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诗词鉴赏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一)《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思帝乡》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三)《秋思二首·其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裴回。
(四)《青门引·其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五)《孤雁儿·登高壮观烟霄汉》汉时关塞多胡尘,唯有鸣鸠来报春。
这边烽火连三月,那边关山到几重。
(六)《青门引·其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谁人更挑灯夜读,夜阑卧听风吹雨。
(七)《征人怨·晚来天欲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持节云中,何处见明月?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八)《杂诗·隋堤》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九)《秋思二首·其一》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延雍。
(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青门飞鸟传·送别》送君一席山程,去骨似鸟惊空。
况复秋风把家梦,吹落愁心如浪中。
(十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十三)《殷史平·饮中八仙歌》银瓶乍咽还复挑,气吞万里如虎彪。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热华光一照,跳珠乱入霜梅口。
(十四)《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高壮观潮,小桥流水人。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五)《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十六)《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十七)《金错刀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陈子昂的经典诗歌诗词赏析
陈子昂的经典诗歌诗词赏析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我在此整理了陈子昂的经典诗歌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陈子昂的经典诗歌诗词1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2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唐代〕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胸中的诗潮。
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3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唐代〕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陈子昂的经典诗歌诗词21度荆门望楚陈子昂〔唐代〕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这首《度荆门望楚》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由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2燕昭王陈子昂〔唐代〕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赏析
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赏析《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
这三十八首诗借咏物叙事抒写作者的种种感怀,反映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自然社会规律的认识,抨击了武周王朝的腐败统治,同情广大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身逢乱世、忧谗畏讥的恐惧不安和壮志难酬、理想幻灭的愤懑忧伤,以及向往隐逸、远祸全身的愿望。
许多诗篇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极富现实意义。
组诗内容充实,形式质朴,在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屈赋的比兴手法,一扫六朝浮靡习气,是作者自觉摒弃华丽辞藻,实践其诗歌革新理想的成功范例。
感遇诗三十八首作品原文其一微月生西海1,幽阳始代升2。
圆光正东满3,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其二兰若生春夏4,芊蔚何青青5。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6。
迟迟白日晚7,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8,芳意竟何成。
其三苍苍丁零塞9,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10,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11。
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12。
骨肉且相薄13,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14。
孤兽犹不忍15,况以奉君终16。
其五市人矜巧智17,于道若童蒙。
倾夺相夸侈18,不知身所终。
曷见玄真子19,观世玉壶中。
窅然遗天地20,乘化入无穷。
其六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21,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22,谁能测沈冥23。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其七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24。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25。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26。
其八吾观昆仑化27,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28。
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其九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29。
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陈子昂《感遇诗》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在日月的推移中,在秋风的吹动下,所有 的兰花和杜若都凋零了。兰花和杜若开的 时候很芬芳,那芬芳是它们的品质与心意 。它们有这么美好的心意和品质,到底完 成了没有?没有,你白白地开了,又白白 地谢了。表现了陈子昂不遇的悲哀。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感遇(其一)
我们先看题目:什么是《感遇》?中国传统上一 直很重视所谓的“知遇”,“遇”就是遇人知用 的意思——你得到一个被人了解、被人欣赏的机 会,这就是遇。
这三十八首诗之中,有的是写不遇时的悲哀,有 的是写遇了以后的不幸,还有的是写所遇何人的 问题,所以就把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在遇与不遇、 仕与隐之间的各种悲慨全写到了。
《兰若生春夏》是从物象写起的。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兰花与杜若,都属于香草,代表美好的生命、才 能和理想。他说,兰若在春天发芽长叶,到夏天 就长得很茂盛了。
在这里,他一方面用了《诗经》中比兴的传统, 一方面用了《楚辞》中美人香草的传统。不止如 此,他还用了《古诗十九首》中叠字的传统。所 以说陈子昂的复古,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兰草和杜若幽寂孤独地生于林中,有着空绝群芳 的秀色。红花开在紫色的花茎上。
这四句合在一起是说,兰若在春夏之间长得很茂 盛,它的红色的花朵是从那紫色的花茎上长出来 的。这都是在讲花的美好。接着两句,有一个突 然的转折。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迟迟白日晚,只是说一天的消逝,而“袅 袅秋风生”则是一年之将终。前面说兰若 生长在春夏之间,当春天夏天都过去后, 那袅袅的秋风吹起来了。如此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人生转眼便到了蔚何青青(jīng)。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jīng)。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huā)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感遇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是作者有感于平生所遇之事而作,涵盖面极广,大都紧扣时事,针对性极强,富有现实意义。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歌吧!感遇陈子昂【其一】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其三】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其五】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
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其六】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沈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其七】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其八】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
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其九】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
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其十】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谗说相啖食,利害纷【左口右疑】【左口右疑】。
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
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
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其十一】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
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感遇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感遇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感遇十二首》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师古而不泥古,在首联中化用了屈原《九歌》中“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的诗句,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突出了春兰生机勃勃与秋桂清雅高洁的特征。
B.颔联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C.颈联中,“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闻风”一词隐晦地点出“林栖者”指那些附庸风雅的权贵。
D.花开无主本是落寞之境,然而本诗尾联却另辟蹊径,反而说兰桂若有知觉,应该也不希求美人折花欣赏,凸显其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陈子昂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①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后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戍边的城堡。
③何摧兀:多么险峻。
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今内蒙古一带。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苍茫渺远的居所,一时感慨写下此诗。
B.戍边的堡垒险峻雄伟,士兵却战死沙场,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批评了朝廷。
C.诗人以风卷黄沙、夕阳西坠的阴沉凄凉景象,渲染了战场的悲凉气氛。
D.诗人直抒胸臆,讥刺时弊,同情兵民,言简意深,而锋芒毕露。
4.《感遇三十八首》是一组诗歌。
有人评价陈子昂的组诗紧扣时事,关切时弊。
本诗关切的“时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阐述。
唐诗解读——陈之昂之《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
唐诗解读——陈之昂之《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圣人不利己,忧济在黎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愈昏。
注:黎元:一作元元。
指黎民百姓。
黄屋:指皇帝乘坐的车子。
瑶台:美玉砌成的台。
西方化:来自西方的佛教。
云构:耸入云端的大厦。
矜:夸耀。
解读:这是陈子昂感遇诗中的感事诗。
诗中所提到的“黄屋”“瑶台”不牵涉历史事实,因而不是咏史。
武则天当政时代,由于崇拜佛教,大兴土木,耗费民财,全国各地大建寺院,给民众带来极大的负担,陈子昂的这首诗就是针对此事而发出的感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诗的前两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黎元”,指出古时圣人从不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只是将担忧民众的劳苦。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上古时期的君主尧从来不介意自己是否乘坐黄屋,但是后人对此颇有非议。
至于当年荒淫的商纣王丐造的瑶台就更不用说了。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我听说西方来的佛教本身是崇尚清静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用黄金美玉来为佛像雕刻呢?“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物,用尽山林中的木材,那些富丽堂皇的佛寺宝塔,也花费不少金银珠宝。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这些大规模的大兴土木,鬼力神工尚不能办成,更何况人力呢?这几句其实是对当局穷奢极欲的指责。
最后两句实为点题之笔,“夸愚适增累,矜智道愈昏。
”诗人实则指出当局你们这样做实在自曝其丑,不过是徒增民众的负担罢了,越是显示当局的聪明,其背后只是你们昏庸的表现。
陈子昂的这首诗意在用当年尧的节约、纣的荒淫作对比,指出当政者的昏庸,然而就是这样,陈子昂回到四川后,由于遭到武三思的迫害,而含冤死于狱中,“皆由武三思嫉怒于一时之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人。
少时家庭殷实,任侠使气。
十六岁后始发愤攻读。
684年进士及第,后授麟台正字,转升右拾遗,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诗比较分析
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诗比较分析LT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诗比较分析[摘要]初唐诗人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
其《感遇》三十八首便是其诗歌理论的实践。
而盛唐诗人张九龄罢相出荆州以后所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比兴、寄托。
语言清新秀丽,感情沉着冷静。
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风格的情操和复杂的情感体验。
[关键字]陈子昂张九龄感遇艺术特色初唐诗风承袭南朝齐梁浮艳雕琢之气。
“四杰”的出现为长久凝滞的诗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他们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种面貌。
正如杜甫《戏为六绝句》中说道:“王杨卢骆当时体。
”[1] 初唐诗风的根本转变是由陈子昂完成的。
他像一位豪情壮志的战士,用革新的诗歌思想与艺术的诗歌语言,影响其后的诗人。
以下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他的理论主张与诗歌创作。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理论上他主张“风骨兴寄”。
在诗歌创作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即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其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便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实践运用。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
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与玄虚构思,因此一首有一首的思想。
如《感遇》其一:“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2] 在诗中,诗人以“兰若”自比,借花草在秋风中的凋零悲叹自己的芳华流逝,以表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不能及时有所作为的苦闷。
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再如《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徇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3] 是指斥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
朝臣中往往有一言失慎而被杀者,以至人人自危的这种现象的。
另外,在《感遇》诗中,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
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原文及赏析
感遇三十八首[唐]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作品赏析【注释】: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
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
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
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
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出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
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
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由夏入秋,白天渐短。
“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
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二首。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
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
《感遇(第三十五)》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第三十五)》陈子昂唐诗鉴赏【原文】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卅五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赏析】此诗作于垂拱二年(686)诗人《乔知之北征叛乱的突厥同罗、仆固时。
这是诗人第一次出征边塞,尽管时间不长,未经年而归,但他亲眼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更激发了抗敌报国之心,因此向武则天呈上了《为乔补胸论突厥表》、《上西蕃边州它危事三条》等卓有成见地的书表,陈言边塞将领腐败,“至将不选,士卒不练”,“故猛阵对寇,未尝不先自溃散,遂使夷狄乘利”,并警告当权者:“匈奴不灭,中国未可安卧!”(见《为乔补阙论突厥表》同时又赋此诗抒怀。
它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自己从军的所见所感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是一箴言志的杰作。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上二句直截了当,叙述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志向。
诗人本是梓州射洪富豪之子,少年任侠,年十八,尚未知书。
后闭门苦读,终于成才。
(见《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这两句诗,坦率真切,朴实感人。
下二句,继而概述学成本领后的报国从军之举。
所谓“感时”,是指自己受到贞观以来几十年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激励。
“拔剑起蒿菜”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少年豪杰的形象,英气逼人,威风凛凛,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常常以宝剑作为壮志的象征。
但这里的“拔剑”,不但象征胸怀志气,而且是实指武事,即自己的万里从军之举。
在这一段里,诗人叙事详略得当,剪裁颇见匠心。
本来,他自拔干“蒿莱”(草野、民间),中进士之后,曾被武后赏识,任麟台正字等职,参预朝政。
但作者对这些一概略去,直写从军。
显然诗人更为看重这次从军。
这样写,也为下文专写军中生活和感受作了铺垫。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这一段先概括叙事,接着即事抒情,境界苍凉阔远,悲壮激越。
其中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又饱蘸着诗人的激情壮志,前二句用对偶,“西”与“北”,方位相对,表明征程辽远,纵横于祖国西北边塞。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感遇诗三十八首》。
这部诗集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在囚禁期间创作的,他因被陷害而被贬为琼州刺史,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辛酸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和人生的变迁,也对社会现实和人性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诗集以其独特的感慨和深邃的意境而吸引了无数读者。
诗集中有许多描绘了陈子昂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陈子昂对于这些不公的反思。
《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每一首诗都是陈子昂内心感慨的抒发,诗人以深沉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他用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对于命运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改变社会不公的渴望。
这部诗集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社会意识的觉醒。
陈子昂通过诗歌,唤起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鼓励人们积极改变不公的现象,追求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诗集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想的启示和社会意识的唤醒。
总之,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是一部充满个人情感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诗集。
它通过深沉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这部诗集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社会意识的觉醒,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遇》陈子昂唐诗鉴赏
《感遇》陈子昂唐诗鉴赏感遇(其三)陈子昂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陈子昂诗鉴赏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春,金微州(今蒙古*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
同年四月,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
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
从首句的“苍苍丁零塞”可知,它作于其年五月唐*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之后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
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
对于近处的“亭堠”(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
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
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主将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
由此可知,本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
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的黄昏景*: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
这*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
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
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
“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激愤*切,发人深省。
.举例说明陈子昂感遇诗的特点。
陈子昂的《感遇诗》是一首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长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抒发感叹之情:《感遇诗》以感慨世事变迁、人生无常为主题,通过诗人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百态的深刻感慨。
诗中以诗人自身的亲身经历,借古喻今,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2. 哲理思考与人生观:诗中融入了一些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人通过描绘生死离别、昔日荣华与今日贫困等情境,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俗的虚幻,展示了对人生真谛的思索。
3. 感情真挚而深沉:陈子昂的《感遇诗》流露出深切的感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中透露出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生活困境的忧虑,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感叹。
4. 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感遇诗》运用了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
诗句之间的韵律和节奏感流畅,使整首诗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
综上所述,陈子昂的《感遇诗》以感慨世事变迁、人生无常为主题,通过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人生的思考。
诗中运用简练而有力的语言,展示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和独特的思想观点。
陈子昂感遇诗的主要内容
陈子昂感遇诗的主要内容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感遇·其一》是一首写景抒怀
的诗篇,表现了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的感慨和情感体验。
这首诗的
主要内容可以分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诗人的感受两个方面。
首先,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诗人通过描绘春风、春水、春
草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通过对春风和明月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
春天的向往和期盼。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之情。
其次,诗中表现了诗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诗人通过对春天景
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慨。
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
使金樽空对月”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借助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
的期盼,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陈子昂的《感遇·其一》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和
对自己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情感体验,
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诗词鉴赏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九
唐代:陈子昂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注释
陈子昂共写有《感遇》诗三十八首,此篇是其第十九。
圣人:指贤君。
忧:忧患。
济:接济。
元元:百姓。
黄屋:车名,古帝王所乘,车盖用黄缯作里子。
瑶台:用玉石装饰的台子。
安可论:更不必说。
西方化:指佛教的教化。
弥:更。
敦:敦厚,淳厚。
穷:穷尽,耗尽。
云构: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群。
夸愚:指如此劳民伤财以夸耀的行为实际上很愚蠢。
适:只。
累:即“物累”,佛道二家视不能超然物外的行为为“物累”。
鉴赏
武则天当政时期,搜刮民财,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佛寺。
佛寺的规模超过宫阙。
崇佛的工程兴起以后,每天要役使上万人,国
库耗竭,民不聊生。
诗人对此义愤填膺,禁不住把怨刺之笔直接指出了武则天,尖锐
地讽刺和揭露武则天崇奉佛教,劳民伤财的荒唐行径,有如痛斥弊政
的檄文。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用诗来议论时弊。
与诗人多次向武则天上呈
的那些批评朝政得失的奏章大不相同,它所谈的虽然也是政治、社会
问题,但不同于一般直陈其事的政论文,它既是政论,但又首先是诗,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开头四句标举懦家仁政爱民的思想,抨击武则天生事扰民的行为。
借上古“仁德”之君来讽诫当代胡作非为的君主是中国古代诗歌习用
的传统手法。
所以陈子昂开宗明义地为全诗立论:上古道德之君从来
不为一己谋利,而是处处关怀和扶助善良的平民百姓。
接着三、四两句引出古代的贤君与暴君的例子,实行正反对比。
诗人以恳切而激烈的语气向当代统治者进言:尧一向以节俭著称,乘
坐考究的车子决不是他所愿意;你大周皇帝本该励精图治,不去学习
万代称颂的圣君尧,难道还去效法那亡国之君商纣王建造瑶台的奢侈
行为吗?这里引入了具体的历史人物和有代表意义的事物(“黄屋”
与“瑶台”),避免枯燥地直接说理。
因而使议论具有了形象性,富
有情韵,增强了感染力与说服力。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诗人
援引佛教主张清净慈悲的教旨,指出崇佛者穷金玉、兴土木、残生灵,恰恰是悖离了佛家的本意。
这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有理有据
地否定了当事者为自己辩解的借口。
武则天是代李姓皇帝而立,建立
武周政权的,她执政后急于欺骗民心,让百姓相信大周是“天命”所归。
于是奸佞小人趁机而起,投其所好,伪造符箓图谶,宣扬这位女
主是西方弥勒佛转世,这正迎合了武则天的迷信心理和政治需要。
此后,兴建佛寺之风愈演愈烈。
陈子昂针对此驳斥道:来自西方的佛教,本以清净慈悲为主,愈是清净愈见佛道的尊严;自称崇佛的人为什么
反而要违背佛道,大兴土木,用金玉塑像造庙这种奢侈行为作为对爱
好清净的佛的尊奉呢?这是全诗的第二处反问。
这个反问,比第一个反问更为有力。
如果说,前一个反问中还带
有劝导的成分,那末这个反问就完全是怒斥了。
这个怒斥,揭穿了崇
佛者的虚伪。
“奈何”一词诘难有力,使对方没有辩解的余地。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以严格的工对对新建的座座佛寺的
宏伟规模与奢华布局实行充分的描绘。
为了建造高耸云霄的庙宇寺院而将山林砍伐开采殆尽,为了做成
金碧辉煌的图案花纹而搜尽了民间的珍珠宝物,给人民带来很大的苦难。
这里只写建筑物的巨大耗费,而将百姓所以而遭受的深重苦难留
给读者去想象和补充。
接下去“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二句仍是
对偶,但已由实化虚,从前面的描写重新转入议论。
两句大意是:这
些宏大精丽的巧妙工程,看来连鬼神也难以建成,人怎么竟把它们建
成了呢?言外之意是:这些,耗费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和生命。
这是全
诗浩繁的工程对统治者倒行逆施的第三处反问。
这个反问由第一处的
劝导和第二处的申斥,上升为愤激的控诉了。
诗的最末二句:“夸愚
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是警告统治者向“愚民”夸示宗教排场,足
以造成无穷的后患;玩弄聪明的结果,徒然劳民伤财,使政治更加昏乱。
这个结尾正面着笔,慷慨陈辞,说服力极强。
以批判昏乱之“道”来呼应开头所歌颂的古圣人之“道”,使得篇章结构严密,说理透辟,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