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唐岱——绘事发微
高三美术第一学期期末艺术测评试卷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中三年级美术学业指标测评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20分,每小题2分)1、梁楷《泼墨仙人图》的笔墨特点是()。
A.工整细腻B.简约夸张C.兼工带写D.清新雅致2、艺术设计的()是指设计应选择适当的材料,以胜任其用途和功能的需要。
A.功效原则B.构造原则C.机制原则D.选材原则3、假定在一个图形的中央设定一条垂直线,将图形分为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其左右两个部分的图形完全相等,这称为()。
A.对照B.平衡C.对称D.和谐4、“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中“吴带当风”的著名描法是形容()的作品。
A.顾恺之B.吴道子C.张萱D.周昉5、西方雕塑《大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其创作于()。
A.十三世纪B.十四世纪C.十五世纪D.十六世纪6、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是()。
A.《维纳斯的诞生》B.《大卫》C.《犹大之吻》D.《失乐园》7、饕餮纹是()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
A.夏代B.商代C.西周D.东周8、在新中国雕塑史上,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范围内,()的《艰苦岁月》的作品,它以动人的形象,体现了最能在观者心灵中激起共鸣的主题。
A.潘鹤B.廖新学C.李金发D.张充仁9、《开国大典》的画家是()。
A.董希文B.罗中立C.靳尚谊D.陈逸飞10、水月观音形象,很接近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的样式,被称为()。
A.周家样B.曹家样C.张家样D.吴家样二、判断题(20分,每小题2分)1、彩陶、青铜器上均常见的纹饰有花卉纹、雷纹、人物、鱼纹等。
()2、近代“岭南画派”竭力反对复古。
主张中西折衷融合西画以创新中国画。
()3、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蒂斯,德国的托勒尔,美国的奥尼尔。
()4、曹不兴是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祥。
()5、水墨画始于秦代,成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
它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6、画家莫奈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
中国画的用墨方法
中国画的用墨方法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历来的画家都讲究用墨,大写意画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应用,用墨与用笔便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特色。
用笔和用黑是分不开的,所在称为“笔墨”。
用墨好,皆由于用笔。
中国画的用墨,主要是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
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
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运墨而五色具。
”五色,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用墨的奇妙处。
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谈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
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
”又云:“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凹凸远近也。
”以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
没有变化的墨色必然呆滞板浊,成为没有生气的死画。
一个画家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所以能妇孺皆知,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用墨的得当。
他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
”如今我们所见到他笔下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到了绝处。
中国画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枝笔中产生出各种墨色的变化。
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等多种表现手法。
中国画的常用墨法:破墨法——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时称为“破墨山水”。
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
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破墨时因笔墨先后有别又可分为六种用法:(1)浓破淡先施以淡墨点树叶树头部分,待半干时,穿插以浓墨树枝,立时枝叶交融,浑然一体,如天然生成。
笔端与造化——以唐岱的绘画艺术观为例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笔端与造化———以唐岱的绘画艺术观为例沈晨阳(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杭州311200)摘要:本文以唐岱的艺术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的段落展开研究,对唐岱的绘画理念、笔法与墨法、守旧与进行归纳。
从这些艺术观来看,唐岱在绘画上专工山水,以宋人为宗,通过结合前人的理论基础,加以自身体悟,将笔法、用墨、山水的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写成了《绘事发微》,其中对守旧与创新进行了论述,在清初四王“复古”的号召下,别树一帜,但在创作中,唐岱仍未完全脱去古人窠臼,其理论探索对当下的山水画创作仍有启迪。
关键词:唐岱;笔墨观;自然;境界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1-0051-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1.025一、《笔法》唐岱为清宫廷画师在画面中展现了文人的审美理念。
对于绘画过程中的用笔,唐岱在《笔法》篇指出:“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要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笔使。
……学力到,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
用笔之要,余有说焉。
存心要恭,落笔要松。
存心不恭,则下笔散漫,格法不具。
落笔不松,则无生动气势。
”①清代的画论繁多,从用笔与心使腕运角度看,这与荆浩六要中的“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有相通之处,做到“心手相应”,不为笔使;从用笔的粗细与力度进行研究,刘道醇在“六长”中说到,“粗卤求笔”、“佃巧求力”,在狂放的用笔即做到“平留圆重变”之变,但“变”中应保持“不变”,留“笔脚”非乱抹之“笔痕”②。
从上述内容可知,古人对笔法的研究各具特点,书有“驾舞蛇惊之态,绝岸酸峰之势”,于画则”扬天下之游丝,未方见其逸;舞窗间之飞累,不得比其轻”又有“举重若轻”的说法重与厚为条件:欲灵变。
《艺概》说“住笔欲削拔”,紧收可以得到崤拔的意趣,是出锋面留得住笔的一种,所以,“无往不复”,运笔只得一途:“无往不收”兼有二义。
关于国画艺术的古代名言名句大全
关于国画艺术的古代名言名句大全1.图画天地,品类群生。
贤遇成败,靡不载叙。
恶以世,善以示后。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2.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3.图绘者,莫不明劝,著升沉,千载寂静;披图可。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4.无从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5.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6.图画者所以,怡悦情性,若非穷玄妙于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唐·张远《历代名画记·卷六·宋·王微》7.丹青不知老将至,宝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8.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唐·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9.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宋·苏轼《宝绘堂记》10.画山水之流于世也,隐造化之情实,论古今之,发挥天地之形容,蕴藉圣贤之艺业。
——宋·韩拙《山水纯全集》11.绘画之事,足以启人之高致,发人之浩气。
——明·汪珂玉《跋画》12.莫把丹青等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明·徐渭《独喜蒙花到白头图》13.学画所以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清·王昱《东庄论画》14.腕底风情,陶然自得。
——清·董《素居画学钩深》15.能尽天地万物之情状者,莫如画。
——清·叶燮《赤霞楼诗集序》16.人品既已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17.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18.笔墨本是写人之胸襟,胸襟既开阔,则立意自无凡近。
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歌中的青苔意象
浅析魏晋南北朝隋唐诗歌中的青苔意象【摘要】从魏晋开始,青苔的意象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它由不起眼的野生植物变成具有艺术审美功能的诗歌意象。
此后,唐诗中不断有名篇佳作提到它,青苔意象被广泛运用,它的入诗,反映了中国文人体察万物的细致独特和情感宣泄的细腻内敛,其意象中的内蕴也是不断扩大的,诗歌在表现仕人归隐之情操或是闺中思妇之情感时,都可以捕捉到青苔的身影。
【关键词】隋唐诗歌;青苔;意象;意义高山幽谷,空水共氤氲,落花寂寂,点点委青苔——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典型的青苔形象,在文学史上,青苔多伴随着其他的花卉植物一起被人吟咏,它似乎只是作为普通的景物而被轻描淡写地提及。
确实,青苔不像牡丹芍药那样拥有鲜亮的色彩,也不似芭蕉那样枝叶宽大,它可以说是形小而单调,不大引人注意。
但是,就是这看似微小的一抹青色,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本草纲目·陟厘》:“苔衣之类有五,在水曰陟厘,在石曰石濡,在瓦为屋游,在墙曰垣衣,在地曰地衣。
”陆上青苔生于地之阴湿处,《苔谱》载:“(苔)初生其处渐青成晕,斑斑点点,久则堆积渐厚如尘埃。
然又天久,则微有叶根,又能傍绿树木,阶砌砖,瓦柱礎而上。
”可见青苔不似娇嫩柔弱的名贵花卉那样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它能生长在很多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里。
而在中国的盆景艺术中,这看似不起眼的青苔,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园艺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培植青苔,掌握了青苔的生长给盆面带来的各种变化,园林艺术家们把这些体悟所得溶于盆景的整体形象之中,从而能将小小的青苔艺术化。
如他们培植出了青嫩的苔藓长满盆面,产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的感觉,营造了一种隐逸恬静的氛围。
于是小小的青苔,能够使盆面与山林浑然一体,让盆景更加地自然雅致。
青苔从微小不起眼到被人们艺术审美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山水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岱《绘事发微》曰:“点苔之法,本易讲也。
一副山水,通体片断,皴染已完,要细玩搜求。
古代书法名家名言名句
古代书法名家名言名句1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舞凤翔鸾,则其妙也。
李华《二字诀》徐公说:如果你想写一本书,你应该首先考虑书中有哪些单词和句子,书中有多少单词,以及纸的颜色和眼睛。
什么样的书序与书的正文一致,或者是真的,或者是线或草,这相当于纸张。
然而,意图在笔前,在笔后,我们必须保存和使用写作方法。
如果我们想写一些难写的单词,我们应该事先在脑海中安排好,然后再写下来。
他们会自然地包容和留恋,他们的表情是男性的、悠闲的。
如果它们暂时无法书写,那就无法解决。
韩方明的《谈送笔》3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氧气以充其志。
明.项穆《书法雅言》4.在书写一个字符时,很容易想到如何保存和包装第二笔和第三笔。
所谓“书法”的意义在前,文字在思考之后。
大学教师。
欧阳修三十六律5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锬。
南朝.瘐肩吾《书品》6.元帅也是最好的。
心脏,军事师。
手,副将军。
指人,也指士兵。
明香木的“书法雅言”7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
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
清.宋曹《书法约言》8.用语言表达你的意图,你的意图应该被表达出来,而你的手可以随意携带,你的笔和手可以交流。
南朝陶弘景与梁武帝9故学书必先作气,立志高迈,勇猛精进。
清.朱履贞《书法捷要》如果一个人想写字,他应该先研究墨水,集中注意力,冥想,预测字体的大小,弯曲和振动笔直,连接肌肉和静脉,然后写单词。
金王羲之的《魏夫人笔阵画后》11设乃一向规矩,随其工拙,以追肥瘦之体,疏密齐平之状,过乃戒之于速,留乃畏之于迟,进退生疑,减否不决,运用迷于笔前,震动惑于手下,若此速造玄微,未之有也。
唐.张怀灌《玉堂禁经》凭借清晰的头脑和决心,广泛的学习和专业的研究,这个词的整体形状在眼睛里,奇妙的用笔,以及如何忘记思考。
自然地,手腕可以从手臂上飞出来,手指可以从心脏上飞出来,自由地游走。
明香木的“书法雅言”13九.变化万千贵在自然14.所有的书都是经过和变化的。
用墨名词解释
用墨名词解释用墨名词解释中国画技法之一。
墨,指黑色颜料;画家习惯称用墨为用墨。
用墨方法的分类很多,大致有三种: 1、淡墨渲染法,用水较少。
如徐青藤(翠)《山水》、《八景图》等,笔墨苍劲飞动,意境深远。
2、浓墨勾填法,笔墨浑厚沉着,富有力度感。
如陈老莲(白)《芦雁图》、《草虫图》等,用笔刚健有力。
3、焦墨钩斫法,画面黑而有光泽,像烧过一样。
如金农(章)《菊花》、《梅花》等。
用墨方法是中国画技法的关键。
用墨合乎规律、讲究笔墨情趣的画能增强画面的形式美和感染力,不合规律的画容易造成僵死的弊病。
运笔时,注意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注意墨色与物象结构的内在联系,力求形神兼备,虚实相生。
用墨方法,一般分“积墨法”和“破墨法”两种。
墨色较厚,要有浓淡层次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淡墨破色。
可以调淡墨,也可以直接用浓墨破淡墨。
用淡墨破淡墨常与水破色相配合。
用浓墨破淡墨,则是先用浓墨点出淡墨的结构,再用淡墨罩染,以求得浓淡变化。
有时还需要先用淡墨打底,然后根据物象结构,用浓墨罩染。
有的画面,不论淡墨或浓墨,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2、浓墨破色。
用色墨画淡墨时,有时为了加重画面气氛,也常采用浓墨破淡墨的方法。
淡墨通常只需用笔轻轻破开即可,不必大片渲染,浓墨需要大片渲染时,可用干墨在淡墨的结构处略加渍破,或调浓墨破淡墨,以增加墨色浓淡层次变化,但切忌将色墨与墨色搅混。
在表现[gPARAGRAPH3]色调的国画时,淡墨往往不够使用,需要浓墨渲染时,可在用淡墨破开后,随即用浓墨补色,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一书中说:“作书用墨最难得法。
”元代倪瓒认为“画法当以用墨为第一,墨法通于书法,墨法不通,虽工无益。
”从这些言论看来,用墨对于国画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
古人云:“作画之法,无过用墨。
墨法通,而气韵不穷。
”一幅画,墨色是否和谐统一,将会直接影响画面效果。
因此,要求一幅好的作品,首先要把握整个画面的节奏和气势,其次是对各种墨色的巧妙利用,再次是恰到好处地布置每一块墨的位置。
从唐岱的《绘事发微》分析《大房选胜图册》——兼谈其对娄东画派的继承与发扬
第二 开 ,画 面 近处 的 短篱 矮 屋 、杨柳 环 绕 村边 河 ,一 湾 流水 重 重 树 ,云轻 处 处雾 里 山 。延 续 到 远处 的香林 、庙 宇 和 高塔 应 和着 高 远 的 连绵 起 伏 的 山 势 ,构 成 一 幅美 妙 的 田 园风 光 。 画 面左 上 题 :
9 9
/ c
0
第 七开 ,此 页 以浓 湿 的笔 墨 ,画出雾 里 群 山 :大壑 沉 云雾 ,青 嶂 有 时隐 ,树 色 连青 霭 ,云 雾有 人 家 。 画面 笔 墨技 巧 区别 于 以 上各 幅 ,可 谓 墨趣 横 生 。在右 上 角题 “ 山 静岩 唐 岱 ” 雾 ,钤 “ 东名 毓
关 键 词 : 岱 ; 《 事发 微 》 《 房 选胜 图册 》 唐 绘 ; 大 ;娄 东 画 派 ;继 承 与 发 扬 中 图分 类 号 : 0 I 5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3 5 2 1 )1 0 9 — 4 10 — 6 X(0 0 0 — 0 5 0
杜恒伟
( 沈阳故 宫博 物 院 ,辽 宁 沈 阳 1 0 1 ) 1 0 1
摘 要 : 唐岱 的绘 画 理 论 《 事 发 微 》 分析 《 房 选 胜 图 册 》 可 以 看 出其 对 娄 东 画 派 的 继 承 与 发 扬 。唐 岱 在 康 、 从 绘 大 ,
雍、 乾 三 朝树 立 了 自己 的优 势 地 位 ,扛 起 了继承 和 发 扬 娄 东画 派 的 大旗 。
一
、
唐 岱 《 房选 胜 图册》 绘 画及 题 跋 内容 大
册 页封 首 ,为逖 先 以魏 碑体 书 写 “ 唐静 岩 山水 册 ” ,下 款 “ 午冬 逖 先署 ” 壬 ,并 钤 “ 先 ”朱 逖
关于文学写作的古代名言名句200条
关于文学写作的古代名言名句200条1.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2.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3.务先大体,鉴必穷源。
乘一总万,举要治繁。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4.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5.属意立谋,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6.体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也。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纲领总论》7.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清·李渔《闲情偶寄》8.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9.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10.大凡作诗,必须立意。
意者,一身之主也。
——明·黄子肃《诗法》11.未落笔时,先须立意。
——清·蒋和《学画杂论》12.题目繁杂者,必辨其主脑,如散钱之有串。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13.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唐·牡牧《答庄充书》14.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清·魏禧《答蔡生书》15.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16.意似主人,辞如奴婢,奴强主弱,呼之不至。
——清·袁枚《续诗品注·崇意》17.文以意为主,以言论为役。
——《金史·文艺传》18.以意为主,以辞辅之。
——清·王之祯《师友诗传续录》19.意则求其多,字唯求少。
——清·李渔《闲情偶寄》20.文章犹舟也,舟之贵贱,不在大小华质,而视其所载者。
浅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瓷画艺人提高自身修养的必由之路
ART ESSAYS艺术随笔10CERAMICS SCIENCE & ART瓷画艺人的创作方式有二:一承袭,一创新。
如何在承袭和创新间找到关联来推动进步和发展,这是瓷画艺人要探索的问题。
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我的回答是提高自身修养。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身修养呢?我在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曰:“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读之,似醍醐灌顶。
“读万卷书”静之,“行万里路”动之;“读万卷书”知昔,“行万里路”知今。
两相补,不仅能令人博知,而且可以让人们充分享用有效的时光。
于“读万卷书”的方式来积累知识的人来说,最幸运的是“在某些书里,你看到前几行字就有如遇知音之感”([美]罗伯特·亨利《艺术精神》序);于“行万里路”的方式来积累收获的人来说,因为“街谈巷说,必有可采”(曹植《与杨德祖书》),“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所以要做现实生活的有心人。
倘若一个人即有时间“读万卷书”,又有机会“行万里路”,那是最幸运的。
我之所以会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瓷画艺人提高自身修养的必由之路的观点,是因为我有切身的体会,今天我想借此文与大家分享,肤浅之见,请前辈和同行批评指正。
我的切身体会是:浅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瓷画艺人提高自身修养的必由之路徐宝敬一、从学画三步曲中领悟到了,瓷画艺人要提高自身修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艺人学画多为三步:1、临摹——先对临先辈之作,后背临。
我们需要通过这个过程来感悟先辈的技法和思想,提高学养。
2、有了一定的学养之后,需要深入现实生活,对临现实生活,我们的专业术语叫“写生”。
写生与临摹不同,要提炼题材,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学会有取舍,这个阶段需要有洞察力,能感悟大自然的精神,能体悟人间冷暖;3、临摹和写生的功课做好了,有了一定的修养积累,进入创作。
浅谈人物画的笔墨趣味
浅谈人物画的笔墨趣味作者:刘庆国来源:《美术界》 2020年第7期文 /刘庆国 [中国艺术研究院]【摘要】笔墨在中国画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画家对笔墨的强调与重视,源自它具有无法取代的趣味性。
本文以人物画为例,从书法用笔,艺术家的修养和阅历,笔墨趣味是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和人格力量的载体这三个方面,对笔墨趣味的体现、基础以及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和人格力量展开阐释,以达到对笔墨趣味较为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笔墨;趣味;人物画笔墨在中国画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画家对笔墨的强调与重视,源自它具有无法取代的趣味性,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种笔墨的趣味成为画家精神和人格的寄寓之地。
一、笔墨趣味的体现——书法用笔战国时期的《人物驭龙图》和《龙凤人物图》,用劲健有力的墨线勾描,充满节奏感,已经初具以线造型的特点。
魏晋时期的人物画经曹不兴、卫协和顾恺之的改造,至南朝陆探微、张僧繇,以书法用笔入画已经成为画家的自觉行为。
尤其是陆探微所创的“一笔画” ①吸取了张芝、崔瑗和杜度的草书体势,用一种连绵不断的草书作画,是书法入画的开端,书法和绘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画家对笔墨趣味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个整体。
宋代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有工细与狂放两种风格:工细如楷,比如李公麟纯净的水墨白描;狂放如草,比如梁楷恣意的水墨挥洒。
工细与狂放体现了创作者不同的人格以及精神追求。
元代文人对书法入画的追求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赵孟頫的一首诗鲜明地道出这种追求:写竹还须八法通。
若也“石如飞白木如籀,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②元代像赵孟頫这样的文人,不仅善书,而且善画,所以较容易做到书画合一,在绘画上也更加讲求对以书入画的追求。
赵孟頫书法入画的主张不仅局限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也运用到人物画领域。
清代黄慎和任伯年都受到这一主张的影响。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在自题画跋中写道:“横涂竖抹气穹窿,不与人间较拙工。
”③他以放纵的笔姿,泼辣的画风塑造了渔民等人物形象,其狂草笔法把对笔墨趣味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气韵生动”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表达研究
“气韵生动”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表达研究作者:莫娴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05期摘要:作为谢赫“六法论”的核心要素,“气韵生动”自魏晋以来成为中国绘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亦是历代书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历代对于“气韵生动”的论述主要在人物、山水和写意花鸟画中,当代工笔花鸟画在经历衰颓之后重振旗鼓,画家们孜孜不倦地探索工笔花鸟画的新形式与新内涵。
探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气韵表达,从古意、诗意和笔墨三个层次分析“气韵生动”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表现,揭示传统文化艺术之于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气韵生动;工笔花鸟画;创作;表达一、“气韵生动”的概念界定早在魏晋时期气韵就被用于形容人的性情气质和谈吐风度,进而成为人物画中的品评标准,与顾恺之“传神”相对应,后逐渐扩展到对山水、花鸟画的品评。
关于气韵,古今画家和学者各有说法而万变不离其宗。
五代荆浩认为“气”存在于“心随笔运”而取象的过程,“韵”是隐迹以立形,为去俗而周备众仪的结果[1];北宋郭若虚认为气韵“必在生知”,气韵足而生动至;明代董其昌认为气韵为天赋,亦可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后天努力中获得;近现代宗白华先生认为气韵是宇宙中促进万物和谐生长的“气”的存在;徐复观认为气韵是绘画中两种极致的美;陈传席认为气韵指人由内而外的、只可意会的精神气质;邓以蛰认为“气”是万物和我合而为一的“气”,“韵”是万物变化过程中隐秘细微的节奏变化,“气韵”在绘画中最终通过笔墨表现出来[2];胡家祥认为气韵是借作品符号而呈现的物象的精神——气势和韵致[3]。
“气韵生动”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哲学、美学内涵。
笔者认为,就工笔花鸟画而言,“气韵”包涵客观气韵与主观气韵两个层次:客观气韵指画中物象基于外在形似的精神气质与性格特征,使观者观画如观实物、实景,甚至能感受到甚于实物实景的更纯粹的生机与活力;主观气韵指作者借助描绘对象和成熟精炼的技法表现出来的素养、情感与个性。
论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分析
论文提要: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人们从哪里取得绘画技法与技巧呢,除了画家的主观因素之外,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师古人与师造化。
那么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又会遇到如何理解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好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呢?就这一问题,我做出了如下的探讨与研究。
一:对师古人概念和师古方法的再认识。
通过的师古本质与方法的再认识,人们才能理解“师古人”的真正含义。
了解了师古的方法之后,才能知道如何去师古,怎样师古人。
二:对师造化的认识与思考。
根据对师造化的认识与理解,来进行师造化,这样我们才能在:“心师造化”中取得进步。
三:如何理解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
在对师古人与师造化进行理解之后,根据理解与认识进行“师古人”与“师造化”的研究,找出它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它们的区别,以把握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取得更大的进步。
论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在绘画或者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人们从哪里来获得绘画技巧呢?除了画家的主观因素之外,基本上来自两个方面:师古人与师造化,一方面要向具有高度绘画成就的画家学习;另一方面还要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
而在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又会遇到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好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呢?这个问题一直影响着许多学习绘画的人,就此,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探讨之一:师古人的概念及其方法的再认识。
“师古人”在中国古典画论中一般是泛指向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画家或者绘画作品学习。
“师古人”也就相当于西方古典画论中的向大师学习。
清代画家王学浩在《山南画论》中写道:“〈雨窗漫笔〉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遇古人真迹,以我之所得向上研究、、、、、、久之自与之吻合。
”那些优秀画家的绘画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是令人神往的,甚至是令人倾倒的,所以,“师古人”也是自古以来人们普遍采用的学习绘画的主要方法之一。
“师古人”也有助于学习者特别是初学绘画者迅速掌握已有的描绘客观物象的技法,技巧。
中国画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中国画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第一章测试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句出自:()参考答案:《道德经》2.“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质胜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句,出自()。
参考答案:《论语》3.“使民知神奸”一句出自()。
参考答案:《左传》4.以下故事传说哪些来自《庄子》?()参考答案:轮扁斲轮;庖丁解牛;削木为鐻5.战国时期长沙楚墓出土两幅帛画,分别是()。
《人物龙凤图》;《人物龙凤图》6.先秦至汉的绘画理论文字中,明确论述了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著作有()。
参考答案:《淮南子》;《吕氏春秋》7.“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这句话来自《考工记》。
()参考答案:错8.“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牖,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
”“使民知神奸”“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等话语表明早期绘画理论中已充分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
()参考答案:对9.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纹饰,经历了从神到人的演变。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华云台山记》的作者是()。
顾恺之2.《书品》作者是()。
参考答案:庾肩吾3.()是对谢赫《画品》的承续。
参考答案:《续画品录》4.谢赫《画品》中描述():“除体精微,笔无妄下。
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
参考答案:顾恺之5.谢赫《画品》说()“明于六法,迄无适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足师放”。
参考答案:宗炳6.谢赫《画品》中以“六法”为标准对三国吴至南齐的画家共计()人进行品级、评论,从而开创了画论史上将史实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
参考答案:277.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著作的是:()参考答案:《笔阵图》;《书品》;《古今书评》;《四体书势》8.下列哪些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理论:()参考答案:《叙画》;《画云台山记》9.谢赫《画品》与庾肩吾《书品》的体例框架相近。
清代的正统
清代的正统作者:潘中华来源:《书与画》2019年第02期清代画家讲究所谓“正派”。
唐岱(1673-1752年之后)《绘事发微》和邹一桂(1686-1772)《小山画谱》各为山水、花鸟做了表述。
什么是“正派”?就字面可知,“派”指传承,“正”别优劣,二者互为表里。
所谓“正派”,是融合了历史的价值结构。
山水画的“正派”。
据《绘事发微》之言,由“三王”上承明董其昌(1555-1636),递衍于后。
明清易代,学风丕变,山水画仍然上承董其昌遗绪,并以“正派”自居。
这是后人论清代绘画时颇感围惑的一件事情。
研究者注意到康熙、乾隆二帝对董氏的欣赏,认为是上行下效。
此属一方面原因。
究其根本,在于其价值取向趋同。
清代山水画“正派”即“南宗正派”。
一方面是基于价值评判建立起来的画家谱系,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对这一价值不断体认与扩充。
后一方面相当重要。
《小中现大》册可算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董其昌强调“目见”。
王原祁(1642-1715)《雨窗漫笔》云:“临画不如看画。
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
视其定意若何,结构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安放若何、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必于我有一出头地处。
久之自然吻合矣。
”站在绘画实践的立场。
指出名画真本的重要作用。
真本毕竟罕见,不能随意披览。
于是临摹的缩本成为方便而理想的替代品。
这样一套名画缩本,王时敏(1592-1680)、王鉴(1609-1677)、王翚(1632-1717)、吴历(1632-1718)等都有制作。
它很重要的一项功能是便于对名画随时体认。
“心虽见得是了,然尚虚在那里,得古人以为佐证,所见方实。
心中虽有所得,然安知不更有一层道理足以夺之,得古人以为帮衬,所得方安。
”此话出自清初理学名臣李光地(1642-1718)。
“下学而上达”,清初治学的务实倾向要求外在于“心”的客观依据。
佐证、帮衬,讲的正是古人作为客观依据所起的作用。
其道理也通于名画缩本。
清代画家围绕“南宗正派”展开的鉴赏和绘画实践,与务实思想的兴起不无关系。
唐岱《绘事发微》的学术传统及学习绘画研究
唐岱《绘事发微》的学术传统及学习绘画研究唐岱是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文人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为主题,风格独特,影响了后世绘画的发展。
《绘事发微》是唐岱的绘画理论著作,对于学习绘画和研究绘画具有重要的意义。
《绘事发微》的学术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唐岱在《绘事发微》中既论述了自己对绘画的理论观点,又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充分体现了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术传统。
他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依据,提出了“绘事者,理才也。
微者,实验也。
”的观点,强调绘画需要理论指导,同时也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和完善理论。
二、追求自然真实。
唐岱主张绘画应当追求自然真实,他在《绘事发微》中说:“画之无意,则无感;画之无迹,则无真。
”他认为绘画要感人并显现真实,必须将视觉上所见的事物准确地表达出来。
他强调观察和揣摩自然,通过绘画手法把握事物的形态和色彩,以达到具象的效果。
这一思想对后世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绘画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三、注意构图与笔墨技法。
唐岱强调绘画要注意构图和笔墨技法的运用。
他认为“人以曲而待直,物以侈而制简”,即人物的形态和物体的形状都要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改变,画家需要运用构图和笔墨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他还提出了“投笔即重墨”的观点,强调墨色对于画面的作用,如何运用墨色的深浅、干湿、浓淡等,以及笔法的粗细、激烈与柔和等等,都是绘画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四、推崇文人画。
唐岱是中国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追求意境和个性表达,注重精神内涵和审美感受。
他在《绘事发微》中强调绘画需要融入文人的情感和理念,主张“目所感,心所动”,追求以意境渲染为主导的绘画表达方式。
这一观点对于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文人画实现了从艺术手法到审美意境的全面升华。
对于学习绘画和研究绘画的人来说,《绘事发微》是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
它对于绘画的理论与实践、自然表达与审美体验、构图笔墨与意境氛围等方面都有深入的讨论,为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写生谈
写生谈作者:胡美群来源:《神州》2011年第33期【中图分类号】J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11-0048-01在中国画传统的写生形式上,前人首先强调“师人不如师造化……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的方式。
清•唐岱《绘事发微》中也有“古云:不破万卷,不行万里,无以作文,即无以作画也,诚哉是言。
” 即对大自然要广闻博取,搜尽奇峰打草稿。
二是要对景创造提炼升华,面对真景要加以概括,取舍、加工、改造,可以以极其简练的线条记下自然景物的大概走势和印象,然后通过意境的升华提炼其神韵。
拿取加工自然中美的东西,改造不尽美的东西,大胆舍掉多余、重复和不美的东西。
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的“写生不能提倡自然主义,作自然的奴隶,无所作为,无所创造”。
画家具有了这两种大量的生活素材之后,再加上对山川精神的感悟,以及经主观思想的冶炼,从而达到“游尽图成”的境界。
以上种种是我对前人的写生方式的理解,未必准确概全,然共性可识,均以大自然为师,博览山川之雄,深悟万物之魂。
写生虽古今有法,然实践亦难,且各有套路。
面对对象,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等等,仍需要我们在写生实践中不断加以剖析,加以认识和理解。
予写生到创作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宏观和微观作为认识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在中国画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宏观致广大,微观尽精微,成就了阔笔泼墨表现高山大川万千气象;精雕细琢表现一花一草一枝一叶。
宏观与微观除远观近观外,还可以理解为以大观小,以小观大,以深量宽,以细衡整。
那么以大观小的宏观方法体现着讲究感受,讲求整体和追求境界直接导致的是表现,抒情如梦如歌的造型方式和笔墨语言的产生,由于强烈的整体感受,冲动与理智无法控制,在特定情况下时常出现并超出客观限定的表现模式以抽象、模糊,含渗化混及涂鸦式的语言方式。
存在宏观作为一种观察方法,但如果将其精神属性附着于其上的话,那么就应该理解为是感受自然的一种方式。
毛笔书法名言
毛笔书法名言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毛笔书法的内容,希望你喜欢!经典毛笔书法名言1) 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
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
清.宋曹《书法约言》2) 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
南朝.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3) 故学书必先作气,高迈,勇猛精进。
清.朱履贞《书法捷要》4)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5) 设乃一向规矩,随其工拙,以追肥瘦之体,疏密齐平之状,过乃戒之于速,留乃畏之于迟,进退生疑,减否不决,运用迷于笔前,震动惑于手下,若此速造玄微,未之有也。
唐.张怀灌《玉堂禁经》6) 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形,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
明.项穆《书法雅言》7) 凡书通既变。
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楮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
唐.释亚栖《论书》8) 学书画者,贵在仿佛大都,而细微曲折之间,正不妨增减出入。
若只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
清.李渔《闲情偶记》9) 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
唐.张怀灌《书仪》10) 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二者不可缺一。
明.解缙《春雨杂述》11) 活泼不呆者,其致豁;流通不滞着,其机圆。
机致相生,变化乃出。
12) 使转圆劲而秀折,分布匀豁而工巧,方许入法家之门。
清.笪重光《书伐》13) 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
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
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14) 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无字字叠成之行。
_墨分五色_论_水墨为上_之关要_易存国
“墨分五色”论:“水墨为上”之关要易存国内容提要“墨分五色”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界一般都视之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存在,而对其发展衍变过程鲜有深层次探究。
本文认为,“墨分五色”的形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宗教观念、审美趣味与艺术表达等具有密切关系,其表达出三层含义:“墨”“色”的相关性;“墨”包纳“色”;“墨”具有形而上色彩。
“墨分五色”是由“线色共用”走向“水墨为上”的点睛之笔,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理论的核心命题。
关键词线色共用墨分五色色相空观气韵生动一、“墨分五色”的哲理意蕴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正式提出了“墨分五色”的观点,他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
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飏,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等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纟卒。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①从哲学上说,所谓“墨分五色”,实际上与中国传统宇宙观的“五行”相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大主流思想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美国学者R.A.尤利坦曾说过,完整地理解宇宙有机体的统一性、自然性、有序性、和谐性和相关性是中国自然哲学和科学千年探索的目标。
我们认为,这用来指称以老庄为代表的思想,可谓恰如其分。
《老子》重在宇宙观和认识论,兼论人类的生命有机和谐。
“道法自然”这一命题否定了天帝观,建立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并用“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②作为其哲学观的典型表述。
《庄子》则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111文艺研究2013年第8期是最高的、绝对的美,所谓“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悲乎!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③,这深深影响了此后中国的艺术创作与审美观。
清代吴厉在《墨井画跋》中曾坚守书画艺术要“恽然天成,五墨齐备”④。
清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强调说:“古人五墨法,如风行水面,自然成文。
中国古代书画著录序跋研究论略--基于《衍极五卷考释一卷二册》等序跋的个案研究
中国古代书画著录序跋研究论略--基于《衍极五卷考释一卷二册》等序跋的个案研究郭建平【摘要】中国古代书画著录上存有大量知名学者所作序跋,多见为刊本序跋及藏书序跋。
无论是刊本序跋还是藏书序跋都不只是涉及版本及校勘问题,一般还会涉及中国古代书画著录创作的学术时代环境及中国古代书画著录序跋作者的背景及对书画著录的价值判断;很大部分还可以视为对书画著录文本内容的修正、补充及考释,从学术的角度上来看,相对严谨。
迄今为止,对序跋类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并利用其对书画著录文本内容进行研究、辅证的研究成果十分罕见。
%Records of ancient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prefaces and postfaces by well-known scholars of pre-modern and modern times, including forewords and afterwords of republished editions. They cover a variety of issues involving editions, collations, emendations, etc. In light of scholarship, these prefaces and post-faces were seriously composed, and provide 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times and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ancient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were composed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authors who composed those prefaces and postfaces. Most of them may be viewed as corrections, supplements, annotations and evidential research on the contents of those texts. Up to now, systematic cataloging and studies of these texts are rare; rarer still are research results utilizing studies of these texts. This article is only a preliminary attempt.【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153-156)【关键词】序跋;书画著录;原始资料【作者】郭建平【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20.9;G256.4清代曾国藩在《经史百家钞》中曾言:“序跋类,他人之著作述其意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绘事发微》收藏分享2010-10-2 20:43| 发布者: caa| 查看数: 10| 评论数: 0摘要: 《绘事发微》清·唐岱◎陈序画为六书之一,象形是也。
而形者必藉于无形,故同是山也、水也、石也、林木也,而工拙殊;同一工也,而法派异。
有形者易肖,无形者难知,所以画工如毛,而名家者不世出。
唐子静岩,长...《绘事发微》清·唐岱◎陈序画为六书之一,象形是也。
而形者必藉于无形,故同是山也、水也、石也、林木也,而工拙殊;同一工也,而法派异。
有形者易肖,无形者难知,所以画工如毛,而名家者不世出。
唐子静岩,长白功臣裔也,世其爵,任骁骑参领。
思得其一水一石而虚怀莫遂者,众矣。
海内良画师,皆以为不愧夫名家者也。
余两罢郡守,俱以恩命入役殿廷,睹所作,窃叹其工。
人所拙能,肖迹惟法,乃能通神。
其泼墨命意,岂可得而形求也哉?一日,出其所述《绘事发微》一册示余,读之令名山大川,跃跃欲出肘腕,盖法无形也而缕析之,若悬象之著于霄,形无形,无形形矣,微之所以显乎。
后之学者,循是以往,而不克名其家者,未之有也。
虽然,非有会心于其微焉,则亦徒有是书耳。
惟微无形。
山也、水也、石也、林木也,形也。
山水石林木之形具,而曰非山水石林木,可乎?然则是固不可以几此,况其非乎?则今之形是其山水石林木者,固不可与读是书,而于山水石林木之形之外,求山水石林木者,尤不可与读是书也。
吾将与什袭藏之,以待夫可与读是书者矣。
康熙五十七年,岁次戊戌,五月既望,长沙陈鹏年题于燕山寓庐◎沈序国家当奕叶重光之后,云星烂陈,河海清晏,草木向荣,鸟兽咸若。
一时之学士大夫,乐观大化之成,兴寄所至,形为图绘,有笔歌墨舞之趣。
此固其人之好古深思,心知其意,亦以见国家之盛,诗书礼乐之泽之所涵濡而沾溉者,固若是其宏且远也。
自余官京师三十余年,值四方无事之日,天子垂裳,群工奏绩。
余以驽钝下材,得优游词垣,以绘事自娱。
赵董二文敏,胥吾师也。
顾余生也晚,时时有不见古人之恨。
长白唐静岩先生,与余夙称同嗜,每一命笔,辄具体古人笔意,又时时有古人不见我之恨。
先是,先生有论画书未脱稿,余屡索之不可得。
今岁之春杪,余以休沐余闲,相从竟日,极论画理。
先生书适成,乃亟取展读,则荆、关、董、巨诸大家所为得意磅礴、妙绝今古者,俱一一浮动于楮墨之间。
异哉,先生之论画,一至此乎!曩从先生阅唐氏家乘,其先赠光禄公,从戎辽左,有择主之明,有先登之勇,有死事之烈,先朝特授世爵,子孙罔替,典至渥也。
光禄公丁逆藩之变,出师汉中,力守危城,百二山河,所恃以安堵无恐者,皆公力也。
先生振其家声,克绍云台烟阁之烈,我国家亲臣世臣之选,舍先生奚属哉。
乃余接其人,臞然若不胜衣;聆其言,呐然如不出口。
酒后耳热,泼墨淋漓,气韵生动。
又能直达所见,撰述成书。
右丞所云夙世词客,前身画师者,殆其是乎?余尝观史传所载,凡一代帝王之兴,必有命世之人杰,为之奔走御侮,以成摧陷廓清之业。
迨阅一再传,其后人不克光大前人之绪,下者怙侈蔑法,上者相与出入班行,享庸庸之福而已。
如先生者,求之史传诸勋旧子姓中,殆未能概见也。
两光禄以忠顺勤劳,并著经纶之会,先生以清和淹雅,独擅笔墨之华,盖能世济其美者矣。
国史家传,辉煌后先,余用是叹唐氏之世不乏人,而我国家景运之隆,文治之洽,所以上媲唐虞,而下轶殷周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是为叙。
康熙丁酉八月朔,双鹤老史沈宗敬题◎自序夫画,一艺耳,苟学之有得,每不能自已,而积习在焉。
王右丞诗云:“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此之谓也。
学者能勿忘勿助,历尽阃奥,则琴师之琴,冶工之冶,尚可以仙,艺成而下,即道成而上矣。
圣贤之游艺,与夫高人逸士,寄情烟霞泉石间,或轩冕巨公,不得自适于林泉,而托兴笔墨,以当卧游,皆在所不废。
世之传画,良有以也。
余幼赋性疏野,读书之暇,有志画学。
既壮,念先世从龙御侮,受恩深重,思及时有所建白。
迨两试不售,身膺武职,从军塞外,万里奔驰,而未获报称,归即益潜心此道,今三十余年矣。
昔人学书,而池水尽墨,画被至穿,读书而三年不窥园,燃柴映雪以终夕。
今予一官白首,虽不敢追踪往古,而日事翰墨,未尝少倦。
惟恐学之日短,空自成癖。
因举画中六法三昧,前人言而未尽者,以至于山水根源、阴阳向背、丘壑位置、用笔用墨、皴染着色,种种诸法,略抒管见,以志一得。
然言之无文,恐不足为斯道一助,要亦见余之数十年中,积习未忘,有不能自已者如此云。
正派画有正派,须得正传,不得其传,虽步趋古法,难以名世也。
何谓正传?如道统自孔孟后,递衍于广川、昌黎,至宋有周、程、张、朱,统绪大明。
元之许鲁斋,明之薛文清、胡敬斋、王阳明,皆嫡嗣也。
画学亦然。
派始于伏羲画卦,以通天地之德。
史皇收虫鱼卉木之形,以抒藻扬芬,笔端造化于是始逗漏一斑矣。
传曰:画者成教化、明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盖精于画者,尝间代而一出也。
唐李思训、王维,始分宗派。
摩诘用渲淡,开后世法门,至董北苑则墨法全备。
荆浩、关仝、李成、范宽、巨然、郭熙辈,皆称画中贤圣。
至南宋院画,刻画工巧,金碧焜煌,始失画家天趣。
其间如李唐、马远,下笔纵横,淋漓挥洒,另开户牖。
至明戴文进、吴小仙、谢时臣,皆宗之。
虽得一体,究于古人背驰,非山水中正派。
此亦如庄、列、申、韩诸子,虽各著书名家,可同鲁论、邹孟耶?元时诸子,遥接董、巨衣钵,黄公望、王蒙、吴镇、赵孟頫,皆得北苑正传,为元大家。
高克恭、倪元镇、曹知白、方方壶,虽称逸品,其实一家之眷属也。
明董思白衍其法派,画之正传,于焉未坠。
我朝吴下三王继之。
余师麓台先生,家学师承,渊源有自,出入蹂躏于子久之堂奥者有年,每至下笔得意时,恒有超越其先人之叹。
近日同学诸子,各具所长,探讨六法,深究三昧,为之别白其源流如此,未知将来谁拔赤帜也。
传授凡画学入门,必须名师讲究,指示立稿,如山之来龙起伏,阴阳向背,水之来派近远,湍流缓急,位置稳妥,令学者得用笔用墨之法,然后视其笔性所近,引之入门。
俟皴染纯熟,心手相应,则摹仿旧画,多临多记,古人丘壑,融会胸中,自得六法三品之妙。
落笔腕下眼底,一片空明,山高水长,气韵生动矣。
学至此,所谓有可以神会,而不可以言传者也。
今之学人,娱于旁蹊邪径,专以工细为能,敷彩暄目,一入时蹊(金陵纱灯派),终身不能自拔,岂不惜哉。
昔关仝事荆浩,有出蓝之誉;巨然师董源,深造堂奥,开元四大家法门;李将军子昭道,米海岳子友仁,郭河阳子若孙,皆得家传,称为妙品。
盖有本也。
品质古今画家,无论轩冕岩穴,其人之品质必高。
昔李思训为唐宗室,武后朝遂解组遁隐,以笔墨自适,卢鸿一征为谏议大夫,不受,隐嵩山,作《草堂图》。
宋李成游艺不仕。
元吴仲圭不入城市,诛茅为梅花庵,画《渔父图》,作《渔父词》,自名烟波钓叟。
倪云林造清秘阁独居,每写溪山自怡。
黄子久日断炊,犹袒腹豆棚下,悠然自适,常画虞山。
此皆志节高迈,放达不羁之士,故画入神品,尘容俗状,不得犯其笔端,职是故也。
少陵诗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斯言得之矣。
古人原以笔墨怡情养神,今人用之图利,岂能得画中之妙耶?可慨也已.画名画家得名者有二。
有因画而传人者,有因人而传画者。
如王右丞、李将军、荆、关、董、巨、李成、范宽、郭熙辈,以画传人也。
若地位之尊崇,如宋仁宗、徽宗、燕恭王、肃王、嘉王、南唐后主;道德之隆重,如司马君实;学问之渊博,品望之高雅,如文与可、苏子瞻诸公,以人传画也。
因人传画者,代代有之,而因画传人者,每不世出。
盖以人传者,既聪明富贵,又居丰暇豫,而位高善诗,故多。
以画传者,大略贫士卑官,或奔走道路,或扰于衣食,常不得为,即为亦不能尽其力,故少。
然均之皆深通其道,而后能传,道非兼通文章书法而有之,则不能得,故甚难。
画之树石山寺,村墟桥梁,如文之句法也。
丘壑位置,景物境界,如文之章法也。
其操笔伸纸,经营惨淡,大幅小方,狮子之搏兔,象文之临题也。
至于山之轮廓,树之枝干,用书家之中锋,皴擦点染,分墨之彩色,用书家之真草篆隶也。
今亦有用笔纯熟,似得笔墨之趣,而位置错杂,如善书者写无法之文。
又有笔力不到,皴染不熟,而临摹成迹,如幼童抄古文。
是二者皆不能得其道。
世有善文而不能善书,善书而不能善文者,而画家必兼二家之法而后可。
然则非精于六法六要,知三品三病,笔坚墨妙,境界幽深,气韵浑厚,意味脱洒,而深得其道者不能传。
而古人之画名,岂易得哉。
丘壑画之有山水也,发挥天地之形容,蕴藉圣贤之艺业。
如山主静,画山亦要沉静。
立稿时须凝神澄虑,存想主山从何处起,布置穿插,先有成见,然后落笔,使主山来龙起伏有环抱,客山朝揖相随,阴阳向背,俱各分明。
主峰之胁,傍起者为分龙之脉,右耸者左舒,左结者右伸。
两山相交处,可出流泉。
峦顶上宜攒簇窠丛。
悬崖直壁,势虽险峻,而宜稳妥,矫树垂藤,悬披斜挂。
山麓坡脚,须置大树长松,三之五之,或欹斜而探水,或耸直而凌云。
沙水穿插,潆洄石间,危桥渔艇,相景而作。
村墟烟火,宜在藏风聚气之所。
孤亭草阁,水涯岩边,参差间出。
主山来龙,不过三折;客山迤逦,只用两层。
飞瀑向冈峦窄狭中陡落。
山腹旷阔,须有云烟缭绕。
古塔殿脊,树丛中微露一二。
孤峰要瘦,遥瞻主山。
画远山,远则低,近则高,但不可越出主山,以损气势,用一层,用两层,衬靠近山,并以有情为妙。
诀曰:岑峦辨明晦,林木须高下。
以树根之参差,分坡脚之近远。
至于烟岚云霭,或有或无,总在隐没之间写照。
一草一木,各具结构,方成丘壑。
知此中微奥者,必要虚中求实,实里用虚,然后四时之景,由我心造,山川胜概,宛然目前。
学者能运用规矩之中,神明规矩之外,庶几其得之矣。
笔法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要刚中带柔,能收能放,不为笔使。
其笔须用中锋。
中锋之说,非谓把笔端正也。
锋者,笔尖之锋芒,能用笔锋,则落笔圆浑不板,否则纯用笔根,或刻或偏,专以扁笔取力,便至妄生圭角。
昔人云:用笔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
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物状平褊,不能圆浑也。
刻者,运笔中凝,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
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与物凝碍,不得流畅也。
此千古不易之法。
近有作画用退笔秃笔,谓之苍老,不知非苍老,是恶癞也。
但能用笔锋者,又要炼笔。
朝夕之间,明窗净几,把笔拈弄。
或画枯枝夹叶,或画坡脚石块,如书家临法帖相似。
不时摹仿树石式样,必使枝叶生动飘荡,坡石磊落苍秀,方可住手。
此炼笔之法也。
学力到,心手相应,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
用笔之要,余有说焉。
存心要恭,落笔要松。
存心不恭,则下笔散漫,格法不具。
落笔不松,则无生动气势。
以恭写松,以松应恭,始得收放,用笔之诀也。
墨法用墨之法,古人未尝不载,画家所谓点、染、皴、擦四则而已。
此外又有渲淡、积墨之法。
墨色之中,分为六彩。
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
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
渲淡者,山之大势皴完,而墨彩不显,气韵未足,则用淡墨轻笔,重叠搜之,使笔干墨枯,仍以轻笔擦之,所谓无墨求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