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义、礼、智、信分类整理)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

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

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

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

《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

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何为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意是 真心诚意、专一不移。人的言论应当是 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
《说文解字》说,“直言曰言,论难曰 语。”就是说,心里有什么直接表白才 叫言,而推理辩论诘问的话应该叫语了。 因此《法言义疏· 问神》曰,“言,心声 也。”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 肯定是不会有信誉。
何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 信其一:如何“做 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 人”。 义。 孔子首先说:“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 ? 最重要的是什么?说到根本就是自我修 养和自我意识,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为别人谋划考虑,尽了心没有?交朋友, 有没有不信实的地方?所传授给别人的 东西,自己实践过吗?这是多么深刻的 警语!看当今社会,“谬种流传,误人 子弟,特别是言行不一,品学分离者, 盖亦多矣!(李泽厚语)” 。
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与诚信相对的是投机取巧、趋炎附势、弄虚作假 口是心非我们当然不要做这样的人。我们要做光 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的人。说到这儿, 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身边的故事,有的同 学考试作弊,自欺欺人;有的同学不懂 装懂,满嘴谎言。
甚至还有的同学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瞒天过海, 为偷懒找出种种借口,或者在老师面前信誓 旦旦,看我以后的表现怎样怎样,可一转身 就把自己的承诺忘记得一干二净。这种种现 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警醒!战 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用“信”与“不信” 来认识君子和小人,我不希望我们的同学被 冠以“小人”之名。
何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 信其三:治理国家。 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 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意 义。 思很明白:治理国家(当然包括地方社会),要慎重、 敬畏地处理政事,恪守信任,节约开支,爱护人民,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 差使百姓不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试想一下,治 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 理国家要敬畏什么?就是要敬畏人事、习俗、伦常、 时出手,帮人家一下,即为义。 道德、政 务。

(完整版)论语(仁、义、礼、智、信分类整理)

(完整版)论语(仁、义、礼、智、信分类整理)

仁《论语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雍也》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18、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卫灵公》4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义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4、“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一、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

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着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二)能推己及人。

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

(三)“大而化之之谓圣”。

至于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让别人能够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

能够在近处找到这样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此外,要正确了解孔子“仁”的思想,还要认识到仁是“为己”和“为人”的统一,是“自爱”和“爱人”的统一。

二、义“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博爱之谓仁,合而宜之,之谓义”。

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

它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种绝对的道德律。

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

用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来形容,这是图“利”。

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三、忠一、“忠”的含义。

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同心曰忠。

二、《论语》中“忠”的三类出现形式。

(一)交友(二)事君(三)治民四、信一、“信”的含义。

所谓信,《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这表明“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可靠。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小篆楷体親也。

从人从二。

忎,古文仁从千心。

,古文仁或从尸。

如鄰切〖注〗臣鉉等曰:仁者兼愛,故从二。

〖注〗忈rén,親,仁愛。

古文〕忎《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人。

《釋名》忍也。

《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

得之者尊。

《程顥曰》心如穀種。

生之性,便是仁。

又《方書》手足痿爲不仁。

後漢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請命超還漢土,上書云:兄年七十,兩手不仁。

又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

又姓。

又《韻補》叶如延切,音然。

《歐陽修·送吳子京南歸詩》我笑謂吳生,爾其聽我言。

顏回不貳過,後世稱其仁。

《六書正譌》元,从二从人。

仁則从人从二。

在天爲元,在人爲仁。

人所以靈於萬物者,仁也。

◎仁rén〈名〉(1) (会意。

从人,从二。

右边的二是重文。

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

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仁,亲也。

——《说文》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春初·元命苞》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经解》温良者,仁之本也。

——《礼记·儒行》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韩非子·解老》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礼记·丧服四制》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郑风·叔于田》(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5) 旧指有仁德的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

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论语中关于学习与礼仪的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与礼仪的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与礼仪的内容学而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完整版)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完整版)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一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义”一一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礼”一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一一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 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一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一一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

”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 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代表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发展历程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论语中“仁”的名句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儒家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

这种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从而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和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一)以仁为核心的德性观念就德性观念来看,在儒家道德观念思想系统中包含有“仁、义、礼、智”之“四德”范畴,或“五性”范畴,即“仁、义、礼、智、信”。

就广义的德性伦理来看,其已然成为人生哲学的代名词;就狭义而言,德性伦理以具体的德目为其表现形态。

可见,德性伦理是儒学的一个部分,诚如陈来先生所言:“儒家有一套自己的德性结构,以仁为基础,以智和礼为平衡机制……”与古希腊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列举的德目相比,始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性结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

在德性与人性的关系层面,孟子以性善论为德性伦理的根基,这也区别于西方伦理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以幸福为目的的目的论思想。

根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自孟子开始,儒家就从心性层面对德性进行阐发。

之后,汉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白虎通》记载:“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汉儒对于儒家“五德”的界定是准确而直接的。

儒家从一开始即是从心理的和心性的层面,尤其对“仁”之德性在情感和心智层面进行了描述。

儒学形成之前,关于“仁”的阐释就各有界定,自孔子之后,则是将“仁”定义为“爱人”。

高中语文《论语十则》学习单

高中语文《论语十则》学习单
落实关键词
第2课时
学习目标:1、内容梳理
2、儒家思想“仁”的理解;“君子”风范的“范”
学习重、难点
1、“通其意”
2、 “仁”与“君子”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 熟读课文,你觉得《论语十则》从人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规范
1、明确概括关键点,推断概括层面
2、找到对应区域 标识关键词
3、整合语句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 》《 》合称为“四书”。
近“圣人”,
慕先贤
二、预习课文,疏通文句
1、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注意词语搭配、句式、活用
3、字字落实
学会推断几个难词
断句、关键词要翻译准
三、小组交流,再破难点;提交疑点,共同解决
四、课堂检测 关键词语的检测(见幻灯片)
五、作业布置1、整理重要的文言词语并识记好;
2、背诵《论语十则》
3完成 第2课时 学习单上的 思考题
针对疑点,

国学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髓

国学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髓

国学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精髓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价值观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其中,仁、义、礼、智、信被视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凝聚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即人之为道。

在国学文化中,仁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福祉。

仁爱之心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慈悲,倡导个体之间相互关怀和互助,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

道德经中提到:“仁者爱人,小人之爱也。

”这显示了仁的价值在于塑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促进和谐发展。

义,是做人的正义和诚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被视为道德之根本。

它强调的是秉持道义和公正,遵循道德法则,以诚实、正直、守信为基础的原则。

孔子曾教导年轻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表明了义在于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关心,倡导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礼,是一种崇尚仪式、仪表和规范的精神。

国学文化中的礼并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体现。

它要求个体在言语、行为和思想上都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尽责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人无礼则不立。

”这意味着礼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引导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智,是智慧和才干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不仅指个体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更强调智慧的运用和智慧的境界。

智者不仅具备才学,而且拥有人生阅历和慧眼识人的能力。

智慧的体现在于明晰事理、通达道理,能够以智慧化解纷争和困境,带领他人走向正确和幸福的道路。

信,是为人处世中的信任和诚信。

在中国文化中,信是古往今来一直备受追求和重视的价值观。

信的力量在于建立人际间诚实和可信赖的关系,塑造社会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诚信是人们交往和发展的基石,孔子说:“君子笃于道,不偏不倚,不易之心。

”可以看出,在国学中,“不易”强调的就是信的品质。

综上所述,仁、义、礼、智、信是中国文化中传统价值观的精髓。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

五德 古文

五德 古文

五德古文
五德古文是中国古代一种德行论述方式,它包括仁、义、礼、智、信
五种德行,载于古代文献《论语》和《大学》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
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传承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仁德
仁德是指“人之本性也,善假于物而不枉,好善乐施。

”(《论
语·颜渊》),是指人向善的天赋本性。

仁德是社会和谐、人理解人、互相关爱的基本道德规范。

人有仁德,可以慈悲待人、以德治人,促
进社会和谐,培育正义和公正的氛围。

二、义德
义德是指“君子之所重也”(《论语·为政》),即正直诚实,遵守
公平,执守公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义德是“道德能力”的表现。

三、礼德
礼德是指“有所不为”的规范,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现实表现。

它可以
使人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敬意、
尊重的方式。

四、智德
智德是指人们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指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理
性思考,进一步促成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提高,同时也是维
护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信德
信德是指对待他人真诚、实话实说,遵守诺言,有取信于人、真正为人服务的优良品质。

信德也是人们彼此关系联系的基础所在之一。

五德古文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际互动和人格修养的论述,它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核心,强调人类的道德和品行规范,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念。

五德古文的理念与当今中国文化的道德观念高度一致,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只有加强道德教育,弘扬五德古文的思想,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

论语十二章快速记忆

论语十二章快速记忆

论语十二章快速记忆(实用版)目录1.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概述2.记忆论语十二章的方法和技巧3.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价值正文【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概述】论语十二章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十二个篇章,包括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

这十二章分别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和颜渊。

这些篇章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记忆论语十二章的方法和技巧】快速记忆论语十二章,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建议:1.分段记忆:将论语十二章分为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单独记忆。

这样可以降低记忆难度,避免一次性尝试记忆大量信息。

2.联想记忆:利用联想将每个篇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例如,将“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自己的学习经历联系起来,便于记忆。

3.制作记忆卡:将每个篇章的关键字或句子写在卡片上,随时随地进行复习。

这样有助于巩固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4.朗读和背诵:多朗读和背诵论语十二章,有利于加深对文字和句子的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5.复习巩固:在学习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复习,加深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记忆。

【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价值】论语十二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篇章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论语十二章中的许多观点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政治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等。

总之,论语十二章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道德品质和提高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高中论语十二则不按顺序背诵

高中论语十二则不按顺序背诵

高中论语十二则不按顺序背诵(原创实用版)目录1.论语十二则的意义和价值2.高中生背诵论语十二则的重要性3.如何有效地背诵论语十二则4.不按顺序背诵的利与弊正文论语十二则作为儒家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对高中生而言,背诵论语十二则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塑造健全的人格。

首先,论语十二则的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这十二则内容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等各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要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高中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次,高中生背诵论语十二则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通过背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论语的精髓,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背诵过程本身也是对学生记忆力、专注力和毅力的锻炼。

而且,将这些经典名句运用到写作中,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提高作文质量。

然而,在背诵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论语十二则的内容较为枯燥,难以记忆。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背诵,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此外,鼓励学生通过书法、绘画等形式表现论语的内容,也有助于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最后,不按顺序背诵论语十二则具有一定的利与弊。

一方面,不按顺序背诵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敏捷度,让学生更加关注论语内容的本质,而非仅仅是顺序。

另一方面,不按顺序背诵可能导致学生对论语内容的体系化理解受到影响,需要额外注意。

总之,高中论语十二则不按顺序背诵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名句,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锻炼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论语分类(12类)

论语分类(12类)

分类《论语》一、“学习”《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为政第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公冶长第五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述而第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泰伯第八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五美四恶原文

论语五美四恶原文

论语五美四恶原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论语五美四恶的概念和背景
2.五美:仁、义、礼、智、信
3.四恶:勇、直、刚、烈
4.五美四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启示
正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和教诲。

在《论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是“五美四恶”,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人格特质的观点。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概念,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启示。

五美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强调关爱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义则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要有正当的行为准则,不偏离正道。

礼则是规范个体行为的准则,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智即是智慧,提倡求知识,明理性。

信则强调诚信为本,言必行,行必果。

四恶是指勇、直、刚、烈这四种性格特点。

勇指的是勇敢,但过于勇敢则容易鲁莽行事。

直是指正直,但过于正直有时会伤及他人。

刚是指刚强,但过于刚强容易导致折断。

烈是指热烈,但过于热烈往往难以持久。

在现代社会中,五美四恶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仁、义、礼、智、信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勇、直、刚、烈这些性格特点并非全然负面,适度的勇敢、正直、刚强和热情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也有积极作用。

然而,过分强调这些特质往往会导致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权衡。

总之,《论语》中的五美四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人格特质的思考框架,有助于我们在自我修养和社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论语学而》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雍也》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18、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卫灵公》4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义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4、“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6、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7、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所守的诺言符合道义准则,诺言就可以实现;恭敬之心合乎礼仪,就可以避免遭受耻辱;凭借亲近的人,就有了依靠。

8、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9、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性,无所谓不行,只要符合道义就行了。

11、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自己该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它,这是献媚。

需要见义勇为时而不能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12、子曰: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13、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有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素,其使民也义。

《公治长》1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15、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16、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宪问》礼1、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3、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

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5、子曰:兴於诗。

立於礼。

成於乐。

人的修养,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完成于学乐。

6、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

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人渊博广泛地学习文化、文明,并约束于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8、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王任用臣子要符合礼的规范,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

9、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大意是说,礼以敬为重,玉帛是礼的文饰,只用来表达敬意而已。

乐主于和,钟鼓只是乐器而已。

当时所谓礼乐,是重于物而简于敬,敲击钟鼓而不合雅颂。

1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1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在庭院中奏乐舞蹈用了64人,如果这件事他都忍心去做,那什么事他不能狠心去做呢”12、子曰:“礼多人不怪。

”对人多行礼仪,人不会怪罪1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意思: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

1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15、宰我问: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作为一个君子,如果多年都不接触礼仪,那么,他自身的礼仪修养就会崩坏;如果他多年都没有接触乐器,那么他本身的音乐修养就会丧失。

智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里仁第四)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3、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zhì)也!”(公冶长第五)4、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公冶长第五)5、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第六)6、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第九)7、子曰:“知(zhì)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卫灵公第十五)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第十七)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攀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zhì)。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gāo yáo),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第十二)10、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第六)11、《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13、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说:“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

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

所以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

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1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1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信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4、"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 (《论语·述而》)5、"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论语·颜渊》)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7、"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学而》)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9、"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10、"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

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1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4、恭,宽,信,敏,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