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金属工艺的名词解释

金属工艺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强度——强度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屈服点----开始出现微量的塑性变形的应力。

抗拉强度----断裂之前所受最大应力。

塑性——塑性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

塑性指标用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来表示。

δ、ψ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

硬度——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的一个指标。

布氏硬度----HBS(钢球)HBW(合金球)-----数值+字符+直径/载荷/时间洛氏硬度---- HRA与HRC(金刚石顶角为120°的圆锥体)HRB(钢球)维氏硬度----HV向对面间为136°的正四棱锥金刚石韧性——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韧性。

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无限多次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晶体——指其组成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呈规则排列的物质晶格——抽象地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形式的空间几何格子,称为晶格。

晶胞——组成晶格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单晶体—一块晶体内部的晶格位向(即原子排列的方向)完全一致,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许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称为多晶体。

晶界—一将任何两个晶体学位向不同的晶粒隔开的那个内界面称为晶界。

晶粒—一多晶体材料内部以晶界分开的、晶体学位向相同的晶体称为晶粒。

结晶—一通过凝固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包含晶核的形成与晶核的长大)。

变质处理—一在浇注前,将少量固体材料加入熔融金属液中,促进金属液形核,以改善其组织和性能的合金—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材料。

组元—一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相—一在一个合金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并与该系统的其余部分以界面分开。

组织—一金属及其合金内部涉及晶体或晶粒的大小、方向、形状、排列状况等组成关系的构造情况。

固溶体——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型的固态金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金属工艺学.doc

金属工艺学.doc

金属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研究有关制造金属机件的工艺方法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它主要研究:各种工艺方法本身的规律性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相互联系;金属机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和结构工艺性;常用金属材料性能对加工工艺的影响;工艺方法的综合比较等。

研究在机械制造中金属材料(或坯料、半成品等)的冶炼、铸造、锻压、焊接、金属热处理、切削加工、机械装配等的工艺过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另有相关书籍。

目录编辑本段2.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纯金属的晶体结构,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冷却曲线和过冷度。

晶粒、晶界、晶格、晶胞、晶面的概念。

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3.合金的相结构与相图合金的相结构。

二元合金相图的概念。

4.铁碳合金铁碳合金相图中的相、特性点和特性线。

典型铁碳合金的组织转变。

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5.钢的热处理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目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钢的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6.常用钢材含碳量和常存元素对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钢的分类、牌号和用途。

(二)铸造1.铸造的实质、特点及应用范围。

铸造方法分类。

2.合金铸造性能充型能力和流动性的概念。

充型能力和流动性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影响充型能力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提高充型能力和流动性的主要措施。

收缩的概念。

铸造应力、收缩对铸件质量的影响。

缩孔、缩松、变形、裂纹等铸造缺陷的形成机理和防止措施。

3.常用合金铸件及其生产灰铸铁件:灰铸铁的分类、牌号、组织和性能特点及应用。

铸铁的石墨化。

孕育处理。

灰铸铁件的生产特点。

球墨铸铁件:球墨铸铁的分类、牌号、组织和性能特点及应用。

球墨铸铁件的生产工艺和铸造工艺特点。

可锻铸铁件:可锻铸铁的分类、牌号、组织和性能特点及应用。

可锻铸铁件的制造过程和铸造工艺特点。

蠕墨铸铁件和合金铸铁件。

铸铁的熔炼:冲天炉的工作原理。

铁水温度和化学成分的控制。

铸钢件、铜合金铸件和铝合金铸件生产。

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

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

金属工艺学–机械制造基础1. 简介金属工艺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和成形过程的学科,是机械制造的基础。

机械制造是以金属工艺学为基础,通过金属的加工和成形,将原材料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的零件或产品。

本文将介绍金属工艺学在机械制造中的基础知识和常用工艺。

2. 金属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是机械制造中常用的材料之一,根据其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将金属材料分为以下几类:•铸铁:主要由铁、碳和硅组成,具有良好的铸造性和机械性能。

•钢:主要由铁和碳组成,含有较低的碳含量,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

•不锈钢:在钢中添加铬和其他合金元素,提高抗腐蚀性能。

•铝合金:主要由铝和其他合金元素组成,具有低密度和良好的强度。

不同的金属材料适用于不同的机械制造需求,选择适合的材料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至关重要。

3. 金属加工工艺金属加工工艺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工艺将金属材料加工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过程。

在机械制造中常用的金属加工工艺包括:3.1 切削加工切削加工是通过在工件上施加相对运动的切削刃,从工件上削除材料来达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

常用的切削加工工艺包括:•铣削:使用铣刀在工件上进行旋转切削,常用于平面、曲面和沟槽的加工。

•钻削:使用钻头在工件上进行切削,常用于孔的加工。

•镗削:使用镗刀在工件上进行切削,常用于加工内孔和外圆。

3.2 成形加工成形加工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和塑性加工来达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

常用的成形加工工艺包括:•锻造:将金属材料置于锻压机上,通过施加压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常用于制造零件和工件。

•压铸:将熔融的金属注入到铸型中,通过压力使其充满整个型腔,并冷却固化,常用于大批量、复杂形状的零件制造。

•深冲:将金属材料放置在冲压机上,通过冲击或压力的作用使其在模具中发生塑性变形,常用于制造薄壁零件。

3.3 焊接加工焊接加工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金属材料熔化或塑性加工后,使其连接在一起的加工方法。

常用的焊接加工工艺有:•电弧焊:通过产生电弧在金属接头上加热,使其达到熔化状态,然后冷却固化。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材料:以用来制造有用的构件、器件或物品等的物质。

同素异晶转变:同一种金属元素在固态下由于温度的改变而发生晶体结构类型变化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晶转变。

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固溶体:当合金组元之间以不同比例相互混合后,若形成的固相晶体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相同,这种相称为固溶体。

金属间化合物:一类不仅具有金属键,而且具有共价键的金属化合物,不仅有金属的特性,还具有陶瓷的性能。

机械混合物:由纯金属、固溶体、金属化合物这些合金的基本相按照固定比例构成的组织称为机械混合物。

铁素体:若碳原子溶于α-Fe中形成间隙固溶体,原子排列仍为体心立方点阵,该结构为铁素体,用F或α表示。

奥氏体:若碳原子溶于γ-Fe中形成间隙固溶体,原子排列仍为面心立方晶体结构,该结构为奥氏体,用A或γ表示。

渗碳体:渗碳体是铁和碳的化合物,碳的质量分数为6.69%,晶体结构复杂,呈复杂斜方晶体结构。

珠光体:奥氏体的共析体γ(F+Fe3C)称为珠光体,用P表示。

高温莱氏体:低温莱氏体:共晶转变:合金系中某一定化学成分的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由液相中结晶出两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的过程称为共晶转变。

共析转变:两种以上的固相新相,从同一固相母相中一起析出,而发生的相变,称为共析转变。

热处理:热处理是指将材料在固态下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并以适当的速度冷却至室温,以改变材料的内部组织,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

退火:退火是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随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一定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叫淬火。

回火:回火是将淬火后的钢加热到A1以下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置于空气或水等介质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总是在热处理之后进行。

2021年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2021年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To manage less is to manage well.简单易用轻享办公(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1:铸造性(可铸性):指金属材料能用铸造的方法获得合格铸件的性能。

铸造性主要包括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

流动性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模的能力,收缩性是指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程度,偏析是指金属在冷却凝固过程中,因结晶先后差异而造成金属内部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

2:可锻性:指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

它包括在热态或冷态下能够进行锤锻,轧制,拉伸,挤压等加工。

可锻性的好坏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

3:切削加工性(可切削性,机械加工性):指金属材料被刀具切削加工后而成为合格工件的难易程度。

切削加工性好坏常用加工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允许的切削速度以及刀具的磨损程度来衡量。

它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导热性及加工硬化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通常是用硬度和韧性作切削加工性好坏的大致判断。

一般讲,金属材料的硬度愈高愈难切削,硬度虽不高,但韧性大,切削也较困难。

4:焊接性(可焊性):指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能。

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形成焊接缺陷的敏感性,二是使用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用性。

5:热处理(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

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 ~ 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

金属工艺学概念(热加工)

金属工艺学概念(热加工)

金属工艺学概念大全1.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又称机械性能,是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

2.强度:强度是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3.塑性:塑性是金属材料在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4.硬度:金属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划痕的能力称为硬度。

5.韧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吸收的变形能量称为韧性。

6.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某应力下可经受无数次应力循环仍不发生疲劳断裂吧,此应力值称为材料的疲劳强度。

7.过冷: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这种现象称为“过冷”。

8.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9.同素异晶转变:随着温度的改变,固态金属的晶格也随之改变的现象称为同素异晶转变。

10.固溶体:溶质原子熔入溶剂晶格仍保持溶剂晶格类型的金属晶体,称为固溶体。

11.奥氏体:碳熔入中形成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呈面心立方晶格,以符号A表示。

12.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珠光体,用符号P或(F+Fe3C)表示。

13.莱氏体:①高温莱氏体: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高温莱氏体。

②低温莱氏体:高温莱氏体冷却到727o C以下时,将转变为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P+Fe3C),称为高温莱氏体。

14.钢的热处理:钢的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工艺。

15.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保温,然后随炉或埋入灰中使其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16.正火: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以上30-500C(亚共析钢)或Ac cm以上30-500C(过共析钢),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17.淬火:淬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0C, 保温后在淬火介质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的热处理工艺。

18.回火:将淬火的钢重新加热到Ac1以下某温度,保温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19.调质处理:淬火并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处理。

金属工艺学课件

金属工艺学课件
分类
热处理技术可以分为退火、淬火、回火等多种方式。
应用
热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是提高金属性能和 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
05
金属工艺学的未来发展
新材料的应用
轻质金属材料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轻质金属材料如 钛合金、铝合金等在金属工艺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高性能金属材料
80%
医疗器械
金属工艺学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 用也十分重要,如人工关节、心 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的制造。
02
金属材料的性质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01
02
03
04
导热性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可以用于制造各种散热器、加 热器等。
导电性
金属材料是电的良导体,广泛 用于电线、电缆等电气产品的 制造。
密度
金属材料的密度较大,质地较 重,具有较高的质量感和稳定 性。
智能制造技术
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 的智能化和柔性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精密加工技术
利用高精度机床和加工工具,实现金属零件的高 精度加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01
绿色制造技术
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 排放等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环 保和可持续发展。
金属工艺学的重要性
金属工艺学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医疗器械等领域 具有广泛应用,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属工艺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金属工艺
早在公元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金属,如铜、铁等, 用于制造工具和武器。
工业革命时期的金属工艺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金属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 各种新的加工技术不断涌现。

金属工艺学造型工艺

金属工艺学造型工艺

建筑与装潢
新材料研发
金属材料在建筑和装潢领域的应用也很多 ,如门窗、栏杆、吊顶、楼梯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越 来越广泛,如钛合金、镍基合金等高性能 金属材料在医疗、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02
金属材料基础
金属材料的分类与特性
01
02
03
04
金属材料的分类:钢铁、 有色金属、贵金属等。
金属材料的特性:硬度、 强度、韧性、塑性、耐 腐蚀性等。
焊接工艺
熔化焊
通过加热至熔化状态使金属之间连接起来的 工艺,包括电弧焊、气焊和激光焊等。
压力焊
通过施加压力使金属之间连接起来的工艺, 如电阻焊和摩擦焊等。
钎焊
利用熔点低于母材的钎料作为连接媒介,将 母材连接起来的工艺。
真空焊接
在高真空环境下进行焊接,可以减少杂质和 气体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切削加工工艺
将淬火后的金属材料加热到适 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
缓慢冷却至室温。
03
金属造型工艺技术
铸造工艺
砂型铸造
利用砂型进行金属成型的工艺,适用于各种 形状和大小的铸件。
压力铸造
利用高压将金属注入模具,实现快速成型且 表面质量高。
熔模铸造
通过制作蜡模并涂挂耐火材料,然后进行熔 化和浇注成型的工艺。
离心铸造
金属工艺学特点
金属工艺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科学、 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并且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优化加工工艺。
金属工艺学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金属工艺
早在公元前,人类就开始使用金属材 料制作工具、武器和饰品等,如青铜 器、铁器等。
近代金属工艺
现代金属工艺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第二篇铸造1、铸造:将液态金属浇注到铸型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一定形状、尺寸与性能得毛坯或零件得成形方法,称为铸造。

2、充型:液态合金填充铸型得过程,简称充型、3、液态合金得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准确、轮廓清晰铸件得能力,称为液态合金得充型能力、4、合金得流动性:液态合金本身得流动能力、5、逐层凝固:纯金属或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因不存在液、固并存得凝固区,故断面上外层得固体与内层得液体由一条界线清楚地分开。

随着温度得下降,固体层不断加厚、液体层不断减少,直达铸件中心,这种凝固方式称为逐层凝固、6、糊状凝固:如果合金得结晶温度范围很宽,且铸件得温度分布较为平坦,则在凝固得某段时间内,铸件表面并不存在固体层,而液、固并存得凝固区贯穿整个断面。

由于这种凝固方式与水泥类似,即先呈糊状而后固化,故称糊状凝固。

7、中间凝固:大多数合金得凝固介于逐层凝固与糊状凝固之间,称为中间凝固方式、8、收缩:合金从浇注、凝固直至冷却到室温,其体积或尺寸缩减得现象,称为收缩。

9、缩孔:集中在铸件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容积较大得孔洞。

10、缩松:分散在铸件某区域内得细小缩孔,称为缩松。

11、顺序凝固: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得厚大部位通过安放冒口等工艺措施,使铸件远离冒口得部位先凝固;然后就是靠近冒口部位凝固;最后才就是冒口本身得凝固。

第三篇金属塑性加工1、金属塑性加工:利用金属得塑性,使其改变形状、尺寸与改善性能,获得型材、棒材、板材、线材或锻压件得加工方法。

2、锻造:在加压设备及工(模)具得作用下,使坯料、铸锭产生局部或全部得塑性变形,以获得一定几何尺寸、形状与质量得锻件得加工方法。

3、冲压:使板料经分离或成形而得到制品得工艺统称、4、挤压:坯料在封闭模腔内受三向不均匀压应力作用下,从模具得孔口或缝隙挤出,使之横截面积减小,称为所需制品得加工方法。

5、轧制: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在旋转轧辊得压力作用下,产生连续塑性变形,获得所要求得截面形状并改变其性能得方法。

金属工艺学_名词解释

金属工艺学_名词解释

金属工艺学_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其尺寸、形状、相互位置等参数的实际数值与其理想数值相符合的程度;加工误差是指零件在加工后,其尺寸、形状、相互位置等参数的实际数值与理想数值之间的变动量。

2、正接法与反接法正接:焊件接弧焊机的正极,焊条接其负极;反接:焊件接弧焊机的负极,焊条接其正极。

3、顺铣和逆铣顺铣:铣刀旋转方向与工件进给方向相同;逆铣:铣刀旋转方向与工件方向相反。

4、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它在受各种外力作用时所反映出来的性能,如强度、硬度、塑性、冲击韧度、疲劳强度等。

5、工序、安装与工步工序是指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一组零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它是工艺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安装生产计划的基本单元;安装是指在一次装夹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工步是指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及切削用量均保持不变时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6、手弧焊的焊接工艺参数焊接工艺参数是指焊接时为了保证焊接质量,提高生产率,而选定的物理量的总称;手弧焊的焊接工艺参数主要包括:焊条直径、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电弧长度和焊接层数。

7、切削用量切削加工中与切削运动直接相关的三个主要参数是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吃刀量,通常把这三个要素称为切削用量的三要素。

8、磨削外圆的纵磨法、横磨法和深磨法纵磨法是工件随工作台纵向往复运动,即纵向进给,每个行程终了时砂轮作横向进给一次,磨到尺寸后,进行无横向进给的光磨行程,直到火花消失为止;横磨法是工件不作纵向进给,砂轮以缓慢的速度连续或断续地向工件作横向进给,直到加工完毕;深磨法是利用砂轮斜面完成粗磨和半精磨,最大外圆完成精磨和修光,全部磨削余量一次完成。

9、弹性、冲击韧度和疲劳强度材料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当外力去除后能恢复其原来形状的性能叫做弹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在断裂前单位面积上的冲击吸收功,称为冲击韧度;材料在无数次重复交变载荷作用下不致引起断裂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金属工艺学论文

金属工艺学论文

金属工艺学论文引言金属工艺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和成型过程的科学,通过对金属的加工和成型方式的研究,提高金属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本论文将着重介绍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金属工艺学的基本概念金属工艺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和成型过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是金属工艺学的基础。

通过研究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界、孪晶、金属间化合物等结构特征,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2. 金属加工工艺金属加工工艺是指将原始金属材料经过一系列的加工步骤,最终获得具有所需形状和性能的金属制品的过程。

金属加工工艺包括锻造、压力加工、铸造、焊接、切削、热处理等工艺方法。

3. 金属成型工艺金属成型工艺是指通过对金属材料施加力量,使其发生塑性变形,最终获得所需形状和性能的金属制品的过程。

金属成型工艺包括拉伸、压缩、弯曲、冷却等。

4. 金属工艺学的评价方法金属工艺学的评价方法包括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观察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评价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等性能,研究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金属工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金属工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设计和进行金属加工和成型实验,获得金属工艺学的相关数据和结果,从而验证和推论金属工艺学的理论和模型。

通过不同的实验设计和测试方法,可以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和成型过程中的变形机制、失效机理等。

2. 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通过建立和发展金属工艺学的理论和模型,揭示金属材料的加工和成型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理论研究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等方法,探究金属材料的力学行为、热行为等。

三、金属工艺学的应用领域金属工艺学的研究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机械制造金属工艺学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金属工艺学

金属工艺学

工艺: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装配或热处理使之成为产品的方法与过程。

金属工艺学:研究制造金属机件的工艺方法得综合性技术学科。

金属材料的性能:1.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在受外力作用时所反映出来的性能。

强度、刚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

2.物理、化学性能3.工艺性能:铸造性能:流动性、收缩性;可锻性:塑性、变形抗力;焊接性:接合性能、使用性能;切削加工性。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物质。

化学元素或稳定化合物。

相:在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他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液相:在液态下,大多数合金的组元都能相互溶解成为均匀液体,故只有一个相称为液相。

纯金属:一般有光泽,易导电和传热有延展性的一类物质。

固溶体:在合金结晶时所形成的固相晶体结构与合金的某一组元晶体结构相同的固相。

金属化合物:在合金结晶时所形成的固相晶体结构与合金的各组元晶体结构均不相同的固相08优质碳素钢中的低碳钢冲压件45优质碳素钢中的中碳钢小轴T10A碳素工具钢手工锯条Q235碳素结构钢螺栓Q345常用低合金结构钢桥梁构件W18Cr4V高速钢车刀头20CrMnTi合金渗碳钢汽车变速箱齿轮60Si2Mn合金弹簧钢弹簧HT200普通灰铸铁机床床身QT600-2球墨铸铁小型内燃机曲轴ZGMn13耐磨钢坦克履带KTH370-12黑心可锻铸铁建筑扣件钢的热处理:把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不同的速度冷却,从而改变钢的组织和性能的操作。

普通热处理:1.退火:将刚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后,缓慢冷却,以获得达到或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

2.正火:将钢加热至Ac3或Accm以上30-50度,保温一定时间出炉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3.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或Accm以上30-50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快冷到Ms以下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工艺。

金属工艺学(3篇)

金属工艺学(3篇)

第1篇一、引言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性能改进的学科。

它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建筑等领域。

金属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表面处理以及性能评价等。

本文将从金属工艺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工艺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金属工艺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 定义金属工艺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性能改进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属材料的制备:包括金属的熔炼、铸造、烧结等。

(2)金属材料的加工:包括金属的轧制、锻造、挤压、拉伸、剪切等。

(3)金属材料的成型:包括金属的弯曲、卷边、焊接、粘接等。

(4)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包括金属的腐蚀、磨损、氧化、涂层等。

(5)金属材料的性能评价: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2. 发展历程金属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对金属的利用。

以下为金属工艺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人类开始利用天然金属,如铜、金、银等,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成型。

(2)青铜器时代:人类掌握了铜、锡合金的熔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青铜器。

(3)铁器时代:人类学会了铁的冶炼和锻造技术,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4)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金属工艺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出现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

(5)现代:金属工艺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出现了各种新型金属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

三、金属工艺学的主要工艺方法1. 熔炼与铸造熔炼是将金属原料加热至熔化状态,使其成为液态金属。

铸造是将熔融金属浇注到预先设计好的模具中,冷却凝固后得到所需的金属制品。

2. 轧制与锻造轧制是将金属坯料通过轧机进行压缩和变形,使其厚度、宽度、长度等尺寸发生变化。

锻造是将金属坯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进行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3. 挤压与拉伸挤压是将金属坯料通过挤压机进行塑性变形,使其厚度、宽度、长度等尺寸发生变化。

金属工艺学

金属工艺学

金属工艺学引言金属工艺学是研究金属在工艺过程中的性质和加工方法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金属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材料,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需要使用金属制品,例如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电子等。

因此,理解金属工艺学对于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金属的分类根据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不同,金属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金属包括铁、铜、铝、锌等。

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电导率、熔点、硬度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金属在工艺过程中的使用方式和加工方法。

金属的加工方法金属的加工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可塑性加工、断裂性加工和焊接。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加工方法。

可塑性加工可塑性加工是指通过力的作用将金属材料变形成所需形状的一种加工方法。

常见的可塑性加工方法包括锻造、压力加工和挤压。

锻造是一种将金属材料加热至高温后,通过锤击或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的加工方法。

压力加工是将金属材料置于两个模具之间,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的加工方法。

挤压是指将金属材料通过挤压机器,使其通过模具形成所需的形状。

断裂性加工断裂性加工是指通过撕裂或切割金属材料将其变形成所需形状的一种加工方法。

常见的断裂性加工方法包括剪切、冲压和锯切。

剪切是通过剪切机或剪刀将金属材料剪断成所需的形状。

冲压是通过冲床和模具将金属材料冲压成所需的形状。

锯切是使用锯片将金属材料切割成所需的形状。

焊接焊接是将两个金属材料通过热源加热至熔点后,使其熔化并流动到一起的加工方法。

焊接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电弧焊、气焊、激光焊等。

焊接通常用于将两个金属材料连接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结构。

金属的表面处理除了加工方法外,金属的表面处理也是金属工艺学中的重要内容。

金属的表面处理可以改变其外观、耐腐蚀性和精度。

常见的金属表面处理方法有抛光、喷涂、电镀等。

抛光抛光是通过研磨和打磨等步骤,使金属表面变得光滑并提高装饰效果的方法。

抛光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磨材料和设备进行,常见的研磨材料有砂纸、砂轮和砂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第二篇铸造
1、铸造:将液态金属浇注到铸型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成形方法,称为铸造。

2、充型:液态合金填充铸型的过程,简称充型。

3、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准确、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称为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

4、合金的流动性:液态合金本身的流动能力。

5、逐层凝固:纯金属或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因不存在液、固并存的凝固区,故断面上外层的固体和内层的液体由一条界线清楚地分开。

随着温度的下降,固体层不断加厚、液体层不断减少,直达铸件中心,这种凝固方式称为逐层凝固。

6、糊状凝固:如果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很宽,且铸件的温度分布较为平坦,则在凝固的某段时间内,铸件表面并不存在固体层,而液、固并存的凝固区贯穿整个断面。

由于这种凝固方式与水泥类似,即先呈糊状而后固化,故称糊状凝固。

7、中间凝固:大多数合金的凝固介于逐层凝固和糊状凝固之间,称为中间凝固方式。

8、收缩:合金从浇注、凝固直至冷却到室温,其体积或尺寸缩减的现象,称为收缩。

9、缩孔:集中在铸件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容积较大的孔洞。

10、缩松:分散在铸件某区域内的细小缩孔,称为缩松。

11、顺序凝固: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通过安放冒口等工艺措施,使铸件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的凝固。

第三篇金属塑性加工
1、金属塑性加工:利用金属的塑性,使其改变形状、尺寸和改善性能,获得型材、棒材、板材、线材或锻压件的加工方法。

2、锻造:在加压设备及工(模)具的作用下,使坯料、铸锭产生局部或全部的塑性变形,以获得一定几何尺寸、形状和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

3、冲压:使板料经分离或成形而得到制品的工艺统称。

4、挤压:坯料在封闭模腔内受三向不均匀压应力作用下,从模具的孔口或缝隙挤出,使之横截面积减小,称为所需制品的加工方法。

5、轧制: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在旋转轧辊的压力作用下,产生连续塑性变形,获得所要求的截面形状并改变其性能的方法。

6、拉拔:坯料在牵引力作用下通过模孔拉出,使之产生塑性变形而得到截面小、长度增加制品的工艺。

7、塑性变形:当外力增大到使金属的内应力超过该金属的屈服点后,即使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
消,金属的变形也不完全恢复,而产生一部分永久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8、金属的可锻性:材料在锻造过程中经受塑性变形而不开裂的能力。

9、应变速率:应变对时间的变化速率。

10、自由锻:只用简单的通用性工具,或在锻造设备的上、下砧间直接使坯料变形而获得所需的几何形状及内部质量锻件的方法。

由于坯料在两砧间变形时,沿变形方向可自由流动,故称自由锻。

11、模锻:利用锻模使坯料变形而获得锻件的锻造方法。

12、余块:为了简化零件的形状和结构,便于锻造而增加的一部分金属。

13、机械加工余量:成形时为了保证机械加工最终获得所需的尺寸而允许保留的多余金属。

14、锻造公差:锻件名义尺寸的云寻变动量。

15、分模面:上、下模或凸、凹模的分界面。

16、模锻斜度:为了使锻件易于从模膛中取出,锻件与模膛侧壁接触部分需要带一定斜度,锻件上的这一斜度称为模锻斜度。

17、模锻圆角:模锻间中断面形状和平面形状变化部位棱角的圆角和拐角处的圆角。

18、分离工序:使坯料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相互分离的工序。

19、冲裁:利用冲模将板料以封闭的轮廓与坯料分离的一种冲压方法。

20、落料:利用冲裁取得一定外形的制作或坯料的冲压方法。

21、冲孔:将材料以封闭的轮廓分离开来,获得带孔的制件的一种冲压方法。

22、废料:冲孔中的冲落部分。

23、变形工序:使坯料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产生位移而不破裂的工序。

24、拉深:变形区在一拉一压的应力作用下,使板料(浅的空心坯)成形为空心件(深的空心件),而厚度基本不变的加工方法。

25、弯曲:将板料、型材或管材在弯矩作用下弯成具有一定曲率和角度的制件的成形方法。

26、翻边:在坯料的平面部分或曲面部分的边缘,沿一定曲线翻起竖立直边的成形方法。

27、成形:利用局部塑性变形使坯料或半成品获得所要求形状和尺寸的加工过程。

28、精密模锻:在模锻设备上锻造出形状复杂、高精度锻件的锻造工艺。

29、热挤压(热挤):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挤压加工。

30、冷挤压(冷挤):在室温下进行的挤压加工。

31、温挤压(温挤):在高于室温和低于再结晶温度范围内进行的挤压加工。

32、纵轧:轧辊轴线相平行,旋转方法相反,轧件作直线运动的轧制。

33、横轧:轧辊轴线与轧件轴线平行且轧辊与轧件作相对转动的轧制方法。

34、斜轧:轧辊相互倾斜配置,以相同方向旋转,坯料在轧辊的作用下反向旋转,同时还作轴向运动,即螺旋运动,这种轧制称为斜轧。

第四篇焊接
1、焊接: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使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一种连接方法。

2、焊接电弧:在具有一定电压的两电极间或电极与工件之间的气体介质中,产生的强烈而持久的放电现象,即在局部气体介质中有大量电子流通过的导电现象。

3、
4、焊接热影响区:焊缝两侧金属因焊接热作用(但未熔化)而发生金相组织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区域。

5、焊条电弧焊(手工电弧焊):用手工操纵焊条进行焊接的电弧焊方法。

6、埋弧焊:电弧焊在焊剂层下燃烧进行焊接的方法。

7、氩弧焊:以氩气作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焊。

8、CO2气体保护焊:以CO2为保护气体的气体保护,简称CO2焊。

9、等离子弧焊接:借助水冷喷嘴等对电弧的拘束与压缩作用,获得较高能量密度的等离子弧进行焊接的方法。

10、电阻焊:工件组合后通过电极施加压力,利用电流通过接头的接触面及邻近区域产生的电阻热,
把工件加热到塑性或局部熔化状态,在压力作用下形成接头的焊接方法。

11、点焊:将工件装配成搭接接头,并紧压在两柱状电极之间,利用电阻热熔化母材金属,形成一
个焊点的电阻焊方法。

12、缝焊:过程与点焊相似,只是用旋转的圆盘状滚动电极代替柱状电极。

13、对焊:利用电阻热使两个工件在整个接触面上焊接起来的一种方法。

14、摩擦焊:利用工件接触端面相对旋转运动中摩擦产生的热量,同时加压顶锻而进行焊接的方法。

15、钎焊:利用熔点比焊件低的钎料作填充金属,加热时钎料熔化而将工件连接起来的焊接方法。

16、真空电子束焊:利用加速和聚焦的电子束轰击置于真空或非真空中的工件所产生的热能进行焊
接的方法。

17、激光焊接:以聚焦的激光束作为能源轰击焊件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焊接的方法。

18、高频焊:利用流经工件连接面的高频电流所产生的电阻热加热,并在施加(或不施加)压力的
情况下,使工件间实现互相连接的一种焊接方法。

19、金属材料的焊接性:在限定的施工条件下,焊接成按规定设计要求的构件,并满足预定服役要
求的能力。

即金属材料在一定焊接工艺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焊接难易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