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真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题练习题汇编一、选择题1.(2021·福建福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所示为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B.对外开放实行及不断深化C.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行D.相对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2.(2021·福建福州·统考中考真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到201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加到超过3.6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这直接佐证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是A.推动了成员经济发展B.提高了科技的创新水平C.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D.加快了亚太一体化进程3.(2022·福建福州·统考模拟预测)从1982年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到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说明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C.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化D.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4.(2022·福建漳州·统考二模)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如图所示是对我党历史上一次伟大变革的记述。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第1页共23页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深入人心B.深圳经济特区的试点广受好评C.安徽包产到户的实行开展有序D.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成效显著5.(2022·福建泉州·统考模拟预测)1978年5-6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团访问联邦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时,州长在宴会上主动表示愿意提供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而且不用谈判,握握手就算定了。

该材料可用于佐证()A.德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伙伴B.中德两国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C.握手约定是德国人的谈判传统D.良好外部环境促成了对外开放6.(2022·福建龙岩·统考模拟预测)“证券、股票、市场,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2023年安徽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板块三 中国现代史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3年安徽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板块三 中国现代史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续表
图片解读
. .
重要地点:① 深圳 、 珠海 、 汕头 、 厦门 :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②大连、天津、青岛、广州、福州、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湛江、北海、烟台、秦皇岛:1984 年开放的14 个沿海城市;③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地区:1985年开辟的沿海经济开放区;④ 海南岛 :1988 年建立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形势:开放城市和地区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集中连片开放,从南向北呈带状分布形成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位置优越,靠近国际市场,便于面向世界,相互交流
续表
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1)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增强了综合国力(2)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国门,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巨大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3)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
续表
概况
(3)思想上:1981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 拨乱反正 胜利完成(4)政策上:党和政府认真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
意义
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特点
在 土地公有制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续表
意义
(1)对农村、农民: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 乡镇企业 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对经济体制:①促进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人民公社体制走向瓦解;②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精修版高三历史(课标版)专题训练: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答案

精修版高三历史(课标版)专题训练:专题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答案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专题能力训练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选择题1.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有关科技教育的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契机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中共中央某文件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不许分田单干。

……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不能当作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去批判。

”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A.1956年B.1979年C.1984年D.1992年4.下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一家股份制公司——东方家具公司售出的一张股票。

这表明( )A.中国股票交易制度基本成熟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改革开放使家居装修业发展D.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已被打破5.1980年,邓小平曾指出,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C.“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体现了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以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6.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pt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pt
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6
(三)、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四个阶段(主线)
1、1978——1982 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的四年。 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就
其在“解放生产力”上的显著成效:中国总体上进 入小康社会。
10
4、2002——2008
党的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纲领。经过十六届三中全会到 2007年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 大战略思想。
21
收入分配改革阻力重重
《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 则》(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2004年已经启动, 2007年-2009年间前后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 的草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门参与制订。 2010年3月曾上报国务院,后被退回,目前仍在修 改过程中。目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国民收入分 配问题专题调研报告中提出,尽快出台收入分配 改革方案。
——十七大报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 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点 (三)、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四个阶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点
4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19
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分好,那就是政府的良知
20
收入分配结构的理想模式:橄榄型分配 结构——中间大,两头小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十三 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历史(基础模块)》专题十三 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证明了在中国走“由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必然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面临三 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先后由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集团实 行地主买办阶级的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道路;民主党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独立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共产党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是上述三条道路、三种国家命运激 烈斗争的历史,而人民共和国道路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拥护,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成为必然。
战役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在43天的战役中,拉响手榴弹、手 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 就有38位!这种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持坑道14昼夜的顽强,使得上 甘岭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上甘岭精神成为一 代人学习的榜样。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5. 镇压反革命运动
(1) 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是整个 国家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 (3)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3. 土地改革运动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4. 抗美援朝
任务一 新中国的成立
专题十三 新中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知识导航
内容简介 义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点亮了前进的明灯。社会主
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大地上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 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 造道路,它以和平方式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这一制 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亿万曾经受苦受 难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此踏上了沿着社会主义大 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主题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课件)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主题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课件)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这一“伟大转折”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文化大革命后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全面地作出了具有重大 意义的战略转变,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1949年9月召开,B项是1956年召开,D项是1987年召开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3)改革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 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
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 崭新局面
重点详解 考点3.2: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1950— 1952年
1953— 1956年
1958— 1978年
1978年 至今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 产合作社
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 程度。强调“一大二
公”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 上,集体所有的土地
包给农民使用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 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 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会议
1978年

高考政治两会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专题13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高考政治两会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专题13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专题13 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热点背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加强与主要大国沟通对话与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拓展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

积极为妥善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中国建设性方案。

中国愿与各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为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考点链接】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和平与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这是当前全球格局中的稳定板块。

促和平、求稳定、谋发展是多数国家的战略取向和共同诉求。

世界各国间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大国互动频繁并总体保持合作态势。

2.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构建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等等。

这是由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的。

3.中国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对于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应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间的对话谈判寻求和平解决。

4.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全面参与区域合作,积极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不懈努力。

5.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基本方向不会改变,致力于同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和平解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的政策主张也不会改变。

中国积极推动朝核、叙利亚、委内瑞拉等地区热点问题和平解决,努力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4)地位确立: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 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核心问题: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历史地位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 飞跃的理论成果。
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时间: 香港:1984年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
澳门:1987年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
回归的意义:
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 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 例,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
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政府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 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两岸“三通”的逐步实现。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 流日益频繁。
1992年,大陆“海峡会”和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 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 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法制化: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成为基本国策。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港、
澳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关系: 联系: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
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中考计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

中考计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

中考计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它是在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和起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起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经济基础薄弱、文化传统等多种问题,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实践创新,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国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道路区别于其他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

中国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人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国积极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有效维护国家秩序和社会稳定,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既坚持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又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水平过关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水平过关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业水平过关一、单项选择题Ⅰ1.(2017·珠海学考模拟)1952年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 )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C.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初步发展D.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援解析: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C、D三项均是后来发生的事件,与题意不符。

答案:A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解析:“一五”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可见主要在东北地区。

答案:C3.“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解析:根据歌谣中的“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结合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的事实可知选C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C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1954年宪法的通过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答案:C5.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 A.召开中共“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解析:B、C两项发生于1958年,是“左”倾错误的表现,D项是1960年冬制定的,故排除。

答案:A6.(2017·揭阳学考模拟)“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学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和其他人操作着著名的‘土高炉’……出产质量很差的钢锭”。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专题十三 就业创业与社会争议解决(含解析)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专题十三 就业创业与社会争议解决(含解析)

专题十三就业创业与社会争议解决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临沂二模)常某入职之初,公司邮件告知18时至21时是晚餐和休息时间,21时后才是加班时间。

入职后常某累计申请加班126小时,但公司以公司规章制度中早有规定为由,拒绝支付常某21:00之前的加班费差额。

常某申请劳动仲裁后,公司不服,诉至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根据常某考勤记录,扣除其合理的用餐休息时间,判决公司支付其加班工资3.2万元。

由此可见()①“或审或裁”是劳动争议解决的重要原则②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③考勤记录是该案诉讼中常某胜诉的关键砝码④企业规章不能作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22·山东济宁一模)2021年12月31日,A市某酒店餐饮部厨师陈某某向酒店经理谎称其女朋友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阳性,以自己是密接者为由,要求回家隔离。

经查,陈某某女朋友无任何确诊信息,排除陈某某存在密接可能。

A市公安局鉴于其行为给社会和相关单位带来严重影响,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认定陈某某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违法行为成立,决定给予陈某某行政拘留十日的行政处罚。

对本案认识正确的是()①陈某某虚构女朋友确诊信息,侵犯了其隐私权②陈某某若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申请上诉③陈某某不能将疫情作为不可抗力为自己辩解④陈某某给酒店造成重大损失,酒店可与其解除劳动合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2·山东威海二模)号称“老坛工艺,足时发酵”的某知名方便面品牌,在其制作过程中工人没有任何卫生安全保障,穿着拖鞋或光着脚在酸菜上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规定,涉事企业法定代表人被处罚款人民币100万元,企业因虚假宣传被处罚款人民币200万元。

该企业()①未依法办理登记,缺乏经营资格②开展虚假广告宣传,属于不正当竞争③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构成欺诈④危害消费者安全消费,没有诚信经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末)法律亮剑既不会“微”也不会“哑”!2021年12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税务局依法对黄某作出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追缴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复习课件: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产党对中国国情及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2)主观原因 a.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 对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 c.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错误。长期以来,注意了反对右倾错误, 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
(3)主要成就 工业化建设:“一五”期间,建成了② 鞍山 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 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工 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③ 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 a.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历史(浙江选考专用)
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清单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主要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 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简称 “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的实施 (1)依据:①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主要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 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 生产和分配 的自 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 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 农村 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 (3)内容 a.提出把 增强企业活力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b.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

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轻工业( )。

2.之所以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

3.“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4.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

5.“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实行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7.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分别经过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

9.经济特区的创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

10.推动改革开放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事件是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1992年的南方谈话( )。

答案1.×正确答案:“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2.√ 3.√4.×正确答案: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左” 倾错误5.√ 6.√7.√8.√9.√10.√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一为“一五”建设模式,请问其实质是什么?答案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2.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思想的措施是什么?答案进行公私合营。

3.“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是某一时期的流行歌曲。

专题十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专题十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专题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

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2.2023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与委员共商国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策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 )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B.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D.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3.1949年10月1日,徐铸成在日记中写道:“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殆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也……三时,大会开始,毛主席等就位,鸣礼炮一百二十响,毛主席亲自升旗,用电动。

”此日记记录的是( )A.一·二九运动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开国大典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推动形成新的世界均势,改变了全世界范围的反动与进步力量的对比”。

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B.壮大了世界和平和民主的力量C.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5.2021年8月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不包括( )A.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B.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C.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D.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6.无论忍饥捱寒、趴冰卧雪还是装备落后,都没有令志愿军战士后退一步。

我们的头顶是狂轰滥炸的敌机,但身后是祖国和人民,为了和平,我们高唱志愿军战歌,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打出了国威军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志愿军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B.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中国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7.“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有的一条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根据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条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有的一条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三 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三  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民主与法制建设
(1) 平反冤假错案 :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
“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 (2)政治体制改革 :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 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3)完善法律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 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织。 (2)特点: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 沿边开放城镇、内地开放城市的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 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思想科教文化上:思想理论成果与科技、教育文化 的迅猛发展
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 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 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答案
D
视角2
从中外对比角度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题 2】 (2013· 课标全国 I, 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 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 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
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 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审题定位
苏俄与中国 ——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
解题关键 据题干,迁移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

专题十三学案:坚持宪法至上 建设法治中国

专题十三学案:坚持宪法至上 建设法治中国

专题十三坚持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考情一览考点课标要求考情分析备考建议宪法至上1.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1.问题素材: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党建活动2.问题形式:选择题、简答题2023年中考复习备考,建议多关注与宪法相关的热点素材,如宪法宣誓、宪法宣传周、国家宪法日、党建工作等各种素材,加强对典型试题的训练建设法治中国1.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2.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问题素材:新法新规、法律案件、重要会议2.问题形式:选择题、主观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特别强调贯彻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备考要多注意本节内容●考点梳理◎考点宪法至上1.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综合)(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5)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考点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考点回顾]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深化]1.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社会主义工业这个主体,“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2.“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弱。

(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考题印证]1.(2019·江苏高考·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按照规划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是在“一五”计划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

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答案】D【解析】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结合所学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表明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 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经验,排除C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D【解析】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

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

B错在“开始”二字。

C项是在1965年。

考点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考点回顾]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3.“左”倾泛滥(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4.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5.“文化大革命”浩劫:国民经济基本瘫痪。

[考点深化]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核心问题、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③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④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⑤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考题印证]1.(2015·福建文综·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答案】D【解析】“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

2.(2015·上海单科·29)右侧的新闻出自哪一时期( )A.“大跃进”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答案】A【解析】该新闻标题中的小麦产量明显不符合实际,忽视客观规律,这是大跃进时期“大放卫星”,浮夸风的体现,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时期,农户实行分散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与新闻中的浮夸风无关,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撤销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实行分户经营,与农业社无关,故D项错误。

3.(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答案】D【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

4.(2015·海南单科·2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答案】B【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考点回顾]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①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目标: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