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合集下载

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宏观调控

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宏观调控

总供求平衡关系的宏观调控总供求平衡关系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之一,它涉及到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调节内需和进出口,以及短期和中长期供求平衡。

在下面的讨论中,将详细解释这些关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一、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消费、储蓄和投资是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节这三者的关系是实现总供求平衡的关键。

1. 消费与储蓄:消费和储蓄是个人和家庭对收入的两种不同运用方式。

当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时,会刺激总需求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如果消费过度,可能导致内需不足和储蓄不足,影响经济长期发展。

相反,当个人和家庭增加储蓄时,减少了消费需求,可能导致总需求不足,限制经济增长。

因此,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平衡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总供求的平衡。

2. 储蓄与投资: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储蓄提供了资金供给,而投资则将这些资金用于生产和扩大经济规模。

当储蓄超过投资时,可能出现资金闲置和资源浪费的问题,限制经济增长。

相反,当投资超过储蓄时,可能导致资金供给不足,削弱了企业扩大生产的能力。

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如调整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来平衡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举例说明: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平衡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关系。

例如,为鼓励消费,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减税措施,提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了消费需求。

另外,为支持投资,政府提供了优惠的融资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

通过调节消费和投资的关系,中国政府成功实现了总供求的基本平衡,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调节内需和进出口内需和进出口是经济中两个重要的需求来源。

调节内需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也是实现总供求平衡的重要方面。

1. 内需:内需是国内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稳定且增强内需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总供求平衡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消费者购买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等手段来推动内需的增长。

2. 进出口:进出口是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货物和服务交易。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定义: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进行规划、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即是指调整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

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宏观调控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计划经济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律手段有时是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行政手段则是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

经济手段: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法律手段: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

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经济学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与控制知识点总结本章阐述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通过本章的考试,使考生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以提高考生的经济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掌握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职能和政府作用的合理界定,掌握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

1. 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包括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控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合控制等方面。

市场监管: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社会管理: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对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作为国有资产代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保证市场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消除市场失灵和市场功能缺陷所产生的消极后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

2. 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方式:直接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对经济运行进行非参数数量调节,是一种限制微观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性的调控方式。

具有强制性特点。

间接调控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通过价格、税率、利率、汇率、工资率等市场参数来影响经济运行。

以承认微观经济主体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前提,以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微观主体直接调节2)为机制运行提供法律保障3)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特点: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行政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

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分别有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一、基本内容(一)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指的是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总量或人均量的扩大。

顾名思义,要想不断促进经济增长必须刺激需求量的增加进而推动供给量的扩大,因此需求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需求主要包括内需即投资和消费,以及外需即出口。

于我国而言,需要构建一个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同时刺激内需和外需,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同时兼顾国际市场,最后以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充分就业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但通常在实际统计中,一般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的就业状况,所以要改善最大的民生就要尽可能解决失业问题,根据失业的原因可划分为四种失业类型,分别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其中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为不可避免的失业类型,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也被称为自然失业。

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社会的就业状况就出现了充分就业。

(三)稳定物价稳定物价就是要抑制住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进而维持币值的稳定。

当社会上出现通货膨胀时,实质就是社会的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最后会导致社会上出现物价水平持续性、普遍性的上涨,而通货紧缩恰恰相反,最后表现为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不管是物价上涨还是下降,都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的秩序,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以稳定物价。

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和失业一、思考题1.怎样从需求、供给和结构角度分析通货膨胀?2.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3.简述西方学者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

4.简述西方学者对失业种类与原因的论述。

5.简述新凯恩斯主义对工资粘性的论述。

6.试述停滞膨胀的原因与对策。

7.谈谈对西方学者关于通货膨胀和失业论述的看法,结合我国改革实践有哪些可参考与借鉴?二、计算题1.某国1999年的CPI为166.6%,2000年的CPI为172.2%,计算2000年的通货膨胀率。

2.有一国家,1992年GDP是63000亿美元,失业率是7.4%,自然失业率是6.0%,假如奥肯指数为2,求1992年潜在GDP与由于失业经济损失各是多少?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答: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大大超过总供给,由于商品供不应求而造成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也称需求型通货膨胀。

关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有两种观点:一是以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为基础的论述,强调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实际因素;二是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的论述,强调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货币因素。

从供给角度看,社会供给方面商品与劳务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称供给型通货膨胀、卖方通货膨胀,也称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费用论,根据构成生产成本总额的各部分在引起一般物价水平上涨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有两种情况: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指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致使生产成本提高,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进一步发展为“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式通货膨胀”;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指垄断商品市场的大企业为追求更多利润,利用超过生产成本提高幅度的办法,来提高商品价格,而造成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在开放经济中,从进出口的变化,影响国内生产成本的不同,引起国内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可分为进口性通货膨胀和出口性通货膨胀。

所谓进口性通货膨胀是指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引起使用进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导致国内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

i0
增加,引起利率上升到i1。
• 时但,是如国由果内于利生利率产率不总上上值升升应,,该减仍上少然升了是到私iY0 2,
人消费和投资,使得国内生产
O
总值只能增加到Y1。
E0
E1
IS1
IS0
Y0 Y1 Y2
Y
❖12
第三节 宏观货币政策
一、金融体系
1.中央银行
2.商业银行
• 中央银行是国家最高金融当局,统筹 • 商业银行是指面向公众进行金融 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 服务的银行。
• 流动性过剩,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 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 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 大快于贷款增速。
• 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 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 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 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流动性过剩容易 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往往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经济 现象。
挤出效应,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 的效果。此时同时实施扩张性的
货 移 量 i1,的币,这增达政样加到策在使L,M一市1L的M定场0曲位程利线置度率也。上从会货消i2发币除下生供了降政右到给
府支出增加对利息率的影响,保 证了社会上的私人投资能维持在 较高的水平上,从而使国民收入
反应,而使银行存款总额与贷款总额按某一倍数增长。
• 由 H =CU+RE,
有:
CU cu M 1 cu
RE re M 1 cu
M 1 cu H cu re

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一、社会总供求平衡管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总供求平衡只是相对的,对总供求平衡应把握以下几点:A. 平衡是一种基本趋势或大致均衡;B. 平衡是动态平衡,表现为一种均衡状态,包括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C. 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D. 是实物平衡与价值平衡的统一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总供求平衡的宏观调节包括:1、短期平衡与需求管理短期供求的平衡调节,着力点为需求管理。

需求的过度和不旺是导致短期供求失衡的主因,短期内的需求管理通常借助于财政与信贷收支政策的适当调整。

一般而言,当需求不足时,要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可以采取双松政策。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要适当收紧财政和货币政策。

2、长期平衡与供给管理从长期看问题,需把着力点放在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上,采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融合与互补,以寻求社会总供求的长期平衡。

一般而言,当总供给过剩时,采取措施抑制总供给,当总供给不足时,采取措施刺激总供给。

3、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社会总供给失衡,必然伴随结构失衡。

结构调整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其一,供给结构的调整,包括流量调整和存量调整;其二,需求结构疏导,通过对需求流量的合理引导和分流,缓解需求过度集中于某些商品而给市场供应造成的压力。

二、消费管理消费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和消费性服务的货币支付,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调整消费结构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提高消费水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消费增长保持在合理的规模和水平之内,防止消费膨胀和消费萎缩,从而使消费水平提高与生产发展相互促进、互相实现,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实现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规模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变量,合理的消费规模取决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对保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调整消费结构是指对不同消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相互关系的动态调整。

由于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复杂多样,因此消费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结构,消费结构变化遵循生存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的顺序发展总体变化。

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及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及手段
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第二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3)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的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常。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12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第12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第12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学习目标:从基础理论角度掌握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机理及政策。

●学习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了解社会总供求实现均衡的条件,掌握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利用网络教程所提供的图片资料、背景资料、概念库和动画等资料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认真回答思考及测试题。

●学习时限:6课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因素、总量失衡的原因、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

第1节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供给一、社会总产出1、社会总产出的涵义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是社会总产出。

社会总产出的衡量指标体系(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一般来说就是社会总产出的价值,由三大要素C、V和M 构成。

其中C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劳动手段的折旧价值,用C1表示;二是劳动对象的耗费价值,用C2表示。

借用马克思有关方法,可以把社会总产值用公式表示为:C1+C2+V+M。

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社会总产值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和服务部门的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净值的总和。

其公式为: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收入(NI)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劳力、土地和资本所有者,从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的总和。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题库-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第12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1.总需求不足答:总需求不足又称总供给过剩,指生产总量大于有购买力的需求总量。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主要表现是:①企业市场急剧缩小,产品卖不出去,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失业人口增加;②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出现零增长、负增长或只有少量增长的停滞状态,导致国家税收大幅度减少,引起财政赤字的增加;③企业生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减少,货币需求量下降,从而形成通货紧缩。

2.就业答:就业是指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以满足本国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为前提。

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意味着一国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和与劳动力相结合的物质资料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在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相均衡的状态下,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为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提供所需要的全部工作岗位。

就业人口是劳动力人口减去失业人口的余额。

就业率是总就业人口与总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就业率=总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100%。

3.失业答:失业是就业的对称,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

在存在失业的条件下,经济资源就存在非充分利用的问题。

衡量一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失业水平的主要有就业率和失业率两个指标。

就业率是总就业人口与总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比率,而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就业率=(总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100%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失业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一般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把失业分为三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较高的失业率往往会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

政府的一个作用,就是抑制高失业率的发生,并且在失业率上升时,通过公共政策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它的负面作用。

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相关

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相关

现代咨询方法与实务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相关一、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包括产出、就业和价格,分别通过不同指标加以衡量。

1.产出的衡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重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产出最全面的指标。

1)名义GDP——是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的GDP。

意义:一般是按实际的价格计算,包括了总产出的变化,也包括价格上涨。

政府公布的一般是名义GDP。

2)实际GDP——是用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如2016年价格)来计算的GDP。

意义:实际GDP一般是按选定的基年的价格计算,包括了总产出的变化,不包括价格上涨们一般用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3)潜在GDP——是指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

意义:潜在GDP是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国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由于劳动和资本投入以及技术水平的变化是缓慢的,所以潜在GDP多呈现缓慢而稳定的增长。

(2)三种GDP统计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1)从生产方面统计GDP(生产法)对经济中所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值进行加总。

我国一般采用此方法。

GDP=第一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企业)增加值+第三产业(企业)增加值2)从收入方面统计GDP(收入法)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折旧+间接税3)从支出方面统计 GDP(支出法)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X)记忆:功利税租折息小案例一:(2008年真题)某咨询企业受A市政府委托,研究制定该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咨询工程师在调研中,收集到该市国民经济运行的如下数据:2007年该市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368亿元和340亿元。

问题: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参考答案:名义GDP是用实际市场价格衡量的GDP,而实际GDP则是按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来计算的。

如何把握和理解国家宏观调控

如何把握和理解国家宏观调控

全面理解和把握国家宏观调控1.明确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使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节和控制。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其中,促动经济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因为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2.把握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原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家之所以要实行宏观调控,一是为了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

①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比如国防、消防、公安等这些公共消费;有些经济行为是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比如走私、枪支弹药等等。

所以,如果一切经济活动都靠市场实现调节的话,必然会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要使市场经济有序实行,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即使在市场调节能够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调节也存有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这些会带来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全面把握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三种手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①内涵和外延不同。

经济手段是指国家使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常见的经济手段有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使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法律监督等。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答案

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⒈解释下列概念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出是各个社会形态社会总生产共有的经济畴,也称社会生产的总成果。

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是社会总产出。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凡发生在本国领土围的生产活动,不论由谁经营,归谁所有,都需计入本国的产值。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社会总需求: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

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特定概念。

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即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微观监管:微观监管(规制或管制)职能则主要是为了维护微观经济秩序的稳定,保障国民生命健康的安全。

微观监管的过程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微观经济领域存在企业和居民两个主体。

微观监管的对象是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居民。

⒉决定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因素有哪些?⑴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第二,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价格的变动。

第四,产业结构。

第五,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影响。

第六,对外贸易。

⑵由于社会总需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的,因而,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从影响投资需求和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来分别考察。

经济法-宏观调控

经济法-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法的定义
宏观经济学还处在发展之中,其内容广泛,许多 方面没有定论。但是,基本原理已为人们认同,并为 各国采用。这就是: 当经济过热时,采取一定调控手段(如财政、税 收、金融等),减少或抑制总需求(投资和消费), 同时调整总供给方面,实现供求均衡,以防止通货膨 胀的经济危机;当经济过冷时,采取一定调控手段, 扩大或刺激总需求,同时也调整总供给方面,实现供 求均衡,以防止通货紧缩的经济危机。
第三编 宏观调控法
本部分讲授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制度,分为四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导论(概述) 财政法律制度 税收法律制度 金融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宏观调控法导论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念、特征和调整机制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体系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的概念、特征和调整机制
一、宏观调控法的定义 “宏观”一词来源于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中 的微观相对应,经济学中的“宏观”是专指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经济生活中量的问题。包括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国家预算的收入 和支出、出口与进口、资本流出与流入的总量、工资 率和就业率、利息率和汇率。 宏观经济学派有凯恩斯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和新 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学派(萨缪尔森)是占主流的宏观经济 学,一方面注重到国家调节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也 吸收古典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合理内容。目前对 政府假设已由“全面管理”转向“有限管理”。
一、概说(续)
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 理体制的决定》,从1994年起全国推行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分权(划分中央政府与地 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分税 (按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划分为中央税、 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分别预算(建立健全分 级预算)、分设机构(建立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 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徒征管,中 央税和共享税由中央税局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局征 收)。分税制是国际通行做法,其规范化和法制化程 度较高。应当说,这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如今运作多年,但还有待完善。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7.微观监管 答:微观监管(规制或管制)职能主要是为了维护微观经济秩序的稳定,保障国民生命 健康的安全。微观监管的过程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微观经济领域存在企业和居民两个主体。微观监管的对象是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居 民。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企业和居民都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 下自由交易,政府不能再根据自己的意志随意调拨企业的人、财、物,而只能通过各种法律
1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业盈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扣 除了总产出中的中间投入,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具有最完整的物质内容,能够比较准确地 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供消耗及使用的经济实力。
3 /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法规来规范和引导企业的行为。根据政府监管对象、目的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微观监管划 分为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两部分。
二、问答题 1.决定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1)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 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①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是构成总供给规模的一个基 本物质条件,影响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各种因素也都同时影响社会供给总量。如资 本投入的数量、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技进步及其成果的运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②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资源的配置方式或利 用效率直接决定供给的总量。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能够实现的社会总供给水平也越高。社会 资源的配置方式或利用效率取决于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 ③价格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是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函数,二者 呈正方向变动。从供给者来看,价格上涨,供给者的利润就会增多,刺激生产,增加供给总 量;价格下跌,利润降低,生产萎缩,供给量减少。供给弹性就是用来衡量供给量的变动对 价格变动的灵敏度。从价格结构来看,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结构决定着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结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高,就会有大量的厂商从事该商品的生产,提高这种商品 的供给量。 ④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或行业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合理的

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与宏观调控-PPT课件

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与宏观调控-PPT课件

第四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作用 (一)宏观经济调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 济调控的必要性 (三)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二、宏观调控目标 (一)宏观调控目标 (二)宏观调控目标的内容
三.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 (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及功能 1、计划手段 2、经济手段 3、法律手段 4、行政手段 (二)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各自的 内涵、任务、 类型 1、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 策 、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产业政策 (4)收入政策
(一)积累基金 (二)消费基金 (三)二者关系 积累率与积累效率
第三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社会总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总供给 (二) 影响总供给水平的因素 (三) 科技对总供给水平的影响 二、 社会总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总需求 (二)影响社会总需求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因素
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非均衡及 其成因分析
(一)经济失衡 (二)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类型 (三)供求失衡的原因
四、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的平衡条件
(一)社会消费供给等于社会消费需求 (二)社会储蓄投资供给等于社会投资需求 (三)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 (四)银行的信贷收支(存款与贷款)平衡 (五)商品进出口平衡 (六)资本国际收支平衡
Hale Waihona Puke 四、宏观调控系统 (一)宏观调控系统 (二)宏观调控系统的内容 五、社会中介组织
(三)总量指标
1、GNP 2、GDP 3、NNP
(四)我国实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一、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哪些 (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机 制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第12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学习目标:从基础理论角度掌握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机理及政策。

●学习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了解社会总供求实现均衡的条件,掌握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利用网络教程所提供的图片资料、背景资料、概念库和动画等资料加深对本章内容的理解,认真回答思考及测试题。

●学习时限:6课时●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因素、总量失衡的原因、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

第1节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供给一、社会总产出1、社会总产出的涵义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是社会总产出。

社会总产出的衡量指标体系(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一般来说就是社会总产出的价值,由三大要素C、V和M 构成。

其中C又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劳动手段的折旧价值,用C1表示;二是劳动对象的耗费价值,用C2表示。

借用马克思有关方法,可以把社会总产值用公式表示为:C1+C2+V+M。

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社会总产值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和服务部门的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净值的总和。

其公式为: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收入(NI)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劳力、土地和资本所有者,从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
GDP=GNP- GDP=GNP-本国人在外国的产值 +外国人在本国的产值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本国生产要素 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付给国外 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
GDP = GNP − NFP
3.国民收入 3.国民收入
(二)影响社会总产出,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的 影响社会总产出, 因素。 因素。 市场价格水平是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 市场价格水平是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从 而影响社会总供给数量的重要因素; 而影响社会总供给数量的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产业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 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包括进出口贸易和 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国际收支的状况。 国际收支的状况。
2.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 2.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转化为消费 或储蓄的主要因素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 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 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动及价格预期; 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四、社会总需求变动对社会总产 出增长的决定作用
(一)在既定的生产能力没得到充分利用之 前,社会总产出的实际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 的强度 (二)投资需求增长对社会总产出增长能产 生乘数效应 这是指在现有生产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条 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可以导致大于以至几倍 件下, 于本身增长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 于本身增长的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
第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学习目的要求: 学习目的要求: 1、理论上分析清楚国民经济总量平衡 关系及宏观调控体系; 关系及宏观调控体系; 2、实践上评述政府采取的针对中国总 量不平衡的政策及其效应; 量不平衡的政策及其效应; 3、让学生学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认识和分析总量经济问题。 认识和分析总量经济问题。
投资增量 △I) (△I)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100 AD 增量 △AD) (△AD) 100 80 64 … 总 计 500 增量(△Y) NI 增量(△Y) 100 80 64 … 500 △I △I× △I×b △I× △I×b2 … △Y 消费增量 △C) (△C) 80 64 51 … 400
(二)来自再生产过程之外的注入资金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财政出现赤字后向银行透支, 一是财政出现赤字后向银行透支,用作国 家投资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开支; 家投资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开支; 二是银行在集中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的闲 置资金之外扩张信用,货款给企业投资。 置资金之外扩张信用,货款给企业投资。 对总供求平衡而言, 对总供求平衡而言,其资金注入的结果取 决于生产潜力大小。 决于生产潜力大小。
(二)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1. 消费水平(总量)及其决定 消费水平(总量) 社会消费水平,即消费需求的水平, 社会消费水平,即消费需求的水平,是指 在一定时期内, 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 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它表明消费需求得到 满足的程度。 满足的程度。 社会消费水平的根本制约条件是生产力发 展水平进而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 展水平进而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 一定时期居民个人消费水平, 一定时期居民个人消费水平,首先取决于 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 +津贴

二、社会总产出的结构
(一)社会总产出的部门构成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 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产业结构通常划分为:两大部类结构、 产业结构通常划分为:两大部类结构、 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等。 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等。
三、社会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
(一)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 投资规模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资金 支出表现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 支出表现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 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率; 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率; 消费率与积累率; 消费率与积累率; 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 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 投资效益; 投资效益; 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 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 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 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 从消费形式上看, 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 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 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二是物 质生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用而对消费品和服 务的需求。 务的需求。
第三节
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与波动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及投 资—储蓄恒等式 两部门经济的构成:企业和家庭 两部门经济的构成: 在两部门经济中,企业和家庭的关系是:家 在两部门经济中,企业和家庭的关系是: 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庭向企业提供生产要素,企业向家庭提供要 素报酬。 素报酬。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S=0)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S=0)
乘数即倍数, 乘数即倍数,指影响国民收入的某个变量发生变化而 引起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如:由投资量变化( 引起国民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如:由投资量变化(△I) 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 Y)的倍数 即投资乘数。 的倍数, 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化(△Y)的倍数,即投资乘数。KI= Y/△ 下表中b表示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Y/△I。下表中b表示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2.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资金和消 2.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资金和消 费需求。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资金=个人消费 资金+ 资金+公共消费资金=(企业与国家职工工资收 入及各种奖金+农民的纯收入中的消费资金+ 入及各种奖金+农民的纯收入中的消费资金+居 民的非劳动收入 收入) 企业的公共消费资金+ 民的非劳动收入)+(企业的公共消费资金+事 业单位机关的公共消费资金) 业单位机关的公共消费资金)
C 产品市场
中 间 产 品 最终产 品和劳务
企业
劳动、 劳动、资本
家庭
生产要素 报酬Y 报酬
要素市场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消费+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 资 即Y=C+I 从收入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 从收入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总收入 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消费, 总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消费,另一部分用 作储蓄则: Y=C+S 作储蓄则: C+I=Y=C+S 由于 I=S ”投资等于储蓄” 投资等于储蓄” 所以
按最终用途: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按在生产过程中 完成的状况等: 初级产品 中间产品 投资品 最终产品 ——— 消费品 物质性服务 非物质性服务
社 会 物质产品 总 产 出
服务
从种植小麦到零售面包
售价 中间产品价格 增值
小麦 面粉 面包 零售 总计
100 150 250 300 800
0 100 150 250 500
(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内容是投资需求 和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 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 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 需求。 需求。 从构成上: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从构成上: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又包括对 流动资产的投资。 流动资产的投资。 从资金来源上: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 从资金来源上: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 新增投资(净投资) 其中新增投资 新增投资, 新增投资(净投资)。其中新增投资,是指用社会 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它分为两部分: 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基本建设投 另一部分用于新增流动资产投资, 资;另一部分用于新增流动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增 加企业库存品和国家物资储备。 加企业库存品和国家物资储备。
(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取决于生产诸要素 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因而必然受自然、 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因而必然受自然、 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 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 三、社会总供给的形成 (一)社会总供给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 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它和社会总产出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它和社会总产出既相联系又有区别。
100 50 100 50 300
(二)反映我国国民经济活动总量的 价值指标
1.社会总产值 1.社会总产值
缺陷: 缺陷: 社会总产值内包含着许多重复计算的价值。 社会总产值内包含着许多重复计算的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2.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地 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区)的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 生产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生产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 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在 国内或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的 总和。 总和。
第一节 社会总产出与总供给
一、社会总产出与经济总量的衡量 (一)社会总产出及其构成 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称为社会总产出, 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称为社会总产出,或 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按社会生产成果 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存在的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相应地,社会生产可分为两大部门: 相应地,社会生产可分为两大部门:物质生产 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