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中档难度提升题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与乳化》知识梳理(含答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时1 溶解与乳化知识点1 溶解和溶液1.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无色B.透明C.能导电D.均一、稳定2. 餐桌上的饮品种类丰富,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A.酸奶B.玉米糊C.冰水D.可乐3. 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C.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D.从100 ml溶液中取出10 ml后,剩余溶液浓度变小4. 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放入水中,过一会儿就消失了,其原因是( )A.彻底消失了不见了B.生成了新的物质C.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了水中D.被水分子遮挡住了5. 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A.无色透明的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C.混合物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和水不会分离知识点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6. 在配制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加快硝酸钾溶解速率的是( )A.将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60℃B.将硝酸钾固体研磨成粉末C在加入硝酸钾的同时不断搅拌D.加入更多的硝酸钾固体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几个实验。
(1)实验一探究的是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二中观察到丁中的食盐比丙中溶解得快,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三中观察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的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
知识点3 乳化8. 下列洗涤或除污过程应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水清洗沾在手上的蔗糖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水果渣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稀盐酸清洗长期盛放石灰水的烧杯9. 下列应用与乳化现象无关..的是( )A.用汽油洗去金属表面的油污B.化妆品及乳制饮品的配制C.用洗发水清洗头发上的油脂D.用乳化剂稀释难溶于水的液态农药10. 下列关于溶解和乳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乳化作用将油污溶解而除去B.向植物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乳化剂,可得到溶液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利用了乳化原理D.用肥皂洗衣服利用了乳化原理11. 小刚分别试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在冷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④在热水中加入几滴洗涤剂。
初三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含答案)一、单选题1. ( 2分) 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另一瓶为5%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 加一定量的水B. 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 略降低温度D. 室温时,蒸发少量水2. ( 2分)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 t2℃时,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配制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C.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D. 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甲析出的晶体多3. ( 2分) 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B. 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C. 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D. 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4. ( 2分)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B. 升温可使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固体C.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D. 40℃时,将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二者都变为不饱和溶液5. ( 2分)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B. 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C. 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D. 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6. ( 2分)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B. 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 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D. 40 ℃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7. ( 2分)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③⑤D. ①②⑤8. ( 2分) 关于硝酸钾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20℃时,20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B. 20℃时,把20g硝酸钾溶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C. 把31.6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D. 20℃时,把31.6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二、多选题9. ( 3分)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B. t2℃10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C. 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D. 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甲﹥乙10. ( 3分) 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2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40℃, 溶液中两物质的质量均不变B. 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30gC. 乙中含有少量甲时,一般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D. 40℃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11. ( 3分) 物质甲与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大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 温度升高可以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后变成饱和溶液C. 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D. 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12. ( 3分) 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 Na2CO3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l粉末,按图1、2进行实验。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沪教版
定限度的。 程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
饱和溶液。
【交流与讨论】理解饱和溶 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你认为要注意哪些方面?请
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
【实验 2】在 A 烧杯中再加入 5mL 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大量实验表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有关。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
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
溶液。
饱和
① 升高温度(一般情况)②增加溶剂
不饱和
溶液
溶液
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
③增加溶质
六.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
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
知识目标 2.知道饱和 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 教
学
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目
能力目标 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
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 要地位和
情感目标 应用
方
自主探索
教材 分 析
重点
备课 :
一、影响 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程 【联 想与启示】
1.家庭厨房中的下列物质:食盐、面粉、植物油、味精,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食盐、味精?
2.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用汽油却很容易将它洗去,这是为什么?
油渍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植物油。
【概念】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
九年级化学 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梳理素材 沪教版
第6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知识梳理一、实验及基本概念实验:在1~5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食盐、蔗糖、粉笔灰、食用油。
振荡后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被分散物质原有状态振荡后实验现象分散微粒静止后现象分散特征共同点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食盐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Na+、Cl-蔗糖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食用油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概念4: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概念5: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物质溶解的现象(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 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解释:(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
《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复习提纲-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面粉、泥土分散到水中,不均一、不稳定)若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如植物油分散到水中,不均一、不稳定)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如食盐水、石灰水、矿泉水等均是溶液,有些溶液还有颜色,如KMnO4溶液紫红色、CuSO4溶液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Cl3溶液黄色。
溶液的特性:均匀性、稳定性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过程。
洗涤油脂的三种方法:1、热的纯碱溶液------化学反应;2、洗涤剂-------乳化作用; (★洗洁精洗油污用了乳化的原理)3、汽油或酒精------溶解油脂,形成溶液。
2、在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
不变NaCl 升高NaOH、浓H2SO4降低NH4NO33、某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这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例如,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食盐水能导电。
水溶液的特性;(1)凝固点的降低:如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
(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
(3)有的溶液有导电性: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1、溶液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
(2)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溶解植物油。
判断溶质、溶剂的方法:根据最终溶液中有什么成分来判断,而不是看向液体中加进了什么物质;如铁粉加到硫酸铜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只有硫酸亚铁和水,所以溶液中溶质是硫酸亚铁,溶剂是水。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教
4.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 50 g。80℃时140 g硝 酸钠溶于100 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__不__饱_ 和 (填 “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5.0℃时,用100g水配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把溶 液加热到70℃(不考虑水的蒸发),从溶液中可析 出氢氧化钙约 0.07 g。
2.根据右图的X和Y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D ) A.X的溶解度比Y大
XY
溶解度
B.Y的溶解度比X大
C.随温度升高,X和Y的溶解度增大的数值一样 温度
D.在X和Y溶解度曲线中,只有一个温度,X饱
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Y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3.右图分别表示A、B、C三种物 质的溶解度曲线,则t20C时,其 溶解度由大小的顺序是( B )
3.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只知道 其中一瓶是氯化钠,另一瓶是碳酸钙,为了区别 这两瓶白色固体,我们可采用什么物理方法?
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 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 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注意: 饱和溶液应指出是哪种溶质的。如:实验中得到的 食盐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蔗糖,称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你得出的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 性不同。
[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5 mL水,然后加入3 g 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 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你观察到的现象:开始不能完全溶解,加热后完全 溶解了。
你得出的结论: 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 性与温度有关。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课件沪教版
温度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20℃ 31.6g
100g
131.6g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溶解度/g (20℃)
>10g
>1g
<1g
难(不)溶微溶来自可溶难(不)溶 <0.01g
易溶
. . .
练习: 0.01g
1g
10g
12、、不20℃溶时物碳就酸是钙绝的对溶不解溶度于是水0的.0物01质3g。,此所话以是碳否酸正钙确是?_难__溶物质。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氯化钠属于( A )
归纳小结: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3: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水,将其中 1支试管加热 至沸腾,然后分别加入5g硝酸钾,充分振荡试管,观 察硝酸钾是否完全溶解。
问题: 1、加热前观察到什么现象? 2、加热后又观察到什么现象?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小结:同一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⑴蒸发溶剂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 的物质。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如盐场用海水晒盐
借助日光 和风力
把海水引入海滩
使水分蒸发
从而得到食盐
⑵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或称降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如冷却热的硝酸 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
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操作 现象
加入5克氯化 再加入5克氯 加入5克硝
钠,搅拌
化钠,搅拌
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
部分不溶 全部溶解
再加入5克硝 酸钾,搅拌
部分不溶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培优练习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操作是A.加热B.振荡C.搅拌D.加压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B.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D.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3.降低温度使氯化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A.溶解度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质质量4.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22g/100g 水B.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C.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零D.溶解度可以定量的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5.下图为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说法正确的是A.T1℃时,KNO3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T3℃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30 克C.T2℃时,KNO3 和NaCl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可能相等D.T1℃时,20 克KNO3和20 克NaCl 的混合物放入100g 水中,恒温蒸发至析出晶体,晶体中一定有NaCl,可能有KNO36.某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酸和水等多种物质,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法正确的是A.白砂糖的溶解度减小B.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C.气泡逸出后的溶液为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D.汽水溶液质量不变7.一定温度下,在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继续投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会发生改变的是A.溶解度B.溶液质量C.溶液密度D.溶液质量分数8.20℃时KCl的溶解度是34g/100g水,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无溶剂损失)。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丙都是KCl的饱和溶液B.丁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4%C.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的关系是:甲>丙=丁D.若乙溶液恰好饱和,则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100g水9.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分析下列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溶液甲的质量分数为25%B.溶液丁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乙的质量分数相等C.溶液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溶液乙的质量为150克10.t1℃时,将a、b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各15g,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降温到t2℃时,忽略水分蒸发,现象如图乙所示。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 溶解现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同课异构课件1
5
独家教育资源为你2提供,thank y ou
3.向100 g 20℃水中加入NaCl直至饱和,向100 g 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 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 者的溶解能力?
1.从教材练习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习题。
22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 KNO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 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14
独家教育资源为你2提供,thank y ou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20
课堂小结 独家教育资源为你2提供,thank you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 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 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 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一些问题。
21
课后作业 独家教育资源为你2提供,thank you
请同学们按教材P19“活动与探究”绘制
12
独家教育资源为你2提供,thank y ou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 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 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3
独家教育资源为你2提供,thank y ou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6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而增大,例如:硝酸钠、氯化铵等。 ②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氯化钠
30
20 10 0 10 20 30 40 50 60
硼酸
70 80 90
不大,例如:食盐。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100
温度/℃
反而减小,例如:熟石灰。
[讨论1]天气闷热时,鱼儿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进行呼 吸? [讨论2]:(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 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有关,温 度越高,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 度越大。
易溶 微溶 . 可溶
0.01≤S<1
微溶
S<0.01 难溶 易溶
可溶
. 1g
0.01g
10g
.
新知学习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
溶解 度/g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202 246
经典例题
知识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36gNaCl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 NaCl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10gNaCl可溶解在100g水中,则20℃时 NaCl的溶解度为10g C.20℃时18gNaCl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g D.20℃时136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则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D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6.一定温度下,有一杯食盐水,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现将新鲜的萝卜块放入其中,放置
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A.原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萝卜块质量一定减少(jiǎnshǎo)
C.杯中的食盐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kèshí)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物质的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róngzhì))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
不同的物质 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盐和蔗糖可溶于水,而
氢氧化钙 则较难溶于水。
(2)同一种物质在
不同溶剂 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用油难溶于水,却易溶于
A.生石灰 B.氯化钠
C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2021/12/11
第十页,共十五页。
9.四个烧杯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中加入某溶质,且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 少(jiǎnshǎo)(温度相同),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A、B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2) C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3) D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若固体溶质是KNO3,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5)在一定温B度下,向A、B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全溶,A中是否也全
溶?
。
不是(bù shi)
2021/12/11
第十一页,共十五页。
10.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3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能在实验室里初步提纯粗盐。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
教材分析重点探究常见晶体的制取,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晶体的方法。
难点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D )A.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B.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C.相应温度下,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D.相应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2.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的降温结晶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我们知道,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易溶于水,那么能否把溶于水中的溶质再提取出来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三、结晶【活动与探究】结晶实验【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有固体析出。
【概念】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方法:①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原理:水分蒸发,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而析出晶体;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②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原理: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教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
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结晶的应用:如海水晒盐,工业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生产。
【交流与讨论】填写饱和溶液结晶(晶体不含结晶水)时下列所列各项的变化关系。
2018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1)课件沪教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对绝大多数固体而言
升温或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
练习: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 (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的固体。
(3)含有未溶溶质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倒出一些溶液。 (5)在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会比不饱和溶液含 有的溶质多。
结论
探究一 不同 相同 相同
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探究二 相同 不同 相同
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探究三 相同 相同 不同
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实验3: 取1支试管,加入3g硝酸钾,然后加入5mL水,充分 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 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现象
6 硝酸钾3g 水5mL 室温 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β-胡萝卜素在水和油中的溶解性不同, β-胡萝卜素在水中溶解性小,在食用油中的溶解性大。
资料
呢绒、毛、丝绸等高级衣料用水洗会引
起皱缩、变形和损伤,或不易洗净,故常 采用干洗的方法。干洗剂是由易挥发的有 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少量水(或不加水) 及乳化剂组成的。有机溶剂的作用是溶解 衣物上的油污(常用的有轻石油烃和氯代 烃),表面活性剂能防止溶于溶剂的污垢 微粒再沉积。干洗剂尽管对清洁油性污渍 非常有效,但对水溶性污渍的去污效果却 不明显。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老爸,我要喝最甜 的糖水,还要加,
一直加……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名师教案2 沪教版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复习---问题---讨论---探索”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绘制曲线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物质的溶解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和外界条件的事实,充分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会查看、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识点的整理工作。
板书设计:
一、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固体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是为了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公式:100g m 2m 1S ⨯=)
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1)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3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能在实验室里初步提纯粗盐。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
教材分析重点探究常见晶体的制取,学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晶体的方法。
难点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 D )A.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B.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C.相应温度下,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D.相应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2.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的降温结晶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我们知道,氯化钠、硝酸钾等物质易溶于水,那么能否把溶于水中的溶质再提取出来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三、结晶【活动与探究】结晶实验【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有固体析出。
【概念】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方法:①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原理:水分蒸发,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而析出晶体;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②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原理: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析出晶体;适用范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教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
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结晶的应用:如海水晒盐,工业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生产。
【交流与讨论】填写饱和溶液结晶(晶体不含结晶水)时下列所列各项的变化关系。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六章溶解现象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关系;3.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教材分析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难点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医用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分数约为0.9%,而工业上用于电解的食盐水溶质质量分数约为26%。
那么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数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增大?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联想与启示】1.家庭厨房中的下列物质:食盐、面粉、植物油、味精,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食盐、味精?2.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用汽油却很容易将它洗去,这是为什么?油渍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植物油。
【概念】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活动与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的水和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③增加溶质教 学 过 程【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硝酸钾能否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上海新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中档难度提升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如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B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提纯AB.t2℃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C.20℃时B物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6%D.A、B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2℃,析出的晶体的质量是:A>B2.甲和乙两种固态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ω)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t1℃时,甲与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25g乙物质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需的最低温度是t1℃D.t2℃时,若甲和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等质量的固体,需要蒸发掉较多水的是乙物质饱和溶液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象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t1℃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c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B.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1℃升高到t2℃时,所得a、b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t1℃时,将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晶体均不含结晶水)D.t1℃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t2℃时,含水量最多的是b物质的饱和溶液4.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t3℃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2B.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C.t2℃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B.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C.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30℃时,甲的溶解度与丙的溶解度相等C.50℃时,丙的饱和溶液降到30℃有晶体析出D.50℃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7.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CB.A中混有少量B时,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t1℃时,25gA物质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75g溶液D.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A>B>C8.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50℃时,Y、Z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60℃时,X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0%D.80℃时,将Y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有晶体析出9.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B.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物质C.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60℃时,将8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是3:810.如图甲、乙两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t2℃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B.t1℃时,甲的溶解度为40C.t3℃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的水,甲析出的晶体的质量比乙多D.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1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把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放入盛满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紫色石蕊小花变红B.将固体硝酸铵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C.铜丝在空气中加热,表面变成黑色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12.如图为KNO3、NaNO2(亚硝酸钠)、Na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NO3和NaNO2的溶解度相等B.60℃时,NaCl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C.将接近饱和的NaNO2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D.除去NaCl中少量KNO3,可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13.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时,12g的乙物质能完全溶于50g的水中B.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C.将甲溶液从50℃降温到3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D.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升高温度14.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甲和乙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大B.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C.将50℃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D.向100g50℃的水中加入65g甲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可能是因为甲物质溶于水显著放热15.某次硝酸钾溶解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判断错误的是()A.n中溶液是饱和溶液B.P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n、p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D.p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n中溶液的溶质质量16.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30℃时,甲溶解度是60gB.在10℃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将20℃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溶剂不蒸发),溶液浓度不变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1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1℃时,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B.要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获得晶体甲,可以采用降温的方法C.t2℃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D.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甲>丙1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B.t1℃时,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甲物质的质量小于乙物质C.t2℃时,甲或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是W:100 D.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2℃降到t1℃时,乙先析出晶体1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t2℃时时,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配制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C.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D.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甲析出的晶体多20.20℃时,NaCl溶解情况见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实验序号水的质量(g)加入NaCl的质量(g)溶液的质量(g)①10.0 1.511.5②10.0 3.013.0③10.0 4.513.6④10.0 6.013.6A.①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0%B.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C.20℃时,NaCl的溶解度是45.0g/100g水D.③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二.填空题(共10小题)21.如图是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10℃至20℃之间,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2)N点时,对A而言是其溶液;(3)10℃时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有晶体析出的是,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有;(4)20℃,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100g,需A g,该温度下为何不能配制成20%的A溶液,理由是.2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溶解度曲线交于P点,据图回答问题:(1)P点的含义是。
(2)t2℃时40g a物质加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为。
(3)将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t1℃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4)除去固体a中混有的少量固体b的方法是(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操作顺序是(填序号)A.冷却结晶B.过滤C.溶解D.蒸发浓缩。
2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t3℃时,A的溶解度为;(2)当A、C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溶液的温度是;(3)如果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可用的方法得到较纯的A物质(4)在t2℃时,向50克的水中加入25克B物质,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4.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请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1)用水灭火原理。
(2)打开碳酸饮料时,发现大量气泡逸出,联系学过的知识从物理变化的角度解释为。
2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P点表示a和c的溶解度均为20gB.t2℃时,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C.从a和b的混合溶液中提纯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D.将t1℃时a、b、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为2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C.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80g的a溶液D.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其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27.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30℃质量相等的甲、乙两饱和溶液降温到10℃时,甲溶液的质量乙溶液的质量(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应用法提纯。
②20℃时,100g水中溶解一定量的甲物质形成饱和溶液,若要把该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应加水g;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2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点是表示在t2℃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相等B.t3℃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物质C.t1℃时,在50g水中加入l5g甲物质,得到溶液65gD.t3℃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2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在t℃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2)若要把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一种措施为。
(3)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若要从混合液中分离出甲可采用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