顺反异构体 的紫外吸收光谱
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吸收曲线的形状、λmax及吸收强度等与分子 的结构密切相关。
在吸收曲线上,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是最大吸收波长 (λmax),为不同化合物的特征波长。吸收曲线的形状是物 质定性的主要依据,在定量分析中可提供测定波长,一般以灵 敏度较大的λmax为测定波长。
峰与峰之间的部位叫谷,该处对应波长为最小吸收波长。 在图谱短波端只呈现强吸收但不成峰的部分称为末端吸收 (end absorption)。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实验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实验原理光源: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分光器会被分成不同波长的光。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光源有白炽灯、氘灯和钨灯等。
白炽灯的光源范围较宽,适用于可见光范围的分析。
氘灯和钨灯则适用于紫外光区域的分析。
分光器:分光器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按照不同的波长进行分离,使得每个波长的光经样品后能分别被检测。
样品室:样品室通常是一根玻璃或石英的试管,它能够容纳样品溶液。
光在样品室中经过样品后,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透射。
检测器:检测器用于测量透射光和吸收光的强度。
常用的检测器包括光电二极管(PD)、光电倍增管(PMT)和光电导探测器等。
在实验中,首先要校准光度计。
校准时需要使用可调溶液或基准溶液,其吸光度已经知晓。
通过调整光度计的控制器,使得光度计读取到与预期吸光度相等的数值。
然后,将待测溶液放入样品室中,用光度计测量其吸光度。
测量过程中,分光器会分成多个波长的光通过样品室,这些光的强度会被入射到检测器中,检测器通过将强度转化为电信号。
这些信号进一步被放大、数字化并输出到显示器上。
在显示器上,可以看到溶液的吸光度数值。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吸光度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和光程有关。
吸光度越大,表示溶质的浓度越高或光程越短。
基于比尔-朗伯定律的原理,可以借助标准曲线来确定溶质浓度,从而进行定量分析。
总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基于光的吸收和透射原理,通过测量样品溶液的吸光度来定量分析样品中的化合物含量。
实验中需要校准光度计,并通过分光器、样品室和检测器等组成部分进行测量。
通过比尔-朗伯定律,可以得到溶质浓度与吸光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2.参比溶液的选择原则:
• (1)溶剂参比:试样组成简单、共存组份少(基体干扰少)、显色剂 不吸收时,直接采用溶剂(多为蒸馏水)为参比;
• (2) 试样参比:如试样基体在测定波长处有吸收,但不与显色剂反 应时,可以试样作参比(不能加显色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应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子的能量变化E为各种形式能量变化的总和:
ΔΕ ΔΕe ΔΕv ΔΕr
电子能级间隔比振动能级和转 动能级间隔大1~2个数量级, 在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时,伴有 振-转能级的跃迁,形成所谓的 带状光谱。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二 Lambert- Beer 定律
Lambert-Beer 定律适用范围: ①入射光为单色光,适用于可见、红外、紫外光。 ②均匀、无散射溶液、固体、气体。
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不仅适用于紫外光、可见光,也适用红外光;在同一波长下, 各组分吸光度具有加和性
A=A1+A2++An
(1)入射光必须为单色光 (2)被测样品必须是均匀介质 (3)在吸收过程中吸收物质之间不能发生相
偏离Lambert-Beer 定律的因素 1. 样品性质影响
1)待测物高浓度--吸收质点间隔变小—质点间相互作用—对特定辐射的吸收 能力发生变化--- 变化;
2)溶剂的影响:对待测物生色团吸收峰强度及位置产生影响; 3)被测溶液不均匀导致的偏离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二 Lambert- Beer 定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理及操作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进行测定。
当光线通过样品时,样品中的分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从而产生吸收峰。
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的光强,可以得到样品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
常用的光谱仪器是分光光度计,它能够实现对不同波长光的选择和测量。
应用:1.定量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用于定量分析各种物质。
根据比尔定律,吸光度与物质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吸光度测量值推算出物质的浓度。
这在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2.药物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
例如,可以利用紫外光谱测定药物的浓度、纯度和含量,评价药物的质量。
同时,通过分析药物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特性,可以了解药物的结构和反应机理,为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的信息。
3.生化分析:生物体内的很多生物分子都具有紫外可见吸收特性,这使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成为生化分析中常用的工具。
例如,可以通过测定蛋白质和核酸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研究其构象和浓度。
此外,也可以用于测定血液中的代谢产物、激素和维生素等的浓度。
4.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用于分析水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
例如,可以利用其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磷酸盐等的浓度。
这对于环境保护和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5.食品检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食品行业中也具有广泛应用。
可以通过测定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和添加剂的含量来评价食品质量和安全性。
例如,可以测定维生素、氨基酸、酚类和色素等在食品中的含量。
总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简单、快速、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等优点,且适用范围广泛。
它在化学、制药、环保、医疗和食品等领域中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研究物质性质和反应机理,以及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目录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第四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3
概述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UV-Vis)是基于分子中价电子跃迁所产生 的吸收光谱而进行分析的方法,又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某些过渡金属离子与含生色团的试剂反应所产生的配合物, 以及许多无机物离子均可产生电荷迁移跃迁。 此类吸收带较宽,吸收强度大,一般εmax >104。
6
(一)电子跃迁的类型
6、配位场跃迁 第4、5周期过渡金属水合离子或过渡金属离子与显色剂所形 成的配合物在电磁辐射作用下,吸收适当波长的紫外光或可 见光,从而获得相应的吸收光谱。 配位场跃迁吸收强度较弱,一般εmax <102。 如Ti(H2O)63+水合离子的配位场跃迁吸收带λmax为490nm。 大 多 数 镧 系 和 锕 系 元 素 离 子 的 4f 或 5f 电 子 可 发 生 f→f* 跃 迁 (配位场跃迁),因而在紫外-可见光区都有吸收。
其中称为百分吸收系数,单位为100ml/(g·cm)。 吸收系数两种表示方式之间的关系是:
M 10
E1% 1cm
33
朗伯-比尔定律公式运用
例 某种从中药提取物分离纯化制得的有效成分,浓度为
24
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4)芳香族化合物 苯具有环状共轭体系,在紫外光区,由π→π*跃迁产生E1带、 E2带和B带3个吸收带。 B带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 当苯环上引入-NH2、-OH、-CHO、-NO2基团时,苯的 B带显著红移,吸收强度增大。 如果引入的基团带有不饱和杂原子时,则产生了n→π*跃迁的 新吸收带。 如硝基苯、苯甲醛的n→π*跃迁的吸收波长分别为330nm和 328n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荷转移吸收光谱(荷移光谱)
当吸收紫外可见辐射后,分子中原定域在金属M轨道上电荷的转移
到配位体L的轨道,或按相反方向转移,这种跃迁称为电荷转移跃迁,所 产生的吸收光谱称为荷移光谱。 电荷转移跃迁本质上属于分子内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呈现荷移光谱 的必要条件是构成分子的二组分,一个为电子给予体,另一个应为电子 接受体。 电荷转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允许跃迁,其摩尔吸光系数一般 都较大(10 4左右),适宜于微量金属的检出和测定。 荷移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及吸收强度与电荷转移的难易程度有关。 • 例:Fe3+与SCN-形成血红色配合物,在490nm处有强吸收峰。其 实质是发生了如下反应: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 光光度分析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概述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三、分子吸收光谱与电 子跃迁 四、光的吸收定律
一、概述
光谱分析法是指在光(或其它能量)的作用下,
通过测量物质产生的发射光、吸收光或散射光的波
长和强度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吸收光谱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发射光谱 (Emission Spectrometry) 分子光谱(Molecular Spectrometry) 原子光谱(Atomic Spectrometry)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分子吸收光谱法。
15530 L mol 1 cm1);而丁二烯(
为171nm( max
CH CH
=
CH2
H2C
)由
于两个双键共轭,此时吸收峰发生深色移动 ( max =217nm),吸收强度也显著增加
(
=21000 L mol 1 cm1
)。
共轭分子包括共轭二烯(环状二烯,链状二烯)、不 饱和酮 、不饱和酸、多烯、芳香核与双键或羰基的共 轭等。
光的互补:蓝 黄
关于吸收曲线的讨论: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 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max
(2)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 似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 形状和λmax则不同。
(动画)
(3)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 据之一。
能量差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定性 的依据。 (5)吸收谱带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
也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
尔吸光系数ε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的λmax有时可能 相同,但εmax不一定相同; (6)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 这是定量分析的依据。
(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 Ev约为:0.05~1eV,跃迁产生
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称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
(3)电子能级的能量差Δ Ee较大,为1~20eV。电子跃迁产
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称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
的电子光谱。
讨论:
(4)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是由产生谱带的跃迁能级间的
三、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1.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其分子中外层价 电子跃迁的结果(三种):σ电子、π电子、n电子。 分子轨道理论:一个成 键轨道必定有一个相应的反 键轨道。通常外层电子均处 于分子轨道的基态,即成键 轨道或非键轨道上。 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 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 Ε 大小顺序为:
[Fe3+ SCN- ] +hν= [Fe SCN ]2+
谱的重要应用。
R吸收带:由n *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称为R吸收带[从德文 Radikal(基团)得名] 。R吸收带的强度较弱( max 100 L mol 1 cm1)。
(3)芳香烃
芳香族化合物为环状共轭体系:
苯在185nm(ε=47000 L· -1· -1)和204nm mol cm
(1)价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 分子的能量包括: 电子能量Ee 、振动能量Ev 、转动能量Er 即 E=Ee+Ev+Er
能级跃迁
ΔΕe>ΔΕv>ΔΕr
2.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金属离子与配位体反应生成配合物的颜色一般不同于游 离金属离子(水合离子)和配位体本身的颜色。金属配合物的 生色机理主要有三种类型: ⑴配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d一d电子跃迁和f一f电子跃迁 摩尔吸收系数ε 很小,对定量分析意义不大。
⑵金属离子微扰的配位体内电子跃迁
金属离子的微扰,将引起配位体吸收波长和强度的变化。 变化与成键性质有关,若静电引力结合,变化一般很小。若 共价键和配位键结合,则变化非常明显。 ⑶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在分光光度法中具有重要意义。
L· -1 · -1(溶剂环己烷)。 mol cm
几类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⑴ 饱和烃
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只有 σ 键电子,一般在远紫外区(10~200nm)才
有吸收带。 这类化合物在200~1000nm范围内无吸收带,在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常 用作溶剂(如己烷、庚烷、环已烷等)。
当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被氧、氮、卤素、硫等杂原子取代 时,产生 n →σ* 跃迁。例如甲烷一般跃迁的范围在125~135nm(远
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M + 热 M + h M* 基态 激发态 E1 (△E) E2
E = E2 - E1 = h
M + 荧光或磷光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照射,测吸光 度— 吸收曲线与最大吸收波长 max;
K吸收带和R吸收带
K吸收带:由于共轭双键中 π→π* 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称为K吸收 带[从德文Konjugation(共轭作用)得名]。其特点是强度大,摩尔吸 光系数通常在10000~200000(>104) L mol 1 cm1 之间;吸收峰位置 一般处在217~280nm范围内。K吸收带的波长及强度与共体系的数目、 位置、取代基的种类等有关。例如共轭双键愈多,深色移动愈显著, 甚至产生颜色。据此可以判断共轭体系的存在情况,这是紫外吸收光
于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可发生该类跃 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λ为162 nm, εmax为: 1×104 L· -1· -1。 mol cm
⑷ n →π *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 上属于禁阻跃迁,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 L· -1 mol · -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 cm 时发生n →π* 跃迁。丙酮n →π*跃迁的λ为275nm εmax为22
(4)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
λmax处吸光度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5)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
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ε=7900 L· -1· -1)处有两个强吸收带,分 mol cm
别称为El和E2吸收带,是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 的环状共轭系统的跃迁所产生的,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
在230~270nm处(256nm处ε=200 L· -1· -1)还有较弱的一系列吸 mol cm
收带,称为精细结构吸收带,亦称为B吸收带[从德文Benzenoid(苯的) 得名],这是由于跃迁和苯环的振动的重叠引起的。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 常用来辨认芳香族化合物。 苯环与生色团连结时,有B和K两种吸收带,有时还有R吸收带,其中 R吸收带的波长最长 。
红移(Einstein shift)与蓝移(Blueness shift)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
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
波长λ 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 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
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 增大或 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 色效应,如图所示。
紫外区),碘甲烷(CH3I)的吸收峰则处在150~210nm(跃迁)及259nm(
跃迁):
*
σ
*
σ * (150~210nm) n σ * (259nm)
H H C I H
(2)不饱和脂肪烃 这类化合物有孤立双键的烯烃(如乙烯)和共轭双键的烯 烃(如丁二烯),它们含有π键电子,吸收能量后产生
π→π*跃迁。乙烯(孤立双键)的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光的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可用
波长、频率、光速c、波数(cm-1)等参数来描述: = c ; 波数 = 1/ = /c 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 E=h=hc/ (Planck常数:h=6.626 × 10 -34 J × S )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白光(太阳光):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 单色光:单波长的光(由具有相同能量的光子组成) 可见光区:400-750 nm 紫外光区:近紫外区200 - 400 nm 远紫外区10 - 200 nm (真空紫外区)
紫外-可见光谱属于电子 跃迁光谱。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 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
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
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 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 宽谱带。 分子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讨论:
(1)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 Er:0.005~0.050eV,跃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