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艺术设计审美范式的转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语境中艺术设计审美范式的转向
摘要:后现代语境中大众审美生活化图景的扩张,使得艺术设计逐渐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进入大众美学视域。
艺术设计的视野开始围绕现实生活世界以满足大众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艺术审美从人文主义转向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并以泛形式化的审美取代了崇高与理想,其中隐含了审美意识退化的危机,甚至掀起“艺术已死”的美学舆论。
随着时代对艺术内在特征认识的加深,内容与形式的协调发展是未来艺术设计体系完善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审美思维审美范式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林珍香戴陈丽
有了人类就有了设计。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有意识、有灵感、积极而机智,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设计和创造的历史。
①在中国,艺术设计的概念从狭义上几乎等同于工艺美术,从广义上则是指一切有意识的造物设计。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是一种集人文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体。
这种集大成的审美思维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分裂,并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形成独立的审美范式,因此衍生出功利性审美与非功利性审美。
功利性审美因符合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化需求得以发展,并在现代语境中形成“功能至上”的设计观念;而由宗教观念、吉祥观念等富有人文气息和精神意蕴的非功利性审美,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退。
在后现代语境中,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美和具有服务功能的工艺设计活动,从诉诸于人文艺术本体和功能主义转向了形式主义,通过绝对简化、解构的审美风格来呈现。
在西方工业社会,艺术形式与实用功能的争论一直从新手工艺运动持续到现在,并暂时定格在后现代“形式主义”的审美范式中。
一、艺术设计的传统审美思维。
艺术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诉诸于形式美与生活美结合的造物活动,是中国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及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想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造物观念中,艺术形态的产生往往源自自然并服务于生活。
在实用观念与宗教观念、吉祥观念的多重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形成了人文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的造物思想,并在审美活动中催生了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美学范式,以及宣扬“真、善、美、乐、用”的文化宗旨。
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思维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关,体现在造物上往往追求一种“天、地、人、物”之间的平衡。
这也是中国人协调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哲学思想,并由此构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文化思维和“器以藏礼”的造物设计理念,以及“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朴素审美观。
中国造物设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艺术形态与精神意蕴、文化内涵是一种共时性的关系,体现出浓厚的亲和力和人文主义关怀。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本着“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②的美学观作为艺术设计的理论依据,对来源于自然、服务于生活的器物进行高度概括。
其中,崇尚自然是中国古代造物设计“顺应天时地气”的人文写照,也是中国传统设计极具亲和力的根源所在。
在礼乐文化背景下,通过器物作为礼乐的载体能更好地呈现其抽象的精神和伦理道德说,以此规范社会等级制度。
礼制社会以“文质彬彬”的造物审美观创造了实用主义和人文主义并行不悖的设计标准,这实质上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体,体现的是“大一统”文化思想和中正、中庸的人文主义审美范式。
不同于中国传统审美观的一统性和一脉性,西方国家因其社会集团的复杂性,使得艺术设计从古典主义的宏大、崇高走向现代工业时期的多样化发展。
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设计从强调设计的本质逐渐转向探讨设计的形式。
随着各种艺术流派的兴起,多样化的审美对象和审美领域使得审美体验逐渐强化,因而审美范式也随之不断变化。
西方社会在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开启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帷幕,以英国工艺美术设计师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家掀起了复兴传统手工艺的设计运动,形成了一种极富哥特式古典意味的装饰主义设计风格。
这种审美范式直到19世纪末的新艺术运动时期才开始出现转向。
新艺术运动极力反对装饰主义的矫饰造作,提倡艺术设计要回归自然,形成了自然主义设计风格,但却在20世纪初期被一场歌颂工业,强调功能主义的现代主义机械美学风所代替。
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经历了从装饰主义到自然主义、功能主义的审美发展历程,体现了艺术本体从感性到理性以及超理性的发展规律。
二、艺术设计审美范式的改变:从功能转向形式。
艺术设计审美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20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呈现出一种繁杂的局面。
仅就西方而言,工业革命后相继产生了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的艺术流派,在国际上影响广泛。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六十年代后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
艺术平台
54
DOI:10.13944/ki.ysyj.2019.0029
种文化思潮,涉及文艺、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
其产生的背景是晚期资本主义和后工业社会的发展,目的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原则。
③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思想是以逆向思维批判和否定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功能追求,主张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来刺激消费。
但是,由于盲目强调形式而脱离以功能为设计依据的初衷,使得艺术设计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
后现代主义最早以一种绝对理性的方式实现了建筑在结构、功能和形式设计上的创新,由于这种超现实的工业风严重忽视了建筑对人的情感和心理的作用,因而缺乏相应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在后现代语境中,西方艺术设计先后出现了达达主义、科技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极少主义和波普、拼合、行动等后现代主义审美风格。
波普风格的艺术设计完全抛开现代主义强调理性、机械性和功能性的审美追求,转而以一种极其低俗艳丽的色彩图案和平面化的视觉效果,以及夸张离谱的变形手法,进行通俗、廉价的大众化制造;起源于意大利的反主流设计在波普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非理性设计风格,强调以神秘的色彩和超理性的思维促进文化产品的通俗化发展;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设计为了提高产品的娱乐功能,不惜以削弱产品的材料和功能属性作为条件,转而以怪诞离奇的造型来达到表达形式的目的;科技主义风格的艺术设计是机器美学掀起的一场重产品技术功能的设计活动,往往以高度几何化、抽象化的造型符号,赋予了工业文化下技术和机械的美学价值;极少主义风格体现为以极端的造型手法实现产品形态设计的简化;解构主义设计风格则通过对产品的完整形态进行解构和重构,目的在于使其成为超理性的形态设计,而这可以说是后现代语境中形式主义的最极端表现。
尽管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流派纷呈,其核心理念却没有变,即都以一种反主流、反现代,超理性、超现实的方式,呈现出解构、破碎的视觉主导形式。
后现代主义审美范式的转向,其实是一种受制于商品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以及娱乐消遣型消费认同的大众文化审美观念。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大众文化强调以物质消费实现狂欢体验的直接性作为审美目的。
市场需要前卫与新潮,艺术设计需要创新,于是逐渐发展成一种被市场主导的大众文化审美观念,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和世俗性界限逐渐模糊,这正是费耶阿本德所说的“跨越边界,填平鸿沟”的后现代主义奇观。
当然,伴随艺术设计的泛形式化发展,充斥于大众审美视域中的艺术设计,难免带有享乐主义、媚俗与畸趣的色彩。
三、艺术设计审美化的悖论:功能与形式的矛盾。
在后现代语境中,艺术设计宣扬反对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绝对性,以形式打破功能和材料的束缚,走向追求理想的形式主义设计风格。
但由于在实践中过度追求形式刺激带来的快节奏消费,后现代主义设计逐渐偏离初衷,把精神和物质,形式与功能完全割裂开来,甚至以一种泛形式化的视觉消费完全代替了产品的
社会功用,使得艺术设计的本质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也使得艺术设计本体的矛盾性逐渐加深。
其实,对于任何一种艺术设计活动来说,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方便、更美好。
因此,艺术设计的功能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一切艺术活动都和物质生产基本一样。
作为服务生活的艺术设计活动,理应相应地带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和物质属性。
首先,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
创造和自我实现”;
④
其次,“美有很大一部分起于便利和效用的观念”,例如“标志强壮的形状对于某一动物是美的,标志轻巧敏捷的形状对于另一动物是美的。
一座宫殿的秩序对于它的美在重要性上并不次于它的单纯的形体和外貌”。
⑤因此,艺术设计的美离不开效用,即艺术的功能属性。
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对人才有效的,它必然随人的利益不同而显出分歧。
⑥也就是说,艺术设计是创造美的活动,而且是具有一定社会功用的审美活动。
当然,倘若“赤裸裸地把真当成美,把人对现实的实用关系直
接当成审美关系,这是不利于美的欣赏和创造的”
⑦
艺术设计理应从“他物的束缚”与“依赖”中“解放出来”,从主、客体的种种“限制
中解放出来”
⑧。
艺术设计一定是超越现实功利关系而获得自由,这种自由需要借助美的形式来呈现。
所以,夏夫兹博里说:“美的,漂亮的,好看的都决不在物质(材料)上面,而在艺术和构图设计
上面;决不能在物体本身,而在形式或是赋予形体的力量。
”
⑨
他将形式美分为三种类型,
即“死形式”、“形式的形式”、“物质和心本的形式”。
其中,第三类形式涉及到美的功能、人文和形式层面,包含了政治、文化、宗教、情感、功能、效用等因素。
可以说,这是“一切美的本原”,也是一切艺术创造的共同目标。
总之,艺术设计不是单纯的艺术本体创作。
但离开艺术本体固有的形式美,艺术设计就会沦为一般的物质生产。
艺术设计如果过分强调形式感,甚至忽略器物的内涵和功能属性,就会失之于偏颇。
在后现在语境中,由于人们过度区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导致艺术设计出现形式与内容(功能)的分离,这也是后现代艺术设计泛形式化的主要原因。
这种以满足娱乐消遣为目标的泛形式化设计,造成了艺术设计人文价值和崇高理想的消失,以及消费人格的低俗化。
虽然这种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不是长久的,但是至少会在很长时间里决定了社会的审美风向。
当然,随着社会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认识与反省,艺术设计也将会走向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发展格局。
注释:
①③张夫也·外国现代设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05.②考工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
④⑦⑧蒋孔阳·美学新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08、109、12.⑤休谟·论人性,第二卷,第一部分,《论美誉丑》节.⑥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23.⑨夏夫兹博里·道德家们,第三部分,第二节.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