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合集下载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0(1990~1999年度)

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0(1990~1999年度)

1990~1999年度诺贝尔奖获奖名录1990年12月10日第九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弗里德曼、肯德尔、加拿大科学家泰勒因发现夸克的第一个证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医生默里因成功地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美国医生托马斯因开创骨髓移植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墨西哥作家帕斯因作品“体现了一种完整的人道主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威茨因发展了有价证券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米勒因对公司财政理论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夏普因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1年12月10日第九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热纳因把研究简单系统有序现象的方法,应用到更为复杂物质、液晶和聚合体的组合上作出贡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内尔、扎克曼因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展出一种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南非女作家戈迪默因小说《贵宾》、《七月一家人》和《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昆山素季获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因揭示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2年12月10日第九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夏帕克因发明多线路正比探测器,推动粒子探测器发展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费希尔、克雷布斯因在逆转蛋白磷酸化作为生物调节机制的发现中作出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圣卢西亚作家沃尔科特因以其植根于多种文化的历史想像力作出了光辉的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危地马拉女政治家门楚因为其冲破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疆界所做出的努力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1991年R.R.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1992年R.A.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1993年K.B.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1994年G.A.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莫利纳,F.S.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1998年W.科恩(奥地利人)提出密度函数理论J.波普(英国人)提出量子化学的方法1999年A.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0年:威拉德·利比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
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
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
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
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卡尔·齐格勒,朱里奥·纳塔
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聚合
1964年: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英国)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1年:卡尔·博施, 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在高压化学合成技术上的贡献
1932年:兰格缪尔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
1934年:哈罗德·尤里
发现了氘
1990年:伊莱亚斯·科里
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来自方法 1991年:理乍得·恩斯特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
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
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
1993年:凯利·穆利斯, 迈克尔·史密斯
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938年:理乍得·库恩
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 以及 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0年:未发奖。
1941年:未发奖。
1942年:未发奖。
1943年:格奥尔格·赫维西
对在化学变化中使用同位素作为失踪物的研究
1979年:赫伯特·布朗, 乔治·维蒂希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9)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起,至2006年为止,全世界有476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有162人。

在这476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四位曾两次获奖。

其中,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即居礼夫人)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与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物理学家John Bardeen(约翰‧巴丁)获得1956年与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三对夫妻共同得奖。

法国物理学家Pierre Curie(皮耶‧居礼)和Marie Sklodowska Curie (玛丽‧居礼)夫妇获得1903年物理奖。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包含有5对父子。

共同得到1915年物理奖的是William Henry Bragg & William Lawrence Bragg(布拉格父子);分别得到1906年物理奖和1937年物理奖的是Joseph John Thomoson & George Paget Thomson(汤姆逊父子);分别得到1922年物理奖和1975年物理奖的是Niels Bohr & Aage Niles Bohr(波尔父子);分别得到1924年物理奖和1981年物理奖的是Karl Manne Georg Siegbahn & Kai Manne Borje Siegbahn(赛格巴恩父子)。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10位女性科学家。

其中得到物理奖的是1903年得奖的Marie Sklodowska Curie(玛丽‧居礼)与1963年得奖的Maria Goeppert Mayer(玛丽雅‧梅耶)。

在所有得奖科学家中,有6位是华裔科学家。

分别是1957年物理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1976年物理奖的丁肇中;1986年得化学奖的李远哲;1997年得物理奖的朱棣文;1998年得物理奖的崔琦。

飞秒化学--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

飞秒化学--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

飞秒化学——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黄坤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春130021)摘要本文从飞秒激光、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方面介绍了飞秒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

关键词飞秒激光飞秒化学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飞秒化学(Femtochemistry)[1],一个使化学人感到迷茫、神奇、兴奋不已的陌生英文单词、专业术语、新学科领域。

1999年自然科学的桂冠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德·译韦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飞秒激光)闪光成相技术观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1 飞秒化学的技术基础——飞秒激光简介激光曾被视为神秘之光,并已被人类广泛使用。

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更为奇特的光——飞秒激光(飞秒femtosecond,简写fs),亦称超短激光。

飞秒激光主要的特点有:第一,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1 femtosecond=1×10-15s,它比利用电子学方法所获得的最短脉冲要短几千倍,是人类目前在实验条件下所能获得最短脉冲的技术手段。

第二,飞秒激光具有非常高的瞬时功率,可达到百万亿瓦,比目前全世界发电总功率还要多出百倍,科学家预测飞秒激光将为下世纪新能源的产生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它能聚集到比头发的直径还要小的空间区域,使电磁场的强度比原子核对其周围电子的作用力还要高数倍。

高功率飞秒激光系统由4部分组成:振荡器、展宽器、放大器和压缩器。

在振荡器内,利用一种特殊技术获得飞秒激光脉冲。

展宽器将这个飞秒种子脉冲按不同波长在时间上拉开。

放大器使这一展宽的脉冲获得充分能量。

压缩器把放大后的不同成分的光谱再会聚到一起,恢复到飞秒宽度,从而形成具有极高瞬时功率的飞秒激光脉冲。

飞秒激光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在原子和电子的层面上观察到这一超快运动过程。

近10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与高考试题集锦

近10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与高考试题集锦

近10年来的诺贝尔化学奖与高考试题集锦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2l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是高科技领域。

诺贝尔奖是世界最高水平、最具权威性、影响最大的科学成就奖。

它标志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正因为如此,高考命题常取材诺贝尔奖,目的在于引导中学教学关注科技进展的最新成果,了解这些成果体现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方法,并运用化学知识理解这些成果的意义。

笔者整理了近10年来化学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及成就以及以此为背景的高考化学试题,以飨读者。

一、1994~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成就简介1994年乔治·奥拉(George A.Olah,美国),因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奖。

他发现了用超强酸使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对发现新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推动有机化学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年保罗·克鲁森(Paul Crutzn,荷兰)、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墨西哥)和弗兰克·舍伍德·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美国)三人由于在大气化学领域,尤其是在有关臭氧层形成和损耗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奖。

1996年小罗伯特·柯尔(Robea F.Curl,美国)、哈罗德·克罗托(Harlod w.Kroto,英国)和理查德·斯莫斯(Richard E.Smalley,美国)等三人由于发现球状碳分子即富勒烯C60而共同获奖。

1997年一半奖金由保罗·博伊尔(Paul D.Boyer,美国)和约翰·约克(John E.Walker,英国)分享,是因其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在体内形成的生物催化原理;另一半由丹麦的延斯·斯科(Jens C.Skou,)获得,他发现了钠、钾离子三磷酸腺苷酶。

1998年量子化学领域的科学家瓦尔特·柯恩(Walter Kohn,美国)和约翰·波普尔(John A Pople,美国)各自率先创新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分子的性质及其参与的化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飞秒和阿秒科学的用途
在飞秒科学和阿秒科学中,除了揭示自然科学的 奥妙之外。与人们直接相关的就是飞秒激光的应用。 那么飞秒激光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但是它们 不是静止的,都在快速地运动着,这是微观物质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属性。飞秒激光的出现使人类 第一次在原子和电子的层面上观察到这一超快运动 过程。基于这些科学上的发现,飞秒激光在物理学、 生物学、化学控制反应、光通讯等领域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由于飞秒激光具有快 速和高分辨率特性,它在病变早期诊断、医学成像 和生物活体检测、外科医疗及超小型卫星的制造上 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的动态测量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机械性、电 磁性和光学性技术。机械性测量技术(如照相机) 可达到百万分之一秒的精密度,电磁性测量技术 (如快速示波器)可达到兆分之一秒的精密度,而 唯有光学性测量技术才能达到飞秒及阿秒的境界。 这样的技术是在最近二十年来超快激光(ultrafast laser)发展后,才得以实现。在实验中使用慢的测 量技术,会使观察结果涵盖了整个反应过程。再者, 由于反应过渡状态只存在短暂的一兆分之一秒,过 渡状态的光谱讯号(吸收、萤光及光电离等)往往 也非常微小,因而无法测量到。所以,如何设计出 测量技术以有效增加过渡状态的讯号,并且与稳定 的反应物及产物所产生的巨大背景讯号分离,就成 了必须面对的问题。
飞展 阿秒科学的发展 飞秒和阿秒科学的用途
多数人听到"飞秒"或"阿秒"这个词的时候, 都会自然地以为这是个时间的概念。它们 确实都是时间的单位,是标衡时间长短的 一种计量单位。飞秒其实也叫做毫微微秒, 即1飞秒只有10的负15次方秒。我们知道, 光速是一秒钟30万公里,而在一飞秒之内, 光只能走0.3微米,这只是一根头发丝的不 到百分之一。而阿秒呢相当于10的负18次 方秒,是飞秒的千分之一。

1999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

1999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物质的两面性
1.任何物质都有对人类有益、有用的一面, 任何物质都有对人类有益、有用的一面, 任何物质都有对人类有益 又有对人类有害或者有毒的一面 2.物质的两面性与物质存在的形式、所处的条 物质的两面性与物质存在的形式、 物质的两面性与物质存在的形式 件或场合、 件或场合、物质的量有关
举例说明一
讨 论
谁发现了“飞秒化学”? 谁发现了“飞秒化学”
埃及出生的物理化学家艾哈迈 泽维尔( H.Zewail) 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因 他率先应用超短波激光观测到了原 子化学键连接和裂解的“舞蹈“ 子化学键连接和裂解的“舞蹈“动 作的慢镜头,表彰他对“飞秒化学” 作的慢镜头,表彰他对“飞秒化学” 进行的15年的开创性工作, 15年的开创性工作 进行的15年的开创性工作,获得了 199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9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思考与讨论
• 怎样才能使一个化学反应的进行成为现实?催 怎样才能使一个化学反应的进行成为现实? 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 根据本节表中的数据,分析一百年来化合物种 根据本节表中的数据, 类增长的特点和趋势。 类增长的特点和趋势。 • 谈谈你对物质两面性的认识。 谈谈你对物质两面性的认识。 •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
化学反应
---高低起伏的能量表面运动 ---高低起伏的能量表面运动
“飞秒化学”知多少? 飞秒化学”知多少? (1fs=10 s) )
-15
化学反应中过渡态的寿命极短, 化学反应中过渡态的寿命极短,一般约为 10~100飞秒 fs) 飞秒( 10~100飞秒(fs) 要捕捉过渡态的形象,必须有飞秒分辨率 要捕捉过渡态的形象, 的摄像机(脉冲) 的摄像机(脉冲) 通过探测器测量某些特征性质, 通过探测器测量某些特征性质,来观察反 应分子,并获得化学反应过程的"影片 影片" 应分子,并获得化学反应过程的 影片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1961--1999)1961MELVINCALVIN1962约翰·考德里·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约翰·考德里·肯德鲁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

一九五七电他首先确定了多肽链在肌红蛋白分子中的空间排列顺序。

一九五九年,他又查明了肌红蛋白分子的详细结构,从而证实了美国化学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莱纳斯·c·波林关于纤维状蛋白质分子中存在M螺旋体模型的设想。

为此,肯德鲁和他的同事、奥地利血统的马克斯·费迪南掐·佩鲁茨分享了一九六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

1963卡尔·齐格勒(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纳塔(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1903-1979)齐格勒博士用来制造世界上最早的低压聚乙烯的聚合反应器。

从此由三乙基铝和三氧化钛组成的催化剂便脱颖问世了。

它与齐格勒发明的聚乙烯催化剂被统称为齐格勒一纳塔型催化剂。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他们共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崇高荣誉。

1964多罗西·克劳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1910--)她在维生素B11结构分析上做出的贡献,又为这个新时代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在人们能够采用多种方法提取维生素B12,正是仰仗这一研究成果。

一九六四年,在多罗西·克劳富持·霍奇金一生中是难忘的一年,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将这一年的化学奖授予了霍奇金。

她是继居里夫人及其女儿伊伦·约里奥一居里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1965罗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1917--1979)他对有机合成的重大贡献,荣获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确定。

从1901年第一位化学奖得主,荷兰化学家范霍夫至2000年。

在20世纪的100年中,已有135位世界杰出化学家获此殊荣。

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十分广泛,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

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21世纪新的科学探索。

下面按获奖顺序,分别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伦尼乌斯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拉姆塞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拜耳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瓦桑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毕希纳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瓦尔德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居里夫人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利雅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巴蒂埃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纳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理查兹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施泰特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能斯特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索迪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斯顿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列格尔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席格蒙迪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雏德伯格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兰德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温道斯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登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伊勒—凯尔平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博施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吉尤斯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成为高压化学的创始人之一。

伯吉尤斯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逝世,享年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朗缪尔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尤里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伦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拜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沃斯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勒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恩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特南特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齐卡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维西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恩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塔宁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姆纳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思罗普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利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宾森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蒂塞利乌斯194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乔克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狄尔斯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尔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麦克米伦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辛格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丁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施陶丁格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格诺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欣谢尔伍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谢苗诺夫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托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洛夫斯基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比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尔文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者肯德鲁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佩鲁茨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纳塔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奇金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缪利肯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根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里什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波特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昂萨格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顿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塞尔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勒洛伊尔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茨伯格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安芬森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尔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金森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菲舍尔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洛里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雷洛格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康福思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普斯科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果金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米切尔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蒂希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朗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吉尔伯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格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

飞秒化学--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

飞秒化学--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

飞秒化学——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黄坤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春130021)摘要本文从飞秒激光、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方面介绍了飞秒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

关键词飞秒激光飞秒化学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飞秒化学(Femtochemistry)[1],一个使化学人感到迷茫、神奇、兴奋不已的陌生英文单词、专业术语、新学科领域。

1999年自然科学的桂冠诺贝尔化学奖授给了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德·译韦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飞秒激光)闪光成相技术观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1 飞秒化学的技术基础——飞秒激光简介激光曾被视为神秘之光,并已被人类广泛使用。

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了一种更为奇特的光——飞秒激光(飞秒femtosecond,简写fs),亦称超短激光。

飞秒激光主要的特点有:第一,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持续时间非常短,只有几个飞秒,1 femtosecond=1×10-15s,它比利用电子学方法所获得的最短脉冲要短几千倍,是人类目前在实验条件下所能获得最短脉冲的技术手段。

第二,飞秒激光具有非常高的瞬时功率,可达到百万亿瓦,比目前全世界发电总功率还要多出百倍,科学家预测飞秒激光将为下世纪新能源的产生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它能聚集到比头发的直径还要小的空间区域,使电磁场的强度比原子核对其周围电子的作用力还要高数倍。

高功率飞秒激光系统由4部分组成:振荡器、展宽器、放大器和压缩器。

在振荡器内,利用一种特殊技术获得飞秒激光脉冲。

展宽器将这个飞秒种子脉冲按不同波长在时间上拉开。

放大器使这一展宽的脉冲获得充分能量。

压缩器把放大后的不同成分的光谱再会聚到一起,恢复到飞秒宽度,从而形成具有极高瞬时功率的飞秒激光脉冲。

飞秒激光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在原子和电子的层面上观察到这一超快运动过程。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7)时间姓名中文译名国别获奖原因1901年J.H.van't Hoff 范特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1902年E.Fischer.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W.Ramsay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1905年A.von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H.Moissa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1907年E.Buchner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Ruther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1909年F.W.Ostwal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1910年O.Wallach瓦拉赫德国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M.CurieM.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1912年V.Grigna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P.Sabatier 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1913年A.Werner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1914年T.W.Richar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R.Willstater威尔施泰特德国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6年未颁奖1917年未颁奖1918年F.Haber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1919年未颁奖1920年W.Nerst能斯特德国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1921年F.Soddy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1922年F.W.Aston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1923年F.Pregl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R.Zsigmo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1926年T.Svedlb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1927年H.Wieland维兰德德国研究胆酸组成1928年A.Windaus文道斯德国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A.Harden哈登英国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H.von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1930年H.FischerH.费歇尔德国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1931年C.Bosch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F.Bergius贝吉乌斯德国1932年ngmu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3年未颁奖1934年H.C.Urey尤里美国发现重氢1935年F.Joliot-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I.Joliot-CurieI.约里奥-居里法国1936年P.Debye德拜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1937年W.Haworth霍沃斯英国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P.Karrer卡雷瑞士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1938年R.Kuhn库恩德国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A.Butenandt布特南特德国研究性激素L.Ruzicka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1940年未颁奖1941年未颁奖1942年未颁奖1943年G.Hevesy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1944年O.Hahn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A.Virtanen维尔塔宁芬兰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1946年J.B.Sumner萨姆纳美国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L.H.Northrop诺思罗普美国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W.M.Stanley斯坦利美国1947年R.Robinson鲁宾逊英国研究生物碱1948年A.W.K.Tiselius梯塞留斯瑞典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1949年W.F.Giauque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1950年O.DielsK.Alder阿尔德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1951年E.M.McMillan麦克米伦G.T.Seaborg西博格美国人工合成超铀元素1952年A.Martin马丁R.Synge辛格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H.Staudinger施陶丁格德国提出高分子概念1954年L.Pauling鲍林美国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1955年V.Du Vigneaud杜·维尼奥美国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1956年N.Semyonov谢苗诺夫前苏联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C.Hinshelwood欣谢尔伍德美国1957年A.R.Todd托德英国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F.Sanger桑格英国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1959年J.Heyrovsky海洛夫斯基捷克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W.F.Libby利比美国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1961年M.Calvin开尔文美国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M.F.Perutz佩鲁兹英国测定血红蛋白结构J.C.Kendrew肯德鲁英国1963年K.Ziegler齐格勒德国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G.Natta纳塔意大利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1964年D.C.Hodgkin霍奇金夫人英国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1965年R.B.Woodward伍德沃德美国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1966年R.S.Mulliken马利肯美国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1967年R.G.W.Norrish诺里什英国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G.Porter波特英国M.Eigen艾根德国1968年L.Onsager翁萨格美国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D.H.R.Barton巴顿英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O.Hassel哈塞尔挪威1970年L.F.Leloir莱洛伊尔阿根廷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1971年G.Herzberg赫茨伯格加拿大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1972年C.B.Anfinsen安分森美国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S.Moore莫尔美国W.H.Stein斯坦美国1973年E.O.FischerE.O.费歇尔德国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Flory弗洛里美国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1975年J.W.Cornforth康福斯英国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V.Prelog普雷洛格瑞士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Lipscomb利普斯科姆美国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I.Prigogine普里戈金比利时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Mitchell米切尔英国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Brown布朗美国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G.Wittig维蒂希德国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1980年P.Berg伯格美国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W.Gilbert右尔伯特美国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F.Sanger桑格英国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创立前线轨道理论R.Hoffmann霍夫曼美国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1982年A.Klug克卢格英国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1983年H.Taube陶布美国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1984年B.Merifield梅里菲尔德美国研究多肽的合成1985年H.A.Hauptman豪普特曼美国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J.Karle卡尔勒美国1986年D.R.Herschbach赫希巴赫美国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李远哲美籍华人J.C.Polanyi波拉尼美国1987年C.Pedersen佩德森美国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J.-M.Lehn莱恩法国D.Cram克拉姆美国1988年J.Deisenhofer戴森霍弗德国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R.Huber胡伯尔德国H.Michel米歇尔德国1989年S.Altman奥尔特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T.R.Cech切赫美国1990年E.J.Corey科里美国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1991年R.R.Ernst恩斯特瑞士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1992年R.A.Marcus马库斯美国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1993年K.B.Mullis穆利斯美国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M.Smith史密斯加拿大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1994年G.A.Olah欧拉美国研究碳正离子化学1995年P.Crutzen克鲁岑德国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M.Molina莫利纳美国F.S.Roweland罗兰美国1996年H.W.Kroto克罗特英国发现富勒烯R.F.Curl,Jr.苛尔美国R.E.Smalley斯莫利美国1997年P.B.Boyer博耶美国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J.E.Walker沃克尔英国J.C.Skou斯科丹麦1998年W.Kohn科恩奥地利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J.Pople波普英国1999年A.Zewail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白川英树日本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1年范霍夫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 (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 (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 (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 (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 (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萨巴蒂埃 (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飞秒化学的先驱者——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飞秒化学的先驱者——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飞秒化学的先驱者——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孔繁敖;熊轶嘉;吴成印【摘要】@@ 1999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家Ahmed H Zewail教授,以表彰他在利用飞秒激光脉冲技术研究化学反应方面的开拓性工作.【期刊名称】《大学化学》【年(卷),期】2000(015)003【总页数】4页(P5-8)【作者】孔繁敖;熊轶嘉;吴成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正文语种】中文1999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家Ahmed H Zewail教授,以表彰他在利用飞秒激光脉冲技术研究化学反应方面的开拓性工作。

图1 Ahmed H Zewail教授Ahmed H Zewail 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至今仍然保留有埃及国籍。

1967毕业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并于1969年获得硕士学位。

同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74年获博士学位后,他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所的受IBM公司资助的博士后研究员。

1976年,他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两年后成为终身教授。

1990年以来,Zewail一直是该系的林纳斯·鲍林荣誉教授。

同时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欧洲艺术、科学和人文学院院士(法国),美国物理学会会员。

到目前为止,Zewail共发表了270多篇文章,曾获得数十个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科学和人文奖励和奖章。

1998年他获得埃及的一等功勋奖章,埃及为此专门发行了纪念邮票。

100多年来,清楚地了解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和本质一直是化学家的梦想。

过去人们只局限于研究宏观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超强超短脉冲激光的出现与迅猛发 展,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实 验手段与极端的物理条件。就时间尺度 而言,可以说人类已由飞秒(10的负15 次方秒)时代稳步迈进亚飞秒甚至阿秒 (10的负18次方秒)时代。所有这一切, 都对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重 要的影响。
飞秒科学的发展
飞秒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有近20年历史,80年代末 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 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 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 的过程。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 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 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 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 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 下的图像,以研究化学反应。常规状态下,人们是 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现在则可以 通过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飞秒化学技术研 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
艾哈迈德· 泽维尔 (1946-)
艾哈迈德· 泽维尔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后在美国 亚历山德里亚大学获得理工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宾西法 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 1990年成为加州理工化学系主任。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 美国哲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欧洲艺术科学和人类学院 等多家科学机构的会员。 1998年埃及还发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邮票以表 彰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 德· 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 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 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
物质在高强度飞秒激光的作用下会出现非常奇特的现 象:气态、液态、固态的物质瞬息间变成了等离子体。 这种等离子体可以辐射出各种波长的射线的激光。高功 率飞秒激光与电子束碰撞能够产生硬X射线飞秒激光, 产生β射线激光,产生正负电子对。 高功率飞秒激光在医学、超精细微加工、高密度信 息储存和记录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高功率飞秒 激光还可以将大气击穿,从而制造放电通道,实现人工 引雷,避免飞机、火箭、发电厂因天然雷击而造成的灾 难性破坏。利用飞秒激光能够非常有效地加速电子,使 加速器的规模得到上千倍的压缩。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物 质相互作用,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中子,实现激光受控 核聚变的快速点火。从而为人类实现新一代能源开辟一 条崭新的途径。
随着研究的拓展,飞秒化学已经渗透 到许多领域,不仅对分子束而且在表 面化学方面(如理解和改良催化剂)、 液体和溶剂方面、聚合物方面(如导 体材料)等都得到应用。另一个重要 的应用领域是生命科学方面飞秒激光 能用于切割易碎的聚合物,而不改变 其重要的生物化学特性。飞秒激光甚 至可用于基因疗法,德国弗里德里克 希勒大学的科学家用它就老鼠的细胞 进行试验。
飞秒化学


获奖者简介 概念识记 探索机理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是具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 艾哈迈德-泽维尔。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成就是:使用毫微微秒化 学技术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研究。 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毫微微秒化学技术研究单个原子的运 动过程。泽维尔的实验使用了超短激光技术,即毫微微秒光谱学技 术,毫微微秒就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说, 泽维尔的研究成果由于使得人类得以研究和预测重要的化学反应, 因而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分子内及分子间的原子移动速度约每秒一公里, 而从反应物变成产物过程中,原子往往只需移动百 亿分之一公尺,因此,观测到原子的运动必须要有 时间精密度小于十兆分之一秒(10的负13次方秒)的 测量技术。大概从1980年开始,毫微微秒脉冲激 光的相关技术渐渐发达,并被应用在化学实验上。 研究极短时间所发生之化学变化的飞秒化学 (femtochemistry,飞秒为10的负15次方秒)也因 此确立。 那么,到底是怎么使用毫微微秒脉冲激光来观 测分子相会的瞬间呢?
基本的原理在于"pump&probe"。首先,以第一个强激发 脉冲(pump pulse)引起反应,同时决定时间零点。然后, 利用第二个探测脉冲(probe pulse)在一段延迟时间之 后,测量因分子振动的变化所引起的光吸收之改变,而知 道分子处于何种状态。 两个脉冲发射的时间间隔,可藉由改变探测脉冲与激 发脉冲之间所走过的距离差异(光程差),来作微细调整。 由于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一飞秒的延迟时间需要约三百 三十万分之一公尺的光程差,若利用精密的机械,即可轻 易达成此一微小距离。 接着,些微改变两个激光照射的时间间隔(即改变光 程差),并不断地反复实验,即可得到许多数据,将这些 不同时间所得到的数据串连在一起,则彷佛能实际观察到 化学反应的整个经过。
汽车制造厂和重型设备加工厂目前正研究用飞秒激光 加工更好的发动机喷油嘴。密执安大学飞秒激光专家珀 容克说:"尽管这方面工作已取得不少进展,但很多任务 厂已将这一技术列为保密项目。" IBM公司已将一种飞秒激光系统用于大规模集成电 路芯片的光刻工艺中。用飞秒激光进行切割,几乎没有 热传递。这种激光束能安全地切割高爆炸药。飞秒激光 有希望作为一种冷处理工具,用于拆除退役的火箭、火 炮炮弹及其它武器。
FEMTOCHEMISTRYis the study of chemical reactions with a time resolution of femtoseconds. Prof. Ahmed H. Zewail and his colleagues at Caltech use two lasers to both excite and observe the reaction of xenon( 氙) atoms with iodine (碘) molecules. The timing of the laser pulses can be adjusted to modulate the yield of reaction products. (Nature, 2 Jan. 1992.)
阿秒科学的发展
飞秒科学虽然对物理和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但对于像电子的运动来说,飞秒化学还是太慢 了,电子振动的时间单位是另一层次──阿秒的世 界。红外线与可见光一次振动需花3毫微微秒,想以 之来测量更短的时间相当困难,因此,过去一直有 利用脉冲更短的X光激光来进行测量的想法,但技 术上难以达成。在3毫微秒左右,极短时世界的大门 便已经关闭。因此,利用阿秒激光技术,原子内部 电子的运动情况拍成最快速的"电影",每帧画面间 相隔仅为几阿秒。阿秒激光是人类目前在实验条件 下所能获得的最短脉冲,具有瞬间功率极高、聚焦 能力极强等特点。
飞秒和阿秒? 飞秒科学的发展 阿秒科学的发展 飞秒和阿秒科学的用途
多数人听到"飞秒"或"阿秒"这个词的时候, 都会自然地以为这是个时间的概念。它们 确实都是时间的单位,是标衡时间长短的 一种计量单位。飞秒其实也叫做毫微微秒, 即1飞秒只有10的负15次方秒。我们知道, 光速是一秒钟30万公里,而在一飞秒之内, 光只能走0.3微米,这只是一根头发丝的不 到百分之一。而阿秒呢相当于10的负18次 方秒,是飞秒的千分之一。
科学家用pump-probe technique来解决问题,首先将 同一道光束在同一时间分成两道光束,一道是pump, 另一道是probe。Pump beam先激发样品,同时激发样 品的瞬间就定为时间零点;随后用translation stage (位移平台)来控制probe beam的光径,从而控制 probe beam与pump beam的时间差。就可以知道样品 被激发,经过不同时间后,样品的反应为何。科学家就 可以从这些数据中,推测出在即短时间中,电子的跃迁 情况或是化合物的反应过程。 实验结果得到了观测电子在原子内部不同能量级之 间的跃迁运动所必需的"快门速度"。这开创了物理学中 一个新的领域,即"阿秒物理学"。从此,科学家们将朝 时间尺度更小的物理、化学反应一探究竟。这对科学发 展所产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19世纪,人们即藉由经验得知化学反 应会随温度上升而加速,因此认为化学反应 中应当具有必需跨越的能量障碍,称为过渡 态(transition state)。1930年代将此观念 进一步地发展,而产生了"活化复合体 (activated complex)理论",但这终究只 是理论,无法以实验实际观察。 此过渡态所持续的时间单位即为分子内 的振动周期。原子与原子在端点相重叠而结 合在一起并振动,此振动称为分子振动,振 动周期仅数微微秒(1ps=10的负12次方 秒),非常地短。
那么具体飞秒化学技术是 什么呢?下面我们可以进行 详细的了解。
This century has witnessed great strides intimae and space resolutions, down to the atomic scale, providing chemists, biologists and physicists with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seeing microscopic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Femtochemistry is concerned with the time resolution of the most elementary motions of atoms during chemical change — bond breaking and bond making — on the femtosecond (10-15 second) time scale.
飞秒和阿秒科学的用途
在飞秒科学和阿秒科学中,除了揭示自然科学的 奥妙之外。与人们直接相关的就是飞秒激光的应用。 那么飞秒激光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众所周知,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但是它们 不是静止的,都在快速地运动着,这是微观物质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属性。飞秒激光的出现使人类 第一次在原子和电子的层面上观察到这一超快运动 过程。基于这些科学上的发现,飞秒激光在物理学、 生物学、化学控制反应、光通讯等领域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由于飞秒激光具有快 速和高分辨率特性,它在病变早期诊断、医学成像 和生物活体检测、外科医疗及超小型卫星的制造上 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