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影文化-风格
从电影看中西方文化总结
辛 德 勒 的 名 单
《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根据澳大利亚 小说家托马斯· 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 是1993年由史蒂文·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
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 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 莉· 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 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
研究方式及内容
通过研究中西方电影的差异来探究西方 电影逐渐进入并占领中国市场、西方电影 文化对中国电影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及国产 电影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的深刻 原因。 研究的具体差异有:电影题材、电影主 题与内涵、电影背后的技术等。 我们将重点放在国产电影和美国电影, 影片类型聚焦在科幻片、历史片。
新浪网曾这样评价:
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 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他的所见所 闻所言所行不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对历史的直接 图解。这种视觉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中得到生动 的暗示:一根羽毛飘飘荡荡,吹过民居和马路,最后落到 阿甘的脚下,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有必然性。汤 姆· 汉克斯把阿甘从历史的投影变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 人。阿甘是一个占据着成年人躯体的幼童、一个圣贤级的 傻子、一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一个代表着民族个性的小 人物
·
· -
·
其实,整个影片就是导演的一个梦, 一个由六层空间相互递进,彼此又交错的 的梦。我们明显能理清的应该是四层,第 一层是cobb和盗梦小组在大雨中的城市街 道,第二层是酒店,第三层是雪地激战, 第四层则是蜜儿的孤独迷宫。剩下两层估 计很多观众第一遍很难发现。影片第一个 场景是cobb在海边被齐藤手下发现,带入 到餐厅,结尾部分同样出现这样个镜头, 这其实是一个倒叙,我可以理解为是导演 故弄玄虚的手段,两次其实都是在齐藤死 在第三层空间而进入的第五层梦境,或者 是所谓的迷失层。至于cobb和齐藤如何在 结尾从飞机上清醒过来,影片没有交代, 只是把最后一个镜头对准了旋转的陀螺。 而陀螺不停止,cobb的梦就没有醒来……
分析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区别
分析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区别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进入了中国市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与之相比,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认可。
然而,外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之间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下面我们来探析一下这些区别。
一、文化的差异首先,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电影在叙事、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群体和家庭的观念。
这些文化差异影响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价值观等方面。
因此,观众需要具有跨文化的观影能力,才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文化的电影。
二、制作水平的不同其次,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还有制作水平的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先进的电影技术和设备,可以制作出更为精美的电影画面。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链更为完善,在拍摄、剪辑、技术特效等方面也更加成熟。
而在中国,虽然电影产业已经不断发展,但是技术水平和产业链仍需进一步提升。
因此,外国电影在制作水平上往往较为出色。
三、审美取向的不同除了文化差异和制作水平差异外,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还有审美取向的差异。
相比于外国电影的理性风格,中国电影更强调情感共鸣和情感传达。
例如,在中国电影中,经常出现一些浪漫爱情、人性善恶、至亲挚友、道德伦理等主题,这些元素可以贴近中国观众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而在外国电影中,由于制作背后的文化不一样,因此电影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也会大不相同。
四、电影市场的营销方式最后,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还有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差异。
外国电影通常采用进口版权方式,通过引进机构或影视公司代表海外电影走进中国市场,而中国电影则多数采用独立上映、闭环营销等方式,主要靠口碑和市场反应带动票房。
与此同时,外国电影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在中国市场遍地开花,给国内电影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综上所述,外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它们展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
比较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比较是一个有趣且引人入胜的话题。
中外影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创作风格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以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为切入点,从叙事结构、表演风格和电影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从叙事结构方面来看,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有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影视史上,受到古代传统戏曲、四大名著等文学传统的影响,往往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例如,最早的中国电影《定军山》就采用了连续剧的形式,通过多个片段来展现故事的发展。
而在国外影视史上,多样性的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更具层次感和复杂度。
例如,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非线性叙事而著名,通过将故事按照时间轴打乱,加入倒叙、回忆和预示等手法,为观众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情节。
其次,不同的表演风格也是中外影视史中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外影视在表演上采用不同的风格和演技。
中国影视作品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强调情感细腻和内敛。
演员通常将情绪融入角色中,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来传递情感。
而在西方影视中,演员的表演风格更多样化和直接。
美国好莱坞的明星演员通常以其充满张力的演技而受到赞赏,他们能够完美地展现角色的情绪和动作,给观众带来直接的影响力。
最后,电影语言是中外影视史中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语言是指导演和摄影师用来表达故事、情感或想法的方式和技巧。
中国影视历史上,常常运用寓言和隐喻的手法来传达意义,通过符号和象征的意味,让观众通过思考和解读来理解故事。
例如,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活着》中,通过对细小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关系的描绘,反映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冲击。
而在西方影视史上,凭借先进的电影技术和特效,通过视觉效果和音效的运用,营造出奇幻、宏大的场景。
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惊险刺激、充满异国情调的奇幻世界。
综上所述,中外影视史中的创作风格在叙事结构、表演风格和电影语言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阴郁浓雾般的暗黑童话——从《潘神的迷宫》浅析电影文学中的西方文化
阴郁浓雾般的暗黑童话——从《潘神的迷宫》浅析电影文学中的西方文化一.引言电影是一个文化载体,它不仅是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创作的发挥瑰丽想象力作品,同时也是反映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
电影可以再现西方世界的过去,可以表现西方世界的未来,也可以影响现代人的成长,更可以折射或反映出蕴涵在其中的西方特定国家、民族、阶层的某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及文化。
电影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通过电影中主人公的境遇展现人间百态。
然而电影导演想让观众领略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电影想要传达的一种文化信息。
通过电影,我们可以认识一个西方国家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包括建筑、绘画、音乐、服装、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都是当地文化的体现。
电影营造出来的音画空间堪比一幅幅文化长卷,其中可供咀嚼的地方是数不胜数的。
《潘神的迷宫》正是电影作品中西方文化精粹的典型代表。
本片荣获第79届奥斯卡六项提名,并斩获三项殊荣,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
影片的暗黑瑰丽的风格,丰富内涵的政治文化隐喻,无一不给人深刻印象。
下面我浅析一下本片的剧情和文化隐喻。
二.关于本片的剧情本片讲述了1944年二战期间,12岁的女孩奥菲莉亚随母亲和继父上尉弗兰西斯科·弗兰考到西班牙北部的乡下旅行。
奥菲利娅每天在压抑的生活之外,在内心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世界,里面有很多奇幻的事物,借以逃避,并在他们家屋后发现了一个废弃的迷宫,认识了迷宫的守护者,潘神——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
潘揭示了奥菲利娅真正的身份,她其实是一个不小心走失公主。
但她要回到自己的王国,必须在月圆之前完成三个挑战。
在战后的萧条岁月里,奥菲利亚必须面对自己梦想世界的极限,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当奥菲利娅在为三个理想而努力时,勤杂官莫西迪斯和医生也在秘密合谋游击队,置于法西斯上尉于死地。
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双线叙述:一条线是奥菲莉亚发现迷宫,得知自己的身份,并努力完成三项任务,最后回到自己的王国;还有一条线是游击队及其在奥菲利娅的继父身边的仆人和医生反抗法西斯军队,最后成功歼灭他们。
好莱坞电影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
好莱坞电影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及中西文化差异电影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而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制造基地,乃至是国际商业电影的制造中心,它对全球电影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由于地域、国情、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原因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从上个世纪初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开始,好莱坞电影就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美国电影票房带来不菲的收入,为美国经济注入了不少活力。
此外,好莱坞电影也将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 一) 注重“个人英雄主义”角色融入影片好莱坞电影针对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怀抱的对于英雄形象的强烈幻想,而在影片中故意虚构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来吸引、打动观众。
在这方面好莱坞电影做得完美至极。
这种英雄主义的精神表现在电影中,便是我们常在美国大片看到的个个充满顽强斗志的“孤胆英雄”。
比如从上个世纪50 年代起,《超人》《钢铁侠》《功夫熊猫》等影片中,不少主角就是具有“个人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
( 二) 剧情注重以“人性化”作为主题叙事风格非常注重服务于剧情发展与主要人物的展现过程。
通常是利用主角的心理描述把人性中最好的、最完美的、最积极的方面表现给观众,使观众从主角身上受到鼓舞,受到振奋。
把主角看作学习的榜样,比如大家熟悉的《阿甘正传》就是这种表现“人性化”主题的代表影片之一。
( 三) 注重故事的完整以及人情世故的锤炼影片常常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来勾起观众的情感,触动他们的神经,来达到使观众普遍认同的目的。
比如着名影片《乱世佳人》,整个故事体现女主角为了保护家园、照顾家人而表现出的勇敢独立、坚强、乐观等品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人性与人情仍是好莱坞电影进行不同价值观文化观传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保证好莱坞电影票房不衰的重要法宝之一。
( 四) 注重整合、利用他国电影资源好莱坞电影常采用他国故事或题材来进行翻拍、改编、重创等,这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欧美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差异分别是什么?
欧美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差异分别是什么?在全球电影市场中,欧美电影和中国电影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与风格。
虽然它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但两者在制作和创新方式、观念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
一、创作思路欧美电影的创作思路注重人物塑造与情感体验,追求真实和细节,是一种非常叙事化的电影艺术形式。
作为一个成熟的电影产业,它在人才储备、技术装备、审美标准以及市场机制等方面都非常完善。
因此,欧美电影在创作中更注重质量,而不像中国电影那样很多时候要追求速度。
在题材和口味方面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具内容深度和厚重感。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在创作思路方面注重故事性和视觉效果。
对于现实题材,中国电影更喜欢从局部出发,通过自己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
而对于历史题材,通常采用英雄式叙事的方式,塑造出具有民族荣誉感和集体意识的形象。
在视觉效果上,中国电影追求效果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擅长通过影像、音频等手段来营造视觉冲击力。
但是这也容易导致画面效果过多强调而忽略剧情与人物的脉络。
二、宣传和发行欧美电影的宣传和发行具有规范、定制、整合等特点,大多数电影都能在全球市场上得到充分的宣传与推广。
其市场运作模式比中国电影更加成熟,拥有成熟的市场营销和发行机制。
不仅有专业的电影评论家和媒体进行报道,还有预告片、海报、电影周边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宣传和发行链条还较短,缺乏专业化的团队进行策划和实施,很多时候走的是口碑传播路线。
有时在摆脱某些意识形态的限制和删减后,针对观众和市场需求的预期值也难以精准把握。
而且,受到“限韩令”、“限台令”等政策的影响,很多优秀的外国电影难以在中国市场上播放,导致消费者没有充分的观影选择权。
三、文化背景欧美电影的文化背景深厚,艺术性和人文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故事情节和角色命运具有比较明显的文化气质,在演员表演上也要求出彩的演技表达。
第三章 外国恐怖电影及文化特色分析
而西方的恐怖强调一种整体上的外在冲 击,他们的化妆效果和特技效果是最棒的。 我看过许多的欧美片都是刻意营造的血腥 场面的堆砌,直接把逼真的图象传达给我 们,美国火爆惊悚大片就是屡屡挑战观众对 眼球刺激的承受。西方人的恐怖意识更多 从自然出发,几进真实,大胆揣测。
五、传达的思想
由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以东西方 恐怖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肯定也是背道而 驰的。 东方的恐怖电影倾向于表现一种冥冥之 中不可抗拒的东西,一种轮回的感觉,给 人回味的余地很大,而且,越想越恐怖。 觉得它意在通过神鬼思想的命运轮回来教 导观众要做好人,做好事,切不可做一些 违背道德伦理的坏事,否则报应总有一天 会降临。
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英国 皇家文学会会员,英国女王钦点“侦探女 王”,“不列颠帝国勋章”获得者。 她的作品被译成103国文字,在157个国 家出版。据统计,总印数达5亿册以上,成 为世界上最畅销图书,与《圣经》、《莎士 比亚戏剧集》同列世界畅销书前三名。 作品中塑造了大名鼎鼎的人物------大 侦探波洛。
中国人的影片,在外国人眼中,一直以来 所被他们看好的还仅止局限于中国功夫,除 此之外,对中国的文艺片,他们好像一直不 怎么买帐; 而外国人的影片,似乎在中国人的眼中 除了特技以外,一些外国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也都在翻译中被消减了。 从电影本身也可以看出东西方人在个人的人 生观以及价值观上的差距。 因为外国人他们科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 往往所反映的都是一些与明天、与未来有关 的东西;
第三章 外国恐怖电影及文化特色
一、恐怖片解析 1.恐怖片是专门以离奇怪诞的情节、阴 森可怖的场景制造感官刺激吸引观众好奇 心,由此带来独特的恐惧心理体验的影片。 这种威胁有时来自自然秩序的破坏,有时 则来自人类内心的异化或精神幻象。
电影流派
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
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欧洲先锋派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包括: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德吕克,爱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纳克。
代表作:费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雷内·克莱尔《休息节目》,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20世纪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代表: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普多夫金《母亲》。
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始于20世纪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代表:约翰·格里尔逊,《工业的英国》、《煤矿工人》、《锡兰之歌》、《夜邮》。
当代西方电影文化特征
当代西方电影文化特征西方电影文化是世界电影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电影一直处于世界电影制作的前沿地位,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当代西方电影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趣味和技术实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当代西方电影文化的特征进行阐述。
一、商业化和大片制作当代西方电影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商业化和大片制作。
西方国家的电影产业一直以商业化为导向,追求高票房和收益,这主要得益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推动。
大片的制作经常需要数千万美元的预算,而这些钱主要来自于投资方和影视公司。
因此,商业化和大片制作已经成为了当代西方电影文化的主流。
商业化和大片制作的最直接影响是对电影内容和审美的影响。
商业化的需求导致了娱乐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压力,商业电影普遍追求观众的娱乐需求和情感共鸣,片中的格局越大、特效越惊艳、明星噱头越大的大片往往更受欢迎,例如《复仇者联盟》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等,这些电影往往迎合了当代观众对于动作场面和特效效果的追求。
此外,商业化和大片制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电影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为了迎合商业市场,新的影片往往带有标准的商业公式、情节、配乐和视觉效果,导致了很多影片缺乏新意和创新。
特效和视觉效果成为了商业电影的核心卖点,而影片的情节和主题往往受到了忽视。
这进一步加剧了商业电影的同质化和电影的审美品质下降。
二、多元性和文化包容尽管商业化和大片制作是当代西方电影文化的主流,但同时,西方电影产业也保持着一定的多元性和文化包容性。
西方国家的多元性和文化包容性使得电影产业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态势。
西方电影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电影,如动作片、喜剧片、恐怖片、科幻片、爱情片、战争片等等。
同时,西方电影还包容并吸纳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作品,例如法国电影、意大利电影、西班牙电影、德国电影等等,这些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电影文化的影响。
西方电影对于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包容性也表现在电影的题材和主题上。
美国电影的文化内涵与风格分析
美国电影的文化内涵与风格分析第一章美国电影的文化内涵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必然与当地文化密不可分。
美国电影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塑造了美国文化符号美国电影有着强烈的美国味道,它不仅是美国文化的产物,而且也是美国文化的传播媒介。
在美国电影中,可以看到许多具有浓厚美国文化特色的符号,例如自由女神像、国旗、摩托车、牛仔等。
这些符号一方面传递了美国文化的产生、发展、和谐与挣扎的历程,同时也构建了美国文化的象征体系。
2.体现了美国价值观念美国电影在塑造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美国价值观念。
例如自由、平等、民主等,而在商业电影中也常有金钱、权利、名誉等与重力有关的价值观念。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这些价值观念,既给美国社会带来了许多益处,也有可能存在某些阴暗面,例如贪污、权力斗争等等。
3.反映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生活及人性的不同面美国电影不仅呈现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还反映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工作状态及人性的不同面。
在美国电影中,可以看到明星、富豪、警察等各阶层生活的不同。
同时,美国电影也反映了美国人的文化多元性和思想不同样,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国籍与文化多样化的背景所决定的。
第二章美国电影的风格分析美国电影的风格多种多样,从而使得美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接受和欣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美国电影的风格。
1.继承了西方电影的优秀传统美国电影的风格深受西方电影优秀传统的影响。
1920年代,以露比“黄金时代”为代表的奥斯卡本萨一度使得美国电影工业发展迅猛,并在电影化繁为简的艺术形式与商业电影的双重冲击下成功获得国际地位。
2.独创的好莱坞风格好莱坞风格是美国电影的代表风格之一。
好莱坞风格具有剧本和场景复杂、立意深刻、节奏快、特效丰富的特点,以其独特的电影手法在电影市场上占据了较高位置。
3.拥有付诸实践的影视规律美国电影的成功,在于它根据观众需求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以人们的追求为指导,不断探索并创新。
在不断的实践中,电影行业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影视规律,使得美国电影在众多国家的电影市场上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中外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
有声电影时代(1927-1940s末)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开始有了声音。这一时期的电影类型更加丰富,包括音乐剧、西部片、战争片等。
彩色电影时代(1940s末至今)
彩色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表现力更加强大。各种类型的电影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科幻、恐怖、爱情、动作等。同时,电影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宽银幕、3D、IMAX等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听体验。
新中国电影(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电影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
新时期电影(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电影类型多样化,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也有商业大片和艺术电影。
默片时代(1895-1927年)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鼓励中外影视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制作和推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提高影视作品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培养跨文化影视人才
重视跨文化影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影视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素养。
加强文化理解与包容
在创作和传播影视作品时,应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增强文化理解与包容意识。
06
CHAPTER
中外影视作品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中外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面临着语言、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为彼此提供了学习、借鉴和合作的机会。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影视作品在跨国传播中呈现出日益频繁的互动与交流。
西方电影文化
⏹“文化”的定义⏹“文”:原指“纹理”,引申为各种语言文字内的象征符号;再引申为修养之意;再导出德行,美善之意。
“经纬天地曰文” 《尚书.舜典》⏹“化”:原指“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意。
⏹“文化”:最早出现于战国末年(Warring States Period),距今约2300年,《易》。
⏹文化的包容性,大小均可。
⏹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异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校园文化、课桌文化。
⏹The word culture has many different meanings. For some it refers to anappreciation of good literature, music, art, and food. For a biologist, it is likely to be a colony of bacteria or other microorganisms growing in a nutrient medium in a laboratory. However, for anthropologists and other behavioral scientists, culture is the full range of learned human behavior patterns. The term was first used in this way by the pioneer English Anthropologist Edward B. Tylor in his book, Primitive Culture, published in 1871. Tylor said that cultur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law, morals,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Of course, it is not limited to men. Women possess and create it as well. Since Tylor's time, the concept of culture has become the central focus of anthropology.⏹Lead-in⏹Movies will be looked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text, and it willprovide an image reading window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culture of the West.⏹科幻电影中的宗教文化----解读《黑客帝国》Religious Culture in Si-FiUnscrambling The MatrixBlockbuster Film: The Matrix⏹The “ Blockbuster” was born on 20 June 1975 with the release of “ Jaws”.⏹Blockbuster: A high-explosive bomb used for demolition purposes. Nowamplifying on something informal, such as a film or book, that sustains widespread popularity and achieves enormous sales.⏹Blockbuster, with a simple underlying concept, an emphasis on spectacularaction sequences and effects, and a wall-to-wall national release, the first one, “ Jaws” broke all box-office records and changed Hollywood, the following “Top Gun”, “Jurassic Park”, “Independence Day”, “Titanic”, “Gladiator” and so on .⏹Hi-Concept Film⏹Oscar Reward---- 72nd Annual Academy Awards in 2000:⏹Best Film Editing⏹Best Sound Editing⏹Best Sound Mixing⏹Best Visual Effects⏹Do you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igious meaning and culture in “The Matrix”?⏹The Matrix is a kind of Christian Allegory: the expression of Christianbelief by means of symbolic fictional figures and actions.⏹The key figure in this allegorical story is Neo, “the One”, whose life ismodeled on the life of Jesus.⏹→→→ be betrayed for personal benefit by one of the men closet tohim (Jesus / Judas, Neo / Cyper (Cyper Punk))⏹→→→ sacrifice of his own life⏹→→→ be killed but rises to live again⏹→→→ no longer vulnerable⏹N e o/T h o m a s A n d e r s o n:A n a n a g r a m f o r“t h e O n e”(a n o t h e r n a m e f o rJ e s u s C h r i s t)⏹I n H e b r e w,“T h o m a s”m e a n s d o u b l e l i v i n g.T h i s s y m b o l s t h e N e o“d u a li d e n t i t y”.“A n d e r s o n”m e a n s"t h e p e r s o n's s o n"i n t h e m e a n i n g i n H e b r e w a n d t h i s i s e x a c t l y t h e i d e n t i t y o f J e s u s.Trinity :The name for the Father (God), the Son (Jesus Christ) and the Holy Ghost considered collectively.Morpheus:In Greece myth, the Morpheus is a dream god, absolute being and own the ability of change dream world.Nebuchadnezzar:A king of Babylon in Bible who always looking for people explaining dream for him.Zion :The historic land of Israel as a symbol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Bible.In Bible, in Christian thinking, “three” is an important number because it is the number of the Trinity – God, Christ, the Holy Ghost.The film invokes this number for us, as if to remind us of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the film. Or even the hotel room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Hotel” in which we see Trinity at the beginning is room _______, and same room is the site of the final confrontation at the end of the film.The agents also normally work in a group of three.⏹The film “The 6th Day” (《第六日》,也译作《魔鬼复制人》,斯瓦辛格主演)⏹What ‘s meaning of the title of the film?⏹Tip:⏹You can find the answer from the first chapter of “ The Bible” .⏹11世纪科学家们意识到了将一束光透过小孔可以使一个外部的形象在内部显现出来⏹16世纪雷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意大利)概略地描绘出"黑箱“(Black Box)的概念。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一、题材内容在电影的题材内容方面,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电影更加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命运的塑造,情节多以人际关系、爱情、友情为主,重点体现了个人主义和个体奋斗的精神。
而在中国电影中,更加突出了社会集体主义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题材多涉及到家庭、社会、历史等方面,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影片《红高粱》以中国东北地区的农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社会变迁的历史沧桑。
而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则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个人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二、审美观念在审美观念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上。
西方电影更倾向于表现个体的情感冲突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注重对自我意识和人性的深度挖掘。
而在中国电影中,更加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侧重借助美术、音乐等元素来表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电影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西方电影更加注重实验性和激进性,追求新颖和前卫性;而中国电影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历史感的表达,倾向于传统手法和叙事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也给中西方电影交流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促进了中西方电影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三、电影产业在电影产业方面,中西方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电影产业发达,有着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和市场的力量。
在好莱坞等地区,有着世界级的电影公司和影视制作基地,能够有效吸引全球优秀的电影人才和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好莱坞电影文化体系。
而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相对欠缺,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需要加大对电影工业化的投入和改革力度。
西方电影工业化发展的也面临着商业化和产业链过于庞大等问题,电影内容的质量和艺术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这种差异也影响了中西方电影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
四、故事叙事在故事叙事方面,中西方电影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电影更加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和节奏感的把握,注重情节的紧凑和冲突的激烈,希望通过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冲突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国内外电影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国内外电影文化差异比较研究引言电影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不同社会的文化价值和观念。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文化对比,可以揭示各自的历史、生活、人文和美学特点。
本文将从观念、故事、美学等方面对比国内外电影文化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的成因和意义。
一、观念方面的差异电影文化观念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1 美学观念西方电影崇尚“动感美学”,拍摄手法多样化,画面充满运动感,强调摄影技术与音乐的统一,注重视听层面的刺激与震撼。
而中国电影则侧重于“文化美学”,注重情感和内涵的表达,力求让观众通过电影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式审美和美学情趣。
1.2 价值观念西方电影文化倾向于表达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故事的主人公通常是独立自主、不受束缚的英雄,力图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个人目标的实现。
而中国电影则强调“集体主义”和“人文关怀”,倡导为人民服务、传承文化、关爱家庭等社会价值观念。
二、故事情节方面的差异2.1 风格差异西方电影故事结构多与人物情感上的起伏和冲突有关,并且比较重视个人情感体验的准确表现。
而中国电影故事架构则更加注重于社会意义的体现,强调人物的阶层和家族背景,情感上则偏向微妙、内敛。
2.2显性、暗示的表达西方电影通常崇尚直观、明显的表达方式,剧情的情节安排明确、易懂,故事内容更加个性化和直接化。
而中国电影则更多的采取隐喻、象征、隐逸的方式表达。
节奏的慢些,剧情的线索不是那么清晰,人物的情感也是通过行动、细节、神情透露出来的。
三、美学方面的差异3.1 电影画面的显性、暗示的表达西方电影注重画面色彩年轻化、靓丽化,甚至有时候过度夸张,让人分类口味强烈。
中国电影则注重画面的淡然,哪怕是明亮晶莹的色彩,也喜欢将其淡化,突出中性色调,展现中国电影的典雅气质。
3.2 电影音效的显性、暗示的表达西方电影音效极为重要且苛求完美,因为音效是强化情感表达、增强场景真实感和效果的有用手段。
中国电影则将音效放到一个较远的区域,尤其是对背景音乐和氛围音效有着特别的侧重。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摘要:文化是反应不同文明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文化的认识了解,碰撞摩擦,能够使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而电影是把不同的文化概括成影视语言呈现在屏幕上,所以说透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中外文化的许多异同。
关键词:中国;西方;文化比较一、中西方电影语言的差异由于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呈现在电影屏幕上,表现出一种文化差异。
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多为统一性和整体性,甚至表现为一种意境和升华,而西方的表达方式,是一种逻辑性更强的,更加注重细节的表现。
同样对于爱情的表达,在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中,父母的爱情是含蓄的,片中通过舒缓的镜头,温暖的色彩,烘托出父母这一代人的幸福与美好感情。
温暖的色调呈现在荧幕上,给观众一种温暖恬静的感觉。
同样是这种含蓄内敛的表达,在日本著名电影大师岩井俊二的《情书》中,也将这种感情阐述的淋漓尽致。
一个女孩花了一年时间寻找暗恋的男孩,得到的只是擦肩而过的偶遇,这种淡淡哀愁,耐人寻味。
但是对于西方观众来说,他们不理解这种“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思念。
相对的,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男主对于女主的爱情追求,是热情强烈的,他直截了当的对女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大胆而夸张。
如果将男主这段表白放入到东方电影中,反而缺少了一种含蓄的东方美。
在中西方镜头语言的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在西方的电影文化中,特别重视严谨性和科学性。
以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为例,导演运用景深镜头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上,在画面前景,是父母与经纪人商量小凯恩事情的场景,而在画面深处,小凯恩无忧无虑的玩耍,对自己将要发生的事情浑然不知,这种景深镜头会情不自禁的将观众视线拉入其中,客观的镜头表达出观众内心感受。
中国的电影镜头语言中,对于镜头的运用多是朴素柔和的。
例如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中,有一幕周慕云与苏丽珍在咖啡馆的场景,导演以留声机这件老物件烘托气氛,镜头缓缓在男女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上切换,并穿插以手部特写,表现两人故作淡定的一种情绪,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娓娓道来,拥有一种端庄典雅的形象,符合中国古典美的气质。
西方电影文化
英国 • • • • U内容上派片 A一般观众可看片 X18岁以下青年禁看片 AA少年儿童禁看的凶 杀片
谁发明了电影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
的“小孔成像”原理以及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 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 1872年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最先将“照相法” 适用于连续拍摄 1882年法国人马莱研制出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 “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 机”以一架摄影机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 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
1926年华纳公司他《唐璜》
乱世佳人
辛德勒的名单
奥斯卡
柏林电影节
1950 年在原西柏林 创办, 此后每年 2 月在柏林举行。该 电影节的奖项有金 熊奖、银熊奖、评 委会奖、特别奖等, 分别授予最佳故事 片、最佳短片、最 佳导演和男女最佳 演员
戛纳电影节 每年春季在法国 东南部海滨小城 戛纳举行, 它是世 界上最早、最大 的国际电影节之 一。电影节设有 “金棕榈奖”, 分 别授予最佳故事 片、最佳纪录片、 最佳科教片和最 佳美术片等
14汉国教 李晓敏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世界上历史最久的电影节之一。1946年第1届至1949年在捷克斯洛 伐克的马里安温泉举行。1950年第5届改在疗养地卡罗维发利举行。 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举行外,每年举办一次。1959年 改为两年一次,在6-7月之间举行,为期两周。 每届电影节都有 30-40个国家参加,放映大量影片。电影节的主要目地是为和平、 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与不道德的影片作斗争。主要活 动项目有:举行评奖工作;举行观摩映出并召开座谈会;举办回顾 展;开办电影市场、推销影片。 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的最高奖是 “水晶地球仪奖”。其次有评委会特别奖和“利迪策玫瑰奖”。利 迪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村庄名字,1942年德国法西斯屠杀了该 村的居民并烧光全村。电影节组织者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胜利而设 立此奖。这些奖分别授予最佳影片、导演、男女演员、编剧、摄影 等。
研究论文:英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及意识形态
64009 电视电影论文英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及意识形态一、引言有百年历史之久的英国电影与好莱坞一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受好莱坞的影响,英国电影的存在感似乎显得极其薄弱,这就成为英国电影对于身份印证极其在乎的原因。
加之英国电影从导演、演员、制片、资金方面多来自于美国,那么就会让很多影迷对于英国电影的印象非常淡薄,本文通过对英国电影文化的细致描述,让读者更深一层地了解英国电影文化的魅力。
二、英国电影文化的百年沉淀关于英国电影的发展以下通过5个重要时间段的流派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描述了英国电影发展的整体情况。
(一)布莱顿学派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间,诞生了第一个具有流派特色的电影学派――布莱顿学派。
近期,在世界电影学界对于英国第一个电影流派的评价非常之高,既被誉为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的元老,同时还将蒙太奇手法归为布莱顿学派。
之后才是格里菲斯和鲍特的电影实践,而其也深受布莱顿学派的诸多影响。
起源于英国海滨城市的布莱顿学派的主要人物有:威尔逊、史密斯等。
詹姆士?威尔逊与史密斯对于电影技术的研究给电影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在1903年所创作的作品《汽车中的婚礼》中,充分地传承了卢米埃尔的纪实美学,同时吸收梅里埃对艺术的深层挖掘能力。
他们的作品基本来自于生活,但又不仅仅是局限于生活,更多的是包含了一些对于社会性质深层的探析。
简单地说,这些所涉及的艺术表现手法很大程度上为英国电影埋下了伏笔。
1903年史密斯在喜剧作品《玛丽?珍妮的灾难》中运用了非常繁杂的剪辑方法,比如:移动摄影、二次曝光、停拍、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及全景镜头等,使作品所展现的人文气息非常浓重。
对于美国电影而言,布莱顿学派对其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在格里菲斯与鲍特创作初期就能看到很多的模仿点。
《世界电影史》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大致意思如下:电影人普遍认为在1908年之前的电影创造构思最大的功臣是鲍特,包括故事片的元祖拍摄于1903年的电影作品《救火员的一生》,其实,鲍特所采用的很多技术都是从史密斯、威廉逊及梅里叶的手法上进行借用的。
西方电影艺术发展及赏析概述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西方电影发展历程
(二)无声故事片创作时期(1908-1926) 法国印象学派电影
➢ 创作特点:
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战给德国 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 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西方电影发展历程
(二)无声故事片创作时期(1908-1926)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 艺术特征:
1、总体风格沉郁、灰暗、冷酷。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西方电影发展历程
(二)无声故事片创作时期(1908-1926) 超现实主义电影
➢ 简介: 在创作中,试图把梦境、心理变态、无意识或潜意识过
程搬上银幕,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 梦幻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 ➢ 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年) [西班牙]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
➢ 声音、和处于实验阶段的彩色电影,除了打破默片时 代的视觉艺术欣赏方式外,更为艺术家探索电影丰富 的表现力提供了新思路。
➢ 代表作品:《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 《水
浇园丁》、《耶路萨冷教堂》、《拆墙》、《儿童 吵架》、《 婴儿的早餐》等。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西方电影发展历程
(一)电影艺术萌发期(1895-1907) 卢米埃尔兄弟
➢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电影短片 《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标志着电影的诞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比较电影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部分,涉及到我们对生活、情感、历史、文化以及道德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和反应。
中西方电影文化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下面将对其进行简要比较。
首先,中西方电影文化在制作风格上存在巨大差异。
西方电影的制作更加强调自由创作和开放性,强调个性表达和探索新领域。
西方电影在制作上善于运用各种特效技术和影像科技,善于将真实与虚构相结合,创造出各种奇幻、科幻、灾难等类型的电影。
而中国电影则更加强调传统美学和文化感受,更注重情感和人物塑造。
中国电影在制作上注重真实感和人情味,喜欢运用静态画面来表现内心情感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内容上,中西方电影文化也有所不同。
西方电影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喜欢通过电影抨击现代社会的弊端和丑恶面,促使人们思考和反思。
西方电影普遍具有成熟的剧情、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往往更具有文学性。
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人物性格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刻画,更注重审美与文化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探讨人性的哲学思考,关注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交织的复杂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西方电影文化中的电影鉴赏、电影评论和电影市场也各有特点。
西方电影文化的电影鉴赏和评论更加注重理性思考和深度分析,西方观众更注重电影的质量和故事性,而中国电影的鉴赏和评论则更注重情感体验和历史文化的理解,中国观众更注重电影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此外,西方电影市场更为成熟,商业化程度更高,电影的票房收入可以达到数亿美元,而中国电影市场则相对落后,电影票房表现不佳,但在电影制作的技术和题材方面也有巨大进步。
总之,中西方电影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不同,从制作风格,电影内容到电影鉴赏和电影市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之间也有了更多交流和融合的机会,相信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会带来更多创意和想象的碰撞,拓展电影的创作和表达方式,推动电影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西方电影史
法国一、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两个方向、特点及区别卢米埃尔——纪实主义电影传统梅里爱——戏剧化电影传统1、卢米埃尔:电影是“再现生活”;梅里爱:电影能“改变生活”2、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梅里爱:电影的戏剧美学追求是充满幻想、虚构、是浪漫主义的.. 3、卢米埃尔: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梅里爱: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二、芳森学派概念:20世纪之初;法国方森城的查尔百代建立百代电影公司;电影艺术家齐卡选拔出一批有才华的艺术家;他们贯彻“通俗化”的制片方针;形成了“方森学派”..美学主张: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探求新手法;重视外景;接触社会问题等..其中最为显着的是;特别重视一般群众;以他们为制片的主要对象..三、艺术电影运动概念:法国电影诞生后十余年发展很快;电影院取代集市木棚;高雅人士代替一般群众..这时一个自称为“艺术电影”的制片公司决定拍摄符合这一形势变化的电影..美学主张:要把更为严肃的艺术性带到电影当中来;要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音乐家、戏剧舞台艺术家介绍给电影观众..这是一种电影的创作倾向..四、法国印象派20世纪20年代初—1924年德吕克逝世1、美学主张:继承了齐卡等人确立的“通俗化”传统;接受了英国和瑞典电影的写实风格的影响;强调电影要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反对豪华虚夸;提倡朴素真切的风格..他们重视一般市民的爱好和要求;把他们看作自己创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表达初始印象以及渗入期间的主观因素;在艺术形式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但不像先锋派那样热衷于形式主义实验..2、代表:德吕克“上镜头”理论、“面具”论——沉默、西班牙的节日、狂热、流浪女莱皮埃——黄金国冈斯——车轮、拿破仑杜拉克夫人——无情的美人太阳死亡先锋派电影运动:1925年—20世纪30年代初五、“纯电影”的美学实验1、特点概念:通过一系列快速组接的独立画面;表现富有节奏的物体与机械的运动;以组成一种视觉的舞蹈和看得见的音乐..2、作品:莱谢尔机械舞蹈希美特纯电影的五分钟杜拉克夫人957号唱片阿拉伯花市六、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实验1、概念:罗马诗人柴拉创立的以怪诞的象征手法表达狂乱意识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宗旨是“颠覆与破坏”..特点是“非叙事性”和“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2、作品:雷伊回到理性——首部作品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最杰出作品七、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1、概念:在达达主义的无逻辑、无理性的美学基础上“试图把梦境、心理变化、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搬上银幕”;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梦幻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2、作品:杜拉克夫人贝壳与僧侣——首部作品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典型代表八、先锋派电影的继续实践——后期转向纪录电影创作伊文思——雨、桥抒情的唯美主义倾向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戏剧性:为了真实不惜搬演;这是弗拉哈迪的信条;他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九、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30年代1、美学特征:介乎于诗和自然之间的一种概念的现实的诗意和诗意的现实的电影美学流派..更新“现实”观念“实际上;这一风格中;电影家并非重复或复制现实;哪怕仅从形式的表层上看;他们在模仿生活创造的活动;它的感情迸发、它的内在运动;依据此点进行创作;仅仅只保留其最奇特、最具特色的那些方面..对真实的把握仅在于表达‘本质意义的’真理..”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2、代表: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自由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让维果——操行零分驳船阿塔郎特号杜维威尔——同心协力逃犯贝贝卡内尔——雾码头太阳升起3、雷诺阿——写实主义电影大师母狗幻灭游戏规则十、新浪潮20世纪50年代末;1958年诞生1、时代背景:电影史背景:法国模仿好莱坞;大量摄制商业性的、平庸的“优质电影”..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弥漫在西方的信仰危机;五六十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膨胀”造成的人文危机..哲学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盛行的存在主义思潮:历史与现实生存的虚无;世界的荒谬无序;人的孤独、盲目、无望;“他者即地狱”;选择生存的勇气..2、人员构成:主要导演大多是法国着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电影手册主编安德列·巴赞是法国着名的电影理论家;也是法国“新浪潮”导演的“精神之父”;巴赞培养了一批青年评论家;他们大多日后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他们是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卢梅尔、里维特等人..3、美学观念:安德列·巴赞的纪实美学电影的本体──纪录本性“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对立面是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戏剧性效果和因果叙事的故事化倾向..在叙事结构上强调;电影应该是表现“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而生活往往由一些松散的、分不清轻重主次的事件串联起来..“新浪潮”注重表现生活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场面调度理论:对立面是蒙太奇观念;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同时也尊重观众的选择和思考的权力;避免蒙太奇手法营造的强制性、单义性、封闭性和倾向性的主观世界;展现出开放式的、可选择的、含义多样性的客观世界..作者电影观念先驱——阿斯特吕克;四十年代末期提出“自来水笔式电影”或“摄影机即钢笔”的理论;主张摄影机要象作家的笔一样;去自由自在的描写事物;必须具有作者自己的个性..明确提出“作者电影”理论——特吕弗..三个基本条件:具备最起码的电影技能;影片明显表现出导演的个性;并且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地揭示出其风格特征;影片必须具有某种内在的涵义;导演必须通过他使用的素材来表现其某种个性;这种个性应贯串在他的整个作品中..特吕弗等人确立了导演是电影的中心位置;导演决定着一部影片的风格和形式;而且导演完全可以象文学作家一样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4、戈达尔前期创作:精疲力尽卡宾枪手疯狂的比埃洛我略知她一二深受存在主义影响;其主题和表现手法呈现出鲜明的存在主义特征..筋疲力尽:存在主义主题:人性的荒谬性和行为无逻辑性跳切、长镜头手持摄影、间离效果、现代主义叙事与好莱坞传统叙事..狂人比埃洛:叙事结构:零散化、拼贴式;反戏剧化、反因果关系叙事风格:类型杂糅、滑稽模仿;有犯罪片、强盗片、歌舞片痕迹..采用美国类型片的叙事框架;以滑稽模仿的方式进行嘲弄颠覆..人物性格: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行为缺少因果的逻辑性、合理性;是典型的存在主义的生存方式..电影语言:间离效果;打破银幕幻觉;拒绝银幕认同;直接对观众说话..跳接;拒绝流畅、无缝的剪辑观念..“政治电影”时期:中国姑娘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一切顺利60年代中后期;转向利用影片来评论现实;使影片成为他图解和宣传政治观念的工具;又被称为“电影化的论文”或“政论化的电影”..叙事方式偏离传统的戏剧式结构;采取多种多样的间离方法;使连贯的故事情节遭到破坏;使观众与题材增大距离..受到布莱希特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80年代后的创作:故事芳名卡门新浪潮有意向传统靠拢;注意叙事成分和情节线索;但依然风格独具;芳名卡门的主人公依然是反社会、反秩序、反传统的叛逆者;影片躁动着蓬勃的青春激情;“新浪潮”时代的影子依然清晰可辨..电影史意义:向好莱坞电影美学的霸权主义挑战;力图冲破已经定型了的传统叙事模式..电影表现形式和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实验方面;戈达尔影响深远..5、特吕弗:男人与女人;孩子的主题..自传体叙事1959年;第一部长故事片四百下..根据他自己的经历虚构;以安托万为主人公;另有二十岁时的爱情偷吻夫妻生活飞逝的爱情等四部自传体影片;“罕见的真实感”..散文化结构枪击钢琴师朱尔与吉姆柔软的皮肤穿黑衣的新娘密西西比美人鱼野孩子两个英国姑娘美国之夜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最后一班地铁隔壁的女人散文风格是“新浪潮”电影的—个最基本的特点;虽有一点故事的内容;但往往结构松散;不形成紧密的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最后一班地铁是代表性影片;该片在基本上保持着“散文风格”的基础上;强化了“戏剧情节”;使影片能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特吕弗在构制影片结构方面采用了“戏中戏”的手法..6、“新浪潮”电影作者的两个发展方向:戈达尔:始终桀骜不驯地挑战传统电影规范;其电影观念与视听语言一直处在试验与探索状态..特吕弗:并不想完全颠覆电影传统;而是在保持电影作者身份的同时;对主流电影加以改造;在艺术与商业之间走平衡道路..十一、左岸派导演的探索早于新浪潮;年龄大1、概念:“左岸派”是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左岸派”形成于50年代末;由于其成员大都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因此被称为“左岸派”..2、两个主题:错综交替地表现时间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发掘3、艺术特点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深受文学影响;对话和内心独白成为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回忆、遗忘、记忆、想象、潜意识活动等主题;集中在“记忆与遗忘”的矛盾中..主人公总是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要从过去的经历中摆脱出来;却又忘不掉曾经珍藏着的记忆..④艺术表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将逻辑的、线性的时间改变为错综复杂交替的“心理时间”;空间也由具体的物理空间或叙事空间改变为“心理空间”;在时空转换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侧重于人物内心表现;特别是人物瞬间的意识流动;因而有人称其为“意识流”电影..⑤电影语言的特立独行..摄影:移动摄影、推镜头、精致的构图与用光剪辑:闪切、意识流4、主要导演及作品阿伦雷乃:夜与雾早期创作纪录片广岛之恋根据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玛格丽特·杜拉的剧本..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新小说派”代表人物格里叶合作:没有传统的故事和连贯的情节;人物身份也十分暧昧;现实与幻想、真实与非真实以及现在与过去之间的传统界限统统消失;一切都含混不清;充满矛盾..从人物的潜意识出发来表现人物的行为;以人物心理的、情绪的连续性来取代行为的、逻辑的连续性;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回忆、幻想和错觉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完全按时间顺序直线发展的传统的影片结构;旨在探索和表现人类思想的复杂性..现代主义电影所传达的不确定性、暧昧的人物身份..玛格丽特·杜拉:小说家身份兼任电影导演..编剧广岛之恋长别离编导音乐她说要摧毁黄太阳印度之歌她的威尼斯姓氏在荒凉的加尔各达卡车印度之歌:文学的表达方法..离开了电影的传统观念;而更接近于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电影化的文学;或文学化的电影..美国一、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20世纪三四十年代1、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2、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3、制片人制度4、明星制度二、类型电影1、概念:由不同的题材或技巧所形成的不同的影片范式..2、特征:文化价值的“二元性”重复性和可预见性3、代表导演及其作品西部片:福特关山飞渡喜剧片:卡普拉一夜风流歌舞片:多南和凯利雨中曲④强盗片:洛埃小凯撒威尔曼人民公敌霍克斯疤脸大盗⑤幻想片:三、制片厂时期的电影艺术大师20世纪三四十年代1、卓别林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创作方向:喜剧观念以电影的形式创造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主题上的变奏;情节上的松散、淡化强调单镜头的空间表现力、画面内部的场景调度、全景式镜头、长镜头、画面内部多信息④注重叙事时间的瞬息效果2、希区柯克擅长拍摄惊悚悬疑片;创造并完善了制造的艺术;借以使银幕下的观众“身临其境”;参与到剧情中去..对人类本性与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和高超凝练的视觉化银幕表达..蝴蝶梦3、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1940:属于作者电影空间: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用保持了时空完整性;但超越画面之外;有着强烈的隐喻功能;空间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拍摄角度:仰拍的使用;天花板空间真实观念、构图造型感、人物形象移动摄影光效:强烈的明暗反差;既形成了空间形体;又具有很强的表义性;后者更为突出..叙事风格:个人表意、风格化;强调视听语言的深层寓意..电影的表意性运用:隐喻象征四、新好莱坞电影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1、产生背景电视新媒体的竞争非美活动调查与反垄断法观众群的变化:中产阶级、青年群体、黑人群体④欧洲电影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⑤精英教育;“学院派”尊崇欧洲艺术电影2、艺术特点的转变类型和题材发生变化;影片中开始涉及美国社会存在的多种问题和冲突..开始追求影片内容的真实性..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打破传统的时空连续性和平铺直叙的情节因果线式结构;借鉴欧洲电影的艺术手法;在摄影机运动、声音以及剪辑技巧反面都有了新变化..3、主要导演及其作品阿瑟佩恩邦妮和克莱德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发条橙子乱世儿女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斯皮尔伯格大白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