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合集下载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600年~公元1839年公元160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G.伽利略制造一台复合显微镜,并用于观察昆虫的复眼。

公元1628年●英国医生、解剖学家W.哈维所著的《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出版,建立血液循环理论,奠定了近代医学和生理学的基础。

公元166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M.马尔皮基观察到蛙肺里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公元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Hooke(R.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蜂窝状小室,称之为“Cell”,并发表著作《显微摄影》描述之。

公元1668年●意大利医生F.雷迪通过蝇卵生蛆的对比实验,为反对自然发生说提供了第一个证据。

公元1675年●荷兰人A.van 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公元1675年● A.van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当时分辨率最高的显微镜进行了广泛观察,发现了由种种活着的“小动物”组成的微生物世界,同时也发现了人的精子。

公元1682年●英国植物学家N.格鲁编著的《植物解学》出版,其中也包括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

公元1686年●英国博物学家J.雷所著《植物史》第一卷出版,以后继续出版第二、三卷,其中讨论了种的定义。

公元1727年●中国医学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人痘接种术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医宗金鉴》(1742)介绍了痘衣、痘浆、水苗、旱苗四种方法。

据俞正燮(1775~1840)在《癸巳存稿》中记载,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俄国已派医生来学“人痘法”。

公元1735年●瑞典植物学家Linne C.V.(C.von林奈)所著的巨著《自然系统》第一版出版,首创物种二名法,把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分成纲、目、属、种,实现了植物与动物分类范畴的统一,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承认与推广。

公元1761年●科尔鲁特以早熟的普通烟草和晚熟的心叶烟草杂交获得了品质优良的早熟杂种一代。

公元1770年~公元1774年●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曲折历程。

生物学发展

生物学发展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的科学,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古希腊时期(公元前400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分类生物的观念,奠定了生物分类学的基础。

2. 中世纪(公元11世纪到15世纪):生命科学在欧洲的修道院里得到了发展,天主教会对生物学的研究和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生物学开始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人体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得到了重要发展。

4. 18世纪: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提出了现代生物分类系统,创建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础。

5. 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由梅德尔提出的遗传学定律也对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 20世纪:遗传学的发现和发展成为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
向,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使人类基因组研究成为重要领域。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生物学的进一步深入。

7. 当代生物学:现代生物学越来越注重综合性的研究,例如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等领域迅速发展。

此外,微生物学、神经科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分支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生物学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人类社会和生物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840年~公元1910年公元1840年●德国化学家J.Liebig (J.李比希)出版了《Organic Chemistry in Its Application toAgriculture and Physiology》一书。

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部生物化学著作。

以此推翻了植物的“腐殖质”营养学说,创立了矿物质营养学说。

公元1844年●美国牙科医生威尔斯首次使用了麻醉剂,建立麻醉医学, 引导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公元1848年●认识到淀粉酶的分解作用,并通过淀粉酶将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公元1848年●德国电生理学家E.H.杜布瓦-雷蒙测定了动物的肌肉与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时产生的电流。

●中国植物学家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述了植物1714种,每物附图,绘图精审,有的可据以定科或目。

它基本上按李时珍的系统进行分类,不同的是取消苔草类,增加群芳类。

是19世纪中国的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公元1849~1859年●法国生理学家C.贝尔纳发现并验证了肝脏内的糖原生成作用,血管舒缩神经,胰液消化作用,箭毒与一氧化碳及其他毒物作用的性质,提出“内环境稳定”的概念。

公元1850年●德国生理学家H.von亥姆霍兹发现了肌肉收缩时形成的一种酸(乳酸);同时还测定了神经传导速度。

公元1851~1855年●法国化学家J.B.布森戈证实植物中的氮来自土壤中硝酸盐;而碳源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公元1852~1855年●德国生物学家R.雷马克与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分别认识到细胞分裂的普遍性。

●法国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乳酸发酵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

提出发酵的“活力论”。

公元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R.L.C.(R.C.菲尔肖)所著的《细胞病理学》出版,提出了“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观点,发展了细胞学说。

实际上,上述观点,早在1855年他就提出来了。

●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联合发表阐述生物进化思想的论文,《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兼论自然选择法所引起的变种和物种的存续》。

生物学大事年表

生物学大事年表

生物学大事年表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古医书《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成书于公元前475~前221年间,对人体内脏的部位、大小、长短及功能已有一定认识,并指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生活条件及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

对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生理特征也有比较切实的描述中国古书《尔雅》将植物区别为草本和木本,并将相近的物种排在一起,以示同类;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畜,亦将其中相近的物种排在一起;还使用了“鼠属”、“牛属”、“马属”等名称公元前460~前370年希波克拉底等建立希腊医学并提出了健康与病态理论,认为人体中的黑胆汁、黄胆汁、血液和粘液是否处于平衡和有无特殊变化,决定着人的健康与性格公元前384~前322年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描述了500多种动物并予分类,将动物分成有血动物和无血动物。

前者又分成有毛胎生四足类、鸟类、鲸类、鱼类、蛇类、卵生四足类;后者又分成软体类、甲壳类、有壳类、昆虫类,他还对一部分动物做了解剖和胚胎发育的观察。

著有:《动物志》、《动物的结构》、《动物的繁殖》和《论灵魂》,是最早的动物学研究成果公元前372~前287年希腊学者狄奥弗拉斯特阐明了动物和植物在结构上的基本区别,描述500多种野生和栽培植物,著有《植物志》和《论植物的本源》等公元23~79年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著《自然志》(又称博物志)37卷,概述了当时所知的自然知识和技术公元129~200年罗马医生加伦把希腊解剖知识和医学知识系统化,创立人体生理解剖学公元533~公元544年中国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来中国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如粟的品种分类,作物与环境的某些关系、一些作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一些作物的性别以及人工选择的某些成就等公元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列奥纳多·达·芬奇由于艺术创作的需要,研究了人体解剖、肌肉活动、心脏跳动、眼睛的结构与成像以及鸟类的飞翔机制等。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物化学与分子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977年~公元1999年公元1977年●两组美国生物化学家,即H.W.博耶组和A.D.里格斯组,利用重组DNA的方法,将人工合成的丘脑下部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并成功表达。

这是人类基因首次在细菌中的成功表达,以此揭开了分子生物学的新的一页。

●利用电泳对DNA进行快速测序。

●美国生物化学家夏普和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茨发现断裂基因。

●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利用DNA重组技术产生出了人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Sanger提出“双脱氧终止法”改进DNA测序技术。

●Maxam A.M.和Gilbert W.发明了DNA的化学裂解测序法。

● A. J. Jeffereys R. A. Flavell报道了真核mRNA的剪接。

●美国生化学家W.吉尔伯特发明对大片段DNA进行快速序列分析的方法。

●Berget S.M.、Moore C.和Shap P.A.发现腺病毒基因中存在内含子和外显子,提出了断裂基因新概念。

公元1978年●病毒高级结构首次得到确定。

●Chang A.C.Y.、Nunberg T.H.和Kanfaman R.F.首次将真核基因(dhfr)在细菌中进行表达。

●Collins J.和Hohn B.建立了装配型载体,克隆DNA大片段。

●Hutchison C.A.、Phillips S.和Edgell M.H.建立定点突变技术。

实验结果研究表明,在特点位点引入突变是可能的。

●Blackburn E.H.等发现了四膜虫端粒的串联重复顺序。

●发现真核基因中的内含子。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出了人重组胰岛素。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和美国化学家切赫分别发现了某些RNA具有酶的生物催化功能。

●Harold Varmus和J. Michael Bishop发现了细胞癌基因。

●第一本《中国动物志》出版,这是由郑作新等编著的鸟纲第四卷,鸡形目。

生物科学发展史范文

生物科学发展史范文

生物科学发展史范文1.古代和中世纪(公元前5000年-公元1500年)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人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

古埃及文明对动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记录,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则。

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对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

2.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00年-公元1700年)文艺复兴时期是科学的重要转折点。

卡尔·林奈在1735年创立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基石,系统地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

此外,米克耳·塞尔纳提出了细胞学说,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进化论的发现(公元1700年-公元1800年)进化论的发现被视为生物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各种研究表明,物种是可变的,而且是适应环境变化的。

这一思想在19世纪引发了一场革命,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进化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

4.细胞和遗传学的发展(公元1800年-公元1900年)在19世纪中叶,生物学家们开展了大量关于细胞和遗传学的研究。

由于发展了显微镜技术,人们开始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著名的遗传学家格里高利·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遗传规律,揭示了基因传递的原则。

5.20世纪的突破(公元1900年-至今)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取得了极为重大的突破。

20世纪初,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的发现奠定了微生物病理学的基础。

此外,探索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后来的DNA测序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使得人类对基因的理解和应用取得了质的飞跃。

总结起来,生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观察和分类、进化论的发现、细胞和遗传学的研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等重要阶段。

从古代到现代,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医学、农业等领域的进步,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免费下载】7 公元1949年公元1976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

【免费下载】7 公元1949年公元1976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949年~公元1976年公元1949年●Pauling L.C.(L.C.波林)等人用电泳法证明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有异常血红蛋白的存在,并推测这种血红蛋白的生成是受基因控制的,同时还引入“分子病”这一重要概念。

●美国生化学家E.P.肯尼迪和A.L.莱宁格发现线粒体是进行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而糖酵解作用则发生在细胞质中。

●Hershey A.D.等进行了噬菌体的遗传重组实验。

公元1950年●L.C.波林提出蛋白质大分子立体结构中的α-螺旋构型。

●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生化学家Chargaff E.(E.查加夫)等人发现了任何细胞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之间的当量关系, 即碱基A和T,以及G和C的比率是恒等的,否定了四核苷酸理论,为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研究了核酸的化学性质及酶液降解机理。

●吸烟与肿瘤(Smoking and cancer)20世纪的前半个时期,香烟制造业在西方国家发展迅速,同时男性肺癌的患病率也增长迅速。

英国流行病学家Richard Doll和Tony Bradford Hill提出多数肺癌都是由吸烟造成的,这个观点目前已被我们广泛接受。

接下来,展开了一些肺癌与吸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1950年,Doll和Hill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并得出结论——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他们设计的一个前瞻性研究克服了偏移的影响。

当时的研究都认为吸烟与男性肺癌有关,而且比其它因素都重要。

在香烟中鉴定处理致癌物以及明确了致癌机制,这些数据无可争辩。

目前,全世界有10亿男性每天吸烟,而每年死于肺癌的男性为1.2百万。

公元1951年●发现生物体中的活性乙酸。

●美国女遗传学家McClintock B.(B.麦克林托克)发现了玉米中的“跳跃基因”,提出了基因移动遗传学说。

●Pauling L.(Linus Pauling)和Corey R.B.(Robert B. Corey)发现了蛋白质分子中的α-螺旋结构。

7公元1949年公元1976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

7公元1949年公元1976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

1949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间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生命科学大事。

一、农业科学的发展1949年建国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农业科学。

1950年,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该机构致力于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农业科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包括新品种的培育、肥料的研发、灌溉技术的改进等。

这些农业科学的发展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支持,对解决农村粮食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医学研究和卫生事业的发展1950年,中国政府把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医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家进行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研究,包括疾病的防治、疫苗的研发、新药的发现等。

1955年,中国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该机构集中了国内顶尖的医学科研人才,开展了许多重大的医学研究项目。

在卫生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包括扩大基层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提高了全民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

三、生物技术的发展1950年代,生物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开始开展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1957年成功进行了第一次细胞培养实验。

之后,中国科学家又开展了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的研究,并在19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克隆动物的实验。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今后的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研究的起步20世纪6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促使中国政府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学研究。

1963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此后,我国开展了许多环境和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我国)种植水稻——公元前5000年,饲养猪——公元前3000年
个 ·《诗经》——春秋时代,记载动植物200多种 体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西方)广泛观察动植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解剖牛、羊、狗、猴等——古罗马,盖仑 ·发明显微镜—— 17世纪 ·创立“生物分类法则” —— 18世纪,瑞典,林奈 ·提出“细胞学说” ——德国,施莱登、施旺 ·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英国,达尔文

·成功分离人体胚胎干细胞——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 ·人类基因组计划——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


观 察 法
描述法细胞水

·豌豆杂交试验——奥地利,孟德尔,揭示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实平 ·进一步解释遗传机制——美国,摩尔根 验 ·(微观)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 分 ·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我国科学家 法子 ·(宏观)生态学兴起
·克隆羊“多利”——英国科学家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应用的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以下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些重要发展大事记。

1.1865年-格里高利·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学规律,奠定了生物遗传学的基础。

他通过对豌豆杂交的研究,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和遗传规律。

2.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揭示了基因的结构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1973年-斯坦利·科恩和赫伯特·博耶恩成功实现了基因重组,即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细菌中,这是第一次成功实现基因的人工操作,标志着基因工程学的开始。

4.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宣布启动,该计划旨在解读人类基因组的所有遗传信息。

2003年,HGP成功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是生命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5.2001年-克隆骷髅“多莲娜”在南韩诞生,这是第一次通过克隆技术成功复制大型哺乳动物。

6.2024年-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成功研发出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普通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为类似干细胞的状态,从而可以实现器官和组织的再生。

9.2024年-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生命科学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迅速鉴定新冠病毒,并开展了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研究。

以上是生命科学领域一些重要的发展大事记。

这些科学突破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生命科学领域将继续创造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从古代对生命现象的简单观察和研究,到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科学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生物科学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人们对昆虫、鱼类等生物进行了观察和描绘,并尝试了一些简单的动物解剖。

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科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疾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在16世纪和17世纪,科学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为生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科学家们开始使用显微镜观察和研究微生物,揭示了无数微生物存在以及它们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17世纪末,荷兰微生物学家安东尼·凡勃伦首次描述了细胞的观念,并认识到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18世纪,生物科学开始发展成熟。

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改革了生物分类体系,建立了现代植物和动物分类的基础。

法国科学家拉马克提出了自然界中生物的进化理论,为生物进化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19世纪中叶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推动了生物进化论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的时期。

20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生物学家门德尔逊提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物质基因的存在和作用。

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华生在1953年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方式,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随着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物体的组织结构、细胞功能以及生物进化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20世纪末,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生物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基因工程的出现使得生物学与工程学、医学、农业等多个领域融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生物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庞大体系。

从对生命基本规律的理论研究到利用生物技术解决人类生活和环境问题,生物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学史上大事年表

生物学史上大事年表

生物学史上大事年表公元前 384 年公元前 322 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动物进行了广泛的观察和分类,他的著作《动物志》为后来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公元 2 世纪,古罗马医生盖伦通过对动物的解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学进行了研究,但其理论中存在一些错误。

1543 年,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发表了《人体的构造》,纠正了盖伦的许多错误,开创了现代人体解剖学。

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的存在,但他观察到的只是细胞壁。

1674 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原生生物、细菌和红细胞等,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1735 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出版了《自然系统》,提出了生物分类的双名法,使生物分类更加规范化。

1838 年 1839 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动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对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1865 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1900 年,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遗传学开始迅速发展。

1928 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194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DNA 是遗传物质。

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科学家雅各布和莫诺提出了操纵子学说,阐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1970 年,科学家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为基因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3 年,科恩和博耶成功地实现了将不同来源的 DNA 片段拼接在一起,创建了第一个重组 DNA 分子,标志着基因工程的诞生。

1990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旨在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
公元1年~公元1299年
公元23~79年
●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著《自然志》(又称博物志)37卷,概述了当时所知的自然知识
和技术。

公元129~200年
●罗马医生加伦把希腊解剖知识和医学知识系统化,创立人体生理解剖学。

公元533~公元544年
●中国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来中国黄河中下游的农
业生产经验,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如粟的品种分类,作物与环境的某些关系、一些作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一些作物的性别以及人工选择的某些成就等。

公元十世纪
●中国应用活疫苗预防天花。

(整理)5公元1840年~公元1910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

(整理)5公元1840年~公元1910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840年~公元1910年公元1840年●德国化学家J.Liebig (J.李比希)出版了《Organic Chemistry in Its Application toAgriculture and Physiology》一书。

这本著作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部生物化学著作。

以此推翻了植物的“腐殖质”营养学说,创立了矿物质营养学说。

公元1844年●美国牙科医生威尔斯首次使用了麻醉剂,建立麻醉医学, 引导医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公元1848年●认识到淀粉酶的分解作用,并通过淀粉酶将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公元1848年●德国电生理学家E.H.杜布瓦-雷蒙测定了动物的肌肉与神经处于活动状态时产生的电流。

●中国植物学家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述了植物1714种,每物附图,绘图精审,有的可据以定科或目。

它基本上按李时珍的系统进行分类,不同的是取消苔草类,增加群芳类。

是19世纪中国的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公元1849~1859年●法国生理学家C.贝尔纳发现并验证了肝脏内的糖原生成作用,血管舒缩神经,胰液消化作用,箭毒与一氧化碳及其他毒物作用的性质,提出“内环境稳定”的概念。

公元1850年●德国生理学家H.von亥姆霍兹发现了肌肉收缩时形成的一种酸(乳酸);同时还测定了神经传导速度。

公元1851~1855年●法国化学家J.B.布森戈证实植物中的氮来自土壤中硝酸盐;而碳源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公元1852~1855年●德国生物学家R.雷马克与德国病理学家R.C.菲尔肖分别认识到细胞分裂的普遍性。

●法国微生物学家L.巴斯德证实乳酸发酵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

提出发酵的“活力论”。

公元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R.L.C.(R.C.菲尔肖)所著的《细胞病理学》出版,提出了“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观点,发展了细胞学说。

实际上,上述观点,早在1855年他就提出来了。

●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联合发表阐述生物进化思想的论文,《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兼论自然选择法所引起的变种和物种的存续》。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物化学与分子

公元年公元年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911年~公元1948年公元1911年●出生于波兰的美国生化学家C.芬克在英国从米糠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的抗脚气病的白色晶体,并将这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命名为维生素。

这是首次明确提出“维生素”这一概念。

●Rous P. 发现鸟类致瘤病毒。

公元1912年●英国生化学家F.G.霍普金斯用实验肯定了维生素的存在,并提出营养缺乏症的概念。

●德国生化学家O.瓦尔堡证明在细胞中有一种激活氧的呼吸酶,并发现氰化物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提出呼吸作用需要铁参加。

●提出生物氧化为脱氢作用。

●Morgan T.H.发现雄果蝇某些基因的完全连锁。

公元1913年●提出酶动力学理论。

●Sturtevant A.H.创用三点测交法并建立连锁距离的概念。

●Bridges C.B.发现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现象,确证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公元1914年●美国生化学家E.R.肯德尔分离出纯的甲状腺素。

●在英国曼彻斯特,首次利用细菌处理下水道。

●指出生物氧化由铁激活氧而来。

公元1915年●美国生物学家T.H.摩尔根和他的学生A.H.斯特蒂文特、C.B.布里奇斯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发现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现象,出版了《孟德尔遗传原理》,补充发展了孟德尔定律,提出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发现在叶绿素分子中镁离子间4个氮原子相连,而氮则分别位于4个闭环的烃链上,从而提出了镁在叶绿素分子中的地位同铁在血红素分子中的地位相当。

●英国微生物学家F.W.特沃特发现了溶菌现象。

1917年法国出生的加拿大人F.H.德埃雷尔将这种溶菌因素命名为噬菌体。

●Twort F.W.分离病毒。

●美国营养学家E.V.麦科勒姆发现维生素A,1922年E.V.麦科勒姆等又发现维生素D,并证明其与软骨病有关。

他还把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大类。

●激素与肿瘤(Hormones and cancer)激素与肿瘤(Hormones and cancer),激素可以影响一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已被我们普遍接受,然而,从最早观察到激素对一些癌症病人有益到发展成以内分泌器官为靶标的第一种药物,已经经历了一百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600年~公元1839年公元160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G.伽利略制造一台复合显微镜,并用于观察昆虫的复眼。

公元1628年●英国医生、解剖学家W.哈维所著的《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出版,建立血液循环理论,奠定了近代医学和生理学的基础。

公元166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M.马尔皮基观察到蛙肺里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公元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R.Hooke(R.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蜂窝状小室,称之为“Cell”,并发表著作《显微摄影》描述之。

公元1668年●意大利医生F.雷迪通过蝇卵生蛆的对比实验,为反对自然发生说提供了第一个证据。

公元1675年●荷兰人A.van 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公元1675年● A.van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当时分辨率最高的显微镜进行了广泛观察,发现了由种种活着的“小动物”组成的微生物世界,同时也发现了人的精子。

公元1682年●英国植物学家N.格鲁编著的《植物解学》出版,其中也包括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

公元1686年●英国博物学家J.雷所著《植物史》第一卷出版,以后继续出版第二、三卷,其中讨论了种的定义。

公元1727年●中国医学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记载,人痘接种术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医宗金鉴》(1742)介绍了痘衣、痘浆、水苗、旱苗四种方法。

据俞正燮(1775~1840)在《癸巳存稿》中记载,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俄国已派医生来学“人痘法”。

公元1735年●瑞典植物学家Linne C.V.(C.von林奈)所著的巨著《自然系统》第一版出版,首创物种二名法,把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分成纲、目、属、种,实现了植物与动物分类范畴的统一,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承认与推广。

公元1761年●科尔鲁特以早熟的普通烟草和晚熟的心叶烟草杂交获得了品质优良的早熟杂种一代。

公元1770年~公元1774年●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曲折历程。

造成这种曲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发现者本人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

因此,总结这一深刻教训,可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人类关于氧气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据史书记载,公元8世纪,中国就曾经对大气进行过研究,并把大气分为阴阳两部分。

到17世纪,罗伯特·波义耳(R.Boyle,1627-1691)在进行抽气机与燃烧实验时,发现了一些奇妙有趣的现象。

在真空中,火药环只在受热的地方才燃烧,但一通入空气,立刻全部燃烧。

这些燃烧现象,使波义耳得出结论:“空气中有一些活性物质不是被磷的烟雾消耗掉,就是被它驯化”。

这给人们以启发,那就是空气中含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体。

此后,R. 虎克(R. Hooke,1635-1703)也做了类似的燃烧实验,并得出结论,认为空气中存在一种可以溶解可燃物体自身的东西。

罗伯特·波义耳和虎克的实验,对发现氧气都是极为有益的。

只要沿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去寻找空气中那种具有活性的物质是什么?氧气就会很顺利地被发现。

但科学发现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通往客观真理的征途上,遇到任何一点障碍,都可能使科学家犹豫不前,而大大推迟科学发现的时间。

在氧气发现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燃素说”的提出。

它使一些科学家步入歧途,茫然而不能自拔。

“燃素说”是英国人乔治.恩斯特.史塔尔继承了约翰.约阿希姆.帕克的《地下的自然哲学》中的学说,并综合了各家观点,于1703年较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为完整理论的。

史塔尔认为,空气中有一种可燃的油状土,即为燃素。

史塔尔所说的燃素是“火质和火素而非火本身”,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体中,在燃烧时,快速逸出。

燃素是金属性质、气味和颜色的根源。

它是火微粒构成的火元素。

按照“燃素说”的观点,一切燃烧现象,都是物体吸收和逸出燃素的过程。

煅烧金属,燃素被释放出来,金属就变成了灰渣。

但在金属加热过程中,燃素不能自动分解,必须加进空气,将燃素吸取出来,燃烧才能实现。

18世纪初斯,这种“燃素说”的理论曾歪曲地说明了大多数化学现象。

尽管是歪曲的,牵强附会的,但在当时,却能“自圆其说”,被人们普遍地接受。

就这样,“燃素说”统治人们的思想将近一个世纪,把人们从研究和探讨燃烧原因、完全可能导致发现氧气的正确思路,引向歧途,致使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历程。

人类的科学发现,常常是经历了一段艰辛、曲折的摸索之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J.Priestley,1733-1804)又进行燃烧的实验,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得到一种新气体,这种气体既能助燃,又能支持人的呼吸。

事实上,普利斯特列已经得到了氧气,但他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气体。

普利斯特列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错误地认为,这种新气体是“无燃素的空气”。

在普利斯特列之前,瑞典化学家舍勒在加热硝酸盐的过程中,也曾得到这种气体,并发现这种气体能使点燃的蜡烛更加激烈地燃烧。

事实上,舍勒先于普利斯特列也独立地获得了氧气,但可惜,舍勒也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他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是“火气”,燃烧正是燃素与火气的结合。

就这样,由于“燃素说”的束缚,在本来已经得到氧气的情况下,还是没有发现氧气。

与此同时,拉瓦锡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又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大胆地提出这样的假设:金属锻烧,并不是放出燃素,而是与空气相结合而成新的化合物。

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就一定能从这种锻烧后的金属灰烬中再将那部分空气析出。

拉瓦锡沿着这个正确的思路,反复做了多次实验,都没有找到理想的物质。

当然,这主要是实验条件的限制。

正当拉瓦锡一筹莫展的时候,1774年普利斯特访问了巴黎。

在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向拉瓦锡介绍了他关于氧化汞加热实验的全部情况。

这使拉瓦锡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拉瓦锡沿着普利斯特列的思路,反复进行了一系列较为精确的定量实验,最后终于找到了他所要寻找的那种纯净的空气,当时他把这种纯净的空气命名为“氧气”。

就这样,经历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终于由拉瓦锡宣告了氧气的发现,从而推翻了长期统治化学领域的“燃素说”,同时,也结束了氧气发现过程中的蒙难史。

氧气的发现是化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

拉瓦锡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我叙述了空气从物质中释放出来以及空气与物质结合的全部历史后,这些(解释上的)不同就会充分显示出来。

这个目的的重要性促使我全面地从事这一工作,因为我觉得这注定要在物理学和化学上引起一次革命”。

发现氧气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发现者必须具有革命批判的锐气,冲破传统“燃素说”的迷雾,才能见到真理的曙光。

所以说,伴随着氧气的发现,必然是化学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氧气发现的过程,对我们有哪些重要的启示呢?恩格斯在谈到氧气发现时做了如下的概括:“普利斯特列和舍勒析出了氧气,但不知道他们所析出的是什么。

他们为…既有的‟燃素说…范畴所束缚‟。

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有能结出果实。

但是,当时在巴黎的普利斯特列立刻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就根据这个新事实研究了整个燃素说化学,方才发现:这种新气体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在燃烧的时候,并不是神秘的燃素从燃烧物体中分离出来,而是这种新元素与燃烧物体化合。

这样,他才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了”。

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深刻地阐明了打破“燃素说”旧观念的束缚,是结束氧气发现蒙难史的关键。

普利斯特列正是因为相信“燃素说”所以才“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尽管他已经得到了氧气,但却没有认识和发现氧气。

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与普利斯特列相反,拉瓦锡正是由于打破了“燃素说”的束缚,才成为化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发现氧气的人。

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人们发现燃烧的物体与另一物体即氧气相结合并且已取得了纯氧的时候,就把——然而也还是经过守旧化学家的长斯抗拒之后——这种伪说打破了”。

其实,拉瓦锡并不是独立地获得氧气的科学家。

普利斯特列也认为,拉瓦锡并不是独立地获得氧气的人。

可是,在化学史上这个重大突破却偏偏是拉瓦锡完成的。

这也决非偶然。

拉瓦锡较之普利斯特列、舍勒等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真正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重视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的同时,用批判的态度审查一切旧观念、旧理论,敢于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勇于排除发现氧气征途上的最大障碍——“燃素说”,所以他才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真正发现氧气的人。

氧气发现的历史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系到一个自然科学家能否建树科学勋业的关键所在。

自然科学家的主观因素,常常是加速和延缓一项重大科学发现的直接原因。

普利斯特列正是由于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使他陷入“燃素说”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尽管他已经把氧气拿到手,却未能结出果来;而拉瓦锡却能接过普利斯特列手中的氧气,重新解释燃烧,完成了化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

就是拉瓦锡已经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的时候,普利斯特列仍对拉瓦锡的氧化学说很不理解,依然固守“燃素说”不放。

这就更加有力地说明,一个自然科学家一旦被错误思想所束缚,要踏上真理的道路是多么困难啊!重温氧气发现的历史,我们更加坚信,自然科学家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唯物主义者。

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的探索中不断地获得由必然到自由的飞跃。

公元1771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用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可恢复蜡烛因燃烧而“损坏”了的空气。

公元1773年●发现尿素。

公元1777年●法国化学家A.L.拉瓦锡确认动物呼吸是一种缓慢的燃烧过程。

公元1777年●从橄榄中提出甘油。

公元1791年●意大利解剖学家L.伽伐尼证明用静电刺激蛙神经,能引起与其连接的肌肉收缩;发现了神经的电传导现象。

公元1780年●认识到呼吸即氧化作用。

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E.C.琴纳最先在欧洲采用牛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发现牛痘疫苗,实现了人体的主动免疫,使人类战胜了天花,开辟了预防传染病的道路。

公元1797年●德国胚胎学家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中,根据植物器官与鸡胚的发育,阐述了发育的渐成特性,主张后成论。

公元1798年●Malthus,T.R.发表了《人口论》,在此理论的影响下,1838年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学说。

公元1802年●法国生物学家J.B.de拉马克和德国博物学家G.特雷维拉努斯分别最先采用“生物学”(Biolog y) 这个学术术语。

公元1804年●瑞士化学家N.T.de索绪尔阐述绿色植物以阳光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形成有机物和氧的光合作用过程。

公元1805年●法国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古生物学家G.居维叶提出各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关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