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完蛋的前夜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八年级历史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岛国。人多,地少, 资源贫乏。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 国力日强
日本发展资本主义中存在什么矛盾?
改革不彻底 封建残余浓厚
国内市场狭 小 资源少
生产发展 受到阻碍
广大工人、农民生活极端贫困,阶级矛盾尖锐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朝鲜
中国
(东学党起义)
支 援
求 助
日本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殖民地
增 兵
针 对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4 -1895)
历史材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
增长了日本的侵略力量
增开商埠:沙重苏杭
便利日本等国家掠夺中国 长江流域的财富
允许日在中国开设工厂
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四、《马关条约》的影响
内 容
影 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俄国的盟国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还 辽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一、选择题。 (1)、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号管带是: A、左宝贵 B、刘步蟾 C、邓世昌
(2)、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事件是: A、威海卫之战 B、辽东战役 C、黄海战役
巩固
练习
二、填一填。在下图空格中填入相应的地名。
威胁京津地区安全

神秘的1911大清朝完蛋的前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神秘的1911大清朝完蛋的前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神秘的1911,大清朝完蛋的前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时的袁世凯文| 傅国涌来源| 《中国经营报》/R4vvENa进入1911年,北京所有掌权的人们,没有一个想到他们快完蛋了。

我看到那个时代掌握大权的人留下来的日记,包括他们的回忆、他们的书信,没有一个人在10月10日之前想过大清朝快完蛋了,从上到下都没有。

他们的日记整天记录的就是吃饭送礼,看上去似乎真是繁华的“盛世”。

街上到处是灯红酒绿,胡同里的生意好极了,澡堂里的生意好极了,就像香港今年出版的英国爵士巴恪思尘封了68年的《太后与我》所说的,不少有权有势的人都在澡堂里忙着同性恋。

一场雨压垮一个朝代大清朝为何脱轨?第一个因素就来自这些神秘预兆,其背后是人心的变动,人心思变。

当然真正直接影响大清朝脱轨的第一个原因是下雨,天不断地下雨,夏天都是雨,不光是辛亥年的夏天下雨,辛亥的前一年1910年的夏天也一直在下雨,1909年也是连年的大雨,湖北、湖南因水成灾,夸张一点儿说,是一场雨压垮了一个朝代。

因雨成灾,粮食没有丰收,大米价格急剧攀升,抢米风潮到处出现。

最大的抢米风潮发生在1910年4月的湖南长沙。

长江流域出现四百万以上的饥民,如果仅仅长江流域有问题,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保证安全,大清王朝仍然固若金汤,但是老天爷偏偏要跟爱新觉罗氏作对,当长江流域大水成灾的时候,1911年夏天南京城可以划船,武汉城可以划船,同时山东巡抚告急山东缺粮,甚至连东三省也因雨成灾。

鱼米之乡、江浙二省此时也出现粮食危机。

少年徐志摩时在杭州府中读书,有一天去看电影,发现那么多人围在那里,原来有人在抢粮,把米店抢了,原因是大米价格太高而买不起。

他电影也没看成,黯然回到学校宿舍,详细记下了那一天的所见所闻。

这是一个少年学生亲眼所见,写在私人日记里面的,可信度很高。

粮食危机可以说是大清王朝脱轨的第一个主要原因,反对辛亥革命的保守者辜鸿铭写信给上海的《字林西报》说,参与武昌起义的新军,海外留学回来的革命党人还比较文明,革命有节制,但是长江流域有几百万饥民,这几百万嗷嗷待哺的饥民一旦卷入革命,革命就会失控。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第
1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 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这些因素的发育成长, 带有向 演进的趋向。 (二)构建知识体系 康乾盛世 明清经济发展
近 代 前 夜 的 盛 世 与 危 机
表现 社会方面 近代化因素 萌发的趋向 西方列强挤 压下的危机 经济方面 思想方面 清王朝专制主义的强化 深重的危机
教后反思
3
4
2
(1)图一中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哪一盛世时 期?说说那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图二反映了 19 世纪前期,清政府所面临的国际 形势是什么?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和不顾时势的表现 有哪些?对中国的发展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 课堂小结:本课从整体角度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历史特 点:“繁盛”和“危机”。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 世时期中国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其水 平超越前代,我国封建经济出现了又一个高峰。这一 时期,我国在经济、文学、思想等方面,出现了向近 代文明演进的趋势。但是,清政府的故步自封,使中 国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四)巩固检测 1.中华帝国最后一个大繁荣时代是 ( ) A.明朝时期 B.康熙年代 C.康乾盛世 D.明中期到清朝 2.“康乾盛世”所反映的时期是指 ( ) A.康熙帝在位期间 B.康熙和乾隆在位期间 C.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 D.整个清朝前期 3.康乾盛世时的帝王的哪些措施摧残了我国近代化因 素的萌芽 ( ) ①闭关锁国 ②重农抑商 ③文字狱 ④设厂卫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明清时期商业发达,一些地方的商人资本雄厚,形 成商帮。最著名的商帮来自 ( ) A.安徽、山西 B.广东、福建 C.浙江、广东 D.山西、江苏 5.明清时期,闭关政策的限制并未能完全阻止对外贸 易的发展,一些物资大量出口,对西方形成巨大顺差。 下列物资不属于此列的是 ( ) A.纺织品 B.瓷器 C.铁器 D.茶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 首,豹虎逼于后,亦惟俯首受死,不能稍为运动也。 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 起。 吸食鸦片(毒品)有哪些危害?对我们有何启示?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主题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一、单元框架
二、课标要求
1.6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 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 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七、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
八、教学建议
1、梳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 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时空框架下把握这一时期的 王朝兴衰线索,以及统一全国、经略边疆在空间上的反映;
2、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方法深入理解这 一时期的若干重要历史变化和复杂历史现象;
3、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这一主题巩固家国情怀。
明清时 代特征 为“盛世” 与“危机”
(一)明清政治制度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版图逐渐定型,社会新的发展, 但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依然无法有效应对国家所面临的内外挑战,故对明清政治 制度作用的辩证认识应该是本单元教学的应有之义;清朝前中期军机处的设立、版 图的开拓与巩固、人口的增加、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等,意在说明其鼎盛与危机的 “一体两面”,是对这种辩证认识的具体运用。
九、教学反思
2、基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应该“追求理解”,“为理解而教”。这 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就不能是“填鸭式”,而应该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 验、探究的过程,真正理解内化的过程,形成结构化、网络化知识结构的 过程;同时“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 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努力 这样做。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课件(21张)(2024版新教材)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课件(21张)(2024版新教材)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割占和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国别 割占和强迫租借的地区
势力范围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英国 日本
强迫租借广州湾 强迫租借“新界”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此以后, 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 覆没。
丁汝昌 43岁
邓世昌 45岁
林泰曾 43岁
林永升 41岁
刘步蟾 43岁
三二十十十多多四多岁岁十岁,,多,他他岁他们们,们成是他是为第们勤中一全学国批部上第留魂进一洋归的批军大少海事海年军人将才士
1895年
清朝为何战败?
慈禧:哪管国家兴亡 , 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 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 地求和。”
日本的大陆政策
一、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日本“大陆政策”;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增 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
1894年7月25日 丰岛海战 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
1894年11月22日辽东战役 1895年2月2日辽东战役
1894.11.22 辽东战役
练一练
1、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万万人同一
哭想,起去中年国今近日 代割 哪台 个湾 条。 约” ?诗 (中C “割台)湾”内容能让人联
A.《南京条约》 B.《瑗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一家日本企业征得清政府同意后,在重庆开
设一家工厂,你认为此事最有可能发生在( D )
A 2100万 B 4·5亿两 C 2亿两 D 2·3亿两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件(14张PPT)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件(14张PPT)

创立“拜上帝会”
1814年广 农东 民1客 家83家 庭1人年18岁
1829-1843 四次科考
1844年 广西传教
出生 私塾教师 均落第 发展反清力量
19世纪欧青洲画年家洪笔秀下全的洪秀全
人物展:探原因
材材料料一二::“清推政动府了为这了次支大付爆战炸争(赔太款平和天军国费运开动支),的极,力毫搜无刮疑民问财是,英加国捐 加的税大,炮官”府。常毒打交不起税的人。“贪官甚于强—盗—,马克酷思吏 无异虎狼,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1843~1850年规 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兴亡启示展:简评
1.地位: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 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列 强

清 政
合府
2.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 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 烈的一章
性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镇压 太平天国
3.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 纲领,内部腐败和争夺权力
哪天清军就杀回来了,还不得把地给收回去—?—《中国古代土地问题分析》
局限性: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虽反映
农民需求,但未顺应历史潮流,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不可能实现
的。
②空想性
文物展:评价
《资政新篇》
领域
内容
政治 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 由公众选举
经济 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① 主观(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材料二:享乐腐化,天京事变,手足相残。
材料三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材料四: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高一上学期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精编课件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件)-高一上学期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精编课件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康熙曾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毙,必有更换者。

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清宗室、史学家昭梿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严大权无从旁假。

——《清高宗实录》清西陵泰陵隆恩殿祖宗家法:乾纲独断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

他们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详加过问,在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同时,也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1、建立奏折制度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官员亲手批阅奏折返回所谓的密折……为保密起见,在纸封外绑以木夹板,并贴以印花,后来甚至用带铜锁的特质皮匣包封密折,然后通过驿站,或由专差交兵部捷报,或遣亲信之人专程送至奏事处,由奏事官接受登记之后,交奏事太监直送皇帝亲自拆阅。

——《中国历史新编》1、建立奏折制度(2)作用:迅速、机密①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②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特点:2、设立军机处No ImageNo Image No Image养心殿军机处内阁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 “办理军机处大臣(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

——《清会典》卷三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抄写)撰,而不能稍有赞画(指手画脚)于其间也。

——(清)赵翼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奏折制度(2)作用:迅速、机密①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②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特点:2、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8隋唐宋明清确立三公九卿制巩固中外朝制 发展 一省两院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二府三司制元 顶峰明: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奏折制度(2)作用:迅速、机密①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②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甲午悲歌上 104

甲午悲歌上 104

甲午悲歌上104感谢各位来到罗辑思维捧场。

这是2014年罗辑思维的最后一期节目了,说实话在整个2014年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转一个念头,要不要跟大家讲一期甲午战争,因为今年正好是甲午年,距离甲午战争正好120周年两个甲子。

今年的出版界在这个选题上也是特别用力,你看我桌上从来没有堆过这么多书,这一次我们精选了几本,不是说都推荐,只是说今年这是一个特别热的话题。

当然甲午战争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沉重也太漫长,所以一期节目可能讲不了,我们要分两期节目跟大家聊一聊甲午战争。

我们在读中学历史的时候,总觉得整个晚清时期就是一团漆黑,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1911年清政府倒台,这段时间无非就是签卖国条约割地赔款。

其实真实的历史过程不是这样的。

大家想想,71年整个晚清的过程当中,它也有它内在的起伏的节奏,比如说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是1861年到我们今天要讲的甲午战争,1894年之间可是有33年基本太平的日子。

你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我告诉大家四个字,叫大国崛起,这还真不是欧的,你看,我们今天在201 4年回看1 981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吗?那个时候的人也是这么感受的呀,清王朝在晚清的时候,最惨的是什么时候,是19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因为1856年开始太平天国,然后太平天国这边还没摁住,又来了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总之各种不顺。

但是所有的不顺到1861年的时候,突然戛然而止,洋鬼子也安排妥了,太平天国也镇压下去了,后来什么捻军那是纤芥之疾,那都不太要紧。

朝中也出现了像慈禧太后恭亲王这些改革派,慈禧太后其实也算改革派,地方上又出现了一帮洋务派,整个国家在人才储备、经济基础,包括思想观念上都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所以从1861年开始,实际上清朝迎来了难得的30年基本太平的岁月,那你可能会反问,说你说大国崛起有点吹牛吧,不是吹牛,我们来看19世纪的70年代,当时晚清政治史上最大的一个事件是什么?就说外患这个部分,就是俄国的侵略,当时俄国支持了中亚的一个国家叫浩罕国,它的首领叫阿古柏,侵占了中国的新疆地区。

伪满洲国覆灭前最后一周

伪满洲国覆灭前最后一周

伪满洲国覆灭前最后一周作者:来源:《新传奇》2022年第39期关东军已经决定投降,伪满洲国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关东军的安排下,溥仪如同木偶一般穿上皇帝的大元帅服,站在大栗子沟的小房子里读完了退位诏书,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这个怪胎走向了末日。

溥仪逃离伪皇宫前的准备1945年8月9日中午,末代皇帝溥仪在新京(今长春)伪皇宫同德殿,听到了苏联“入侵”的消息。

前来“觐见”并报告这个消息的,是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和“皇帝御用挂”吉冈安直中将。

三人直接告知溥仪北满守不住了,要他立即转移到通化临江的大栗子沟,在山区里继续“领导”伪满洲国。

至于新京的宫殿、官衙,都将付之一炬。

此时的溥仪已经年近不惑,经历多了,人也沉稳多了。

他拒绝了日本人让他立即转移的通知,要求给他三天时间准备。

溥仪之所以要三天时间,首先是要确定谁跟他走。

“皇后”婉容、“贵人”李玉琴等“皇室”成员自然都要带上,最重要的是他的亲弟弟溥杰。

在溥仪眼中,溥杰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又娶了日本妻子,是日本人会重用的一枚棋子,带在身边,自己多一些保障。

至于伪大臣们谁走谁留,就不是溥仪能考虑的问题了,日本人早就安排好了。

其次,是要带走哪些东西。

三天时间里,溥仪最重要的工作是挑选要带走的财产。

金银、古董、字画等值钱又便携的物件自然是首选,由溥仪亲自拣选、监督打包。

其余的如常服、礼服、被褥、用具也陆陆续续被装箱。

至于平时溥仪不时观摩的访问日本、巡视各地的电影胶片,大概是怕被人拿去当作罪证,他叫人堆起来烧毁了。

溥仪一边打点行装,一边发钱遣散随从、差役。

往日肃然的伪皇宫内外一片混乱。

8月11日21时10分,溥仪离开了生活13年多的伪皇宫,乘火车经吉林、梅河口、通化,在8月13日抵达临江县大栗子沟,入住铁矿公司矿长宅邸。

溥仪对这段旅途的印象只有饥饿,他两天里只吃了两顿饭和一些饼干。

伪满军:向苏军投降“是唯一的好办法”8月9日早晨,苏联远东红旗第1集团军首先越过边境,进攻位于黑龙江密山的日军筑垒地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1000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1000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1000《天朝的崩溃》是一部描写清朝晚期社会动荡和国家崩溃的历史小说,作者通过对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等问题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幸命运。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引起了读者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在阅读完《天朝的崩溃》后,我深受震撼,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小说中对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描写让我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幸命运。

清朝末期,政府腐败、官员贪污腐化、社会动荡不安,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危机之中。

这种现象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小说中对外国侵略的描写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外国侵略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幸命运。

在小说中,清朝政府无力抵御外国侵略,导致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这种情况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幸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遭遇让我深感震撼。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阅读《天朝的崩溃》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外国侵略等问题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幸命运。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226事变诗句

226事变诗句

226事变诗句一、血雨腥风二二六,叛军妄念几时休?就像那乌云想遮日,怎挡得住光明路。

想当年啊,那叛军以为能改变乾坤,可这就如同蚍蜉撼树,太自不量力了。

二、二二六事起硝烟,日本国内乱成圈。

好似那池塘起风波,鱼虾乱窜没个边。

我就想啊,那些参与叛乱的人,难道真以为暴力能带来好结果?他们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三、二二六的枪声传,动荡岁月人心寒。

仿若寒冬风凛冽,吹得希望都打蔫。

你看那些无辜的百姓,被卷入这场混乱,就像风中的落叶,身不由己,多可怜呐。

四、二二六事变惊世,历史长河留污渍。

好比洁白布上墨,看着就觉很不是。

听说啊,那些叛乱者还打着所谓的“正义”旗号,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五、二二六的那一天,日本走向岔路边。

恰似马车失了辙,危险就在眼跟前。

当时的日本,本就面临诸多问题,这一乱,不是让情况更糟糕了吗?这不是雪上加霜嘛。

六、二二六事变枪响,社会秩序全变样。

就像平静湖被搅,混乱不堪真够呛。

那些士兵啊,怎么就不明白,他们这样做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泥沼,他们难道没有一点远见吗?七、二二六的动荡潮,多少生命水中飘。

犹如那洪水里花,瞬间就被灾难消。

士兵们互相残杀,百姓们担惊受怕,这是多么可怕的场景啊,简直就是人间炼狱。

八、二二六事记心中,历史教训敲响钟。

仿佛暗夜的警钟,时刻提醒莫再疯。

我们得从这事件里吸取教训啊,不然重蹈覆辙可咋办呢?九、二二六起大纷争,日本政局乱纷纷。

好比那蜂巢被捅,蜂群乱窜没分寸。

那些政客们在这场事变里也是各怀鬼胎,他们到底想把国家带向何方呢?十、二二六事变留痕,岁月史书刻此深。

就像那大树的年轮,一圈一圈记得真。

这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要正视它,可不能假装它没发生过,你说对吧?观点结论:226事变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和混乱的事件,它带来了诸多的破坏和不良影响,我们应从这样的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明白稳定、和平与理性的重要性。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天朝的崩溃》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作者是费正清教授。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深入研究,详细分析了清朝的崩溃和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清朝的崩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清朝在崩溃之前,出现了种种问题,例如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外国侵略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清朝的衰落和最终的崩溃。

作者通过详细的史料和数据,揭示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过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清朝的崩溃是如何发生的。

其次,作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作者指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挣扎和痛苦,也有探索和进步。

作者通过对中国近代史各个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最后,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作者指出,中国社会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封建思想的束缚、官僚主义的腐败、民族意识的淡薄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陷入了动荡和困境。

作者呼吁我们要深刻反思这些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阅读《天朝的崩溃》,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痛苦,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深刻反思这些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努力实现中国的振兴和强盛。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启示的著作,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大医·破晓篇》阅读感想

《大医·破晓篇》阅读感想

《大医·破晓篇》阅读感想自《丰乳肥臀》之后,我一直对近代史的书籍心存敬畏,未曾翻阅。

因为那段历史太过贴近我们的生活,太过真实,也太过残忍。

然而,马伯庸的新作《大医》却让我无法抗拒,于是我重新翻开了那段沉重的历史。

故事开篇于1904 年,一个小村子几乎被屠戮殆尽,大清的子民却在自家门口遭受着俄国人和日本人的夹攻。

这是怎样的一场风暴,又将这粒尘埃置身于怎样的烈风之中?全球的政治板块如同西伯利亚的流冰般交错碰撞、崩裂融合,释放出无尽的能量。

老青山的悲剧,不过是时代剧变传递到末端的一丝细微颤动。

可对于眼前的少年来说,这已是天塌之变。

你可以选择置身事外,然而时局却不会放过你。

在大风暴的潮流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

很多事情,我们只有先想不通,才会真正去问上一句:“为什么?”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而过,武昌起义爆发,熟悉的各大历史事件接踵而至。

以一个跨时代读者的身份重读这段历史,看着书中一个个人物对未知未来的抗争,心中五味杂陈。

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这么多人去做一件又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医生们为何会义无反顾地奔向危险?难道仅仅是为了名利吗?不,更有一种随着技艺精进而增长的责任,以及责任带来的反馈。

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英灵不昧,鉴兹蹇蹇匪躬愚。

在这个时局下,最大的慈善莫过于拯救吾国之命运,最高明的医术莫过于拯救吾民之灵魂。

无论是爱尔兰还是武昌,当一名穷苦的工匠或农民自愿拿起武器时,未来的风暴便已注定。

我(柯师太福医生)决定陪你去送一趟信,顺着风向推动一下,为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带去一次鼓励,告诉他们,没有哪个老大帝国是无法击垮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自西向东一往无前的汹涌流向,任凭河道如何变化,任凭暗流如何汹涌,这个浩浩荡荡的大方向,却从未改变,也无法改变。

大江如此,大事业亦如此。

若是无限凑近细看,自然会看到诸多混乱,诸多逆流,诸多无法理解的荒唐事,但不能因为这些瑕疵,而否定大势之所趋。

希望你对这个国家不要轻易失望。

平治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平治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

平治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平治之乱是发生在保元之乱之后的一场叛乱,那么你了解平治之乱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平治之乱的历史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平治之乱简介中提到平治之乱是发生在保元之乱之后的一场叛乱,平治之乱发生于公元1159年,参战的主要是平氏家族和在保元之乱中立下大功的源氏家族的首领源义朝。

保元之乱后,平清盛得到后白河天皇的重用,仕途之路畅通无阻,而同样在保元之乱中立下功劳的源义朝却没有得到重用,于是源义朝心中十分恼火,看到平清盛的官位逐渐比自己高,源义朝忍不住了,于是便开始计划叛变。

而且白河天皇后来渐渐开始退居上皇,并开启后白河院政,在后白河政院中得到重用的依然不是源义朝,而是在保元之乱中打败过崇德上皇的信西,平清盛和信西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了拥护后白河上皇的院政派。

这就让源义朝心中的怒火又窜升了一大截。

在公元1159年十二月,平清盛离开京都去参拜神社,这时候源义朝抓住机会,联合藤原赖长等人举兵造反,首先便是将后白河院控制住,上皇和天皇都被拘禁,随后便直接杀死后白河院中的众多大臣,包括一些天皇的亲信,连藤原信西都被杀害了。

在途中的平清盛听说源义朝发生叛乱之后,立马赶回京都召集军队,准备夺回上皇。

后来平清盛成功击败源义朝,并杀死藤原信赖,而源义朝在逃跑的时候被自己的部下杀死,源氏家族剩下的人不是被流放就是被寄养在寺庙。

平治之乱后,平氏家族就开始独揽政权,因为这场叛乱发生在后白河天皇平治元年,所以被称为平治之乱。

平治之乱的影响在保元之乱后,日本武士阶层已经开始参与到皇室纠纷中,虽然平治之乱在表面上看是平清盛和源义朝的矛盾,但是究其根本还是武士阶层的矛盾和各自的利益冲突。

在平治之乱中,白河院和公家的权利都受到冲击,但是最主要的是天皇和上皇的权利都被大大削减,这也是平治之乱最主要的影响。

因为皇室权利的削弱,武士阶层的地位开始越来越高,平氏家族就是这样的一个武士阶层。

虽然平氏家族地位越来越高,但是平氏家族暂时还没有要抛弃公家自己建立政权的意思。

甲午春

甲午春

甲午春,乌乱,王遁俄,俄帝兵助之,旋定
附,乌克兰事件史记:
普帝三年春,乌国乱,乌君遁俄。

普帝急召公卿议之,欲遣军平乌乱。

或曰:乌国千乘之国,久疏俄,且有美、欧为助,不胜则兵连祸结,悔不及矣!
普帝曰:乌国肱股之地也,美欧得,则吾西门洞开,卧榻不宁矣。

今其国乱,新君未定,犹鱼游沸鼎,危在旦夕。

当乘机而下,进可并乌入俄,退可保黑海不失,美、欧之辈,虚张声势耳!乃遣军千人,下克里米亚,围乌军于营,又陈兵十五万于俄乌界,鹰视西方。

奥黑大帝闻之,怒曰:俄毛安敢造次,当制裁之!竟不发一兵一卒。

俄军既入克里米亚,美欧震动。

时有西方强国会盟曰“G8”将之俄,美丞相克氏曰:俄熊罴也,凶残暴戾,举世共愤,有德者耻于共,诸国共抵之!六国闻声皆附。

普帝闻之,哂笑曰:不来是G8!乌代君忧克地失,美欧无援,乃传檄国内,召诸少年从军,应者不及十一。

又遣军士三百,徒手,执苏联旌,徒克地。

高呼:美利坚助吾,吾有摄器!路人瞠目,皆曰卧槽。

俄军中出力士数人,徒手民衣,立于阵前,谓:汝屌甚,母可知?乌军乃遁。

普帝抚掌笑曰:逗逼,逗逼!
另有《春秋》记载:
甲午春,乌乱,王遁俄,俄帝兵助之,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清朝完蛋的前夜进入1911年,北京所有掌权的人们,没有一个想到他们快完蛋了。

我看到那个时代掌握大权的人留下来的日记,包括他们的回忆、他们的书信,没有一个人在10月10日之前想过大清朝快完蛋了,从上到下都没有。

他们的日记整天记录的就是吃饭送礼,看上去似乎真是繁华的“盛世”。

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时的袁世凯进入1911年,北京所有掌权的人们,没有一个想到他们快完蛋了。

我看到那个时代掌握大权的人留下来的日记,包括他们的回忆、他们的书信,没有一个人在10月10日之前想过大清朝快完蛋了,从上到下都没有。

他们的日记整天记录的就是吃饭送礼,看上去似乎真是繁华的“盛世”。

街上到处是灯红酒绿,胡同里的生意好极了,澡堂里的生意好极了,就像香港今年出版的英国爵士巴恪思尘封了68年的《太后与我》所说的,不少有权有势的人都在澡堂里忙着同性恋。

这是一百年前的中国。

巴恪思告诉我们晚清最后十年中王公大臣和将军们的私生活。

由于缺乏旁证,他的回忆录不能完全当做信史来看待,但是也不能当做完全的八卦来看待,八卦中有信史,信史中有八卦,历史就是这样的复杂。

王公大臣们的私生活是高度保密的,像巴恪思爵士这样进入他们生活核心的,才有可能看到他们的真实生活。

晚清当然是一个败坏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被消灭,大家会拍手称快,没有人会为它惋惜,所以大清朝脱轨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不在掌权人的意料之中。

“慧星现,朝代变”历史不是一根直线,从来不是笔直前行,而是变幻莫测,充满了变数。

它有很多的意外,你本来想走进这个房间,一不小心被一块小石子绊了一脚,你就跌到隔壁房间去了。

百年前发生的这场革命,一场改变历史的革命,相比较而言,死的人很少,因为参与的多方力量都有相对的人性底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辛亥革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次和平转型。

在《百年辛亥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序篇,我讲到“神秘预兆”,在大清朝垮台之前,出现了很多神秘的预兆,比如说老百姓中纷纷传说天上将会出现一颗慧星,慧星现,朝代变。

中国人的想象力真是丰富。

浙江富阳的少年郁达夫每天半夜起床,跟着大人到富春江边上看彗星,彗星出现就是天下要动刀兵,朝代要更迭,他说他连续起了好多次都没有看到,但是有人看到了。

有个人叫郭廷以,他后来成了有名的历史学家,少年时代他生活在河南息县,他看到彗星了。

另外一个人,政治学家萨孟武在福州读小学,亲眼看到了彗星滑落;当时只有9岁的丁玲在湖南常德也看到了。

还有其他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他们的身份或是官员、学生、士绅,在日记里分别记录了在三个不同地方看到彗星的情况,综合而言,可以证明那个时代彗星的滑落对民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到处都有这样的想象,这种想象其实不是从1911年开始的,从1908年就开始了。

光绪帝、慈禧太后在一天内先后离世,当时中国的朝廷命官、地方士绅和普通读书人都在日记中写下了他们内心的震惊,中国怎么一夜之间失去两个领导者?那个时代虽然没有电视、网络,消息仍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北京城飞到了广州城,这太可怕了,举国上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接下来怎么办呢?选新君,这一点慈禧在临死之前已经安排好了,1908年慈禧太后在死之前24小时安排了自己的接班人,一个3岁的、还在吃奶的小溥仪。

溥仪非常不愿意,哭哭啼啼的,最不愿意的就是溥仪的妈妈,溥仪的爸爸载沣也只有26岁,抱着儿子进宫,简直就是一次诚惶诚恐的履冰之旅,太可怕了。

做君王是最危险的职业,中国人民乐此不疲,两千年来为了这个高风险的职业不知牺牲了多少生命。

当溥仪登基时,3岁的小孩是要哭闹的,所以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小皇帝在太和殿登基的那一刻大声痛哭,不肯坐上去,怎么劝都不行,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他父亲把他按住,有一个站在他面前的人上前来说:“皇上龙体不能损伤,这么哭下去对龙体不利,能不能让他不哭?”下面的大臣跪的满地都是,但是皇帝一直在哭闹,所以行礼还没有完毕,太监就把他背走了,背的时候说:“完了,完了,回去吧。

”在中国人听来,这些都是很不吉利的话,这些话进入了一些当事人的日记,也进入了当事人后来的一些回忆,相互参证,基本上是可靠的。

这个事传到民间,大家纷纷议论,大清朝要完了,要回家了。

“宣统”年号一公布,“宣”跟“完”字很接近,“统”跟“结”很接近,从1908年到1911年,短短的两三年间,民间到处传言大清朝要完结了。

于是唐代人写的《推背图》、明代刘伯温写的《烧饼歌》开始流行。

民间说《推背图》和《烧饼歌》里已经预言清朝要完蛋了,写的非常清楚,“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手”,他们解释“百”字上面的一字减去是个“白”字,我们因此可以理解鲁迅在《阿Q 正传》里说的:未庄人听说革命了,革命者都是白盔白甲,要为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戴孝。

白盔白甲的传闻是这样来的,其实比白盔白甲更具有符号性的是,那个时代所有的省份和城市在独立起义之后采用的旗帜并不是统一的,有青天白日旗、十八星旗、五色旗、八卦旗等,但是辛亥各省光复时最流行的旗帜是白旗。

有些人在白旗上面写了一个中国的“中”字,或者写一个汉族的“汉”字,比如成都在“汉”字外面再画18个圈,更多的就是一块白布。

为什么采用白旗?就是因为《烧饼歌》早就预言过了。

为什么武昌起义后会拉出来一个黎元洪做革命?有人也从《烧饼歌》里找出一句诗,“六一人不识,山水倒相逢”,他们认为这就是黎元洪的“黎”字。

综合当时报纸的记载,好多人的日记和回忆可以确认,那个时代的《烧饼歌》《推背图》确实是最流行的读物,是中国人改朝换代时的一个心理寄托。

一场雨压垮一个朝代大清朝为何脱轨?第一个因素就来自这些神秘预兆,其背后是人心的变动,人心思变。

当然真正直接影响大清朝脱轨的第一个原因是下雨,天不断地下雨,夏天都是雨,不光是辛亥年的夏天下雨,辛亥的前一年1910年的夏天也一直在下雨,1909年也是连年的大雨,湖北、湖南因水成灾,夸张一点儿说,是一场雨压垮了一个朝代。

因雨成灾,粮食没有丰收,大米价格急剧攀升,抢米风潮到处出现。

最大的抢米风潮发生在1910年4月的湖南长沙。

长江流域出现四百万以上的饥民,如果仅仅长江流域有问题,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保证安全,大清王朝仍然固若金汤,但是老天爷偏偏要跟爱新觉罗氏作对,当长江流域大水成灾的时候,1911年夏天南京城可以划船,武汉城可以划船,同时山东巡抚告急山东缺粮,甚至连东三省也因雨成灾。

鱼米之乡、江浙二省此时也出现粮食危机。

少年徐志摩时在杭州府中读书,有一天去看电影,发现那么多人围在那里,原来有人在抢粮,把米店抢了,原因是大米价格太高而买不起。

他电影也没看成,黯然回到学校宿舍,详细记下了那一天的所见所闻。

这是一个少年学生亲眼所见,写在私人日记里面的,可信度很高。

粮食危机可以说是大清王朝脱轨的第一个主要原因,反对辛亥革命的保守者辜鸿铭写信给上海的《字林西报》说,参与武昌起义的新军,海外留学回来的革命党人还比较文明,革命有节制,但是长江流域有几百万饥民,这几百万嗷嗷待哺的饥民一旦卷入革命,革命就会失控。

辜鸿铭已洞察饥荒对于大清朝的威胁了。

当时清廷度支部已没有什么钱,隆裕太后至少三次从宫中拿出现银赈灾,给江苏、四川和湖北,当革命发生以后,她一面压制革命,一面赈灾,因为饥民才是她政权最大的威胁。

粮食危机还带来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在近代化的社会永远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当大米危机出现的时候,大清朝或许还有救,当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就真正没救了。

1911年10月12日以后金融危机首先在北京出现。

武昌兵变的消息传到北京已经是10月11日,11日到12日之间,内阁竟然没开会,王公大臣没有做出一个决策,直到10月12日凌晨5点,他们做出了一个决策:出兵镇压,派荫昌去。

荫昌曾在德国留学,学过军事,曾作为清朝的使节出使德国,他最拿手的是唱京戏,但这次他自己就打退堂鼓了,在北京城足足逗留了三天才缓缓出发。

其实他是在运作重新起用袁世凯,当他15日傍晚登火车的时候,朝廷前一天已下达重新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的诏令。

荫昌出发前,管铁道的邮传部长盛宣怀来了,告诉他们打武汉的时候,只要保全汉阳铁厂,奖励十万大洋。

盛大人下车时还对着火车窗户跟荫昌说:“这个事情别忘了。

”荫昌说:“盛大人,你放心,只管把大洋准备好就行。

”这句话让外国记者全听见了,他们的理解是:原来朝廷派兵南下军饷没准备好。

第二天,日本、英国等国记者纷纷发布消息,到处都传开了,国库当时还是有两百万大洋,13日就拨出了五十万军饷。

但是,这个消息一登出来,老百姓认为清朝没钱了,意味着自己存在银行的钱不安全了,大家都到银行取钱,最起劲的是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他一家就取出至少几百万两以上的巨额存款,直接存入英国汇丰银行。

只有两天的时间,北京有几家银行就关门了,以前可以给银票、纸币,现在都没有人要了,只要现大洋,宁肯背在身上重一点,但是踏实,能买到米,米也越来越贵了。

他们每天在日记里写着:今天大米价格又飙升了,而且店里没有那么多米卖给你,警察出来维持都没用。

接下来发生金融危机的是上海,昔日富庶繁华的十里洋场一夜之间现金不够了,他们向外国人紧急呼救,外国银行原来对中国银行很好,这个时候就不好了,因为不相信中国银行了。

上海几家大的民营银行都关门了,门口贴出告示“因现金告急,暂停营运”。

从南到北,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包括最稳定的东三省像奉天、营口、大连等地都出现了程度不等的金融危机。

谣言最终变成了事实与金融危机同时出现的是逃难潮,他们兑钱出来做路费,北京人逃到天津去,天津有租界,使得租界人满为患。

像严复这样有地位的人,逃到天津后,连房子都租不到,最后只好在小旅馆里住,因为他跟外国人关系很好,外国人说“你可以到烟台来,我借个房子给你住”。

天津全都住满了,房价急剧攀升,有一些北京人在天津待不下,就住在北京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东交民巷使馆区,一个是六国饭店。

还有一个流向是纷纷逃亡上海,全国各地都有人逃到上海,上海的房价也贵得不得了,米也贵得不得了,当上海和天津租界人满为患的时候,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地方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和逃难的背后是人心恐慌,全国各地到处都是谣言,大清朝的脱轨,可以说是因为下雨,也可以说是因为谣言,报纸上每天登载的消息有许多是假的,凡是讲革命党人胜利的消息,在南方的报纸畅通无阻,而说清兵打胜仗的报馆就有几家被砸了。

很多人当时的日记里每天都是不同的谣言记录,但过了几天,谣言统统都变成了事实。

比如说今天写的“太原沦陷”,明天写的“西安沦陷”,过后一个星期都变成事实。

大清朝之所以脱轨,不光金融有问题,银行要关门,国库也没钱,这是财政困难。

一个天朝大国,到了国库山穷水尽的时候就一天也混不下去了。

钱都到哪里去了?毫无疑问是落到私人的口袋里了,许多亲王、贝勒和大臣家里都很有钱,唯独大清朝的国库没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