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
观察可能导致发现,观察将揭示某种规则、模式或定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1.计算下列各式:(1)(am+bm)÷m;(2)(a2+ab)÷a;(3)(4x2y+2xy2)÷2xy。
2.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②还有什么发现吗?(三)总结法则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X,再把所得的商______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四、精讲精练例:(1)(12a3—6a2+3a)÷3a;(2)(21x4y3—35x3y2+7x2y2)÷(—7x2y);(3)[(x+y)2—y(2x+y)—8x]÷2x;(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b 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华西版八年级数学的教学计划第1单元:真实数字对于这个单位,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真实数字的概念和真实数字上的操作。
我们首先审查数字的分类,包括自然数,整数,整数,理性数,和不合理的数。
我们将着手处理实际数字的财产,例如关闭财产、共有财产、关联财产和分配财产。
第2单元:代数表达式在这个单位中,我们将专注于代数表达及其简化。
学生将学习类似术语的组合,使用分配属性,并简化涉及责任人的表达方式。
我们还将涵盖多名体的概念,包括单名体,二名体,三名体。
第3单元:线性公式和不平等这个单元向学生介绍线性方程和不平等。
我们将教他们如何利用平等的性质来解决线性方程,以及如何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性不平等图。
学生也会了解方程式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第4单元:指标和科学标记在这个单位中,学生们将学习解说员的属性以及如何进行涉及解说员的操作。
我们还将向它们介绍科学标记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第5单元:毕达哥里安定理这个单位专注于毕达哥里安定理及其应用。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使用毕达哥里安定理来解决涉及右角三角形的问题,他们还将探索毕达哥里安三重体的概念。
第6单元:职能和图表在这个单位,我们将向学生介绍功能的概念及其图形化的表达。
他们将学习一个函数的域和范围,垂直线测试,以及如何从他们的图表中识别函数。
第7单元:几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研究形状和固体的特性。
他们将学习角度之间的关系,三角和四边形的属性,以及三维数字的体积和表面面积。
第8单元:统计和概率该年的最后单元将涵盖统计和概率。
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和解释数据,包括衡量中心倾向和分散程度。
他们还将探讨概率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数据的波动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
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则s2=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再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其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实数等基础知识,对幂的概念和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负数和零的指数幂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
2.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能够运用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和运算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
2.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2.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展示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和运算性质。
3.提供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实数和幂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零和负数的指数幂是什么。
2.呈现(15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呈现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和运算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计算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运算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和运算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9矩形、菱形与正方形课题菱形的判定(2)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19矩形、菱形与正方形课题菱形的判定(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9课“矩形、菱形与正方形”课题二“菱形的判定”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学生可能还不能熟练解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菱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出菱形的判定条件。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菱形判定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操作,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菱形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9.1.2 矩形的判定(4)(教案)
平顺二中课堂教学设计(首页)平顺二中课堂教学设计(流程)检查双基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1.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7.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1、教师出示判断题,强调学习要求。
通过小组讨论完成。
具体做法,前排学生与后一排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发言。
2、学生按要求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画出反例图形,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观察,然后做出判断。
第5题第7题本环节放手让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交换观点,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给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提供空间。
同时,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发言的胆略。
体现开放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性教学原则。
解决问题例1:已知M为ABCD 的AD边的中点,且MB=MC。
求证:ABCD是矩形1、教师组织学生熟悉题意后,指名说出证明思路,其余学生判断正误。
2、教师出示证明过程让学生对照检查。
并强调证明过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注意书写格式。
证明:∵ABCD是平行四边形∴∠A+∠C=180。
AB=DC1、通过学生回答证明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品质。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变式训练一,利用“同一三角形中,布置作业19.2 第一题和第二题。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通过学生评价和反思,理清知识结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为学习下一课时《菱形》做准备。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6.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3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6.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3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6.3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通过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让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实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对分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分式方程的解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2.难点: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以及如何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式方程的解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分式方程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分式方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分式的性质和运算。
2.呈现(10分钟)展示分式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分式方程,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讲解一些典型的分式方程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3篇)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3篇)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1一、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
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
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3《一次函数》(第5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3《一次函数》(第5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次函数》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3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像,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一次函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和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实际应用,可能还有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去发现一次函数的规律,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像;2.学会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一次函数图像的特点;3.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现一次函数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3.问题驱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一次函数定义、性质、图像及实际应用的PPT;2.实例:准备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次函数实例;3.练习题:准备一些针对一次函数的练习题,以便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如“某商品的原价是80元,打8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特点,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4.巩固(10分钟)分组讨论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掌握一次函数的知识。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三名学生板演,纠错
学生小结
独立完成练习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解:原式=
【检测反馈】
计算:
(3)
【交流反思】
我们的收获:
(1)分子相加减时,如果分子是一个多项式,要将分子看成一个整体,先用括号括起来,再运算,可减少出现符号错误。
(2)分式加减运算的结果要约分,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
【课后作业】
教材9页:练习第1题;
回想一下分数加减法,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类比分数加减法法则,归纳分式加减法法则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精编教案
16.2.3同分母知识目标:类比分数的加减及通分过程,熟练掌握分式的加减及通分过程与方法.
能力目标:在分式的加减运算中,体验知识的化归联系和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思考的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整体思考中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德,渗透化归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
分式的加减法
难点
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差异个性设计
【创设情境】
计算:
【探究归纳】
试一试计算(1) ;
类比分数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分式加减法的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实践应用】
例1计算:
解:原式=
=
= =
注意:把分子看作一个整体,先用括号括起来,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八年级数学下册(华师大版)
01 阅读材料 The Graph of Function
04
2 矩形的判 定
02
阅读材料 稳定性PK 不稳定性
05
阅读材料 完美矩形
03
1 矩形的性 质
06
1 菱形的性 质
第16章 分式
16.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2 菱形的判 定
3 加权平
01
均 数 06
阅读材料 四边形的 02 变 身 术
2 用 计 算 05 器求平均
故事
04
2 函数的图 形
03
1 平面直 角坐标系
第16章 分式
16.1 分式及其基本性 质
0 1
2 一次函数的 图象
0 4
阅读材料 小明 算得正确吗
0 2
3 一次函数的 性质
0 5
1 反比例函数
0 3
4 求一次函数 的表达式
0 6
2 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和性质
第16章 分式
16.1 分式及其基本性 质
第17章 函数及 其图象
第17章 函数及其 图象
17.1 变量与函数 17.2 函数的图形 17.3 一次函数 17.4 反比例函数 17.5 实践与探索
第18章 平行四 边形
第18章 平行四边 形
18.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8.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19章 矩形、 菱形与正方形
第19章 矩形、菱 形与正方形
19.1 矩形 19.2 菱形 19.3 正方形
第20章 数据的整 理与初步处理
第20章 数据的整 理与初步处理
20.1 平均数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感谢聆听
数
04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第16章分式16.2.2分式的加减(第3课时)》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第16章分式16.2.2分式的加减(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6章分式16.2.2分式的加减,是学生在学习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乘除法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式的加减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包括分式的通分、约分,以及分式的加减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分式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概念,以及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但是,对于分式的加减法运算,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式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掌握分式的通分、约分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式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分式的通分、约分方法。
2.教学难点:分式加减法运算中,如何正确进行通分、约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分式的概念和乘除法运算,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知识讲解:讲解分式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演示通分、约分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式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第17章 分式§17.1.1 分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 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能通过回忆 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做一做(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 (2)面积为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 (3)一箱苹果售价p 元,总重m 千克,箱重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元; 二、概括:形如BA(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 整式,分式.三、例题:例1 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1)x 1; (2)2x; (3)y x xy +2; (4)33y x -.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aS中,a ≠0;在分式n m -9中,m ≠n.例2 当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11-x ; (2)322+-x x .分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1-x ≠0,即x ≠1.所以,当x ≠1时,分式11-x 有意义.(2)分母23+x ≠0,即x ≠-23. 所以,当x ≠-23时,分式322+-x x 有意义.四、练习:P5习题17.1第3题(1)(3)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 (2) (3) 五、小结:什么是分式?什么是有理式? 六、作业:P5习题17.1第1、2题,第3题(2)(4) 七、教学反思:通过分式概念的教学,让同学们懂得了什么时分式,知道了分式与整式的区别,了解了分式成立的条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新版华师大版新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全册
第十六章分式16.1分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五、例题讲解P5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补充)例2.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3)[分析]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分母不能为零;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1)m=0(2)m=2(3)m=13.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八、答案:六、1.整式:9x+4,209y +,54-m 分式:x 7,238y y -,91-x2.(1)x ≠-2(2)x ≠(3)x ≠±23.(1)x=-7(2)x=0(3)x=-1七、1.18x,,a+b,ba s +,4yx -;整式:8x,a+b,4y x -;1-m m 32+-m m 112+-m m x8023xx x --21分式:x80,ba s 2.X=3.x=-1 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3243201524983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P7例2.填空:[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1)x x x 3222+=()3+x (2)32386b b a =()33a(3)c a b ++1=()cn an +(4)()222y x y x +-=()y x - 2.约分:(1)c ab b a 2263(2)2228mn n m (3)532164xyz yz x -(4)x y y x --3)(23.通分: (1)321ab 和c b a 2252(2)xy a 2和23xb(3)223ab c 和28bca-(4)11-y 和11+y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1)233ab y x --(2)2317b a ---(3)2135x a --(4)m b a 2)(--32ab cb a 3210c b a 225c b a 3210(2)xy a 2=y x ax 263,23xb=y x by 262 (3)223ab c =223812c ab c 28bc a -=228cab ab(4)11-y =)1)(1(1+-+y y y 11+y =)1)(1(1+--y y y4.(1)233ab y x (2)2317b a -(3)2135xa (4)mb a 2)(-- 课后反思:16.2分式的运算16.2.1分式的乘除(一)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清楚“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或用求差法比较两代数式的大小) 四、课堂引入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nmab v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n b m a 倍.[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1.P14[观察]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3.[提问]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六、随堂练习计算(1)ab c 2cb a 22⋅(2)322542n m m n⋅-(3)⎪⎭⎫ ⎝⎛-÷x x y 27 (4)-8xy xy 52÷(5)4411242222++-⋅+--a a a a a a (6))3(2962y y y y-÷++- 七、课后练习计算(1)⎪⎪⎭⎫ ⎝⎛-⋅y x y x132(2)⎪⎭⎫ ⎝⎛-÷a bc ac b2110352(3)()yx a xy 28512-÷(4)b a ab ab b a234222-⋅-(5))4(12x x x x -÷--(6)3222)(35)(42x y x x y x --⋅- 八、答案:六、(1)ab (2)nm 52-(3)14y -(4)-20x 2(5))2)(1()2)(1(+--+a a a a(6)23+-y y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计算(1))(xy yx xy -⋅÷(2)21(3(43xyx yx -⋅-÷五、例题讲解(P17)例4.计算[分析]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补充)例.计算(1))4(398(23232b x b a xy y x ab -÷-⋅=xb xy ab 34)8(3232-⋅-⋅(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x y x y --)(32x xy 七、课后练习计算(1)6(4382642z yx yx y x -÷⋅-(2)9323496222-⋅+-÷-+-a a b a b a a (3)229612316244y y y y y y --÷+⋅-+-(4)xyy xyy x xy x xy x -÷+÷-+222)(八、答案:六.(1)c a 432-(2)485c -(3)3)(4y x -(4)-y七.(1)336y xz (2)22-b a (3)122y -(4)x1-课后反思:16.2.1分式的乘除(三)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计算下列各题:(1)2)(b a =⋅b a b a =()(2)3)(b a =⋅b a ⋅b a ba =() (3)4)(ba=⋅b a ⋅b a b a ba⋅=()[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ba)((n 为正整数)的结果吗?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32(()(c b a b a ((ab ab -八、答案:六、1.(1)不成立,232(a b =264a b (2)不成立,223(a b -=2249ab (3)不成立,3)32(x y -=33278x y -(4)不成立,23(bx x -=22229b bx x x +-2.(1)24925y x (2)936827c b a -(3)24398yx a -(4)43z y - (5)21x(6)2234x y a七、(1)968ab --(2)224+n b a (3)22a c (4)bba +课后反思:16.2.2分式的加减(一)分式减法的运算,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第二个多项式注意变号;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 与各支路电阻R 1,R 2,…,R n 的关系为nR R R R 111121+⋅⋅⋅++=.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 1的式子表示R 2,列出5011111++=R R R ,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50(5021111++=R R R R,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 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补充)例.计算 (1)2222223223yx yx y x y x y x y x --+-+--+ [分析]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2222223223y x yx y x y x y x y x --+-+--+=22)32()2()3(yx y x y x y x --++-+ =2222y x yx --六、随堂练习计算 (1)b a a b b a b a b a b a 22255523--+++(2)m n mn m n m n n m -+---+22 (3)96312-++a a (4)ba b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87546563 七、课后练习计算 (1)22233343365cba ba c ba ab bc a b a +--++(2)2222224323ab ba b a b a b a a b ----+--- (3)122+++-+-b a ab a b a b (4)22643461461x y x y x y x ----- 八、答案:四.(1)ba b a 2525+(2)m n n m -+33(3)31-a (4)1解决了应用问题. 四、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五、例题讲解(P21)例8.计算[分析]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补充)计算 (1)x xx x x x x x -÷+----+444122(22 [分析]这道题先做括号里的减法,再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把分母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y x y x x y xy +--=yx xy+-六、随堂练习 计算(1)x x x x x 22242(2+÷-+-(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七、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二、重点、难点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 原方程的增根.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 原方程的增根.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31思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产生增根的原因.2.P32的归纳明确地总结了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3.P33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而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不是原方程的解,引出分析产生增根的原因,及P33的归纳五、例题讲解(P34)例1.解方程[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x-3),方程两边同乘x(x-3),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这道题还有解法二:利用比例的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这样做也比较简便.(P34)例2.解方程[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1)(x+2),方程两边同乘(x-1)(x+2)时,学生容易把整数1漏乘最简公分母(x-1)(x+2),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六、随堂练习解方程一、教学目标: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本节的P35例3不同于旧教材的应用题有两点:(1)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它的问题是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这与过去直接问甲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或乙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寻找未知数,然后根据题意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得方程的解除了要检验外,还要比较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才能完成解题的全过程(2)教材的分析是填空的形式,为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搭好了平台,有助于数量关系清晰,教师就放手让学生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例题讲解P35例3分析:本题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基本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工作量虚拟为1,工作的时间单位为“月”.等量关系是: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共同做的工作量=1P36例4路程.这题分析: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等量关系是:提速前所用的时间=提速后所用的时间1,结果于下午4时到达,求原计划行时到达,后来由于把速度加快5军的速度。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的方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初步掌握对比的思想方法;3.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方法.难点: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请学生举例说明)2.用不等式表示:(1)x的3倍大于1; (2)y与5的差大于零;(3)x与3的和小于6; (4)x的小于2.(3)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x+36是否成立?-4,3.5,-2.5,3,0,2.9.((2)、(3)两题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一、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2.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不等式x+36,除了上面提到的,-4,-2.5,0,2.9是它的解外,还有没有其它的解?若有,解的个数是多少?它们的分布是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利用试验的方法,结合数轴直观研究.具体作法是,在数轴上将是x+36的解的数值-4,-2.5,0,2.9用实心圆点画出,将不是x+36的解的数值3.5,4,3用空心圆圈画出,好像是“挖去了”一样.如下图所示)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点在数轴上的分布情况,可看出寻求不等式x+36的解的关键值是“3”,用小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成立;用大于或等于3的任何数替代x,不等式x+36均不成立.即能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未知数x的值是小于3的所有数,用不等式表示为x3.把能够使不等式x+36成立的所有x值的集合叫做不等式x+36的集合.简称不等式x+36的解集,记作x3.最后,请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的概念.(若学生总结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补充)一般地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一般有无限多个解.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3.启发学生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36的解集x3呢?(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试着用数轴表示一下,其余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教师巡视,并针对黑板上板演的结果做讲解)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左边部分,表示解集x3.如下图所示.由于x=3不是不等式x+36的解,所以其中表示3的点用空心圆圈标出来.(表示挖去x=3这个点)记号“≥”读作大于或等于,既不小于;记号“≤”读作小于或等于,即不大于.例如不等式x+5≥3的解集是x≥-2(想一想,为什么?并请一名学生回答)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即用数轴上表示-2的点和它的右边部分表示出来.由于解中包含x=-2,故其中表示-2的点用实心圆点表示.此处,教师应强调,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别是用空心圆圈“。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一次函数的应用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以及会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对函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将函数知识运用其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将函数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
3.学会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一次函数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教学PPT。
3.准备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尝试利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求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4.巩固(10分钟)对每组的结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巩固一次函数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一次函数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及解决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四川省射洪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华师大版第17章分式§com 分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教学难点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做一做1面积为2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米2面积为S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_______米3一箱苹果售价p元总重m千克箱重n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___元二概括形如 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即有理式整式分式三例题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1 2 3 4解属于整式的有24属于分式的有13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有意义例如在分式中a≠0在分式中m≠n当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 2分析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解 1分母≠0即≠1所以当≠1时分式有意义2分母2≠0即≠-所以当≠-时分式有意义四练习P5习题171第3题13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9x4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 2 3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 2 3五小结什么是分式什么是有理式六作业P5习题171第12题第3题24七教学反思§com 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约分通分的依据和作用学会分式约分与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1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2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教学过程httpx kb1com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是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2例3 约分1 2分析分式的约分即要求把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为此首先要找出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解1=-=- 2==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称为最简分式3练习P5 练习第1题约分134例4 通分1 2 3解1与的最简公分母为a2b2所以====2与的最简公分母为x-y xy 即x2-y2所以====请同学们根据这两小题的解法完成第3小题5练习P5 练习第2题通分新课标第一网6小结1请你分别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表述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约分运算用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发表互相补充归结为①因式分解②分式基本性质③分式中符号变换规律约分的结果是一般要求分分母不含-3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是让原来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式根据分式基本性质通分前后分式的值没有改变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分式的分子分母要乘以什么样的适当整式才能化成同一分母确定公分母的方法通常是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7作业P5练习 1约分第24题习题171第4题8教学反思§172 分式的运算§com 分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分式的乘除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式的乘除法运算2使学生理解分式乘方的原理掌握乘方的规律并能运用乘方规律进行分式的乘方运算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分式的乘除法乘方运算教学难点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以及分式乘法除法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教学过程一复习与情境导入1 1 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新课标第一网2 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2尝试探究计算1 2概括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如果得到的不是最简分式应该通过约分进行化简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用式子表示如右图所示二例题例1计算1 2解 1 2例2计算解原式==三练习P7 第1题四思考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呢试计算13 2k k是正整数13 ==________2k ==___________仔细观察所得的结果试总结出分式乘方的法则五小结1怎样进行分式的乘除法2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六作业P9习题192第1题 P7练习第2题计算七教学反思§com 分式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2通过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多项式去括号法则以及分式通分培养学生分式运算的能力3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难点分式的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减法的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应用教学过程一实践与探索1回忆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2试一试计算123总结一下怎样进行分式的加减法概括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二例题1例3计算2例4 计算分析这里两个加项的分母不同要先通分为此先找出它们的最简公分母注意到所以最简公分母是解======三练习P9第1题13第2题13四小结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类似于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①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②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③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④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⑤将得到的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整式五作业P9习题172第234题六教学反思§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3使学生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认识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将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轮船在顺水中航行80千米所需的时间和逆水航行60千米所需的时间相同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分析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1概括方程 1 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思考怎样解分式方程呢有没有办法可以去掉分式方程中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试动手解一解方程1方程1可以解答如下方程两边同乘以x3 x-3 约去分母得80x-3 60 x3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 21所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1千米时概括上述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二例题1例1 解方程解方程两边同乘以x2-1约去分母得x1 2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 1解到这儿我们能不能说x 1就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呢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当x 1时原分式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分母x-1与x2-1都是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因此x 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应当舍去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我们看到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并约去了分母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2例2 解方程解方程两边同乘以x x-7 约去分母得100x-7 3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 10检验把x 10代入x x-7 得10×10-7≠0所以x 10是原方程的解三练习P14第1题四小结⑴什么是分式方程举例说明⑵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根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⑶解分式方程为什么要进行验根怎样进行验根五作业P14 习题173第1题12第2题六教学反思§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审明题意设未知数列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设元列分式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并问题导入1复习练习解下列方程1 2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概括]这些解题方法与步骤对于学习分式方程应用题也适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二实践与探索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例3某校招生录取时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2640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别由两位程序操作员各向计算机输入一遍然后让计算机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2倍结果甲比乙少用2小时输完问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名学生的成绩解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能输入2x名学生的成绩根据题意得=解得x=11经检验x=11是原方程的解并且x=112x=2×11=22符合题意答甲每分钟能输入22名学生的成绩乙每分钟能输入11名学生的成绩强调既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还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三练习P14 第23题四小结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清题意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并验根还要看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5写出答案要有单位五作业P14 习题173第1题34第3题七教学反思§174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com幂与负整指数幂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a≠0n是正整数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3通过探索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重点难点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的意义以及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并问题导入问题1 在§131中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时有一个附加条件m>n即被除数的指数大于除数的指数当被除数的指数不大于除数的指数即m n或m<n时情况怎样呢二探索1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先考察被除数的指数等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52÷52103÷103a5÷a5 a≠0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52÷52=52-2=50103÷103=103-3=100a5÷a5=a5-5=a0 a≠0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概括]由此启发我们规定50 1100 1a0 1a≠0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三探索2负指数幂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52÷55 103÷107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52÷55=52-5=5-3 103÷107=103-7=10-4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52÷55=== 103÷107===[概括]由此启发我们规定 5-3=10-4=一般地我们规定 a≠0n是正整数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四例题1例1计算13-2 22例2 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10-4 221×10-5解110-4==00001221×10-5=21×=21×000001=0000021五练习P18 练习1六探索现在我们已经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在§131幂的运算中所学的幂的性质是否还成立呢与同学们讨论并交流一下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成立1 2 a·b -3 a-3b-33 a-3 2 a -3 ×2 4七小结1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幂的性质仍然成立X k B 1 c o m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an am-n a≠0m n当m n时am÷an 当m n 时am÷an2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吗注意零的零次幂无意义3规定其中an有没有限制如何限制八作业P18 习题174第1题练习第2题九教学反思§com数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a≠0n是正整数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3通过探索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重点幂的性质指数为全体整数并会用于计算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并问题导入二探索科学记数法在§212中我们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即利用10的正整数次幂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 ∣<10例如864000可以写成864×105类似地我们可以利用10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即将它们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1≤∣a∣<10例如上面例22中的0000021可以表示成21×10-5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35纳米它等于多少米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分析在七年级上册第66页的阅读材料中我们知道1纳米=米由=10-9可知1纳米=10-9米所以35纳米=35×10-9米而35×10-9=35×10×10-9 Xk B 1 c O m=35×101+-9=35×10-8所以这个纳米粒子的直径为35×10-8米三练习P18 第34题四小结科学记数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在应用中要注意a必须满足1≤∣a∣<10 其中n是正整数五作业P18 习题174 第23题六课后反思七教学反思第17章分式复习1教学目标1巩固分式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2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运算3能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4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注意事项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运算与分数的情形类似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地与分数情形进行类比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把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去掉从而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这时可能会出现增根必须进行检验学习时要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认识到检验的必要性并会进行检验由于引进了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绝对值较小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二练习复习题 P20 A组三作业P21 复习题第6 1 4 题第7 3 4 题第8题七教学反思第17章分式复习2教学过程一习题讲解二练习P20 复习题 A组三作业P21 复习题第91112题新课标第一网第18章函数及其图象181 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变量与函数教学目标使学生会发现提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与函数理解函数的定义能应用方程思想列出实例中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由下列问题导入新课问题l右图一是某日的气温的变化图看图回答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你能否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是多少吗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t 时的变化相应的气温T ℃也随之变化问题2 一辆汽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为s千米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那么s与t具有什么关系呢问题3 设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h相等求圆柱体积V的底面半径R的关系.问题 4 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 m 和千赫兹 kHz 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波长lm 300 500 600 1000 1500 频率f kHz 1000 600 500 300 200 同学们是否会从表格中找出波长l与频率f的关系呢二讲解新课1.常量和变量在上述两个问题中有几个量分别指出两个问题中的各个量第1个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温度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第2个问题中有路程s时间t和速度v这三个量中s和t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是变量而速度30千米时是保持不变的量是常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第3个问题中的体积V和R是变量而是常量体积随着底面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第4个问题中的l与频率f是变量.而它们的积等于300000是常量.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2.函数的概念上面的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相互依赖密切相关例如在上述的第1个问题中一天内任意选择一个时刻都有惟一的温度与之对应t 是自变量T因变量 T是t的函数.在上述的2个问题中s=30t给出变量t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s惟一值与之对应t是自变量s因变量 s是t的函数在上述的第3个问题中V=2πR2给出变量R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V惟一值与之对应R是变量V因变量 V是R的函数.在上述的第4个问题中lf=300000即l=给出一个f的值就可以得到变量l惟一值与之对应f是自变量l因变量 l是f的函数函数的概念如果在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假设X与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此时也称 Y是X的函数.要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不研究多个变量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如果Y有两个值与它对应那么Y就不是X的函数例如y2=x 3.表示函数的方法1 解析法如问题2问题3问题4中的s=30tV2 R3l=这些表达式称为函数的关系式2 列表法如问题4中的波长与频率关系表3 图象法如问题l中的气温与时间的曲线图.三例题讲解例1.用总长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 m2 与边l m 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例2.下列关系式中哪些式中的y是x的函数为什么1 y=3x+2 2 y2=x3 y=3x2+x+5四课堂练习课本第26页练习的第123题五课堂小结关于函数的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是变化过程中有且只有两个变量其二是对于其中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对于实际问题同学们应该能够根据题意写出两个变量的关系即列出函数关系式六作业课本第28页习题181第12题新 -课-标-第- 一-网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变量与函数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熟练地列出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理解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含义能求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写如右图一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10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x表示纵向加数用y表示试写出y 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如图二请写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y与底角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如图三等腰直角三角形ABC边长与正方形MNPQ的边长均为l0cmAC 与MN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A点与M点重合让△ABC向右运动最后A点与N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y与长度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二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问题1在上面的联系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如果有.各是什么样的限制新课标第一网问题2某剧场共有30排座位第l排有18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写出每排的座位数与这排的排数的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有什么限制从右边的分析可以看出第n排的排数座位数座位 l 18 一方面可以用18+ n-1 表 2 18+13 18+2示另一方面可以用m表示所以m=18+ n-1 n 18+ n-1n的取值怎么限制呢显然这个n也应该取正整数所以n取1≤n≤30的整数或0 n 31的整数请同学们试着写出上面第23两个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1 y 3x-l2 y=2x2+73 y4 y分析用数学表示的函数一般来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式子有意义的值对于上述的第 1 2 两题x取任意实数这两个式子都有意义而对于第 3 题 x +2 必须不等于0式子才有意义对于第 4 题 x-2 必须是非负数式子才有意义.3.函数值例2.在上面的练习 3 中当MA=1cm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请同学们求一求在例1中当x 5时各个函数的函数值.三课堂练习课本第28页练习的第123题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如何列函数关系式对于几何问题中列函数关系式比较困难有的题目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很难确定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做到熟练地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关系式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母不能等于0其二是开偶次方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五作业课本第29页的第3456题.六教学反思182 函数的图象1.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直角坐标系的由来能够正确画出直角坐标系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平面上的点应该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反过来每一对有序实数都可以在坐标平面上描出一点教学过程同学们是否想到你们坐的位置可以用数来表示呢如果从门口算起依次是第1列第2列第8列从讲台往下数依次是第l行第2行第7行那么×××同学的位置就能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