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国际新闻报道的特征与当今借鉴

合集下载

第六讲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讲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劳动界》等工人报刊的出现
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为了向工人宣传马义,开展工人运动, 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劳动与妇女》。
《劳动界》1920年8月15日中俄通讯社创办,32开本俊。该刊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
9/YouthDay/index.html
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 易白沙《孔子平议》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
书》、《复辟与尊孔》 李大钊《新的!旧的!》 吴虞《吃人与礼教》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易白沙《诸子无鬼论》 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之反响》“王敬轩”
《新青年》与陈独秀
1903年-1914年。协助章士钊编辑 《国民日日报》、创办并主编《安徽 俗话报》、在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 《甲寅》杂志。
1915年-1920年上半年。创办《新青 年》。
1920年下半年-1927年。除在《新青 年》发表文章外,还曾在《共产党》 月刊、《劳动界》、《向导》、《中 国青年》及《时事新报》、《晨报》、 《国民日报》等十几个报刊上发表文 章。
1920年至牺牲。在改组后的《新青 年》及《晨报》副刊、《民国日报》 上发表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每周评论》的创办 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和报道 进步学生报刊的兴起 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激战
《每周评论》的创办
1918年12月22日由陈独秀、李 大钊在北京创办,次年8月31 日被北洋军阀查禁,共出37期, 第1至25期,由陈独秀主编, 第26至第37期,由胡适主编。
《新青年》改组
1919年10月陈独秀出狱后决定《新 青年》移沪出版,12月1日出版 《新青年》第七卷第1号发表《本 志宣言》,宣布反对“军国主义和 金力主义”,基本确认了社会主义 方向。1920年9月,第八卷第1号迁 至上海出版。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 物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 会主义刊物。主要编辑人员有陈独 秀、李汉俊、茅盾。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

3、从1921年-1926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李大钊. 《新青年》特约撰稿人,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 论》担任《晨钟报》《甲寅 》《少年中国》编辑等,还 指导创办《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国民新报》等 杂志周刊.可谓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一员大将. 发表了 诸多歌颂十月革命的政论.如《法俄革命之计较观》 《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新纪元》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把握重点!
<<新青年>>对五四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走进新青年
新青年 《新青年》 中国现 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 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 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 志》,陈独秀主编。“五 四”前后以《新青年》为 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 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组员:温亚平 何振浩 李献光 林志豪 林健强
五四时期的社会背景
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势力 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 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 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 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的成果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完成 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 之囹圄”。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 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2.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易白沙《诸子无鬼论》
3.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孔乙己》《药》
2、1918年-1921年是社会主义刊物。
俄国十月革命后, 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强大思 想武器,随即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帷幕就拉开了.

新闻感悟时事心得体会(3篇)

新闻感悟时事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不仅传递着时事动态,更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作为一名关注时事的热心读者,我对新闻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以下是我对这些感悟的心得体会。

一、新闻的力量新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能够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闻的力量无处不在。

如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是通过新闻的传播而广泛传播,最终引发社会变革。

在当今社会,新闻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

1. 引导舆论新闻具有舆论引导功能,它能够通过报道事实、分析问题、提出观点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问题。

例如,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积极报道扶贫攻坚、脱贫攻坚等重大民生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舆论支持。

2. 推动社会进步新闻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通过对先进典型、优秀人物的报道,激励人们向他们学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同时,新闻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曝光,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

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才能发挥新闻应有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等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1. 真实性原则新闻工作者应始终坚持真实性原则,力求报道客观、真实、全面的事实。

在采访过程中,要尊重事实,不夸大、不歪曲、不捏造。

同时,要注重调查核实,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2. 防范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的危害性不容忽视。

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职业道德,提高辨别能力,防范虚假新闻的传播。

对于虚假新闻,要及时揭露、批判,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事实。

三、新闻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

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新闻传播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提高新闻传播能力。

1. 媒体融合新闻工作者要关注媒体融合趋势,学会运用多种传播手段,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2、主要内容
(1)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2)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 (3)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 五四运动

(二)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
1、北京各报突出报道学生爱国行动 2、《大公报》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 3、上海各报集中报道 4、《每周评论》舆论先导
(2)毛泽东
(1)早期报刊活动 向《新青年》投稿; 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周刊 (2)早期报刊思想 认为报纸的作用在于传播最新思潮,推动群 众运动; 主张报刊应有战斗的风格。

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概况 1919.7.21-1919.9.2,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 联合会机关报 以评述为重点 “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革新、革心》、《黑暗势力》、《本报继 续出版的布告》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三、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四、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三)李大钊揭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一页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宣传内容: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易白沙:《孔子平议》,批孔第一枪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孔子之道与现代生 活》、《复辟与尊孔》、《宪法与孔教》 李大钊:《今》、《新的、旧的》 鲁迅:《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 吴虞:《家庭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孔教》 (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二、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

论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论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论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五四时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新闻事业在此时期内形成了一个高峰,其中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批新闻刊物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本世纪以来,对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研究有不少,如:胡明的《<新青年>的创办与陈独秀的早期文章》、袁树平等的《<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何玲华的《<新青年>“反传统”的历史语境》等,对《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与新文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试图采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以《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为代表的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一、“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发展概况中国新闻史的滥觞可追溯至商夏初建,但真正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闻事业的开端恐怕还要从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之争伊始,新闻理想是新闻人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务实求真的新闻理念,有专业主义,有客观性原则,更有对真理的追索。

五四运动前期,《新青年》、《每周评论》声名鹊起,地方的报刊有北京瞿秋白主办的《新社会》、天津周恩来主办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湖南的《湘江评论》;后期又有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共产党》,工人报刊《劳动节》(上海)、《劳动者》(北京)、《劳动音》(广东)。

二、“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1915年夏,在袁世凯卖国复辟的危难时局中,陈独秀独自回国即着手创办刊物,作为“救国新民”的舆论基地。

1918年与李大钊合办《每日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报刊编辑和政论家。

1920年,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核心人物,陈独秀亲自领导了《新青年》的改组,《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的创办和编撰工作。

当时的中国,真正可说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新的时期与新的报刊_五四_时期新闻事业简介

新的时期与新的报刊_五四_时期新闻事业简介
越贡 献
为推动 中 国历 史 的发展 作 出 了卓
严重的时

势 不 两立
,
尊 孔 必导致 复辟 , 定 孔 教 为 国教 是 违 反 思
孔 教与 民 主
,
想 自 由和 信仰 自由原则 的
是 绝 对不 可并容 的

,
平等



自由
《 新 青 年 》 创刊 于 中国 民 族 危 机 非 常

存 其一
必废 其一
则 急 起直 追



则其宪法 将成 为陈 腐死 人 之 宪法
此 则是



非吾


以 科学 与 人 权 并 重

人权 就是 民主
他把 科 学和 民 有如

辈生 人 之宪法 也
专 制复 活之 先 声 也

主 看成 中华 民族振 兴 发 达 的基本条件
,
舟车 之

,
鲁迅 在 文
,
《新 青 年 》 上发 表 了 一 系 列论 文
, , ,
到只 有 铲除 军 阀政府
,
中 国才有出路
军 阀所为者
, ,

第 一 次世 界 大 战结 束
反对 军 阀
中写 道
:

民 国 以来
,
,
,
祸国祸 民也



政府 卖国 宣 布的

反对 日 本 帝 国主 义 妄 图侵 占山 东青 岛 的 政
《 新青 年 》 原来
,
必 国 民 共起 争
,
志 同道合
,
是研究系的

第八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八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湘江评论》 湘江评论》 《星期评论》 星期评论》 《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 五四运动的“三大评论” 五四运动的“三大评论”
2、学生刊物的创办
• 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 1919年
• 国民杂志社的《国民》月刊 国民杂志社的《国民》 • 新潮社的《新潮》月刊 新潮社的《新潮》
• 1919年7月21日创刊于天津 1919年 21日创刊于天津
经验
紧密联系现实进行思想斗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A 紧密联系现实进行思想斗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强调编者、读者、作者的联系。专设通讯一栏, B 强调编者、读者、作者的联系。专设通讯一栏, 通过交流,起到团结作用。 通过交流,起到团结作用。 表现编者为宣传真理,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C 表现编者为宣传真理,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 为后人作出榜样。 为后人作出榜样。 形式上,16开本 开本, D 形式上,16开本,为后来杂志形式的定制奠定了 基础。 基础。
• 1919年在孙中山指点、领导下创办。 1919年在孙中山指点、领导下创办。 年在孙中山指点 • 时事政治性评论刊物。后来成为国民党机关刊物。 时事政治性评论刊物。后来成为国民党机关刊物。 • 内容:分析中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介绍新思 内容:分析中国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潮。到后期,倾向马克思主义,支持劳工运动。 到后期,倾向马克思主义,支持劳工运动。 • 1920年6月停刊,共63期。 1920年 月停刊, 63期
四、关于五四运动的宣传与报刊的发展
•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4月15日,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83家报纸在 15日 上海民国日报、北京晨报等83家报纸在 83 上海成立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 上海成立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企图以新闻舆论 的力量促使外交上的成功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的力量促使外交上的成功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 5月2日北京《晨报》、《国民公报》最早披露了 北京《晨报》 国民公报》 和会决定将青岛交付日本的噩耗,引起群情激愤。 和会决定将青岛交付日本的噩耗,引起群情激愤。 • 5月3日晚北大学生社团召开学生大会。绍飘萍在 日晚北大学生社团召开学生大会。 北大学生社团召开学生大会 会上讲演鼓动学生“救亡图存,奋起抗争” 会上讲演鼓动学生“救亡图存,奋起抗争”。

中国新闻史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中国新闻史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308-09-2

“五四”空前的群众运动, 冲破了“二次革命”以来 新闻界万马齐喑的沉闷空 气,发挥了报刊巨大的宣 传鼓动作用,同时也促进 了报刊的大发展。
爱国学生在北京街头向群众演说, 并散发传单
1919年5月4日,北京 学生群众大会现场
31
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
32
1919年5月4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散发的 《北京市民宣言》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24
叫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33
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发行 的关于“五四运动”的号外
1919年5月20日《时事新报》的漫画
34
北京学生在五四运动中散发的传单
五四时期的爱国传单
35
1919年6月12日《新闻报》的漫画
1919年6月初,上海、江苏政府和上海学联 36 劝告商界坚持罢市的两个广告
五四时期的歌谣和传单(一)
19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20
陈独秀
21
李大钊
胡适
22
鲁迅
23
五四时期现代诗欣赏: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 青天, 十分鲜丽!

五四时期我国媒介发展情况研究——以《申报》相关报道为例

五四时期我国媒介发展情况研究——以《申报》相关报道为例

一、研究缘起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由来已久。

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技术发展最快的100年,本文试考察旧中国电子媒介初露端倪时,印刷媒介对电子媒介的兴起的反映。

选择五四运动时期的《申报》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如下几点: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也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的传播技术。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现代摄影技术、电影摄制技术、无线电传声技术传入中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插图和招贴画中。

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这些媒介因其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申报》的影响力:它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发展历程,是旧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史量才在1912接手《申报》后,大力改革,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本文选取的1919年到1924年正是《申报》处于发展繁荣的阶段。

以此为研究对象,可以管中窥豹,从中了解当时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共存的情况。

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民众对于新思想的渴求以及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大众媒介得到迅速发展。

本文选取五四运动及之后共计6年(即1919-1924年)的《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报道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初,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之间是如何共处,并寻求发展的。

二、现有研究综述(一)“《申报》中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申报》印刷媒介”“《申报》电子媒介”为主题进行精确搜索,找不到相关论文。

分别以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所包括的具体表现形态为主题进行精确搜索,在1999年到2011年的期刊中以“《申报》报纸”、“《申报》杂志”、“《申报》照片”、“《申报》录音”、“《申报》录像”为主题词都没有相关论文;以“《申报》书籍”为主题词可以搜到5篇相关论文,以“《申报》电影”为主题词也仅搜到5篇相关论文。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2023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CATALOGUE目录•五四时期背景介绍•五四时期的新闻业发展•五四时期的新闻风格与特点•五四时期新闻业的影响与意义•五四时期新闻业的历史局限与不足•五四时期新闻业对当代的启示与借鉴01五四时期背景介绍1 2 31914-1918年,欧洲列强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凡尔赛和约03民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

01民族工业的发展五四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新闻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

02知识分子的崛起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崛起,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旨在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和西方化。

要点一要点二白话文的推广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时期另一个重要事件,旨在推广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

要点三02五四时期的新闻业发展报业发展概况报业数量增加五四时期,中国的报业数量显著增加,大小报纸大量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办报方式灵活这一时期的报纸办报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真实性。

多元化的新闻报道五四时期的新闻报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形式多样。

010203新闻通讯社的发展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提高这一时期的通讯社注重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力求第一时间传递新闻信息。

多元化的新闻内容五四时期的通讯社报道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式多样。

通讯社数量增多五四时期,中国的新闻通讯社数量增加,如中央通讯社、申时电讯社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新闻通讯格局。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五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五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五章)第五章五四前后的新闻事业一、《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15年9月—1918年11月):《新青年》高举科学和民主大旗,发起批孔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激进民主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舆论阵地。

总体来说,它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猛烈的打击了封建主义,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开辟了道路。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2、第二阶段(1918年12月—1920年8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标志着《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

李大钊歌颂十月革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民众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编发“劳动节纪念专号”,发表了陈独秀《劳动者的觉悟》和李大钊的《May Day运动史》,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起点,为后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奠定了基础。

3、第三阶段(1920年9月—1922年7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改组为自己的机关刊物,从此进入无产阶级报刊时期,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成为党成立后的理论刊物。

二、五四运动中的报刊:1、《新青年》第二阶段2、《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创办于北京的一份政治性周报,李大钊主编,作为《新青年》月刊的补充,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苏俄和全国工人状况。

李大钊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3、《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毛泽东主编,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是一份全部采用白话文的周报,毛泽东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

三、五四运动后的报刊(无产阶级报刊):1、《新青年》第三阶段:1920年9月1日改组。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百年中国新闻采访历史发展概述一、五四时期二、建国初期三、改革开放以后四、网络发展时期一、五四时期特征:重视直接采访,派遣驻外采访;采访的内容从经济新闻到社会新闻等都开始起步发展1、驻外采访驻外采访兴起的原因和意义记者主要由一些留学生兼任,也“延请通晓各国文字之士”担任驻外记者,如章士钊就曾任过《民立报》驻欧特约记者1919年,《大公报》主编胡政之采访巴黎和会,这是我国记者采访国际会议之始1920年秋,在梁启超的呼吁之下,上海《时事新报》和北京《晨报》“合筹经费,遴派专员,分赴欧美各国,担任调查通讯事宜。

”两报共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赴外瞿秋白《晨报》通讯稿35篇,16万多字,《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周恩来《益世报》2、直接采访:重视现场采访,《申报》史量才新闻采写原则:确、速、博、新1923年5月山东临城劫车事件,《申报》招聘记者,成立采访部3、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起步发展社会新闻的价值、数量等有着提高和增加社会新闻的采访者:“包打听”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开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1922年7月6日《申报》登《溥仪胡适谈新学》1923年11月6日《申报》《钟耐成夫妇投江》。

“商业——新闻世界的先驱”社会新闻的发展特征:首先,社会新闻采访的主体身份出现变化。

其次,就新闻数量而言,报刊版面上的社会新闻不断充实。

再次,社会新闻随着地位的提升,其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也随之提高二、建国初期采访的制度性1950年3月~4月,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1950年5月,《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编负责制、采编合一制采编模式——采编分离与采编合一。

采编分离,传统的方式是将所有的记者划到记者部,然后由记者分战线跑口拿料写稿;编辑部分则依据各自负责的不同内容再划分相应部室,常见的有要闻部、经济部、时事部等。

现在通行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设立一个编辑中心和采访中心。

采编合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编委会下设若干个相应的部室,每个部室既有编辑也有记者,除重大采访之外,日常工作中,部室与部室之间基本都是无关联的相对独立。

五四时期国际新闻报道的特征与当今借鉴

五四时期国际新闻报道的特征与当今借鉴

向论”本是李大钊在与胡适的论战中所阐发的观点。

陈独秀的这篇文章,鲜明地表达了在这场争论中他站在李大钊这一边的态度。

在陈独秀的领导和组织下,《新青年》又开展了对以梁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实为改良主义的批判,划清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各种假社会主义的界限,在思想上解决了建立一个革命的共产党的问题;还开展了对以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的批判,解决了坚持不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在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新青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说服力,引导了一部分知识分子转入马克思主义阵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深情地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17]。

后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他又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18]这两段话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在于:五四时期开启的真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

这实际上也是五四时期《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和贡献。

参考文献:[1]茅盾.“五四”运动的检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报告[A].茅盾全集:第19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唐宝林.陈独秀全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1.[3]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卷1号),1915-9-15.[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0.[5]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卷1号),1915-9-15.[6]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J].青年杂志(1卷1号),1915-9-15.[7]陈独秀.本志宣言[J].新青年(7卷1号),1919-12-1.[8]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J].言治(季刊第3号),1918-7-1.[9]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J].新青年(5卷5号),1918-10-15.[1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1-7-17(1).[11]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以1920—1921年同人书信为中心的探讨[J].历史研究,2009(3).[12]陈独秀.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J].新青年(3卷2号), 1917-4-1.[13]陈独秀.民治的基础[J].新青年(7卷1号),1919-12-1.[14]陈独秀.保守主义与侵略主义[J].新青年(7卷2号),1920-1-1.[15]陈独秀.谈政治[J].新青年(8卷1号),1920-9-1.[16]陈独秀.主义与努力[J].新青年(8卷4号),1920-12-1.[1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5-5(2).[1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 2018-12-19(2).(丰纯高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晶晶为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2018级传播学硕士生)编校:董方晓一、引言五四前后,世界政局复杂多变,国内民族工业不断发展,通信技术进步,人口流动加大……使信息需求量急速上升,“仅1919年一年之内新创报刊就达400种之多”[1],另一显著性特征就是国际新闻报道的增多。

国内外媒体报道特点分析

国内外媒体报道特点分析

国内外新闻报道特点分析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求率远远超出往前。

因此,媒体产业的应运而生,媒体产业在现代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简化了获取信息的程序,缩短了相应的工作时间,使生产效率迅速提高。

再者,通过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是问题的分析更加全面,是工作质量有所上升。

另一方面也引导了舆论的发展方向,左右了受众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新闻报道属于文化范畴,受制于各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

新闻报道是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会造成中西新闻写作报道各具特色。

中西新闻传播活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不同的工作传统及媒介发展规律。

以姚明退役一事为例,7月20日下午2点,姚明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将结束篮球生涯,正式退役。

这也意味着,巨人姚明在NBA9年的生涯将就此画上句号。

此事一出,国内外各大纸媒、电媒、网站皆赶在第一时间抢先报道。

以下将针对国内外新闻报道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一、报道形式的差异性新闻报道的形式由新闻的对于受众和集体的重要性决定。

姚明退役对于NBA联盟只不过是一颗巨星退出了公众的视线,而对于中国则是体育界重要影响力的减退,以及中国男子篮球接班人的选举问题。

国外媒体多采用通讯形式报道,倒金字塔结构特点突出。

开门见山的告诉受众人物、地点、事件等要素,随后按信息的主次分步报道。

依次报道了姚明退役典礼的现场情况,姚明退役原因、姚明比赛生涯的数据和成就以及姚明的个人影响力。

国内多家媒体在报道时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新闻集纳的方式,将整篇网页做成专栏,对此事进行深度全面的报道(如:腾讯、凤凰、新浪等)。

内容详细具体,层次清晰,角度多样。

二、报道内容的差异性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的全景式素描,西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的仔细描摹。

国内媒体报道姚明退役时多采用宏观手法,总体概括姚明退役对于中国男篮、NBA、以及体育界的影响,以及对于姚明离开后年轻球员的未来发展的深思。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背景:北洋政府。

袁世凯,皖系段祺瑞,直系曹锟与吴佩孚,奉系张作霖。

1926北伐,1928东北易帜。

全国统一。

袁世凯死后,1916-1926年,媒体发展比较稳定,复苏。

中央政权力量削弱,多元政治和地方政治获得发展。

1926年,奉系军阀枪杀邵飘萍和林白水。

政治上:集权削弱。

分裂与混战为思想多元提供机会。

经济上:获得较大发展。

印刷,交通,邮政,电信发展带动报业发展。

社会上,思想文化教育情况利于报刊发展。

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与主编陈独秀。

1915年9月。

上海,《青年杂志》。

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开始。

1.第一阶段:陈独秀主编时期。

高举民主科学,歌颂资产阶级自由,独立,平等,人权……1916年,易名为新青年。

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2.第二阶段:1917年,陈独秀到北大人文科学长,由个人刊物变为同人刊物。

3.第三阶段:1919年九月,辞去文科学长,独立编辑新青年。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机关刊物。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1.开展批孔,批判封建旧道德。

抨击尊孔复辟逆流反对封建文化与传统伦理道德。

提倡民主平等博爱的新思想新道德。

易白沙。

一系列文章。

以反孔闻名的吴虞。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用科学观点看待社会和人生。

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钱玄同与刘半农。

《文学革命之反响》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荆生事件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前期思想的总结。

“五四”时期报刊发展动因

“五四”时期报刊发展动因

“五四”时期报刊发展动因“五四”时期是承上启下、新旧交替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以思想伦理革命为先声,引发了其他领域的各项革命,使整个社会尤其是思想文化界,出现万象纷呈的局面,新闻界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新新闻力量的崛起。

所谓新新闻力量,是相对于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报刊而言的。

北洋军阀时期,报纸言论退化,报格卑下,许多报纸已经成为不同政党和派别相互炫耀、吹捧乃至攻击、造谣、大打通电战的工具,谁给钱就给谁帮腔,报格早已被抛诸脑后。

此外,迎合市民低级趣味的社会新闻、诲淫诲盗的黄色新闻和矜奇炫异的所谓黑幕新闻充斥版面,严重毒害读者。

所以,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党手里,报界一塌糊涂,毫无前途。

1915年,《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名《新青年》)创刊,宣布“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提出“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政党运动”的口号,注意力不在官吏、贵族、士大夫、职业革命家、个别革命组织,而在一般平民、追求上进的青年学生,立足于思想、文化的启蒙,以求提高国民觉悟。

尽管它初创时,“不但支持者少,就连反对的声音也很少听到”,但到1918年末至1919年初,《每周评论》《新潮》《国民》创刊后,思想文化战线的形势就大大改变了,封建主义的牢笼已被冲破,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新的文化已经有了沛然莫能御之势,这个发展又推动了新闻界更大的发展。

所以说,《新青年》的创刊,划出了新闻史上的一个时期,使北洋军阀时期堕落的新闻事业走上了一条新生之路。

其二,探索社会改造的学生报刊大量出现。

“五四”运动以后,要求社会改造的呼声十分高涨,对社会改造的探索成为时代潮流,不仅大学生普遍办报纸、刊物,甚至连一些天真烂漫的中学生也在自己的刊物上热情洋溢地发言,不仅在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快的大城市是这样,甚至连内地的小县城也有人踊跃办刊,一时间,宣传新文化运动,探索变革的刊物骤增至四五百种,空前活跃。

其三,第一批工人报刊创办,主要是1920年在上海、北京、广州出版的《劳动界》《劳动音》和《劳动者》周刊,这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最早尝试,不能不说是“五四”时期报刊的发展之一。

浅析我国新闻漫画的叙事特征——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浅析我国新闻漫画的叙事特征——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台端口的设计之中引入交互理念,不仅可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和舒适感,而且交互理念也可以指导内容生产。

[3]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大媒体平台积极将自身内容生产与疫情防控相结合,成功打造了疫情下的内容生产新形态。

比如腾讯特别策划《疫情知识官》节目吸引用户参与互动;湖南卫视在综艺节目中以“云见面”的方式,通过展现明星居家隔离的日常片段,发挥明星效应,引导受众在娱乐过程中完成疫情知识的科普和传播。

未来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以专题新闻为代表的深度新闻在生产和制作上,必须打破信息简单叠加的方式,通过了解用户的喜好和需求,将用户的创意、评论和热点搜索也纳入内容生产之中。

交互理念下的用户既是内容生产者,也是内容受益者。

盘活用户群体,媒体平台才更具生存价值。

■注释:[1]朱辛未.突发公共事件中央媒新媒体平台的报道策略初探——以央视新闻客户端为例[J].传媒,2021(03).[2]陈硕.电视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生产困境与创新——以凤凰新闻和央视新闻为例[J].出版广角,2016(16).[3]张岚.“浸”媒体时代如何用VR全景“玩转新闻”——以央视新闻客户端《VR频道》为例[J].传媒,2019(13).(作者:窦靓,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讲师;杜何琪,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责编:项贤勇一、中国新闻漫画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国新闻史上可查的第一幅新闻漫画是1898年刊登在香港《辅仁文社社刊》上谢缵泰的作品《时局全图》,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态势。

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新闻漫画逐渐兴起并走向普及的阶段,出现了第一份专门刊登新闻漫画的期刊《上海泼克》。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民主”与“科学”观念的深浅析我国新闻漫画的叙事特征——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马倩艾则孜·阿布都热依木【摘要】中国新闻漫画诞生于清末民初,在近现代一些重要历史节点上都能找到它的痕迹,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国际新闻报道的特征与当今借鉴作者:党李丹陶喜红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05期【摘要】从五四时期的新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到当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来我国在国际报道中已取得了部分成就,但在掌握国际话语权中,仍受各种论调的掣肘。

五四时期国际新闻报道所体现的自主意识崛起下的采编队伍壮大化;时效性突破下的内容多样化和表达丰富化;新闻业务取得进步下的语言多变化及新闻矩阵社会化等重要特征都对当下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五四时期;新闻报道;国际新闻报道;国际话语五四前后,世界政局复杂多变,国内民族工业不断发展,通信技术进步,人口流动加大……使信息需求量急速上升,“仅1919年一年之内新创报刊就达400种之多”[1],另一显著性特征就是国际新闻报道的增多。

这一时期,驻外采访活动勃兴,国际消息频繁见刊,报刊种类多样,社会功能逐渐凸显,这不仅为国人向西方学习打开了消息之窗,更为我国话语权自主意识的觉醒铺下了奠基之路。

在此之前,无论是林则徐的“采访夷情”还是严复的“通中外之故”,我国报界虽意识到了国际消息的重要性,但国际新闻的来源只是依赖于对西方报社、通讯社消息的翻译,加上当时政府对在华外刊的保护使得“中国对国际宣传方面必须完全仰外人之鼻息”[2]。

在此双重压力下,加上五四时期群众运动的“刚需”,知识分子民主意识的推动,民间团体的人力、资本支持及国内通信技术的变革等多重保障,五四时期的国际新闻报道具备了形成自我特色的可能性。

在人才组建上呈现出队伍扩大化、被动翻译转主动报道的倾向;在新闻价值探索上表现出时效性增强、内容多样、冷热新闻交替及受众意识觉醒等转向;在新闻业务上展现出语言精练化、表达标准化靠近国际化操作的水准;在其影响力上,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组建有效的“新闻矩阵”,不仅是新闻人才(政、商、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华侨)的凝聚,更是各载体(报纸、期刊、学刊、手册)的融合,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向国内外传播中国形象、民主与科学及无产阶级党性。

回顾百年,这对当下“中国名片”的对外输出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五四时期的国际新闻报道特征并从中总结抽象出一般的国际传播规律,将能够更好地“以史为镜”,为我国对外传播事业提供借鉴。

国际新闻传播包括“一是把发生在外国的新闻事件报道给本国受众;二是对境外传播本国和世界新闻,除此之外它还包括国际性新闻媒体从世界各地采制又向世界各地发送的新闻”[3]。

本文将以此为基点和框架,结合五四时期的历史现状,对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特征进行梳理。

民国前,我国报纸所记西方之事多源于翻译,民国后至五四前,“我国报纸之记载,曩只注重东亚一隅,所译欧洲消息,徒以充篇幅而已”[4]。

自五四起,驻外记者的采访活动在我国报界真正勃兴。

一方面表现为国际新闻主动报道意识的觉醒,一大批报社将视野从国内转向国外,开启了外派记者采访之路。

另一方面业界和学界“齐头并进”,共同培养了一大批有素养的外派记者,扩大了国际新闻报道的采编队伍。

20世纪初期,我国报刊已有了外采新闻的意识。

1909年,同在英国读书的杨笃生和章士钊就常为国内报刊撰稿,介绍西方政党活动的情况,同年,孙中山流亡至伦敦,杨笃生还建议孙设立欧洲通讯社,孙也大为认可。

这一时期,报界虽认识到了主动外采新闻的重要性,但其驻外记者多为杨、章这样的留学生,并未有专门的业界人士担任。

1914年左右,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及一战所带来的世界格局动荡,加速了信息需求和交换,“新创立的大通讯社派驻通讯员和记者在世界各地追踪着最有震撼力的国际新闻”[5],民国六年至七年,“国内各大报纸竞相加强国际新闻的报道,派遣驻外的记者与日俱增”[6],以致“自山东问题起,唤起中国报界对外之舆论;而驻外特派员,乃渐萌芽”[7]。

1918年12月,时任《大公报》主编的胡政之以唯一的中国记者身份被派往法国报道巴黎和会,同时参与巴黎和会的胡霖、梁启超也常将和会消息传至国内,和会期间,梁启超所传出的大量消息被《晨报》和《时事新报》刊登。

除此之外,在巴黎设有分社的少年中国学会“第一个将和会关于不直接归还青岛的消息电传给国内各报馆”[8]。

消息传至国内,引起一片哗然,最终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自此新民主革命兴起。

《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毕德生评论此次学生运动及全国抵制日货行为皆为报纸活动的结果。

1920年梁启超回国,深觉国内报纸向外派驻记者的重要性,在其帮助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决定联合出资,选派16名特派记者、通讯员前往欧美各国进行新闻采访。

是年,全国报界联合会又议决组织了国际通讯社,选派有经验的特派员赴欧美,同时联合当地留学生共同报道国际新闻。

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中,“凡与华会有关系之公共机关,无不有新闻记者之足迹”[9],他们向各国代表团索取消息发至国内,使得国人能够及时了解时局,发起一系列群众运动,对于拒签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同时也向各国证明了中国各团体之间的团结一致。

当时,英国的半官方报纸《京津泰晤士报》就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烈要求废除英日联盟,其中包括“对于日本无理的二十一条的反对”“对于山东问题为中国辩护”[10]等。

从五四运动初期的国人掌握主动采访国际新闻报道权到五四末期國人走出国门向外媒宣传中国革命,这一时期的国际新闻呈现出从“被动的主动”觉醒转向“主动需求”的特征。

这样的内外联合不仅生产了一批符合我国读者阅读习惯的作品,延伸了其感官,更使社会各界力量团结在一起共同获取解放的胜利,同时也使海外国家看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和进步。

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向往之门,加上此后十月革命的胜利催生的共产主义使得国内政界人士、知识分子及青年开始关心中国的前途与国际局势,一时间,“报纸与杂志均以大篇幅报道国际新闻和近代发展”[11],国际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各大报社也将此看作是商业竞争中的法宝,竞相向外派遣记者。

除《晨报》和《时事新报》外派记者外,《申报》在巴黎、纽约、伦敦等也聘请专职或兼职通讯员,上海《商报》也曾向外派遣记者,采访国际新闻[12],除此之外,部分报纸还请留学生、在外知识分子等当通讯员(约每文十元),为其采写国外消息。

如周恩来曾在赴欧留学前与《益世报》商定成为其驻欧记者,自1921年至1922年,周恩来向《益世报》供稿56篇,其稿件如《欧战后之欧洲危机》《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德国赔款问题之决裂》及英国的罢工系列文章等,向国人详细介绍了欧洲政治形势及旅欧华人的生活状况。

同样,被《晨报》派往苏俄去的瞿秋白自1921年初到1922年底,在苏俄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向国内送回35篇旅俄通讯,加深了国内对十月革命及共产主义的认识。

除此之外,其他报纸如《每周评论》在1919年连续23期,从第12期至34期刊登了一位名叫“明生”①记者的旅欧特别通讯,而这位记者正是由陈独秀、李大钊特约的。

各大报刊不仅通过外派记者、向各留学生抛“橄榄枝”等方式扩大采编队伍,其报社自身的编辑及名记者就有曾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的,如徐宝璜(留美)、邵飘萍(留日)、吴定九(留日)等。

此外,报刊社本身还有着较多的外力资源来扩大新闻来源。

广大的新闻源加上经验丰富的记者打破了报社作为新闻人才“养成所”的传统模式,最终推向我国新闻学的学术化、标准化及专业化发展。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自此拉开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

从美国学成而归的徐宝璜和接受日式新闻经验的邵飘萍将“美国新闻传播模式”在国内推开,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到由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发起创办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再到复旦大学新闻系等,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步入正轨。

在校学生除需要学习中国政治文化外,还需学习外文(英文、日文、俄文等)、外交史、国际公法、英文新闻学原著等,圣约翰大学报系甚至沿袭密苏里课程和课本,采用英文授课,美国人卜惠廉(W.A.S.Pott)、毕德生(D.D.Patterson)、得武道(M.E.Votau)都在该校任职。

同时,美英等国的知名记者、学者亦受邀在我国讲学,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博士曾在五四前后三次访华授课。

除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当时学校还非常注重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一是大部分授课老师都是由业界老师担任,二是根据学校教务安排学生出版报纸或在报馆实习。

如由燕京大学的燕京通讯社,就将该校师生共同采写的新闻(初期仅出英文稿件)供给国内各大报社及东京、纽约等。

由业界和学界共同推动的国际报道新闻人才的培养,最终促成了1921年中国人第一次于檀香山出席国际新闻界会议,会上我国记者史量才、黄宪昭被公推为世界报界大会副会长。

我国国际报道新闻人才完成了从少到多,从临时到常驻,从业余到专业的体系化转变。

在完成国际新闻报道专业化的道路上,无论是报界还是学界都在新闻实践中展开了对新闻价值的探索。

这于内一是表现在各报界团体对国际新闻在外交中所体现的重要性的认知,如民国时期的三次重要报界团体会议②均将对外宣传和加入国际新闻协会列在决议方案中;二是体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企业化竞争产生国际新闻报道的增多,《申报》老板史量才提出的“确、速、博”[13]为重要见证。

于外表现在追求新闻自由和平衡以呼唤和平、减少误解的重要使命,如世界报界大会中我方代表提出国际新闻报道对和平的重要影响及由我方掌握国际新闻报道自由之必要。

我国报界对于国际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价值认知不仅存在于认知,更在逐渐摸索中转化为现实渐变。

如国际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突破,创作体裁的丰富,内容多样化的转变,冷热新闻的交替及贴近读者生活的互动等。

新闻和信息是分不开的,而信息的传播又离不开技术,尤其是通信技术(交通、邮电、印刷等)的发展,五四时期国际新闻报道的增多除受国际形势多变和国内广泛爱国群众运动的催生外,通信设施的发展对其提供了不可估量的技术保障。

在信息传输灵便的情况下,电讯消息、长篇通讯、国际消息专栏及时事述评等多种沟通方式不断碰撞,从而产生了丰富的新闻体裁。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境内铁路已有万余公里,加上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使邮政范围不断扩大,也加速了各大报社的业务范围和影响力的扩大,同时国内电报线路的不断完善和电报费用的降低(“新闻电每字只三分”[14]甚至更便宜),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得以加强,国内外信息交换速度快速提升,新闻时效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

海量信息和报社的激烈竞争还带来了印刷技术和投递次数的变更,《申报》曾记载了五四前后世界新闻协会会长威廉参观其报社时的状况:一小时4.8万张的印数让威廉称赞其水平“在世界大报中亦占一位置”[15]。

在巴黎和會展开之际,国内各大城市也大大增加了邮件投递次数,如北京从1919年4月1日起,每天早6点到晚8点将邮件投递次数增加至12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